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生性胃息肉怎么治疗

合集下载

胃息肉的有效治疗

胃息肉的有效治疗

胃息肉的有效治疗1、抗Hp治疗发生于胃窦的增生性息肉与Hp感染有关,常伴有胃黏膜的活动性炎症,根除Hp可以使部分息肉消退。

2、内镜下息肉摘除术有蒂息肉常采用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法。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主要适合消化道扁平隆起型息肉的切除。

一般先用内镜注射针沿病灶周围黏膜下层注射1:10 000的肾上腺素氯化钠溶液2一10 ml,使病灶明显隆起,再直接用带刺的圈套器套住隆起病灶后慢慢收紧圈套通电,用切割电流进行高频电切。

3、外科切除术适合较大息肉引起梗阻或不适合内镜摘除者。

息肉癌变若内镜下摘除证实蒂部无癌细胞浸润者均属早期癌,无需外科治疗。

但蒂部有浸润或不能确诊癌浸润深度则应作外科切除术。

本病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症状。

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

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少见。

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可脱入幽门管或十二指肠,而出现幽门梗阻的表现。

息肉生长于贲门附近时可有吞咽困难。

恶心和呕吐:恶心和呕吐时临床常见症状。

恶心常是呕吐的前驱感觉,也可单独出现。

表现上腹部特殊不适感,常伴有头晕,血压减低等发走神经兴奋症状。

腹痛: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表现急性或慢性,其病因复杂,多为器质性,也可为功能性,多为腹腔内器官病变起,也可由腹腔外器官病变所致。

炎性胃息肉: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

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

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

少数炎性胃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

引起息肉的病因目前并不清楚,不同类型的息肉病因可能不同:发生于胃窦的息肉多为小凹上皮增生型息肉,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有关,常伴有胃黏膜的活动性炎症,腺痛少见,以不典型增生为特征。

胃息肉是什么原因

胃息肉是什么原因

胃息肉是什么原因胃息肉是什么原因目前病因不明。

胃息肉是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凸入胃内的隆起病变。

发病机制:胃息肉一般多发生于胃窦,少数也可见于胃体上部、贲门和胃底。

病理上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1.增生性息肉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

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

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

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

2.腺瘤性息肉系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

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

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

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见,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

息肉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黏膜肌层无明显增生,肌纤维无分散现象。

本型息肉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直径大于2cm、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ⅲ度者恶变率更高。

胃息肉预防预后预后:胃息肉一般多为良性,无症状者勿需治疗。

增生息肉为非肿瘤性息肉,因为不会发生恶性病变,经内科对症处理,效果较好。

腺瘤性息肉癌变率可达30%~58.3%,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即手术治疗。

预防:目前尚无相关资料。

胃息肉治疗方案1.内镜治疗经内镜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主要有高频电凝切除法、激光及微波灼除法、尼龙丝结扎法及氩离子凝固法等。

内镜治疗息肉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多数为1 次性治疗,少数需分次切除。

通过内镜定期随访,还可发现息肉复发,并给予及时治疗以防止癌变。

(1)高频电凝切除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组织凝固、坏死而达到切除息肉的目的。

胃息肉胃炎怎么治疗

胃息肉胃炎怎么治疗

胃息肉胃炎怎么治疗
胃息肉是胃炎的一种形式,主要是受到了细菌的感染,在肠胃等消化器官当中出现了息肉,严重的还需要手术治疗。

胃炎主要是与饮食存在着密切相关的联系,胃炎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疾病,那么胃息肉胃炎怎么治疗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胃息肉的治疗方法。

如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则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兰索拉唑、枸橼酸铋钾、克拉霉素是常用的组合,腹胀的加西沙必利,腹痛的加普鲁本辛。

但是也应该看到,药物治疗虽然效果显著,但对于胃的刺激很大,故而胃病的治愈,需要以养为主,治养结合,给你几点建议:
1、清淡饮食,少食多餐,喝小米粥、吃面食等易消化、养胃的食物;
2、平时作息规律,饭后勿做剧烈运动;
3、适当补充功能性益生菌,具有较好的养胃护胃效果。

1.药物治疗
(1)问苯三酚联合兰索拉唑治疗胃痉挛疗效较好,安全性高。

(2)25%葡萄糖2支,山莨菪碱(654-2)注射液2支,利多卡因1支,三者混和后口服。

2.中医刮痧治疗
应用刮痧疗法可疏通经络、运行气血,使胃部疼痛缓解。

3.穴位刺激法
以指压刺激梁丘穴,朝大腿方向加压时,震动较强,可用大拇指用力地压。

以上就是胃息肉胃炎的治疗和护理方法。

药物的治疗固然是很重要的,但是日常饮食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药物治疗的效果明显,在病痛特别的严重的时候,可以用这样的方法,
但是对胃部的刺激性特别大,还是建议大家吃一些有助于消化的食物才行。

分析对比无痛胃镜电凝切除术与内镜下电凝切除术治疗增生性胃息肉效果

分析对比无痛胃镜电凝切除术与内镜下电凝切除术治疗增生性胃息肉效果

231近些年来,由于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从而使人们的饮食结构以及生活习惯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患上胃肠道疾病的概率也随之增加,胃肠道疾病会对患者的工作以及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1]。

增生性胃息肉病变多见于直肠以及结肠,是指胃肠黏膜增生而形成的增生性病变,由于此疾病具有癌变的风险,因此当出现相关症状时,应当立即就医诊治,及早发现及早治疗,通过此方式来降低癌变的风险。

有相关研究报道指出,胃肠粘膜增生会诱发增生性胃息肉样病变,在以往,对于增生性胃息肉样病变的常用治疗方法为内镜下电凝切除术,此治疗术操作较为简单,但是胃息肉切除的深度变化不易掌握。

而无痛胃镜电凝切除术是近些年来开始应用于复杂性以及发病率较高疾病的治疗中的一种手术[2]。

本文为了深入探究无痛胃镜电凝切除术与内镜下电凝切除术治疗增生性胃息肉的效果对比,选取了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60例增生性胃息肉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该项研究中的病例资料均为近段时间内在本院就诊的增生性胃息肉患者,共60例,研究时间介于2019年10月—2020年10月之间,按照数字随机法分成两组,各30例。

其中对照组共有男18例,女12例,患者年龄为35~75岁,均值为(52.35±6.34)岁;观察组共有男17例,女13例,患者年龄为36~76岁,均值为(53.15±6.16)岁。

本次研究中的纳入病例的临床资料均完整,且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者。

患者资料经过对比无显著差异(P >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均符合增生性胃息肉的诊断标准[3],临床资料完整,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1)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2)精神疾患者;(3)存在内镜检查禁忌症的患者;(4)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患者。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使用内镜下电凝切除术进行治疗,具体的操作方式为:在内镜下观察并且确定胃肠道内部息肉样病变的形状大小以及具体位置,使用高频电刀在距胃肠息肉样病变2 m l 的部位切除息肉,切除的深度应当至胃黏膜的下层部位,当切除胃肠道息肉样的病变部位之后,对创伤面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

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合并常规三联方案根治HP对胃增生性息肉的治疗作用

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合并常规三联方案根治HP对胃增生性息肉的治疗作用

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合并常规三联方案根治HP对胃增生性息肉的治疗作用胃增生性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主要特征为胃黏膜上出现大大小小的息肉瘤,临床上常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胃肠道不适等症状。

胃增生性息肉的发病原因与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密切相关,为了尽快根治胃增生性息肉,目前常见的治疗方法是采用HP根治疗方案,而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合并常规三联方案被证实对根治HP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讨论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合并常规三联方案对胃增生性息肉的治疗作用。

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是一种含有活性酪酸梭菌肠球菌的益生菌制剂,通过口服给药可以在肠道内生长繁殖,并且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

在很多研究中,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被证明能够达到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保护肠道黏膜、抑制致病菌等作用。

在临床应用中,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合并常规三联方案已被证实对根治HP的治疗效果。

常规三联方案通常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和两种抗生素的联合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可以有效降低胃酸分泌,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从而促进胃部炎症的愈合。

抗生素则可以直接杀灭或者抑制HP的生长繁殖,达到根治的目的。

联合使用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合并常规三联方案可以起到协同作用,不仅可以杀灭HP,还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增强胃部黏膜的抵抗力,从而更好地根治胃增生性息肉。

实际临床案例表明,使用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合并常规三联方案治疗胃增生性息肉的效果是明显的。

胃部不适的症状明显缓解,包括上腹部疼痛、酸胀等症状减轻明显。

根治率明显提高,部分患者甚至可在短时间内根治胃增生性息肉。

对一些复杂的病例,例如合并有胃溃疡、胃窦炎等情况的患者,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合并常规三联方案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合并常规三联方案治疗胃增生性息肉时,患者需要遵循医嘱,按照规定的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进行治疗。

由于抗生素的使用会对肠道菌群产生一定的影响,患者在用药期间应注意合理膳食,增加益生菌的摄入,保持肠道菌群的平衡。

胃息肉治疗方案

胃息肉治疗方案

胃息肉治疗方案摘要胃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胃部肿瘤病变,可能会引发消化道出血、溃疡和恶变等严重并发症。

本文通过综合分析胃息肉的病因、病理特点和临床表现,探讨了常见的胃息肉治疗方案,包括内镜下治疗、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并对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症和优缺点进行了详细介绍。

1. 胃息肉的病因和病理特点胃息肉是指胃黏膜上的良性病变,其病因与遗传、饮食、环境等因素有关。

常见的胃息肉类型包括息肉状胃炎、颗粒状息肉、息肉样腺瘤等。

不同类型的胃息肉在病理特点上也有所不同。

2. 胃息肉的临床表现胃息肉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上腹疼痛、消化不良、呕吐、黑便等。

有些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或内镜检查中发现。

3. 胃息肉的诊断胃息肉的诊断主要依靠内镜检查和病理检查。

内镜检查可观察到胃黏膜上的息肉病变,通过活检可明确病理类型。

4. 胃息肉的治疗方案4.1 内镜下治疗内镜下治疗是目前常用的胃息肉治疗方法之一,主要包括切除、电凝和消融等。

内镜下切除是将胃息肉与黏膜分离并切除的方法,适用于直径较小的息肉。

电凝是利用电热加热或高频电流杀死胃息肉细胞,常用于颗粒状息肉的治疗。

消融是通过冷冻或热蒸汽等方式破坏胃息肉组织,适用于较大的息肉。

4.2 手术治疗对于直径较大的息肉或出血、溃疡、恶变等严重并发症的胃息肉,手术治疗是更有效的选择。

手术治疗包括开腹手术和腔镜手术两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4.3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针对具有刺激性活性的胃息肉,如胃酸分泌过多的胃息肉。

常用的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抗酸剂和抗生素等。

药物治疗适合直径较小、无明显症状的胃息肉。

5. 治疗方案的选择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取决于胃息肉的类型、大小、位置、临床表现和患者的整体状况。

对于直径较小、无症状的胃息肉,内镜下治疗和药物治疗是较为合适的选择。

对于直径较大、临床表现明显的胃息肉,手术治疗可能更为有效。

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并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结论胃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胃部肿瘤病变,治疗方案的选择需根据胃息肉的病理特点和临床表现。

治疗胃息肉的方法有哪几种

治疗胃息肉的方法有哪几种

治疗胃息肉的方法有哪几种胃息肉的临床患病率较高,患病后对患者胃部造成的伤害较大。

因为胃息肉的发病率一直比较高,所以人们对此种疾病比较重视,治疗胃息肉的方法有很多。

引起胃息肉的原因较多,在受到炎症刺激下会引发胃息肉,还会有一部分是受到遗传基因决定的,有的胃息肉患者还会受到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如:饮食不规律、长期以辛辣饮食为主。

胃息肉就是做胃镜检查时在胃粘膜的表面发现有凸出的赘生物,呈卵圆形、球形、半球形、丘状型,有的有细长蒂或较宽蒂或没有蒂,均称其为胃息肉,常见于胃体和胃底部,一般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发生。

一般都是在胃肠钡餐造影、胃镜检查或其他原因手术时偶然发现。

内镜治疗息肉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多数为1次性治疗,少数需分次切除。

通过内镜定期随访,还可发现息肉复发,并给予及时治疗以防止癌变。

本文就为您介绍几种治疗胃息肉的方法。

包括:内镜治疗、抗Hp治疗、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中医治疗。

1.内镜治疗:内镜治疗是将胃息肉通过内镜下进行切除,是临床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

内镜治疗息肉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多数为1次性治疗,少数需分次切除。

通过内镜定期随访,还可发现息肉复发,并给予及时治疗以防止癌变。

主要方法包括:高频电凝切除法、微波灼除法、激光法、尼龙丝及橡皮圈结扎法、氩离子凝固法、冷冻法、射频法、酒精注射法。

1.高频电凝切除法:此种方法应用较为广泛,其原理是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组织凝固、坏死,从而达到将息肉切除的目的。

术前应尽量抽吸胃内液体,小于 0.5cm 的无蒂息肉应首选前端球形的电凝器或电热活检钳电凝灼除。

2.微波灼除法:其原理是极性分子的振动可以通过微波产生热效应,使组织凝固,然后将息肉灼烧,同时还具有止血的作用。

然而,它通常适用于直径小于2厘米的无蒂息肉。

3.激光法:激光产生的高能激光和通过内镜活检孔引入的光纤照射到病变部位,由光能转化的热能使组织蛋白凝固、变性和破坏,达到治疗的目的。

胃息肉手术流程

胃息肉手术流程

胃息肉手术流程胃息肉是指发生在胃黏膜表面的良性肿瘤,虽然多数胃息肉是良性的,但有可能发生恶变,因此一旦发现胃息肉,通常需要手术切除。

下面是一般的胃息肉手术流程。

首先,病人进行手术前准备。

医生会询问病人关于胃息肉的病史和相关症状,进行身体检查以了解病人的整体健康状况。

如果病人有其他严重的疾病,他们可能需要进行某些额外的检查或治疗,以确保安全地进行手术。

手术当天,病人进入手术室,接受麻醉。

一般来说,胃息肉手术可以采用腹腔镜手术或开放手术。

腹腔镜手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微创手术,它通过腹壁上的小切口,引进腹腔镜和其他微创手术器械进行操作。

开放手术则是传统的手术方式,需要切开腹部进行手术。

在手术中,医生会定位到胃息肉的具体位置。

对于小型的胃息肉,医生可能只需要切除胃息肉本身。

但对于较大的息肉,也可能需要切除附近的胃黏膜组织和淋巴结,以防止息肉再生或恶变。

手术过程中,医生会使用专用的手术器械进行切除。

在腹腔镜手术中,医生会将腹腔镜插入腹部,观察胃部并进行操作。

在开放手术中,医生会直接进入腹部进行手术。

切除了因息肉而受影响的组织后,医生会进行缝合和止血,以确保手术区域的安全和稳定。

手术结束后,病人会逐渐苏醒并转入恢复室。

在恢复室中,医护人员会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并给予相应的镇痛药物。

一般情况下,病人在手术后的24小时内可以饮食。

术后,病人需要休息,并进行一定的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医嘱,如禁止食用刺激性食物、忌烟戒酒等。

病人还需要定期复诊,以确保切除的息肉没有再生或出现其他并发症。

总的来说,胃息肉手术是一项常规的外科手术,取决于胃息肉的大小和严重程度,可以选择腹腔镜手术或开放手术。

通过手术切除胃息肉,可以预防胃息肉的恶变,改善病人的健康状况。

术后,病人需遵循医嘱,注意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以促进康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增生性胃息肉怎么治疗
导语:胃息肉是比较常见的疾病,是由于胃粘膜发生病变,最后出现胃息肉。

胃息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令患者陷入无限的折磨之中,每个患者朋
胃息肉是比较常见的疾病,是由于胃粘膜发生病变,最后出现胃息肉。

胃息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令患者陷入无限的折磨之中,每个患者朋友们都希望自己能够早日康复,恢复正常的生活,那么,究竟增生性胃息肉怎么治疗呢?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来看看下文是怎么介绍的。

胃息肉(gastric polyp)是指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

本病属消化内科,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症状。

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胃酸,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腹泻。

胃里的息肉主要指由胃粘膜上皮和/或间质成分增生所引起的息肉状病变。

正常胃粘膜由于粘膜周围萎缩,出现腔内息肉状改变。

增生性改变时,肥厚的粘膜也可出现息肉状改变。

增生性改变既可出现局灶性或弥漫性息肉状改变。

胃窦息肉即长于胃窦处的胃息肉。

病例术者遇一例60岁女性患多发性胃息肉,息肉生长于胃体及胃底部,最大息肉1。

5cm,最小息肉0。

5cm,都为广基型,息肉色鲜红,突出于胃腔内。

经胃镜直视下导入激光切除,术后原胃部不适症状全消失,术后至今身体健康,无任何不适症状,饮食良好。

文献报道胃息肉比结肠息肉发病少见,且多发生于40岁以上男性,常在慢性胃炎时合并形成,单个息肉占绝大多数。

症状
1、胃部疼痛不适:部分患者感觉胃部疼痛不适,但绝大多数胃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