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理

合集下载

高血压的病理学基础

高血压的病理学基础

高血压的病理学基础
高血压的病理学基础主要涉及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其主要病理学基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动脉壁重塑:高血压导致动脉壁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引起动脉壁的结构改变。

动脉壁的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胶原纤维增多,导致动脉壁增厚、硬化,管腔狭窄。

2. 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长期高血压导致动脉内膜损伤,胆固醇等脂质在动脉壁内积聚,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这些斑块可以导致血管狭窄、阻塞,甚至引发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

3. 左心室肥厚:高血压使心脏后负荷增加,心脏需要更大的力量才能将血液泵出,长期以往会导致左心室肥厚。

左心室肥厚是高血压心脏病的重要表现之一,可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4. 肾小球硬化:高血压可导致肾小球内压力升高,引起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长期以往会导致肾小球硬化。

肾小球硬化是高血压肾病的重要表现之一,可导致肾功能衰竭。

5. 脑血管病变:高血压可导致脑血管病变,如脑动脉硬化、脑动脉瘤等。

这些病变可导致脑卒中等并发症。

高血压的病理学基础主要涉及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这些
改变可导致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因此,高血压患者应及时就医,积极控制血压,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高血压的基本病理变化特点

高血压的基本病理变化特点

高血压的基本病理变化特点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基本病理变化特点是指在高血压患者身体内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和病理变化。

这些变化主要包括心血管系统、肾脏、大脑和眼睛等多个器官和组织的改变。

以下将从不同方面详细介绍高血压的基本病理变化特点。

一、心血管系统1. 动脉硬化高血压会导致动脉壁增厚、弹性降低和纤维化,使得动脉硬度增加,从而影响心脏的正常收缩和舒张。

同时,动脉硬化还会导致动脉内皮功能异常,使得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一系列生物活性物质发生改变,进一步促进了动脉壁增厚和纤维化。

2. 心肌肥大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心室壁增厚和扩张,使得心肌负荷加重并逐渐失去弹性。

这种情况下,心肌需要更多的能量来完成收缩和舒张过程,从而导致心肌肥大。

心肌肥大不仅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还会增加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的风险。

3. 冠状动脉病变高血压患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这是由于动脉硬化和内皮功能异常导致冠状动脉管壁厚度增加、管腔狭窄、管壁平滑肌细胞增生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冠状动脉病变会影响心肌的供血和氧合,引起胸部不适、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

二、肾脏1. 肾小球硬化高血压可导致肾小球内皮细胞受损和基底膜增厚,进而导致局部缺氧和微循环障碍,最终使得肾小球硬化。

这种情况下,患者的尿量减少、尿液中出现蛋白质等临床表现。

2. 肾功能损害高血压可引起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肾小管功能受损,导致尿液中出现蛋白质、血尿等异常情况。

同时,高血压还会影响肾脏的排泄功能,使得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失去平衡。

三、大脑1. 脑动脉硬化高血压患者易发生脑动脉硬化,这是由于动脉壁增厚、弹性降低和纤维化导致的。

这种情况下,患者容易出现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2. 脑出血长期高血压还会增加患者发生脑出血的风险。

这是由于高血压使得脑部微小动脉破裂或破裂前夕形成微小动脉瘤,从而导致局部出血和神经功能障碍。

四、眼睛1. 视网膜病变高血压可导致视网膜供血不足和缺氧,进而引起视网膜神经元坏死和视网膜萎缩。

高血压的名词解释病理学

高血压的名词解释病理学

高血压的名词解释病理学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定义为血压持续性地高于正常范围,通常超过140/90 mmHg。

高血压可以导致心脏、血管和肾脏等器官受损,并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本质和病理过程的科学,主要关注疾病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结构和功能异常。

在高血压的研究中,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了解高血压的发生机制和病理变化。

在高血压的研究中,病理学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高血压血管壁的病理变化:高血压血管壁的病理变化包括弹性降低、粥样硬化、血管壁增厚和血管中层胆固醇增多等。

这些病理变化会导致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造成血液渗漏,导致高血压和心脏病的风险增加。

2. 高血压心脏组织的病理变化:高血压心脏组织的病理变化包括心肌细胞肥大、心肌细胞DNA损伤、心脏瓣膜病变等。

这些病理变化会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3. 高血压肾脏的病理变化:高血压肾脏的病理变化包括肾脏体积增大、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功能受损等。

这些病理变化会导致肾脏损伤和功能异常,增加肾脏疾病的风险。

高血压的病理学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高血压的发生机制和病理变化,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治疗高血压。

此外,病理学研究还可以为高血压的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病理学课件高血压PPT课件

病理学课件高血压PPT课件

05 预防与控制
高血压的预防策略
健康饮食
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增加蔬 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的摄入。
控制体重
保持BMI在正常范围内,避免过度肥胖。
适量运动
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 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
戒烟限酒
戒烟并限制酒精的摄入量,以降低心血管疾 病的风险。
高血压的控制目标与策略
病例2解析
该患者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后可能导致严重 心血管事件。此病例提示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的密切关联 及联合治疗的必要性。
病例3解析
该患者高血压引发脑出血,导致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此 病例强调高血压对脑血管的影响及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性。
临床意义与展望
临床意义
通过对典型病例的分析,深入了解高 血压的病理生理机制、靶器官损害及 并发症,提高临床医生对高血压的诊 治水平。
展望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未来高血压的 治疗将更加个体化、精准化,新型药 物和治疗方法将不断涌现,为高血压 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情绪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 抑郁等情绪因素可能导
致血压升高。
生活习惯
高盐饮食、缺乏运动、 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
可能诱发高血压。
环境因素
长期处于噪音、污染等 不良环境中也可能导致
血压升高。
其他疾病
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 其他疾病也可能诱发高
血压。
03 高血压对靶器官的影响
对心脏的影响
心肌肥厚
高血压使心脏长期处于高 负荷状态,导致心肌肥厚。
病理学课件高血压ppt课件
目录

《病理学》专科课件-高血压病

《病理学》专科课件-高血压病

心脏病变
心肌肥厚
高血压病时,心脏需要更大的压 力来推动血液循环,导致心肌肥
厚。
心脏重量增加
长期高血压病会使心脏负担加重, 导致心脏重量增加。
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高血压病时,心内膜下的血管会受 到压力和剪切力的影响,导致心肌 缺血。
肾脏病变
肾小球硬化
高血压病会导致肾小球硬化,使 肾脏滤过功能受损。
肾小管萎缩
长期高血压病会使肾小管萎缩, 影响肾脏的排泄功能。
肾间质纤维化
高血压病会导致肾间质纤维化, 使肾脏结构破坏、功能受损。
04
高血压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症状表现
头痛
高血压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 ,通常表现为持续性钝痛或搏 动性胀痛,多发生在早晨或午
后。
头晕
高血压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 ,尤其是在体位改变或过度疲 劳时,表现为头昏沉、站立不 稳等症状。
其他并发症
高血压病还可引起眼部病变、周围血 管病变等其他并发症。
处理方法: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如眼 底检查、周围血管超声等,及时发现 并处理相关问题。同时,保持良好的 生活习惯和心态,增强自身免疫力。
07
病例分析
病例一:高血压病的治疗与预防
1 2 3
治疗原则
根据高血压的分级和危险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 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
01
改善生活方式
如增加体育锻炼、减轻体重、减少钠盐摄入、限制饮酒等,有助于降低
血压和控制病情。
02 03
饮食习惯
合理的饮食结构对高血压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作用。建议多摄入富 含钾、镁、钙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豆类等,减少高 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入。

高血压病名词解释病理学

高血压病名词解释病理学

高血压病名词解释病理学
高血压病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常常会伴随肾脏、心脏等器官损害。

以下是该病的病理学解释:1. 血管壁改变:高血压病时,血管壁发生显著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如动脉壁增厚,弹性降低,弹性纤维断裂等。

2. 血管内皮受损:高血压病时,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导致血管壁的通透性和可塑性发生改变,影响对心血管系统的生理调节,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

3. 细胞增殖和炎症反应:高血压病时,由于心血管系统承受持续的高压刺激,使得部分血管细胞发生异常增殖,炎症反应亦加重。

4. 肾脏损害:高血压病时,肾脏受到长期的高压侵害,使得肾脏小球滤过率减少,肾小球及肾小管受损。

5. 心脏损害:高血压病时,心脏持续承受高压刺激,导致心脏肥厚和心肌增生,进而影响心脏功能,包括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

此外,心脏更容易发生心律不齐等并发症。

高血压病的病理学表现主要在于体内多个器官的损害,包括血管壁、内皮细胞、肾脏和心脏等。

这些改变使得高血压病成为一种慢性、难治、易复发的疾病。

治疗应当多方面、全方位,包括控制血压、调整饮食、锻炼身体等手段。

高血压的病理生理及治疗方法

高血压的病理生理及治疗方法

高血压的病理生理及治疗方法概述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被称为“隐形杀手”。

长期不受控制的高血压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并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本文将介绍高血压的病理生理过程以及常见的治疗方法。

一、高血压的病理生理过程1. 血压调节机制人体通过多种机制来调节血压,其中最重要的是神经、肾脏和内分泌等调控系统。

在这些系统协同作用下,身体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血压水平。

2. 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类高血压被定义为持续性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

根据原因和特征,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或称为 essential)和继发性两类。

3. 高血压病理生理过程原发性高血压是指无明显特殊原因所致的慢性持续性升高。

它可以引起心脏、动脉和肾脏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改变。

研究表明,多个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以及心血管系统、细胞信号传导和代谢等方面的异常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生。

二、高血压的治疗方法1. 非药物治疗方法(1)饮食调节:减少钠盐摄入、增加水果和蔬菜摄入量、限制饮酒等;(2)体育锻炼: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3)戒烟限酒: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4)减轻体重:适当控制体重,改善代谢状态。

2. 药物治疗方法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或影响心血管活性的药物可用于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

(1)钙通道阻滞剂:作用于心脏和血管平滑肌,抑制钙离子进入细胞,从而达到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效果;(2)ACE抑制剂/ARBs: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或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降低血压和改善心脏功能;(3)利尿剂:增加尿液排泄,减少体液潴留,从而下降血压;(4)β受体阻滞剂:通过阻断肾上腺素对β受体的作用,降低心率和血压。

3. 高血压的手术治疗方法对于一些难以控制的高血压患者,手术治疗是一种选择。

常见的手术包括肾动脉成形术、腹主动脉旁路移植术等。

这些手术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血压水平,并减少并发症风险。

结论高血压是一种常见且对身体健康产生重大影响的疾病。

299高血压病理学病理学

299高血压病理学病理学
出血区脑组织被破坏—囊腔(坏死脑组 织和凝血块),出血可破入侧脑室 原因:a 小动脉瘤和微小动脉瘤破裂 b 豆纹动脉破裂出血 c 血压突然升高—病变小动脉破裂出血 临床表现:因部位、出血量的大小而异
高血压脑出血
(4)视网膜的病变
视网膜中央动脉硬化 眼底镜:血管迂曲,颜色苍白
反光增强,呈银丝状 动静脉交叉压迹 晚期:视乳头水肿 视网膜絮状渗出及出血
( 3)脑的病变 ①高血压脑病(脑水肿):以中枢神经功能障碍
为主要表现的症候群—颅内压增高,头痛、呕 吐、视力障碍、意识模糊。 ②脑软化:多处小软化灶——微梗死灶 镜下:筛状软化灶——脑组织坏死液化, 染
色浅,质地疏松,呈筛网状,周围胶 质细胞增生,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脑软化灶, 结构疏松呈网状
③脑出血:是最严重的并发症 部位:基底节、内囊、大脑白质、桥脑、小脑 病变:多为致命性大出血
弹力纤维增生
内膜增厚
内弹力膜分裂 中膜 SMC肥大、增生
胶原纤维增生
管 腔 狭 中膜增厚 窄
弹力纤维增生力型动脉) 主要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
伴发粥样硬化性病变
临床治疗:需服降压药
3、内脏病变期
(1)心脏—高血压性心脏病 (2)肾脏—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 (3)脑的病变—脑水肿
脑软化 脑出血 (4)视网膜的病变—眼底病变
(1)心脏—高血压性心脏病
代偿性肥大 肉眼:左心室肥大,肌壁增厚(1.5~2.0cm),
重量增加(>400g),乳头肌、肉柱 增粗——向心性肥大 镜下:心肌纤维肥大、增粗、变长,分支多。 细胞核较大、较长,核染色加深-失代偿 心腔扩张——离心性肥大
向心性肥大
眼底镜检查:视网膜病变
小结与思考
1、良性高血压的分期? 2、高血压引起内脏器官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慢性调节则主要通
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肾脏对体液容量的调节来完成。
如上述调节机制
失去平衡即导致高血压。
2 、遗传学说
原发性高血压有群集于某些家族的倾向,
提示其有遗传学基础或伴有遗传生化异
常。双亲均有高血压的正常血压子女,以后发生高血压的比例增高。动物实验也筛选
出遗传性高血压大鼠株-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3
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降低,亦常有血糖或
尿酸水平增高。
眼底检查有助于对高血压严重程度的了解,目前采用
Keith - Wagener 眼底分级法,
其分别标准如下: I 级,视网膜动脉变细、反光增强;
II 级,视网膜动脉狭窄、动静
脉交叉压迫; III 级,上述血管病变有眼底出血、棉絮状渗出;
紧张素 II 还可通过交感神经末梢突触前膜的正反馈使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均可
使血压升高
4 、钠与高血压
流行病学和临床观察均显示食盐摄入量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有关,
高钠生如可使
血压升高,而低钠饮食可降低血压。但是,改变钠盐摄入并不能影响所有患者的血压
水平。高钠盐摄入导致血压升高常德有关遗传因素参与,即高钠盐摄入仅对那些体内
SHR )。但是至今尚未发现有特殊的血
压调节基因组合,也未发现有早期检出高血压致病的遗传标志。
3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 )
肾小球入球动脉的求旁细胞可分泌肾素,
肾素作用于肝合成的血管紧张素原而生成血管紧张素
I,
然后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 )的作用转变为月管紧张素
II
紧张素 ii 可通过其效应受体使小动脉平滑肌收缩,外周血管阻力增加;
①使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增加。
②增强交感神经活动。
③使细胞内钠、钙浓度增加。
④刺激血管壁增生肥厚。
1 、诊断标准
高血压的定义是指体循环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的持续升高。流血病学的调
查证明。
收缩压 ≥140mmHg 和(或)舒张压 ≥90mmHg 即诊断为高血压。根据血压增高的
水平,可进一步分为高血压第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长
期高血压可影响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功能衰竭,它是最常见
的心血管疾病。我国发病人数
1 亿多。
原发性 --- 绝大多数患者中,高血压的病因不明
95 %以上。又称高血压病
继发性 -- 5 %患者中,血压升高是某些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本身有明确而独立
节性的导致血压升高。
1 、血压的调节
影响因素众多,主要决定于心排血量及体循环的周围血管阻力。
平均动脉血压( BP )=心排血量( CO ) ×总外周阻力( PR )
心排血量随体液容量的增加、心率的增快及心肌收缩力的增强而增加
总外周阻力则与以下因素有关:
① 阻力小动脉结构改变,如继发的血管壁增后,使外周阻力持续增高
压均值比白昼降低> 10 %,如降低不及 10 %,可认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
高血压是脑卒中和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预后与高血压水平、其他心血管危 险因素以及靶器官损害程度有关。为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根据影响预后的因素(血 压升高水平、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糖尿病、靶器官损害及并发症情况),对高血压 患者做出危险性分层,详见下表:
疾病病因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尚未阐明,
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下由于多种后天因素作用使正
常血压调节机制失代偿所致。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为各种原因(如血液粘稠度增高、
精神因素导致的全身小动脉收缩等)
导致的重要脏器如脑、 心、 肾的血供相对和 (或)
绝对不足,为了满足以上脏器尤其是肾脏的血供,从而引发血压调节机制的调节,调
血压( mmHg )
其他危险因素及 病史
1 级 SBP 140 ~ 159 或 DBP 90 ~ 99
2 级 SBP 3 级 SBP ≥ 180
160 ~ 179 或 或 DBP≥ 110 DBP 100 ~109
无其他危险因素 低危
中危
高危
1~ 2 个危险因 中危 素
中危
极高危
≥ 3 个危险因素 或靶器官损害或 高危 糖尿病
在发生心、脑、肾等并发症后才被发现。高血压患者可有头痛、眩晕、气急、疲劳、
心悸、耳鸣等症状,但并不一定与血压水平相关,且常在患者得知患有高血压后才注
意到。体检时可听到主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主动脉瓣区收缩期杂音或收缩早期喀喇
音。沉淀持续高血压可有左心室肥厚并可闻及第四心音。
高血压病初期只是在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血压暂时升高,随后可恢复正常,以
106 ~ 177μmol/L 或 1.2 ~ 2.0mg/dl )。③超
声或 X 线证实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髂、股或主动脉)。④视网膜普遍或灶性动
脉狭窄。
5
的病因,
患者除了可引起高血压本身有关的症状以外,
长如心、脑、肾的功能,最终可导致这些器官的官
能衰竭。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 编辑本段 ]
症状体征
1 、一般表现
原发性高血压通常起病缓慢,
早期常无症状,可以多年自觉良好而偶于体格检查时发现血压升高,少数患者则
后血压升高逐渐趋于明显而持久,但一天之内白昼与夜间血压仍有明显的差异。
高血压病后期的临床表现常与心、脑、肾功能不全或器官并发症有关。
2 、并发症
血压持久升高可有心、脑、肾、血管、视网膜等打靶器官损害。
( 1 )心
左心室长期面向高压工作可致左心室肥厚、扩大,最终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高
血压可促使 冠状动脉 粥样硬化的形成及发展并使心肌氧耗量增加,可出现心绞痛、
②年龄:男性> 55 岁,女性> 65 岁;③吸烟;④总胆固醇> 5.72mmol/L ( 220mg/d
l );⑤糖尿病;⑥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发病年龄男<
55 岁,女< 65 岁)。
2. 靶器官损害的临床情况包括:①左心室肥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或
X 线)。
②蛋白尿和(或)血肌酐水平轻度升高(
2
有遗传性钠运转缺陷的患者,才有致高血压的作用。其次,正常肾脏通过利钠自然维
持血管内容量和调节血压,某些患者肾脏利钠作用被干扰,需要有较高的灌注压才能
产生同等的利钠效应, 因此, 使血压维持在高水平上。 此外, 某些影响钠排出的因子,
例如心钠素等也可能参与高血压的形成。
钠潴留使细胞外液容量增加 -- 心排血量增加;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钠水平增高又可导致
长期持久血压升高可致进行性肾炎硬化,并加速肾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可出现
蛋白尿、肾功能损害,但 肾衰竭 并不常见。
( 4 )血管
除心、脑、肾、血管病变外,严重高血压可促使形成主动脉夹层并破裂,常可致
命。
1
( 5 )视网膜 视网膜小动脉早期发生痉挛,随着病程进展出现硬化改变。血压急剧升高可引起 视网膜渗出和出血。
高危
极高危
有并发症
极高危
极高危
极高危
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分别表示
10 年内将发生心、脑血管病事件的概率为<
1
5% 、 15% ~ 20% 、 20% ~ 30% 和> 30% 。无危险低、中、高;中、中、高、高、全极

4
1. 用于危险性分层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
①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水平 ( 1 ~ 3 级);
1 、 2 、 3 级。
2 、实验室检查
检查:血、尿常规,肾功能、血尿酸、脂质、糖、电解质、心电图、胸部
X 线和眼
底检查。
早期患者上述检查可无特殊异常,
后期高血压患者可出现尿蛋白增多及尿常规异常,
肾功能减退, 胸部 X 线可见主动脉
弓迂延长、左室增大,心电图可见左心室肥大劳损。部分患者可伴有血清总胆固醇、
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并使血管收缩反应增强,因此外周血管阻力升高,
-促进高
血压的形成。
5 、精神神经学说
动物实验证明, 条件反射法可形成狗的神经精神源性高血压。
人在长期精神紧张、
压力、 焦虑或长期环境噪音、 视觉刺激下也可引起高血压, 这可能与大脑皮层的兴奋、
抑制平衡失调,以致交感神经系统增强,儿茶酚胺类介质的释放使小动脉收缩并继发
引起血管平滑肌增殖肥大有关,而交感神经的兴奋其可促使肾素释放增多,这些均促
使高血压的形成并使高血压状态维持。
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是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重要
环节。
6 、血管内皮功能异常
血管内皮通过代谢、生成、激活和释放各种血管活性物质而在血液循环,心血管
功能的调节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内皮细胞生成血管舒张及收缩物质,前者包括前
② 血管壁顺应性(尤其是主动脉)降低,使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
③ 血管的舒、缩状态。如交感神经
α受体激动、血管紧张素、内皮素-
1 等物
质使血管收缩,阻力升高;一氧化氮、前列环素、环激肽、心钠素等物质的
作用使血管扩张,阻力降低。此外,血液粘稠度也使阻力增加。
血压的急调节主要通过压力感受器及交感神经活动来实现,
列环素( PGI2 )、内皮源性舒张因子( EDRF , Nitric Oxide , ON )等;后者包括内
皮素( ET - 1)、血管收缩因子( EDCF 无)、血管紧张素 II 等。
据观察,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空腹
胰岛素 水平增高,而糖耐量有不同程度降低,提
示有胰岛素抵抗现象。胰岛素的以下作用可能与血压升高有关:
IV 级,上述基础上出
现视神经乳头水肿。大多数患者仅
I、 II 级变化。
血压变异性和血压昼夜节律与靶器官损害及预后有较密切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