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19-2020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合集下载

2019-2020学年广东省名校高二下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2019-2020学年广东省名校高二下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2019-2020学年广东省名校高二下期末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张犁王祥夫这种病,怎么说呢,在民间一般都叫疯子,“神经病”是文明一点的说法。

五张犁这老头儿,瘦干瘦干的,目光灼灼,两眼有异光,在地里焦灼地走来走去。

人们先是看到五张犁往园林地里送了三次粪,是谁让他往地里送的粪,连承包那块地的园林工也不知道。

一开始,人们以为是园林处要在地里施肥,但别的地里又没有。

过了几天,就有人看见五张犁把那些土粪一锹一锹地往地里撒,真是好把式,撒得真匀。

撒完土粪,五张犁坐在那里目光灼灼地看着远处出神。

那张脸很瘦,皮肉很紧,而且,黑,而且,是见棱见角,肩头亦是尖尖的见棱见角,那双手,也是,粗糙而见棱见角。

五指总是微张着,有些攥不拢的意思,这是干粗活儿的手。

认识的人过来问他在做什么。

五张犁没说话,张张嘴,笑笑的,两眼目光灼灼,还是看着远处。

问话的人骑着车子走远了。

这是早春,暖和和的。

接下来,下了两场雨,地里就大张旗鼓地绿开了。

园林处种下的花卉也抽了叶,这时候,人们又看到了五张犁。

他戴着烂草帽,穿着很旧的一件军装,袖子那里有两块补丁,领子那里又是一块,下边是条蓝布裤子,屁股那里是两块补丁,五张犁扛着一把锄,目光灼灼地进到地里就锄开了。

他把身子朝前探过去,把锄往出一放,再往回一拉,再往出一放,再往回一拉,在一大片地里锄出了长方形的一块,还是那块别人承包的地,那规规整整被锄过的黑润润的地真好看,显出了把式的水平。

锄完了,他坐在那里,两只眼目光灼灼,看着远处。

认识的人过来笑着问:你怎么在这里锄地?地早就不是咱们张沟的了。

五张犁目光灼灼地看了那人一眼,张张嘴,笑笑的,还是不说话。

神经病!这人说了一句,蹬着车子远去了。

五张犁像是没听到,依然目光灼灼地看着远处,放在滕盖上的手微张着,合不拢,僵僵的,手上的茧自然是硬,又给锄柄磨得僵亮僵亮的。

接下来,人们发现五张犁的脑子多少是有些问题了,他站起身,往手心里吐了口唾沫,又开始锄第二遍,紧接着又锄第三遍,天快黑了,手下的锄是一点点都不乱。

广东省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2(已纠错)

广东省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2(已纠错)

广东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茶史郑培凯上古时代,茶在中国的植物图谱中曾经出现,但是最早时,茶属于药品,或者属于菜蔬,一直到了唐代,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和行销到了游牧民族地区,茶才正式成为中国人的日常饮用之物。

这时候,陆羽创立了完整的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方法,包括提出了“荼有真香”的核心观念。

根据一些古籍记载,战国时候,四川一带已经有饮用茶的习惯,秦灭蜀后,将之带出来,这里也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符合“南方有嘉木”的说法。

到了三国魏晋时代,浙江和江南普遍种茶,饮茶人也增加,不再属于贵族专利,扩展到士大夫阶层,用以待客。

当地也做成饼,叶片大汁不能黏合的就用米汤去黏合,喝的时候先去研磨,然后用沸水冲泡,还没有形成唐时那种复杂精美的饮用法。

不过当时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已经很普及饮用茶了,包括对器物和水都有讲究.但是饮用方式还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放在水里煮喝,加各种香料与佐料,基本上就像蔬菜汤。

属于实用阶段。

唐之后,茶饮不再是实用主义,而是上升到了精神领域,这就成就了“饮茶之道”。

茶之流行,除了交通和社会原因,也包括禅教大兴,在参禅过程中,为了提神不寐,也为了打坐,很多寺庙推广喝茶。

当时禅宗影响很大,又影响到了民间,渗透特别广泛。

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当时宫廷的饮茶习惯非常发达,制作茶的技术比之唐代还要复杂。

先是龙凤团,后来发展到石乳、白乳,再后来又有小龙团,以及各种密云龙、瑞云祥龙,越来越精细,层出不穷。

当时的点茶手法是水和茶要用得恰当,比例均匀,否则就表面的泡沫不匀。

还有斗茶法,没有水痕的最佳。

为了达到效果,建立了一套新的系统,包括茶叶制作、茶叶击拂、茶叶品饮、器物优劣,都形成了仪式和系统。

明朝的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茶,与品茗环境和制茶都有很大联系,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所以明朝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代。

2019-2020学年广东省河源市高二下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2019-2020学年广东省河源市高二下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2019-2020学年广东省河源市高二下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

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

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

“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

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

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材料二)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

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姝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

“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

“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广东省佛山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佛山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佛山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来,《无问西东》等影视作品登上热播榜首。

这些作品故事情节生动传奇,叙事布局环环相扣,人物形象立体饱满。

然而它们最引人注意的闪光点却不是这些,而是结尾时主人公之间关于信仰、生命和爱的对白。

其作品内涵的丰富性标志着中国当代战争文艺作品的表达力和反思力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这意味着当代中国文艺尤其是战争文艺作品的自信力开始变得真正强大,因为只有具备了足够强大的自信力,才会产生相应程度的表达力和反思力。

就战争题材而言,改革开放初期的作品对战争进行了回望性的思考,但在创作主旨、审美理念和写作手法等方面都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八十年代之后,战争文艺创作开始摆脱单一性态势,出现了新历史主义和国家民族形象意识较强的重构型作品,如《红河谷》《亮剑》等作品。

新世纪以来至今,人们开始对历史进行更为深刻的反思,哲理反思型的战争文艺创作逐步成熟,如《集结号》等。

这类作品对生命个体的战争体验进行了存在主义式的追问,对宏大战争历史进行了本质性的探索,具有浓郁的生命哲学思考和理性精神叩问的色彩,达到了中国战争题材文艺创作的新高度。

《无问西东》等作品能做到在叙述历史、表现战争的同时,既真切再现了战争年代的惨烈风云,又在再现时拥有着足够的自信,对战争双方的个体都表现出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达到了从容自信、包容悲悯的哲思之境。

究其原因,主要是新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扩展与深入,中国既在经济层面上走向了繁荣与富足,在国际事务中里现出底气十足的大国自信,更在哲学、政治、文化领域建构起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意识形态话语新体系,这一体系接续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在开放化、多元化的语境中确认了前行的思想资源。

这一种以“推已及人”“和而不同”为核心的思想,使得文艺作品具备了超越性的自我生长力,为当代中国文学艺术的哲理反思品质奠定了思想资源。

广东省2019-2020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广东省2019-2020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文言文阅读专题湛江市(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茂度,吴郡吴人,张良后也。

名与高祖①讳同,故称字.。

茂度不乐仕进,郡上计吏,主簿,功曹,州命从事史,并不就。

除琅邪王卫军参军,员外散骑侍郎,尚书度支郎,父忧不拜。

服阕..,为何无忌镇南参军。

顷之,出补晋安太守。

卢循为寇,覆没江州,茂度及建安太守孙蚪之并受其符书,供其调役。

循走,俱坐免官。

复以为始兴相,郡经贼寇,廨宇焚烧,民物凋散,百不存一。

茂度创立城寺,吊死抚伤,收集离散,民户渐复。

在郡一周,征为太尉参军,寻转主簿。

高祖西伐刘毅,茂度居守。

留州事悉委之。

军还迁中书侍郎出为司马休之平西司马高祖将讨休之茂度闻知乘轻船逃下逢高祖于中路以为录事参军。

江陵平,骠骑将军道怜为荆州,茂度仍为咨议参军。

还为扬州别驾从事史。

高祖北伐关洛,复任留州事。

出为使持节...、督广交二州诸军事,绥静百越,岭外安之。

以疾求还,复为道怜司马。

丁继母忧,服阕,除廷尉,转尚书吏部郎。

元嘉三年,太祖讨荆州刺史谢晦,诏益州遣军袭江陵,晦已平而军始至白帝。

茂度与晦素善,议者疑其出军迟留,时茂度弟邵为湘州刺史,起兵应大驾,上以邵诚节,故不加罪,被代还京师。

七年,起为廷尉,加奉车都尉,领本州中正。

入为五兵尚书,徙太常。

以脚疾出为义兴太守,加秩.中二千石。

上从容谓茂度曰:“勿复以西蜀介怀。

”对曰:“臣若不遭陛下之明,墓木拱矣。

”顷之,解职还家。

征为都官尚书,加散骑常侍,固辞以疾。

就拜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

茂度内足于财,自绝人事,经始本县之华山以为居止,优游野泽,如此者七年。

十八年,除会稽太守。

素有吏能,在郡县,职事甚理。

明年,卒官,时年六十七。

谥曰恭子。

(节选自《宋书·张茂度传》)[注]①高祖,南朝宋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庙号高祖。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军还迁/中书侍郎出为司马休之平西司马/高祖将讨休之/茂度闻知/乘轻船逃下/逢高祖于中路/以为录事参军B.军还/迁中书侍郎/出为司马休之平西司马/高祖将讨休之/茂度闻知/乘轻船逃下/逢高祖于中路/以为录事参军C.军还/迁中书侍郎/出为司马休之平西司马/高祖将讨休之茂度/闻知乘轻船逃/下逢高祖于中路/以为录事参军D.军还迁/中书侍郎出为司马休之平西司马/高祖将讨休之茂度/闻知乘轻船逃下/逢高祖于中路/以为录事参军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途。

广东省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已纠错)

广东省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已纠错)

广东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茶史郑培凯上古时代,茶在中国的植物图谱中曾经出现,但是最早时,茶属于药品,或者属于菜蔬,一直到了唐代,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和行销到了游牧民族地区,茶才正式成为中国人的日常饮用之物。

这时候,陆羽创立了完整的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方法,包括提出了“荼有真香”的核心观念。

根据一些古籍记载,战国时候,四川一带已经有饮用茶的习惯,秦灭蜀后,将之带出来,这里也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符合“南方有嘉木”的说法。

到了三国魏晋时代,浙江和江南普遍种茶,饮茶人也增加,不再属于贵族专利,扩展到士大夫阶层,用以待客。

当地也做成饼,叶片大汁不能黏合的就用米汤去黏合,喝的时候先去研磨,然后用沸水冲泡,还没有形成唐时那种复杂精美的饮用法。

不过当时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已经很普及饮用茶了,包括对器物和水都有讲究.但是饮用方式还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放在水里煮喝,加各种香料与佐料,基本上就像蔬菜汤。

属于实用阶段。

唐之后,茶饮不再是实用主义,而是上升到了精神领域,这就成就了“饮茶之道”。

茶之流行,除了交通和社会原因,也包括禅教大兴,在参禅过程中,为了提神不寐,也为了打坐,很多寺庙推广喝茶。

当时禅宗影响很大,又影响到了民间,渗透特别广泛。

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当时宫廷的饮茶习惯非常发达,制作茶的技术比之唐代还要复杂。

先是龙凤团,后来发展到石乳、白乳,再后来又有小龙团,以及各种密云龙、瑞云祥龙,越来越精细,层出不穷。

当时的点茶手法是水和茶要用得恰当,比例均匀,否则就表面的泡沫不匀。

还有斗茶法,没有水痕的最佳。

为了达到效果,建立了一套新的系统,包括茶叶制作、茶叶击拂、茶叶品饮、器物优劣,都形成了仪式和系统。

明朝的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茶,与品茗环境和制茶都有很大联系,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所以明朝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代。

粤教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

粤教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

粤教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汇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4~15题。

赠阙下裴舍人钱起二月黄莺飞上林①,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②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新。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③高蟾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注]①上林:上林苑。

②长乐:唐宫。

③永崇:指长安永崇坊。

高侍郎:指当时的礼部侍郎高浞。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钱诗前两联写景,从动、静、声、色等多个角度,描写皇宫园囿殿阁的景色,描绘了一幅穰丽的宫苑春景图。

B.钱诗前两联尽管没有正面提到裴舍人,却句句恭维,不露痕迹,用景物反衬出裴舍人的特殊身份和地位。

C.高诗用“天上碧桃”“日边红杏”比拟新中举的进士,“和露种”“倚云栽”比喻他们有所凭恃,特承恩宠。

D.高诗以“芙蓉”自比,“秋江上”与前两句的“天上”“日边”形成对比,写出后者与前者所处地位的悬殊。

15.作为古代文人为推荐自己而写的干谒诗,钱诗的后两联和高诗的后两句在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6分)【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这是一道比较阅读的题目,要求分析两首诗歌的手法和情感的不同。

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

【解答】(1)B.“反衬”错,应该是正面烘托。

(2)“献赋十年犹未遇”,既写出经历十年科举仍未获得功名的惭愧,也委婉地写出赠诗裴舍人的意图,没有明说,保留了自己的尊严和骨气。

高诗后两句的意思是:我这朵芙蓉长在萧瑟的秋天的江边,但不抱怨春风为何不吹来让我这朵花开一开。

精选广东省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精选广东省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广东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茶史郑培凯上古时代,茶在中国的植物图谱中曾经出现,但是最早时,茶属于药品,或者属于菜蔬,一直到了唐代,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和行销到了游牧民族地区,茶才正式成为中国人的日常饮用之物。

这时候,陆羽创立了完整的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方法,包括提出了“荼有真香”的核心观念。

根据一些古籍记载,战国时候,四川一带已经有饮用茶的习惯,秦灭蜀后,将之带出来,这里也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符合“南方有嘉木”的说法。

到了三国魏晋时代,浙江和江南普遍种茶,饮茶人也增加,不再属于贵族专利,扩展到士大夫阶层,用以待客。

当地也做成饼,叶片大汁不能黏合的就用米汤去黏合,喝的时候先去研磨,然后用沸水冲泡,还没有形成唐时那种复杂精美的饮用法。

不过当时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已经很普及饮用茶了,包括对器物和水都有讲究.但是饮用方式还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放在水里煮喝,加各种香料与佐料,基本上就像蔬菜汤。

属于实用阶段。

唐之后,茶饮不再是实用主义,而是上升到了精神领域,这就成就了“饮茶之道”。

茶之流行,除了交通和社会原因,也包括禅教大兴,在参禅过程中,为了提神不寐,也为了打坐,很多寺庙推广喝茶。

当时禅宗影响很大,又影响到了民间,渗透特别广泛。

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当时宫廷的饮茶习惯非常发达,制作茶的技术比之唐代还要复杂。

先是龙凤团,后来发展到石乳、白乳,再后来又有小龙团,以及各种密云龙、瑞云祥龙,越来越精细,层出不穷。

当时的点茶手法是水和茶要用得恰当,比例均匀,否则就表面的泡沫不匀。

还有斗茶法,没有水痕的最佳。

为了达到效果,建立了一套新的系统,包括茶叶制作、茶叶击拂、茶叶品饮、器物优劣,都形成了仪式和系统。

明朝的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茶,与品茗环境和制茶都有很大联系,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所以明朝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鉴赏专题湛江市(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4~15题。

赠阙下裴舍人钱起二月黄莺飞上林①,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②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新。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③高蟾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注]①上林:上林苑。

②长乐:唐宫。

③永崇:指长安永崇坊。

高侍郎:指当时的礼部侍郎高浞。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钱诗前两联写景,从动、静、声、色等多个角度,描写皇宫园囿殿阁的景色,描绘了一幅穰丽的宫苑春景图。

B.钱诗前两联尽管没有正面提到裴舍人,却句句恭维,不露痕迹,用景物反衬出裴舍人的特殊身份和地位。

C.高诗用“天上碧桃”“日边红杏”比拟新中举的进士,“和露种”“倚云栽”比喻他们有所凭恃,特承恩宠。

D.高诗以“芙蓉”自比,“秋江上”与前两句的“天上”“日边”形成对比,写出后者与前者所处地位的悬殊。

15.作为古代文人为推荐自己而写的干谒诗,钱诗的后两联和高诗的后两句在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6分)【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这是一道比较阅读的题目,要求分析两首诗歌的手法和情感的不同。

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

【解答】(1)B.“反衬”错,应该是正面烘托。

(2)“献赋十年犹未遇”,既写出经历十年科举仍未获得功名的惭愧,也委婉地写出赠诗裴舍人的意图,没有明说,保留了自己的尊严和骨气。

高诗后两句的意思是:我这朵芙蓉长在萧瑟的秋天的江边,但不抱怨春风为何不吹来让我这朵花开一开。

末两句表面写的是芙蓉埋怨生长的环境和生的不是时候,实际上是暗寓自己生不逢时。

答案:(1)B(2)不同之处:①钱诗后两联表达了白己虽穷途落魄却有为朝廷出力的一片忠心以及十年科举失利的遗憾和惭愧;②高诗后两句赞美秋江芙蓉孤高的格调,暗寓自己生不逢辰的悲慨。

相同之处:①都有望提携之意;②干谒之情都写得含蓄婉转,保持身份。

《赠阙下裴舍人》译文:二月天黄莺鸟飞到上林苑,春天早上紫禁城郁郁葱葱。

长乐宫钟声消逝在花丛外,龙池杨柳沐春雨翠色更深。

和煦春日也难消穷途遗恨,耿耿胸中永怀着捧日忠心。

献赋十年至今仍未得恩遇,如今白发丛生羞对裴舍人。

赏析:此诗的开头四句,诗人并未切入正题,像不经意地描绘了一幅艳丽的宫苑春景图:早春二月,在上林苑里,黄鹂成群地飞鸣追逐;紫禁城中春意盎然,拂晓时分,在树木葱茏之中,洒下一片淡淡的春阴。

长乐宫的钟声飞过宫墙,飘到空中,又缓缓散落在花树之外。

那曾是玄宗皇帝居住之地的龙池,千万株杨柳,在细雨中越发显得苍翠欲滴。

这四句诗,写的都是皇宫苑囿殿阁的景色。

这四句并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诗人的目的,是在“景语”中烘托出裴舍人的特殊身份地位。

由于裴舍人追随御辇,侍从宸居,就能看到一般官员看不到的宫苑景色。

当皇帝行幸到上林苑时,裴舍人看到上林苑的早莺;皇帝在紫禁城临朝时,裴舍人又看见皇城的春阴晓色;裴舍人草诏时,更听到长乐宫舒缓的钟声;而龙池的柳色变化及其在雨中的浓翠,自然也是裴舍人平日所熟知的。

四种景物都若隐若现地使人看到裴舍人的影子。

可见,虽然没有一个字正面提到裴舍人,但实际上句句都在恭维裴舍人。

恭维十足,却又不露痕迹,可见手法高妙。

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并写到请求援引的题旨上。

颈联自伤不遇,表明愁云难散,虽然如此,作者还是表示自己有一颗为朝廷做事的衷心。

最后一联,紧承上联,继续诉说“穷途”之恨。

“十年犹未遇”中的“十”字虽是虚指,但也极言时间之长,接着又用了一个“犹”字,更充分地反映了他的求官心切之情。

按此逻辑,下句应该是扼腕疾呼了,但诗人却自怨自艾了,用了一个“羞”字加以缓和。

这最后一句非常巧妙。

它一方面写出自己请求裴舍人援引之意;另一方面又对戴华簪的舍人寄予羡慕、恭维之情。

这一句尽管说得很委婉,但诗人那种“求田问舍”的情状,则细致入微地表达出来了,意思说得很清楚,但言语含蓄婉转,保持了一定的身份。

这首诗,通篇表示了一种恭维、求援之意,却又显得十分隐约曲折,尤其是前四句,虽然是在恭维,由于运用了“景语”,便不觉其庸俗了。

由此颇见钱起娴熟的艺术技巧。

全诗富丽精工,又不流于藻饰堆砌,十分难得。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译文:天上的碧桃和着甘露种植,日边的红杏倚着彩云栽培。

芙蓉生长在这秋天的江畔,从不抱怨东风不让她及时开放。

赏析:此诗前两句比喻别人考中进士并表达羡慕之意,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借皇家权贵雨露之恩者的不满;后两句比喻自己的自信和进取态度,也有希望得到高侍郎援引赏识的意思。

全诗运用比体,寄兴深微。

此诗一开始就用“天上碧桃”、“日边红杏”来作比拟。

“天上”、“日边”,象征着得第者“一登龙门则身价十倍”,地位不寻常:“和露种”、“倚云栽”比喻他们有所凭恃,特承恩宠:“碧桃”、“红杏”,鲜花盛开,意味着他们春风得意、前程似锦。

这两句不但用词富丽堂皇,而且对仗整饬精工,正与所描摹的得第者平步青云的非凡气象悉称。

《镜花缘》第八十回写打灯谜,有一条花名谜的谜面就借用了这一联现成诗句。

谜底是“凌霄花”。

非常切贴。

“天上碧桃”、“日边红杏”所以非凡,不就在于其所处地势“凌霄”吗?这里可以体会到诗句暗含的另一重意味。

唐代科举惯例,举子考试之前,先得自投门路,向达官贵人“投卷”(呈献诗文)以求荐举,否则没有被录取的希望。

这种所谓推荐、选拔相结合的办法后来弊端大启,晚唐尤甚。

高蟾下第,自慨“阳春发处无根蒂”,可见当时靠人事“关系”成名者大有人在。

这正是“碧桃”在天,“红杏”近日,方得“和露”“倚云”之势,不是僻居于秋江之上无依无靠的“芙蓉”所能比拟的。

第三句中的秋江芙蓉显然是作者自比。

作为取譬的意象,芙蓉是由桃杏的比喻连类生发出来的。

虽然彼此同属名花,但“天上”、“日边”与“秋江”之上,所处地位极为悬殊。

这种对照,与左思《咏史八首》名句“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类似,寄托贵贱之不同乃是“地势使之然”。

这里还有一层寓意。

秋江芙蓉美在风神标格,与春风桃杏美在颜色妖艳不同。

《唐才子传》称“蟾本寒士,……性倜傥离群,稍尚气节。

人与千金无故,即身死不受”,又说“其胸次磊块”等等。

秋江芙蓉孤高的格调与作者的人品是统一的。

末句“不向东风怨未开”,话里带刺。

表面只怪芙蓉生得不是地方(生在秋江上)、不是时候(正值东风),却暗寓自己生不逢辰的悲慨。

与“阳春发处无根蒂,凭仗东风次第吹”同样“怨而切”,只不过此诗全用比体,寄兴深微。

诗人向“大人物”上书,不卑不亢,毫无胁肩谄笑的媚态,这在封建时代,是较为难得的。

说“未开”而非“不开”,这是因为芙蓉开花要等到秋高气爽的时候。

这里似乎表现出作者对自己才具的自信。

【点评】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

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梅州市(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劳歌张耒暑天三月元无雨,云头不合惟飞土。

深堂无人午睡余,欲动身先汗如雨。

忽怜长街负重民,筋骸长彀①十石②弩。

半衲③遮背是生涯,以力受金饱儿女。

人家牛马系高木,惟恐牛躯犯炎酷。

天工作民良久艰,谁知不如牛马福。

注:①彀(gòu):张满弓弩。

②十石(dàn):极言费力之大。

石,古代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③衲:缝补,此指补过的破衣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起首说“云头不合”“惟飞土”,强调天气炎热干燥,尘土飞扬,为后面写“负重民”劳动的艰辛作铺垫。

B.三、四句写盛夏骄阳似火之时,诗人深堂高卧,想动身而未动身,就已汗如雨下,表明炎热已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

C.五至八句笔锋一转,向更深的意境开掘。

“半衲遮背是生涯,以力受金饱儿女。

”写出了劳工勤俭节约的淳朴品质和儿女对他的无度索取。

D.全诗取材贴近现实,情感体验真切,用语平易晓畅,字里行间充溢着对下层劳工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15.这首诗是如何刻画“负重民”的形象?(6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

本题要求回答如何刻画形象,首先结合第五至十二句诗理解“负重民”的意思,然后来分析人物的特点以及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解答】(1)C.“写出了劳工勤俭节约的淳朴品质和儿女对他的无度索取”有误,“半衲遮背是生涯,以力受金饱儿女”体现出劳工生存艰难,生活悲惨。

(2)“忽怜长街负重民”,引出“负重民”这一形象,下面四句就进入对“负重民”的正面描写:“筋骸长彀十石弩”,意思是“骨瘦如柴,背上压着一百多斤”,一个身体消瘦,身负重物,移步艰难的苦力形象跃然纸上,写出了劳工劳作的辛苦不易;“以力受金饱儿女”意思是“一辈子就靠半件坎肩遮阳挡雨,为了养儿活女不管火热水深”;“半衲遮背是生涯”,这是说“负重民”身体曝露于烈日之下,衣服破烂,这样已经很长一段时间,除出卖苦力外别无“饱儿女”之法。

终日劳作,也不过勉强养活一家人。

“筋骸长彀十石弩”“半衲遮背是生涯”这两个典型细节的刻画以及最后以富人家的牛马来与劳工对比,突出了负重民的艰辛,流露出诗人对底层劳工的同情和怜悯。

答案:(1)C(2)①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也可),“筋骸长彀十石弩”写劳工青筋暴出,骨瘦如柴,身负重物,移步艰难,典型的细节刻画突出了劳作的艰苦不易;“半衲遮背是生涯”,写劳工衣着破旧,顶着烈日,出卖苦力,突出生存艰难,生活悲惨。

②对比,以富人家的牛马来与劳工对比,牛马能在高树下乘凉避暑,劳工没有这种福气,突出“负重民”牛马不如,生活悲惨,表达了诗人对底层劳工的深切怜悯和同情③侧面烘托,前两句通过“无雨”“惟飞土”“汗如雨”的描写,突出环境的酷热难耐,烘托出“负重民”谋生的艰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