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科 腹痛病(功能性腹痛)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合集下载

健脾理气法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总结

健脾理气法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总结

健脾理气法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总结小儿功能性腹痛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病症,其临床症状多样,表现为腹痛、腹胀、腹泻、排便困难等症状,影响了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

中医认为,小儿功能性腹痛是脾胃失调、气滞血瘀所致,因此治疗以健脾理气为主要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出发,总结健脾理气法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经验。

一、中医理论对小儿功能性腹痛的认识中医认为,小儿功能性腹痛是由于小儿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气机不畅,气滞血瘀所致。

脾主运化,气主升降,脾胃为后天之本,气为先天之本,如果脾胃功能不好,则会导致气机不畅,从而引发腹痛、腹泻等症状。

此外,情志不畅、饮食不当、体虚乏力等都会影响脾胃功能,进而影响小儿的身体健康。

1.中药治疗针对小儿功能性腹痛的不同症状,中药常用的处方包括:小柴胡汤、清热泻火汤、益气化瘀汤等,其中以小柴胡汤为主要处方。

小柴胡汤具有健脾理气的功效,可调节脾胃功能,缓解气机不畅的情况。

同时,小柴胡汤也具有清热解毒、平肝理气等作用,适用于腹痛、腹泻等症状。

2.食疗调理小儿脾胃功能发育尚未健全,所以饮食调理非常重要。

饮食中宜多食用稀饭、面汤、小米粥、燕麦粥等易消化的食物,减少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同时,还可适当地添加一些具有理气、健脾作用的食物,如山楂、莲子、黄芪、山药等,有利于缓解小儿的腹痛症状。

3.按摩调理按摩脐周、腹部等部位可以促进气机畅通,缓解腹部不适症状。

按摩可先用手掌将腹部皮肤轻轻地向四周拉开,然后用双手的食指和中指轻轻按压肚脐周围的穴位,如气海、中脘、关元等穴位,有助于缓解小儿腹绞痛等症状。

三、注意事项1.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小儿的情绪调节,避免情绪失控引发腹痛等症状。

2.避免过度依赖药物治疗,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3.饮食应保持清淡,注意营养平衡,避免过食生冷、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4.运动锻炼有利于促进气机畅通,可进行适量的户外活动、跑步、散步等轻度运动。

综上所述,小儿功能性腹痛的治疗以健脾理气为主,中药治疗、食疗调理、按摩调理均可采用。

健脾理气法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总结

健脾理气法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总结

健脾理气法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总结
小儿功能性腹痛是指除去有机性病因外,腹痛持续超过3个月的一种常见的疾病。


病因不明确,常常伴随着肠胃不适、腹泻、便秘、恶心、嗳气等症状。

中医认为小儿功能
性腹痛主要与脾胃不和、气郁血瘀等病理机制有关,可采用健脾理气法治疗。

下面就这种
方法进行总结。

一、健脾为主
小儿功能性腹痛多为脾胃失调引起,因此治疗时要健脾为主。

如以四君子汤为药方,
其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效果非常显著。

且四君子汤从小儿到成人都
适用,对中医常见的脾虚胃寒、气滞血瘀等证候也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二、理气为辅
小儿功能性腹痛的病因与气郁血瘀密切相关,因此治疗时要理气为辅。

如用越鞠丸、
灸法进行治疗,具有疏通经络、消除气郁的作用。

且越鞠丸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有显著的
效果。

三、合理饮食
合理的饮食对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首先要减少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如辣椒、葱蒜等,这些食物会引起肠胃反应不适,进而导致腹痛加重。

同时,应保证
营养均衡,适量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都要充足摄入。

总之,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采用健脾理气法,健脾为主,理气为辅,同时进行合理的
饮食调理,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提高治疗效果。

但由于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期,应特
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用量,防止药物的副作用对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在药物治疗时,应根据小儿年龄、体质、病情等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治疗。

脾胃病科 腹痛病(功能性腹痛)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脾胃病科 腹痛病(功能性腹痛)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功能性腹痛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功能性腹痛的门诊患者一、功能性腹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诊断:第一诊断为功能性腹痛(ICD-10编码:F45.40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华中医药学会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功能性胃肠病罗马III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功能性腹痛协作组制定的“功能性腹痛中医诊疗方案”。

功能性腹痛临床常见证候:肝郁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肝郁脾虚证中虚脏寒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功能性腹痛协作组制定的“功能性腹痛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功能性腹痛。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功能性腹痛的患者。

2.慢性腹痛、反复发作、除外器质性腹痛者,可进入本路径。

3.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如胰腺炎、消化道肿瘤、炎症性肠病、肠结核等引起的腹痛,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肝功能、肾功能;(3)血脂、血糖、电解质;(4)腹部X线检查;(5)电子肠镜或消化道钡剂造影检查;(6)心电图;(7)腹部超声;(8)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9)血尿淀粉酶。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腹部CT或MRI、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凝血功能检查、甲状腺激素、胶囊内镜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郁气滞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2)脾胃湿热证:清热化湿,理气止痛。

中医内科学肠胃系疾病之腹痛

中医内科学肠胃系疾病之腹痛

1)寒邪内阻证:寒邪凝滞,中阳被遏,脉络痹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高良姜香附子各9g干姜、紫苏、乌药、陈皮
2)湿热壅滞证:湿热内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通腑泄热,行气导滞-大承气汤加减大黄12厚朴24枳实12芒硝6
3)饮食积滞证:食滞内停,运化失司,胃肠不和-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
大黄、枳实、神曲、黄芪、黄连、泽泻、白术、茯苓
4)肝郁气滞证: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疏泄失司-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柴胡陈皮各6g 香附川芎枳壳芍药各5g 炙甘草3g
5)瘀血内停证:瘀血内停,气机阻滞,脉络不通-活血化瘀,和络止通-少腹逐瘀汤
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川牛膝蒲黄五灵脂元胡索
6)中虚脏寒证:中阳不振,气血不足,失于温养-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芍药酒炒18桂枝9炙甘草6生姜9大枣4枚饴糖30。

健脾理气法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总结

健脾理气法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总结

健脾理气法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总结小儿功能性腹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临床上表现为腹部疼痛、不适感和腹泻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儿的生活质量。

针对小儿功能性腹痛的治疗,中医药学提出了健脾理气法,该法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疗效。

本文就健脾理气法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一、小儿功能性腹痛的中医理论认识小儿功能性腹痛是中医学中的“胁痛”、“痞满”范畴,主要病因是饮食不节、情志不遂、生活作息失调等因素导致脾气不固、气机逆乱,最终表现为腹部疼痛、脘闷、腹胀、大便稀溏等症状。

根据中医理论,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关键在于健脾理气,促进脾气运化,调畅气机,从而缓解腹部疼痛和相关的消化不良症状。

二、健脾理气法的治疗原则1. 益气健脾: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是人体营养的重要器官,因此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首要任务是益气健脾。

可以选用归脾汤、四君子汤等益气健脾的经典方剂,也可以根据患儿的体质特点灵活配伍,如参苓白术散、香砂养胃丸等。

2. 理气调中:脾主运化,气主运行,两者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脾气不足易导致气机郁滞,从而引起腹部疼痛和胃肠不适。

因此在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时,需要通过理气调中的方法缓解气郁,如香砂鸡精丸、柴胡疏肝散等方剂可有效消除郁滞。

3. 调整饮食:饮食不节是小儿功能性腹痛的常见病因之一,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引导患儿合理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适当增加易消化的食物,保持饮食的均衡,从而减轻脾胃的负担。

三、临床疗效评价1. 临床疗效观察:近年来有多项临床研究对健脾理气法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疗效进行了观察。

这些研究表明,采用健脾理气法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可以有效改善腹部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状,且疗效稳定。

2. 随访观察:一些随访观察显示,健脾理气法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疗效具有持久性,长期随访显示患儿的腹痛症状得到了显著缓解,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3. 相关实验研究:一些实验研究也证实了健脾理气法对小儿功能性腹痛的治疗作用。

腹痛-中医诊疗指南

腹痛-中医诊疗指南

腹痛1 范围本指南提出了腹痛病的诊断、辨证论治、其他疗法、预防与调护的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上人群腹痛病的诊断和防治。

本指南适合综合医院中医科、中医医院脾胃病科等相关科室临床医师使用。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腹痛 abdominal pain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1]。

主要病因病机包括寒邪内阻、湿热壅滞、肝郁气滞、瘀血阻滞、饮食积滞、中虚脏寒等。

常见于西医功能性腹痛、肠易激综合征、胰腺炎、胆囊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3临床诊断3.1中医诊断3.1.1病名诊断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3.1.2证候诊断基于《中医内科学》[2]、《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及腹痛的临床特征[3],分辨寒热、虚实、脏腑、气血,临床常见证候如下:3.1.2.1寒邪内阻腹痛急剧,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多有受寒病史,口淡不渴,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紧。

3.1.2.2 湿热壅滞腹中疼痛,按之痛甚,胀满不舒,大便秘结或黏滞不爽,口黏口渴,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沉实有力。

3.1.2.3肝郁气滞腹部胀痛,攻窜两胁,痛引少腹,得嗳气、矢气后减轻,情志不舒时加重,胸闷善太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3.1.2.4 瘀血阻滞腹中刺痛,痛势较剧,痛处不移,拒按,腹痛迁延不愈,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细或涩。

3.1.2.5饮食积滞腹痛胀满,多有伤食病史,疼痛拒按,厌食泛呕,嗳腐吞酸,大便泄泻或便秘,舌苔腻,脉滑实。

3.1.2.6 中虚脏寒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饥饿及劳累后加重,神疲气短,怯冷肢寒,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3.2西医诊断功能性腹痛、肠易激综合征的西医诊断参照《功能性胃肠病罗马III诊断标准》[4];胰腺炎的西医诊断参照《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3,上海)》[5]、《慢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6];胆囊炎的西医诊断参照《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4年,上海)》[7];3.3中医鉴别诊断3.3.1胃痛胃痛部位在上腹近心窝处,常伴脘腹胀满、呕恶泛酸、嗳气嘈杂等症,病变以胃为主。

脾胃病中医诊疗方案

脾胃病中医诊疗方案

脾胃病中医诊疗方案第一节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一、概述:消化性溃疡是指暴露于酸和胃蛋白酶区域(主要是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黏膜溃疡,有时可穿透黏膜肌层及浆膜层。

属祖国医学“胃脘痛”、“吐酸”、“胃疡”之远血范畴。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2009年)。

主要症状:胃脘痛(胀痛、刺痛、隐痛、剧痛及喜按、拒按)、脘腹胀满、嘈杂泛酸、善叹息、嗳气频繁、纳呆食少、口干口苦、大便干燥。

次要症状:性急易怒、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小便淡黄。

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2项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2008年,黄山)。

(1)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中上腹痛伴反酸者。

(2)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史或现症者。

(3)胃镜证明消化性溃疡。

(4)X线钡餐检查证明是消化性溃疡。

(二)疾病分期A1期: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覆盖厚白苔,可伴有渗出或血痂,周围潮红,充血水肿明显。

A2期:溃疡覆盖黄色或白色苔,无出血,周围充血水肿减轻。

H1期:溃疡处于愈合中期,周围充血、水肿消失,溃疡苔变薄、消退,伴有新生毛细血管。

H2期:溃疡继续变浅、变小,周围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

S1期:溃疡白苔消失,呈现红色新生黏膜,称红色瘢痕期。

S2期:溃疡的新生黏膜由红色转为白色,有时不易与周围黏膜区别,称自色瘢痕期。

(三)证候诊断1.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暖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自或薄黄;脉弦。

2.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色淡苔白;脉缓弱。

3.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质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或迟。

脾胃系病证——2.腹痛

脾胃系病证——2.腹痛

脾胃系病证——2.腹痛脾胃系病证之腹痛一、概述腹痛是指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疼痛为主的病证。

腹部分大腹、小腹和少腹。

脐上为大腹,属脾胃,脐下为小腹,属肾、大小肠、膀胱、胞宫,小腹两侧为少腹,属肝胆。

腹痛之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气交变大论》:“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

民病腹痛”,《灵枢·五邪篇》亦云:“邪在脾胃… …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

西医学中肠易激综合征、胃肠痉挛、胃下垂、不完全肠梗阻、肠系膜腹膜病变、急性胰腺炎、泌尿系结石等疾病以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中医学中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阳气素虚有关。

基本病机为脏腑气机内阻,气血运行不畅,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而痛。

其病理因素有寒凝、火郁、血瘀、气滞、食积。

病理性质为寒、热、虚、实。

中医根据病因病机、临床特点进行辨证论治,可分为以下几种证型。

二、辩证分型(一)寒邪内阻证腹痛急起,剧烈拘急,遇寒尤甚,得温痛减,手足不温,小便清长,大便清稀或秘结,舌淡,苔白腻,脉沉紧。

治以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方用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二)湿热积滞证腹部疼痛,拒按,烦渴喜冷饮,恶心呕吐,潮热汗出,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治以通腑泄热,行气导滞。

方用大承气汤加减。

(三)饮食积滞证脘腹胀痛,疼痛拒按,嗳气频作,恶心呕吐,痛而欲泻,泻后痛减,可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

多有伤食史。

治以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方用枳实导滞丸加减。

(四)肝郁气滞证腹部满胀不适,痛无定处,痛窜两胁,时作时止,得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舌红苔薄白,脉弦。

治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五)瘀血阻滞证腹部痛势较剧,如锥如刺,,腹内或有结块,痛处固定,经久不愈,舌质紫暗,脉细涩。

治以活血化瘀,活络止痛。

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减。

(六)中脏虚寒证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四肢不温,腹痛时喜温喜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差便溏,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胃病科腹痛病(功能性腹痛)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腹痛病(功能性腹痛)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华中医药学会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

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属于中医“腹痛病”的范畴。

2.西医诊断
参照“功能性胃肠病罗马III诊断标准”。

功能性腹痛的诊断必须符合以下所有条件:
(1)持续或近乎持续的腹痛;
(2)疼痛与生理事件(如进食、排便或月经)无关或仅偶尔有关;
(3)日常活动能力部分丧失;
(4)疼痛并非伪装(如诈病);
(5)症状不满足其他能解释疼痛的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标准。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标准。

(二)证候诊断
1.肝郁气滞证:腹痛时轻时重,痛引两胁,胀满窜痛,后重窘迫,
症状与情绪明显相关,得嗳气矢气则舒。

舌质淡红,脉弦。

2.脾胃湿热证:腹部胀满疼痛,胸闷不舒,口苦,烦渴不欲饮,大便秘结或泻而不爽,或色黄而臭,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3.肝郁脾虚证:腹部或胁肋胀痛,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善太息,食少纳呆,或便溏不爽,肠鸣失气。

舌淡红,苔白或腻,脉弦或细。

4.中虚脏寒证:腹痛绵绵,时作时止,饥饿劳累后加重,喜热恶冷,痛时喜按,形寒肢冷,神疲乏力,纳食不佳,大便溏薄。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香附、川芎、陈皮、枳壳、白芍、炙甘草、郁金、元胡等。

中成药:金佛止痛丸、四磨汤口服液、沉香舒气丸、木香顺气丸等。

2.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止痛。

推荐方药:连朴饮加减。

厚朴、川连、石菖蒲、法半夏、香豉(炒)、焦山栀、芦根、郁金、元胡等。

中成药:腹可安片、肠胃康等。

3.肝郁脾虚证
治法:疏肝健脾,理气止痛。

推荐方药:柴芍六君子汤加减。

柴胡、白芍、党参、茯苓、白术、陈皮、法夏、炙甘草、元胡等。

中成药:逍遥丸等。

4.中虚脏寒证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推荐方药:小建中汤加减。

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等。

中成药:理中丸、附子理中丸等。

(二)针灸治疗
1.体针疗法
推荐选穴:上巨虚(双)、足三里(双)。

肝郁气滞证加肝俞、太冲、行间;中虚脏寒证加脾俞、气海、关元;脾胃湿热证加天枢、曲尺。

2.腹针疗法
取穴:气海、关元、天枢(双侧)。

针刺顺序:(1)中脘;(2)下脘;(3)气海;(4)关元;(5)枢(双侧)。

虚寒型加神阙温灸。

3.灸法或艾箱灸
取天枢、气海、内关、足三里、神阙,配脾俞、大肠俞、肝俞、肾俞、关元、公孙。

适用中虚脏寒患者。

(三)推拿治疗
辨证使用不同手法配合相关穴位,调节脾胃功能。

按摩手法常用摩、揉法等。

(四)其他疗法
1.中药外敷法:根据不同辨证,选取适当的中药热敷已达散寒止痛、行气止痛之功效。

常用的有吴茱萸炒粗盐外敷法及莱菔子(或川朴)热奄包外敷法。

对于中医辨证属于寒性的功能性腹痛,可采用吴茱萸炒盐外敷法。

吴茱萸500g装入布袋用文火炒至60~70度,放置温度为45~50摄氏度左右炒盐外敷感觉疼痛处,操作过程约15~30分钟,每天1~2次。

对中医辨证属气机郁滞型功能性腹痛可采用莱菔子热庵包(或川朴热庵包)外敷法。

将中药莱菔子250g装入自制小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家用式微波炉(900w)中,用高火加热2~3分钟。

取出待温度适宜,置患者腹部痛点热敷。

患者采取仰卧位,每次治疗20~30 分钟,每天1次。

2.贴敷疗法:辨证选用药物贴敷。

中虚脏寒证用附子、丁香、细辛、生姜汁等。

气机阻滞证多用丁香粉、青皮粉、厚朴粉等。

湿热阻滞证多用大黄粉、甘遂末、芒硝等。

3.中药足浴:推荐处方:艾叶、细辛、川芎、甘草等。

根据具体情况辨证加减。

方法:将煎煮好的药液加入足浴器中,温度控制在40℃~42℃。

4.物理治疗: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中频脉冲电穴位治疗等。

5.情志疗法:包括语言疏导、静心安神法、转移法等。

6.音乐疗法:根据“同质原理”选取适当的音乐。

详细评估患者
对音乐的感觉、接受程度及喜好,确认提供的音乐是适当的。

实施音乐疗法的环境应该安静、隐秘,灯光柔和,患者采取舒服的姿势,佩戴耳机。

(五)健康指导
1.生活起居:避免过度劳累,保证睡眠充足,保暖防外感。

2.饮食调理:定时进食,切忌暴饮暴食,避免刺激性食物;饮食以软、烂、细和少食多餐为原则。

粗糙、硬固或过酸、过咸、生冷、油腻等食物不宜食用。

3.情志调摄: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心情愉悦。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7)。

主要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主要症状的记录与评价。

按疼痛减轻的百分数=(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计算腹痛主要症状改善百分率。

1.治愈:疼痛减轻的百分数≥75%。

2.显效:疼痛减轻的百分数50%~75%。

3.有效:疼痛减轻的百分数25%~50%。

4.无效:疼痛减轻的百分数<25%。

(二)评价方法
1.初诊及治疗第7、14、21、28天时按照主要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评价。

在纸上面划一条10 cm的横线,横线的一端为0,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表示剧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

让病人根据自我感觉在横
线上划一记号,表示疼痛的程度,相应的数值则为其疼痛评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