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养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论教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论教养》经典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准确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1)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论点进行思考和论述。
1.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教养的重视和认识。
(2)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提升的意识。
1.2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教学内容是介绍课文《论教养》的基本信息和作者背景,并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2.1.1 导入:(1)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导学生对教养的思考。
(2)介绍课文《论教养》的基本信息和作者背景。
2.1.2 阅读理解:(1)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通过问题讨论和回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1.3 分析与讨论:(1)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2)讨论课文中的论点,并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论点进行思考和论述。
2.1.4 总结与反思:(1)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让学生反思自己在教养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自我提升的计划。
2.2 教学方法2.2.1 阅读理解: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2.2 分析与讨论: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2.3 总结与反思:采用自我反思法,培养学生的自我提升意识。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3.1 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阅读理解测试:通过测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自我反思报告:评价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的意识。
3.2 教学反馈根据教学评价的结果,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
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和学习效果。
论教养教案优秀教学设计锦集三篇

论教养教案优秀教学设计锦集三篇论教养教案优秀教学设计1每当我应对眼前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蛋,我的内心明白孩子们其实什么都明白,什么都懂。
虽然有时他们表达的方式过于幼稚和天真,但他们却拥有一颗感受“爱”的鲜活之心。
这天放学的时候,教室里只剩下贝贝一位小朋友,贝贝平日里是个性格比较倔强的小男生。
当他看到小朋友都被带走了,就跑到我面前说:“刘教师,我爸爸什么时候来”我无意中觉察到孩子眼里起了变化,那是信赖和依靠的光晕,这与平日里是大不相同的,平时他很少与教师目光交流。
出于感动,我情不自禁地将他抱起,一边走一边说:“爸爸快来了,有教师陪贝贝.贝贝也开心对不对”“嗯。
”我抱着他慢慢走到走廊窗户前,我们一齐看窗外的风景,说了一些无关回家的事。
如他问我对面楼顶上是什么,我就告诉他是天线,他又问天线有什么用,我说是理解信号,能使电视更清晰……孩子那天说的话可真多,让我瞠目.原先孩子感受到你爱他时,他会自然而然地将爱经过某种形式流露给你。
当听到孩子在我耳旁的呢喃:“我要把我的枪带给你玩,我还要让你到我家吃好东西……”时,我明白伏在我肩上的小家伙已是十分地信任我、依靠我了。
我是无言的感动,心灵也为之震撼。
最终,贝贝的爸爸来接孩子了。
孩子飞快地跑向爸爸。
只见贝贝一手拉着爸爸,一手指着我,小声嘟哝着:“我最喜欢这个教师。
”孩子的话我是听得一清二楚,心里也是暗自欣慰。
而他的爸爸并没在意孩子的话语,因接孩子太迟过于自责,他匆忙离开了教室。
我坐在椅子上回味很久,想孩子的话语,想孩子的神情,真的,心里油然而生一种收获感,原先播撒了爱心,你会收获更多的喜悦。
论教养教案优秀教学设计2一、情况分析本班有部分幼儿已经度过一年的幼儿园的学习生活常规,可是还有一部分幼儿没有上过幼儿园的孩子对这些不是很掌握,对于一日生活常规比较混乱,不能与同伴友好交往,我们针对幼儿实际情况制订可行的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实现对幼儿社会情感、行为技能等方面的培养。
初中语文《论教养》经典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论教养》经典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论教养》。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3)分析作者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培养学生谦虚有礼、注重教养的良好品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论教养》的朗读与理解。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3. 作者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2. 作者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共同解决问题。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让学生联系实际,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论教养》。
2. 结合课文内容,总结作者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教养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朗读展示:让学生朗读课文,评价其语音、语调和表达准确性。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其对课文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论教养》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精选5篇)

《论教养》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论教养》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教养》优质课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教养》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篇1教材分析《论教养》选自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本单元所选的都是议论性文章。
作者在阐述观点时,运用材料进行论证,论述严密,说服力强。
阅读这类文章,可以提高我们对人生的认识。
学习本单元的,要了解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结合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提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自读课文,掌握重要的字词。
2、自读课文,根据自读提示找出作者的观点,通过课文内容讨论,理清文章思路。
3、自读课文,了解作者在文章中的论证方法。
4、体会交流,谈谈怎样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安阳的狗叫人事件的图片和资料。
同学们怎么看待事件中的狗的主人。
学生讨论交流。
我们为什么比较反感,是因为养狗的人没有教养,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苏联作家利哈乔夫的一篇关于教养的文章。
二、自读课文,基础检测1、注意文章中的重要字词。
2、找一找每一段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把你印象深刻的句子读一读。
师引导小组学生交流三、自学探究,明确观点1、关于教养,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转化一下思路:怎么做,才能有教养?作者在文中怎么论述的。
)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结尾重提,深化中心。
四、自学探究,明确思路借助文章的助读提示,讨论以下问题?1、引导学生勾画出“无教养”和“有教养”的表现。
作者这样安排的顺序有什么秘密?举例、对比,突出有教养的必要和重要。
引导学生思考“先写有教养,再写无教养,也是对比,可以吗”,让学生明白由表及里的逻辑思维。
《论教养》教案

《论教养》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核心观点,认识到教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推理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重点词汇解析:解释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3. 观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提出的关于教养的观点,并阐述自己的看法。
4. 案例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案例,分析教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教养的重要性。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重点词汇解析:讲解文中重点词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4. 观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提出的观点,并阐述自己的看法。
5. 案例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案例,分析教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观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观点阐述:评估学生在分析作者观点和阐述自己看法时的逻辑性和准确性。
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分析案例时的思考深度和观点独到性。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论教养》原文。
2. 相关资料:关于教养的其他文章或研究报告。
3. 投影仪:用于展示课文文本和相关资料。
4. 教学课件:用于辅助讲解课文内容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案例分析法:利用课文中的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教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3.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教养的重要性。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重点词汇解析:讲解文中重点词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4. 观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提出的观点,并阐述自己的看法。
初中语文《论教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论教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论教养》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正确评价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学会如何运用事实和道理进行有说服力的论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真理、追求真理的品质。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善于倾听他人意见的品质。
(3)培养学生勇于改进自己、提高自身素养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论教养》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学会如何运用事实和道理进行有说服力的论证。
2. 运用课文中的观点,正确评价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论教养》的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
1.2 提问:同学们认为什么是教养?有哪些表现?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 学生总结课文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 合作讨论3.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4.1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事实和道理进行有说服力的论证。
4.2 教师举例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进行评价。
5. 课堂练习5.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5.2 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反馈给学生。
6. 总结拓展6.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6.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请根据课文《论教养》的内容,写一篇关于“教养的重要性”的短文。
2. 请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具有良好教养的人物,分析其教养的表现,并写一篇评价文章。
初中语文《论教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论教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论教养》。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3)分析课文中的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提高写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尊重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论教养》。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课文中的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运用。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观点,提高写作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论教养》的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
(2)激发学生对教养的思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教养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难句。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 探究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进行写作和表达练习。
(2)学生互相评价,教师进行反馈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论教养》。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维。
2. 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例子来理解教养的重要性。
3. 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七、教学方法1. 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教养的重要性。
《论教养》教学设计(三套)

《论教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论证观点的论证方法。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主阅读,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议论文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念,培养学生树立“有教养”的意识,做一个优雅有风度的人。
【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论证观点及立驳相结合的方法。
2.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作者对有教养的论述,弄清有教养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培养做有教养的人的意识。
【教法学法】:朗读法,语言揣摩法,读写结合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二、走近作者【利哈乔夫】(1906—1999),20世纪俄罗斯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
三、检查预习字词积累【涵养】能控制情绪的功夫。
【恪( kè)守】严格遵守。
【箴( zhēn )言】劝诫的话。
【彬彬( bīn )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不敢正视。
形容憎恨或畏惧而又愤恨。
现也形容敢怒不敢言的样子。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唆,唠叨。
四、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抓住议论性的句子,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给课文划分层次,理清作者思路。
第一部分:(1-3)开门见山,引入论题——良好的教养。
第二部分:(4-12)把有无教养的表现进行对比,指出教养的思想核心是尊重他人。
第三部分:(13-17)剖析优雅风度,指出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
第四部分:(18)总结全文,点明我们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第二课时五、细读感悟阅读第一部分,思考:第1段与第3段分别有什么作用?第1段的作用:直接引入论题——教养,用递进复句强调,“良好的教养”的养成更主要的是“得之于自身”,为下文的论述张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教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
(重点)
2.理解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
(难点)
3. 理解教养的内涵及教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养,是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关于“教养”,中国古时《三字经》就提到了,指的是人从小就应该习得的一种规矩,待人接物处事时的一种敬重态度。
今天我们学习利哈乔夫的《论教养》,进一步理解教养的核心内涵以及学习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提示】
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关注,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奠定基础。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抓住议论性的句子,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2.小组讨论。
给课文划分层次,理清作者思路,理解议论文结构的一般特点。
明确:第一部分(1—2):开门见山,引入论题——良好的教养。
第二部分(3—12):把有无教养的表现进行对比,指出教养的思想核心是尊重他人。
第三部分(13—17):剖析优雅风度,指出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
第四部分(18):总结全文,点明我们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理解内容和段落之间的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段落之间的关系,句子的含义,本文的语言风格。
1.细读1—2段,思考第1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直接引入论题——教养,用递进复句强调,“良好的教养”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