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 清平乐 村居教案 语文A版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理念:让学生需要我,让学生可以离开我。
二、教学目标:1.诵读一首词:了解“词”这一文学样式,按节奏韵律诵读。
2.想象一幅画:结合词意,展开想象,丰富意境。
3.走近一个人:尝试评注,拓展阅读,了解词人,体悟情感。
三、教学年级:六年级四、教学活动:(一)初知为基,正确诵读1.师生对话,随机渗透“词”的相关讯息。
2.质疑解惑,初知此词大意。
3.练习诵读这首词。
(二)想象画面,感悟意境1.选择一个角度,想象画面。
2.分享交流各自的想象。
3.感悟意境,再次诵读。
(三)尝试评注,体悟情感1.引导学生尝试评注。
2.拓展阅读学者的评注。
3.交流评注:(1)说说自己与学者英雄所见略同之处。
(2)说说学者没有关注的,而你有感觉的地方。
(3)说说你没有想到的,而学者关注到的地方。
4.结合评注,引导学生关注“醉”这个字,结合词人经历深入理解这个“醉”沼懈星樗卸痢(四)回望课堂,延展课外让学生自己给自己留下作业。
《清平乐・村居》生活清寒贫苦,贫穷而廉洁守节村居教学设计一等奖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方志敏一直过着洁白朴素的生活,但是精神却是"富有"的村居公开课教学设计清苦贫穷但是内心平静部编版四语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及反思教学内容:教科书P2~3内容第一课教学目标:1、了解诗和词的区别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诵读古诗词、背诵古诗词3、体会古诗词中表达的美好情感教学重点:了解古诗词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笔下的“醉”和“喜”,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1、同学们,开始上课了,前面我们运用了抓关键词的方法学习了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和《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那么,今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一首词。
这首词可是最会打仗的秀才将军辛弃疾写的哦!二、了解作者(观看短片)为什么辛弃疾会被称为最会打仗的秀才将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视频介绍。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生通过品味咀嚼“无赖”、“醉”等词语,深入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生借助朗读、析词、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剖题切入。
1、师导语: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
从小到大我们学了许多诗词,从这些优秀的诗词中,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感悟到人物的志趣情操。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词的殿堂,去感受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
2、请同学们看看老师写课题。
教师边板书边说“清平乐”是词牌名,真正的题目是“村居”,所以中间要空一格3、谁能把题目读好?(清平乐注意“乐”的读音,词牌与词题中间要略有停顿)4、师:一眼看到“村居”,大家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农村恬静和谐的生活)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让阅读更有趣味,一起再来读课题。
过渡:你们的描述已经让我陶醉了,在大词人笔下,又给我们展示出一幅怎样的风景画呢?让我们打开书,走进词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二、理解字词,疏通语言,初步感知词意。
1、读书要求: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做到八个字:字字响亮,字正腔圆。
2、生自由读词。
3、师从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理解字词等方面、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
a、注意读好字音:茅檐、醉相媚好、翁媪、锄豆、卧剥莲蓬。
“媚”读去声,“媪”读“ǎo”,“剥”读“bāo”.b、相机理解“翁媪”一词的词义。
看图,谁是翁?我们学过“孤舟蓑笠翁”、“家祭无忘告乃翁”,“翁”是什么意思?“翁”就是指年老的男子。
那“媪”有“女”字旁,想一想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指的是年老的妇女。
c、相机理解“吴音”一词。
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写这首词,在江西上饶地区,这里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现在那里的人还在使用“吴音”。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首词。
这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
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向往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全词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风貌鲜明地勾勒出来,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家生活画面。
【教学目标】1、能读准“鸡笼”“莲蓬”“翁媪”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2、能借助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受词中对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和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
3、通过感受诗中所描写的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设计理念】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读通诗句,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是古诗学习的三个境界,在读中发展语感,体验情感,领悟内涵。
古诗凝练含蓄、意在言外、言约而旨丰的特点,教学中不适宜对其进行“条分缕析”和“细究深挖”。
本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重点处相机点拨。
在古诗破解文义的设计中,抓住关键字眼,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合作、积极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品味古诗的意蕴,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读—整体感知,初知大意(一)配图乐,激学趣1、导入: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让我们伴着悠扬的古琴曲来欣赏一下吧!2、播放古琴曲,学生欣赏课件展示动画,最后定格。
(二)创意境,入课题1、师: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词人辛弃疾所写的词《清平乐·村居》所画。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3篇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揭题,介绍“词”: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朝一位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板书: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2、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
词有它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
词有各种格式。
每一种格式有一个名称。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
“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初读,整体感知:过渡:《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1、自读。
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读课文,细细看看课文中的插图,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情景?2、听读。
我们来听听录音朗读,然后模仿录音朗读。
注意:剥的读音。
3、学生再练读。
4、指名读。
三、细读,理解词意:过渡:同学们,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
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自学思考。
2、逐“片”讨论:⑴上片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能有条理地说说?提示:“檐”、“吴音”、“相媚好”、“翁媪”的意思;作者的思路。
过渡: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⑵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提示: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
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⑶配乐朗读。
四、展开想象,描述词境。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教案: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清平乐·村居》。
(2)理解诗词的大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3)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感受诗词的美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古诗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清平乐·村居》是宋代诗人辛弃疾所作,诗中描绘了农村一片和平、安宁的生活景象。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词的朗读、背诵,诗词大意的理解,修辞手法的分析,作者情感的体会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背诵诗词。
(2)理解诗词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3)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清平乐·村居》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农村景色的特点。
(2)简介诗人辛弃疾,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注意读准字音,停顿恰当。
(2)学生结合课本注释,理解诗词大意。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想象诗词描绘的农村景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生畅谈自己对农村生活的看法,珍惜亲情,尊重劳动者。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 | 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 | 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 | 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 | 溪头卧剥莲蓬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七、作业设计1. 抄写《清平乐·村居》,注意字迹工整,规范。
四年级下册语文《清平乐村居》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清平乐村居》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新课: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学生跟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初步感知“词”的特点。
3. 深入理解: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让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词人对温馨、平和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4. 巩固练习:学生进行朗读和默写练习,背诵课文。
还可以通过画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5.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
四、教学资源:
1. 课本
2. 多媒体课件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提问、朗读和默写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通用15篇)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通用15篇)2022-12-15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通用15篇)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词的韵律美。
2、正确理解文中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感受课文描绘的画面,体会课文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词图对照,感受意境美1、(ppt出示课文插图)瞧,这就是作者笔下的村居风景。
结合插图,联系生活,想一想你能读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了呢?2、学生自由说(教师相机点拨,总结学法:看来结合课文插图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是我们理解古代作品一个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3、还有哪些字、词、句不明白的吗?(无赖相媚好两个词语的教学)(1)、无赖:借助生活经验来解决:无赖是什么意思呢?(不讲道理,不听话......有贬义之意)那一个无赖的孩子怎么会说最喜呢这不是很矛盾吗?那你觉得在这里无赖是什么意思呢?(顽皮,调皮)在生活中其实我们的父母也经常会用这样看似批评的话表达对我们的疼爱之情,你能想起来吗?(读出无赖)(2)、相媚好:由媚字展开教学,媚字左边是一和女右边是一个眉,好象是说年轻女子的眉毛,美吗,好吗?那课文中谁会说谁好呢?(翁说媪)是吗?引出相--互相?指名解释:互相夸奖对方的好。
他们会怎样夸奖对方呢?(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在一个低小的茅屋前有一条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正亲热的坐在一起,正说着些什么?你听......(学生先自己互相说,教师点拨后指名说)4、多么恩爱的老两口,多么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啊!同学们,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一起去描绘如诗如画、清新恬静的乡村生活,把你最感兴趣的一个小画面写下来?(学生写后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评价:多么好的环境、多么朴素的一家人)5、再读全文,整体感受。
二、咬文嚼字,体会情感美1、你能用一个字说说你读了课文后的感受吗?引出醉a、醉字好啊,沉醉不知归路,那咱们就不回去了,咱们一起去和这家的公公、婆婆、还有三个孩子聊天吧。
小学语文《清平乐村居》教案范文

小学语文《清平乐村居》教案范文教案标题:感知人间美好,小学语文《清平乐村居》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清平乐·村居》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人对乡村生活的描绘;(2)学习并掌握诗词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诗词欣赏能力;(3)培养学生对家乡乡土的热爱,感悟家乡的美好。
2.过程与方法:(1)情感与意识:通过观看图片、朗读、鉴赏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体味;(2)启发思维:通过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3)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促进相互交流与合作,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情感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爱与热情,认识家乡的美好;(2)培养学生对农村乡土生活的热爱与敬仰;(3)激发学生对美的认知与赏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提取出诗人对乡土生活的描绘;(2)学习诗词鉴赏方法,培养学生的诗词欣赏能力;(3)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认识家乡的美好。
2.教学难点:(1)准确理解诗词的意思,掌握鉴赏方法;(2)培养学生对乡土生活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1)通过展示图片,引发学生对乡村生活的思考和回忆;(2)通过提问:“你们家乡的农田是什么样子的?”“你们家乡的农民是怎样工作的?”等,激发学生对乡土生活的关注。
2.学习课文(20分钟)(1)诗词朗读:老师带领学生朗读《清平乐·村居》,感受诗的韵律和美感;(2)诗词理解:学生跟读课文,并依据课文的描述,想象出乡村的场景,理解诗人对乡村生活的赞美;(3)诗词鉴赏:教师根据课文的意境和表达手法,指导学生鉴赏诗词,培养学生对诗词的欣赏能力。
3.创作活动(30分钟)(1)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段诗句,要求学生发挥创意,编写续写乡村场景的段落;(2)展示与分享: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分享和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字,会写6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3.了解词的内容,由《忆江南》体会江南春景之美和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热爱之情;由《清平乐》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安适悠闲以及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感悟江南春天与乡村田园生活的美妙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理解这两首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每首词仿佛就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
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继续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板书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
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读课文,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情景?(1)学生说,引出“村居”。
(2)学生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简介作品及作者。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3)老师补充: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廷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其中之一。
“清平乐”是词牌名,这首词还有一个题目就是“村居”,即乡村农家居住的地方。
2.听读。
我们来听听录音朗读,然后模仿录音朗读。
3.学生再练读。
4.指名读。
注意“媚、媪、剥”三个字的读音。
5.自由练读课文,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
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6.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2)出示字词卡,指名认读。
疾茅檐鸡笼剥莲蓬
⑶写字指导:“茅”字不要掉了最后一笔“撇”;“蓬”字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半包围结构。
三、细读,理解词意。
同学们,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
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自学思考。
2.讨论上片。
(1)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茅檐:茅屋的屋檐。
“茅檐”“溪上”“青青草”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江南农村的特有景色: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2)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醉:作者被这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所陶醉。
吴音:吴地的方言即南方乡音。
相媚好:听到用吴地方言对话的声音,倍感亲切悦耳。
(谁在说话?翁媪:分别指老年男子、老年妇女。
想象:他们会聊些什么呢?)
3.讨论下片。
(1)读下片。
4.再读这首词,说说你感觉这户农村人家生活得怎样?(是啊,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难怪辛弃疾充满了热爱与向往,也写得这样意境优美、情趣盎然。
)
这里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正当我陶醉于这幽美的自然环境中时,突然听到有人用南方乡音交谈的声音,多么柔和而亲切啊。
循声看去,原来是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聊天,他们这么温馨惬意,亲密无间,到底是谁家的老人呢?
猜想:老人生活怎样?他们与下片的几个人物有什么关系呢?
(2)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躺着剥莲蓬。
)
你最喜欢哪个孩子,为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大儿子和二儿子在为家里做力所能及的劳动,小儿子年龄最小,这里特别写到的是他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样子,生动传神,一个“卧”字,表现出了小儿“无赖”的神态。
)
四、品读,领会诗情。
配乐再读词,你感觉到词中哪几处写得最有情趣?
五、赏读,拓展延伸。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溪上青青草
翁媪吴音相媚好
锄豆编笼卧剥莲蓬醉
安适、悠闲
热爱、向往
教学反思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所以,指导朗读时,把书中的图画与词联系起来,这样便于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