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安徽省委党校法学专业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法学基础理论)

合集下载

2018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法律硕士(法学)专业综合课真题

2018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法律硕士(法学)专业综合课真题

2018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法律硕士(法学)专业综合课真题(总分:150.00,做题时间:18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第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总题数:20,分数:20.00)1.不同学派关于法的性质有不同理解,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经济分析法学派认为法律不外乎主权者的命令B.批判法学派认为衡量法律优劣的最主要标准是实施效果C.自然法学派认为法律应与社会主流道德和人性的正义准则保持一致√D.历史法学派认为一国的自然环境和政治制度决定着法的内容和性质法律不外乎主权者的命令,是19世纪英国法哲学家、分析法学派的创始人约翰·奥斯丁的观点,A项错误。

社会法学派强调法律实施的效果,认为法律优劣的主要标准是实施效果,B项错误。

自然法学派主张法是人的理性,强调自然法普遍永恒,且高于人定法,人定法符合自然法时才是真正的法律,人定法应于自然法保持一致,C项正确。

历史法学派认为法是民族精神、民族特性和民族共同意识的体现,D项错误。

2.关于法律的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义务为本位是法律的本质特征B.法律应当由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体现了国家意志√C.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只能通过司法予以实施和实现D.法律的普遍性意味着在一国之内所有人都应享有相同的法律权利法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规范,具有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法主要是以权利为本位,故A项错。

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从这个意义上看,法律体现国家的意志,故B正确。

法的实施包括执法、司法、守法等方式,C项错误。

法的普遍性,是指法所具有的普遍约束力。

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1)在一国主权范围之内,法律具有普遍效力,所有人都得遵守。

(2)法律对同样的事和人同样适用,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项错误。

3.法律关系,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民事法律关系均为相对法律关系√B.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产生的前提C.在法律关系中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是现实的D.法律关系是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民事法律关系不仅包括相对法律关系,还包括绝对法律关系,如物权关系与人身权等,故A表述错误,应选A项。

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基础课真题

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基础课真题

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基础课真题(总分:150.00,做题时间:180分钟)单项选择题第1~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总题数:38,分数:40.00)1.关于我国刑法溯及力的适用,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司法解释应适用从新兼从轻原则B.处刑较轻是指法院判处的宣告刑较轻C.应以“审判时”作为新旧法选择适用的判断基础D.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适用行为时的法律√根据《刑法》第12条的规定,我国采取从旧兼从轻原则。

对于现行刑法生效以前的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适用行为当时有效的法律。

但是按照现行有效的法律不认为犯罪或法定刑处罚较轻的,适用现行有效的法律。

以行为实施时作为新旧法选择适用的判断基础。

依据行为当时有效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

刑法的司法解释与刑法典的溯及力一样。

故ABC项错误,D项正确。

2.犯罪分子为日后向甲勒索财物,用枪威逼甲杀死一名路人并录像。

甲的杀人行为属于()。

A.正当防卫B.紧急避险C.自救行为D.犯罪行为√正当防卫的防卫对象只能是不法侵害人,排除A项。

自救行为是指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人,依靠自己力量及时恢复权益,以防止其权益今后难以恢复的情况,非被胁迫采取措施,排除C项。

:紧急避险指为了避免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利益的行为。

限度条件为避险行为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即避险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必须小于所保护的权益,而不能等于或大于所保护的权益,一般情况下,人身权利大于财产权益,在人身权利中,生命是最高权利。

故排除B项。

甲被威胁去杀人,构成故意杀人的胁从犯,属于犯罪行为,故选D项,剥夺他人的生命权,一般也不能认定为避险过当。

3.下列情形中,应当认定为入户抢劫的是()。

A.甲冒充煤气抄表员进入受害人家中实施抢劫√B.客户服务员乙进入客人入住的酒店房间实施抢劫C.丙入户盗窃后将追赶的失主在公寓楼道内打成重伤D.丁在房屋中介人员带领其进入他人居住的出租房内查看时发现贵重财物,实施抢劫入户抢劫,是指实施抢劫行为而进入他人生活的与外界相对隔离的住所,包括封闭的院落、牧民的帐篷、渔民作为家庭生活场所的渔船、为生活租用的房屋等进行抢劫的行为。

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基础课真题.doc

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基础课真题.doc

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基础课真题(总分:150.00,做题时间:18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20.00)1.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抢劫正在使用中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运钞车的,视为“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该规定使用的解释方法是()。

(分数:1.00)A.扩大解释B.类推解释C.限制解释D.文理解释2.下列关于单位犯罪的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1.00)A.没有可执行财产的单位分支机构不会构成单位犯罪B.我国刑法中有关单位犯罪的规定不适用于外国公司、企业C.两个以上单位以共同故意实施犯罪的可不区分主犯、从犯D.对单位犯罪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不区分主犯、从犯3.下列选项中,主观方面可以表现为过失的是()。

(分数:1.00)A.放火罪B.虐待罪C.危险驾驶罪D.食品监管渎职罪4.甲破解了张某的股票账户密码,偷偷登录其账户买卖股票“练手”,案发时造成张某股票账户资金亏损15万元。

甲的行为应认定为()。

(分数:1.00)A.盗窃罪B.非法经营罪C.故意毁坏财物罪D.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5.下列选项中,既可以由作为实行,也可以由不作为实行的是()。

(分数:1.00)A.洗钱罪B.遗弃罪C.玩忽职守罪D.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6.甲误把张某当作李某推入井中,意图将其淹死,但事实上井中无水,结果张某摔死。

这属于()。

(分数:1.00)A.客体错误B.工具错误C.打击错误D.因果关系错误7.甲在候车室以需要紧急联系为由,向赵某借得高档手机,边打电话边向候车室外移动,出门后拔腿就跑,已经有所警觉的赵某猛追未果。

甲的行为应认定为()。

(分数:1.00)A.抢夺罪B.盗窃罪C.侵占罪D.抢劫罪8.下列关于罚金的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1.00)A.对于未成年犯罪不得适用罚金刑B.罚金的最低数额可由法官酌情确定C.一人犯数罪分别判处罚金刑的应合并执行D.一人犯数罪同时并处罚金和没收财产的应当合并执行9.乘客甲明知擅自打开飞机应急舱门会危及飞行安全,在飞机被牵引车推出阶段故意将应急舱门打开,地勤人员发现应急充气滑梯弹出后将飞机迫停。

18年法律硕士联考(法学)基础(真题+答案)

18年法律硕士联考(法学)基础(真题+答案)
第17题
甲将自己的汽车借给乙使用。某日,乙酒后驾驶该车撞伤丙。丙的损害应由()。
A.甲全部赔偿
B.乙全部赔偿
C.甲、乙连带赔偿
D.甲、乙按份赔偿
第18题
摄影师甲以乙为模特拍摄了数百张艺术照。甲将这些艺术照编辑成画册,未经乙同意交出版社出版发行。甲的行为侵害了乙的()。
A.著作权
B.发表权
C.肖像权
D.署名权
D.食品监管渎职罪
第4题
甲破解了张某的股票账户密码,偷偷登录其账户买卖股票“练手”,案发时造成张某股票账户资金亏损15万元。甲的行为应认定为()。
A.盗窃罪
B.非法经营罪
C.故意毁坏财物罪
D.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第5题
下列选项中,既可以由作为实行,也可以由不作为实行的是()。
A.洗钱罪
B.遗弃罪
A.甲
B.乙
C.丙
D.丁
第27题
下列选项中,无需登记即可发生物权变动的有()。
A.甲公司将其股权出质给银行
B.乙公司将其轮船的所有权转让给高某
C.丙公司通过拍卖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
D.丁农户将其工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钱某
第28题
志愿者甲经常照顾孤寡老人乙。2015年3月20日,乙病故,遗嘱执行人丙告诉甲、乙遗赠给甲3万元和一套古籍。5月15日,甲明确表示拒绝接受古籍。5月18日,甲联系丙,表示撤销此前拒绝接受古籍的行为。5月28日,甲请求丙执行遗嘱,丙()。
B.甲儿时被收养,成年后赡养亲生父母
C.甲为了出行方便,出钱修复邻居家被台风刮倒的院墙
D.甲的狗将他人咬伤,甲误以为是好友乙的狗咬伤人而赔偿伤者
第16题
甲公司欠乙公司贷款50万元,乙公司欠甲公司租金50万元,后甲公司被乙公司兼并。甲公司与乙公司之间的债消灭的原因是()。

安徽大学在职法硕宪法学考试题及答案

安徽大学在职法硕宪法学考试题及答案

什么是主权在民原则?对近代宪法有何影响?人民主权原则 - 基本含义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是指国家或政府的最高权力来源于和最终属于人民,即国家或政府的最高权力的“民有”,并且这种来源是政府或国家权力的合法化依据或前提。

产生:人民主权原则是近代以来全球范围内民主化浪潮及其所建立的现代民主制度的理论基石,它已为一切民主或自诩为民主的国家所认同,但是,由于人民主权原则的思想发展极为复杂,各国对其基本内涵理解不一,故而相应的制度表现形式也相差甚远。

人民主权原则即便在其支持者那里也并不具有完全一致的内涵,而是存在著作为“抽象原则”的人民主权原则和作为“具体原则”的人民主权原则的思想分野。

对原则采取的不同的理论取向自然是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必然,但是,进入“革命后社会”的国家却有必要对以往非常态下的制度选择重新加以思考。

意义: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实际上也采用人民主权原则,坚持“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公开的声明自己的阶级立场,鲜明地解释“人民”这一概念的政治内容,明确地规定全体人民享有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事物地各项民主权利。

国家还通过完善各种法律制度来保障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使全体人民的各项民主权利都得以充分实现。

所有这些,都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主权原则的充实内容。

什么是基本人权原则?对世界各国宪法有何影响?人权是公民作为一个人的权利,表现为内心和身体的无限的扩张权。

基本人权原则在宪法中的体现,是从1791年法国宪法开始的。

该宪法以1789年法国《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作为序言。

1793年法国宪法采用同样的方式,但对人权宣言做了重大补充。

从此,绝大多数国家宪法都确认了基本人权原则。

基本人权原则在各国宪法中是以不同形式体现出来的:第一种是法国式,即以人权宣言为序言,同时又规定一定数量的公民基本权利。

第二种是在宪法序言中确认基本人权原则,然后在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中具体规定人权的范围和内容。

第三种是在宪法中专门列出一章或一节来确认基本人权原则,也有的以基本原则为章名、节名来确认人权。

(完整版)2018考研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基础课真题及答案解析

(完整版)2018考研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基础课真题及答案解析

世纪文都教育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8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学位联考专业基础课真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来源:文都敏行法硕一、单选题1.关于我国刑法溯及力的适用,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A司法解释应适用从新兼从轻原则B处刑较轻是指法院判处的宣告刑较轻。

C应以“审判时”作为新旧法选择适用的判断基础D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适用行为时的法律【答案】D【解析】我国《刑法〉第 12 条对刑法溯及力采取从旧兼从轻原则。

即对千现行刑法生效以前的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适用行为当时有效的法律。

但是按照现行有效的法律不认为犯罪或处罚较轻的,适用现行有效的法律。

依据行为当时有效法律巳经作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

所谓“处刑较轻'',是指刑法对某种犯罪规定的刑罚即法定刑比修订前刑法轻。

2.犯罪分子为日后向甲勒索财物,用枪威逼甲杀死一名路人并录像。

甲的杀人行为属于A正当防卫B 紧急避险C 自救行为D 犯罪行为【答案】D【解析】甲属于胁从犯,紧急避险不要求超过必要限度,只能小于保护的利益,所以不属于紧急避险,正当防卫对象为犯罪分子。

自救是自己采取措施而不是被胁迫采取措施。

3.下列情形中,应认定为入户抢劫的是A甲冒充煤气抄表员进入受害人家中实施抢劫B客户服务员乙进入客人入住的酒店房间实施抢劫 C丙入户盗窃后将追赶的失主在公寓楼道内打成重伤D 丁在房屋中介人员带领其进入他人居住的出租房内查看时发现贵重财物实施抢劫【答案】A【解析】户是指被害人生活居住的地方,酒店房间不属于户的范围。

C 属于转化型抢劫。

去出租房属于正当进入,进去后才产生犯罪故意,所以不属于入户。

4.下列关于包庇罪的表述,正确的是A行为方式必须是作为B行为方式必须是特殊主体C行为时间必须发生在审查起诉之后 D行为对象必须是判决确定的犯罪分子【答案】D【解析】包庇罪主体是一般主体,时间在犯罪之后而不是审查起诉之后。

对象是犯罪嫌疑人而不是判决确定的犯罪分子5.我国刑法规定,故意杀人,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省委党校法律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题及(答案)

省委党校法律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题及(答案)

法理学一、简答题法律移植:法律移植是指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某种法律规则或制度移植到其他国家或地区。

它所表达的基本意思是:在鉴别、认同、调适、整合的基础上,引进、吸收、采纳、摄取、同化外国的法律(包括法律概念、技术、规范、原则、制度和法律观念等),使之成为本国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本国所用。

法的制定:指法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创制、认可、修改和废止法律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活动。

法的效力:法律效力即法律约束力,指人们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那样行为,必须服从。

法律效力来自制定它的合法程序和国家强制力,法律有效力意味着人们应当遵守、执行和适用法律,不得违反。

法律关系:是法律所规定的以及在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权利和义务(权力和义务)关系。

法律关系以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权力、义务)为内容,是一种体现国家意志的特殊社会关系,也是合法的受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

霍菲尔德的权利:1、狭义的权利,指人们可以要求他人这样行为或不行为。

2、特权,指人们能不受他人干涉而行为或不行为。

3、权力,指人们通过一定行为或不行为而改变某种法律关系的能力。

4、豁免,指人们有不因其他人行为或不行为而改变特定法律关系的自由。

法律监督的意义:1、法律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保障和重要组成部分。

2、法律监督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保证。

3、法律监督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发挥活力、合法活动)。

法律制裁和法律责任的关系:1、法律制裁是承担法律责任的一个重要方式。

法律责任是前提,法律制裁是结果或体现。

法律制裁的目的,是强制责任主体承担否定的法律后果,惩罚违法者,恢复被侵害的权利和法律秩序。

2、法律制裁与法律责任又有明显的区别。

法律责任不等于法律制裁,有法律责任不等于一定有法律制裁。

安徽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法学复习资料(手打版)(精品文档)_共9页

安徽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法学复习资料(手打版)(精品文档)_共9页

名词解释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指导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观念体系,它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精髓和灵魂,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由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主要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正式的官方确定的行为规范。

 3、法律规则是指采取一定的结构形式具体规定人们的法律权利、法律义务以及相应的法律后果的行为规范。

 4、法律原则是为法律规则提供某种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的、指导性的价值准则或规范,是法律诉讼、法律程序和法律裁决的确认规范。

 5、法的渊源是指特定法律共同体所承认的具有法的约束力或具有法律说服力并能够作为法律人的法律决定之大前提的规范或准则来源的那些资料。

 6、法律体系是指一国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形成的即法的约束力,指人们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模式来行为,必须予以服从的一种法律之力。

 8、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由于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者由于法律规定而应承受的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

 9、立法是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规律文件及认可法律的活动。

 10、执法又称法的执行,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法行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实施法律的活动。

 11、司法指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12、宪法是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具有最高效力的国家根本法。

 13、人民代表大会制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指拥有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民主选举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