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法律案例分析
法律典型案例及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张某某,男,32岁,个体经营者。
2016年5月,张某某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布代购境外商品的信息,吸引消费者购买。
张某某以低价代购境外商品为诱饵,实则未实际购买,骗取消费者货款。
2016年7月,张某某被公安机关抓获。
二、案件审理本案经公安机关侦查,认为张某某的行为已构成非法经营罪,依法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检察机关经审查后,认为张某某的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构成非法经营罪,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人民法院审理认为,张某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布虚假代购信息,骗取消费者货款,其行为已构成非法经营罪。
鉴于张某某归案后能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认罪态度较好,依法可以从轻处罚。
据此,法院依法判决张某某犯非法经营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
三、案例分析1. 案件性质本案是一起典型的非法经营案件。
张某某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布虚假代购信息,骗取消费者货款,其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关于非法经营罪的规定。
2. 刑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非法经营,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3. 案件特点(1)手段隐蔽:张某某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布虚假代购信息,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不易被发现。
(2)范围广泛:张某某的非法经营行为涉及多个消费者,影响范围较广。
(3)后果严重:张某某骗取消费者货款,给消费者造成经济损失,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4. 法律启示(1)加强网络监管:针对网络非法经营行为,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严厉打击网络违法行为。
(2)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应提高警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上当受骗。
(3)加强法律宣传: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广泛宣传法律法规,提高全民法治观念。
法律经典案例剖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2000年5月,辽宁省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刘涌案进行了一审公开宣判,以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聚众斗殴罪、寻衅滋事罪、非法持有枪支罪,数罪并罚,判处刘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刘涌不服,提出上诉。
2001年1月,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刘涌案进行了二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并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2003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经复核,裁定核准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维持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聚众斗殴罪、寻衅滋事罪、非法持有枪支罪,数罪并罚,判处刘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刑事裁定。
二、案件概述刘涌,辽宁省沈阳市人,原沈阳中院副院长。
1999年5月,刘涌因涉嫌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聚众斗殴罪、寻衅滋事罪、非法持有枪支罪被依法逮捕。
案件审理过程中,刘涌涉嫌犯罪的事实被一一查证属实。
经审理,法院认为,刘涌犯罪手段残忍,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社会影响极坏,依法应予严惩。
三、案例分析1. 故意杀人罪刘涌在1999年5月,因个人恩怨,指使他人杀害一名无辜男子。
此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之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 故意伤害罪刘涌在1999年至2000年间,多次指使他人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一人重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之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3. 聚众斗殴罪刘涌在1999年至2000年间,多次组织、策划、指挥他人聚众斗殴,情节恶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条之规定,聚众斗殴的,对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纠集他人多次聚众斗殴的;聚众斗殴人数多,规模大,社会影响恶劣的;在公共场所或者交通要道聚众斗殴,造成严重后果的。
近五年法律案件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法律案件的数量逐年上升。
本文将选取近五年内具有代表性的法律案件进行分析,以期为法律实践提供借鉴和思考。
二、案件一:张某交通肇事案(一)案件简介张某,男,32岁,某市某公司员工。
2018年7月15日,张某驾驶一辆小型客车在市区道路行驶时,因疲劳驾驶导致车辆失控,撞上前方一辆电动车,造成电动车驾驶员重伤,张某本人死亡。
(二)案件分析1. 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张某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
2. 案件特点:本案是一起典型的因疲劳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张某在驾驶过程中未能遵守交通规则,造成严重后果。
3. 案件启示:该案提醒广大驾驶员要时刻保持警惕,遵守交通规则,确保行车安全。
三、案件二:李某合同纠纷案(一)案件简介李某与某房地产公司签订了一份房屋买卖合同,约定购买该公司一套住宅。
合同签订后,李某支付了首付款,但房地产公司未能按时交付房屋。
李某遂将房地产公司诉至法院,要求解除合同并返还首付款。
(二)案件分析1. 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房地产公司未能按时交付房屋,构成违约。
2. 案件特点:本案是一起典型的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件,涉及到合同履行、违约责任等问题。
3. 案件启示:在签订合同过程中,当事人应充分了解合同条款,确保自身权益。
四、案件三:王某盗窃案(一)案件简介王某,男,28岁,无业。
2019年5月,王某因生活所迫,盗取某商场价值5000元的商品。
案发后,王某被公安机关抓获。
(二)案件分析1. 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王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2. 案件特点:本案是一起因生活困难而引发的盗窃案件,反映了社会治安问题。
3. 案件启示:政府和社会应关注弱势群体,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减少犯罪现象。
五、案件四:张某知识产权侵权案(一)案件简介张某,男,35岁,某科技公司员工。
分析生活中典型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在日常生活中,法律案例无处不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典型法律案例入手,分析法律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方面的作用。
二、典型法律案例分析1. 案例一:张某与李某相邻权纠纷案案情简介:张某与李某是邻居,两家房屋相邻。
李某在自家庭院搭建了一个阳光房,导致张某的采光受到严重影响。
张某多次与李某协商,要求拆除阳光房,但李某拒绝。
无奈之下,张某将李某诉至法院。
分析:此案涉及相邻权纠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八十四条规定:“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相邻关系。
”张某的采光权受到李某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得到法律保护。
法院审理后,判决李某拆除阳光房,恢复张某的采光权。
2. 案例二:王某与李某劳动合同纠纷案案情简介:王某在某公司工作多年,双方签订有劳动合同。
公司因经营不善,决定裁员。
在裁员过程中,公司未按照法律规定支付王某经济补偿金。
王某不服,将公司诉至法院。
分析:此案涉及劳动合同纠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依照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公司未按照法律规定支付王某经济补偿金,侵犯了王某的合法权益。
法院审理后,判决公司支付王某经济补偿金。
3. 案例三:张某与李某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案情简介:张某驾驶摩托车与李某驾驶的汽车发生碰撞,导致李某受伤。
交警部门认定张某负主要责任。
李某要求张某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等损失。
分析:此案涉及交通事故责任纠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
”张某负主要责任,应承担赔偿责任。
法院审理后,判决张某赔偿李某的医疗费、误工费等损失。
4. 案例四:王某与李某婚姻家庭纠纷案案情简介:王某与李某结婚多年,因性格不合,感情破裂。
关于法律十个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一:张三交通肇事案案情简介:张三酒后驾车,在夜间行驶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造成对方车辆损坏及人员伤亡。
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张三的行为构成酒后驾车,且在夜间行驶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其行为严重违反了交通法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张三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
最终,法院依法判处张三有期徒刑三年,并赔偿对方损失。
二、案例二:李四故意伤害案案情简介:李四因与邻居王五发生争执,持刀将王五刺伤,造成王五重伤。
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李四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根据案件情节,法院依法判处李四有期徒刑五年,并赔偿王五医疗费、误工费等损失。
三、案例三:王五盗窃案案情简介:王五为筹集赌资,入户盗窃邻居赵六的财物,价值人民币一万元。
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王五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根据案件情节,法院依法判处王五有期徒刑三年,并追缴其非法所得。
四、案例四:赵六合同诈骗案案情简介:赵六在签订合同时,隐瞒标的物的真实情况,骗取对方信任,签订合同后携款潜逃。
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赵六的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
根据案件情节,法院依法判处赵六有期徒刑五年,并追缴其非法所得。
五、案例五:钱七强奸案案情简介:钱七趁被害人小丽熟睡之际,采取暴力手段将其强奸。
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钱七的行为构成强奸罪。
根据案件情节,法院依法判处钱七有期徒刑十年。
六、案例六:孙八职务侵占案案情简介:孙八利用职务之便,侵占公司资金五十万元。
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孙八的行为构成职务侵占罪。
根据案件情节,法院依法判处孙八有期徒刑五年,并追缴其非法所得。
七、案例七:周九故意毁坏财物案案情简介:周九为泄私愤,故意将邻居吴十的汽车砸坏,造成车辆损坏。
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周九的行为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
法律十大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分析一:赵某非法拘禁案案情简介:赵某因怀疑其妻子与他人有染,遂非法拘禁妻子,并对其进行殴打。
妻子不堪忍受,报警后,赵某被公安机关依法逮捕。
案例分析:此案涉及非法拘禁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的规定,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赵某的行为已构成非法拘禁罪,应依法受到惩罚。
二、案例分析二:李某盗窃案案情简介:李某因生活所迫,盗取了邻居家的财物,价值人民币五千元。
案发后,李某主动投案自首,并积极退赔。
案例分析:此案涉及盗窃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李某的行为已构成盗窃罪,但由于其主动投案自首,依法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三、案例分析三:王某交通肇事案案情简介:王某酒后驾驶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一人死亡,一人重伤。
案发后,王某主动报警,并赔偿了死者家属的经济损失。
案例分析:此案涉及交通肇事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王某的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但由于其主动报警并赔偿了死者家属的经济损失,依法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四、案例分析四:张某故意伤害案案情简介:张某因邻里纠纷,持刀将邻居刺伤,致其重伤。
案发后,张某主动投案自首,并赔偿了受害者经济损失。
案例分析:此案涉及故意伤害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张某的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但由于其主动投案自首,依法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法律典型案件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张某,男,35岁,某市某区居民。
因邻里纠纷,与邻居李某发生争执。
在争执过程中,张某持械将李某打成重伤。
李某经抢救无效死亡。
此案经公安机关侦查,检察机关起诉,法院审理,最终作出判决。
二、案件事实1. 争执起因:张某与李某系邻居,两家相邻。
近年来,两家因邻里纠纷矛盾不断,张某怀疑李某在背后说其坏话,导致两家关系紧张。
2. 争执经过:201X年X月X日,张某在小区内遇到李某,双方再次发生争执。
张某情绪激动,拿起手中的铁棍朝李某头部打去,李某躲避不及,头部受到重击。
3. 伤害后果:李某被送往医院抢救,经诊断为重伤,后因抢救无效死亡。
4. 张某归案:案发后,张某逃匿。
经过公安机关侦查,张某于201X年X月X日被抓获归案。
三、争议焦点1. 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2. 张某是否具有自首情节?3. 法院应如何判决?四、案例分析1. 关于故意伤害罪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在本案中,张某持械故意伤害李某,致其死亡,其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
张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当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2. 关于自首情节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在本案中,张某在被公安机关抓获后,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符合自首情节。
但是,张某在案发后并未自动投案,而是在被公安机关抓获后才供述自己的罪行,因此,张某的行为不构成自首。
3. 关于法院判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且致人死亡,依法应当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法律好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原告王某某与被告李某某系邻居,双方因相邻土地的边界问题产生纠纷。
原告王某某认为被告李某某在未经其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占用其土地修建围墙,侵犯了其合法权益。
被告李某某则认为围墙的修建是为了防止边界土地被他人占用,并未侵犯原告的合法权益。
双方协商未果,遂诉至法院。
二、案件事实1. 原告王某某与被告李某某系邻居,相邻土地位于城市住宅区。
2. 原告王某某的房屋位于北侧,被告李某某的房屋位于南侧。
3. 原告王某某与被告李某某的土地边界线存在争议,双方对边界线的具体位置各执一词。
4. 被告李某某在未经原告王某某同意的情况下,在其土地上修建围墙,围墙部分占据了原告王某某的土地。
5. 原告王某某多次与被告李某某协商解决边界问题,但被告李某某拒绝让步。
6. 原告王某某认为被告李某某的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三、法律问题本案涉及的法律问题主要包括:1. 相邻关系的界定2. 相邻权的规定3. 土地使用权的行使4. 合同纠纷的处理四、案例分析1. 相邻关系的界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八十四条规定:“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
”本案中,原告王某某与被告李某某的土地相邻,双方应当遵循相邻关系的原则,正确处理边界问题。
2. 相邻权的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八十六条规定:“不动产权利人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相邻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本案中,被告李某某在未经原告王某某同意的情况下修建围墙,侵犯了原告的相邻权。
3. 土地使用权的行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一十八条规定:“土地权利人有权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行使土地权利。
”本案中,原告王某某拥有土地使用权,被告李某某未经其同意占用其土地修建围墙,侵犯了原告的土地使用权。
4. 合同纠纷的处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懂法让生活更美好学院:XXXX
专业:XXXX
班级:XXXX
姓名:XXX
学号:XXXX
电话:XXXX
指导教师:XXXX
一、前言
大三上学期,我选修了王卫国教授的《常用法律案例分析》公选课。
王老师本着“实用性、趣味性、时效性”的授课原则,让我在短短的一学期内,对法律常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可是说是受益匪浅。
突然间觉得在21世纪的大学生,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运用科技进步成果,更应该做学法、知法、守法的新青年。
懂法让生活更美好!
对本学期所学到的法律案例进行简单的总结之后发现,涉及到爱情婚姻的案例占了绝大部分。
归纳后如下表:
二、案例分析
(一)案例回顾
王晓燕,女,今年21岁,初中学历,性格外向开朗,时尚漂亮。
王晓燕家住淮安市,是一对普通劳动者夫妻所养育的三个孩子中的第三个。
她从小就活泼可爱,喜欢参加文体活动。
节目中还播放了王晓燕在当地
参加某一项青年业余文艺爱好者选秀活动初选时,她所表现出来对生活的热爱和充满青春活力与少女魅力的电视短片。
王晓燕在该市一家饭店当服务员。
今年年初的某个时候,王晓燕的同学兼好友小惠为她介绍了一个名字叫小建的男朋友(小建是小惠哥哥的同学)。
小建今年22岁,也是淮安市人,在当地一所技术学院读大三,是一名每天上完课就回家的走读生。
这两个年轻人情投意合,双双很快坠入爱河。
后来因为小建的母亲对于王晓燕做未来的儿媳并不满意,小建开始逐渐疏远王晓燕,表现出想要与她分手的倾向。
王晓燕深爱男友小建,感情上难以自拔,宁死不愿放弃二人曾经海誓山盟的甜蜜爱情。
今年5月初的某一天下午,晓燕打电话约小建共进晚餐,被对方婉拒。
王晓燕随后又打电话约他二人的介绍人小惠一同吃了饭。
吃饭时,晓燕向小惠诉说了自己失恋的痛苦,还喝了酒。
晚饭后,王晓燕与小惠一同散步。
她们二人走到该市的横跨某条河流的水门桥上的时候,晓燕突然甩开小惠,快步迅速的翻越桥栏杆跳入河水中。
当小慧伸手去抓晓燕的时候,晓燕说:“别救我,我不想活了!”当接警赶来的消防队员们将王晓燕从河水里救上来时,她已经因溺水而身亡了。
王晓燕的父母悲痛万分,他们认为小建和小惠应该对晓燕的自杀身亡负责。
他们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小建和小惠共同赔偿19万余元。
淮安市青浦区人民法院经依法审理认为,小建和小惠在王晓燕自杀身亡一案中没有过错,不应承担经济赔偿责任。
但从人道方面考虑,法院判决由王晓燕的前男友小建一次性补偿王晓燕的父母二万元,以表示安慰。
1、根据我国民诉法的规定,民事案件可以在法庭的主持下进行调节,但由于原被告双方的调解方案意见差距太大,调解无效,最终只能由法院进行判决。
2、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有很多种交往,但并不是每一个交往会都纳入到法律的保护之下。
王晓燕是因为失恋想不开而跳河自杀的,自杀前小建并不知情。
对于晓燕的死亡,小建并没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所以小建无需承担法律责任,也无需赔偿原告要求的经济赔偿。
3、当小慧和王晓燕一同经过大桥的时候,晓燕突然翻过栏杆要跳河,小慧慌忙去拉她,但是晓燕还是挣脱着跳入了滚滚的河水。
可以说,小慧在现场不但做了必要的措施,而且还报了警,来救人。
小慧尽到了必要的责任和义务。
所以,对于晓燕的死,小慧无需承担责任,也无需赔偿原告要求的经济赔偿。
4、最终法院判决小建和小慧对于晓燕的死亡都无过错,小建赔偿原告2万元人民币,并在判决生效后10日内一次性付清,小慧不做任何赔偿。
我觉得,既然法院判决小建无过错,而且我国法律对无过错方的人道主义补偿没有明确规定,法院是不应该以判决的方式要求小建补偿原告2万元人民币的。
法院可以通过劝解、协商等方式令小建主动赔偿晓燕家庭一定的经济损失。
5、如果小建对于淮安市青浦区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不服,可以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向更高一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1、小慧作为晓燕的好朋友,在晓燕主动向她表明想谈恋爱,并向其询问是否有合适的人给她介绍时,小慧将小建介绍给晓燕是完全正确的。
2、生活中,常常存在父母对于自己子女将要结婚的对象不满意而要求断绝来往的现象。
虽然并不符合公民有婚姻自由,不受他人干涉的权利。
但由于中国传统的孝道观念,父母的做法也无可厚非。
而且由于父母是过来人,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
对于子女婚姻情况的建议或意见具有很大的正确性。
所以,小建母亲的做法符合道德规范。
3、晓燕的父母痛失爱女,饱受精神和经济的双重打击。
在极度伤心的状况下,将小建和小慧告上法庭,要求经济赔偿。
是一种维护自身权益的行为。
这种做法在法律和道德上都是正确的。
4、小建在听从母亲的话后,故意疏远深爱自己的晓燕,是一种逃避、不负责任的行为。
他应该和晓燕好好谈一下,或者可以请双方家长坐到一起好好交换一下意见。
这样也许就可以避免这起悲剧的发生了。
5、晓燕,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子。
但是其心理承受能力太脆弱。
经受不了失恋的挫折,最终选择了轻生,这是一个极其错误的决定,是对自己不负责,对家庭不负责的表现。
给自己的父母和他人带来极大的痛苦。
(四)我的看法
我认为,纵观历史和现实,爱情这条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都是在磕磕绊绊、风风雨雨中前行的。
有因为喜欢所以选择,因为选择所
以坚守,甜蜜幸福,白头到老的;也有人在海誓山盟、海枯石烂之后,相离相弃,反目成仇。
不论爱情之路多么艰辛,因为失恋而轻生的行为都是错误的,甚至是愚蠢的。
正所谓“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支花”。
为了一个不可能的人,为了一段不可挽回的爱情,伤心流泪,寻死觅活,不如选择坚强起来,重新开始自己的美好生活,即使终生单身,至少身边还有爱自己的父母和亲人。
千万不可因为爱情受挫就连亲情也抛弃。
父母将自己抚养成人,呕心沥血,花了眼,白了头,驼了背,轻生的人不但没作出任何回报,还让父母在老了之后承受如此大的精神打击,是极其不孝的行为。
小建作为一个男人,应该学会担当。
曾经海誓山盟的爱过,真心真意的付出过,不管最终分手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他都应该和晓燕说清楚,这是一个男人应尽的责任。
而不是一味的不接电话,不回短信,这样的逃避只会适得其反。
爱情就像一杯酒,男人应该在有酒量之后再品尝,否则糟蹋了酒,也伤害了自己。
晓燕,作为一个女子,对爱情的执着与专一,是可爱的。
但她最终的选择是可悲的。
死亡的结果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我觉得,对于青年人,国家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青年人抗挫折、抗打击的能力,教育他们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三、对常法律案例分析课的感悟
王老师讲课,语言风趣幽默,内容简单实用。
虽然只有一个学期15个周次的学习相处时间。
但我觉得,收获真的很大。
我明白了,法律的思维与传统的道德思维是不一样的,在一个法治社会里,用传统道德的思维办事是会出现很多错误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要求都有了更高的标准。
在追求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的要与法律打交道。
如果对法律一点都不了解,我们的合法权益就很容易受到侵害或者我们的行为不经意间就会侵害他人合法权益。
所以,懂法是很重要的,是必不可少的。
常用法律案例分析,就是法律启蒙课,引导我们学法、懂法、守法。
平凡的课程设置,却有着不平凡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