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上一二单元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五年级科学复习提纲(1-2单元)

五年级科学复习提纲(1-2单元)

五年级科学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01. 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来,影子在(西边);中午太阳升到正南方,影子在(北边);傍晚,太阳从(西方)落下去,影子在(东边)。

02. 太阳运动的规律是:(由东向西),太阳高度是(低—高—低)。

03. (早晨、黄昏)时,影子(长),说明太阳(斜射地面),此时温度(低);(正午)时,影子(短),说明太阳(直射地面),此时温度(高)。

04. 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利用这个规律来(计算时间)。

当时的(计时工具)被称为(日晷)或(太阳钟)。

05. (太阳钟)是利用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制成的。

06. (日晷)由(晷面)和(晷针)两部分构成。

07. 使用手掌日晷时要注意:面向(正南方),(掌心)向上,平端(横放)在胸前;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

08.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09.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地心说”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来的,他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是围绕地球旋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

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他认为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10. 月球圆缺的样子叫做(月相)。

11. 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

12. 月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13. 动植物、人体都有自己的(生物钟)。

14. (昼夜的交替变化)会对动植物产生影响。

15. (白天),郁金香随太阳升起而(开放);(晚上),郁金香会(收拢花瓣)。

16. 像郁金香这样会随着(昼夜的交替)而变化的植物还有:(牵牛花)、(合欢树)、(昙花)、(夜来香)等。

17. 植物不仅会在不同季节里开花,有的还会在一天的固定时刻开放或闭合。

瑞典生物学家(林奈)根据这一现象编排了(花钟)。

18. 白天活动的动物有:(狗)、(公鸡)、(蝴蝶)、(蜜蜂)等;夜间活动的动物有:(猫头鹰)、(蛾)、(蝙蝠)、(刺猬)等。

(完整word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

(完整word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

人教版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doc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一、使用工具1.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机械包括机器和工具。

2.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械。

3.用螺丝刀可以比较方便的把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用羊角榔头可以比较方便的把铁钉从木头中取出。

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

二、杠杆的科学1.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2.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3.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在生活中常见的可以省力的杠杆有撬棍、压水井的压杠等。

可以省力的杠杆类工具有:老虎钳、羊角锤、开瓶器、裁纸刀、杠秤等。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生活中的应用的工具有:火钳、夹子、筷子、镊子。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生活中的应用有跷跷板、天平、装订机等。

4.杠杆尺上有支点,左右两边都有到支点距离的标记,是研究杠杆作用的好工具。

5.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挂钩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把你的方法在下图画出来。

三、杠杆类工具的研究1.省力的是(铁片、羊角榔头、老虎钳、开瓶器),费力的是(火钳、镊子)。

2.常用的杠杆类工具中羊角榔头、老虎钳、开瓶器是省力杠杆;火钳、筷子、镊子是费力杠杆;跷跷板、天平、订书器是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有些杠杆类工具设计成费力的是因为它有方便的好处(如:镊子、钓鱼竿等)。

3.“秤砣虽小,能压千斤”,那是杆秤利用了杠杆原理的结果(提绳是支点,秤砣是用力点,称重物处是阻力点)。

4.我们身体上的前臂骨像是一根杠杆,肘关节是支点,手握物体处是阻力点,上臂的肱二头肌处就是用力点。

5.阿基米德曾说:“只要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用一根长长的棍子把地球撬起来。

”这里的棍子相当于杠杆。

四、轮轴的秘密1.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土壤、水份、阳光、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4.动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空间和食物)。

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植物和动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环境进行(选择)。

不同的生物环境有着自己特有的需要。

(所有的生物都会引起它们所生存环境的变化)。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8.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9.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也叫生态群落)10.一个区域的(生物和非生物)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称为(生态系统)。

11.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2.写食物链。

草、兔、蛇、鹰:(注意箭头方向)草兔蛇鹰第二单元光1.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影子的形成条件是要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5.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6.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日晷)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会随着太阳位置的高低和方向的改变而改变,规律是:(长——短——长);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一二单元复习提纲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一二单元复习提纲

5蜡烛的变化
1、生活中有哪些类似木头折断这样的变化?课课练9页
2、生活中有哪些类似木条燃烧这样的变化?课课练9页
6食盐和水泥
1、什么是可逆变化?同步18页
2、什么是不可逆变化?同步18页
3、了解物质的可逆和不可逆变化对人类有什么意义?同步18页7 铁生锈
1、实验:铁生锈课课练13页
2、怎样防止铁生锈?同步21页
8 牛奶的变化
1、牛奶不能与酸性物质同时饮用
1病毒
1、常见的病毒有哪些?课课练1页
2、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同步2页
3、病毒按形状分几类?课课练2页
4、病毒按寄生体分几类?课课练2页
2细菌
1、细菌有哪些特点课课练3页
2、细菌对人类的好处课课练3页
3、细菌按形状分几类?课课练2页
3馒头发霉了
1、实验:写出你研究馒头发霉的过程课课练5页
2、霉菌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同步8页
3、课本8页下头一段话
4食用菌
1、蘑菇各部分的名称课本10页
2、常见的食用菌课课练6页
3、如何依据颜色、形状、气味、分泌物判别有毒蘑菇同步12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

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一、填空题。

1.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叫做(机械)。

能够方便人们完成工作的器具叫做(工具)。

2.现在有三项工作急需完成:①把油桶运上汽车;②移动大石块;③升国旗。

在滑轮、木板、绳索、撬棍中选择恰当的工具来完成上述工作。

我们可以利用(木板)把油桶运上汽车;可以利用(撬棍)把大石块移开;可以利用(滑轮)和(绳索)来升国旗。

3.杠杆有三个点,分别是(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

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

4.天平是(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天平的左盘和右盘分别是杠杆的(阻力点)和(用力点),中间的转轴是杠杆的(支点)。

5.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的杠杆是是(费力杠杆),反之则是(省力杠杆)。

6.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了杠杆原理,他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

7.我们身边时时刻刻都有杠杆原理的应用,如我们使用的开瓶器是(省力杠杆);跷跷板是(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我们吃饭用的筷子是(费力杠杆)。

8.用开瓶器打开瓶盖的过程中,开瓶器的支点在(瓶盖凹陷处)。

9.螺丝刀的刀把相当于轮轴的(轮),金属杆相当于轮轴的(轴)。

10.我们推门的时候,用力点离门轴越远,推门时越(省力),这是利用了轮轴原理,相当于增大了轮轴的(轮)。

11.滑轮是一种周边有(槽),可以绕着(中心)转动的轮子。

12.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虽然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13.像塔吊的吊钩上可以随着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14.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滑轮组的特点是既能(改变力的方向)又能(省力)。

滑轮组的组数越多越(省力)。

15. 轮轴是杠杆的变形,轮轴的支点在(轮和轴转动的轴心上)16.在城市的立交桥和天桥上面常常修建一些斜坡,骑自行车的人在过桥时利用了简单机械一一(斜面)的原理,把自行车沿斜坡推上去会(省力)。

人教鄂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复习提纲

人教鄂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复习提纲

人教鄂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复习第一单元食物与消化第一课多种多样的食物1、我们一日三餐要吃多种(食物)。

2、这些食物来自哪里:米饭来自(水稻)、酱牛肉来自(牛)、炒白菜来自(白菜)。

3、米饭是怎样来到餐桌上的:①(育秧);②(插秧);③(稻谷);④(收割稻谷);⑤(晒稻谷);⑥(加工成大米);⑦(做成米饭)。

4、食物有(植物类)食物、(动物类)食物。

第二课食物的营养1、人需要(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水)和(矿物质)。

2、含有脂肪的食物在纸上按压后会留下明显的(油迹)。

含有(淀粉)的食物遇到碘酒后通常会变(蓝)。

含有(蛋白质)的食物放在火上烧时,会产生像(烧头发)那样的气味。

3、使用酒精灯注意事项:①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②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③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

④不要碰倒酒精灯。

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4、(脂肪)和(淀粉)可以为我们的身体提供(能量)。

5、(蛋白质)是组成身体的主要物质,(维生素)、(钙)、(铁)、(碘)等也是我们身体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

6、(维生素)是人体(生长发育)和(调节生理功能)必需的物质;7、(钙)是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之一;8、(铁)是维持(免疫系统)正常功能所必需的(微量)元素;9、(碘)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之一。

10、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牛奶、大豆、虾米、海带等食物中含有丰富的(钙);猪肝、瘦肉、菠菜等食物中含有丰富的(铁);海带、紫菜等许多海产品中含(碘)量较高。

第三课食物的消化1、对照人体消化器官示意图,说说食物在人体内的“旅行”过程。

2、人体的不同消化器官能分泌不同的消化液:口腔分泌(唾液),胃分泌(胃酸),肝脏分泌(胆汁),小肠分泌(肠液)……这些帮助人体(消化)食物。

3、大块食物在口腔经过(咀嚼)被(磨碎)。

(完整版)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完整版)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完整版)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姓名:第二章观察生物1、我们根据物体是否具有新陈代谢现象将物体分为生物和非生物。

生物的特征:能呼吸、能生长、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繁殖后代、能遗传和变异、能进化、有严整的细胞结构(除病毒以外)。

2、植物与动物的主要区别:获取营养的方式不同(能否进行光合作用)动物——直接摄取食物;植物——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3、蜗牛头部有2对触角,期中长触角上端有一对眼,在触角下方有一张口_,壳具有保护、防止水分散失_的作用,腹足在爬行时能分泌粘液。

4、蜗牛具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四种感觉,但没有听觉。

5、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主要内容是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

6、德国科学家魏尔啸提出,一切细胞来自于细胞。

7、三位科学家的发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细胞学说的内容: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单位;细胞是由细胞分裂产生的。

8、罗伯特。

胡克发现细胞,他发现的其实是细胞的细胞壁,它的大小一般是一到几十微米。

9、动物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质:生命活动的场所细胞膜:保护细胞,并控制细胞与外界之间物质交换,保持细胞的相对独立性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10、植物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细胞壁:由纤维素组成,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使植物细胞具有一定的形状液泡:内含有细胞液叶绿体:内含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11、(1)握显微镜应握显微镜的哪一部分结构?镜臂(2)载物台是用来放置装片的地方,中间有通光孔(3)在做实验时要用_压片夹固定载玻片。

(4)遮光器上大小不等的圆孔称为光圈(5)转动粗准焦螺旋时镜筒升降范围较大,转动时细准焦螺旋镜筒升降范围较小。

粗准焦螺旋向前调镜筒下降(“上升”或“下降”)。

(6)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学期科学复习提纲

【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学期科学复习提纲

【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学期科学复习提纲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1.1 物体的形状- 定义常见形状: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 描述物体的特征:大小、颜色、形状等。

1.2 物体的比较- 比较物体的重量、体积、高度等。

- 排序物体:按照重量、大小、高度等。

第二单元:我们生活中的科学2.1 食物与营养- 认识常见食物:蔬菜、水果、肉类、粮食等。

- 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

2.2 生活中的能量- 理解能量的概念:动能、势能、热能等。

- 探索能量的转化:摩擦生热、水力发电等。

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环境3.1 天气与季节- 认识天气现象:晴、雨、风、雪等。

- 了解季节变化:春、夏、秋、冬的特点。

3.2 保护环境- 了解环境问题:污染、资源浪费等。

- 研究环保知识: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

第四单元:科学探索4.1 观察与实验- 研究观察方法:仔细观察、记录数据等。

- 进行简单实验:光的折射、水的沸腾等。

4.2 科学思维- 培养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

- 研究创新思维:提出新想法、尝试新方法等。

第五单元:我们与自然5.1 动植物的世界- 认识常见动植物:动物、植物的特点。

- 了解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

5.2 自然界的规律- 研究自然规律:地球自转、季节变化等。

- 探索自然现象:彩虹、地震等。

希望这份复提纲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复和掌握本学期的科学知识。

祝研究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一、太阳和影子基础知识:1、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来,影子在西边;中午,太阳升到正南方,影子在北边;傍晚,太阳从西落下去,影子在东边。

2、早晨、黄昏、影子长说明太阳斜射地面,此时温度低;正午时影子短,说明太阳直射地面,此时温度高。

所以,一天中的温度是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

3、用温度计测温度时,要等温度计的液注停止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温度计要放在太阳晒不到的地方。

4、当我们外出游玩时,除用指南针外,夜间我们可以用北极星来辨别方向,白天我们可以利用树木来辨别方向,树枝长的茂密一些的朝南,稀疏一些的朝北。

5、我们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和高度时,必须要在同一地点观察。

6、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轨迹呈半圆周型。

7、太阳的东升西落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太阳升起落下时,阳光斜射地球,此时的温度较低;中午时分,阳光直射地球此时的温度较高。

8、太阳下物体的影子在一天中既有长短变化,又有方向变化。

9、读温度计时,视线要平行液注面。

二、太阳钟1、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利用这个规律来计算时间,当时的计时工具被称为日晷或太阳钟。

2、日晷的构造像钟表,它是由晷面、晷针两部分构成,晷面是石制的,有刻度,晷针安在晷心,与晷面垂直。

3、日晷有:古代石晷、赤道日晷、地平日晷,欧洲人沿用至今的日晷。

4、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工具,现在还在沿用。

5、制作太阳钟时必须选择一个有阳光的地方。

6、太阳钟和日晷都是计时的工具。

7、在玩手掌日晷的游戏时,应该面向正南方,掌心向上平端横放在胸前。

8、日晷是用来计算时间的仪器,是根据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规律制度成。

晷针的影子投在晷面上,并随着太阳在空中的方向移动,人们根据晷针影子在晷面上的位置来确定时间。

9、著名的“半钟”是这样制成的。

选择一个有阳光的地方,在地上垂直插一根小棍,当你的手表到达某一个整点时,就在木棍的投影处放一块石头作为记号,并把时间记录下来,这就是著名的“半钟”。

三、昼夜交替1、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绕着地轴自转,地球自转一周大约需24小时,在自转过程中,地球某一点转到朝向太阳一面的时候就是白天,当这一点转背着太阳一面的时候,就变成了黑夜。

正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才形成了昼夜的交替现象。

2、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3、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是由于地球围绕太阳转动产生。

4、太阳的东升西落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的。

5、星座交替出现是由于地球围绕星座转动形成的。

6、昼夜交替的现象告诉我们地球自身围绕地轴在转动。

7、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朝着太阳的部分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部分是夜晚。

8、在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中,同时也自转了365圈。

9、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不停地更替,因此我们总是从东方迎来阳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即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而从西方落下。

10、如果没有昼夜变化,世界上的植物不可能这么丰富,人类的生活也没有这么有规律。

四、看月亮1、月球在天空中的方位变化有两种,一种是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的变化,另一种是在不同时期同一时刻的变化。

2、月球不会发光,朝着太阳的一面是明亮的,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暗的。

月球在公转过程中,向着地球的一面有时全部是明亮的,有时明亮的部分大于黑暗的部分,有时明亮和黑暗的部分相等,有时黑暗部分大于明亮的部分,有时全部是黑暗的,这样在地球上就会看到月相变化。

3、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

4、月相变化是伴随着月球在空中方位变化发生的,这两种变化都是循环出现的。

5、月球圆缺的样子,叫做月相。

6、随着日期的推移,月球在天空中的方位是自西向东移动的,移动的轨迹是弧形的。

7、农历十五的傍晚,月球在天空中的东方,1个月(农历)一循环,每个月都这样。

8、月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9、月球在天空中方位的变化和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同。

10、月球的方位变化与月相变化都是循环的,周期都是农历的一个月。

11、月相变化是由于月球公转而发生的。

12、随着月球围绕地球的公转运动,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

13、月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农历一个月。

14、农历初一这一天,太阳、地球、月球这三个天体的相互位置是:太阳、地球、月球这三个天体大致在一条直线上,月球和太阳位于地球的同侧,地球上看不到月亮。

15、月球在天空的方位总是沿着弧形轨迹向东移动的,而且是循环的,这种现象说明月球在围绕地球转动,转动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16、月相的成因与月球围绕地球转动和月球本身不会发光,它只能反射太阳的光辉有关系。

如果月球本身会发光,我们不会看到月相变化,如果月球不是围绕地球转动,我们也不会看到月相变化。

17、农历一个月中日期相对应的月相:初二——向左弯的月牙儿初八——右半边明亮十五——圆月二十二——左半边明亮二十八——向右弯的月牙儿五、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1、“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这句话不适合所有生物。

2、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曾经将一些开闭时间不同的花栽在一个大花坛里,利用花的固定开闭时间来报时,并把这个大花坛称为花钟。

3、昼夜规律指生命活动以一天24小时左右为周期的变化,发光菌的发光,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摄食,躯体活动、睡觉和觉醒等行为都是昼夜规律的表现。

4、白天开花的植物有:上午——芍药花、睡莲、山柳菊、大豆花、午时花、半支莲、酢桨草、郁金香下午:万寿菊、晚香玉、月见草、白香水百合5、夜晚开花的植物有:凌晨——蛇麻花、牵牛花、蔷薇花、猫儿菊晚上:丝瓜花、夜来香、昙花、紫茉莉6、白天活动的动物:刺猬、蝴蝶、蜜蜂、公鸡7、夜晚活动的动物:蛾、猫头鹰、蝙蝠8、昼夜活动的动物:狗9、人为地改变白天和黑夜的长短,生物的习性会发生变化,如减少光照的时间可以使菊花提前开放,延长光照可以增加鸡的产蛋量。

10、人类掌握生物的昼夜规律的作用是能通过技术更好的利用有益的生物,和防治有害的生物。

11、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有利于身体健康,只有休息好,才能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工作。

第二单元光与色彩一、光的进行1、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太阳、灯泡和萤火虫都是光源。

2、用纸卷一个细直筒,通过这个直筒,能够看见太阳、电灯等发出的光,但是把直筒弯折就看不见了,这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光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影物的倒影。

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象。

它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4、光可以分为自然光和人造光两种,自然光有太阳光、萤光、闪电。

人造光有灯光、蜡烛发光、火光等。

5、大熊星座中所有的星星属于光源。

6、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射形成的,所成的像是倒立的。

7、在茂密的森林里,阳光从树顶上射下来的光束是柱状的,这是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

二、照镜子1、当光线照射到镜子、幕墙、月亮的表面后反射,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

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

3、制作一架潜望镜,可以用两面平面镜。

4、将光洁的不锈钢勺子当作做镜子,用它的正面照时,我们会看到正立的影像,用它背面照时,可以看到倒立的影像。

5、光滑的金属表面也具平面镜的作用,能够形成清晰的图像。

6、物体发出的或反射的光射到平面镜上,镜面能把光反射回来。

7、我能在镜子中看见你,你也一定会看见我。

8、我们能看到物体,其实是物体把光反射到我们眼睛里的缘故。

9、反射面为平面的镜子,称为平面镜。

10、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①大小和实物相等,左、右相反;②物与像分居在镜面的两侧,且离镜面的距离相等;③物与像的位置对于镜面是对称的。

11、直立两面镜,夹角越小,出现影像越多,是两面镜子彼此互相映照的结果。

12、镜子与物体的角度不同,图像的方向也不同。

13、机动车后视镜用到了平面镜。

14、利用镜子反射光的性质,可以让光照射到黑暗的角落寻找物体,制作五彩缤纷的万花筒,司机通过后视镜可观察路面的情况,制作军事上应用的潜望镜观察敌情。

15、潜望镜的工作原理是物体把光反射到潜望上面的镜面上,再将光反射到下面的镜面上,再将光反射到人的眼睛里。

三、研究透镜1、光从一个透明的物体进入另一个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折射。

2、中间薄边缘厚的镜片叫凹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

3、凸透镜是根据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有聚光、放大、成像的作用。

4、利用凸透镜在纸屏上形成的像都是倒立的。

5、放大镜有放大和聚光的作用。

6、千万不能用放大镜看太阳,以防灼伤眼睛,导致失明。

7、将一根铅笔放在盛水的杯子里,看起来铅笔好象弯折,错开了,这是因为铅笔水下部分反射的光从水进入空气时发生了折射。

8、光从水中进入空气,光从空气进入水中能发生光的折射现象。

9、凸透镜的凸度越大,放大物体的倍数越大。

10、凸透镜中间越厚边缘越薄,放大物体的倍数越大。

11、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会发生折射,如筷子一部分在水中,一部分在水上看起来筷子好象弯折错开了。

12、照像机镜头的凸透镜的作用是成像,要想把物体的像照得大一些应该让照相机距离物体近一些,要想把物体的像照得小一些应该让照相机距离物体远一些。

13、近视眼的形成是这样的:我们眼睛中的晶状体像一个凸透镜,它能使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如果不注意保护眼睛,牵引晶状体的肌肉总是处在紧张状态,就会疲劳,失去调节,看远处物体时就会模糊,形成近视。

四、七色光1、彩虹是由红、橙、黄、绿、靛、紫、蓝这七种颜色组成的。

2、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暗室中让阳光(白光)透过三棱镜折射到墙上,结果太阳光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而单纯色光经过三棱镜将不再分解。

3、白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如果想得到某种彩色光,可以用这种颜色的玻璃纸把其他颜色的光滤掉。

4、瀑布前和喷水池上空有很多弥漫的小水珠,被阳光一照就会形成彩虹。

5、三棱镜能把阳光分解为七种单色光,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发生折射。

6、最常见的白光是一种成分复杂的光,而色彩鲜艳的光却是简单的。

7、彩虹出现的时间是雨后天晴,此时天空中的小水滴象三棱镜一样把太阳光分解成七色光。

8、用喷雾器制造彩虹的正确方法是背向太阳喷出水雾。

9、彩虹在天空中的时间很短,是因为空中的小水滴很快被太阳蒸发。

10、彩虹的秘密是雨后天晴天空中的水滴象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七色光看上去呈彩带。

11、在阳光下,你眼中的世界五颜六色,在黑暗中物体都失去了本来的颜色,这是在阳光下,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不同的颜色,看上去是五颜六色,在黑暗中,没有阳光的反射,因此看上去都是黑的。

12、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如果想得到某种彩色光,可以用这种颜色的玻璃纸把其它颜色的光过滤掉。

13、做滤光实验,要在黑暗中做,惊奇的发现,彩色滤光片只能透过同颜色的图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