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年级上册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
本课包含三首古诗,分别是《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和《静夜思》。
这些古诗都是唐代诗人所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境,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和小组合作,学生能够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古诗的美感,培养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教学难点1. 对古诗的意境理解和情感体验。
2. 对古诗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3.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古诗朗读录音、词汇卡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古诗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世界。
2. 朗读:教师播放古诗的朗读录音,学生跟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 理解: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读古诗,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4.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体验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5.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深入研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古诗的美感和文化价值。
板书设计1. 课题: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2. 课题下方列出三首古诗的标题3. 旁边列出教学目标、教学难点和教具学具准备4. 下方列出教学过程的主要步骤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学生回家后,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读和背诵,并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 小组作业: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深入研究,制作一份关于这首古诗的PPT,下节课进行分享。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理解并朗读《诗经·关于寒冷时节的古诗三首》•掌握诗歌朗读的基本技巧•学会欣赏和感悟古诗的美2. 教学内容•《诗经·关于寒冷时节的古诗三首》(《秋风辞》、《关雎》、《静女》)3.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在开始新的课堂之前,通过一个小小的故事或情境导入课程,让学生对古诗有初步的了解和兴趣。
教师可以开始讲述一个关于寒冷季节的小故事,如冬天的雪景、人们生活的变化等。
或者通过展示一些描绘寒冷的图片,让学生产生对诗歌的好奇和兴趣。
步骤二:诗歌朗读教师先朗读《秋风辞》,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感受,引导学生感受到秋天的凉意和风的声音。
接着,教师逐句朗读《关雎》并解释其中的生词和句意。
最后,教师朗读《静女》,并询问学生对于古代女子的想象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隐喻和寓意。
接着,教师分组让学生自主朗读这三首诗歌,并提醒学生注意语调、停顿和抑扬顿挫等朗读技巧。
步骤三:诗歌欣赏和感悟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诗歌欣赏环节,播放配有背景音乐和图片的诗歌朗读视频。
学生们可以仔细观察图片、听诗歌朗读和音乐,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美。
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感悟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你觉得这些古诗有什么共同之处?”、“你觉得古诗中的景物和情感有哪些联系?”等。
步骤四:巩固与拓展在教学的最后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拓展任务,如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进行朗读或背诵,并分享自己对于诗歌的感悟。
4.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朗读表现、参与讨论的情况以及拓展任务的完成情况等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于诗歌的理解。
二、教学反思《21.古诗三首》是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诗欣赏课文。
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导入新课、诗歌朗读、诗歌欣赏和感悟等环节,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并感受到古诗的美。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和板书设计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1 课《古诗三首》教案和板书设计21、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出塞》,背诵并会默写。
(2)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3)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渴望安静战事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1)以朗读、背诵的方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2)学生能够通过沟通、研讨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宠爱之情,培育学生宠爱我们宏大祖国的绚烂文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傲慢骄傲及宠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预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提醒课题1、播放古典乐曲《十面埋伏》,引导学生想象古战场的悲壮场面。
2、背诵王之焕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初步感知古人的大方激扬的出征场面。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
教师补充。
“出塞”是乐府一种曲调,此外还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题。
4、请学生完整地表达诗歌的题目的意思。
板书课题:出塞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1、自由读全诗,留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之间相互读,相互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法了解诗歌的大意,鼓舞学生质疑。
4、指名读诗歌,争辩沟通。
小组之间争辩诗意,提出疑问,师生沟通,确定有争辩价值的问题。
三、精读全诗,入境悟情。
1、教师表达古诗的历史背景,引入境地。
2、赏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
板书:秦汉(2)再读“万里长征人未还”,师生共议“人未还”的内涵,学生想象战斗给人们带来的悲剧。
板书:人未还(3)课件呈现,师生共同在音乐、景物中想象古时征战的悲壮景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说课稿)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古诗三首》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包括《望洞庭》、《题西林壁》和《雪梅》三首古诗。
本节课主要学习《望洞庭》和《题西林壁》两首古诗,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理解诗意,背诵两首古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结合注释和插图,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诗的韵味,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两首古诗的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背诵两首古诗,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两首古诗:学生自读、齐读、分组读,感受古诗的韵味。
3. 理解诗意:结合注释和插图,引导学生理解两首古诗的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4. 背诵两首古诗:学生自由背诵、分组背诵、全班齐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韵味和诗人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古诗三首》1.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七、作业设计:1. 背诵两首古诗。
2. 摘抄两首古诗中的优美词句,进行积累。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古诗《望洞庭》或《题西林壁》的感悟。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结合注释和插图,让学生理解了两首古诗的诗意,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弱,需要进一步加强个别辅导,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21课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本课共安排了三首古诗,分别是王昌龄的《出塞》,王翰的《凉州词》,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也是一首边塞诗。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王翰的《凉州词》与王之涣的《凉州词》同负盛名,作品于旷达、豪纵、谐谑的背后,表达了将士们豪爽的性格及征战之前悲壮的感情。
李清照的诗借用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乌江自刎的历史故事来讽刺南宋小朝廷的投降逃跑主义,表示了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思想感情。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两句,尤其铿锵有力。
一、教学效果古诗词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篇章,所以学习时兴趣浓厚,收获较大,现总结如下:1、聚焦第一首:《出塞》。
课前让学生查阅作者的生平,以及这首诗创作的背景。
一上课便交流相关内容,学生非常踊跃积极。
通过准备材料,交流材料拉近与作者和文本距离的同时引导孩子们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掌握一种方法,培养一种读书习惯,也为本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接着让学生再借助手头的资料和文中的注解试着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此环节给足学生充分探讨合作的时间,在生帮生的学习氛围内既理解文本内容又取得合作共赢的效果。
最后,让学生谈体会,背诵古诗,并默写。
此环节主要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主旨:渴望和平。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默写真正积累语言材料,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再通过诵读环节评选出最佳朗读者,培养语感。
2、聚焦第二首:《凉州词》。
学习这首诗会运用第一首的方法,师只起引领作用。
首先交流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接着借助资源自读自悟理解每句话的含义。
不会的在班内质疑问难,共同解决。
然后,谈体会,走进作者内心,和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产生共鸣,体会征战前战士们的疾苦,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落实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 古诗三首《出塞 》(教学设计)2023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 古诗三首《出塞》(教学设计)2023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出塞》。
该诗为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是一首描写边塞战争和戍卒生活的七言绝句。
教学内容围绕《出塞》的诗歌背景、诗句解读、情感表达以及诗歌意境的领会展开,通过深入分析诗句,使学生理解作者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考。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出塞》,理解诗句的基本意义,把握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能够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培养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戍卒的艰辛生活和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1. 理解诗句中的历史背景和深层次情感。
2. 领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3. 学会通过诗歌鉴赏的方法,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出塞》的背景资料、插图及朗读音频。
2. 课本及辅助教材:包括《出塞》的原文、注释及相关解析。
3. 诗歌鉴赏指南:提供鉴赏古诗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代边塞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边塞风光和戍卒生活的兴趣,导入新课《出塞》。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出塞》,标记生词,尝试理解诗句大意。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诗句中的难点和意象,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4. 诗歌解析:教师详细解析诗句,讲解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5. 朗读感悟:学生朗读《出塞》,通过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节奏美。
6. 鉴赏活动:运用诗歌鉴赏方法,学生尝试对《出塞》进行评价和分析。
7.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强调诗歌鉴赏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出塞》的诗句、主题和情感。
包括以下内容:- 诗歌标题《出塞》- 诗句及重点字词- 诗歌的背景介绍- 诗人王昌龄简介-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作业设计1. 背诵并默写《出塞》。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习和欣赏三首古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夜书所见》。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之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教材中配有精美的插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古诗,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和欣赏古诗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意,感受古诗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了解诗文内容,理解词语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味,了解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
2.难点:欣赏古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生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古诗的意境。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诗中的美景、美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品味评价法:引导学生从词语、句子、意境等方面品味古诗的美,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内容、图片、音乐等。
2.教材:准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
3.黑板:板书重点词语和句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插图,引导学生欣赏。
然后简要介绍这三首诗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朗读。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停顿、语气、情感等,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文。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朗读。
教师选取重点句子进行讲解,解释词语的含义,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包括《望洞庭》、《峨眉山月歌》和《夜雨寄北》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内容丰富,文字优美,富有诗意,能够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同时,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朗读、理解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他们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深远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味、对比等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深入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深远意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2.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古诗的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作者简介、意境图片等。
2.音乐:准备与课文相关的音乐素材。
3.图片:收集与课文相关的图片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学习。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三首古诗的意象和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重点诗句,让学生反复朗读,加深对古诗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这三首古诗是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组教材围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讲于历史上英雄的豪迈气节的。
《出塞》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表达了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思想感情。
《凉州词》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
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夏日绝句》是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诗歌。
一、二句“言理”,从生为人杰、死作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襟怀高远,极富英豪丈夫之气。
三、四句将“楚汉之争”中的项羽故事,熔冶为诗,语带惋惜,弦外有音。
【作者介绍】王昌龄 (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其代表作有《相和歌辞•放歌行》《杂曲歌辞•少年行二首》《塞下曲四首》等,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王翰(生卒不详),唐代诗人。
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性格豪放,能文善诗。
与后来的大诗人杜甫很有交情。
他的诗流丽畅达,七绝《凉州词》是流传很广的名篇。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其代表作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名句赏析】“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
开篇第一句就充分写出了地方特色。
甘醇的美酒,精致的酒杯,表明了美好的生活象征着生命的珍贵。
但是,这次痛饮之后,就要奔赴战场,立即面临生死的考验。
而从古到今,真正能从残酷的战争中活着回来的又有多少人呢?难怪他们要一醉方休。
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出塞》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格律】本诗格律为: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首诗依然是一首五言绝句。
但是近体诗两句之间平仄相对,叫“对”;两联之间平仄相似,叫“粘”。
这首诗第一联二、四字平仄相同,但上下仍相对,属于近体诗中的“拗救”现象。
同时,第二联平仄依然相对。
但是邻联失粘。
应该属于折腰体的五言绝句。
吟诵时相对比较难一些。
调式应该重新组合,不能用一般的平起五言绝句调式。
另外,对“拗救”现象的处理,吟诵时要注意修改第四字的音高和旋律。
[押韵]本诗押的是“一东韵”,一个很开阔雄浑的韵。
诗歌的主旋律是豪迈雄浑的,然而入声字比较多,显得有些决绝。
[声韵]“生—当——作!人—杰!”,“当——”字拖长,是一种强调,确信、肯定。
“作!人—杰!”,三个字中用了两个仄声字“作”“杰”,改换音韵,并且起强调作用。
铿锵有力的声音告诉我们,是男子汉就应该活着做人中最杰出的人。
“死-亦!为—鬼-雄————”,“死亦”与“生当”相对,一个去声字和一个入声字“亦”连用,声如破竹,造出一种强烈的对比感和声韵铿锵的发誓的感觉,同时,拉长“鬼雄———”,让人感觉豪气万丈自胸中发出。
即使死了,也要在地狱里做一个鬼中的英雄。
“至-今——思—项-羽-”,“至今——”拉长述说从一千多年前遥远的汉朝到南宋的今天,我依然在想着那位叫项羽的英雄。
“不-肯-过-江——东————”,一个入声字“不”和去声字“肯”“过”,连着一个拉长的平声字“江”,一个押韵的,可以无限延长的字“东”,仿佛再现出那个战败后,不肯苟且偷生、宁死不屈的英雄项羽自刎的画面。
让人肃然起敬。
【用典】1.人杰:人中的豪杰。
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
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
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课后作业一、按要求做题。
1.给下面的字组词。
杰()鬼()雄()项()亦()2. 给下列字加部首组成新字,并用新字组一个词。
正——()——()崔——()——()二、填空。
()时明月(),万里()人()。
但使()飞将在,()胡马()。
这首诗的题目是《》,诗句中“但”的意思是,这首诗的后两句大意是:()。
三、选择。
1.《出塞》是一首()。
A.山中田园诗B.赠友送别诗C.边塞诗2.王昌龄是()代诗人。
A.宋B.唐C.清3.下面的诗是王昌龄所作的是()。
A.《清明》B.《回乡偶书》C.《从军行》4.《凉州词》是一首()。
A.送别诗B.边塞诗C.赠友送别诗5. “度”的意思是()。
A.越过B.度过C.过度四、回答问题:《夏日绝句》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1.《古诗三首》其中《出塞》的作者是唐代诗人。
这是一首著名的诗,表达了诗人的愿望。
2.《凉州词》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对死亡并不畏缩,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3.《夏日绝句》句“言理”,从生为人杰、死作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襟怀高远,极富英豪丈夫之气。
句将“楚汉之争”中的项羽故事。
全诗仅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
六、重点段落品析。
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①凉州词:当时有《凉州曲》,这首诗是为“曲”配的“词”。
②夜光杯:这里指很精致的酒杯。
③催:催促欢饮的意思。
④沙场:指战场。
1.古时描写战争的著名诗句很多,如()朝()写过: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A.宋,岳飞B.元,戚继光2.这首写战争的诗,不写()而写(),表现了边塞战士在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下,过着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
A.激烈的战争场景;将士们开怀痛饮B.悠扬的民族音乐;优美的大漠风景3.这首诗写的事情是什么?()A.边疆的将士奋勇杀敌,伤亡惨重B.边疆的将士在开怀痛饮,尽情酣醉4.假如你当时就在即将出征前的现场,你会有什么感慨?5.连线题。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戚继光《马上作》晓战随军鼓,宵眠抱玉鞍。
王昌龄《从军行》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李白《塞下曲》,你认为是悲伤语还是豪壮语?请说一说理由。
参考答案:一、1. jiéɡuǐ xiónɡ xiànɡ yì 2.征征用催催促二、秦,汉时关,长征,未还。
龙城,不教,度阴山。
《出塞》,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三、1. C 2. B 3. C 4. B 5. A四、借古讽今。
李清照诗借用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乌江自刎的历史故事来讽刺南宋朝廷的逃跑主义,表示了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思想感情。
五、1.王昌龄,边塞,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
2.充满热爱;“醉卧沙场”。
3. 一、二;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三、四;二十。
六、1.A 2. A 3.B4.表现出豪放、开朗、兴奋的情形,有一点视死如归样子。
此外还可能感慨战争的无情与残酷。
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晓战随军鼓,宵眠抱玉鞍。
——李白《塞下曲》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戚继光《马上作》七、“古来征战几人回”,你认为是豪壮语。
这两句是欢宴痛饮时的劝酒之语,意谓: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莫笑,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所以这不是厌恶战争,哀叹生命的悲伤语,这里表现出来的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是视死如归的勇气。
类文阅读-21 古诗三首灭胡曲唐岑参都护新灭胡,士马气亦粗。
萧条虏尘净,突兀天山孤。
1.对“萧条虏尘净,突兀天山孤”中的“净”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叙说敌人被消灭干净,边塞十分安宁。
B.叙说消灭敌人的场景。
C.饱含着对胜利的喜悦。
D.饱含着对艰苦征战的回味。
2.“3.4.概括全诗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1.B2.封将军新近消灭了胡人的主力,战士们和战马也都大口地喘着粗气。
3.叙事写景诗人奋战边塞的万丈豪情4.这首诗主要写了战争过后,边塞平静时的生活情景。
塞下曲六首(其一)唐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诗中的“楼兰”指的是()A.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
B.唐朝时的一个楼台。
C.一个人名。
D.一个地名。
3.找出古代出征敲击钲、鼓的句子:。
4.这首诗第一句:“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五月正值盛夏,为什么还会有雪有寒?5.你还知道李白其他的诗吗?把它们写下来吧。
【参考答案】1.A2.只愿用腰下悬挂的宝剑,为君王过关斩将,打败敌人。
3.晓战随金鼓4.因为李白所写的是塞下的五月,在常年被积雪覆盖的天山。
5.《将进酒》《静夜思》《望庐山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