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公共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其解答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其解答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其解答问题1什么是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答案1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是指每个人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它是教育的基础和起点。

这些知识包括但不限于语言、数学、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等领域的基础概念和原理。

问题2为什么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对个人和社会都重要?答案2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对个人和社会都非常重要。

对个人来说,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可以提高个人的素养和能力,帮助个人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

对社会来说,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的普及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和科技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问题3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包括哪些内容?答案3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语言:包括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 数学:包括基本的算术、代数、几何等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 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践应用。

- 社会科学: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 艺术:包括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基本概念和表现技巧。

问题4如何提高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的水平?答案4要提高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的水平,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多读书:阅读可以帮助拓宽知识领域,提高语言和阅读理解能力。

- 多练习:通过反复练习数学题、科学实验等,巩固基础知识和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 多实践: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 多交流:与他人进行学术和思想交流,互相学习和借鉴。

- 多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以上是关于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的一些试题及其解答。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我们可以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笔记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笔记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本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概述(P3)※一、教育的概念1、广义泛指但凡可以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结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2、狭义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规定,在特定的教育场合,有目的、有筹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她们的身心朝着社会盼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组织性、筹划性、目的性,专业的师资和场地,系统的教育与教学组织的规范)3、更狭义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德育)二、教育的要素(P3-P4)※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1、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

教育者的基本特性:主体性目的性社会性2、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具有受教性(受教性是人的身心发展和动物的省心发展的本质区别)。

3、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

它涉及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措施。

4、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三个要素之间既互相独立,又互相制约,共同构成一种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一不可。

教育者按一定的目的和规定来变化受教育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互相作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作用与联系是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的;三者之间互相联系和作用的成果使受教育者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

三、教育的形态含义:由教育三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步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也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实现。

(一)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限度: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没能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生产与生活高度一体化(人类学校教育此前的教育。

制度化教育: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营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人类教育的高档形态,增进人类教育文明的发展。

(二)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营的空间特性来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根据一定的社会规定,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合适的内容,运用集中的时间,有筹划、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多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整理)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整理)

第 一 章 教 育 与 教 育 学
教 育 的 起 源 、 发 展 阶 段 及 发 展 趋 势
教育的起源
教育发展的历史 阶段
教育改革和发展 的趋势
教育学的研究对 象:
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办学形式、 管理模式、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教育手段和技术的现化化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学就是通过教 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 科学。
教育本质,揭示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 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问题 教育目的问题 教育制度问题 教育过程的规律性问题 思想品德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性问题 学校管理问题 教育学的萌芽:这一时期的教育学著有《论语》《 孟子》《老子》《庄子》、朱熹的《四书集注》、 王守仁的《传习录》、无名氏的《大学》、韩愈的 《师说》、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 政治学》和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 (《雄辩术原理》)等。 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提倡“仁者爱人”“克己 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 墨 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育思想,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墨家认为主要有“亲和”“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道家 的核心思想是“无为”,主张“弃圣绝智”“弃仁绝义”。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 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 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在西方,要追溯教育学的思想来源,首先要提到的是古希腊的 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法又称“办格拉底法”或“ 产婆术”,是他在哲学研究或教学中形成的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 成的独特的方法。 柏拉图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 亚里士多德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 的 教育学学样的建立: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捷克)的《大教 学论》;法国的思、教家卢梭代表作《爱弥儿》,他认为,人为的、根据社会要求强 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的教育,让儿童顺其自然地发展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 会影响的教育才越是好的教育。瑞士的裴斯泰洛齐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英国 的洛克,他的思想主张“白板说”和绅士教育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他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德国。他的贡献在于他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在教学上,他强调系统知 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并以心 理学为基础,提出了“四个步骤”,即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杜威与《民主主义 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活(与陶行之的主张一致(生活即教育)),强调目的与活 动的统一 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是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是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和 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其基本观点有:1、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思辨的教 育学;2、提倡把实验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 真正“科学化” ; 3、把教育实验分为提出假设、进行试验和论证三个基本阶段; 4、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究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 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 代表人物是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 实用主义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整理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整理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整理教育是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基础,公共基础知识则是构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整理和归纳教育领域的公共基础知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教育的核心概念和重要原理。

一、教育的定义与功能教育是一种有意识地、有组织地传授和培养人类特质和能力的活动或过程。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知识传递、人格塑造、社会适应和个体发展。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教育体系与层次1. 教育体系:教育体系是指一国或一地区按照一定的统一规划和组织建立起来的教育机构和教育活动的总体安排和组织形式。

它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终身教育等层次。

2. 教育层次:教育层次指的是从幼儿园到博士研究生等不同教育阶段的划分。

一般来说,教育层次可以分为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大学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等不同层次。

三、教育理论与流派1. 教育理论:教育理论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教育研究的基础。

常见的教育理论包括进化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

2. 教育流派:教育流派是指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形成的不同学派和观点。

例如,进步教育、传统教育、人本主义教育等都是教育领域的重要流派。

四、教育评价与质量保障1. 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对教育过程和结果进行量化或定性评估和判断的过程。

它可以包括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评价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等。

2. 教育质量保障:教育质量保障是指通过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教育教学过程的科学、规范和有效。

包括教育法规政策的制定、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等方面。

五、教育改革与创新教育改革与创新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要求的提高,教育领域不断进行系统性的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方式创新,以适应时代需求。

六、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它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良好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品质可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教育是社会的基础,是培养人才、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与此相关的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是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的内容。

本文将介绍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的概念、重要性、内容等方面。

什么是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是指在社会教育领域广泛而基础性的知识。

它不仅包括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理念等方面的知识,还包括了教育的历史、发展、未来走向等内容。

掌握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有助于理解教育的发展规律,促进教育改革和创新。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的重要性1.推动教育改革:了解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促进教育改革的进行。

2.提升教育参与意识:了解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可以帮助更多人关注教育问题,积极参与教育活动,推动教育的发展。

3.促进个人发展:掌握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可以培养个人的教育意识和能力,提升自我发展的机会和竞争力。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的内容1.教育体制:包括教育机构的组织形式、管理制度等内容。

2.教育政策:涉及教育方针、政府政策、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知识。

3.教育理论: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等理论知识。

4.教育法律法规:了解教育法律法规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加强对教育制度的监督。

5.教育技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总结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是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的内容,它关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学习和了解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可以更好地参与教育事务,推动教育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教育公共基础知识。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
69、19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强调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
70、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依次经历了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发展过程。
71、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证明,人的道德认知的发展经历了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91、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他具有个人的爱好、兴趣、追求,有个人的(独立意志)。
92、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93、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对中小学生的身份定位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种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78、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79、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就是(教育目的)。
8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81、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与教师的教学目标)。
82、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与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29、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
30、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与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五经)。
31、欧洲中世纪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传授宗教及读写知识的教会学校中(教区学校)。
32、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言行记载〈论语〉中。
47、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是什么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是什么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是什么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是指社会公共教育中普遍认可的、具有普遍教育价值的基础知识体系。

这些基础知识包括各种学科中被公认为基础性、必备的知识点,以及与教育目标、价值观、伦理道德等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教育公共基础知识作为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具有以下重要性:1. 为学习提供基础教育公共基础知识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各种学科的基础,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石。

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更深入、更专业的知识。

2. 增强社会认同感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是社会共同认可的知识,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增强自我认同感,并与他人形成共同语言和价值观。

3. 培养综合能力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涉及各个学科领域,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等,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个人素质。

4. 培养社会责任感教育公共基础知识中融入了伦理道德、社会责任等内容,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的内容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语文语文是基础学科之一,其包括文字、语音、语法、修辞、写作等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语文,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文学素养。

2. 数学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学生通过学习数学可以培养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素养和数学思维。

3. 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学生通过学习自然科学可以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4. 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学科,学生通过学习社会科学可以了解社会文化、社会规律和社会制度,培养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5. 伦理道德伦理道德是人类共同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伦理道德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

教育学公共基础知识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培养人、传经验的活动(与动物无关)2.《孟子·尽心上》最早提出“教育”一词3.教育三要素:教育者(主导)、受教育者(主体)、教育影响(包括内容、措施)(中介)4.教育形态:(1)自身分:制度化与非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是高级形态)(2)空间分: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家庭是先导、社会是补偿、学校是主体)(3)时间分:农业、工业、信息社会教育(奴隶产教育、工业劳结合、信息全终国)5.社会性和意识性是人与动物教育的本质区别6.(1)教育内部规律:人的发展(2)教育外部规律:社会发展7.教育起源(很重要):(1)神话起源(朱熹也持此观点)(2)生物起源(本能)沛西能、桑代克、利托尔诺等——首次提出教育起源学说(3)心理起源(模仿)孟禄(4)劳动起源:凯洛夫,米丁斯基(5)需要起源:杨贤江8.古代教育特征:象征性9.中国古代:“庠(xiáng)”是最早校、西周教六艺、春秋有私学、隋朝生科举、宋朝始积分、明朝搞实习、明清四五经八股文外国古代:埃及多文吏(文士书吏学校)、雅典德智体(最丰富)、罗马“家长制”10.1619年(明末)德意志魏马邦规定6~12岁男女儿童入学——义务教育开端11.教育名流:(1)存在主义(海德格尔、萨特);❶强调人的存在,反对把人放在次要位置❷个人造就自己❸自由选择,自己承担后果❹主观性,自我体验❺领悟生死(2)改造主义(布拉梅尔德):改造社会;行为科学;以社会问题为中心;民主劝说教育(3)要素主义(巴格莱):以学科为中心;系统学习和系统编教材(4)永恒主义(赫钦斯):教名著(名著才是永恒的)(5)结构主义(布鲁纳):认知结构;重视儿童早期发展;发现学习法;教师是辅助者(6)新托马斯主义(马利坦):回归教会教育,重视道德教育(7)新行为主义:(斯金纳、托尔曼、加涅)(行为心理学的重量级人物)——程序教学(8)实用主义(杜威):❶.经验、活动、儿童三个中心;❷.生活、生长、经验三层本质;❸.“从做中学”“学校即社会”11.教育名人名著教育学中三大"名爹"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杜威——实用主义哲学之父(1)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1592-1670)在1632年著写了《大教学论》一书,这本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了一门独立学科,也让夸美纽斯一炮而红,成为教育学之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