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养
论教养的观点

论教养的观点
教养,通常指的是个体在道德、文化、礼仪等方面的修养和素质。
它涉及到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行为举止和与他人的交往方式。
以下是关于教养的一些观点。
1. 教养是家庭教育的体现: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教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一个有教养的孩子往往来自一个有教养的家庭。
2. 教养与知识并重:教养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多的是对知识的运用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一个有教养的人不仅知道如何待人接物,还知道何时何地如何行事。
3. 教养是一种自我约束:有教养的人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会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做出伤害他人或自己的事。
他们知道在公共场合应该如何表现,不会因为自己的行为而给他人带来不便。
4. 教养是一种社会责任感:有教养的人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到他人,因此他们会尽量避免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
5. 教养需要终身学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人们对于教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因此,有教养的人会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6. 教养与身份无关:不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如何,他都应该具备基本的教养。
真正的教养不分贫富、高低,它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论教养的论点

教养是指对一个人的品德、态度和行为进行培养和塑造的过程。以下是几个关于教养的论 点:
1. 教养对于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教养,个人可以学习和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 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实现自身的目标。
2. 教养助于塑造良好的社会行为和关系。教养可以教导人们尊重他人、遵守规则、培养 合作精神等,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论教养的论点
总而言之,教养对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教养,人们可以培 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促进社会和谐和人际关系,培养自律和责任感,发展情感和情绪 智慧,以及培养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论教养的论点
3. 教养有助于培养自律和责任感。通过教养,人们可以学会自我管理和控制,培养自律的 习惯,并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负责。
4. 教养有助于发展个人的情感和情绪智慧。通过教养,人们可以学会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 感,并培养积极的情绪态度,从而提高自己的情绪智慧和心理健康。
5. 教养有助于培养创造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教养,人们可以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创 新的能力,从而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具有更大的潜力和机会。
《论教养》论证思路

《论教养》论证思路
摘要:
一、引言
1.介绍《论教养》这本书的主题和目的
2.阐述教养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二、教养的定义与内涵
1.从传统文化角度解读教养
2.教养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的结合
三、教养的培养途径
1.家庭教育的角色
2.学校教育的责任
3.社会环境的影响
四、教养的实践与体现
1.礼貌与礼仪的重要性
2.自我修养与成长
3.对他人的尊重与关爱
五、我国当前教养现状的分析
1.我国传统教养的优点与不足
2.现代社会中教养的挑战与问题
六、提高我国人民教养水平的建议
1.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
2.借鉴国际经验,推动全民素养的提升
七、结论
1.重申教养的重要性
2.倡导全民关注和参与教养的培养
正文:
《论教养》一书旨在深入探讨教养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与价值,以及如何提高个体的教养水平。
《论教养》利哈乔夫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议
论 文
8 论教养
利 哈 乔 夫
学习目标
1.积累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贸然、涵养、恪守、 汲取、箴言、彬彬有礼、大发雷霆、矫揉造作、 附庸风雅、忸怩作态等。 2.结合旁批自主阅读课文,思考“教养”的真 正含义,领悟怎样做一个有教养的人。(重点) 3.体会本文观察细致,事例生动,说理深刻明 晰,行文自然晓畅的特点。(重点) 4.联系生活中的正反实例领悟“教养”对于提 升自身素质,增进人际和谐的作用,做一个有 教养的人。10段之间的关系。 总说与分说的关系 有无教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是否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 尊重别人。 作者列举了有教养的人的哪些表现? 不自吹自擂;珍惜别人的时间;重 承诺;稳重随和。
课文详解
第5-10段主要论述了什么?这几段 的论述有什么共同点? 第5-10段主要从反方面论述了没有 教养的表现。这几段的论述都是先 假设一个人在外面的表现彬彬有礼, 但是在家里却表现的不尊重家人。 在对比中反映了一个人怎样才算有 教养。
学习目标
1.通读全文,理顺文章的论证思 路。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 雅风度。 2.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 比论证的作用。(重点) 3.明确作者的观点,学会做一个 真正有教养和优雅风度的人。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 论证方法。 2.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 3.理解教养的内涵及教养 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课文详解
第13段作者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是出于无聊, 是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扭捏作态。” 作者是如何批驳这一错误观点的? 首先由谈论“风度”的书籍谈起,提出待 人接物的问题,然后批驳错误的观点。接 着解说风度的缘起。接着列举有风度的现 象,论述优雅风度遵循的准则。最后得出 结论: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才能 保持优雅的举止。
部编版九上《论教养》课文详解

部编版九上《论教养》课文详解课前预习一、作品梗概利哈乔夫关心青少年教育,他为青少年撰写了《善与美书简》。
书中论述了心灵美、行为美、自然美与艺术美,文笔亲切、平易、生动,深入浅出,联系生活阐述这里,耐人寻味,论述的都是道德情操的修养问题。
本文即选自《善与美书简》。
标题中的“论”字表明本文是议论文,“教养”两字是本文的论题。
“论教养”,题目简洁,论题清楚。
二、作者简介利哈乔夫(1906一1999),苏联学者、作家。
1938年,进入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工作。
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
从1946年至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
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著有《善与美书简》《俄罗斯思考》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贸mào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涵养:滋润养育。
恪kè守:严格遵守。
汲jí取:吸收,摄取。
遵zūn循:遵照。
箴zhēn言:劝诫的话。
彬彬bīn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高声斥责别人。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一意孤行:本意为谢绝请托,坚持自己的主张。
后多指不顾客观条件,无视别人的意见,独断专行。
自吹自擂:比喻自我吹嘘。
矫jiǎo揉造作:把弯的弄直,把直的弄弯,来制造器物。
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附庸yōng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多含贬义)。
随机应变:根据情况灵活地应付事态的变化。
二、主题概述这篇课文告诉我们,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和培养,而且可以得之于自我修行和养成。
只有把培养优雅风度、追求高尚人格作为人生目标,自觉践行得体文明的处世方式,才能拥有教养。
三、作品结构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引入本文的论题,点出良好的教养的三个来源——家庭、学校和自身。
第二部分(2~12):通过列举“无教养”和“有教养”的人的种种表现,点明什么才是“真正的教养”。
论教养ppt优秀课件完整版

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正确的引导,促进孩
子的全面发展。
家长言传身教作用分析
家长的榜样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 的影响。因此,家长应该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和价值观。
家长的教育方式
家长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家长应该采用民主、平等、尊重的教育 方式,与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鼓励孩子自由表达、独立思考,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 创造性。
01
学习文化知识,提高文 化素养。
02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 道德品质,注重礼仪和 形象。
03
增强自我意识和自我管 理能力,提高自我修养 水平。
04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 愿服务活动,锻炼自己 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 神。
02 家庭教育与教养形成
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影响
01
家庭物质环境
包括家庭的经济状况、居住条件、生活设施等。一个整洁、温馨、有良
待人接物、处理事务等方面。
教养是一种社会公认的美德,是 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具备的基
本素质。
教养在社会发展中作用
教养是社会文明进步 的重要标志,是社会 和谐稳定的基础。
教养能够促进人与人 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 。
教养能够提高个人的 社会地位和声誉,增 强个人的社会影响力 。
提升个人素质与品德修养
3
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
提出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如加强师生沟通 、提高教师素质、营造和谐班级氛围等。
校园文化建设和活动开展情况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与意义
01
阐述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和意义,包括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
论教养的论点和论据

论教养的论点和论据教养是指对儿童或青少年进行合理引导、正面培养的过程。
良好的教养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自主能力、培养社交情感、促进学业发展等方面,探讨教养的论点和论据。
论点一:教养的目标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养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提高他们的自控力和责任感。
论据一:研究表明,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个人成功和幸福有着密切关系。
根据《卡尔顿学院终生成就研究报告》,愿意付出努力、守时守信、能够合作的学生更容易在学业和职业上取得成功。
论据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研究发现,拥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孩子更有自信,更容易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论据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学习有积极影响。
通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能够更好地管理时间、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论点二:教养的目标是提升自主能力教养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应对日后的生活和工作。
论据一:研究发现,拥有较高自主能力的孩子更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工作环境,更具有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论据二:培养自主能力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对自己的肯定,有利于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和个人成就感。
论据三: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还有助于他们独立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效果和效率。
这种能力不仅对学业有益,也对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论点三:教养的目标是培养社交情感教养应当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交情感,包括与他人的关系、沟通技巧、合作能力等。
良好的社交情感有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论据一:研究表明,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人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社交情感有助于孩子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支持、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论据二:培养社交情感可以提升孩子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这些都是在社会中生存和工作中成功所必需的能力。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八课《论教养》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论教养》⼀⽂通过列举众多“有教养”及“⽆教养”的现象,深⼊浅出地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启发我们思考教养的真谛,⾃觉做⼀个有教养的⼈。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课《论教养》教案 【教学⽬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读准字⾳,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理解观点和⽀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3.培养独⽴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
过程与⽅法 1.在快速⾼效的默读中,把握⽂章的结构,理解⽂章的思路,了解议论⽂中常⽤的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法。
2.体会本⽂语⾔严谨平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活中的重⼤意义,⿎励学⽣争做⼀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的⼈。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紧扣中⼼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事实论证的⽅法。
2.理解观点和⽀撑观点的材料之间的关系。
3.理解“发挥创造⼒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知识”这⼀句话的含意。
4.品味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具】 教学PPT,朗读⾳频 【教学⽅法】 1.情境教学法。
2.互动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趣味导⼊ 同学们,⼀张⽩纸有四个⾓,假如你把它剪掉⼀个,它还有⼏个⾓?(3个、5个……这取决于剪的⽅法,可能是沿对⾓线剪,可能是只剪⼀个⼩⾓,也可能是弯曲着⼀个⾓剪……)可见,⽣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个,正如苏东坡的诗句所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低各不同。
”每⼀种事物从不同的⾓度去观察、思考,结论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创造性思维。
今天我们⼀起来学习⼀篇讲述这个道理的课⽂——《谈创造性思维》。
⼆、知识卡⽚ 1.作者档案 罗迦·费·因格,1948年⽣,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发表过《踢醒沉睡之⼼》《当头棒喝》等著作。
“真正快乐的⼈们是⼉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部分⼈”是他的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课内容】《论教养》【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
(重点)2.理解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
(难点)3. 理解教养的内涵及教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养,是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关于“教养”,中国古时《三字经》就提到了,指的是人从小就应该习得的一种规矩,待人接物处事时的一种敬重态度。
今天我们学习利哈乔夫的《论教养》,进一步理解教养的核心内涵以及学习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提示】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关注,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奠定基础。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理清层次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抓住议论性的句子,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2.小组讨论。
给课文划分层次,理清作者思路,理解议论文结构的一般特点。
明确:第一部分(1—2):开门见山,引入论题——良好的教养。
第二部分(3—12):把有无教养的表现进行对比,指出教养的思想核心是尊重他人。
第三部分(13—17):剖析优雅风度,指出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
第四部分(18):总结全文,点明我们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理解内容和段落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段落之间的关系,句子的含义,本文的语言风格。
1.细读1—2段,思考第1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直接引入论题——教养,用递进复句强调,“良好的教养”的养成更主要的是“得之于自身”,为下文的论述张本。
2.速读3—12段,思考以下问题。
(1)第3段有什么作用?明确: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说一说第4段与5—10段之间的关系。
明确:总说与分说的关系。
(3)有无教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明确:是否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4)作者列举了有教养的人的哪些具体表现?明确:不自吹自擂;珍惜别人的时间;重承诺;稳重随和。
(5)4—10段先谈“无教养”的例子,11—12段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把有无教养进行对比,是非曲直不言而喻,引人深思,也启迪了人们在生活中应如何做到有教养。
3.速读13—17段,思考以下问题。
(1)第13段作者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明确: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扭捏作态。
(2)作者是如何批驳这一错误观点的?明确:作者提出了一个正确的观点: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
并对这一态度进行阐述: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
并以吃饭和日常生活中的举止为例论述如何关照他人,具有优雅风度。
最后得出结论:优雅是重视行为举止的内涵,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
这样上述的错误观点就不攻自破了。
(3)请你结合4—10段,分析“优雅”和“有教养”是怎样的关系。
明确:二者的本质是相同的,一个是从内心“尊重别人”,一个是“关照的态度”,其实都是“尊重”。
教养是优雅的基础,优雅风度是教养的重要表现,一个人处处时时有教养,就会形成优雅的风度。
4.读第18段,思考:这一段有什么作用?明确: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强调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再加上随机应变的智慧就会具有优雅的风度,给人以启迪。
目标导学三:品味重点句子,理解语言特色说一说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1)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
(2)有教养的人对别人一律..接触的人年长还是年幼,是社会贤达还..谦让和礼让,无论是平民百姓。
明确:(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处方”比喻让人们拥有教养的独特的方法,用语生动形象。
(2)“一律”和“无论”强调了有教养的人从内心深处尊重别人,对人们的谦让和礼让是无条件的。
三、板书设计论教养利哈乔夫(1—2)提出问题:“良好的教养”的养成“得之于自身”(3—12)分析教养的思想核心是尊重他人(13—17)阐述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18)强调优雅风度的获得方法【授课内容】《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其给予的生活启示。
2.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生活在丰富的信息世界里,人们关注物质上的事物远远多过了精神层面的,这就造成了物质上富有,精神上却很匮乏的现象。
而真正的幸福不仅仅取决于物质上的富有,还需要精神的富足。
精神的富足,可以为人生铸就一种永恒的力量。
那么,人的精神如何富足起来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学生自读课文。
2.按照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特点给文章分层,理清作者思路。
明确: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6):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部分(7—17):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该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7—8):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9—13):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14—17):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教学提示】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特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细读1—6段,回答以下问题。
(1)第一部分可以分成两层,请你说说从哪里分开,并说一说两个层次之间的联系,以及第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第1—3段:写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
由使用空间概念描述人的心灵引出“那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从而引发读者思考。
第4—6段:紧承前文内容,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对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
这两层之间的关系是层层深入的。
这一部分引出下文对“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的论述。
【教学提示】说理文段落之间的关系一般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层层深入关系,一种是并列关系。
(2)作者认为应该修建三间精神小屋的原因是什么?明确:为了给精神建立栖息地,使人健康、美丽、庄严、伟大、真诚、完满、永恒。
2.阅读7—17段,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第一间小屋中有爱也有恨,作者希望我们如何处理它们的关系?明确:经常打扫,给爱留下足够的空间。
(2)如何才能让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呢?明确:有事业心,选择自己爱好的、适合自己的事业,建设努力向上的小屋。
(3)“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一句中,“鹊”指的是什么?“鸠”指的是什么?“鸠占鹊巢”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是什么?明确:“鹊”指的是“事业”。
“鸠”指的是“事业之外的赘生物”。
“鸠占鹊巢”指的是赘生物取代了事业的位置。
(4)写第三间小屋时作者为什么说“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明确:这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能从不同渠道接受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渐渐,有的人就被这个信息社会所同化了,常常随波逐流,用他人的观点来肯定事物的价值,常常以为众人所追求的就是他们自己想要的。
于是别人的思想、外在的信息代替了他们自己的思想,使自己成为缺乏思想和思考的人,所以说“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5)你认为在第三间精神小屋中应该怎样“安放我们自身”呢?明确:安放自身需要思考,拥有独立的思想。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在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理解基础上来审视生活,从而达到反思生活,审视自我精神世界,建构自我精神世界的目的。
(7)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分析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这三间小屋的。
明确:三间小屋是一个整体,其中盛放我们自身的小屋是根本,是心灵大厦的基础,我们只有拥有自己的主见,才能明确自己所爱和所憎恨的,才懂得什么样的事业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
作者是按照层层深入的顺序来写这三间小屋的。
3.细读第18—19段,概括这两段的内容。
明确:总结全文,指出建立精神栖息地是我们的义务和权利,向人们提出扩大精神空间的建议。
目标导学三:品味文本特色语言,体会文本艺术特征探究一:本文在语言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做简要分析。
探究结论一:文本虽然为说理文,但是巧用比喻、拟人等修辞,说理形象,文辞优美,增添了文章的美感和可读性。
如“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
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以“精神垃圾”指心中的恨以及不健康的情感;以“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指除掉那些不健康的情感,让关心、爱等健康的情感注入心间。
探究结论二:语言富有哲理性。
如“安放我们自身”“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等句子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都是对人生的高度审视,越读越妙,越品越见文章的深刻性。
探究二:说说下面一段话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
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阴风惨惨,厉鬼出没,你的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
明确: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把心中爱比恨多和心中恨比爱多两种内心世界进行对比,突出了两种内心世界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精神生活,一个快乐无比,一个悲戚压抑,给人以警示。
三、板书设计精神的三间小屋⎩⎪⎪⎨⎪⎪⎧⎭⎪⎪⎬⎪⎪⎫爱和恨——打扫——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健康的小屋)事业——自我寻找——选择自己适合和爱好的事业(努力向上的小屋)自身——思考——拥有独立的思想(庄严、真诚的小屋)撑起精神的世界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