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随笔 隔了千年的仰望——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通用9篇)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通用9篇)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通用9篇)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1随手翻开的是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我本就喜欢这位元气淋漓又富有生机的东坡居士。
从书中的描写对他更是钦佩,作者写到: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多见的。
听到作者这样的总结不免激动附和,只叹自己笔力不足。
专业使然,我总是对一个人的原生家庭与童年经历关注多一些。
性格所有的线索、长大后的行为轨迹都能追溯到童年。
本书的第二章《眉山》中介绍了东坡先生的童年,眉州眉山镇是苏家的故乡。
眉山镇干净整洁,夏季荷花盛开、香气袭人,东坡小时候在这里过得自由而快乐。
东坡的祖父就生得高大英俊、身体健壮、酒量极大、慷慨大方。
年轻时他们正住在乡间,自己广有田地。
他祖父不像别家那样储存食米,却以米换谷,随后荒年歉收,他祖父乃开仓散粮、广播善行,全因为稻谷可藏数年,而稻米天潮时则易霉坏。
东坡的叔父赶考高中正欲庆祝,祖父却在熏熏大醉,手里还攥着牛肉吃。
读到这里我不免想到苏轼在任杭州知府时,疏淤泥、修堤坝之余,用以“东坡肉”招待工人,还要自制年夜菜与朋友把酒言欢,这不正是继承了祖父的胸怀和酒趣吗?苏父虽然沉默寡言,终生难实现政治抱负,但有两个孩子之后还未放弃勤勉奋发,和后生之辈一起历经科举,名不被儿子所掩,可谓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苏家各种图书插列满架,长辈不因一次落第嗟叹连连,晚辈高声朗读经典,正是这样的家庭氛围才造就了腹有诗书的东坡居士。
而且苏父一直坚持做文章应舍弃华美靡丽、苏轼也受其影响。
所以他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令人回望千年、一句“明月几时有”让人把酒问了千年。
东坡的母亲出身官宦之家,却勤俭节约,乐得做个“豪门贫小姐”。
2024年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3篇)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3篇)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1《苏东坡传》的作者是林语堂先生,那么在林老先生眼中的苏东坡是什么样子的人呢?“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位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也许这些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这也是他的人格魅力,这种魅力________一种精神,那这种精神又是什么呢?用苏东坡自己的话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是啊,在苏东坡的眼里,天底下都是好人。
这是何等的胸襟,难怪他快快活活,无忧无虑,旋风般的活过一辈子。
我们透过书本的墨迹,仿佛看到了千年前的一位知识渊博的长者,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哦,我似乎找到了苏东坡快乐的原由。
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他旷古无今的文学造诣,敢做敢为的正直作风,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造就了一个浩然不朽的伟大生命。
读完《苏东坡传》,感触颇深:命运与造化我无法掌控,也求不得,那就笑由它去吧。
我的心情,自己却可以做主!人活着,就开心快乐吧!原来既已听闻苏东坡大名,如雷贯耳,万分佩服,尤其他那一阙《大江东去》、一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以及其余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等等等等,不尽于牍,皆令我为之折服而赞不绝口。
他为北宋豪放派词人乃是当之无愧,开创出宋词另一番天地。
阅毕此书,方知东坡其余的光辉点如天际之星,亦熠熠闪光,如爱民、敬友、忠妻,不一而足,他在杭州任太守期间,曾数次不厌其烦上书朝廷“莫专以救济百姓为法,而要未雨绸缪的做好防饥备馑工作”(见第二十二章)。
苏轼毕生朋友满天下,且几乎各行各业皆有:道士、僧人、朝廷命官、边城微吏、平民百姓、青楼妓女、书法家画家、诗人词人,举之不尽,列之不穷,就连后来他的敌人章CHUN(竖心旁加“享”),东坡也不计前嫌的宽容他的罪行(见第二十八章),至于其元配夫人王弗,苏轼在她早年亡故后,作了流放百世、脍炙人口的《江城子》,其后娶王闺之以续弦,夫妇两人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一直到后来还是在王闺之的大力操办下苏东坡从纳了后来一直追随他至死的小妾朝云。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24篇)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24篇)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1这本书刚开始读觉得晦涩难懂,但是读了之后就像品一杯咖啡,第一口的苦,回味却是无穷的。
本书按照苏东坡的人生轨迹的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流放岁月四个部分来写苏东坡的传记。
因为林语堂对苏东坡的喜爱,他对苏东坡十分了解,也在他收集的资料与他的想象中,创造出状元一本好书。
谁说苏东坡本就在东坡流放,谁说苏东坡整天就在那里耕田写诗不管国家,而这些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苏东坡又开始绽放了自己的光彩,变得那么平易近人。
少年天才苏东坡在考试时被误认为了曾巩,欧阳修为了避嫌,所以他成为第二名。
在京师之中“三苏”的名声早已经传遍。
可是原本是要殿试的三人,却因为苏东坡的母亲的死亡,所以三苏赶紧回家,三年的守孝。
三年以后,“三苏”再次来到京城,但是兄弟两人只有一个人可以在待在京都与父亲在一起当官,于是苏东坡被派到郑州。
休闲的生活开始了,苏东坡偶尔做做公事,经常游山玩水,好不自在逍遥,可是小人佞臣在历史中总是不会缺少,在乌台诗案中苏东坡被新党众人列入了死亡名单,不杀了苏东坡,不能安心,但是在朝廷上下也都在上书劝神宗不要杀苏东坡,就连是新党的前领导者王安石也上书,所以苏东坡开回归人们的记忆中——苏东坡被贬黄州,那个东坡来了。
在经历了艰难的生存危机之后,“东坡”上的一块田,一家人的劳作。
自从神宗驾崩之后,旧党的势力开始恢复,但是在东坡待的几年也让他见识到旧党的不好,这让苏东坡现在既不能容于旧党,也不能体谅于新党,所以对于朝廷的黑暗,苏东坡自请外调。
在一端政治交替候,徽宗继位,朝廷又让苏东坡复任朝官职,但是在又一次次的交换之中,苏东坡也经历的海南岛的穷困潦倒,所以在北归的途中也逝世了。
苏东坡经历了人世间的心酸和苦楚,身心怀有着志气,却只有郁郁寡欢而到达生命终点,但是在他留下的一篇篇的诗词和记录他的言行中,我们也可以窥见一个活跃在我们心头的苏轼。
正如林语堂所说的:“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林语堂《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林语堂《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林语堂《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林语堂《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林语堂《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1今年国庆七天长假,奉老师之命借来厚厚一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本是是想草草读完草草了事,可不想自己被苏东坡命运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对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产生了无限的敬意。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无可比拟的才华。
一说起苏东坡,就不能不提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才。
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透过东坡,我触碰到中国文人飘忽的衣袂,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
“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的同志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几度外放他乡的下常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
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
而在他晚年身处的岭南蛮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正是苏东坡明朗豁达心境的写照。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的浩然之气。
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东坡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
教师读书心得 读《苏东坡传》有感

教师读书心得读《苏东坡传》有感近日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心中颇有感触。
苏东坡虽文章名满天下,仕途却历经艰险,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皆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立于尖峰位置;他的人格精神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千年来始终闪耀。
苏轼,一个天生的乐天派主义者,在林语堂的笔下是那么的明显。
对苏轼的印象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变化,我不感去亵渎他那近乎完美的人格,更不可能拥有如他般史诗般的人生,我只能静静的去体味这本书的深意。
苏子,他的达观是我最欣赏的,从他仕途坎坷,命运多劫中依然能在美食中找到乐趣。
再想想我们总是抱怨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不懂得用乐观去化解,请记住乐观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苏轼却用一生诠释了这一点。
朝云的有趣问答,苏轼的反映,满肚子的不和适宜。
富有哲理而风趣。
书中的字字句句无不体现这点。
林语堂笔下的苏轼是更是一个大文豪。
他没有李白的魄力,更没有杜甫深沉,他有的是贴近百姓生活的人。
他的词他的诗是给每个人最好的祝福。
苏东坡的《苏》中说:“杰作之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所淹没,甚至读他他的经历久而弥新,必然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
”而正因为苏东坡人格中那“真纯”的一部分,表现在其文章与事迹中,才得以传得千古美名。
当代的我们也许没有杰出的事迹,但我们能做的是回归自然悟生活的美好。
苏子尚且如此,更何况如今的我们。
苏轼更是一位富有感情的人。
他与三位妻子的美谈佳话固然其中富有许多时代的局限,但都是真情实感的体现。
他的江城子,他的水龙吟。
无不令人动心,而书中都详细表现出来。
乌台诗后的东坡跌入了人生的谷地但他没有就此一决不醒。
《苏》中写道:“苏东坡这种解脱自由的生活,引起他精神上的变化,这种变化遂表现在他的写作上。
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我想,这便是苏东坡的超脱。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相关推荐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通用34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篇1看完王水照老师的这本《苏轼传》,感慨良多。
东坡是中国文人中我非常喜爱的,可以说是最喜爱的一位,此次翻开这本传记,自然主要是因为对传主的爱戴,当然和优秀的文笔也是分不开的。
那是一个初秋的早上,和煦的阳光洒满屋内,我从朋友的书袋内掏出这本书,赫然三个隽秀的字映入眼帘:苏轼传。
朴素而清新淡雅的封面,良好的印刷,最重要的着者深厚的功力均深得我心,加上传主是我最喜欢的一代文豪,于是迫不及待地打开一睹为快。
可以说书没有让我失望,我是一个队文字相当敏感的人,文字的质量会大大影响我对一书的爱恶,而此书于文字之流畅优美来说绝对是上乘之作,行云流水般的文笔娓娓道出东坡传奇的一生,跟随着着者的脚步,我仿佛进入了那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川蜀大地,看到了稳健自信的明允公,乐善好施的程夫人,还有可爱的苏轼苏辙兄弟……我渴望看到的情节书中几乎没有遗漏,苏轼考进士、任徐州、杭州知州,乌台诗案,贬官黄州,写下一首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诗词,一篇篇流芳百世万古不朽的美文,一页页通天地之气得日月之精的丹青墨宝……书中既有对人物生平流畅而传奇的叙述,精彩动人,跌宕起伏,又有对东坡诗文书画的专业性评论,高见迭出,云霞满纸,着实令人大呼过瘾,十分解渴。
换句话说,这是一部能让外行看够热闹,让内行看够门道的大书好传。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篇2形象中的苏东坡是个豪爽,旷达而又不失儒雅的文人,他在前史上留下了不行磨灭的荣光印记,直到现在,人们还铭记取她,我曾去过他的家园眉山,眉山许多的地名都是以他的姓名命名的,不得不说,他是如此耀眼。
但是或许我对他的了解仍是太限制了,只停留在这些外表的形象上,最近读了《苏东坡传》才知道人们爱他,爱的是他的真挚。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1】孤灯相伴,手捧一本《苏东坡传》,忽听窗外淅淅沥沥地下起了雨。
世事变幻,我却始终喜欢这种夜深人静冷雨敲窗的意境。
凝望窗外,我于春寒料峭之中,看到了苏东坡的一生。
他是一代文豪。
从小受父亲熏陶,五岁开始苦读诗书,老父苏洵严厉地教导,让他在书画方面飞速进步。
十九岁时苦读诗书,进京赶考,与弟弟子由一同考取进士,完成父亲毕生的梦想。
他的文章震惊天下,受到了欧阳修等大儒不吝的赞赏。
他的仕途本可以一帆风顺,可是“人生到处何相似,恰似飞鸿踏雪泥。
”他太正直、太清廉,他的眼中容不下一粒沙子。
对那些势利小人,他总是幽默的讽刺他们的恶行;他不满新法中的条令,便直陈其弊。
于是诽谤、弹劾便应声而至。
他的光芒刺痛了那些习惯于黑暗的眼睛。
于是,他注定要承受官场和文坛一起泼来的污水,他虽深得皇帝、皇后的喜爱,但终究经不起众多小人的弹劾。
他一生多次被贬,曾到过密州、黄州、岭南等地。
但即使被贬,他的胸中却依然溢满着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
当他手拄竹杖,脚踏芒鞋时,心中所想不只是秋风绿水泛青波,更多的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的雄姿。
他多想自己也成为“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的周大将军,谈笑间,樯橹即可灰飞烟灭;他只恨自己是一只“拣尽寒枝不肯栖” 的孤鸿,高洁、傲岸但却不得重用。
他不想就此沉沦,于是,在痛苦与超脱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他选择了做一个夜饮东坡,倚仗听江声的老人;他选择了做一个荷锄挑担、躬身于垄亩的居士;他选择了做一个夜游寺院,门海寄余生的智者。
在宦海浮尘半生之后,他渐渐看透了生命。
于是他开始探究佛学,研习长生之道。
他暴躁、固执的性格慢慢地开始改变。
他经常游山玩水,在游览美丽的山水之时。
它开始慢慢地理解、崇拜陶渊明。
希望自己也能成为这样一位洒脱的居士。
看门前花开花落,望天边云卷云舒。
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的生活。
于是,他带着朋友,驾一叶之扁舟,手捧倾江美酒,欣赏着千百年来盈虚交替的明月,聆听着自古以来奔流不息的江水。
林语堂《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

林语堂《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林语堂《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600字(通⽤16篇) 当赏读完⼀本名著后,相信⼤家⼀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篇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编精⼼整理的林语堂《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600字(通⽤16篇),欢迎⼤家分享。
林语堂《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1 许久以前就有听闻苏轼,但通过最近阅读林语堂先⽣写的《苏东坡传》,我才真正了解了⽂忠公的⽣平——如⼀阵清风拂过的⼈⽣。
苏东坡年少时与弟弟双双考⼊进⼠,⽂采被欧阳修赏识,并被收为弟⼦。
⽣活总是对⼈有所不公,它会看你⾛得太顺⽽给你许多挫折,所以苏轼的后半⽣格外凄惨,但也许是上天注定,这样的天才,注定毕⽣坎坷多桀。
当时在阅读时,探讨过苏东坡是否适合做官?我个⼈认为并没有绝对的适合,⼜或是不适合,⼀个⼈只要有才能,有实⼒就能够胜任⼀切职务。
苏东坡之所以⼀直受排挤并贬官,不是他不适合做官,是政治⽴场不同,他不相信“近朱者⾚,近墨者⿊”。
当王安⽯变法时,苏轼是反对的,他是⼀位爱民之⼈,⽆法眼睁睁地看着官僚剥削百姓,但在当时⿊暗的时候环境中与权贵作⽃争,注定是失败的,朝廷中都是些趋炎附势之⼈。
真正那些刚正不阿的⼈少之⼜少,⼀旦成为权贵之⼈的拦路虎,⼀定会遭受排挤。
这本就是场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的战争。
我真正佩服苏轼的是,他不断遭受贬官,流放,依然能平和接受⼀切;⾯对物欲横流的社会,依旧秉持⾃⼰的原则,不随波逐流;⾝处社会的⼤染缸中,见过真正的⿊暗,仍然能够初⼼依旧;⾯对反对、排挤、压迫从不怀疑、迷失⾃⼰,⽽是坚信⾃⼰的内⼼。
在我⼼中苏轼就似⽵,是君⼦。
像⽵那样挺拔、正直;中通外直、虚怀若⾕;⽵虽为节状,但却永不⽌步,不断⽣长。
苏轼也许就像天上的神仙化作⼀刻星⾠划过空中,来到⼈间,过⼀段凡⼈的⽣活,体验⼈间的酸甜苦辣,只是充满烟⽕⽓的凡世间,终不适合他这样乐天派的仙⼈。
林语堂《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2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著名的词⼈、诗⼈、散⽂家、画家、书法家等众多⾝份的集⼤成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读书随笔隔了千年的仰望——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年少时,苏东坡的名字,在心中代表着卓越绝美的诗词。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清新雅致,一副江南早春图;“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哲理隽永,一副移步换景、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精妙比喻,成就了西子湖;“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青春时,苏东坡的名字,在心中代表着洒脱飘逸的身姿。
享受生活,挥洒文字,自在洒脱。
是“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是“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是“与朋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现在,对于苏东坡,固然欣赏其惊采绝艳的文学造诣,更多却想从他的身上找到自己在苦苦寻觅的一些人生答案。
因为,越来越多得了解苏东坡,却更迷惑一个问题。
这位几百年才能出现的一位旷世奇才,并没有像自己所想象的那样,人生之路一帆风顺,而是“一个落魄文人,一个被政敌迫害的政治家,一个终身颠沛流离的才子”,但他饱经忧患拂逆,人性却更趋温厚,而无尖酸刻薄,他如何具备了这种强大的灵魂和精神?当代作家方方女士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如果上苍能给我一次完全自主的机会,让我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地选择我要嫁的男人,那么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嫁给苏轼。
喜欢苏轼的人不止方方一人。
林语堂说:知道一个人,或是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与否,没有关系。
主要的倒是是否对他有同情的了解。
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
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爱他。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是20世纪的四大传记之一。
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心中的苏东坡该是一幅怎样的模样?这两位名家共同打造出来的苏东坡会是一种怎样的风采?他说东坡是“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
满怀欢喜地看完此书,一段时间,脑海中东坡灵魂时时浮现,一种情感如鲠在喉,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
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
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是什么让苏轼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甚至在美食上都多有建树,是什么让苏轼汪洋恣肆,是什么让苏轼拥有天真烂漫之趣,是什么让苏轼有大漠长天般的挥洒自如?林语堂认为“苏东坡的主要魔力,是熠熠闪烁的天才所具有的魔力——他身上显然有一股道德的力量,非人力所能扼制,这股力量,由他呱呱落地开始,即强而有力在他身上运行,直到死亡封闭上他的嘴,打断了他的谈笑才停止。
”他“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不移,二则是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
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
”他如此感叹道:“我不相信我们会从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
”惟有大视野才会有大境界才会有大才干。
21岁的青年苏轼从山清水秀之蜀地走出,才华横溢,主考官是宋代文坛的领军人物欧阳修,面对考卷,为苏轼淋漓的才华倾倒,误判是自己的弟子曾巩,为避嫌疑,判定苏轼为第二名。
在皇帝主考的殿试中,苏轼批评朝政、指责后宫开销过大,甚至敢于说仁宗皇帝勤政不足。
很快,他少年得志,踌踌满志,名满京华,名满朝野,鲜衣怒马,文章遍行天下,上至九五之尊宋仁宗,朝堂领袖欧阳修,下至庶民,对他无一不欣赏推崇。
苏轼并未以此自衿。
政坛多风雨,此后宦海沉浮,他一贬再贬,由黄州而惠州,由岭南而海南,愈贬愈远。
总观东坡一生,在京都的日子不足十年,其他时间都是在地方任上度过。
流放当时天涯海角蛮荒之地海南岛时,“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
”面对接踵而至的人生苦难,生命的激流遭遇到不可绕行的暗礁,冲天而起的是最美的雪浪,苏轼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对待不幸,化解苦难,苦难成就了绝美诗篇,成就了他被后人敬仰的“精彩人生”。
苦难面前,东坡的人生始终充满希望和浩然之气。
当别人在为困境中的自己的失意伤怀、哀叹抱怨时,苏东坡却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希望上,放在创造上。
他种菜耕田,酿酒做菜,研究草药,参佛学,炼瑜珈,自制墨,极苦而喜,做好眼前能面对的每一件事,做出了只有苏东坡能做出的超脱。
为官一方,造福一地,脚踏实地,务实求是。
陕西凤翔东湖是东坡第一份政绩;徐州的“黄楼”筑堤防水;被贬杭州,他带领民众疏浚西湖筑美丽苏堤;海南儋州已经是山穷水尽了,他仍保持着“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气魄,仍挖掘出了泉水。
他追寻自我,不逃不离,用一种最自然的方式接受一切。
他把每一处流放地都当成家来热爱,使得他的敌人因为总是看不到他的痛苦而痛苦万分。
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黄州抒怀,大江东去,江山如画。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杭州吟唱: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药中;惠州赞叹: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天香国艳肯相顾,知我酒熟诗清温;儋州叹曰:蛮唱与黎歌,余音犹杳杳……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雪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顾计东西。
”有人生的无奈,更有人生的超拔和飞扬。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笑且徐行。
”有禅意,有不羁,更有一种智慧之声和勇往直前的无悔,履险如夷,泰然自若。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一份自信旷达和潇洒。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再多忧愁,也一任它随着滚滚江水东逝。
他不懂为什么有人认为天空有云,有月光更美。
他以为天空无云,正如一尘不染的良心。
无论处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东坡都以一颗率真自然的赤子之心,活得生机盎然,波澜起伏,跌宕多姿,豪纵酣畅,坦荡旷达。
他是“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接受、尝试着“捱过”苦难,然后越挫越勇,超越苦难。
“开荒”创造成就了真正“东坡”,他耕耘收获着自己的生活,收获着自己的快乐。
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中,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
试问,文学史上,有谁能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者无惧,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任真自然、骋目游怀的顺从天道,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和光同尘,与俗俯仰”的自得,有机融合的如此浑然一体,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
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襟。
在那流放之地,他听说当地有溺死女婴的习俗后,大为惊骇,立即写信给当地太守,劝其阻止此杀婴恶俗。
“佛言杀生之罪,以杀胎卵为重。
六畜犹尔,而况于人。
俗谓小儿病为无辜,此真可谓无辜矣。
悼耄杀人犹不死,况无罪而杀之乎?公能生之于万死中,其阴德十倍于雪活壮夫也……”。
拳拳之心,透纸而出,他创办了救儿会,捐款购买食品,养育那些被遗弃的婴儿。
苏东坡和王安石是政治上的夙敌,作为苏东坡的粉丝,林语堂狠狠地贬低了王安石,说他肮脏,囚首垢面,呆板,神情恍惚,不苟言笑,不近人情。
可林语堂也不得不记下苏东坡的这句话:“这世上没有坏人,也没有让我记恨的人。
”当王安石罢官落难,东坡专门探望,畅叙旧情,同饮同乐。
“同年”章惇,早年与东坡颇有情谊,但当权之后,屡次欲置东坡于死地,先以“讥刺先朝”的罪名将苏轼降职免官,贬置惠州,贬为琼州别驾,发配儋县,身为宰相的章惇还特别下了一道命令:不准苏氏兄弟在官舍居住。
章惇不但在政治上对苏轼排斥、打击,而且在生活上也对苏轼加以设障、留难。
两千多个苦熬的日日夜夜,东坡凄风苦雨,备受摧残。
元符三年五月,苏轼遇赦,结束七年流放从海南北归,传闻要为相的时刻,章惇之子章援,请求他的宽宥,东坡回信坦诚到:“伏读来教,感叹不已。
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增损也。
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
但以往者,更说何益,惟论其未然者而已。
”好一个“更说何益”“未然者而已”。
这种胸怀度量是慈悲,是一览众山小的胸襟。
对待学生、晚辈更是真诚扶持,亲如兄弟,情同父子。
当得知弟子秦观病故,他竟然星夜兼程折回百余里,凭吊感怀。
苏轼与苏辙是兄弟,是师生,是诗词唱和的良友,是政治上荣辱与共的伙伴,是精神上相互勉励安慰的知己,他们很好地诠释了中国古代孝悌文化中的“悌”字。
他对亲人一往情深,悼念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千古绝唱,后无来者;写朝云“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凡此种种,举不胜举。
“圣人视天下之不治,如赤子在水火中”,苏轼爱民如子,体恤民情。
他不以对方的地位高而奴颜婢膝,也不因为对方的地位低下而傲视目中无人。
二十余年仕途多舛,颠沛流离,苦痛磨难,终不改其人性本善的信念,始终怀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他说:“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屹立于对大写的“人”的挚爱与坚信的磐石之上,人类情怀、人文情愫,如电光火石般划过千年夜空,照亮华夏。
苏轼是浪漫、幽默的,苏轼又是兀傲、坚韧的。
林语堂这样写道:人的生活也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而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
如同苏东坡《潮州韩文公庙碑》: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
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
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苏轼的存在,就是一个了不起的生命形态的存在。
正如作者所言,在读《苏东坡传》时,我们一直在追随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和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呈现,昙花一现而已。
苏东坡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隔了千年的仰望,仰之欲高,钻之弥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