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调查报告.doc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加强城乡经济交流与合作,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扩 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空间。
社会建议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安全感。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加强社会公平正义建设,消除就业歧视,保障农村劳动力平等就业 权利。
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社会支持网络,提供心理咨询、法律援 助等服务。
政策因素
政策支持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村劳 动力向城市转移,提供就业指导 和培训,减轻农村劳动力转移的 困难。
政策限制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限制农村劳 动力向城市转移,如户籍制度、 土地流转制度等,影响农村劳动 力转移的进程。
经济因素
经济增速
经济增速快的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 增加,吸引农村劳动力转移。
本报告对于指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具有重 要意义,可以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教育培训等。
提出对策建议
03
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建议,为
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02
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转移规模
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从 2010年的1.5亿人增加到2020年的2.8 亿人,年均增长率达到6%。
农村劳动力转移以青壮年男性为主, 女性劳动力转移比例有所提高,但仍 低于男性。
文化建议
01
弘扬劳动精神
弘扬劳动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 观念,提高农村劳动力对转移就 业的认识和信心。
02
加强文化交流与融 合
促进城乡文化交流与融合,消除 城乡文化隔阂,增强农村劳动力 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03
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5篇[修改版]
![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5篇[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b989a7bfcf84b9d529ea7a80.png)
第一篇: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为掌握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和流动情况,了解农村劳务输出动态,为进一步针对性地搞好农村劳务输出奠定基础,为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规律提供依据,为搞好招商引资工作创造条件,发展劳务经济和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近期,xx省xx县劳动保障局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各乡村基层,采取每个乡镇随机抽查1个自然村的方式,分4个调查组进行了历时3天的调查。
通过认真仔细地调查和分析,对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一、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结构及转移状况(一)农村劳动力的资源与结构从抽查的11个自然村来看,总人口为709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为4362人,占总人口的%;从劳动力性别比例结构看:男劳动力占%,女劳动力占%;农村富余劳动力1441人,占劳动力资源数的33%,从农村富余劳动力性别比例结构看:男劳动力1035人,占%,女劳动力406人,占%;从农村富余劳动力年龄结构来看:16—35岁之间的男劳动力797人,占77%,36—60岁之间的男劳动力238人,占23%;16—35岁之间的女劳动力307人,占%,36—50岁之间的女劳动力99人,占%;从农村富余劳动力文化程度来看:初中文化以下1322人,占%,高中、中专以上文化119人,占%。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状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等经济迅速扩张和县有关部门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民增收及城乡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据此次调查统计,从抽查的11个自然村来看,有1050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了有效转移,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的73%。
从转移途径和方式看:中介组织推荐197人,占%;自由外出(含老带新、亲朋好友引荐、广告信息引导和自发性结伴外出)853人,占%。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07春行政管理班:何小平学号:20077430011327摘要:通过对花明楼镇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就该镇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产生的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总结,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措施。
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是实现农民就业的主要方式,也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还能为加快小城镇建设进程发挥积极作用。
要更好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关键是政府各级各部门要从制度、政策、管理等方面入手进行规范和引导,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建立和完善中介机构,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逐步实现劳动力转移的有序规范。
关键词:剩余劳动力转移调查本人自8月20日至9月10日就花明楼镇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调查,调查方式主要以上户调查为主,走访了全镇17个村的部分村组干部和部分长期外出打工人员,在镇属各部门如花明楼镇党政办、经管站、统计站、招商办等部门查阅了相关资料,掌握了一手材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汇总,写成了此篇调查报告。
花明楼镇位于宁乡东南部,距长沙28km,距韶山20km,毗邻湘潭、望城等地,该镇辖行政村17个,居委会2个,总人口45200人,耕地面积46000多亩。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剩余劳力不断增多,因而外出劳务日趋活跃,外出劳务收入已成为该镇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如何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民增收已成为当地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一)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现状。
根据农村住户调查,2006年度,花明楼镇总人口45200人,劳动力人数为26990人,外出务工人数为8688人,占劳动力总人数的32.2%,常年外出务工人员6705人,占劳动力总人数的24.85%。
有组织输出劳动力人数500多人,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5.76%,经培训输出的688人,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7 .92%。
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

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一、引言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当今中国农村社会的重要现象。
为了了解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情况,本次调查旨在深入分析农村劳动力在转移中的主要特点和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取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调查对象为附近数个农村村庄的家庭,共涉及农民工、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等。
三、调查结果1.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家庭有成员外出务工,主要选择的转移地点包括城市和沿海地区。
这一现象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一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无法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二是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可以获得较高的工资,改善生活水平;三是家庭成员外出务工有助于家庭收入的增加。
2.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然而,富余劳动力转移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大量劳动力的外出导致农村留守儿童较多,他们缺乏父母的照顾和监管,容易出现道德、心理问题。
其次,留守老人面临独自生活和缺乏社会关爱的问题。
此外,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也相对匮乏。
四、解决方案1.加强农村经济发展为了解决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首要的是加强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村就业机会。
政府可以鼓励引导资本投入,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吸引力。
2.改善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状况政府应设立专项基金,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生活条件。
同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教育和医疗保障,确保他们的健康和人格发展。
3.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五、结论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情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对农村社会和家庭带来一定的影响。
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应加强农村经济发展,改善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状况,并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1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实施,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队伍日趋庞大,第一产业已经不能容纳和消化这些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资源会在全社会各行业进行重新配置,如何尽早安置、有序转移这庞大的农村就业队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表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长期性、阶段性的转化过程。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会持续不断地向非农产业转移,特别是山区地区,耕地在逐渐减少,信息闭塞,非农产业不够发达,对转移劳动力更是困难重重,进而制约农民收入的提高。
__x我所驻的__镇__村是位于富阳市以南约20公里,是灵桥镇的一个经济薄弱村。
__村地处山区,地理位置并不十分优越,但全村平均收入却有5618元,具备典型的尚未开发的农村的特征。
作为__村的农村工作指导员,我是带着“尽己所能为提高农民收入寻求一个好的切入点”来开展工作的。
两个月来,我和村两委的几位同志通过上门走访、座谈等形式,掌握了制约__村经济发展的第一手资料;联系周边地区的经济情况和__村的历史,经过分析后觉得:__村靠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培育农业特色经济、搞实业办工厂来发展经济的可能性不大、而且见效也不会很明显;__村的出路在于高质量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劳动力的关键在于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
一、__村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第一,转移不够。
截止到12月,__村农村总人口692人,劳动力总数约为370人,各类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有172人,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46.5%左右。
__村第二村民小组是全村外出务工最多村民小组,其总人口218人,劳动人口87人,外出务工55人,外出务工人数占劳动人口总数的63%。
第五村民小组则相反,总人口131人,劳动人口68人,外出务工17人,外出务工人数占劳动人口总数的25%。
第二,文化程度较低。
__村外出务工人员中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有很大一部分甚至为文盲。
xx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调查报告

xx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调查报告前言在当前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全国各地都面临着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作为一个农村比较集中的区域,xx区受到的影响也比较大。
为了了解xx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本文通过调查和分析的方式,对xx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问卷调查主要面向各村庄,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让农村居民对自己和周围人的就业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回答。
实地访谈则是针对一些村庄的代表性家庭,通过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职业选择和未来规划。
调查结果xx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现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我们了解到,目前xx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现状比较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就业岗位匮乏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找不到适合的就业岗位是最普遍的问题。
许多人表示,他们希望能够在家附近找到工作,但实际上可供选择的就业岗位非常有限,大多数人只能通过外出打工的方式来解决就业问题。
2.收入水平较低除了找不到工作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收入水平也比较低。
许多人表示,他们每天的收入只有几十元,难以维持家庭的日常开销。
3.工作稳定性差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过程中,工作稳定性也成为了一大问题。
许多人表示,他们经常需要跳槽,每次跳槽之后都需要重新适应环境,也很难有长期稳定的就业保障。
xx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向除了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现状外,我们还了解到了一些有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向的信息。
从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中可以看出,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转移方向包括以下几个:1.城市工厂城市工厂是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首选就业方向之一。
城市工厂相对于农村来说就业岗位更多,收入更高,稳定性也更强。
2.城市服务业城市服务业也是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常关注的一个方向。
选择城市服务业的人有很多,主要是因为城市服务业的门槛比较低,对学历、经验等方面的要求不是很高。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和背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为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情况及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次调查旨在深入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意愿、转移方式以及转移后的就业情况,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二、调查方法和样本选择本次调查选取了我国地区农村地区的五个村庄作为样本,使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
调查对象主要为年龄在18岁至45岁之间的农村劳动力。
三、调查结果1.转移意愿调查结果显示,总体而言有大约80%的农村劳动力表示有转移意愿。
其中,30%的人表示有强烈的转移意愿,40%的人表示有一定的转移意愿,剩下的10%的人表示愿意尝试一些新的就业机会,10%的人则表示没有转移意愿。
2.转移方式根据调查数据,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城镇企事业单位就业:约占总体的50%。
这一方式主要是通过城镇企事业单位的招聘,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就业,获得相对较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2)外出务工:约占总体的30%。
这一方式主要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到外地城市或附近农村进行短期或长期的临时打工,获得一定的工资。
(3)创业就业:约占总体的10%。
这一方式主要是通过自主创业或开设小型农业产业进行就业。
(4)家庭就业:约占总体的10%。
这一方式主要是通过发展农村家庭经济,进行自给自足的就业。
3.转移后的就业情况据调查显示,转移后的农村劳动力平均年收入较转移前有显著的增加。
其中,城镇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平均年收入最高,其次是创业就业和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家庭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收入较低。
四、调查分析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分析出以下几个问题:1.转移意愿高但实际转移机会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80%的农村劳动力有转移意愿,但只有50%的人选择了城镇企事业单位就业,而且创业和家庭就业的比例都较低。
这说明在转移方面,政策和市场的供给还没有达到农村劳动力的期望。
对省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调研报告

对****省****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调研报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他们不再安于现状,不满足当前传统农业经营带来的微利,在家乡又找不到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因此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农民越来越多。
据宜章县农村住户调查资料表明:农民外出务工得到的收入已成为近几年宜章农户家庭纯收入增加的主体。
而这种“主体”收入的增加主要依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一途径来完成。
如何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逐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已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宜章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转移现状> (一)全县农村劳动力结构现状。
据农村住户调查:2002年全市农村劳动力为26.68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4.8%;从性别结构看:男劳动力占54.85%,女劳动力占45.15%;从所从事的行业看:第一产业占69.71%,第二产业占10.76%,第三产业占19.53%;从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看: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3.7%,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7.9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4.37%,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2.34%,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3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0.29%。
从以上结构可以看出: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性别结构较为合理,但劳动力水平较为低下。
> (二)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再加上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农村“人多田少”现象的日趋严重,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一股热潮。
据调查:全市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8.5万人,其中省外7.53万人,省内0.96万人。
上半年新增转移人数2.1万人,其中女性1.07万人;在新增成员中有0.06万人接受了职业培训。
总体上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在广东沿海地带。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较以前相比有了显著的提高,农民不再满足温饱型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调查报告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调查研究ⅰ.宜章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现状
(一)全县农村劳动力结构现状。
据农户调查,20年来全市农村劳动力为26.88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4.8%。
从性别结构看:男性劳动力占54.85%,女性劳动力占45.15%;根据所从事的行业,第一产业占69.71%,第二产业占10.76%,第三产业占19.53%。
从劳动力的教育水平来看,3.7%是文盲或识字率低,27.90%受过小学教育,54.37%受过初中教育,12.34%受过高中教育,1.39%受过中学教育,0.29%受过大专以上教育。
从以上结构可以看出,该县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性别结构合理,但劳动力水平相对较低。
(2)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特点。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再加上农民观念的转变和农村“人多地少”现象日益严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热潮。
据调查,全市有8.5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其中省外转移7.53万人,省内转移9.66万人。
今年上半年,21 000人被转移,其中10 700人是妇女。
在新成员中,60万人接受了职业培训。
总体而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以下特征: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在广东沿海地区。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比以前有了显著提高。
农民不再满足于温饱生活。
再加上经济发达地区高工
资、高收入的强大吸引力,近年来,在内部冲动和外部拉力的影响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广州和深圳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农民到这些地方打工挣钱。
据调查,今年上半年,我国74%的农民工在广州和深圳,少数在省内其他城市。
第二、三产业已经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产业。
据调查,74.6%的农村劳动力从事工业和建筑业,其次是商业、餐饮和其他服务业。
绝大多数男性从事房屋建筑、装饰、电工和建筑行业的木匠,而女性主要从事制鞋和电子装配。
也有一些家庭出去承包田地种植西瓜和猪。
其他主要从事各种服务行业。
当地劳动力转移数量显著增加。
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1)近年来,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已经饱和;(2)全县陆续启动了一些重点项目。
许多新的配套企业,如采石、水泥预制件和公路建筑工地,需要公路两侧一定数量的劳动力。
(3)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小城镇的建设吸引了一部分劳动力回流。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并行性。
目前,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民和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
大多数非永久移民农民通常既“忙”又“忙内”,闲暇时在外面工作,忙的时候回家种地。
Gt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该县的农民工数量逐渐增加,但转移速度已经放缓。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质量
在沿海发达地区和广东、广西、深圳等城市,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已经基本饱和。
由于沿海发达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大城市的一些企业陷入衰退。
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显著增加,面临城乡剩余劳动力的双重压力。
因此,对外国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少。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多是自发和盲目的,这使得农民工的权益和权力难以得到保障。
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更加自发,组织化程度较低,政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管理,基本处于无序流动状态。
由于缺乏宏观调控措施,劳务输出后的情况无法理解,利益无法得到保护,如劳动争议或工伤事故等。
一些人偷,偷,捡,偷,因为他们找不到工作。
也有一些人以工作的名义超越了计划生育。
Gt 3,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根据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如果农村转移的劳动力没有及时更新,找到理想的工作和获得满意的收入就变得越来越困难。
为了使农民工资收入对农民总收入的贡献越来越大,必须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
全县劳动服务中心已初步启动这项工作。
建立乡镇劳动保障站和劳动信息网络,形成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无烟工厂”,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的扶贫项目,是一所不交学费的“商业大学”,是一个城市化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经济落后地区增加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为了积极稳妥地开展劳务输出,市就业服务中心利用这次机构改革加快了乡镇劳动保障站的建设。
已建立9个乡镇劳动和社会保障
站,均配备1-3名专职和兼职人员。
全县13个乡镇都建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站,雁泉、广西、巴厘的建设率超过75%。
劳动信息网络的建立已经在酝酿之中,确实需要实施。
因为它的建立将使劳动力转移和跟踪服务更加规范、简单和方便。
提高工人素质,开展各行各业、各方面的技术培训。
据了解,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从小学到初中的受教育程度占66.5%以上,大部分劳动者只能从事普通体力劳动,只有10人左右有技能和特长。
鉴于这种情况,为了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技术需求,提高就业率,有必要对劳动者进行多方面的技术培训,坚持“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
据调查,今年,乡镇先后开设了缝纫、电脑、保姆、保安、学前教育、电焊工、美容美发、家电维修、水产养殖等专业,培训了960多名农民工。
通过培训,他们一转岗就能上岗,在竞争过程中占据主动,这不仅有利于生产的稳定发展,也增加了农民工的经济收入。
3.挖掘劳动力资源,开辟服务渠道。
由于全县与广东和广西接壤,外来妇女大多以新旧方式输出,而男性工人和中年妇女则不太活跃。
针对这一现象,就业服务中心及时联系了广东等地的信息联络员。
今年上半年,仅麻阳镇就将657名男子、246名中年女工和187名保安运送到广东省中山市、南海市和东莞市。
它为全县劳务输出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深受农村青年男女的欢迎。
Gt 4。
从以上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可以扩大就业,增加收入,而且可以以此为突破口搞活县域经济。
其意义不仅在于从
门外收回资金,更重要的是,通过农村劳务输出,将外来的先进理念、技术、管理机制和管理理念引入家乡,积极推动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
该县在这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
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流动资金,而且带动了相关二、三产业的发展。
例如,它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繁荣以及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发展。
据调查,出国务工农民的工资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家庭经营收入、转移收入和财产收入增长缓慢。
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农村居民增加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主要途径。
劳动力转移带动了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
该县的农民工为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其中娇娇学到了优秀的技术,赚了很多钱。
为此,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回乡兴办企业。
如税收减免和相关行政收费、低息银行贷款等。
为返乡企业家创造宽松的环境,鼓励他们参与小城镇建设。
劳动力转移加快了全县小城镇的建设。
由于广东和广西对劳动力的需求基本趋于饱和,他们的工资和待遇越来越接近内地,工作时间长,路途长,费用高。
此外,近年来,该县恰逢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衡枣高速公路、洛湛铁路、桂附铁路、永琏公路等重点工程的建设,给全市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带来了巨大机遇。
一些下班回来的年轻人拓宽了视野,学习了技术,还存了一些钱。
他们不再对几亩农田的收入感到放心,他们大多来到县城或小城镇做生
意和工作,从而加快了全县小城镇建设的进程。
Gt 5。
一些启示
科学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效率和发展地方经济的有利前提。
由于一些地方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偏见,这被认为是“发达地区”廉价出售农村劳动力和剥削“落后地区”的劳动力资源。
由于缺乏正确的分析和认识,其作用和重要性没有引起社会的重视和重视,各级政府也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更谈不上系统的管理和引导。
据调查,农村剩余劳动力带来的工资收入已经成为广大农户纯收入增长的主体,成为农业生产和农村住房建设的主要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