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八年级上、下册课内古诗词鉴赏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

八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
妻子和儿女
•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 【饮酒(其五)】(陶渊明 东晋)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作处者变远得离僻尘静世的纷原扰因,所居之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从飞鸟悟出返璞归真的人生
真谛,用象征手法表达出摆脱官场束缚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赤壁】(杜牧 唐)托物咏史 •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 •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从反面落笔,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局面 • 要建立一番事业,除了具备一定内因外,一定的外部条件也要十
分重要的,形象地说明了条件对于事业成功的重要性
• 【渔家傲】(李清照 宋) •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 点明春临西湖,交代作者游踪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借莺燕的活动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透露诗人喜悦之情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紧扣题目,表
•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现 得诗 的人 情愉 趣悦 。自 喜
爱、留恋
• 【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闺怨诗) •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 环境描写,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 •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 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对远行人的思念。 •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之情
• 【黄鹤楼】(崔颢 唐)(吊古怀乡) •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用典,从传说入笔,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景物,
•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无限感慨之情(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

八年级上全册古诗鉴赏

八年级上全册古诗鉴赏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册古诗词鉴赏(题+鉴赏)古诗词顺序由后往前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背景、赏析:《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代表作。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悼惜残春,感伤年华的飞逝,又暗寓怀人之意。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

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

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历来为人称道。

复习题:1.主旨:全词抒发了悼惜残春之情,表达了时光易逝,物是人非,难以追挽的伤感,又暗寓怀人之情。

2.这首词是怀人之作,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3.词人通过什么时节哪些景物的描写抒发了怎样的情感?通过暮春时节,日落时分,物候的变化的描写,抒发了词人对年华流逝的感伤之情。

4.从“一曲新词酒一杯”到“去年天气旧亭台”,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轻松喜悦、潇洒安闲;对美好景物与往事的流连,时光流逝的怅惘与感伤,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词好在哪里。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两句看似写实,其实实中有虚,有情有理。

请问是什么情、什么理?)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年华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蕴含的哲理。

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7.结句“小园香径独徘徊”言尽而意无穷,请略作鉴赏。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主题】这首五言绝句通过对塞上风光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边疆生活的向往和对边疆守卫者的敬佩之情。

写法】首联写出诗人的出行目的和行程安排;颔联写出边疆的荒凉和北归大雁的壮阔景象,以及对边疆守卫者的敬佩之情;颈联写出大漠孤烟和黄河落日的壮美景象;尾联描写在萧关相遇的侦察骑士,以及都护已经到达XXX的消息,表达了对边疆守卫者的崇高敬意。

主题】这首诗歌以庭中奇树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珍贵事物的珍视和别离之情。

写法】诗人以庭中奇树为主题,描绘出它的绿叶XXX,美丽而珍贵。

但是,攀折它的荣耀,将其留作思念,香气充盈怀袖,却不能带走。

这种别离之情,深深地打动了诗人的心灵。

尽管这棵树并不是多么珍贵,但是在别离之时,它成为了诗人心中无法替代的宝贵之物。

译文】山上的松树挺拔高耸,谷中的风吹拂着发出沙沙声响。

风声如此嘹亮,松枝也是如此坚韧!即使在寒冷的冬季,松树依然笔直挺立。

这是因为松柏本性刚强,不畏冰霜的凛冽。

主题】诗人通过描绘松树的形态和风吹松声,表达了松柏刚强不屈的本性和顽强的生命力。

写法】本诗以形象化的手法描绘了松树的形态和风吹松声,将松柏的刚强本性和生命力与风雪寒冬相比,表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诗歌简洁明快,富有鲜明的艺术形象,展现出诗人的生命哲学和人生态度。

主题】此诗描绘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战乱景象和人民的苦难遭遇,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深深忧虑和悲愤不已的情感。

写法】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手法,通过对国破山河在和城春草木深的描写,对比了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生活状况;通过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象征手法,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愤和忧虑。

主题】诗人以清新的意境、流畅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妙和自身的感悟,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的渔家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思考和不甘。

写法】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天空、星河、风景等元素,表现出自由自在、豁达开朗的渔家生活,同时也凸显出诗人对此的向往和羡慕。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课内诗歌赏析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课内诗歌赏析

八年级课内诗歌赏析姓名:(一)《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诗人隐居的地方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带着猎物回去。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的诗句。

1、“东皋薄暮望,”点明时间傍晚、地点水边、事件远眺。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表现了孤独抑郁的心情。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3、本诗写景有特色?答:颔联写的是秋野静景,颈联写的是秋野动景,以动衬静,意境更显静谧。

4、这首诗(或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抒发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二)《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1.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抒发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

2.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情。

答:“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日暮怀归之情,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3、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答:本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想,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伤感与思乡的情怀。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下册课内古诗词赏析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下册课内古诗词赏析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下册课内古诗词赏析八年级(上)课内古诗词赏析27.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8.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9.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0.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1.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2.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33.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4.赠从弟(其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35.梁甫行曹植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36.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7.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8.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9.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八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解析

八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解析

八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解析八年级上册(18首)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傍晚时站在隐居的地方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金黄的秋色,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回去。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

【赏析】王绩《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土,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黄鹤楼崔颍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I日。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赏析】题咏黄鹤楼的作品很多,但举世公认崔颍的《黄鹤楼》堪称绝唱,连大诗人李白也因“崔颍题诗在上头”而搁笔。

(完整版)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含参考答案)

(完整版)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含参考答案)

望岳一、默写二、练习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伟大的“诗圣” __________。

2.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首联写远望泰山、的特点;颔联写近望泰山、的形象;颈联则写凝望泰山云气升腾、薄暮鸟归之景;尾联联想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请简要分析“钟”“割”“小”字好在何处。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气概?并品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6.描绘画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7、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8、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9、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勒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10.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

(4分)春望一、默写二、练习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伟大的“诗圣” __________。

初二语文上册课内古诗词【重点句赏析】

初二语文上册课内古诗词【重点句赏析】

初二语文上册课内古诗词【重点句赏析】1、《望岳》名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赏析:“钟”字用拟人手法将大自然写的有情,“割”字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用字“奇险”,写出了泰山的奇妙秀丽和雄伟高大的形象。

名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赏析:整齐的对偶句写出山中云气的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

表现作者胸襟宽广,视野开阔。

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具有必须的生活哲理。

这两句诗至今还被人们广泛用来勉励自己——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

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成功的喜悦。

2、《春望》名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赏析:用比照的写法,明写景,实抒感,以京城的荒芜、破败、草林丛生来正衬诗人的无限悲惨。

一个“破”字一个“深”字,突出国都残缺,满目凄凉。

为全诗缔造气氛。

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赏析:运用对偶、拟人、反衬的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慨时事而落泪,(更多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初二数学语文英语)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用这种移情于花鸟的手法,衬托自己“感时”“恨别”之悲。

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赏析:对偶句构造工整,感情浓郁,表现了诗人在消息隔绝又盼家书不至时的忧国之情和迫切心情。

— 1/3 —— 1/3 —名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以诗人“春望”后情态作结,用一“搔”字,显示了诗人的愁苦之心。

含蓄、生动地描写出诗人忧愁万虑、憔悴不堪的情状。

3、《归园田居〔其三〕》名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赏析:运用对偶修辞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诗人早出晚归、辛勤劳作的形象,呈现了一幅漂亮的“月下归耕图”,(更多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初二数学语文英语)表达作者不以为苦,享受劳作乐趣的归隐之乐。

名句:衣沾缺乏惜,但使愿无违。

赏析:点明主旨。

“愿”字是全诗的中心,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不愿与世俗官场同流合污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鉴赏一、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8、对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理解不恰当的一句()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

荒秽,指各种野草。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

“种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为具体。

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

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19、《归园田居》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答:归隐山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二、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0.这首诗押韵的字有:边、延、天、圆、然__;所押之韵为:an_。

21.从体裁来看,这首诗是五言律诗_。

从表达方式看,首联、尾联为_记叙,颔联、颈联为_描写_,作者是寓情于景。

22、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答:“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23.请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①征蓬出汉塞。

(借代)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对偶)三、渡荆门山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9.“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了什么样的景象?答:这两句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

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的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四、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这首诗的作者是_唐_朝诗人_杜甫_。

8.“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原指古代边境地区设置烽火台,发现敌情,常烧柴禾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_战争_。

9.“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景象?“深”字有何含义?答:残破凄凉写出了因战争而荒芜衰败,草木茂盛的景象。

___ 10.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说你的理解。

答:战乱中的春景,一片苍凉,感伤国事,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鉴赏积累1.诗歌一二句写春望所见,其中“破”字写出了使人怵目惊心之景,“深”字写出了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2.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3.本诗触景生情,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

4.借花鸟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作者思念家乡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5.本诗的前四句写景,所写内容均统在一个“恨”字中;后四句抒怀,一个“搔”的动作(细节)将一位白发稀疏、孤立于长安城头的老诗人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6.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7.“感时”和“恨别”是诗的核心内容。

第一句,写国都沦陷,国家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但只要山河还在,就有希望!后四句,时局动乱国事危急造成骨肉分离,烽火不息致使家书断绝,这些都使诗人忧心如焚,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整天抓挠头皮度日如年,以至头发变白而且又越抓越少,难以胜簪了。

也隐含一种厌倦战争,思念亲人之情。

8.诗中的“草木深”表面上是写春天来临,草木繁茂,实际是写都城沦陷,草盛人稀,荒凉萧条的社会现状。

9.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

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抒发了感时忧国、思亲念家的情感。

10.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答: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感时忧国,思家念亲,借景抒情,深沉真挚。

11.分析“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句诗中所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答:“国破”与“山河在”,“城春”与“草木深”,亦即国家破亡与山河依旧,城春之明媚与景象之荒芜,两相对照,加深圳特区了情感。

另外,“国破”的颓壁残垣与富有生氯的“城春”对比强烈,从而表现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无限痛惜之感。

1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答: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

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五、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5.《石壕吏》中流露出的诗人感情是(B)A、诗人对老妇一家的同情。

B、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注。

C、诗人对老妇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

D、诗人对官吏暴虐的愤怒。

16.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三男邺城戌;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二男新战死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_。

17.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_安史之乱中,差吏的横暴、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八年级下册诗词鉴赏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

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首联抒情: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

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典故)一是“闻笛赋”,一是“烂柯人”通过对受害战友的悼念,以及自己回到故乡竟然恍如隔世的情景,使愤激之情进一步深化。

颈联承颔联比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对偶)。

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赤壁(唐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两句写兴感之由,“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发议论感慨。

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本诗还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要有机遇。

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因科举而走入仕途和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记叙)。

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比喻、对偶)描写国事到自身艰辛危苦。

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对偶)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

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直抒胸臆,表明以死明志的决心,为千古传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达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显露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更深一层。

“归去”,作者交将那美好皎洁的月亮,看作是自己精神的家园。

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却又有些犹豫,“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遐想愈来愈飘渺,而终不忍弃绝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下片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和月色描写,写月光移动和月下不眠之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转入抒发怀人之情。

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宕开一笔,表现了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放达宽慰之语。

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第一层:“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写潼关的雄伟气势,“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写出潼关的险要,后用“表里山河”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

写景是为写情。

第二层:“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都城长安由盛到衰过程的真实写照。

伤心的是朝代在不断更替,百姓的痛苦却没有改变。

暗喻,含蓄地表达了对劳动人民无比同情,对统治阶层无比失望的复杂感情,情调压抑低沉。

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第三层:“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作者以满腔义愤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民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语言刚正率直,说理入木三分,表现了深刻的思想性。

30 诗五首一、饮酒(其五)陶渊明(五言古诗)这一首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

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或寄身庙宇不食人间烟火。

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也就会有闹市,人来车往,喧嚣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