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论教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论教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论教养》经典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准确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1)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论点进行思考和论述。

1.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教养的重视和认识。

(2)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提升的意识。

1.2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教学内容是介绍课文《论教养》的基本信息和作者背景,并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2.1.1 导入:(1)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导学生对教养的思考。

(2)介绍课文《论教养》的基本信息和作者背景。

2.1.2 阅读理解:(1)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通过问题讨论和回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1.3 分析与讨论:(1)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2)讨论课文中的论点,并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论点进行思考和论述。

2.1.4 总结与反思:(1)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让学生反思自己在教养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自我提升的计划。

2.2 教学方法2.2.1 阅读理解: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2.2 分析与讨论: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2.3 总结与反思:采用自我反思法,培养学生的自我提升意识。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3.1 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阅读理解测试:通过测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自我反思报告:评价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的意识。

3.2 教学反馈根据教学评价的结果,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

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和学习效果。

论教养教案优秀教学设计锦集三篇

论教养教案优秀教学设计锦集三篇

论教养教案优秀教学设计锦集三篇论教养教案优秀教学设计1每当我应对眼前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蛋,我的内心明白孩子们其实什么都明白,什么都懂。

虽然有时他们表达的方式过于幼稚和天真,但他们却拥有一颗感受“爱”的鲜活之心。

这天放学的时候,教室里只剩下贝贝一位小朋友,贝贝平日里是个性格比较倔强的小男生。

当他看到小朋友都被带走了,就跑到我面前说:“刘教师,我爸爸什么时候来”我无意中觉察到孩子眼里起了变化,那是信赖和依靠的光晕,这与平日里是大不相同的,平时他很少与教师目光交流。

出于感动,我情不自禁地将他抱起,一边走一边说:“爸爸快来了,有教师陪贝贝.贝贝也开心对不对”“嗯。

”我抱着他慢慢走到走廊窗户前,我们一齐看窗外的风景,说了一些无关回家的事。

如他问我对面楼顶上是什么,我就告诉他是天线,他又问天线有什么用,我说是理解信号,能使电视更清晰……孩子那天说的话可真多,让我瞠目.原先孩子感受到你爱他时,他会自然而然地将爱经过某种形式流露给你。

当听到孩子在我耳旁的呢喃:“我要把我的枪带给你玩,我还要让你到我家吃好东西……”时,我明白伏在我肩上的小家伙已是十分地信任我、依靠我了。

我是无言的感动,心灵也为之震撼。

最终,贝贝的爸爸来接孩子了。

孩子飞快地跑向爸爸。

只见贝贝一手拉着爸爸,一手指着我,小声嘟哝着:“我最喜欢这个教师。

”孩子的话我是听得一清二楚,心里也是暗自欣慰。

而他的爸爸并没在意孩子的话语,因接孩子太迟过于自责,他匆忙离开了教室。

我坐在椅子上回味很久,想孩子的话语,想孩子的神情,真的,心里油然而生一种收获感,原先播撒了爱心,你会收获更多的喜悦。

论教养教案优秀教学设计2一、情况分析本班有部分幼儿已经度过一年的幼儿园的学习生活常规,可是还有一部分幼儿没有上过幼儿园的孩子对这些不是很掌握,对于一日生活常规比较混乱,不能与同伴友好交往,我们针对幼儿实际情况制订可行的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实现对幼儿社会情感、行为技能等方面的培养。

初中语文《论教养》经典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论教养》经典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论教养》经典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论教养》。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3)分析作者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培养学生谦虚有礼、注重教养的良好品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论教养》的朗读与理解。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3. 作者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2. 作者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共同解决问题。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让学生联系实际,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论教养》。

2. 结合课文内容,总结作者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教养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朗读展示:让学生朗读课文,评价其语音、语调和表达准确性。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其对课文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论教养》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精选5篇)

《论教养》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精选5篇)

《论教养》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论教养》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教养》优质课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教养》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篇1教材分析《论教养》选自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本单元所选的都是议论性文章。

作者在阐述观点时,运用材料进行论证,论述严密,说服力强。

阅读这类文章,可以提高我们对人生的认识。

学习本单元的,要了解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结合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提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自读课文,掌握重要的字词。

2、自读课文,根据自读提示找出作者的观点,通过课文内容讨论,理清文章思路。

3、自读课文,了解作者在文章中的论证方法。

4、体会交流,谈谈怎样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安阳的狗叫人事件的图片和资料。

同学们怎么看待事件中的狗的主人。

学生讨论交流。

我们为什么比较反感,是因为养狗的人没有教养,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苏联作家利哈乔夫的一篇关于教养的文章。

二、自读课文,基础检测1、注意文章中的重要字词。

2、找一找每一段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把你印象深刻的句子读一读。

师引导小组学生交流三、自学探究,明确观点1、关于教养,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转化一下思路:怎么做,才能有教养?作者在文中怎么论述的。

)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结尾重提,深化中心。

四、自学探究,明确思路借助文章的助读提示,讨论以下问题?1、引导学生勾画出“无教养”和“有教养”的表现。

作者这样安排的顺序有什么秘密?举例、对比,突出有教养的必要和重要。

引导学生思考“先写有教养,再写无教养,也是对比,可以吗”,让学生明白由表及里的逻辑思维。

新2024秋季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论教养》

新2024秋季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论教养》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论教养》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概括《论教养》一文的主要观点,掌握文中关于教养定义的表述及具体表现,学会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教养观念。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文本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深入理解教养的内涵,并思考教养在个人成长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

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的语言美和思想美,体会教养所展现的人格魅力,鼓励学生结合个人经历创作短文,表达对教养的理解和追求。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并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关于教养的思想精髓,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个人品德修养的提升。

二、教学重点•理解“教养”的概念及其在个人行为和社会交往中的体现。

•分析文章中关于教养的具体论述,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教养”的概念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形成正确的教养观念和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性表达能力,使其能够用生动的语言阐述对教养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论教养》课文文本及相关注释。

•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展示不同情境下教养的表现。

•预习任务单,要求学生提前阅读课文并思考相关问题。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文章背景、作者及文章大意。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教养”的主题进行讨论,分享个人见解。

•情境模拟法:通过模拟不同社交场景,让学生体验教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读写结合法: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表达对教养的理解和追求。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关于教养的小故事,如公共场合的礼貌行为、对他人的尊重与关怀等,引发学生对教养重要性的思考。

•提问引导:提问学生:“你认为什么是教养?教养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具体表现?”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二)新课教学1.初读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生词难句,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论教养》教案

《论教养》教案

《论教养》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核心观点,认识到教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推理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重点词汇解析:解释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3. 观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提出的关于教养的观点,并阐述自己的看法。

4. 案例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案例,分析教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教养的重要性。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重点词汇解析:讲解文中重点词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4. 观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提出的观点,并阐述自己的看法。

5. 案例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案例,分析教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观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观点阐述:评估学生在分析作者观点和阐述自己看法时的逻辑性和准确性。

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分析案例时的思考深度和观点独到性。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论教养》原文。

2. 相关资料:关于教养的其他文章或研究报告。

3. 投影仪:用于展示课文文本和相关资料。

4. 教学课件:用于辅助讲解课文内容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案例分析法:利用课文中的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教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3.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教养的重要性。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重点词汇解析:讲解文中重点词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4. 观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提出的观点,并阐述自己的看法。

初中语文《论教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论教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论教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论教养》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正确评价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学会如何运用事实和道理进行有说服力的论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真理、追求真理的品质。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善于倾听他人意见的品质。

(3)培养学生勇于改进自己、提高自身素养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论教养》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学会如何运用事实和道理进行有说服力的论证。

2. 运用课文中的观点,正确评价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论教养》的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

1.2 提问:同学们认为什么是教养?有哪些表现?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 学生总结课文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 合作讨论3.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4.1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事实和道理进行有说服力的论证。

4.2 教师举例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进行评价。

5. 课堂练习5.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5.2 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反馈给学生。

6. 总结拓展6.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6.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请根据课文《论教养》的内容,写一篇关于“教养的重要性”的短文。

2. 请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具有良好教养的人物,分析其教养的表现,并写一篇评价文章。

初中语文《论教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论教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论教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论教养》。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3)分析课文中的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提高写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尊重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论教养》。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课文中的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运用。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观点,提高写作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论教养》的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

(2)激发学生对教养的思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教养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难句。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 探究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进行写作和表达练习。

(2)学生互相评价,教师进行反馈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论教养》。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维。

2. 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例子来理解教养的重要性。

3. 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七、教学方法1. 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教养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教养
利哈乔夫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四学段(7—9年级)学生议论文的阅读学习目标为: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义务教育统编教材(2018年审定)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学习目标为:了解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理清论证的思路,学习论证的方法。

《论教养》是第二单元第三篇,为“自读”课文。

通过前两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应基本能区分观点和材料、初步掌握议论文“三要素”及之间的关系、理清论证的思路等。

故本课的教学应以学生“自读”为主,结合文本和旁批思考探讨,经教师点拨,进一步提高议论文阅读简单议论文的能力。

利哈乔夫(1906—1999)是苏联文化大师,是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他的文章闪耀着思想的光芒。

学习他的作品,还应透过方式方法理解教养的本质,让学生懂得怎样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 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中心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多种形式阅读,理清文章内容;
2.讨论、合作探究,学习本文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自己学习生活的实际,思考教养的真谛,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通过众多事例的对比、分析,得出自己观点的过程。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你在餐厅就餐有人大声喧哗的时候,当你在校园听到同学污言秽语的时候,当你在公交车上看到有人对需要帮助的老弱病残不理不睬的时候……你的心里首先冒出的念头是什么?(学生回答)对,你一定在心里想,这个人没教养。

那么,什么是教养?怎么做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让我们一同走进苏联作家利哈乔夫的《论教养》,领会作者对教养的认识,以及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

二、自主学习反馈
1.了解作者:【利哈乔夫】(1906—1999),20世纪俄罗斯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

代表作品:《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俄罗斯民族的良心》、《俄罗斯“唯一没有污点的人”》。

2.积累字词:课本页脚注释及课后“读读写写”。

(注意容易书写错误的字词,文下有注释的词语如果感觉理解有难度可以结合原句理解一下。


三、学习新课
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问题,学生默读,圈点要点,归纳结果,板书结构)
1. 本文作者提出的论题是什么?
明确: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2. 作者认为一个人是否真正有教养应首先体现在哪里?
明确: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

日常生活中言谈举止就是“教养”的具体表现,对待家人的态度可以折射对待他人的态度。

3. 作者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通过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把有无教养的具体事例进行对比,从而使有教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加突出。

4.“优雅风度”和“有教养”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优雅风度是外在的。

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是一种关照的态度,即:动作举止、衣饰服装、走路的步态,一切都要有分寸,力求优雅。

优雅不是徒有其表的举止,而是凭借举止表现自己的素质,重视行为举止的内涵,就是注重自我修养。

一句话,“有教养”是本质,“优雅风度”是有教养的外在表现。

5. 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人。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板书文章写作思路结构及说明方法)
(学生自读过程中提示以下几点:1.自读课文问题思考的方向;2.默读的注意事项;3.少数不懂的问题需要交流讨论。


二读课文,品味赏析
(出示问题,学生讨论,归纳要点)
1. 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
..”,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

不过,我倒是愿意就某些想法跟读者交换意见。

明确:①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处方”比喻让人们拥有教养的独特的方法,用语生动形象。

②谈话方式,用词精当,留有余地,显得自谦,读者容易接受,同时也是一种有教养的表现。

2. 有教养的人对别人一律
..接触的人年长还是年幼,是社会贤达还是
..谦让和礼让,无论
平民百姓。

明确:“一律”和“无论”强调了有教养的人从内心深处尊重别人,对人们的谦让和礼让是无条件的。

三读课文,拓展领悟
文中作者举了大量的有教养的例子,请你也仔细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看看哪些事能体现一个人有教养。

①公共场合洗完手不随意甩手,防止水溅到别人。

②食不言,寝不语。

③进出公共场合的大门时,帮别人扶住门,方便他人进出,尤其是带小孩的或手里拿着东西的路人。

④上下楼梯脚步轻。

⑤敲门一次敲2、3下,停一会儿再敲第二次。

……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选自利哈乔夫为青少年写的《善与美的书简》,这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信集,是高尚导师的倾情话语,其才华在于循循善诱,擅长跟学生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

作者没有泛泛而谈,而是从对众多事例的比较、分析中,通过缜密的思路、恰当的论证方法、生动严谨的议论语言得出自己的结论,感染青少年读者,亲切而生动,对我们大家都有着深刻的教育与指导意义。

愿我们在今后的生活当中,都能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附:板书设计
论教养
{ 提出论题——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分析问题{ 教养{无教养的例子有教养的表现风度{优雅的举止优雅的素质得出结论: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