热带病毒病理学及防治研究
热带传染病重点

一、传染病总论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所产生的具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
●流行病学特征: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散发、流行、大流行、暴发流行●感染后免疫:病毒性传染并感染后免疫时间最长,往往保持终身,但有例外:流感细菌、螺旋体、原虫性传染病感染后持续时间较短,数月至数年,但有例外:伤寒蠕虫性感染通常不产生感染后免疫,因而往往产生重复感染:血吸虫病●临床特点: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常见症状与体征:发热、出疹、病毒血症临床类型:临床过程长短(急性、亚急性、慢性);病情轻重(轻、典型、重型、暴发型)2.感染和免疫●感染: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机会性感染: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力功能受损或机械性损伤致使寄生物离开其固有的寄生部位而到达其他寄生部位,平衡就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伤●感染过程: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隐性感染= 特异性免疫应答+无临床症状,最常见显性感染=特异性免疫应答+临床症状比重最低麻疹多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无明显症状而携带病原体,3个月,共同点:排出病原体,次之潜伏性感染=不排出病原体,机体免疫功能将病原体局限化但又不足以将其清除。
●病原体的作用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这两方面。
致病能力包括侵袭力、毒力(内毒素通过激活单核-吞噬系统、释放细胞因子起作用,外毒素通过与靶细胞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起作用)、数量、变异性●免疫应答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特异性免疫应答:细胞免疫(T细胞,清除细胞内寄生的病原体);体液免疫(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并产生相应的抗体,即免疫球蛋白,主要作用于细胞外的微生物)3.流行过程●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接触、虫媒、血液、体液、垂直传播4.诊断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流行病学资料预防接种史、过去病史、接触史、发病年龄、职业、季节、地区及生活习惯等●实验室检查:一般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和生化检查细菌感染:WBC升高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WBC升高不明显甚至减少,如伤寒、副伤寒病毒、原虫感染:WBC降低或正常,例外:肾综合征出血热糯虫感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伤寒、流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病原学检查直接检查病原体、分离培养病原体●其他检查:肠镜、B超、X线等●特异性抗体检查: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检测其特异性抗体,若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滴度升高4倍以上时有重要诊断意义5.治疗●一般治疗及支持治疗:隔离、消毒、护理和心理治疗;支持治疗:合理饮食、补充营养●病原治疗:抗生素、抗毒素、化学治疗制剂和血清免疫制剂等。
【精品文档】登革热防治手册

第一章概述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由4个血清型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V)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
DF是分布最广,发病最多,危害较大的一种虫媒病毒性疾病,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的非洲、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l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临床上,登革热是一种严重的流感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起病突然、高热、剧烈头痛、眼眶后痛、肌肉和关节痛,可伴有皮疹、淋巴腺肿和白血球减少,可波及所有人群,但症状可因病人的年龄不同而不同。
一般将这种病型称为古典型登革热(classical dengue fever,CDF),此类型传播迅速,可引起较大规模的流行。
在登革热流行期,易感人群的罹患率通常为40%~50%,可高达80%~90%,但病死率很低。
登革出血热(dengue haemorrhagic fever DHF)是以高热、出血、肝大,严重病例循环衰竭为特征,病死率高,是较为严重的一种临床类型。
伴有休克综合征的称为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DSS)。
登革热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
如果没有适当的治疗,登革出血热的病死率可超过20%,经过有效的支持疗法,病死率可低于l%。
目前,预防或控制登革热的唯一有效措施是控制蚊媒。
由于4种血清型中的任何一种登革病毒都能引起疾病,且只针对一或两种血清型病毒的保护性抗体可能会导致增加更严重疾病的危险,登革热疫苗研究进展困难。
理想的能预防4种血清型病毒的疫苗产品可能将在今后几年内被实际应用。
全球约25亿的人群处于登革热的威胁中。
1955年~1988年间共有80个国家向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发生国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共报告876万多病例(见表1-1)。
世界卫生组织(WHO)目前估计全球每年有5000万人感染登革病毒,其中约50万登革出血热病例(其中大部分为儿童)需要住院治疗,至少2.5%的登革出血热病例死亡。
番茄斑萎病毒

番茄斑萎病毒(TSWV)是Tospovirus属中最重要的一种病毒,侵染82科900多种单、双子叶植物,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温带、亚热带及热带地区,对许多经济作物及庭院植物造成严重损失。
TSWV以其广泛的寄主范围和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已被列为世界危害最大的十种植物病毒之一。
早在1919年,在澳大利亚首次发现了斑萎病,随后,发现了斑萎病的传毒介体西花蓟马,但番茄斑萎病毒最早由Samuel, Bald和Pittman于1930年首次正式报道。
至今,番茄斑萎病毒病已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及大洋洲均有分布。
1984年,在我国南方花生病害调查时发现由番茄斑萎病毒(TSWV)引起新病害,随后陆续在番茄(四川)及甜菜(内蒙古)上发现。
1992年,姚革在四川烟叶上发现番茄斑萎病毒。
2000年,张仲凯等在研究云南烟草病毒病原中发现TSWV在云南烟区广泛分布,主要引起斑块状褪绿、黄化、坏死及灼烧状等症状,在局部地区可造成60%以上的严重损失。
2004年,丁铭在昆明地区栽培的马铃薯病株上分离鉴定出含有番茄斑萎病毒属番茄斑萎病毒和花生环斑病毒。
由于其危害性严重,经济损失日益加大,已被作为检疫性病害。
近年来,随着西花蓟马在我国部分地区的传播扩散,番茄斑萎病毒的发生情况也备受人们关注。
番茄斑萎病毒的致病机制主要由以下几点:一、番茄斑萎病毒侵染引起寄主细胞的质壁分离。
植物细胞在缺乏水份时, 可引起原生质体收缩,导致质壁分离,是植物细胞逆境生理反应的特有现象。
在对番茄斑萎病毒(TSWV)侵染的寄主植物大量的细胞病理观察中,发现在葫芦科和茄科寄主中,有的病毒株系与寄主组合出现普通的质壁分离现象。
在以往有关TSWV侵染寄主的细胞病理研究中亚细胞不同程度病变,叶绿体及细胞质内空泡化较明显,细胞质内出现形态多样的多膜体,部分细胞中线粒体和内质网膜增多,在细胞质内有成片分布的直径约80nm,,被膜的TSWV粒体,也有分布线粒体残体旁的TSWV粒体。
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及控制措施讲

36
病例搜索
• 输入病例
–主动追查旅行史,同团人员
–若病毒血症期在本省,在本省发病11天(最短外潜
伏期加最短内潜伏期)以后,对其发病期间活动地点
的接触者或共同暴露者,如家人、同事、住家周围
半径100米邻居、曾拜会或相聚的亲朋,有疑似症
38
媒介伊蚊的控制
• 紧急喷药,杀灭成蚊:针对病人可能传播给 他人的地点,立即紧急喷药,杀灭成蚊,间 隔一周再次喷药,共喷药三次
• 清除伊蚊孳生地:在疫点周围半径100米范 围内开展清除伊蚊孳生地工作。根据在本地 传播的风险,结合蚊媒监测情况,在更大范 围内开展紧急蚊媒控制工作
• 重中之重是消灭孳生地。
• 本地感染病例:
– 登革热病人发病前15天内未离开过本地区(以县区 为单位),或未到过有登革热疫情报告的地区,其 感染地点属于本地。
• 表示病家、工作或活动地点附近已有带病毒之成蚊存在。
• 登革热暴发:
– 一个最长潜伏期(15天)内,在人口相对集中 的地点(例如一个居委会、学校、自然村、集 体单位等),发生3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
• 传播媒介: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蚊伊蚊 • 伊蚊的传播方式有两种
– 生物学传播:主要传播方式 – 机械传播
• 目前尚无人-人报道,在实验室,应注意 可能会引起气溶胶传播
8
传播媒介-埃及伊蚊
• 20世纪八十年代调查:
–热带地区(东南亚、南美洲、非洲) –北纬22。以南地区 –我国海南、福建、广东、广西部分地区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为探讨临床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防治提供依据。从宏观和 微观世界中探讨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 律和趋势,从而为疾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提供依据,因此疾 病的群体流行病学调查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已经成为疾病研究 中重要的方法与手段。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是医学研究的手段, 医学研究来源于临床,证实于实验室,必须返回于临床。
● 中医病理学和西医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
研究对象都是疾病,其共同任务是揭露疾病 本质,因何发病,如何发病,病因病机及病 理变化,证候变化,从而为疾病防治提出具 体防治法则、方药。但因各自形成过程不同, 理论体系不同,因而对疾病认识也不同。
●中医学把人体看成一个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 整体,把人和自然界一切事物都看成是阴阳对立统一 的两个方面。认为疾病的发生是阴阳失调,邪正斗争 的过程。重视机体的内因,有“邪之所凑,其气必 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观点。所以治病就 是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在诊断上形成了以“四诊” 为诊察方法,以“八纲”为辨证纲领,以“脏腑辨证” 为基础进行临床辨证的理论体系。在疾病的防治上, 重视预防,主张“治未病”。在具体治疗上,强调 “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治病求本”,并提 出“标本缓急”、“虚实补泻”,因人、因地、因时 施治等一系列治疗原则。
☆中西医结合病理生理学研究方法探索
病理学、病理生理学既是西医基础学科中的理论性学科, 同时也是实验性学科,在疾病的研究及诊断方面,又与临 床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的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 研究方法主要有尸体检查、组织活检、动物实验,临床观 察,疾病的流行病调查等。而中医学是与西医不同的医学 体系,在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上均存在差异。中医主要是 广泛而具体地分析病理生理变化的内容和条件,加以哲理 的思辨和推测,把握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中医的理论 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两干余年的临床经验的积累使学科具 有丰厚的底蕴,然而,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使中医在实 验研究方面较为欠缺。
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治

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治埃博拉出血热(Ebolahaemorrhaicfever,EBO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EBOV)感染后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人畜共患传染病,是人类目前已知最为烈性的传染病之一。
人类一旦感染EBOV,病死率高达50%~90%。
EBOHF在中非热带雨林地区和东南非洲热带草原已流行了好几个世纪,但一直未引起注意,1976年EBOHF在非洲苏丹和扎伊尔相继暴发流行,引起广泛重视,此病毒在苏丹和扎伊尔之间的埃博拉河流域流行故而命名为EBOV。
人主要通过接触患者或感染动物的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高热、肌肉疼痛、腹泻、呕吐、出血和肝、肾损害等。
由于体内器官坏死、分解,患者不断把坏死组织从口中呕出,最后多因广泛性内出血、脑部受损等原因而死亡。
故世界卫生组织已将EBOV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之一,即第四级病毒。
试验操作要求必须在P4级高度安全实验室中进行。
EBOHF于20世纪70年代在非洲首次发现,至今至少发生过8次大流行。
每次人类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976年EBOHF在非洲中部苏丹暴发流行,发病人数284人,病死率达88%;同年在扎伊尔发生较大规模的流行,发病人数318人,病死率高达88%。
这两个国家又分别于1979年和1995年再次暴发流行。
2000年乌干达暴发EBOHF,发病人数达405例,病死率达40%。
全世界感染EBOV的人达1600多例,死于EBOV的人超过1100人,病死率平均高达70%。
EBOV对人类危害极大,《国际禁止生物武器公约》已将其列为潜在的致死性生物试剂,引起高度重视。
我国目前尚未发现EBOHF患者,但随着国际交往日益增多,不排除本病通过引进动物或通过隐性感染者及患者输入的可能性。
1989年及1990年在美国、1992年在意大利、1996年在美国从来自菲律宾的猴子中检出EBOV。
故应提高警惕,密切注视国外疫情变化。
一、病原学EBOV是一种无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属纤丝病毒科纤丝病毒属。
木薯的植物病理学和病害防治措施

木薯的植物病理学和病害防治措施木薯(学名:Manihot esculenta Crantz)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被广泛种植于许多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可是,木薯也会遭受多种病害的侵袭,导致产量下降,给农民造成重大损失。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木薯的植物病理学以及有效的病害防治措施。
首先,让我们了解木薯的常见病害。
木薯种植中最常见的病害之一是木薯花叶病(Cassava Mosaic Disease,CMD),这是一种由单链DNA病毒引起的病害。
CMD造成的症状包括嵌黄、叶缩小和变形,对植株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负面影响。
另一个常见的木薯病害是木薯细菌性枯萎病(Bacterial Blight),由杆菌引起。
这种病害导致木薯叶片出现黑斑、干枯和枯死。
此外,木薯还容易遭受真菌病害,如木薯晚疫病(Cassava Late Blight)和木薯锈病(Cassava Rust Disease)。
为了有效防治木薯病害,我们需要了解木薯的病原体传播途径。
木薯花叶病主要通过种植受感染的木薯种茎传播,另外也可以通过昆虫媒介的方式进行传播。
木薯细菌性枯萎病主要通过种子、枝梢切口和昆虫传播。
而真菌病害则主要通过种子、感染的病株遗留物以及昆虫传播。
针对木薯病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病害防治措施。
一、选择抗病品种。
通过选育和引进抗病品种,可以有效减少木薯病害的发生。
例如,选择抗木薯花叶病的木薯品种,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二、严格的田间管理。
合理的土壤管理和良好的田间排水可以减少病原体在土壤中的存活和病害的传播。
此外,及时清除病株遗留物和杂草,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三、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寄生性昆虫和益生菌等生物控制剂,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
例如,在木薯细菌性枯萎病防治中,可以利用有益菌株疏导土壤微生物群落,提高木薯根系的免疫力。
四、化学防治。
对于严重感染的木薯病害,可以采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但是,在使用化学农药时,需要严格遵守农药的使用规定,以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植物病毒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植物病毒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作者:肖钦之邓斌邹海露滕凯唐前君周志成来源:《南方农业·上旬》2021年第12期摘要植物病毒病是仅次于植物真菌病害的第二大类植物病害,其专化性强、危害大,较难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物种间的相互作用来防治植物病害,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可开发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对环境友好且无药物残留,已成为当前国内外植物病害防治研究热点。
从弱毒疫苗防治、植物源活性物质防治、微生物源活性物质防治(细菌源活性物质、真菌源活性物质、放线菌源活性物质)等方面综述了植物病毒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展望从海洋微生物、海洋动物等生物中发现新的具有抗病毒活性的物质,或者将现已发现的生物源活性物质作为先导物,结合少量化学药剂制成高效抗病毒剂来发掘更多的植物病毒病生物防治资源。
关键词植物病毒病;生物防治;弱毒疫苗;植物源活性物质;微生物源活性物质中图分类号:S476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ki.1673-890x.2021.34.014植物病害影响植物正常的生长发育,进而影响农作物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植物病害可分为两大类: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植物病毒病属于侵染性病害,大多由昆虫传播,如昆虫取食染病的植物后再取食易感植物就会传播植物病毒病。
病毒是专性寄生物,自身无法代谢和增殖,只能依靠宿主核酸和蛋白质进行复制,而植物本身没有完整的免疫代谢系统,导致植物病毒病的防治变得更加困难[1]。
植物病毒病,又称“植物癌症”,是第二大植物病害,每年在全世界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600亿美元,其中仅粮食作物就损失高达200亿美元。
植物病毒病每年给我国带来难以计量的损失,如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北方地区的小麦因土传花叶病、小麦丛矮病的流行导致减产20%~30%,严重时甚至绝产;南方水稻病毒病的流行,致使水稻减产20%~30%;近年来黄瓜花叶病毒病、烟草花叶病毒病的流行已导致多种蔬菜减产[2]。
目前防治植物病毒病的方法主要有:農业防治,如种苗脱毒、合理轮作、选用抗病品种等;化学农药防治常见防治农药的有效成分为盐酸吗啉胍、混合脂肪酸·硫酸铜、三氮唑类化合物等[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带病毒病理学及防治研究
热带病毒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热带地区的病毒,它们引发的疾病
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热带病毒病理学及防治
研究致力于深入了解热带病毒的传播机理、病理变化以及开发有
效的防治策略。
本文将对热带病毒病理学及防治研究进行探讨。
第一章:热带病毒的传播途径和传染机理
热带病毒主要通过蚊子、跳蚤等媒介传播给人类。
蚊子是最常
见的传播媒介,例如登革热病毒和黄热病病毒就主要由伊蚊传播。
传播途径包括叮咬感染者、非人载体(例如猴子)和外来人员。
传播媒介将病毒注入受害者皮肤,然后病毒通过血液进入全身,
引起感染。
第二章:热带病毒引发的疾病和病理变化
热带病毒引发的疾病种类繁多,其中最常见的有登革热、黄热病、乙型脑炎和寨卡病毒感染等。
这些病毒在人体内引发了一系
列病理变化。
例如,登革热病毒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导致高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黄热病病毒则可导致肝细胞坏死,引起
肝功能衰竭和出血。
乙型脑炎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脑炎
和脑水肿。
第三章:热带病毒病理学研究的进展
热带病毒病理学研究的目标是深入了解病毒与宿主之间的相互
作用,并揭示病毒引发疾病的机制。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分析
病毒基因组结构、宿主因子与病毒相互作用以及免疫反应等方面
的变化,取得了许多重要发现。
这些研究为热带病毒疾病的防治
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四章:热带病毒病理学研究的技术手段
在研究热带病毒病理学时,使用多种技术手段对病毒进行检测
和分析是关键。
其中,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实时荧光PCR和
基因测序等被广泛应用于病毒检测和病毒基因组结构分析。
免疫
学技术如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流式细胞术则可用于检
测体液中的抗体水平和免疫细胞活性。
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加快
了对热带病毒病理学的研究进程。
第五章:防治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由于热带病毒的传播范围广、病势凶猛,防治措施十分必要。
目前,预防疫苗的研发是最为重要的防治策略之一。
例如,登革
热和黄热病已经分别有了疫苗供应,并在一些热带地区广泛应用。
此外,开展蚊虫防控是热带病毒防治的关键。
通过控制传播媒介
的数量和分布,可以有效减少热带病毒的传播风险。
结论:
热带病毒病理学及防治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我们深入了解了热带病毒的传播途径和传染机理,病理变化的发
展机制以及病毒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
同时,通过研发预防疫
苗和开展蚊虫防控等措施,能够有效降低热带病毒疾病的发病率
和致死率。
然而,热带病毒病理学研究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如部
分病毒的起源和分布机制尚不明确。
因此,我们需要持续关注这
一领域的研究,并加大防治措施的力度,以减少热带地区热带病
毒疾病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