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三十年.ppt
现代文学三十年

——概说
现代文学三十年
新文化运动 肇始于1915年。《青年杂志》 在上海创刊。 文学革命爆发:1917年1月,胡适在《新 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童年2 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现代文学三个十年的划分:1917—1927 1928—1937年6月 1937年7月—1949年9月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受西方新思潮影响的 进步知识分子在历史反思的基础上进行的一 场思想启蒙运动。他们利用晚清以来留学生 译介的大量的西方文学、哲学、社会学著作,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宝贵的思想资料和世 界文化交流参照系,向民众宣扬灌输资产阶 级民主主义思想,抨击封建主义文化。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例文
他的故乡,是富春江上的一个小市,去杭州水程 不过八九十里。这一 条江水,发源安徽,贯流全 浙,江形曲折,风景常新,唐朝有一个诗人赞 这 条江水说“一川如画”。他十四岁的时候,请了一 位先生写了这四个字, 贴在他的书斋里,因为他 的书斋的小窗,是朝着江面的。虽则这书斋结 构 不大,然而风雨晦明,春秋朝夕的风景,也还抵得 过滕王高阁。在这小 小的书斋里过了十几个春秋, 他才跟了他的哥哥到日本来留学。
徐志摩
徐志摩1922年从英国归来到1931年因飞机 失事身亡。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只有短短的十 年,却留下了四本诗集:《志摩的诗》《翡 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徐志摩的抒情诗,追求光明与自由的理想, 表达对爱与美的向往,辞藻华美、音律和谐、 热烈清新、真挚自然。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 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 青荇(xìng) ,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 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 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 似的梦。寻梦 撑一支长篙(gāo), 向青草更青 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 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 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 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中国现当代文学-PPT课件

(一)左翼作家联盟(左联)
1. 1928年初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 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关于无产阶级文艺思潮的推广 2.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 立。 1936年春解散。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 自觉地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的,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 学运动的联系。 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大众语和文字拉丁化的讨 论。
大学语文
第二部分 文学作品赏析
第九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 现代:modem (1917-1949) 当代:contemporary (1949- )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一、现代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世界文化的催生和新文学对外来文化的择取。 2.自身历史孕育的结果,晚清以来文学变革的态势 启蒙 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思路,强调用现代知识照亮人们的 头脑,用科学民主理性来启蒙。“立人”(“五四”运动称 为“人的运动”)。梁启超提出“新民”,新的是思想, “欲新一国民,必新一国之小说”。 李大钊《晨钟报》:由来新文明之诞生,必有新文艺为之先 声,而新文艺之勃兴,尤必赖有一二哲人,犯当世之不韪, 发挥其理想,振其自我之权威,为自我觉醒之绝叫,而后当 时有众之沉梦,赖以惊破。 文学是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的重要载体,要革新旧文化,就 必须革新旧文学。
(五)文学革命的功绩
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2.思潮涌入:把西方几千年的思潮在几年内全 部搬演一遍 3.社团蜂起: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 4.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5.创作实绩 1918年5月《狂人日记》第一篇白话小说问世
三、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
三个特征: 1.“五四”所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了,文 学主潮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政治化。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 论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此 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 3.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 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互相竞争,共同丰富着30年代 的文学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小说一」「五四小说。
」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是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于《新青年》第四卷第五期的《狂人日志》、紧接着第二年,他的《孔乙己》、《药》等名著也相继问世。
「五四小说」从此拉开序幕。
「林译小说」古文家林纾用文言意译的西欧小说。
「周译小说」以周树人(鲁迅)、周作人兄弟合译的《域外小说集》为代表,直译日俄与其他弱小民族的小说,影响到了“五四“小说的内容、形式以至风格。
「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家的主要功绩是建立了现代市镇和乡土文学的基本叙述模式。
主要作者有冰心、王统照、庐隐、许地山等。
形成:1、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本身,闪出思想解放的理性之光,它造就了“思考的一代”。
2、问题小说的出现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作品的刺激。
「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写的是接受了家庭包办婚姻的青年同时接受了人道主义的思想,如果追求一己的幸福则必牺牲一个旧式的弱女子,若不离异又必陷入自己一生于不幸。
小说人物最后就这样处于两难境地。
「王统照」的问题小说更突出“爱”与“美”的观点,探讨人生的“烦闷与烦忧”。
《沉思》提出作裸体模特儿的女子为何爱人反对、官吏干涉,甚至男性画师也不理解她的动机,使其陷入沉思之中。
担任模特儿的纯洁美丽的女性是作者理想的“爱”与“美”的象征,她向往于用自己的身体通过画面来将“爱”与“美”传诉给人们,但是她的理想破灭了。
《微笑》让一个女犯人“慈祥的微笑”发出奇效,竟然使小偷都得到感化和超度,从此变成了“有些知识的工人”。
王统照擅长运用象征手法,与故事的写实性参杂并存。
《春夜喜雨》常常蒙上一层虚幻的色彩,从空想中设境或安排人物,缺乏现实力度。
《湖畔儿语》加强了社会现实感,从一个有家不得归的儿童视角,侧写贫苦母亲被迫卖淫的困境,以及这种特异的人生环境给孩子心灵带来的严重残害。
《沉船》、《生与死的一行列》等短篇以沉实的笔触写底层人民穷苦的生,或惨痛寂寞的死,“爱”与“美”的“问题小说”的玄想,已被真实的图景所代替,艺术上也更加圆熟。
现代文学三十年

第一个十年新文化运动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一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肇始。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运动的正式兴起。
二人的文章从理论上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很快得到了有识之士的响应。
文学革命的实践也迈开了步伐,1918年初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
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都从形式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旧貌。
五四文学革命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社团,刊物,并确立了白话文的地位。
这次文学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大变革,它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从此中国文学走上了崭新的道路。
但是新文化运动也存在着局限性,。
它有伟大的功劳,也有严重的缺点。
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
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具有片面性。
文学研究会(有):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发起人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周作人﹑孙伏园﹑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
後来陆续发展的会员有谢婉莹(冰心)﹑黄庐隐﹑朱自清﹑王鲁彦﹑夏丏尊﹑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刘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共达170馀人。
其会刊是《小说月报》。
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均倾向于现实主义。
文学研究会奉行的原则是:“反对把文学作为消遣品﹐也反对把文学作为个人发泄牢骚的工具﹐主张文学为人生。
”(沈雁冰《关于文学研究会》)从“为人生”出发﹐他们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反对唯美派脱离人生的“以文学为纯艺术”的观点。
他们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产生了一批所谓“问题小说”。
在创作方法上﹐文学研究会继《新青年》之後﹐进一步高举现实主义的旗帜﹐强调“新文学上的写实主义﹐于材料上最注重精密严肃﹐描写一定要忠实”。
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现当代文学三十年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1.1915年9月,独秀发表《新青年》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7年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是文学革命的第一篇宣言。
2.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作人、雁冰、地上、统照等等;月刊《小说月报》;写法上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
3.文学革命取得重大胜利是白话文推翻文言文,白话文获得全面的推广;4.创造社于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成员:郭沫若、资平、郁达夫等等,都是在日本留学的学生;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五卅”为界分前后期,前期为艺术而艺术,后期同情无产阶级革命;5.新月社、语丝社6.迅主要作品《呐喊》《彷徨》深刻思想主题:国民性与人性主题(1)对旧中国不幸人生的艺术概括(例如啊Q的不幸人生)(2)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彻底揭露(《狂人日记》《祝福》)(3)对国明精神弱点的揭露批判(阿Q精神、阿Q主义)(4)对普遍存在的人与人之间隔膜,冷酷关系的揭露批判(祝福中的人们把祥林嫂的悲剧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5)对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思考(伤逝中)(6)对美好人性的赞颂(一件小事中车夫撞了人之后。
)7.小说情节,结构模式:(1)看/被看模式,例如《示众》里面因为一个示众的罪犯而引起的人们的聚集,将看与被看体现得淋漓尽致.罪犯被人看,也在看别人,而围观的人们在相互的看,又被看;(2)离去-归来-再离去的还乡模式,例如《故乡》,小时候看到的闰土形象,后来出去读书回来时再看到润土,此时的形象完全不同了,后面又离开了故乡,体现了这一模式;8.阿Q的精神特征:一般特征:遵守“男女之打防”,盲目排外;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虚妄自大,麻木健忘,自轻自贱,化丑为美,欺软怕硬;9.问题小说,针对社会现象,人生问题,提出问题,试图解决问题核心,人生目的,意义,价值题材;主题:个性自由,恋爱婚姻,伦理道德,妇女解放故事社会(问题)代表作家:冰心,庐隐,地山10.问题小说衰落的原因:1.一般只是提出问题而不能正确回答问题或是抽象的“爱的哲学”或是皈依宗教信仰等,削弱了作品的思想艺术力量,客观上也造成某些积极影响;2.在艺术上问题讲说比文学革命初期的作品元素,更多的摆脱了旧小说的痕迹,但作品视野比较狭窄往往承载概念化的毛病。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戏剧
一广场戏剧 1 国统区的无产阶级戏 剧 2解放区的红色戏剧 3九一八后的国防戏剧 4田汉洪深的戏剧创作 5熊佛西的农民戏剧实 验二剧场戏剧曹禺夏衍 李健吾袁牧之宋之的陈 白尘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
一.论争 1 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2 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关系问题的论争 3 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争 二.文艺理论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三.文学创作(一) 小说、诗歌、散文、戏剧。 三.文学创作(二) 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孤岛文学、沦陷区文 学。
巴金
巴金的中、长篇小说带有强烈的主观性、抒情性, 与茅盾、老舍的客观性、写实性的中、长篇一起, 构成了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长篇小说的艺术高 峰。 第二个十年: 小说:内容:“青年世界” 艺术:主观性、抒情性,情感汪洋恣肆,语 言行云流水。 第三个十年: 小说:内容:1旧家庭的没落 2抗战时期现实生活 艺术:单纯、朴素、流畅中表现鲜明的感情,以 情动人是其一贯的风格。
老舍
小说:内容:市民世界 艺术:“京味”与幽默是其独 特的风格
曹禺
戏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家》五部经典 内容:追索现实背后深处的人生、人性、 人的生命存在的奥秘。 艺术:“大融合”的戏剧境界。
沈从文
小说:内容:湘西世界 艺术:发展了一种特殊的小说 体式:文化小说、诗小说或抒情小 说,被称为“文体作家”。 2追求纯、真的美文效果。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
现当代文学重要作家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 (1917年——1927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王超冰
著名文学史研究家王瑶之女。九十年代后迁居海外。论文代表作《不容忽视的副笔——试析老舍小说中关于 婚姻爱情的描写》、《读<茅盾作品浅论>》和《“不能够在生活以外看见艺术”——谈巴金短篇抒情小说的现实 感》等。
就研究的角度而言,《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比较注“全方位”的整体研究,突破了以往现代文学史研究和 作家作品评论的某些旧格局,没有像以往的文学史专著一样孤立地讲作家的生平创作道路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 特点,而是变单篇的个体分析为综合性的整体研究,比如就“鲁迅”而言,作者们结合了时代的发展将对鲁迅的 介绍分为两章,分别在第一编《第一个十年》和第二编《第二个十年》中根据社会局势的影响而分析其对作家所 产生的艺术的改变。在作者们的笔下,中国现代文学不是彼此隔离、互不依赖的个别现象的偶然堆积,而是一个 经纬相连的有机整体。他们既把中国现代文学这一个整体单位放中国文学发展史和世界文学发展史的更大的历史 单位中,去探讨它的价值和地位,又把它放到中国现代历史尤其是思想发展史另一个整体中,去研究中国现代文 学本身的规律和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在结构布局上,全书按照1917一1949年的历史分期分为三编,第一编为第一个十年 (1917一1927),第二编为第二个十年(1928一1937.6),第三编为第三个十年(1937.7一1949.9)。这种分法最简 明,彻底撇开了现代文学史上对于历史分期纠缠不清的说法,对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形势只作简约的交代,着重 阐释各个阶段重要的文学思潮与文学现象,从文学演进过程与历史中去分析文学自身的规律与特点非常客观。在 内容选择上和编排上,教材每编又按照文学思潮与运动、小说、新诗和戏剧的顺序安排具体内容。它虽然也按传 统的文体分类法,但注重突出各种文体的性质、走向以及不同流派的特点,然后设专章论述某些代表艺术高峰的 作家作品,每章还附录了年表。在对重要作家的评论中,也力避对作家生平的罗列和对作品情节冗长的复述,而 重视作品的艺术成就和美学价值,尤其注意分析作品产生久远影响的原因。如第二章鲁迅(一),在评论鲁迅小 说的结构模式与深邃意蕴时,特意标出“说不尽的鲁迅”一节,综合了近年来学界对“阿Q精神”的人类学内涵的 探讨。书中还把沈从文列为专章,表示了对这位构筑“湘西世界”,“充当现代中国文化的批判者角色”的文化 人的同情和理解。这些都是过去文学史著作所没有的或所省略的。对于文学流派,不只是强调主流文学,而且也 能从地域、文化环境的视角,去关照京派、海派、新感觉派、先锋派等趣味各异的文学派别,力求恢复现代文学 色彩纷呈、枝叶繁茂的本来面貌。同时它还包括台湾文学,每章后也都有注释和年表,这是其一大特色。而注释 和年表对每章所提及的文学社团、期刊、运动、论争、事件,有影响的作家、作品都作了全景式的扫描,使本书 更加具有了立体感和时间感。
中国现代文学史全30年课件

前言
• 什么叫“中国现代文学”? • 1917-1949;用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表达现
代中国人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与中国的现 代化进程相适应;是吸收外来文学(文化)的结 果,是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变革。 (前言) 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的历史 胡适、陈子展、周作人;朱自清,1929-1933, 清华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王瑶、刘缓松、 唐(韬)。(王序)
第二章 鲁迅(一、二)
• 《狂人日记》,1918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号,是中
• • • •
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是中国 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30)陈哲衡的《一日》(1917年6月)。 它的创新之处:1、打破了传统情节结构;2、用第三人称描述人 物的心理、幻觉,所有叙述都渗透了主人公的心理;3、“小序” 形成了文本的双重视角—我、余、隐含作者。(34) 《呐喊》,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1918-1923,15篇, 后抽出《不周山》。 《彷徨》,1926年8月由北新书局出版,1924-1825,11 内向性,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心理。 叙事模式 1、看与被看(吃与被吃)《示众》《祝福》《药》; 2、离去-归来-再离去《故乡》《在酒楼上》。(31-34)
• 语丝社:1924年11月成立于北京,办有《语丝》周刊, •
•
•
•
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文炳、俞 平伯等,针砭时弊的小品文(语丝体)。(122)莽原社、 未名社、沉钟社、湖畔社。(18) 胡适的文学理论 1、白话文学论:1916年在美国留学即 提出这个观点;二、历史的文学观论。(19-21) 周作人的文学理念 1、人的文学:1918年12月发表于 《新青年》;2、平民的文学:1919年1月发表于《每周 评论》(仲密)(21-24)1923年出版<自己的园地>. 对林纾、“学衡派”、“甲寅派”的斗争 1、林纾(琴 南),《荆生》(10)。2、学衡派:因1922年创刊于南京 的《学衡》而得名,梅光迪、胡先驌、吴宓,主张用伦理 道德来凝聚中国(文化保守),他们受到了鲁迅等人的批 判。(11)3、甲寅派:因章士钊复刊的《甲寅》而得名, 认为白话文不能代替文言文,《评新文学运动》,与新文 化运动者发生争论。(10-11)复古派的观点也有其合理成 份。 第一个十年文学的特点:理性精神的显现、感伤情怀的流 行、主体个性的张扬、多种方法的尝试。(24-30)人与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端:1917年1月《新青年》发 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2 月又发表陈独秀的《文学革命 论》,文学革命由此展开。
截止: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 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 开。
2020/10/191学习要求:补习文学史知识 课前读作品,有 情感投入的“主 体性的阅读”。 上网获得资料 提出问题,讨论 交流。
《两地书》书信集,1933年出版,与许 广平的通信。
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 学史纲要》
2020/10/19
15
思考题目:
鲁迅对传统文化 的态度如何?为 什么会受到有的 人的指责?应该 怎样看待鲁迅的 这种态度?结合 《狂人日记》或 鲁迅的其他作品 加以分析。
鲁迅对中国国民 性主要持一种什 么态度,试以 《阿Q正传》中 阿Q精神的种种 表现加以分析。
191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
鲁迅在北京期间,先后在北大、北师大 和女师大任教,讲授“中国小说史”和 “文艺学”。
2020/10/19
6
在1925年前后的“女师大事件”和1926 年的“三一八”惨案中,鲁迅受到极大 的震动与挫折。1926年离开北京,从此 再也没有回到北京,也再没有任过官职。
寿裳等筹办《新生》杂志,因经费等原 因而失败后,与周作人合译有《域外小 说集》(1、2),著有《人之历史》、 《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 《科学史教篇》等论文。
1909年(28岁)回国,在杭州当中学教 员。1911年创作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文 言小说《怀旧》。
2020/10/19
5
1912年应蔡元培邀请,赴南京任教育部 部员,后随临时政府赴北京,任教育部 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袁世凯复辟后, 沉没于古籍。
《野草》:散文 诗 集 , 共 23 篇 。 另有一组散文诗 《自言自语》 (共7篇)发表于 1919 年 , 开 “ 独 语体”散文先河。
2020/10/19
《朝花夕拾》: 回忆散文集,共 10篇,1928年出 版。1926年最初 在《莽原》周刊 上发表时题为 《旧事重提》, 创“闲话风”散 文的传统。
1926年出版,共11篇。 第一篇《祝福》作于1924年。 末一篇《离婚》作于1925年,也是鲁迅
最后一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 作于1925年的《伤逝》是鲁迅惟一的一
篇以青年爱情生活为题材的小说。
2020/10/19
12
《故事新编》:
1936年出版,共8篇: 《补天》、《奔月》、《铸剑》、《非 攻》、《理水》、《采薇》、《出关》、 《起死》。 其中,《补天》原名《不周山》。《铸 剑》原名《眉间尺》,作品中的人物 “黑色人”名叫“宴之敖者”,而“宴 之敖”正是鲁迅的一个笔名。
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中 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又是成熟的标志。
从“表现的深刻”与“格式的特 别”看鲁迅小说对传统的突破。
2020/10/19
18
《呐喊》、《彷徨》的主要内容 及其思想价值 :
一是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 《狂人日记》和《长明灯》
二是关于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 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 《药》、《风 波》、《阿Q 正传》 和《示众》
2020/10/19
20
题材的变革:从过分追求传奇 形 命
性和非凡人事的偏向中,转为 描写普通人事和社会真相。 《孔乙己》、《伤逝》
1927年前后,在厦门大学和中山大学任 教,9月到上海。
1936年10月病逝于上海。
2020/10/19
7
2020/10/19
鲁迅1933年 在上海
8
鲁迅作品
3部小说集: 2部现实题材作品集《呐喊》、《彷
徨》, 1部历史题材作品集《故事新编》。
2020/10/19
9
2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
10
《呐喊》:
1923年出版,共14篇。第一篇 《狂人日记》作于1918年,也是现 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 白话小说。前三篇:《狂人日记》、 《孔乙己》、《药》,也是鲁迅在五 四运动前创作的三篇小说。末一篇 《社戏》(少年时与农民朋友的交往) 作于1922年。
2020/10/19
11
《彷徨》:
2020/10/19
阅读教材,理解 其观点和分析角 度,归纳总结。 及时做作业,注 意答题思路,熟 悉考试题型。 统一开卷考试
2
鲁迅生平
参读《呐喊自序》
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与 其胞弟周作人以“周氏兄弟”而闻名于 “五四”时期。
1898年(17岁)到南京求学期间,读到 严复译述的赫胥黎的《天演论》,受到 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2020/10/19
16
鲁迅对现代文化转型的探索和思考
对于外来文化:“拿来主义” 在发展科学和物质文明的同时,不忘记 “根底”在人,在人的解放和民族精神 的重建。 对于“平等”和“民主”的警惕 鲁迅所衡量的“现代性”:“立人”
2020/10/19
17
如何理解《呐喊》、《彷徨》 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1902年(21岁)到日本学医,想用新的 医学来促进国人对“维新”的信仰。
2020/10/19
3
留学日本时摄(1903年)
2020/10/19
我寄风灵 以意雨台 我寒如无 血星磐计 荐荃暗逃 轩不故神 辕察园矢 。,。,
4
1906年,看到日本兵在日俄战争中杀害 中国人的幻灯片,思想发生转变 。与许
2020/10/19
13
16部杂文集:
《热风》、《华盖集》、《坟》、《华盖 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 《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 调集》、《准风月谈》、《集外集》、 《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 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集外集拾遗》。
2020/10/19
14
三是关于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 的探讨。 《孔乙己》、《在酒搂上》、 《肥皂》、《伤逝》
2020/10/19
19
《呐喊》、《彷徨》的创作基 调 :忧愤深广
鲁迅并非简单地 “听将令”,他更 关注和极力要表现 的是社会变动和文 化转型时期人的精 神困扰和出路等问 题。
他的“忧”、他的 “愤”,都和深受 封建礼教和制度所 毒害所束缚的国民 性病苦有关,和对 民族命运的思考与 焦虑有关。所谓 “哀其不幸,怒其 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