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论教养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合集下载

8论教养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8论教养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1 .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理解教养的内涵及教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 .理解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

一、导入新课教养,是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关于“教养”,中国古时《三字经》就提到了,指的是人从小就应该习得的一种规矩,待人接物处事时的一种敬重态度。

今天我们学习利哈乔夫的《论教养》,进一步理解教养的核心内涵以及学习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提示】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起学生的思量和关注,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奠定基础。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理清层次1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抓住议论性的句子,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2 .小组讨论。

给课文划分层次,理清作者思路,理解议论文结构的普通特点。

明确:第一部份(1—2):开门见山,引入论题——良好的教养。

第二部份(3—12) :把有无教养的表现进行对照,指出教养的思想核心是尊重他人。

第三部份(13—17) :剖析优雅风度,指出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

第四部份(18):总结全文,点明我们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理解内容和段落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段落之间的关系,句子的含义,本文的语言风格。

1.细读1—2 段,思量第1 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直接引入论题——教养,用递进复句强调,“良好的教养”的养成更主要的是“得之于自身”,为下文的论述张本。

2.速读3—12 段,思量以下问题。

(1)第3 段有什么作用?明确:承上起下的过渡作用。

(2)说一说第4 段与5—10 段之间的关系。

明确:总说与分说的关系。

(3)有无教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明确:是否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4)作者列举了有教养的人的哪些具体表现?明确:不自吹自擂;珍惜别人的时间;重承诺;稳重随和。

(5)4—10 段先谈“无教养”的例子,11—12 段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把有无教养进行对照,是非曲直不言而喻,引人深思,也启迪了人们在生活中应如何做到有教养。

8《论教养》公开课课件

8《论教养》公开课课件

论教养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 于论教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断 提高,论教养将成为未来教育的
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论 教养的方式和手段也将不断更新 和完善,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差
异化,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
论教养的发展将更加注重与国际 接轨,吸收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 和方法,推动全球教育的共同发
教养产生影响。
社会活动
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服务 ,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
同理心,提升其教养水平。
PART 04
论教养的实践与运用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体现良好的教养
尊重他人
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 ,不侵犯他人的隐私和
尊严。
礼貌待人
使用礼貌用语,主动向 他人问好,告别时道别

关爱家人
关心和照顾家人的需要 ,尊重家人的意见和决
教养是个人素质和社会文 明的重要体现,良好的教 养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 谐,提升社会文明水平。
课程目的
通过学习《论教养》,引 导学生认识到教养的重要 性,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和道德品质。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掌握《论教养》的基本概念、原则和 方法。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培养 良好的行为习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教养风范。
父母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孩子 学习的榜样,通过言传身教来 培养孩子的教养。
家庭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 道德品质、礼仪礼貌和行为习 惯等方面,全面提升孩子的个 人修养。
PART 03
如何培养良好的教养
家庭教育对培养良好教养的影响
家庭氛围
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培 养孩子的自尊、自信和责 任感,促进孩子形成积极 向上的性格。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8课《论教养》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8课《论教养》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开门见山,引出论题:分析良好的教养来自哪里

反正举例

阐述真正的教养的表 现

正面论述
优雅风度的表现
剖析“优雅风度
养成优雅风度的应遵守的准则
教养 的本 质是 尊重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 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 约·诺里斯
推荐阅读:
雨果: 《巴黎圣母院》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当哥哥姐姐的要友爱弟弟 妹妹,做弟弟妹妹的应当 尊重哥哥姐姐,这样兄弟 姐妹就能和睦相处并且减
添加标题
少冲突,在这和睦当中就 存在着孝道。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不论是在用餐、就座或行走时,
都应该让年纪大的优先、年纪小
的在后。
添加标题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他人,再加上随机应变的智慧,就会拥就是“教养”的具体表现吗

添加标题
优雅风度是教养的外在表现
教养是优雅风度的内在基础
添加标题
四、再读文章 梳理思路
首先,开门见山,引入论题:什么是
真正的教养?
其次,把无教养和有教养的表现进行
添加标题
对比,指出有教养的核心就是尊重他人
先谈“无教养”的例子, 再谈“有教养”的表现,
这样写有什么添好加标处题 ?
这是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更加突出强
调了作者对“教养”的认识,使观点更
加鲜明、突出,给人以教育意义。
同时,列举生活中的细小事例,真实可
添加标题
信,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这是运用
举例论证的作用。
由“教养”转向“风度”,
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第8课《论教养》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第8课《论教养》教案
(3)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学会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教养原则;
(4)针对不同场景,灵活运用文明礼仪,提高交往能力。
举例:
-在讲解教养内涵时,通过对比分析教养与礼貌、礼仪的区别,帮助学生准确理解;
-在分析作者观点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创设生活场景,让学生模拟实践,学会在不同情境下运用教养原则;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教养的定义和重要性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教养与礼貌、礼仪的区别。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教养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教养在人际交往中的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观点分析、讨论交流、实践应用等环节,旨在帮助学生们认识到教养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交往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教养习惯。
二、核心素养目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第8课《论教养》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其理解教养的内涵,认识到教养对个人品质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会分析作者观点,形成自己的见解;
3.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使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文明礼仪,提升自身教养;
4.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学会倾听、尊重他人,共同探讨教养问题;
5.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阐述对教养的认识,并在实践中运用。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着重强调了教养的定义和重要性,并通过举例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教养与礼貌、礼仪的区别。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理解难点内容时仍存在一定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些学生,采取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帮助他们突破难点。

8论教养 【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

8论教养  【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作,任太守)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而或长烟一空.(形容词作动词,消散)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南)
或异二者之为.(动词活用作名词,这里指心理活动)
(4)古今异义
气.象.万千 (古义:事态; 今义:天气变化)
浊浪排.空. (古义:冲向天空;今义:全部去除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
一个有教养的人, 总是让人沐浴春风,同时也受到了别人的尊敬,那么, 我们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成为有教养的人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联学者利哈 乔夫的《谈教养》。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一、助学资讯 作者简介:利哈乔夫(1906-1999)是 20 世纪苏联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 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 命。17 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 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 研究所。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从 1946-1953 年,在列宁格勒大学 任教授。1971 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 年, 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 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 20 世纪苏联的知识象征。
二、探究写法
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1)举例论证:作者在论证“教养”与“风度”时列举了大量的日常生 活中的实例,告诉人们什么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
(2)正反对比论证:作者列举生活中的反面例子,然后正面阐述自己的 观点,使论点更加鲜明。
三、语言赏析
1.语言生活化,针对性强,富有深厚的生活气息。

8.《论教养》优质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8.《论教养》优质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8.《论教养》优质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论教养》优质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了解《论教养》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教育的影响;2.学会运用《论教养》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4.提高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选择《论教养》中的几个重要篇章进行阅读和讨论;2.运用《论教养》中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

三、教学活动:1. 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并提出与《论教养》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 阅读与讨论: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章或几篇《论教养》进行阅读,并讨论以下问题:- 作者阐述的教育理念有哪些?你赞同哪些理念?为什么?- 作者提出的教育方法有哪些?你觉得这些方法对教学有何影响?- 你在学习上有哪些问题和困惑?如何运用《论教养》的理念和方法解决这些问题?3.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从讨论中选出代表,进行小组展示。

展示时,小组成员可以轮流发言,介绍他们的讨论结果和心得体会。

4. 教师点拨:教师根据小组展示的内容,对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进行点拨和引导。

重点强调作者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教学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积极运用。

5. 教学活动设计: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内容,设计几个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问题解决等,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6. 学生展示和评价: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如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

并进行同学评价,对优秀的展示进行表彰和肯定。

7. 总结回顾:教师与学生一起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回顾,强调《论教养》的重要性和对教育的影响。

四、教学评价:1.学生小组展示的内容和质量;2.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展示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3.学生在讨论中的表达和思维能力;4.学生的作品和口头报告的质量;5.学生对《论教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论教养》课本及相关参考资料;2.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3.小组讨论和展示所需的材料。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论教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论教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3、根据文章的结构,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各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2段):开门见山,引入论题。
第二部分(3-12段):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论说什么是“有教养”。
第三部分(13-18段):通过列举事例和现象,论证什么是“优雅风度”。
看书,讨论。
理清课文的基本内容。
作者介绍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1999),苏联学者,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入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1946年至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3)而且他永远也不会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有函养的人。
(4)有教养的人允喏别人的事一定尽力去做
(5)是出于无聊,是附拥风雅
庭—霆 莫—漠 函—涵 喏—诺 拥—庸
3、“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亲人的性格、心理缺乏了解,对他们的习惯和愿望总是漠不关心,那就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这段话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听,想。
用现实生活中的没教养的现象,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对众多事例进行了比较、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做一个有教养、有风度的人。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明确:①教养首先应该体现在家里;②要有优雅的风度。

8《论教养》一等奖优质公开课

8《论教养》一等奖优质公开课

8《论教养》一等奖优质公开课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教学卡片。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景引入: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教养的短片,引导学生思考教养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问题引导: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教养?为什么说教养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呢?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记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讲解分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解释教养的含义和培养良好教养的方法。

5. 实践演练教师设计情景,让学生在课堂上实践所学,如礼貌用语、排队等候等。

6. 随堂练习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造句、连线等。

8. 布置作业课后作业: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如何培养良好教养的短文。

六、板书设计教养的重要性培养良好教养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题目: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如何培养良好教养的短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包括课件、黑板、粉笔、教学卡片。

学具包括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教养的短片,引导学生思考教养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然后提出问题,如“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教养?为什么说教养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呢?”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记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论教养1.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理解教养的内涵及教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理解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

一、导入新课教养,是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关于“教养”,中国古时《三字经》就提到了,指的是人从小就应该习得的一种规矩,待人接物处事时的一种敬重态度。

今天我们学习利哈乔夫的《论教养》,进一步理解教养的核心内涵以及学习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提示】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关注,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奠定基础。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理清层次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抓住议论性的句子,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2.小组讨论。

给课文划分层次,理清作者思路,理解议论文结构的一般特点。

明确:第一部分(1—2):开门见山,引入论题——良好的教养。

第二部分(3—12):把有无教养的表现进行对比,指出教养的思想核心是尊重他人。

第三部分(13—17):剖析优雅风度,指出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

第四部分(18):总结全文,点明我们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理解内容和段落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段落之间的关系,句子的含义,本文的语言风格。

1.细读1—2段,思考第1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直接引入论题——教养,用递进复句强调,“良好的教养”的养成更主要的是“得之于自身”,为下文的论述张本。

2.速读3—12段,思考以下问题。

(1)第3段有什么作用?明确: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说一说第4段与5—10段之间的关系。

明确:总说与分说的关系。

(3)有无教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明确:是否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4)作者列举了有教养的人的哪些具体表现?明确:不自吹自擂;珍惜别人的时间;重承诺;稳重随和。

(5)4—10段先谈“无教养”的例子,11—12段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把有无教养进行对比,是非曲直不言而喻,引人深思,也启迪了人们在生活中应如何做到有教养。

3.速读13—17段,思考以下问题。

(1)第13段作者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明确: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扭捏作态。

(2)作者是如何批驳这一错误观点的?明确:作者提出了一个正确的观点: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

并对这一态度进行阐述: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

并以吃饭和日常生活中的举止为例论述如何关照他人,具有优雅风度。

最后得出结论:优雅是重视行为举止的内涵,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

这样上述的错误观点就不攻自破了。

(3)请你结合4—10段,分析“优雅”和“有教养”是怎样的关系。

明确:二者的本质是相同的,一个是从内心“尊重别人”,一个是“关照的态度”,其实都是“尊重”。

教养是优雅的基础,优雅风度是教养的重要表现,一个人处处时时有教养,就会形成优雅的风度。

4.读第18段,思考:这一段有什么作用?明确: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强调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再加上随机应变的智慧就会具有优雅的风度,给人以启迪。

目标导学三:品味重点句子,理解语言特色说一说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1)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

(2)有教养的人对别人一律..接触的人年长还是年幼,是社会贤达还是平..谦让和礼让,无论民百姓。

明确:(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处方”比喻让人们拥有教养的独特的方法,用语生动形象。

(2)“一律”和“无论”强调了有教养的人从内心深处尊重别人,对人们的谦让和礼让是无条件的。

目标导学四:小结整合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

思路清晰,从讨论教养本身,到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

又运用了许多格言式的句子,论述充分,引人深思。

目标导学五:学以致用1.结合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请你举出我们身边的“无教养”的表现。

2.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一谈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三、板书设计论教养利哈乔夫(1—2)提出问题:“良好的教养”的养成“得之于自身”(3—12)分析教养的思想核心是尊重他人(13—17)阐述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18)强调优雅风度的获得方法1.这篇议论文文字浅近,说理透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22范进中举1.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对比、夸张、讽刺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3.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4.了解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的相关文学常识。

一、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标题,分析课文题目中所流露出来的信息。

明确:人物—范进;事件—中举。

2.课文题目反映了我们古代何种现象?明确: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作科举。

范进中举是不是好比今天的人考上公务员了呢?欲知究竟,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作品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

受家族的影响,他少时热衷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

不过,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孤标脱俗的叛逆个性。

特别是在他的父亲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他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

吴敬梓性情豁达,不善治家,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

经历了由富到贫之变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

正因为其个人经历,使他对当时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之弊病有了深刻的了解,写下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全书故事情节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卑劣的社会习气,成功地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教学提示】可参考光盘教学素材做详细补充说明。

目标导学二:掌握故事情节,初步感知形象1.快速浏览课文,以最快的速度梳理出故事的情节结构,并简要概括内容。

明确:本文可分为范进中举前与中举后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中举前贫困的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

第二部分(3—11):中举后喜极而疯及社会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

2.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乡邻和张乡绅对他的态度可谓是截然不同的,请同学制作明确: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的对比,各色人物嫌贫爱富、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的丑态跃然纸上。

他们对权贵阿谀奉承,对寒士白眼相加。

由此可见,读书人中举后便可享富贵,受尊敬,不中举则被人看不起。

深刻反映了当时趋炎附势的社会风气。

3.简要说说范进中举前后又有哪些变化。

明确:中举前,每日少饭食,乡试无盘缠,家贫不得已要卖鸡换米煮粥;畏惧岳父大人,对胡屠户唯唯诺诺。

中举后,高兴发疯,清醒后,对张乡绅奉迎自如,打起官腔,对胡屠户是势利虚伪。

目标导学三:深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分析胡屠户】1.分别找出在范进中举前后,有关胡屠户语言、行为描写的语句。

示例:中举前,范进去向胡屠户借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凶神似的样子简直令人发指。

中举后,“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居然“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

2.胡屠户的言行,表现了胡屠户怎样的性格特点?请做简要概括。

明确:欺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后)的市侩形象。

【分析范进】采用分析胡屠户的方法,说说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些地方看得出来。

示例: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统治阶级行列。

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

②虚伪。

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

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师总结:范进是一个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热衷功名,受封建文化毒害的人。

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则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特权阶级的人员。

【分析众乡邻(包括张乡绅)】中举前,范进的生活非常穷苦,但文章并没有写到众乡邻(张乡绅)的身影,当范进中举的消息传出后,众乡邻(张乡绅)有送钱的,有送鸡蛋的,张乡绅还直接送银攀亲,当范进发疯时,大家都很着急,并且积极地想方设法,这些反映了什么?明确:反映了当时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的世风。

目标导学四:研读文本,探究文本讽刺艺术1.文中有很多情节,看似非常可笑,请试着画下来,并想一想,笑的背后隐含什么?示例:(1)范进中举喜极而疯的丑态。

(2)挨了一个巴掌之后,范进才从疯态中清醒过来。

(3)胡屠户前倨后恭的丑态……明确:这些语言在可笑的背后是对人物丑恶灵魂无情的嘲讽,用笑的方式去表现人物的可悲之处,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

这就叫作讽刺。

【教学提示】范进中举的悲喜变化及影响,不是一个个案,应该推而广之,通过范进一个人去解读一类人,所以教师可以多找几个古代读书人的例子,以求学生对范进喜极而疯的故事有一个更深层的理解。

2.结合下面几句话,说说文章是如何达到这种讽刺的效果的。

(1)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明确:将范进中举后的疯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表现出对文人半生蹉跎只为求取功名的悲哀,疯是“喜极而疯”,而作者正是用这喜极的状态表现当时士人的悲哀。

(2)“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

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胡屠户道:“我那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明确:作者用了前后对比的手法,前写胡屠户的刻薄,后写胡屠户的谄媚,前后嘴脸截然不同表现出世风之庸俗。

(3)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

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