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影像实验实验报告
医学影像学专业超声学实习报告

医学影像学专业超声学实习报告在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实习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通过实习,我们能够亲身参与临床工作,了解医学影像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本篇报告将详细介绍我在超声学实习中的学习和体会。
一、实习背景超声学是一种无创、无辐射的医学影像学技术,主要通过声波对人体进行检查和诊断。
超声学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可以用于诊断心脏病、肝脏病、妇科病等多种疾病。
此次实习是我大三暑期在某大型综合医院进行的。
二、实习内容1. 学习超声学基础知识在实习开始之前,我通过课堂学习和教材阅读,掌握了超声学的基本原理、仪器操作和影像诊断技术。
这为我在实习中的表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熟悉超声仪器操作在实习的第一周,我被分配到超声科中,开始接触和熟悉超声仪器的操作。
导师详细地向我介绍了超声仪器的各个部分和功能,并让我动手操作。
通过多次练习,我逐渐掌握了超声仪器的使用技巧和注意事项。
3. 实习观摩在实习期间,我有幸观摩了一些临床医生进行超声检查的过程。
他们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准的操作,迅速地捕捉到有价值的超声图像,为患者提供准确的诊断结果。
观摩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深刻感受到了超声学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
4. 实习实践在实习的后半部分,我开始亲自操作超声仪器进行检查。
虽然一开始因为缺乏经验,我的操作并不够流畅,但导师给予了我耐心的指导和鼓励。
慢慢地,我逐渐熟悉了超声检查的步骤和技巧,能够获取到清晰、准确的影像。
三、学习收获通过这次超声学实习,我深刻领悟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性:1. 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在实习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于提高实习效果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超声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才能在实际操作中得心应手。
2. 实践的重要性纸上学来终觉浅,通过实际操作才能真正理解超声学的应用。
实习期间的操作练习,使我更加熟悉了超声仪器的使用,提高了操作的准确性。
3. 导师的指导与鼓励导师的指导和鼓励对于实习的效果至关重要。
b超实验报告

b超实验报告B超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B超技术对人体进行超声波成像,了解B超的原理和应用。
二、实验仪器和材料1. B超设备2. 纸张和笔三、实验原理B超(B-mode ultrasound)是一种无创、无辐射的医学成像技术,通过超声波在组织中的传播和反射来得到影像。
它可以用于检测和观察人体内脏器官、血管、胎儿等结构,并能提供实时动态影像。
四、实验步骤1. 打开B超设备,调整成像参数,如频率、增益、深度等。
2. 将探头涂抹适量的凝胶,以提高超声波的传导性。
3. 将探头轻轻贴在实验者的皮肤上,保持平稳并适当施加压力。
4. 通过观察B超图像,辨认并描述其显示的结构和特征。
5. 拍摄并保存感兴趣的图像或视频。
6. 关闭B超设备,清洁探头和皮肤。
五、实验结果通过B超技术,我们成功观察到了人体的内部结构,并得出以下结论:1. B超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人体器官的位置、形状和大小。
2. 不同组织和器官的反射程度不同,因此在图像上表现出不同的亮度和阴影。
3. B超可以实时观察器官的运动和功能,如心脏的跳动、胎儿的活动等。
六、实验分析与讨论B超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医学诊断技术,它具有以下优点:1. 无创伤:B超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伤害,是一种安全的检查手段。
2. 无辐射:B超不使用X射线等有害辐射,对人体没有放射性危害。
3. 实时性:B超可以提供实时的动态影像,有助于观察器官的运动和功能。
4. 操作简便:B超设备易于操作,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良好的图像质量。
然而,B超也存在一些局限性:1. 对组织深度有限制:B超的有效深度通常在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之间,对于深埋在组织内部的结构很难观察到。
2. 对组织分辨率有限:B超的分辨率相对较低,不能清晰地显示微小结构。
3. 受体质和体形限制:不同人群的体质和体形对B超的成像效果会有一定影响,肥胖、气胀等病情或因素可能降低图像质量。
七、实验总结通过这次B超实验,我们对B超的原理和应用有了初步的了解。
b超影像实验实验报告

b超影像实验实验报告篇一:中南大学B超影像实验报告篇二:大学物理B超实验报告篇三:医学影像处理实验报告医学成像技术与图像处理实验报告学院(系):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专业:生物医学工程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刘惠完成日期: XX.06.25实验一:数字图像读取及色彩、亮度、对比度变化一、实验目的了解数字图像的存储格式,并学会对图像的某些视觉特征作简单处理。
二、实验要求1.从最常用的“.BMP”图像格式中读取图像数据;2.对数字图像的表示方式(如RGB、YUV)及各种表示方式之间的转换有初步了解;3.根据输入参数改变数字图像的色彩、亮度、对比度。
三、实验步骤1.利用工具(如ACDSee、PhotoShop)将Sample.1.jpg 转换为Sample1.bmp;2.借助imread命令将图像内容读入内存数组;3.通过访问数字图像RGB三个通道的对应矩阵,改变数字图像的色彩;4.将数字图像的RGB表示转换为YUV表示;Y=0.30R+0.59G+0.11BU=0.70R-0.59G-0.11BV=-0.30R-0.59G+0.89B5.通过访问Y(亮度)通道,改变数字图像的亮度;6.通过Y(亮度)通道作灰度的线性变换,改变数字图像的对比度。
四、实验程序及图像处理结果pic=imread('E:\实验\1.jpg');pic=rgb2gray(pic);subplot(1,2,1);imshow(pic);title('GRAY');INFO = imfinfo('E:\实验\1.jpg');INFO.Width,INFO.Heightpic1 = pic(1:2:end,1:2:end);subplot(1,2,2);imshow(pic1);title('RE');function fA=imread('E:\实验\Sample1.bmp'); %将原图像读入内存[r,c,d]=size(A);red=A;red(:,:,1)=A(:,:,1);red(:,:,2)=zeros(r,c);red(:,:,3)=zeros(r,c);red=uint8(red);subplot(3,3,1);imshow(red); %通过访问R通道来观察图像title('Red');green=zeros(r,c);green(:,:,2)=A(:,:,2);green(:,:,1)=zeros(r,c);green(:,:,3)=zeros(r,c);green=uint8(green);subplot(3,3,2);imshow(green); %通过访问G通道来观察图像title('Green');blue=zeros(r,c);blue(:,:,3)=A(:,:,3);blue(:,:,1)=zeros(r,c);blue(:,:,2)=zeros(r,c);blue=uint8(blue);subplot(3,3,3);imshow(blue);%通过访问B通道来观察图像title('Blue');Y=0.3*red+0.59*green+0.11*blue;%将图像的RGB转换为YUV U=0.70*red-0.59*green-0.11*blue;V=-0.30*red-0.59*green+0.89*blue;subplot(3,3,4);imshow(Y);title('原图亮度'); %原图像亮度显示Y=2*Y;subplot(3,3,5);imshow(Y);%增大图像亮度并显示 title('增大亮度');Y=Y/4;subplot(3,3,6);imshow(Y);%减小图像亮度并显示 title('减少亮度');GreyR(:,:,1)=100+100/255*A(:,:,1); GreyR(:,:,2)=100+100/255*A(:,:,2);GreyR(:,:,3)=100+100/255*A(:,:,3); subplot(3,3,7);imshow(GreyR);title('线性变换');。
实验报告医学影像

实验报告医学影像
实验报告:医学影像
引言
医学影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临床诊断工具,它可以帮助医生们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并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在医学影像领域,不断有新的技术和方法被引入,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本实验旨在探讨医学影像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和意义。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探讨医学影像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和意义,以及介绍最新的医学影像技术和方法。
实验方法
1. 收集相关文献,了解医学影像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和意义。
2. 调研最新的医学影像技术和方法。
3. 分析医学影像在不同疾病诊断中的作用和效果。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1. 医学影像在临床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医生们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2. 最新的医学影像技术和方法不断被引入,如计算机辅助诊断、磁共振成像、CT扫描等,这些技术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实验结论
医学影像在临床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断引入的新技术和方法也为医
生们提供了更多的诊断手段。
我们相信,在未来的临床诊断中,医学影像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结语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医学影像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和意义,以及最新的医学影像技术和方法。
我们相信,医学影像将会在未来的医学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患者的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医学超声物理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超声波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2. 掌握超声波检测设备的使用方法。
3. 学习如何进行超声波成像技术操作。
4. 分析超声波在人体组织中的传播特性。
5. 通过实验,验证超声波在医学诊断中的有效性。
二、实验原理超声波是一种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其传播速度受介质密度和弹性模量等因素影响。
在医学领域,超声波广泛应用于诊断、治疗和手术等方面。
本实验主要利用超声波成像技术对人体组织进行观察和分析。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超声波诊断仪2. 探头3. 被测物体(如:人体模型、水槽等)4. 记录纸和笔四、实验步骤1. 将探头连接到超声波诊断仪上,调整仪器参数,如:探头频率、深度等。
2. 将探头放置在被测物体表面,调整探头位置,确保探头与被测物体接触良好。
3. 开启超声波诊断仪,观察屏幕上的图像,记录图像信息。
4. 改变探头位置和角度,观察不同部位的图像,分析超声波在人体组织中的传播特性。
5. 对比不同被测物体的图像,验证超声波在医学诊断中的有效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超声波在人体组织中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密度和弹性模量有关。
在人体软组织中,超声波的传播速度约为1540m/s。
2. 通过调整探头位置和角度,可以观察到不同部位的图像,如:心脏、肝脏、肾脏等。
这些图像为临床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
3. 实验结果表明,超声波在医学诊断中的有效性较高,可用于检测多种疾病,如:肿瘤、心脏病、肝胆疾病等。
六、实验结论1. 超声波是一种在医学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声波技术。
2. 超声波成像技术能够对人体组织进行实时、无创、高分辨率的观察和分析。
3. 超声波在医学诊断中的有效性较高,可用于检测多种疾病,为临床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保持探头与被测物体接触良好,避免产生干扰信号。
2. 调整探头位置和角度时,要缓慢、平稳,以免影响图像质量。
3.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屏幕上的图像,及时记录相关信息。
B超影像实验

B超影像实验【实验目的】1、学习B型超声诊断仪的使用;2、用B型超声诊断仪观测实体的图像;3、用B型超声诊断仪测量距离;【仪器与器材】便携式超声诊断仪台1台,水槽1个,带孔乒乓球1个,皮蛋1个,铁块2个。
【原理与说明】超声是超过正常人耳能听到的声波,频率在20000赫兹(Hertz,Hz)以上。
超声检查是利用超声的物理特性和人体器官组织声学性质上的差异,以波形、曲线或图像的形式显示和记录,借以进行疾病诊断的检查方法。
40年代初就已探索利用超声检查人体,50年代已研究、使用超声使器官构成超声层面图像,70年代初又发展了实时超声技术,可观察心脏及胎儿活动。
超声诊断由于设备不似CT或MRI设备那样昂贵,可获得器官的任意断面图像,还可观察运动器官的活动情况,成像快,诊断及时,无痛苦与危险,属于非损伤性检查,因之,在临床上应用已普及,是医学影像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足之处在于图像的对比分辨力和空间分辨力不如CT和MRI高。
本教材只介绍灰阶超声成像(grey scale ultrasonic tomography)。
一、超声的物理特性超声是机械波,由物体机械振动产生。
具有波长、频率和传播速度等物理量。
用于医学上的超声频率为2.5~10MHz,常用的是2.5~5MHz。
超声需在介质中传播,其速度因介质不同而异,在固体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在人体软组织中约为150m/s。
介质有一定的声阻抗,声阻抗等于该介质密度与超声速度的乘积。
超声在介质中以直线传播,有良好的指向性.这是可以用超声对人体器官进行探测的基础。
当超声传经两种声阻抗不同相邻介质的界面时其声阻抗差大于0.1%,而界面又明显大于波长,即大界面时,则发生反射,一部分声能在界面后方的相邻介质中产生折射,超声继续传播,遇到另一个界面再产生反射,直至声能耗竭。
反射回来的超声为回声。
声阻抗差越大,则反射越强,如果界面比波长小,即小界面时,则发生散射。
超声在介质中传播还发生衰减,即振幅与强度减小。
医学超声成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医学超声成像的基本原理,掌握超声成像设备的操作方法,并学会分析超声图像,以加深对超声成像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二、实验原理医学超声成像技术是一种利用超声波在人体内传播时的反射、折射、散射等特性,通过检测和分析这些特性来获取人体内部结构信息的技术。
超声波是一种频率高于人类听觉上限的声波,具有良好的穿透性和安全性。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人体模型、探头、耦合剂、显示器、超声成像设备等。
2. 实验设备:超声成像系统、电脑、打印机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阶段- 检查超声成像设备是否正常运行。
- 将人体模型放置在实验台上,调整好探头位置。
- 使用耦合剂涂抹在探头与人体模型接触的部位,以减少空气间隙,提高成像质量。
2. 操作阶段- 打开超声成像系统,调整探头频率和增益。
- 通过调节探头角度和深度,观察人体模型不同部位的超声图像。
- 记录不同部位的超声图像特征,如组织层次、结构形态、血流情况等。
3. 分析阶段- 分析记录的超声图像,与正常解剖结构进行对比。
- 判断图像中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如肿块、囊肿、炎症等。
- 对比不同探头频率和增益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4. 整理阶段- 清理实验器材,关闭超声成像系统。
- 将实验结果整理成实验报告。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正常组织结构- 实验结果显示,人体模型的皮肤、肌肉、骨骼等组织在超声图像中呈现出明显的层次结构。
- 肌肉组织呈低回声,骨骼组织呈强回声。
2. 异常情况- 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人体模型某个部位存在肿块,超声图像显示为不规则的强回声区。
- 通过对比正常解剖结构,初步判断该肿块可能为良性肿瘤。
3. 探头频率和增益影响- 调整探头频率和增益,发现高频率探头对细小结构的成像效果较好,但穿透深度有限;低频率探头穿透深度较大,但对细小结构的成像效果较差。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医学超声成像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学会了分析超声图像,初步判断人体内部结构的异常情况。
(实习报告)医学影像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医学影像实习报告医学影像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21年6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
实习单位,某某医院影像科。
实习内容:在某某医院影像科的一个月实习中,我有幸参与了多项医学影像工作,包括放射科、超声科和核磁共振科的工作。
在放射科,我学习了X光片的拍摄和处理技术,了解了不同部位的X光片拍摄要点和注意事项。
在超声科,我学习了超声检查的操作方法和解读技巧,还参与了一些实际的超声检查工作,对于不同部位的超声检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核磁共振科,我学习了核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还参与了一些核磁共振检查的工作,对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实习收获:通过一个月的实习,我对医学影像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于放射科、超声科和核磁共振科的工作流程和技术要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实际参与了一些影像检查工作,提升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读技巧。
同时,通过和影像科的医生和技师们的交流,我也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技巧,对于将来的医学影像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和目标。
实习收获:通过一个月的实习,我对医学影像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于放射科、超声科和核磁共振科的工作流程和技术要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实际参与了一些影像检查工作,提升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读技巧。
同时,通过和影像科的医生和技师们的交流,我也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技巧,对于将来的医学影像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和目标。
实习总结:这次医学影像实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技能,也增加了对医学影像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为医学影像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感谢某某医院影像科的医生和技师们对我的指导和帮助,让我收获满满,收获颇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超影像实验实验报告
篇一:中南大学B超影像实验报告
篇二:大学物理B超实验报告
篇三:医学影像处理实验报告
医学成像技术与图像处理实验报告
学院(系):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
专业:生物医学工程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刘惠
完成日期: XX.06.25
实验一:数字图像读取及色彩、亮度、对比度变化
一、实验目的
了解数字图像的存储格式,并学会对图像的某些视觉特征作简单处理。
二、实验要求
1.从最常用的“.BMP”图像格式中读取图像数据;
2.对数字图像的表示方式(如RGB、YUV)及各种表示方式之间的转换有初步了解;
3.根据输入参数改变数字图像的色彩、亮度、对比度。
三、实验步骤
1.利用工具(如ACDSee、PhotoShop)将Sample.1.jpg
转换为Sample1.bmp;
2.借助imread命令将图像内容读入内存数组;
3.通过访问数字图像RGB三个通道的对应矩阵,改变数字图像的色彩;
4.将数字图像的RGB表示转换为YUV表示;
Y=0.30R+0.59G+0.11B
U=0.70R-0.59G-0.11B
V=-0.30R-0.59G+0.89B
5.通过访问Y(亮度)通道,改变数字图像的亮度;
6.通过Y(亮度)通道作灰度的线性变换,改变数字图像的对比度。
四、实验程序及图像处理结果
pic=imread('E:\实验\1.jpg');
pic=rgb2gray(pic);
subplot(1,2,1);
imshow(pic);
title('GRAY');
INFO = imfinfo('E:\实验\1.jpg');
INFO.Width,INFO.Height
pic1 = pic(1:2:end,1:2:end);
subplot(1,2,2);
imshow(pic1);
title('RE');
function f
A=imread('E:\实验\Sample1.bmp'); %将原图像读入内存
[r,c,d]=size(A);
red=A;
red(:,:,1)=A(:,:,1);
red(:,:,2)=zeros(r,c);
red(:,:,3)=zeros(r,c);
red=uint8(red);
subplot(3,3,1);
imshow(red); %通过访问R通道来观察图像
title('Red');
green=zeros(r,c);
green(:,:,2)=A(:,:,2);
green(:,:,1)=zeros(r,c);
green(:,:,3)=zeros(r,c);
green=uint8(green);
subplot(3,3,2);
imshow(green); %通过访问G通道来观察图像
title('Green');
blue=zeros(r,c);
blue(:,:,3)=A(:,:,3);
blue(:,:,1)=zeros(r,c);
blue(:,:,2)=zeros(r,c);
blue=uint8(blue);
subplot(3,3,3);
imshow(blue);%通过访问B通道来观察图像
title('Blue');
Y=0.3*red+0.59*green+0.11*blue;%将图像的RGB转换为YUV U=0.70*red-0.59*green-0.11*blue;
V=-0.30*red-0.59*green+0.89*blue;
subplot(3,3,4);
imshow(Y);
title('原图亮度'); %原图像亮度显示
Y=2*Y;
subplot(3,3,5);
imshow(Y);%增大图像亮度并显示 title('增大亮度');
Y=Y/4;
subplot(3,3,6);
imshow(Y);%减小图像亮度并显示 title('减少亮度');
GreyR(:,:,1)=100+100/255*A(:,:,1); GreyR(:,:,2)=100+100/255*A(:,:,2);
GreyR(:,:,3)=100+100/255*A(:,:,3); subplot(3,3,7);
imshow(GreyR);
title('线性变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