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知识点归纳与总结):我们的中华文化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1.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4. 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

5.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第6、7、8点组合)6. 中华文化的独特性:(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高考政治 (必修ⅲ)一轮复习 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高考政治 (必修ⅲ)一轮复习 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①成因: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②不同区域的文化之间
区域性 的关系: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 着各自的特色。③具体表现: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
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化特征
(4)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 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15
误区: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民族不同, 民族文化的色彩就不同。
注意: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呈现多种 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但不等于民族文化之间没有共性。中华 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特性, 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 的中华文化有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
的传承 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主要得益于汉字的承载、
史书典籍的传承和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故②③④正确。
①说法错误,故选D。
[答案]D
8
4.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文化是中华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对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的认
域特征。
3
(2)不同区域的文化的关系。 既_渐__趋__融__合__,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1)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 展作出了_重__要__贡献。 (2)中华各民族的文化。 既有中华文化的_共__性__,又有各自的民族_特__性__。它们都是 中华文化宝库中的_瑰__宝__,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高三政治一轮总复习 第3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三政治一轮总复习 第3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新人教版必修3
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 中华文明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 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留下的史
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
性。中华文化以非凡的包容会通精神来丰富和完善自 己,形成丰富多彩、生命力极强的中华文化。
民族性。通过两岸联系的加强,在价值
化的贡
重要标识。
观方面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
献。
感和自豪感。
名师点睛 一个重要原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 原因 两个基本特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 大精深 三个特性: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中华文化的区域 性、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考点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的题眼是“对‘古琴音乐’的看 法”。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的古老,只 能说明它的源远流长,不能说明其世界性,①排除; 欣赏古琴音乐能够升华心灵意境,人们接受健康向上 的文化熏陶,是一个主动感悟的过程,优秀的文化能 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②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 《流水》是我国古琴曲,录入唱片向宇宙传达人类智 慧和文明,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④符合题意。
(2)科学技术 ①地位: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 志之一。 ②特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 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1)我国区域文化的成因:受历史、地理等因素 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 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
2.理解中
凝聚力之中。
选择题很少涉及。
华文化的
2.辨析中华文化的区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必修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必修

使中华文化有时间丰富发展自己,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也正因为中华
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才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才有可能源远流长。
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易混辨析 区分文化民族性与文化区域性
民族性是指中华各民族文化呈现出各自的民族特 色;区域性指受地理、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 文化各有特色,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1.D 文字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故①错误。②夸大 了汉字智慧的作用,故②错误。《汉字时间》可以使 观众感受到中华汉字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中华传统 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故③④正确。
2.安徽的两个水系将全省分为三个自然区域,文明 的脚步在时空上从北向南依次落在安徽地域上,形成 了三大文化圈: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三 大文化圈合而为一总称安徽文化。这体现了( B ) ①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安徽文化呈现着不同民族文化色彩 ③自然环境决定区域文化的形成发展 ④不同区域文化相互借鉴、相互融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C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传统儒学吸收佛 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这表明中 华文化兼收并蓄,以我为主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 ①③符合题意。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②说法错误。中华民族积极吸收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 化,④错误。故选C。
易错点 不能正确理解中华文化
1.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正确:文字不同于汉字,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 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中华文化呈现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民族不 同,民族文化的色彩也就不同。(×) 正确: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 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高考政治 一轮复习 3.3.1 我们的中华文化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政治 一轮复习 3.3.1 我们的中华文化 新人教版必修3

的包容性
[对 点 训 练] 命题点一 区分判断中华文化的两个特征 训练1 遍布古代先民生活各个方面的漆器是实用与艺术的 完美结合,它与丝绸、瓷器并列为中华国粹。漆艺,更与历史 文化融汇,留下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化的古老记忆。中华漆器 与漆艺( ) ①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②是传承中华文明的 重要文化途径 ③确保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 ④是中华文化独 领风骚的重要见证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训练2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 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 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③传统文
化不因时而变 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中华文化拥有五千年历史,是中国的一张王牌,具 有顽强的生命力,这说明①②正确。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 性,具体内涵会因时而变,③说法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中华 文化博大精深,因此④不符合题意。
7.× 中华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外来文化相互借 鉴、交流与融合。
8.× 会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而不会渐趋同 一、融合统一、特色消失。
9.× (1)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外来文化中有 精华,也有糟粕,我们要以外国优秀文化为营养,同时坚持以 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2)包客性包括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兼收并蓄并不是“全 盘外化”,而是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不 仅不会使民族文化丧失个性,还会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世界 文化的发展。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主要体现在 文学艺术 和科学技术上。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 实用 性和整体性特点。 (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受 历史、地理等因素 的影响,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10区域性特征。 (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本课 考点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关注 热点
在备考复习中要注意结合有关史料、文字、史书、文化遗产、乡 土文化、风土人情、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等,感受中华文化的源 远流长、博大精深及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也要注意结 合中外文化交流等有关具体事例,让学生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 特点及包容性。
5.中华文化的力量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 、 中,是激励中国人民的强大 和不竭
生命力 。 创造力 精神力量


凝聚力
力量之源
简要归纳
脉络 梳理
本 课 要 旨 图 示
1个重要原因 2个基本特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的原因
提纲 挈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主干知识整合
基础梳理
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从历史看) 1.辉煌历程
文化思想 殷周
影响、作用
天命神权 思想、 “ 敬德保民 ”思想
诸子蜂起、 百家争鸣
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深刻影 响
形成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
春秋战国
雏形
文化思想
秦 汉 促进了 统一 的民族文化的发 展 儒家学说 确立了至尊地位
影响、作用
3个特性
探索发现
2011 年 9 月 18 日晚,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 育运动会圆满闭幕。从9月10日至9月18日,短短 的 9 天的时间里, 55 个少数民族在贵州进行了一 场体育与文化的交流盛宴。第九届民族运动会向 世界展示了中国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又向人们 呈现出少数民族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尊重。

高三政治我们的中华文化复习

高三政治我们的中华文化复习

班级姓名考号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考点展示】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板书结构:【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⑴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最有说服力的见证——与。

文字,是文化的,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史学典籍,是中华民族文化一脉相传的。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

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留存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⑵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是得益于它所特有的,也就是指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⑶是中华文化的特色,主要是通过和科学技术两方面体现出来的。

⑷的绚烂多彩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

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⑸各具特色的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⑴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就是指和。

所谓“”,就是能与其他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就是指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⑵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对于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作用: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⑴各民族文化的地位:都是中华文化的,都是中华民族的。

⑵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间相互交融、借鉴、吸收,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⑶多民族文化的意义: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针对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古老的“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各国人民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今天,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区域经济合作,将造就一条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新丝绸之路”。

必修3政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知识点

必修3政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知识点

必修3政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知识点中华文化独特的发展历程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必修3政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必修3政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知识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古代曾走在世界前列2.近代经历了衰微的过程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二、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从时间纬度或纵向看)(1)汉字在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2.博大精深(从内涵角度或横向看)(1)独特性(从不同文化形式上看)①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②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区域性(从不同地区看)①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

②不同地域文化的关系: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形成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特点。

③具体表现: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化特征。

(3)民族性(从不同民族看)①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异彩纷呈。

②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文化的骄傲。

※ 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①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由于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历史地理等因素,各地区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个性)③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华民族之骄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课时)全章概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志。

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6.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标志,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理解中华文化的古代辉煌历程(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源远流长的特点及原因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纵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过程,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之特点,在整个中华文明史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我们本课来探究神奇的中华文化。

(二)进行新课一、中华文化的古代辉煌历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2-63页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些材料说明,中华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

上溯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汉代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

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宋元明延续着隋唐文化的辉煌,中华文化在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产生了影响后期封建社会发展的宋明理学。

明清时期,随着西方近代文化思想的传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开始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1、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探访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那些曾经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

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4-65页内容,并思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标志是什么?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汉字与史学典籍2、源远流长的重要标志――汉字与史学典籍(1)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4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数千年来,文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5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

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

古代史官大都终身世袭,这使他们能够将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3、源远流长在于它的包容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通过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今天的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

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经过曲折的探索,实践已经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正在续写更加壮丽的篇章。

(三)课堂总结、点评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中华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明确了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标志。

我们要从中体会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续写中华民族的文化更加壮丽的篇章。

★课余作业分组收集材料,感悟、探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特征。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二课时)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区域文化的特点2、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传。

这一节我们进一步探究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对中华文明的重大贡献。

(二)进行新课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6页材料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1、文学艺术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7页“相关连接”内容,并思考这些材料的启示?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科学技术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7页“相关连接”内容,并思考这些材料的启示?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8页“相关连接”内容,并思考这些材料的启示?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华东的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

与那里的河网纵横等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

内陆的滇黔文化,则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

华东的吴越文化和内陆的滇黔文化,都是多种文化交融的产物,但是,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1、各具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闻名中外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代的汉族、鲜卑族、吐蕃族以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

又如,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包括藏文、彝文、维吾尔族文字、朝鲜族文字等,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

其中,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并称为三大英雄史诗。

2、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多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对中华文化有什么意义?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她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阻碍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三)课堂总结、点评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知道了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文学艺术和一切科技成果,展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

不同区域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课余作业分组收集材料,探究、讨论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