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4《松坊溪的冬天》教案1 鄂教版

合集下载

鄂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松坊溪的冬天

鄂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松坊溪的冬天

鄂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松坊溪的冬天一、教学目标1.了解《松坊溪的冬天》的情节和主旨。

2.掌握人物特点的描述方法和语言表达方式。

3.培养学生感知自然的能力和对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人物特点的描述方法和语言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学生对自然的感知和对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1. 导入环节老师先询问学生们冬天的样子,让学生想象一下银装素裹的大地,洁白美丽的雪景和雪后初现的小溪,然后分小组分享自己对于冬天的感受和见闻。

2. 呈现课文播放一段冬天的自然风光视频,让学生们欣赏,顺便激发学生对冬天的感知和热爱。

然后请学生们认真看课文《松坊溪的冬天》,抓住关键词汇和句子,体会作者的语言魅力和自己的感知。

3. 课文分析通过阅读、思考、讲解,营造浓郁的情感氛围,让学生们了解松坊溪的情节和主旨,有所感悟和想法。

(1)人物特点的描述方法和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们结合课文,发掘并讲解描述人物特点的方法和语言表达方式。

通过对比和讲解,让学生们掌握人物特点描述的技巧和方法。

(2)课文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鄂东南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也让学生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概念和道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 课文理解让学生们集思广益,共同理解课文。

尤其是在学习课文中所体现出来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态度及其道理,加深学生对自然和人的关系的认识。

5. 课文赏析让学生们自由谈论,从学生的角度和身份,发表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交流识见,彼此启发。

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认识。

2.学生在小组内和整个课堂上的表现和发言。

3.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应多给学生提供情境,及时追问,鼓励学生放心发言。

同时,也应让学生通过组内和小组内的合作,加深对于课文的理解与掌握,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六年级语文上册 松坊溪的冬天1教案 鄂教版 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 松坊溪的冬天1教案 鄂教版 教案

松坊溪的冬天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9个生字与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坊溪冬天的美丽风光。

3.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激发学生富于想象的意识。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中松坊溪的美景。

教学难点:学习抓景物特点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词语卡片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提出预习要求1.朗读课文带着问题朗读。

2.标出自然段。

3.用横线画出文中的字词。

4.查字典:〔1〕查出生字音、形、义。

〔2〕理解词语的意思,读准字音。

〔3〕扩词。

5.提出本课中不懂的问题。

二、学生预习1.学生各自预习。

2.教师个别辅导。

三、订正词语1.订正生字的音、形、义。

2.读准以下生字读音:fāng pú róng àn松坊溪蒲公英绒毛溪岸3.扩词。

四、初读课文,理解内容1.指名读课文,思考:〔1〕哪个自然段描写了雪在风中飞舞?〔2〕哪几个自然段写雪停止后,松坊溪的美丽风光?2.分段朗读五、作业1.读课文2.积累成语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1.指名读课文。

2.说说雪在风中飞舞的样子,找出有关句子。

3.分别找出描写溪石上和石桥上覆盖着白雪的景象。

4.读雪后松坊溪景象的段落。

三、细读课文,分段学习1.学习1-3自然段。

〔1〕指名读〔2〕说说这几个自然段讲了什么?2.学习4-5自然段。

〔1〕指名读。

找出描写雪在风中飞舞的句子。

〔2〕指名答,读句子。

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3〕说说作者把飞舞的雪都比作了什么?读读这句好在哪?〔4〕指导朗读。

学习溪石上和石桥上覆盖着白雪的景象。

1.指名读有关句子。

溪中的大溪石上和小溪石上都覆盖着白雪了:好似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似有两只白色的狮睡在雪地里;好似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溪岸。

六年级上语文优秀教学案例松坊溪的冬天1鄂教版

六年级上语文优秀教学案例松坊溪的冬天1鄂教版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课前准备:播放一首关于冬天的优美音乐,让学生感受冬日的气息。
2.利用多媒体展示松坊溪冬天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3.教师身着冬季服装,以幽默、生动的语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创设互动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冬天景色,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问题导向
3.小组合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使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了学习效果。
4.反思与评价:教师在课堂结束前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关注他们的成长进步。
5.作业小结:教师布置具有实践性的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创作,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并强调作业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真对待。
六年级上语文优秀教学案例松坊溪的冬天1鄂教版
一、案例背景
《松坊溪的冬天》是鄂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通过描绘松坊溪冬天的美丽景色,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学习作者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技巧。针对这一内容,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描绘的松坊溪冬天的景色,理解作者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技巧,学会欣赏和评价文章。
4.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一篇关于冬天景色的片段。
(二)过程与方法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关注他们的成长进步。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后实践活动,提高语文素养。

《松坊溪的冬天》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_8

《松坊溪的冬天》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_8

《松坊溪的冬天》教学设计(鄂教版六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学会10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弄清课文各部分分别写了哪些景物,以及这些景物各自的特点,体会作者看到景物时的心情。

4、在朗读、想象中,感受和学习作者优美的语言,深入体会作者对祖国秀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了解松坊溪的景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抓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排比等手法把句子写具体写生动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钢琴曲、课件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引入课文:1、请同学们自由读小黑板上的小诗:(或者教师配乐读)我沿着溪边的小径,要走回到村里去。

我看见稻草垛上,凝结着白霜……我受到深深的感动了。

可真是的,我看见溪岸上的草地,凝结着白霜,好像一块无尽铺展的白色画布,上面画出了非常美丽的树影;好像墨笔画出来的浓墨色的树影、淡墨色的树影。

(郭风《松坊溪的冬天——写给孩子们》)2、问:你觉得写诗的作者是个怎样的人?3、简介郭风:回族,祖籍福建莆田,1919年出生。

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创作事业。

1991年首批获得国务院授予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作出突出贡献专家。

郭风的作品写景绘物,以独特的视角,给大地、海洋、阳光、树木、花草增添了情感,充满着诗情画意,使读者如临其境,在大自然中遨游,是风景画家、风俗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

4、今天,我们来学习郭风的文章《松坊溪的冬天》。

(板书课题,齐读)5、简介:松坊村,是南方的高山地带的一个小小山村,四面是山,是树林,是岩石。

有两条山涧从东西两面的山垅里流出来,在村前会合起来,又向南流。

这便是松坊溪。

它一年四季的景色都很美,冬天的景色尤其美丽,这里冬天会下大雪。

(再次有感情地齐读课题)二、检查字词,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地、小声地、慢慢地读课文,读着读着,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美丽,迷人,令人沉醉、陶醉……)2、出示词语,指导朗读:(小黑板准备)绒毛雏菊枫树橙色携带柳絮玉雕草垛淙淙洞隙(1)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松坊溪的冬天》鄂教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松坊溪的冬天》鄂教版
1、自由读文,学习生字词,说说课文的大致内容。
2、课文写了松坊溪冬天的哪些景物?(了解课文大致内容的同时,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冬天快要来临时的景色;雪中松坊溪的景色;雪后松坊溪的景色)这些景物给你怎样的感受?(生畅谈感受)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生:美!)
3、到底这些景物美在哪呢?还是让我们在读中去感受、体会吧!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完成小练笔:写自己家乡冬天的美景。
板书设计:
14.松坊溪的冬天
初冬:色彩绚丽
雪中:形状绮丽美
颜色
雪后:对比生动
动静
课后反思
c)指导感情朗读。(读出作者对这诗情画意般情景的歌赞和欣喜之情)
d)拓展练习:松坊溪的溪石还有很多,它们像什么呢?(指名说,引导先用比喻后用排比的表达方式。)
第三部分:
(1)雪后景物色彩和动静对比着美。
(2)“我”在看这些景物事的心情怎样?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3)带着你体会到的感情朗读。(读出作者从欣喜到兴奋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1Hale Waihona Puke 整体感知。2、学习第一部分:松坊溪初冬的景色,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冬天给你们什么感受?(生畅谈感受)
2、松坊溪的冬天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松坊溪的冬天”。(板书课题)
3、读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和基本感情基调。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预习,搜集资料,积累感受和体验。
2.初读,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3.精读,抓重点段落和词句,体作者对松坊溪冬天的喜爱,对祖国秀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鄂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松坊溪的冬天

鄂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松坊溪的冬天

鄂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松坊溪的冬天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松坊溪的冬天》这篇文章的主旨大意。

2.能够描写冬天的景色,理解作者的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3.能够鉴赏文学作品,感受文学的艺术魅力。

4.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二、教学内容1.阅读《松坊溪的冬天》文章,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文学艺术。

2.导入冬天的景色,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感官来感知冬天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性认识。

3.分析文章的组成结构,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4.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帮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通过图片、音频、小短片等方式让学生感知冬天的景象。

(2)让学生说出他们感知到的冬天的气味、温度、颜色、声音等。

(3)让学生两分钟时间写一篇描写冬天景色的片段,鼓励他们发挥想象、运用感官、活用语言。

2. 阅读与理解(1)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文章。

(2)让学生回答问题:What is the title of the article?What is the article about?Who is the author?Who does the author go to visit?(3)让学生分组,对文本进行阅读和讨论,梳理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3. 分析文本(1)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主题和主旨。

(2)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的组成结构,如开头和结尾的呼应,中间的描写和抒情。

(3)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和欣赏文章中的情感和文学性格。

4. 学生表达(1)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用读书笔记、感想文、朗读、演讲等方式来表达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5. 提高拓展(1)让学生在阅读相关作品,对比、分析、感受。

(2)让学生学习如何撰写、改编类似的文章,提高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

(3)让学生制作展板、海报、视频等,从视觉、听觉、美学和技术方面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

《松坊溪的冬天》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_4

《松坊溪的冬天》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_4

《松坊溪的冬天》教学设计(鄂教版六年级上册)一、设计理念《松坊溪的冬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作者通过对松坊溪冬天美丽动人景色的描绘,抒发了一种热爱山村、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是一篇值得学生反复诵读,反复体会的好文章。

教学中让学生试图通过诵读来感悟,去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体现语文教学人文性的特点。

工具性应该是语文的基础,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应该是语言文字的训练。

根据本文的特点,抓住一些文字优美的语句,进行分析、朗读、想象、拓展,让学生在情感和文本的交融中,提升学习语文的素养。

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领会松坊溪平时景色之美。

2、通过教学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感悟、理解课文的能力。

3、根据课文所提供的语境,学习抓住环境特点,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仿写一段话。

三、教学重点:1、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欣赏松坊溪自然风光的美丽迷人。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到哪里旅游过?谁来说说?指名说说你们去过的地方还真不少。

可是你们加起来也没有我去过的地方多。

你们相信吗?老师世界各地都去过,什么都见过。

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迷人的张家界,水上城市威尼斯等等。

你们知道老师是怎么去的吗?指名说说。

老师是通过读书去领略的,就是呀,老师没有那么多时间。

即使有了时间也没有那么多钱呀。

不过文章写的好,我们书读得好了,我们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就叫“神游”。

(板书)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板书课题),跟随文章的作者去“神游”——松坊溪。

在我国南方的高山地带,有一个小山村,名叫松坊村。

村的四面是山,是树林,是岩石。

有两条山涧从东西两面的山垄里流出来,在村前会合起来,又向南流去。

这便是松坊溪。

想了解它吗?(二)带问题自由读全文,并思考:文中主要写了松坊溪什么时候的景象?1、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

2、检查指名读课文,交流(板书:平时、冬天)(四)学习课文1-5段。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第五单元14松坊溪的冬天2鄂教版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第五单元14松坊溪的冬天2鄂教版
6.情感教育: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美好,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珍惜生活的情感。
-设计意图: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融入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7.课后拓展:布置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课后进行拓展阅读,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8.评价反馈: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持续进步。
3.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课文《松坊溪的冬天》所学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2.教师强调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发挥想象,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3.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4.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身边的冬天景色,完成一篇关于冬天的作文。
五、作业布置
1.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对冬天的观察和感悟,运用课文中所学的修辞手法,完成一篇关于“我眼中的冬天”的作文。要求:内容丰富,情感真挚,结构清晰,不少于300字。
2.请同学们收集有关冬天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挑选一首或一篇进行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你的阅读感悟。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第五单元14松坊溪的冬天2鄂教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读和理解本课生词,如“松坊溪”、“冬天”等,并掌握它们的书写和用法。
2.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松坊溪的冬天》,体会作者对冬天的描绘和赞美,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3.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掌握一些描写自然景物的写作方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松坊溪的冬天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松坊溪冬天景色之美,激发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领略写作语言的色彩美,学习本文前后呼应、烘托的写作技巧。

3、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通过语言文字的品味,感受松坊溪冬天的美。

2、领略写作语言的色彩美,学习本文前后呼应、烘托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板书课题),跟随文章的作者去“神游”——松坊溪。

在我国南方的高山地带,有一个小山村,名叫松坊村。

“村的四面是山……这便是松坊溪。

”想了解它吗?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自由读全文,并思考: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文中主要写了松坊溪什么时候的景象?)
三、读中感悟、写作指导
(一)雪时
出示:
下雪了。

雪降落在松坊村了。

雪降落在松坊溪上了。

1、请看这三段文字,应该怎样读?(个别学生读)
当你读这里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当你读这里的时候,你是怎样想的?
当你读这里的时候,你的心情怎样?
(生讲,可以渗透“了”的读法和段与段之间的停顿)
2、从你们的朗读中,我听出了下雪的快乐,孩子们,有没有听过这样一个词语雪落无声!其实下雪带给我们更多的是静意的美!咱们一起用朗读感受它的静!
过渡:多么简单而抒情的文字,拉近了我们与松坊溪雪中美景的距离,
(1)请默读12-16小节,你能品出雪中美景的什么?
(2)想好后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3)朗读、交流。

重点点拨:
A、像棉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引导学生抓住“像……像……像……”三个比喻句体会出雪花大、轻、柔而洁白的特点,雪在空中飞舞有许多种姿态。

能读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
B、溪中的大溪石上和小溪石上都覆盖着白雪了。

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狮睡在雪地里;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溪岸。

(引导学生抓住雪中溪石的的样子体会出溪石的形态奇特,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增强了动感,把溪石写得栩栩如生。

C、好像松坊村有一座白玉雕出来的桥,搭在松坊溪上了。

想象“白玉雕出来的桥是什么样子的?这样比喻有什么作用?(石桥落满雪,洁白如玉,就像一件精致的工艺品一样,描写出了雪中石桥的美丽。


(二)雪后
1、师:雪中的景是一种动态的白雪世界,那么雪止后又是怎样一番美景呢?我们分小组研读。

2、明确研读任务:
(1)第14-18自然段总写了(),按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先写(),再写(),最后写了()。

(2)16、17两个自然段作者是站在(),先向()看,再向()看,最后向()看。

(3)我还从()(词、句、或段)体会到了雪后松坊溪的美,因为()。

3、学生分学习小组研读。

4、讨论交流。

重点研读:
(1)远山披着白雪。

石桥披着白雪。

溪石披着白雪。

作者用六个披者按从近到远,又从远到近的顺序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白皑皑的世界,多美啊!你能读出来吗?
请两名同学读一读,感受一下这洁白素雅的白雪世界
(2)“我看见溪水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

”“发亮的白雪世界”是指远山、石桥、溪石的雪影倒映在溪水中的美丽景象。

(3)水中的溪鱼有什么特点?
(一群又一群——多;色彩艳丽——美;姿态、动作迅速——活。

要求读出情趣。

)分两大组比读,比比谁读得有情趣。

(4)为什么写雪后景色要写溪鱼?
(静中有动、寒中有暖、洁白中有色彩,严寒中蕴含着生机。

预示春的到来,使人回味无穷。


(三)对比衬托美——美的对比
1、同学们,课题是“松坊溪的冬天”,那么课文除了描写冬天的景色,还写了什么?(平时)能用一句话表达你对平时松坊溪的感受?
2、松坊溪的平时多么好!好在何处呢?
3、小练笔。

同学们,松坊溪的平时“多么好”,不仅仅局限于大溪石、鹅卵石和溪水。

我们想一想:松坊溪的平时多么好啊!你瞧,溪中的鱼儿游得多么(),溪边的树林多么(),空气多么(),你听,鸟声多么()。

松坊村的人们生活多么()。

4、为什么课文一开头却用这么多的笔墨来写松坊溪的平时呢?这不是离题了吗?你是怎么看的呢?
A、映衬、比较,更突出松坊溪冬天白雪世界的美
B、醉翁之意不在酒,描写松坊溪平时美景是为拱托冬天素洁高雅
作者描写平时的景色,是为了和冬天的景色互相映衬,互相比较,使冬天的景色更丰富、更充实、更富有变化。

可以想象,松坊溪的冬天一定更好!
(平时的松坊溪是彩色的发亮的,给人一种恬淡的亮丽的美。

而冬天的松坊溪是素洁的高雅的美,她美得奇特,美的独具一格,即使在严冬中仍然蕴藏着无限的生机,酝酿着又一个新的春天。


5、小结:松坊溪的冬天美得如诗如画,作者不但用笔在写还用心在写,抒发了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板书:喜爱、赞美)
四、作业:
1、读读背背:
选择你喜欢的段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背诵下来
选择特别喜欢的句子抄在读书笔记本上。

五、教学反思:
本篇文章文字虽然质朴但却非常唯美,很值得让学生去赏析品味。

我主要基于三大想法去展开教学。

(一)我发现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个很显著的特色,就是运用了排比写法的句子特别多,于是针对文本特点,发挥文本作用,我让学生重点感知、积累并运用这一写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由扶到放,以读为本的方法,努力去落实这个目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以致用。

尤其在扶这个环节,我采用五部曲,让学生从读感知到读画面,又从悟写法回到朗读指导,最后背诵积累,具体展现学语言的过程。

(二)我想要注重整体感知。

比如在课始,我从整体出发精心设疑:课文在各个时节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引导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强化文本的整体意识,获得对文本轮廓的整体认识,为深入理解文本打下基础。

(三)我觉得落实学生朗读是当务之急。

我主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⒈注重朗读的技巧性指导,该停顿就停顿等;⒉注重朗读评价语的针对性、实效性、简约性;⒊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让学生在“多样”中始终保持朗读的兴趣,而兴趣是成功最好的老师。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在排比句的教学中,感觉自己的教学设计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在后五句的教学中形式有些单调。

六、拓展的内容。

课外延续拓展美
老师这里还有一篇作者写给孩子们的松坊溪的冬天,请大家欣赏。

松坊溪的冬天——写给孩子们
郭风
我沿着溪边的小径,要走回到村里去。

我看见稻草垛上,凝结着白霜……
我受到深深的感动了。

可真是的,
我看见溪岸上的草地,凝结着白霜,
好象一块无尽铺展的白色画布,上面画出了非常美丽的树影;
好像墨笔画出来的浓墨色的树影、淡墨色的树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