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2024版散步公开课教案一等奖《散步》优秀教案

课程目标与要求
01
知识目标
了解散步的基本知识、技巧和注 意事项。
02
能力目标
掌握正确的散步姿势和呼吸方法, 提高散步速度和耐力。
0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运动、关注健康的 意识,增强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
神。
教学内容与安排
03
理论部分
介绍散步的起源、发展、特点和作用,以 及散步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实践部分
组织学生进行散步实践,包括热身运动、 基本步伐练习、呼吸调整等。
课程总结
回顾课程内容,分享学习心得,提出改进 建议。
02
散步的基本知识与技巧
正确的散步姿势
抬头挺胸
保持身体挺直,抬头目视前方,胸部自 然挺起。
放松肩膀
避免耸肩,让肩膀自然下垂。
手臂自然摆动
步伐稳健
手臂弯曲成90度角,随着步伐自然摆动。
学生对课程形式的评价
学生们普遍认为课程内容丰富有趣,讲解生动,互动环节也让他们 更好地参与其中。
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部分学生希望在未来能够增加更多关于散步的实践活动,如组织校 园散步、户外探险等。
对未来散步课程的展望
拓展课程内容
计划引入更多关于散步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案例,让学生更全面地 了解散步的益处和方法。
西方人则更注重散步的健身效果,追求一种快节奏、高强度的行走方式。
03
散步文化的内涵差异
中国的散步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
思想;而西方的散步文化则更注重个性张扬和自我实现,体现了西方人
文主义的精神。
05
散步的实践与应用
不同人群的散步建议
老年人
对于老年人,散步是一种低强度且易于坚持的锻炼方式。 建议选择平坦、安全的路线,避免剧烈运动,早晨或傍晚 进行散步更佳。
第6课《散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6课《散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散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语言建构与运用:重拟标题,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2. 思维发展与提升:朗读课文,感悟景物描写的精妙处。
品味语言,理解文章的丰富意蕴。
3. 审美鉴赏与创造: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4.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悟景物描写的精妙处。
(2)品味语言,理解文章的丰富意蕴。
(3)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的深层象征意义,体会中年人肩负的责任。
(2)赏析对称句的表达效果,感受语言的精美。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第一课时同学们,家是我们温暖的港湾,家人之间的相处充满了爱与关怀。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莫怀戚的《散步》,去感受一个普通家庭中的温馨场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投影出示读准下面这些加点字的读音。
散步(sàn) 熬( áo) 咕咕(gū)分歧(qí) 霎时(shà) 粼粼(lín) 明确:学生齐读词语,教师纠正读音。
2. 投影出示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信服:相信并佩服。
各得其所: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
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明确: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意思,教师进行点拨。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文章讲述了一家祖孙三口四代人:“我”“母亲"妻子”和“儿子"在初春田野散步,发生了分歧,最终母亲迁就了儿子,改走小路的事情。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1. 投影出示回顾课文,拟写标题。
结合你的阅读感受,选择一个角度,为文章拟写标题。
明确:学生分组讨论,从事件、人物、景色、主旨等角度拟写标题,并说明理由。
七年级上册散步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七年级上册散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散步的定义以及其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户外活动的兴趣,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案、相关课外资料。
2. 学生准备:学生笔记本、运动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散步的概念,并与学生进行互动问答。
例如:“你们平时都有参加过散步吗?”“你们觉得散步对身体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思考散步的意义。
2. 知识讲解(10分钟)2.1 散步的定义:散步是指以步行为主要形式,以放松身心、锻炼身体为目的的活动方式。
2.2 散步的好处:散步可以增加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减轻疲劳,提高记忆力和学习效果等。
3. 活动设计(15分钟)3.1 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由4至5名学生组成。
3.2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记录活动过程中的细节。
3.3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合适的散步路线,可以是学校附近的公园、操场等地。
3.4 活动开始前,组长向全体组员介绍散步路线、注意事项以及活动目的。
4. 活动实施(30分钟)4.1 学生按照小组划定的散步路线开始活动。
4.2 每个小组在散步过程中,观察自己所经过的环境、建筑物、植物等,并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和体会。
4.3 散步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分享观察到的事物和感受,加深对散步的体验和认识。
5. 活动总结(10分钟)5.1 活动结束后,学生返回教室,小组组长带领小组成员进行总结。
5.2 每个小组依次汇报自己散步的路线、观察到的事物以及感受心得。
5.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总结散步对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并强调散步的重要性。
6. 课堂作业(5分钟)学生根据散步活动所记录的观察与感受,撰写一篇不少于150字的心得体会。
四、板书设计散步的定义:以步行为主要形式,以放松身心、锻炼身体为目的的活动方式。
散步的好处:增强心肺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记忆力和学习效果等。
散步教案设计一等奖(优秀5篇)

散步教案设计一等奖(优秀5篇)《散步》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品读清新质朴的语言。
3.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力的培养。
2.透过朴实的语言品味浓浓的亲情。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阅读文段,揣摩情节的发展。
文段:几年前,我探亲期满返回无锡的时候,母亲送我到车站,我的旅行包的拎带突然被挤断,眼看就到发车时间……二、感知课文1.听课文,思考问题。
(1)文中写到了哪些人?(2)在什么季节、什么地点散步?(用一句话概括主要事件)(3)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读课文。
三、合作探究(一)捕捉细节议人物文中的几个人物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试结合课文内容加以分析。
(1)学生通过对课文细节的把握,分析“我”“母亲”“儿子”三个人物的性格。
(2)分析“妻子”性格特征。
(二)各抒己见提观点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我”最终还是依从了“儿子”,这不意味着“母亲”的意愿没有得到尊重吗?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你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吗?(三)体验幸福说“秘诀”散步,算不得大事;作者处理的办法,也许也算不得最好,但结果是一家人和和美美。
从这样的小事中,我们不难发现构建幸福家庭的秘诀。
大家知道这秘诀是什么吗?(四)走入画面探景物1.找出景物描写的段落,体会朗读语气的处理。
2.思考:这些句子和“散步”的主题有无关联?散步途中所见多矣,为什么选择这几处景物来描写呢?四、感悟体验1.指导朗读最后一段,进一步感悟文章的深层内涵。
2.交流感悟:“两个人背上的加起来就是一个世界”一句的深刻含义。
3.回放自己家庭生活中的幸福片段,体味“甜蜜的负荷”那独特的滋味。
五、拓展延伸1.创作诗句,表达感悟。
亲情是身心疲倦时听到的亲切问候,是;亲情是轻松愉快时发出的会心微笑,亲情是……2.作业在父亲母亲的背上静静地趴一会儿(至少一分钟),想象自己回到小时候,再为他们做个简单的按摩。
有关《散步》莫怀戚教案优秀一等奖5篇

有关《散步》莫怀戚教案优秀一等奖5篇有关《散步》莫怀戚教案优秀一等奖5篇通过语文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他人,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散步》莫怀戚教案优秀一等奖,供大家参考学习。
《散步》莫怀戚教案优秀一等奖(精选篇1)教材分析这篇散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出了春天来临之际,“我”跑出室外,跑到春天里,见到了春风中美丽的景色,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本课条理清晰,段落简洁明练,读起来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教学目标1.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产生热爱春天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4.背诵课文中写得优美的句子。
教学建议(一)教学准备搜集关于春天的图片、歌曲,也可以自己拍摄一些关于春天的照片。
(二)教学过程1.识字与写字教学这课生字时,可以采用听读识字、查字典识字等方法相结合进行。
“唤、格、丛、梢”4个字是形声字,教师可以利用形声字的规律引导学生学习,并注意与形近字相区分。
教学时可以采用“配对子”的游戏来识记这四个形声字,如把写着“木”和“各”的卡片配成一对,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形声字的组成规律。
“铃”字最后一笔是点,“梢”第四笔是点不是捺,教师应该提醒学生注意。
2.朗读指导朗读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1)读好感叹句。
“春天来了!”要读出欣喜之情。
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欣喜,是由于经历了漫长的冬天之后而产生的由衷的喜悦,初读时就应该将这种喜悦结合自身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2)读好描写春天景物的语句。
“啊,那一棵棵高大笔直的白杨树,睁着大大的眼睛”等句子描绘的是春天的风光,要将“高大笔直”“大大的”等词语通过语调的变化强调出来,从而表现出春天里景物的特点。
(3)读好最后一句话。
这个句子表现的是春天风光的辽远与美丽,朗读过程中应该用稍慢、舒缓的语调进行朗读。
3.活动提示(1)读一读,写一写。
活动有三项要求:前五个词语要求会认、会读;后五个词语在会认会读的基础上会写;积累词汇。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6课《散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6课《散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散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亲情,体味浓重的情意。
(2)理解并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如“信服"熬过”“嫩芽"分歧”“粼粼"各得其所”等。
(3)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赏析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情感。
(2)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
(2)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学会关爱他人,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情感,感受亲情的温暖。
(2)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的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亲情的珍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品味法、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展示甲骨文的“孝"字和“老”字)同学们,我们来看这两个字,“孝"字和“老”字在甲骨文里是这样写的,从字形上我们可以看出,“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关爱和尊敬。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散步》,就讲述了一个关于亲情和孝道的故事。
(二)走近作者(介绍莫怀戚的生平)莫怀戚,笔名周平安、章大明,重庆作协副主席。
他1951年出生于重庆,1966年初中毕业到四川内江插队,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
他的代表作品有《大律师现实录》和《经典关系》等。
(三)字词积累1.教师出示字词,学生朗读并理解词义。
信服(xìn fú):相信并佩服。
熬过(áo guō): 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等)。
散步教案设计一等奖(优秀11篇)

散步教案设计一等奖(优秀11篇)《散步》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2、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进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难点: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进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课前准备:多媒体。
课件教学过程:一、老师导语导入同学们刚学了《春》一文,已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春天,春天里一家三代四口一起散步,散步中出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请大家听课文朗读录音,之后请大家告诉我是一个什么难题?二、听录音、初步感知,找分歧,赏画面,抓主旨。
1、听课文朗读录音2、学生回答“难题”是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大路母亲小路孙子教师追问:这是摆在谁面前的一个难题?3、老师在读课文时发现,摆在“我”面前的难题他很好的解决了,并且在文章中描绘出一幅温馨而又令人感到的画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读后,教师追问,你能谈谈对这幅画面的理解吗?三、读文本,悟亲情,探究“孝”1、“我”面对分歧,是怎样解决的?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听母亲的;大路没走,母亲改变主意,走小路,听孙子的。
2、这样看来,一家四口人中,谁说话的份量重,都听说的?(1)“我”听母亲的A、相关语句B、言下之意,母亲年岁已高,在前文有一处与这呼应的,请找出读读。
C、读到这里,很明显“我”听母亲的原因是因为什么呢?D、设想:再过几十年,“我”的儿子面对这种情况,他会怎么做呢?(2)、母亲“听”孙子的A、母亲听孙子的,找出相关语,你喜欢这句话吗,请评析一下。
B、文章中还有一处暗示孙子值得疼爱,你能找出来吗,读读,评析C、讨论:走大路,是“我”的孝敬;走小路,是对儿子的疼爱。
现在,不走大路,走小路,是不是不孝呢?(探讨出这是家庭成员的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显示出家庭的和睦、温馨)D、设想:奶奶的初衷是走大路,后改变主意走小路,好心里是怎样想的`,假如你是她,请用语言来表达她的内心世界。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6《散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6《散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散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语气、节奏等朗读技巧,揣摩细节和关键词语的情感意味;2.感受温馨美好的家庭氛围,把握文章主要内容;3.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从亲情、责任与生命等多角度理解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深层意蕴。
【教学重难点】整体感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作者对生活的使命感,从亲情、责任与生命等多角度理解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深层意蕴。
【教学过程】一.跨学科导入,让家更美好1.导语: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小家,这是我们从出生之日起最熟悉的地方。
倦鸟归林、鱼翔浅底、落叶归根,这都是对家的渴望。
2.正好我们在上周正好学习了一节道法课,内容有关“如何让家更美好”,当时道法老师让同学们去“写了写你和家人彼此关爱的事情”,老师想让大家来简单说一说“你和家人最近发生过的矛盾分歧?"明确:其实这种矛盾分歧在每个家里都会出现。
那我们应该如何来解决分歧呢?老师请思政老师为咱们从这节课中选取了多个关键词做了一幅词云图,内容都是从“让家更美好”这节课里提炼出来的,词云图里有几个非常醒目的词是“亲情、关爱、责任”,这些是我们在道法学上重点学习到的,通过“亲情、关爱、责任”三个关键词“让家更美好"。
而莫怀戚的这篇《散步》,就描写了一个即使有分歧,也依然美好温馨的家庭,那今天我们这堂课就来学习一下,莫怀戚他们一家四口,是如何让他们的家更美好的。
二.探究莫怀戚如何“让家更美好”1.明确分歧起因:(1)请同学们在原文中找答案:“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学生先齐读句子,初步感悟;请一位同学朗读,并进行分析理解,找见重音字词“本不愿”“正因为”,再次朗读感受句子的语气与节奏;全体学生再齐读,深入感悟朗读色彩。
明确:作者是因为对于母亲身体健康的担心、孝顺、关爱,所以才要和母亲一起出来散步,并且在朗读中要读出担忧关心的语气以及节奏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步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1.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品味语言,揣摩词语含义,体会亲情。
⑵.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读写能力。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亲情,感悟人间亲情。
2.重点难点分析:
⑴.重点:品味语文,揣摩词语含义,体会亲情
⑵.难点: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3.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一.激情导入(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知道孟郊的《游子吟》吗?让我们一起朗读。
《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小黑板展示)
2.激情导入:这首诗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慈母为游子缝衣的场景。
虽然无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浓浓的亲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个充满浓浓亲情的故事——《散步》。
请同学们把课文翻到189页。
二.指导自学,明确任务
(一)走进字词(小黑板展示)
霎时(shà)嫩芽(nèn)拆散(chāi) 委屈(wěi)分歧(qí) 水波粼粼(lín) 熬(áo)
(二)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小黑板展示问题)
1.本文的人物有哪些?
2.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是如何解决的?
3.你从课文中感受到了什么?
(板书课题:散步)
三.依标自学,交流点拨
(一)本文的人物板书:母亲
我妻子
儿子
(二)在散步中发生什么事?如何解决?
分歧:母亲走大路
我妻子——责任重大
儿子走小路
解决方法:我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爱护孙子走小路
(三)学生各抒己见,你从课文中感受到了什么?
1.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
2.中年人的责任感
3.尊老爱幼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4.幸福美满的生活
5.家庭互相爱护、体贴、尊重、理解。
教师总结:“母亲老了,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
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浓浓的亲情。
所以我的责任感大。
通过同学们的发言,老师归结为感到的是浓浓的亲情,那么作者是如何在字里行间表现这份亲情呢?下面我们来品味语言。
四.精读片段,突破重点难点
(一)大声朗读1—3节,思考,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亲情?(齐读,小组讨论)
1.“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儿子”
从中可以看出“我”与“我的母亲”在家庭中的重要位置。
“我的”强调一家四口之间的挚爱情谊。
2.母亲不愿出来,为什么我却非要她出来散步?对母亲健康的关心。
“信服”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说明母慈儿从,儿孝母顺。
写出母子间十几年互相尊重、相处和谐的关系,充满骨肉之间的浓浓深情。
3.“太迟、太迟”交织着对母亲身体担忧和焦虑的心情。
“总算”,“熬”对母亲度过严冬后的喜悦之情。
(二)你觉得文章还有哪些地方流露浓浓的亲情?(女生齐读)
4.“生命”祝愿母亲也像春天里万物一样充满生命的
活力,祝愿老人健康长寿。
5.“笑”营造一种欢乐、和睦的气氛。
(三)点明朗读6—7,学生说一说哪些字、词或句子能表达浓浓的亲情?
如“取决” “习惯” “责任” “摸摸” “背”等。
(四)师范读8,学生讨论:
1.我和妻子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
“蹲”、“慢慢”、“稳稳”
2.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比喻,形象生动地抒发了“我”和妻子的这种对生活的使命感。
(五)学生齐读课文,再次品味亲情
五.小结课堂,拓展延伸
本文选取散步这件小小的事情,表现人与人之间真挚、浓浓的亲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同样洋溢着亲情。
同学们,请你说一说你从身边哪些事情中体会到了亲情?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在饭桌上,电视机旁,放学的路上,生活中处处洋溢着亲情。
今天老师要说:“请珍惜身边的亲情,尊敬父母,尊敬老师,
爱护同学,爱着所有爱你的人”。
六.巩固练习,写作训练。
(小黑板展示)
语段练习:以“妈妈,我来给您洗洗脚”为话题,写300字左右的片段。
要求语言平实,扣住一些字、词、句子表现你和妈妈之间浓浓的亲情。
七.板书设计
母亲走大路
散步分歧—> 我、妻子责任重大、使命感
亲情
儿子走小路
教学后记: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课应该具有“语文味”,所以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朗读、重视品味语言、重视写作训练。
这节语文课是我开设的一节校级公开课。
我遵循“一课一得”的教学原则,主要让学生在品味语言中体会家庭成员之间浓浓的亲情。
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品味。
学生通过一些词、句子甚至是标点来感悟亲情,懂得朴实的语言中也可以蕴藏深厚的情感。
最后通过语段训练,学习平实语言的表达。
课堂气氛轻松,学生回答踊跃,教学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