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水调歌头 中秋》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原文及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原文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苏轼《水调歌头》全诗原文及赏析水调歌头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水调歌头全诗赏析

《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词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四十一岁,时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
题说“兼怀子由”,当时苏轼与其弟子由已经六七年不见了。
词的上片主要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
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两句,是从李白《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两句脱化而来。
同时点明饮酒赏月。
接下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表面上好像是赞美月夜;也有当今朝廷上情况不知怎样的含意。
《诗经》中“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并非问今天是什么日子,而是赞美的语气:“今天是多么好的日子啊!”的意思。
下面“我欲乘风归去”三句,表面是说“我本来是神仙境界中来的,现在想随风回到天上神仙住的‘琼楼玉宇’中去,但是又怕经受不住天上的寒冷”。
这几句也是指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
末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是说,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好,这里所谓“人间”,即指作地方官而言,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
这样想通了,他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表现出积极的乐观的情绪。
词的上片叙述了他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
苏轼和苏辙,手足之情甚笃。
据苏辙《超然台记叙》说:“子瞻(苏轼字)通守余杭,三年不得代。
以辙之在济南也,求为东州守。
既得请高密,五月乃有移知密州之命。
”苏轼抛掉湖山秀丽的杭州,由南而北,原为兄弟之情。
但到密州之后,仍不能与弟辙时常晤对。
对弟弟的思念,构成这首词下片的抒情文字。
下片开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转朱阁”,谓月光移照华美的楼阁。
《水调歌头·中秋》原文及赏析

《水调歌头·中秋》原文及赏析《水调歌头·中秋》原文及赏析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
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水调歌头·中秋》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宋朝苏辙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
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译文分别一次要多久呢?已经过了七个中秋节。
去年的今天在东武之地,我望着明月,心中愁绪难以承受。
想到在彭城山下,一起在古汴河上泛舟,忽然传来凉州曲调。
有鼓吹助兴,惊起汀上的鸿雁。
宴席中的客人,有的穿着用翠鸟羽毛装饰的披风,有的穿着紫绮为面的裘皮衣服。
无奈圆月无情,渐渐西沉不肯为人留下。
今天晚上有酒待客,明晚又要独自宿在水路驿站,离愁依旧。
就怕像王粲那样,不得返乡,只能登楼相望。
注释水调歌头:词牌名。
唐朝大曲有《水调歌》,据《隋唐嘉话》,为隋炀帝凿汴河时所作。
宋乐入“中吕调”,见《碧鸡漫志》卷四。
凡大曲有“歌头”,此殆裁截其首段为之。
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亦有前后片两六言句夹叶仄韵者,有平仄互叶几于句句用韵者。
离别:比较长久地跟人或地方分开。
七度:七次。
今夕:今天。
不胜:无法承担;承受不了。
彭城:彭城,鼓声之城,即今江苏徐州,是黄帝最初的都城。
古汴(biàn):古汴河。
凉州:曲名,唐开元中西凉州所献。
鼓吹:鼓吹乐。
鸿雁:俗称大雁。
汀(tīng)州:水中小洲。
翠羽帔(pèi),紫绮(qǐ)裘(qiú):指豪华衣饰。
素娥:即嫦娥,此处指月亮。
无赖:无所倚靠;无可奈何。
曾不:不曾。
清尊:酒器。
水驿:水路驿站。
依旧:照旧。
但恐:但害怕。
王粲(càn):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
穿越时空的情怀——苏轼《水调歌头·中秋》赏析

将苏轼 目为豪放词的代表。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确 是 对 现 实 的 不 满 。作 者 以皓 月 起 兴 . 造 出 一 种 营
美 孤 切。将其词 作笼统地称为豪放也并不符合 实际。 人 间天 上 、 人 千 里 、 高 旷远 的境 界 氛 围 。在看
苏轼在词的写作 上是个多 面手 . 不仅在多 种体式 似 逸 兴 遄 飞 、 仰 古 今 的 潇 洒 风 流 之 下 。 托 着 俯 寄 上能够 出入 自如 . 在词 的风格上 也几乎是 “ 面 深 深 的对 于人 世 人 生 的无 常 变迁 的感 慨 。 面 俱到” 。既有豪放 的“ 大江东去” 也有缠绵 的“ 。 多 本词通篇 咏月 , 月是词 的中心形象 。 却处处关 情却被无情恼 ”既有深情 的“ : 十年生死两茫茫 ” , 合人事 。 表现 出 自然社会契合的特点 。 它上片借 明
也有达观 的“ 小舟从 此逝 。 江海寄余 生 ” 既有闲 月 自喻清高。 ; 下片用 圆月衬托离别 。开篇“ 明月几
散的“ 牛衣 古柳卖黄瓜 ” 也有 执著 的“ . 一蓑 烟雨 时有” 一问, 排空直 下, 笔力奇崛 。 诸家指 出此处词 任平生” 。即以这篇《 水调歌头》 , 论 也不是一个豪 意和屈原 的《 问》 李 白的《 天 、 把酒问月》 的传 承关
州 。从题 序 来 看 , 为 醉 后 抒 情 , 念兄 弟 ( 由 ) 世 ”即 “ ” “ ” “ ” “ ” 间 抉 择上 的徘 盖 怀 子 。 退 与 进 、隐 与 仕 之
之作 。本篇除具苏词一般共有 的豪迈清雄之外 , 徊 困惑心态。 苏东坡的思想世界中 , 本就儒、 道 释、 它还有其飘逸空灵 以及韶 秀方面 的特点 . 是苏轼 交杂兼有。 其为政则儒 , 其处世、 为人则释、 所 道。 词的另一 副“ 面孔” 。 以, 在苏轼一生 中, 出人进退始终是一个纠缠不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全诗翻译赏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翻译赏析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端着酒杯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今夜是哪一年哪一日。
我想乘御着清风回到天上我又恐怕来到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自己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楼,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明月不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却为何偏偏要在亲人离别之时又圆又亮?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也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长寿,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亮。
【赏析一】词人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此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
上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它构思奇特,畦径独辟,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是苏词的代表作之一。
苏轼简介: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苏洵子。
嘉佑进士。
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水调歌头》古诗赏析

《水调歌头》古诗赏析
《水调歌头》古诗赏析
水调歌头①
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③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⑤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⑥
【注释】
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②丙辰:熙宁九年(1076)。
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
⑥婵娟:美丽的月光。
【简析】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此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
上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它构思奇特,畦径独辟,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是苏词的代表作之一。
水调歌头注释翻译及赏析逐句

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⒃。
【词句注释】⑴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用仄声韵和平仄混用的)。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
⑵丙辰:指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⑶达旦:到天亮。
⑷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并称“三苏”。
⑸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⑹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⑺乘风:驾着风;凭借风力。
归去:回到天上去⑻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⑼不胜(旧读shēng):经不住,承受不了。
胜:承担、承受。
⑽弄清影:意思是诗人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弄:玩弄,欣赏。
⑾何似:一说何时;何如,哪里比得上。
⑿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⒀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⒁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⒂但:只。
⒃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
共:一起欣赏。
婵娟:本意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1] [2]【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苏轼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苏轼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c44d7a8c281e53a5802ffce.png)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苏轼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中秋节祝福语】水调歌头是我国最著名的中秋词之一,是古代大诗人苏轼的经典著作。
下面是整理收集的苏轼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参考!一、原文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译文及解释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注释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2达旦:到天亮。
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5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7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8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赏玩。
10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赏析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至苏轼(1037-1101)有了更大的变化和发展。
胡寅《酒边词序》云:"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这意味着,苏轼打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偏见,提高了词的思想境界,从而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并极大地丰富了词的艺术表现能力。
苏轼这首《水调歌头·中秋》,便足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此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丙辰(1076)。
那年,苏轼四十一岁,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
中秋节那天,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一整夜的酒,直到天亮。
在酩酊大醉中,他写了这首词,既以遣怀,又用来表示他对弟弟苏辙的怀念。
因为他兄弟俩已多年不见面了。
一开头,词人就端起酒杯向着青天发出了一个离奇的问题:"明月几时有?"这显然是屈原《天问》传统的继承和延续。
这样就把读者登时带入遥远的邃古年代和无垠的寥廓天宇中去了。
它给人以无穷无尽的想象,并表现出词人天真的情趣和深邃的思考。
唐代诗人张若虚曾问过:"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李白也问过:"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把酒问月》)如果说,张若虚在诗中用精致流利的语言创造出一个澄莹生动的境界,蕴涵着无比诱人的旨趣;那么,李白在诗中则表现得更超脱、更豪迈。
李白不慌不忙地在探求着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
苏轼此词虽然它语气更迫切,而胸襟却更显豁达了。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突兀的设问,表明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苦闷,因而神思飞越,一下子闯进月宫里去了。
月宫里也许很美好吧?"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词人设想自己原是谪居世间的天上神仙(像贺知章称呼李白那样),因此打算乘风归回月宫里去;但他又耽心广寒宫里的凄凉将使人无法消受。
据杨湜《古今词话》说:"神宗读'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乃叹曰:'苏轼终是爱君。
'既量移汝州。
"今人多疑此话欠真实。
因为苏轼移汝州在谪黄州之后,而此词作于谪黄州之前几年。
但我以为,神宗读此词有可能在苏轼谪黄州后。
若谓此时神宗察觉到苏轼忠心耿耿后将他改官汝州,也是说得通的。
显然有此词中,苏轼是把"琼楼玉宇"暗喻皇帝居所的。
前些时候,苏轼因与朝廷政见不合,遂自请离京外任。
现在,他不禁又思念起皇帝来了。
这固然流露出他对赵宋王朝的一悃忠忱;但从"不胜寒"一语中,也表明他已清醒地认识到在朝廷里的风险。
因而一转念,他便接着写道:"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意谓宁可在地方上做个清廉的官吏,也比在朝廷上担惊受怕要强一些。
下片换头处三句,写月亮从朱红色的楼阁上面转过去,低低地照着雕花的窗户,照着情思满怀、睡不着觉的词人自己。
胡仔的父亲胡寅曾主张将"低绮户"改为"窥绮户",认为如此改后"其词愈佳"。
我以为不然。
殊不知"低"在这里兼表时空。
词人用月亮的低垂,暗示时间的流逝。
正由于月亮的西沉,词人又睡不着觉,才引起以下的一连串思想活动:"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跟人们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拣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这样便转到怀念弟弟苏辙的主题上来。
为此,词人又自宽自解,词意也就随着愈转愈深。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从月有阴晴圆缺这一客观事物的规律,联想到人有悲欢离合也是难以避免的憾事。
因此词人发出良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只祝愿亲人一生平安,"隔千里兮共明月"。
从这里,词人清楚地吐露出对兄弟的浓挚感情。
此词虽是通篇咏月,但深藏着词人政治上失意情绪和对兄弟的殷切怀念。
其中涵蕴着不少人生的哲理。
词人将写景、抒情和说理紧密结合在一起,处处显示出他驾御创作的娴熟技巧和热爱人生的积极精神。
他以豁达的襟怀表现出天真情趣,用清醒的头脑(酒醉心明)进行着深邃思考。
从艺术方面说,他想象瑰奇,写作手法又饶有变化,因此能在百字内概括地抒写出其政治上的苦闷和淋漓地表达出其感情上的矛盾。
正如张炎所说:苏轼词"清丽、舒徐,高出人表。
"(《词源》)这首词便堪称为他这方面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