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郎饰品工艺

合集下载

非遗文化珐琅工艺初识

非遗文化珐琅工艺初识

非遗文化珐琅工艺初识作者:林思佳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20年第01期摘要:珐琅工艺作为西方外来工艺却与中国传统工艺完美融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中国传统工艺文化的集大成者,极具传承价值却几近失传,是一项亟待保护和创新的文化瑰宝。

关键词:非遗文化;珐琅工艺:金属胎珐琅器中图分类号:TQ1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2-0014-01一、珐琅与珐琅工艺的概念珐琅又称“佛郎”、“法蓝”,是一种附着于金属胎体上形成涂层的玻璃质釉料,是用石英、长石、硝石和碳酸钠等原料,并加入一些金属氧化物作为乳浊剂和着色剂烧制而成的,现多泛指金属胎珐琅器。

珐琅工艺则是指将珐琅涂覆或绘制于金、银、铜等贵金属器上,经过数十道工序打造后形成釉质图案表而的工艺。

珐琅工艺是一门独特的综合性工艺,涉及到绘画、掐丝、点蓝、烧制、錾刻、鎏金等多种技艺,是中国工艺文化的集大成者。

二、珐琅工艺的发展珐琅工艺的出现得益于釉料的发明及金属工艺的发展。

釉料的发明据悉可以上溯到公元前4000年或更早的埃及。

约七百多年前的元朝时期,珐琅工艺从西方传入中国。

因金属胎珐琅器贵重,且制造工艺繁琐,主要为皇家所用。

明朝早期,中国匠人经过长年创作,脱离西方原有风格,创造性地结合了我国的陶、瓷、漆、玉等器物造型,并与传统冶金锻造、宝石镶嵌和陶瓷煅烧等工艺糅合,造就了中国特色的珐琅工艺。

至明朝景泰时期,珐琅工艺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珐琅器在造型上提高了实用性,纹饰内容上多了变化。

釉色更丰富,亮度和纯度也有了更多调性。

因成品底色多为蓝色,故称景泰蓝。

清朝康熙时期“康熙帝从欧洲搜罗了顶级的画珐琅艺人,调集了造办处的尖端力量,让最有名望的宫廷画师直接参与到画珐琅的创作之中。

画珐琅迅速走向成熟。

”雍正年间造办处成功炼出国产釉料,使中国珐琅工艺进一步得到发展。

乾隆时期珐琅工艺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其时出现了大量复刻商周青铜器造型的珐琅器及中西合璧的珐琅器。

欧洲的珐琅珠宝工艺有哪些

欧洲的珐琅珠宝工艺有哪些

欧洲的珐琅珠宝工艺有哪些欧洲珐琅珠宝工艺源远流长,具有丰富多样的风格和技术。

以下是对欧洲珐琅珠宝工艺的详细介绍:1. 复古珐琅工艺复古珐琅工艺,也被称为古法珐琅工艺,是欧洲珐琅珠宝工艺的传统技术之一。

它是使用传统的手工技艺进行制作,将珐琅粉末与矿物质混合,并在高温烧制后形成光亮的珐琅层。

复古珐琅工艺注重色彩的运用,以传统的花卉、动物和人物图案为主题,营造出古代风格的珠宝作品。

2. 烧结珐琅工艺烧结珐琅工艺是一种使用高温烧结技术制作珐琅层的工艺。

该工艺将珐琅粉末均匀地分布在金属基材上,然后通过高温加热使之熔化并与金属基材相结合。

这种工艺制作的珐琅层质地坚硬、耐磨且不易脱落,颜色明亮持久。

烧结珐琅工艺常用于珐琅项链、手链、耳环和戒指等珠宝制作。

3. 发丝珐琅工艺发丝珐琅工艺是一种将细丝状金属制成的形状,然后着色并覆盖在金属基底上的珐琅工艺。

这种工艺使珠宝表面呈现出丝绸一样柔软的质感。

发丝珐琅工艺常用于制作纹章、胸针和吊坠等装饰品。

4. 图案珐琅工艺图案珐琅工艺是一种将珐琅烧制成具有丰富图案的表面装饰的工艺。

这种工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

在这些珠宝作品中,常见的图案包括来自神话、传说和自然的花卉、动物和人物等。

图案珐琅工艺在欧洲的珐琅珠宝制作中被广泛应用,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艺术氛围。

5. 嵌入珐琅工艺嵌入珐琅工艺是一种将珐琅填充到金属基底的凹槽中以形成花纹或图案的工艺。

这种工艺常见于欧洲的金属制品和珠宝制作中。

嵌入珐琅工艺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颜色选择,使得制作的珠宝作品更加立体感和生动。

6. 缠绕珐琅工艺缠绕珐琅工艺是一种将金属条或线缠绕在金属基底上,然后填充珐琅的工艺。

这种工艺可以制作出具有立体感和纹理的珐琅图案,营造出独特的装饰效果。

缠绕珐琅工艺常用于瓶子、瓶盖和首饰盒等装饰品的制作。

欧洲的珐琅珠宝工艺丰富多样,每种工艺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通过对这些工艺的了解和应用,珐琅珠宝制作者能够创造出极具艺术价值的作品,展示出欧洲珐琅珠宝工艺独特的风格与精湛的技术。

珐琅工艺浅析

珐琅工艺浅析

珐琅工艺浅析关键字:珐琅工艺分类制作珐琅器鉴定摘要:珐琅制作是一种独立的金属工艺,我国在明朝时期就把这种工艺中的掐丝珐琅发展成世界著名的、别具特色的景泰蓝工艺,使这种工艺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

珐琅指的是在金属的表面熔填的一种有色的玻璃质釉料,其化学成分为石英、四氧化三铅(铅丹)、硼砂、苏打和碳酸钾。

熔融这些物质就形成一种几乎无色的玻璃质釉层。

通过添加若干百分比的金属氧化物,可以产生不同的釉色。

如添加钴可变成蓝色、铜成绿色、铁成棕色。

有色珐琅又可分为两大类——透明釉和不透明釉。

关于珐琅工艺一.珐琅工艺的制作分类珐琅工艺的制作分类很多,人们一般根据制作方法和胎地种类将其分为两大类。

1.根据制作方法大致可分掐丝珐琅、内填珐琅(即嵌胎珐琅)、画珐琅等。

掐丝珐琅和镶嵌珐琅很久就在国内出现,历史记载可追溯到宋元时期,但真正能在国内制作应是元代成吉思汗进攻大食,将该地工匠俘虏押回制作,并将该技艺传入中原。

至明代,永宣宫廷中开始广泛制作应用掐丝珐琅,之后的景泰时期最有名气,即人们俗说的“景泰蓝”。

画珐琅则出现较晚,于十五世纪中叶在欧洲佛朗德斯发明,十五世纪末在法国中西部里摩居以内添珐琅工艺为基础,发展成画珐琅重镇。

随着中西方贸易交往,从广州等港口传入国内。

当时称谓“西洋珐琅”或“洋珐琅”。

清代宫内的画珐琅制作要在康熙三十二年、珐琅作与玻璃厂成立之后才能开始研究制作、发展。

2.根据胎地种类,珐琅器一般可分金胎珐琅、铜胎珐琅、瓷胎珐琅、玻璃胎珐琅、紫砂胎珐琅等。

其中铜胎珐琅因为铜料与表面珐琅容易结合,且铜料价格相对容易接受,因此铜胎珐琅最为广泛。

直今,珐琅器依然大多使用铜胎。

金胎因造价过高,难为常人所接受,清三代时基本只限内府制作使用,且数量极其有限。

瓷胎珐琅(即珐琅彩瓷),顾名思义,是在瓷胎上绘制的画珐琅。

它是瓷器与画珐琅制作工艺的完美结合,制作要求对两者都要求很高,因此起步与成熟时间较晚。

宫内造办处在制作瓷胎珐琅彩瓷的时候,还制作玻璃胎珐琅、紫砂胎珐琅,三者制作时间应大致相同,只是紫砂胎产品(仅指宫内珐琅彩而言)仅见康熙制品,雍乾不见制作资料。

珐琅工艺制作过程

珐琅工艺制作过程

珐琅工艺制作过程珐琅工艺是一种古老而精湛的工艺,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3世纪。

它是一种将彩色玻璃粉末熔融在金属或陶瓷表面上的技术,形成一种坚硬,光滑且富有色彩的装饰层。

下面将详细介绍珐琅工艺的制作过程。

制作珐琅工艺品的第一步是准备底材。

底材通常采用金属,如铜或钢。

它需要经过打磨和清洁,确保表面平整和无尘。

然后,底材需要被涂上一层特殊的胶粘剂,以便让珐琅粉末附着在上面。

接下来是选择合适的珐琅粉末。

珐琅粉末是由不同的金属氧化物混合而成,每种氧化物都有特定的颜色。

艺术家根据自己的设计选择合适的颜色,并将珐琅粉末细致地铺在底材上。

这个过程需要非常细致和耐心,以确保珐琅粉末均匀地附着在底材上。

然后,珐琅粉末需要经过烧结的过程。

烧结是将珐琅粉末加热到高温,使其熔化并与底材融合在一起。

这个过程需要控制好温度和时间,以避免过热或过短的情况发生。

一旦烧结完成,底材上的珐琅粉末就会变成一层坚硬而光滑的装饰层。

接下来是打磨和抛光的过程。

由于烧结过程可能会留下一些不平整的痕迹,所以需要进行打磨来使表面更加光滑。

打磨可以使用不同粗细的砂纸或磨具来完成。

然后,艺术家会使用抛光工具对珐琅工艺品进行抛光,使其获得更加明亮的光泽。

珐琅工艺品可以进行装饰和细节的添加。

这可能包括在表面绘制图案,或添加其他材料,如金属丝或宝石。

这些细节可以进一步增加珐琅工艺品的美感和价值。

总的来说,珐琅工艺的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多个复杂而精细的步骤。

从准备底材到选择珐琅粉末,再到烧结、打磨和抛光,最后进行装饰和细节的添加,每一步都需要高度的专业技术和耐心。

通过这些步骤,珐琅工艺品才能展现出它独特的美丽和精湛的工艺。

无论是作为艺术品还是装饰品,珐琅工艺品都是一种独特而珍贵的艺术形式。

珐琅彩工艺介绍

珐琅彩工艺介绍

珐琅彩工艺介绍珐琅彩是一种古老的陶瓷装饰工艺,它起源于中国,被称为“珐琅彩”,其制作过程需要经历多次烧制和绘制,最终成品美观而耐用,因此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皇宫和寺庙的装饰和礼器制作。

珐琅彩工艺在中世纪传入欧洲,并成为欧洲贵族和教堂的宝贵装饰。

珐琅彩是一种珠光宝气、耀眼夺目的工艺品,它的产品质量、美观度和艺术价值,具有不同于其他陶瓷、玻璃制品的优势。

一、制作工艺珐琅彩工艺是一种涂饰瓷器表面的技术,主要得益于它的丰富的颜色和装饰效果。

珐琅彩的制作主要由以下几个步骤:1.瓷器基底制作首先,需要制作出高质量的瓷器基底,以承担后面绘制和烧制的过程。

制作瓷器基底需要使用精细的制瓷技术,以确保产品的光滑、均匀和完整性。

常见的瓷器基底有白瓷、陶瓷。

2.涂底色在瓷器基底上涂上一层底色,底色的颜色根据后续装饰需要来确定。

底色的涂抹要均匀,一般多次涂抹,每次涂抹后进行高温烧制。

3.绘制在涂好底色后,接下来便是珐琅彩工艺的重点环节:绘制。

这个过程需要用多种颜色、细小的刷子和稀有的金属矿物质制成的颜料和珐琅彩颜料一层层地进行。

艺术家们需要根据不同的肢体花纹和图案进行精细绘制,一般需要多数次绘制和烧制才能完成。

4.烧制在绘制完成后,需要进行烧制。

高温烧制有助于珐琅彩颜料与瓷器表面的结合,同时,烧制过程中还可以改变颜色的明暗、亮度和饱和度等。

烧制温度一般高达1000℃以上,烧制时间根据产品的尺寸有所不同,一般在几小时至几天范围内。

5.磨光烧制完成后的瓷器表面还需要进行磨光处理,这个过程可以使产品外观更光滑细致,同时也可以使颜色更加鲜艳。

二、颜色和花纹珐琅彩工艺具有丰富、多彩、艳丽和光泽的特点。

绘制过程中需要使用各种颜色,例如红色、蓝色、绿色、黄色、紫色等。

艺术家们还可以通过混合不同颜色,创造出更多的颜色变化。

在花纹方面,珐琅彩工艺通常使用的花纹有花卉、鸟类、动物、人物等造型,这些形式都需要进行高度细节的绘制和表现,才能达到最佳的装饰效果。

珐琅工艺技术分析

珐琅工艺技术分析

珐琅工艺技术分析珐琅工艺,又称瓷釉工艺,是一种将瓷器表面涂上由硅酸盐和金属氧化物混合而成的釉料,然后进行高温烧制的工艺技术。

珐琅工艺起源于古埃及,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如今仍然是一种受人喜爱的瓷器装饰技术。

珐琅工艺的主要特点是色彩鲜艳,光泽度高,使用寿命长。

这是因为釉料中的金属氧化物可以形成固体溶解体,使得釉料具有良好的附着力和抗磨损性。

此外,烧制过程中,瓷器表面的釉料熔化成液体状态,再经过高温火化,釉料与瓷器成为一个整体,确保了装饰层的牢固性和耐久性。

而在珐琅工艺的制作过程中,有几个关键步骤需要特别注意。

首先是釉料的准备。

釉料的成分多种多样,各种金属氧化物的含量和比例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颜色和效果。

因此,在准备釉料时,需要准确控制金属氧化物的比例,以确保所需要的颜色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然后是涂釉的步骤。

涂釉时,需要在瓷器表面均匀地涂上釉料,并尽量避免出现气泡和涂层过厚。

这要求工艺师具有高超的技巧和经验,以保证瓷器的装饰效果。

而在涂釉完成后,还需要对瓷器进行烧制。

烧制过程要求温度和时间的精确控制,以确保釉料能够熔化成液体状态,并与瓷器表面牢固结合。

烧制过程中,还要注意防止瓷器变形、开裂等问题的发生。

此外,珐琅工艺还有一些特殊的变种技术。

比如,透明珐琅工艺可以让釉料呈现出透明的效果,在中国瓷器的制作中被广泛应用。

另外,有些艺术家还会采用珐琅绘画技法,将图案和图像直接绘制在釉面上,使得瓷器具有更多的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珐琅工艺是一种古老而精湛的瓷器装饰技术,通过掌握釉料的成分和比例,准确涂釉,并进行精细的烧制,可以制作出色彩鲜艳、光泽度高的瓷器作品。

在当今社会,虽然工业化生产的出现使得瓷器制作更加便捷,但珐琅工艺作为传统工艺的一种,仍然被人们所喜爱和追求。

它不仅是艺术品和收藏品的一种载体,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艺术表现的方式。

珐琅彩的制作工艺

珐琅彩的制作工艺

珐琅彩的制作工艺珐琅彩是一种富有艺术魅力的工艺品,是采用高温烧制而成的。

其英文名为“Enamel”,意为烤釉、珐琅,它可追溯到中东和古埃及时期。

早在公元前1400年,埃及就开始制作珐琅彩饰品。

珐琅彩的出现对于世界艺术的发展历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亚洲到欧洲,它以独特的色彩、华丽的图案羽翼欧洲宫廷文化的发展。

一、珐琅彩的历史珐琅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

古时候,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埃及壁画上就已经出现了珐琅彩的样式,到了公元前四世纪,雅典时代的陶工开始在陶器上涂上亮丽的画。

公元七世纪,在中东地区尤其是波斯地区,有了更为精妙的珐琅彩制作工艺,大理石或铜质的底材上涂上着色的珐琅彩釉,表面涂饰着各种花鸟动物的形象,影响了西亚地区的艺术风格,成为伊斯兰教文化艺术的瑰宝之一。

珐琅彩的工艺之所以得到长足的发展,与当时的织锦、玳瑁等工艺品有着重要的关系。

二、珐琅彩的制作及材料制作珐琅彩需要以下材料:金属制品(如铜、黄铜、白铜等),瓷土,瓷器彩釉,镉绿,珐琅釉和砂矾等材料。

制作工艺是:首先,把金属制品经过清洗、浸泡、封底等工序处理外表,使之达到平整的效果。

其次,将颜料加入瓷器彩釉中,搅拌均匀后进行喷涂或点涂。

然后,在烘焙的过程中,利用金属与瓷釉附着的熔融假象使色料牢固地附着在金属表面组成一层光滑美观的彩瓷膜。

最后,加珐琅釉,使成品表面更光滑光亮。

三、珐琅彩的种类按用途分,可以分为建筑用珐琅彩和工艺用珐琅彩;按制造方法和表面分:可分为透明珐琅彩、半透明珐琅彩和不透明珐琅彩。

透明珐琅彩一般采用透明粉末调和胎釉,呈透明状,如琉璃珐琅;半透明珐琅彩使用胎釉颜料调合而成,色彩鲜艳而富于变化,如铜蓝珐琅;不透明珐琅彩则是效果最为明显的一种,颜色鲜艳,具有高度的装饰效果,如压花珐琅、彩炉等。

四、结语总之,珐琅彩是珍贵的文化瑰宝,制作工艺繁琐细致,高温烧制是其最大的特点和难点,珐琅彩是世界艺术中的代表性制作工艺,迄今还被许多艺术家所喜欢和使用。

点翠珐琅感受介绍

点翠珐琅感受介绍

点翠珐琅感受介绍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芙蓉花也不及盛妆的美人好看,水殿和风吹来,珠翠香气四溢。

古代女性十分重视自己的鬓云发髻,远在周代文王之时,就已经在真发中添加假发,以梳出各种发髻。

所以,发饰在古代女子的盛装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发饰--点翠饰品的前世今生。

一、传统首饰及艺术造诣的巅峰代表之一点翠工艺生自汉代,是一项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

是我国传统首饰,及艺术造诣的巅峰代表之一。

《妆匣遗珍》中记载:点翠的制作时,先以金银片制成特定形状的底托,四周围一圈金丝或银丝,依形粘贴翠绿色羽毛。

形成吉祥精美的图案,这些图案上一般还会镶嵌珍珠、翡翠等宝玉石,以凸显其典雅而高贵。

点翠的配色也能让我们一窥古人的智慧及审美。

这款翠羽簪以艳丽的翠蓝色为主色花瓣,金色作为花边、叶片的脉络为辅助色,再点缀以湖蓝色,尤其突出的是那个万蓝丛中一点冷红的宝石。

层层叠叠浓烈的色彩,羽毛清晰的纹理感,黄金、珠宝的光泽感。

所有的一切细节都在告诉我们:我很贵,我很贵,我很贵。

这样华丽高贵的饰品,估计很难出现在一般人家。

据说,前几年热播的宫庭剧《甄嬛传》中,华妃的所佩戴的就是货真价实的点翠,以些来显示她的高人一等的心高气傲。

再华丽的装饰也不能决定后妃们的未来。

就像华妃最终成为宫庭和牺牲品一样。

这样一个体现古人艺术造诣和审美的饰品,也慢慢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二、美,不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翠,即翠羽,翠鸟之羽。

翠羽的获取,据《珠翠光华》中摘录"用小剪子剪下活翠鸟脖子周围的羽毛,轻轻地用镊子,把羽毛排列在图上粘料的底托上”。

而在记录片《养心殿的秘密》中,有一个故宫中点翠修复的片段。

工作人员介绍:用来制作饰品的羽毛,称为“软翠”,取自翠鸟后背中间部分,最亮丽的蓝色的羽毛。

然而翠鸟娇小,羽毛柔细,即使制一朵精巧的头花却要牺牲许多美妙的小生灵。

翠鸟目前数量稀少,为了不再使点翠工艺,以牺牲翠鸟为代价。

故宫中点翠的修复,尝试采用孔雀、金刚鹦鹉、虎皮鹦鹉等自然脱落的羽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珐琅饰品工艺
142112 陈楷
精美的珐琅首饰可谓是珠宝领域中的奇葩。

珐琅,英文名叫“enamel”,在中国南方俗
称“烧青”,在北方俗称“烧蓝”,在日本叫作“七宝烧”。

主要分为:画珐琅、内填珐琅、掐丝珐琅三种。

珐琅饰品色彩非常绚丽,具有宝石般的光泽和质感,耐腐蚀、耐磨损、耐高温,防水防潮,坚硬固实,不老化不变质,历经千百年而不褪色、不失光。

(图:阿里巴巴)珐琅也叫搪瓷,是指将玻璃或陶瓷质粉末熔结在基质(如金属、玻璃或陶瓷)表面形成的外壳,多为彩色具有艺术美感的花样,用于保护和装饰。

珐琅饰品,主要采用画珐琅工艺,是用金、银、钛、铜等金属制成胎骨,将珐琅彩颜料微绘于金属胎上的凹坑花纹处,然后至入高温窑炉中经800度高温炉火多次烧结而成。

珐琅彩颜料是使用石英、长石、氧化金属等矿物质配制成的釉料经研磨而制成,经过在金属胎上不断点彩绘彩再不断至入窑炉中反复烧结呈色,最后出炉一件精美的珐琅艺术品。

珐琅色彩非常绚丽,具有宝石般的光泽和质感,耐腐蚀、耐磨损、耐高温,防水防潮,坚硬固实,不老化不变质,历经千百年而不褪色、不失光。

明清时的珐琅器及当时从欧洲进口的珐琅表,已历经数百年,如今看去仍然光色如新,瑰丽无比!可以说珐琅饰品在珠宝家族中艺术表现力是最强的。

型、色、光三者俱佳,就如将一幅精美的微缩画随身配戴,且永不褪色,历久弥新!既实用、又保值。

不愧是珠宝中的一株奇葩!亦非常适合时尚服装的色彩搭配。

(图:阿里巴巴)
珐琅工艺是一种在金属胎体表面施以各色釉料的金属装饰工艺,当不同色彩的釉料烧
结后表面形成一种富有光泽、色彩艳丽的玻璃质,装饰效果极强。

根据胎体制作工艺和施釉方法的不同,可将珐琅工艺分为很多种,如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画珐琅、透光珐琅等。

我国享誉海外的传统工艺“景泰蓝”就是一种cu胎的掐丝珐琅。

国外的珐琅工艺自古就与首饰装饰密不可分,如文艺复兴时期犹如绘画般的浅浮雕珐琅首饰,新艺术时期美妙绝伦的透光珐琅首饰等。

国外一些大型首饰制作企业相继开发了各种以珐琅工艺为主的系列产品,以优美的设计和精良的制作立足于市场。

在我国,首饰企业还未将珐琅首饰作为其产品新的开发方向,市场上的景泰蓝首饰造型简单、工艺粗糙、价格低廉。

通过研究我国传统的掐丝珐琅工艺应用于首饰制作中,以丰富我国的首饰品种,增强我国首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图:盛夏光年琺瑯珠寶)
景泰蓝工艺
代表中国珐琅工艺制作至高水平的就是景泰蓝工艺,其多用于制作炉、鼎、瓶等装饰器皿,具有浑厚凝重、富丽典雅的艺术特征,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国内外收藏家争相收藏的艺术品。

根据制作方法,景泰蓝工艺归类于掐丝珐琅工艺。

其制作过程是:以红cu作胎,手工将轧扁的细铜丝制成各种图案,焊在胎体上;在铜丝构成的造型中加上各色釉料,经过烧制、磨光、镀金等工序而成。

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及运用了青铜和烧瓷的传统技术,又吸收了传统绘画和雕刻的技法,是一门综合技术,是美术设计、雕刻、镶嵌、冶金、玻璃熔炼等技术与知识的融合。

根据其装饰效果和制作特点,它完全可以应用与现代首饰设计与制作中。

制作过程
景泰蓝的制作与珐琅首饰的制作过程基本相同。

以一件掐丝珐琅吊坠的制作过程为例,分析和寻求更加适合市场推广的掐丝珐琅的制作方法。

(1)釉料和金属胎体的准备由于首饰追求更加通透的装饰效果,因此,需要透明度更高的釉料。

选用银蓝釉料,与景泰蓝制作中使用的蓝料相比,其透明度更好,熔点更低;Au,Ag或者紫Cu都可以作为珐琅首饰的胎体。

Au和纯Ag质地柔软,色泽美观,装饰性强,是制作掐丝珐琅首饰的理想金属胎体。

紫Cu价格低廉,质地也较柔软,易于附着釉料,也可以作为珐琅首饰的胎体,但它容易被氧化,制成之后需要在其表面镀Au或Ag。

(2)制作首饰件该过程相当于首饰制作中的起版。

将金属丝压扁,弯成设计图案的纹样,焊在底板上;由于首饰工件较小,为了避免釉料烧结时发生流动和保证釉料的附着,胎体的弧度不能过大,多以平面为主;受首饰的体积大小以及釉料烧结时产生收缩的限制,纹样线条不能过于复杂,纹样之间的间隔不能过大,否则会因其冷却速度不同而在表面产生裂纹。

(3)点釉料点釉料之前要确保胎体表面无油渍及杂质,以便釉料与胎体完美结合。

根据首饰设计的造型,填上清洁、干燥的各色釉料。

(4)烧结釉料釉料主要有石英、长石、硼砂等矿物质以及着色剂组成,将其混合后经1300度左右的高温熔融在一起,经冷却干燥磨成粉状。

该过程可以说是一种二次烧结,目的是使釉料软化,附着在金属胎体上,形成结实、有光泽的玻璃态物质层。

珐琅的烧结一般是在焙烧炉中进行,Cu版上釉料要烧到750度,Au和Ag版上需要700度。

如果首饰件尺寸较小,也可直接用焊枪进行焙烧。

(5)后期处理烧成的吊坠其釉料呈凹面,低于金属框架,金属表面有黑色氧化层,需要进行后期处理。

这需要反复点蓝、烧蓝,以确保釉面与金属丝齐平;再进行打磨抛光;根据需要对紫Cu胎体进行镀Au或Ag处理。

(图:珠宝品玩网)
制作工艺的异同
通过以上首饰件的制作过程可知,掐丝珐琅首饰和景泰蓝首饰在制作中有许多相同之处,二者都需要经过制胎、点釉料、烧结釉料等工序,但也存在很大的差别。

(1)胎体选材不同制作景泰蓝常选用紫Cu,因其饰件体积较大,紫Cu价格低廉,与釉料的结合性能较好。

但紫Cu的熔点高,表面容易氧化,在首饰制版过程中会增加制版的难度。

如果要求更高的首饰市场价值,建议选用Au或Ag为胎体更适宜。

景泰蓝一定要经过电镀后期处理,以防止Cu胎氧化;如果珐琅首饰以Au为胎体,则可以省去该步骤。

(2工件的形态与大小不同景泰蓝胎体较大,故纹样的线条受到胎型、丝工工艺和釉料的烧结。

珐琅首饰相对于景泰蓝的工件要小,可充分考虑其工艺特点来设计纹样和胎体形状,使之既符合首饰制作的标准,又便于实施掐丝珐琅工艺;其烧蓝的方法也比景泰蓝的受限制少,可用小型焙烧炉,也可以用焊枪。

总结
通过将掐丝珐琅工艺应用于首饰制作中,与景泰蓝的制作工艺进行比较,分析首饰材料的加工性能和装饰效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珐琅首饰的胎体材料可选用Au,Ag和紫Cu。

Au质胎体适合于高档首饰;Ag质胎体的起版技术比较成熟,价格适中,便于市场推广;Cu质胎体价格低廉,但易于氧化,需要经过电镀处理;
(2)选择透明度高、色彩靓丽的银蓝釉料,更适合于首饰的装饰效果;
(3)首饰的造型最好以平面为主,纹样设计时要充分考虑首饰造型和尺寸,便与釉料的烧结。

在珠宝市场需求日益丰富的今天,传统的贵金属、宝石首饰已经不能满足一些追求个性化人士的需求。

首饰行业迫切需要新的制作工艺,以开发新的产品。

景泰蓝工艺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将它与首饰制作相结合,制成的掐丝珐琅首饰色彩艳丽,与金属线配合得别有韵味,其装饰效果也不亚于宝石首饰。

进一步探索珐琅工艺与首饰制作工艺,开发出更多的珐琅首饰品种,这将具有很大市场潜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