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养》同步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论教养》精选教案范文3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论教养》精选教案范文3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论教养》精选教案范文3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论教养》精选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论教养》精选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3.培养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思路,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

2.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争做一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方法。

2.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的关系。

3.理解“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句话的含意。

4.品味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工具】教学PPT,朗读音频【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

2.互动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趣味导入同学们,一张白纸有四个角,假如你把它剪掉一个,它还有几个角?(3个、5个……这取决于剪的方法,可能是沿对角线剪,可能是只剪一个小角,也可能是弯曲着一个角剪……)可见,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正如苏东坡的诗句所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每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结论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创造性思维。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讲述这个道理的课文——《谈创造性思维》。

二、知识卡片1.作者档案罗迦8226;费8226;因格,1948年生,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发表过《踢醒沉睡之心》《当头棒喝》等著作。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背景链接本文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初中语文《论教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论教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论教养》经典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准确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1)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论点进行思考和论述。

1.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教养的重视和认识。

(2)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提升的意识。

1.2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教学内容是介绍课文《论教养》的基本信息和作者背景,并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2.1.1 导入:(1)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导学生对教养的思考。

(2)介绍课文《论教养》的基本信息和作者背景。

2.1.2 阅读理解:(1)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通过问题讨论和回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1.3 分析与讨论:(1)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2)讨论课文中的论点,并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论点进行思考和论述。

2.1.4 总结与反思:(1)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让学生反思自己在教养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自我提升的计划。

2.2 教学方法2.2.1 阅读理解: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2.2 分析与讨论: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2.3 总结与反思:采用自我反思法,培养学生的自我提升意识。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3.1 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阅读理解测试:通过测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自我反思报告:评价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的意识。

3.2 教学反馈根据教学评价的结果,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

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和学习效果。

第9课《论教养》教学评一致性教案

第9课《论教养》教学评一致性教案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大家对于教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分享讨论成果,学生们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将教养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的观点较为片面,需要引导他们学会全面分析问题。
1.加强课堂互动,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鼓励更多学生积极发言。
3.写作技巧: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学习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写作。
4.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提高自身教养水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5.实践活动: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教养,提高个人修养。
本节课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教养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教养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4.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审美鉴赏能力,学会从多角度欣赏和分析文章,激发创作热情。
5.社会责任与担当:通过讨论教养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成为有教养、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本节课核心素养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第9课《论教养》教学评一致性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9课《论教养》教学评一致性教案,本节课以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教养”单元为依据,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文本解读:《论教养》一文,分析作者观点,理解教养的含义及其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

初中语文《论教养》经典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论教养》经典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论教养》经典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论教养》。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3)分析作者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培养学生谦虚有礼、注重教养的良好品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论教养》的朗读与理解。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3. 作者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2. 作者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共同解决问题。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让学生联系实际,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论教养》。

2. 结合课文内容,总结作者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教养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朗读展示:让学生朗读课文,评价其语音、语调和表达准确性。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其对课文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论教养(教案)-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人教版同步教学案

论教养(教案)-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人教版同步教学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的主旨:理解教养的内涵、表现及其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对教养的核心观点。
-学习重点词语:教养、礼貌、举止、风度等,并能在实际语境中正确运用。
-通过例句、语境分析,让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归纳、对比、举例等,并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教养相关的实际问题。
2.角色扮演: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在不同场景下如何展现良好的教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过程。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教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论教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因为别人的礼貌或粗鲁而影响情绪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教养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论教养(教案)-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人教版同步教学案
一、教学内容
本章节选自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人教版,“论教养”。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文章主旨:探讨教养的含义、表现及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2.作者观点:分析作者对教养的看法以及提出的有关教养的建议。
3.重点词语:教养、礼貌、举止、风度、待人接物等。

《论教养》教案

《论教养》教案

《论教养》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核心观点,认识到教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推理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重点词汇解析:解释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3. 观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提出的关于教养的观点,并阐述自己的看法。

4. 案例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案例,分析教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教养的重要性。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重点词汇解析:讲解文中重点词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4. 观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提出的观点,并阐述自己的看法。

5. 案例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案例,分析教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观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观点阐述:评估学生在分析作者观点和阐述自己看法时的逻辑性和准确性。

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分析案例时的思考深度和观点独到性。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论教养》原文。

2. 相关资料:关于教养的其他文章或研究报告。

3. 投影仪:用于展示课文文本和相关资料。

4. 教学课件:用于辅助讲解课文内容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案例分析法:利用课文中的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教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3.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教养的重要性。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重点词汇解析:讲解文中重点词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4. 观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提出的观点,并阐述自己的看法。

《论教养》教学设计(三套)

《论教养》教学设计(三套)

《论教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论证观点的论证方法。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主阅读,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议论文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念,培养学生树立“有教养”的意识,做一个优雅有风度的人。

【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论证观点及立驳相结合的方法。

2.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作者对有教养的论述,弄清有教养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培养做有教养的人的意识。

【教法学法】:朗读法,语言揣摩法,读写结合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二、走近作者【利哈乔夫】(1906—1999),20世纪俄罗斯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

三、检查预习字词积累【涵养】能控制情绪的功夫。

【恪( kè)守】严格遵守。

【箴( zhēn )言】劝诫的话。

【彬彬( bīn )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不敢正视。

形容憎恨或畏惧而又愤恨。

现也形容敢怒不敢言的样子。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唆,唠叨。

四、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抓住议论性的句子,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给课文划分层次,理清作者思路。

第一部分:(1-3)开门见山,引入论题——良好的教养。

第二部分:(4-12)把有无教养的表现进行对比,指出教养的思想核心是尊重他人。

第三部分:(13-17)剖析优雅风度,指出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

第四部分:(18)总结全文,点明我们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第二课时五、细读感悟阅读第一部分,思考:第1段与第3段分别有什么作用?第1段的作用:直接引入论题——教养,用递进复句强调,“良好的教养”的养成更主要的是“得之于自身”,为下文的论述张本。

第9课《论教养》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9课《论教养》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论教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

2.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本文正反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3.体会本文语言严谨的特点,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

4.理解教养的内涵,培养学生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梳理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教养的内涵,培养学生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展示电视剧《觉醒年代》中人们相互行礼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样的人给你怎样的印象?明确:这样的人我们会说他们“有教养”。

2.引出课题:那什么是“教养” 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利哈乔夫的《论教养》一文,共同探讨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二、作者简介1.展示作者德米特里・利哈乔夫的相关信息:是 20 世纪俄罗斯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

长期从事古代俄罗斯文学和文化研究。

著作有《善与美书简》《思考俄罗斯》《俄罗斯文化》等。

俄罗斯的 20 世纪,被称为“利哈乔夫的世纪”。

利哈乔夫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俄罗斯民族的良心”,被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称为“是唯一没有污点的人。

”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 20 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2.补充作者的生平经历: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

17 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

1928 年,因质疑苏联政府简化俄语字母表的改革,被关入集中营四年。

1938 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入侵时,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

从 1946 年至 1953 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

1971 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1986 年,他开始重新寻找俄罗斯文化之根。

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三、背景链接1.展示相关信息:此文就选自于他写的著作《善与美书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教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的中心论点。

2.学习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3.努力改正没有教养的行为,学习做个有教养的人。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1、2;难点:目标2。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俄罗斯的20世纪,被称为利哈乔夫的世纪。

利哈乔夫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俄罗斯民族的良心”,被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称为是“唯一没有污点的人”。

20世纪的俄罗斯风云变幻,许多权柄在握、不可一世的人物,来去匆匆,成了时代的过客,唯独德米特里·利哈乔夫的名字屹立不倒。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良心”作家的一篇文章——《论教养》。

二、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恪.守(kè) 箴.言(zhēn) 自吹自擂.(léi)
允.诺(yǔn) 妨碍.(ài) 矫.揉造作(jiǎo)
愚蠢.(chǔn) 尴.尬(gān) 絮絮叨.叨(dāo)
积淀.(diàn) 谚.语(yàn) 大发雷霆.(tíng)
(2)解释下面的词语。

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

涵养:能控制情绪的功夫。

恪守:严格遵守。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矫,把弯的弄直。

揉,把直的弄弯。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箴言:劝诫的话。

箴,劝告、劝诫。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唆、唠叨。

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

堪,能忍受。

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2.作者链接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1999),苏联学者,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

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

17岁时进入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

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

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

1946年至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

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

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三、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引入论题。

第二部分(2-17):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说明论题。

第三部分(18):再次强调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做一个有教养、有风度的人。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交流点拨】①教养首先应该体现在家里;②要有优雅的风度。

(二)深层探究
1.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论题。

2.文章谈论“教养”,为什么要谈“风度”?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交流点拨】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时时刻刻要记住: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

这其实就是一种有教养的表现,是养成教养的基础。

3.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①对比论证。

将没有教养的行为和有教养的行为加以比较,强调了教养应该首先体现在家里的观点。

②举例论证。

文章列举大量的例子说明哪些是有教养哪些是无教养的表现,增强了说服力。

四、导图小结
五、拓展延伸
查阅资料,说说利哈乔夫还有哪些代表作。

【交流】《俄罗斯思考》:书中开列了一张俄历史上的“不朽者名单”,罗列所谓各界精英一百多人。

但在列举国家领导人时,他列出了包括伊凡雷帝在内的许多沙皇的名字,却只字不提改变了20世纪俄罗斯整个历史面貌的列宁;他把国内战争中白卫军将领科尔尼洛夫、高尔察克称为著名军事统帅,对卫国战争中叱咤风云的斯大林、朱可夫则不屑一提;在列举著名作家时,他不提革命民主主义者赫尔岑、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甚至不提契诃夫,却列入列斯科夫、别雷这样的二流作家。

《论俄罗斯知识分子》:利哈乔夫不同意一般意义上对知识分子下的定义,即受过高等教育、有学问的人不一定是知识分子。

利哈乔夫在书中说:“知识分子应是内心世界自由的人,他们按照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看法生活,按照自己的道德信念生活。

在我看来,那些行动和对事物的评价受制于他人,受制于制度或党的要求的人,不是知识分子,因为他们放弃了思想上的独立性(因而放弃了自己的一部分精神生活),扼杀了自身按照完全不受客观环境、党派偏见、政治目的影响的独立信念行事的可能性。

因此,具有严格党性的人不是知识分子,他不过是一个专门从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人。

根据我的生活体验,只有那些在信仰上不受约束,不受来自经济、政党、国家的压力左右、不屈从于意识形态义务的人,才算是知识分子。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