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漠化景观格局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以贵州省盘县为例_严宁珍

合集下载

贵州盘县石漠化现状及综合防治对策

贵州盘县石漠化现状及综合防治对策

贵州盘县石漠化现状及综合防治对策吕文春,陈性平(盘县水利局,贵州盘县553537)[关键词]石漠化;综合防治;对策;盘县[摘 要]盘县受独特的地质地貌和特殊的地理位置等自然因素和森林砍伐、不合理土地利用、煤炭资源过度开采等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石漠化程度深、面积大,且呈逐年扩大趋势,治理难度很大,但也有雨量充沛、气候温和、物种丰富等有利条件。

针对盘县的石漠化特点,探讨了该县石漠化的治理模式、技术措施等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0-0941(2013)08-0034-03 盘县位于贵州西部,属珠江流域南北盘江分水岭地带,地处云贵高原过渡的斜坡部位,受南、北盘江及其支流的强烈切割,地势起伏,地形破碎,岩溶发育,峰丛山地、洼地、谷地等岩溶地貌类型齐全,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

在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条件下,受毁林毁草开荒、不合理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煤炭资源大量开采等人为生产活动影响,水力侵蚀严重,造成基岩大面积裸露,土地石漠化严重,且呈不断发展的趋势。

2000年贵州省石漠化统计数据显示,盘县中度以上石漠化面积为646.98km2,占全省石漠化总面积的15.95%,石漠化已成为严重制约盘县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生态和社会问题。

要破解发展难题就必须在国务院批准的枟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枠指导下,结合盘县的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石漠化治理对策并认真组织实施,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制约盘县发展的问题,并在推进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把盘县建成珠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目标。

1 石漠化现状及危害1.1 盘县石漠化现状盘县喀斯特地貌总面积为2635.98k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4.95%,已经石漠化面积1187.4k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9%,集中分布在喀斯特发育的盘北片区四格乡、坪地乡、普古乡、保基乡等地和盘南片区马场、珠东、民主、老厂、水塘、忠义等乡镇。

贵州大方喀斯特石漠化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贵州大方喀斯特石漠化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贵州大方喀斯特石漠化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本文以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为例,对该地区的喀斯特石漠化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

通过对该研究区域遥感影像的分析并参考历史气象数据,提出了研究区域石漠化空间分布主要受下伏地层岩性控制,即地层岩性为石灰岩等碳酸盐岩的地区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程度较高,依岩石出露的情况不同而程度有所不同;而气候以及近期人类活动又是影响其石漠化进程的关键因素的结论。

以期为研究区域的石漠化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标签:喀斯特石漠化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大方喀斯特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的脆弱喀斯特环境背景下,由于自然原因和人类活动,造成的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基岩大面积裸露、土地生产力下降并呈现出地表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或现象[1]。

贵州是我国喀斯特最发育的省份,全省88个县份中喀斯特面积比例在30%以上的就达78个,占全省总县数的89% ,其中喀斯特面积比例在50%以上的有68个,占79%。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的乌江流域和珠江上游的北盘江流域;从全省九个地州看,主要分布在六盘水、安顺、黔西南、毕节、黔南及遵义等地[2,3]。

本文以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为例,对该地区的石漠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

着重阐述了该区域石漠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提出了研究区域石漠化空间分布主要受下伏地层岩性控制,而气候以及近期人类活动又是影响其石漠化进程的关键因素的结论。

以期为研究区域的石漠化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材料与方法1.1研究区域概况毕节地区辖毕节、大方、黔西、金沙、织金、纳雍、威宁、赫章等8县市,地处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原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海拔457~2900m,总土地面积26853km2,其中山地、丘陵占93%。

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850~1444mm,平均径流系数为0.47。

在长期内、外营力作用下,形成的岩溶发育区土地面积为19693km2,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73.3%[4]。

中国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的现状成因及治理的优化模式

中国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的现状成因及治理的优化模式

第16卷第2期2002年6月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of Soil and W ater Conservati on V ol .16N o .2Jun .,2002中国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的现状成因及治理的优化模式Ξ苏 维 词(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贵阳550001)摘要:阐述了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的发展现状,从碳酸盐岩的抗风蚀能力、成土过程、地貌结构、土体剖面、人口压力及耕作方式与产业结构等方面详细分析了西南岩溶石漠化的成因机理,探讨了石漠化治理应坚持的六条原则;在结合西南岩溶山区的自然、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从生产(技术)、生态、生活与发展等3个层面提出了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优化模式与对策建议。

关键词:石漠化; 生态经济治理模式; 岩溶山区; 中国西南中图分类号:S 157.1;X 1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242(2002)022*******Con troll i n g M odel for Rocky D eserti f i ca ti on of KarstM oun t a i n ous Regi on andIts Preven ti n g Stra tegy i n Southwest ,Ch i n aSU W ei 2ci(Institute of M ountain R esources ,Guizhou A cad e m y of S ciences ,Guiy ang 550001)Abstract :T he types and the curren t distributed characteristics of rocky desertificati on w ere analyzed ,s pecifically exp l ored the causes and for m ing m echan is m of karst eco 2environm en tal fragility from the foll ow ing as pects such as w eathering 2resistance of carbonate rock ,the s oil 2fo r m ing p rocess of carbonate rock ,surface structures of karst landfor m s ,two different k inds of boundary face in karst s oil p rofile ,overl oaded p ressure of populati on and back 2w ard far m ing m ethods ,etc .Based on the analysis ,eco 2econom ic model of contro lling rocky desertificati on from th ree levels of p roducti on (techno l ogy ),ecol ogical (vegetati on rehabilitati on ),lives and rural industrial devel op 2m en t and five p ropo sals to harness rocky desertificati on w ere suggested according to the concrete conditi ons ofGuizhou karst moun tainous regi ons.Key words :rocky desertificati on ;con tro lling model of eco 2econom ics ;karst mountain regi on ;s outhw est of Ch ina西南岩溶山区的石漠化和西北地区的沙漠化是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生态建设所面临的两大根本性的地域环境问题,石漠化已成为我国西南岩溶山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并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成因的差异性定量研究——以贵州省盘县典型石漠化地区为例

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成因的差异性定量研究——以贵州省盘县典型石漠化地区为例

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成因的差异性定量研究——以贵州省盘县典型石漠化地区为例李阳兵;邵景安;周国富;龙健【期刊名称】《地理科学》【年(卷),期】2007(27)6【摘要】珠东区的轻中度石漠化主要由人为因素引起,强度以上石漠化则由人为因素和恶劣的自然条件共同造成;保基区的轻中度石漠化主要是人为因素引起,强度以上石漠化则由自然因素造成;红果区的自然条件好于其它两个研究区,石漠化尤其是强度石漠化主要是土地利用强度大造成的,坡耕地发生中度甚至极强度石漠化。

喀斯特石漠化土地的成因类型与恢复治理模式密切相关,在确定石漠化土地的治理恢复模式和治理重点时,有必要考虑石漠化土地的土地利用成因和成因的地域差异性。

【总页数】6页(P785-790)【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土地利用;成因;贵州省盘县【作者】李阳兵;邵景安;周国富;龙健【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生物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44【相关文献】1.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开展林业碳汇项目的潜力分析——以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工程为例 [J], 陈伟杰;任晓冬;熊康宁2.基于RS和GIS的岩溶石漠化与大气降雨关系——以贵州省典型岩溶石漠化地区为例 [J], 孙悦;蔡湘文;程洋;苏春田3.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经验与启示——以贵州省赫章县石漠化治理工程为例 [J], 肖时珍;肖华4.喀斯特峡谷地区不同等级石漠化治理的生态效应——以贵州省花江石漠化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为例 [J], 陈洪云;熊康宁;兰安军;贺祥;常黎5.基于坡度等级的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与水土流失相关性研究——以贵州省盘县为例[J], 张珊珊;周忠发;孙小涛;冯倩;陈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贵州省石漠化治理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浅谈贵州省石漠化治理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浅谈贵州省石漠化治理的基本思路和对策1 贵州石漠化现状及成因1.1 贵州石漠化现状贵州是我国喀斯特发育最充分、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全省喀斯特面积达13.0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73.8%,其中:喀斯特出露面积10.9万km2,占全省总面积61.9%。

石质荒漠化面积达2.25万km2。

占全省总面积的12.8%,且每年仍以超过6.7万hm2的速度在继续扩展。

据调查,现有石漠化土地中,岩石出露面积占70%以上的石山74.1万hm2,岩石出露面积在30%~70%的半石山地46.7万hm2,白云质砂石山13.8万hm2,工矿型石漠化土地12.9万hm2,石漠化农耕旱地(石旮旯土)13.7万hm2,有潜在石漠化趋势的25度以上农耕旱地64.5万hm2。

这些石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境内乌江流域和南、北盘江流域。

1.2 贵州石漠化成因贵州石漠化主要是喀斯特地区的石质荒漠化。

石漠化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更是人为所致。

在此基础上,逐步建设一个喀斯特地区功能稳定,结构合理的森林生态体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3 石漠化治理的主要技术措施3.1 林种、树种选择贵州喀斯特地区生物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适宜用来恢复植被的植物种类很多。

根据石漠化治理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在恢复植被的同时也要考虑增加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因此,在立地条件较差、坡度较大、水土流失隐患等级较高的地段规划营造生态公益林。

在立地条件较好、地势较平坦的山坡地,选择名、特、优的竹、药、果、藤等树种营造生态经济林(生态经果林、生态用材林、生态药材林、生态薪灰林)。

在树种选择上,要充分考虑石漠化土地严酷的立地条件,注重选择适生(耐干旱、耐瘠薄)、速生、抗逆性强、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乡土树种,如花椒、金银花、任豆、香椿、酸枣、苦楝、榕树、车桑子、棕榈、楸树、刺槐、桦木、竹子、栎类等。

3.2 营造林方式选择3.2.1 封山育林封山育林是石漠化地区生态重建最直接和费省效宏的措施。

石漠化景观格局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贵州省盘县为例

石漠化景观格局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贵州省盘县为例
( 陡坡垦 殖 ) 在“ 如 和 水平 ” 向不合理 的 空 间布局 ( 方 如
1 研 究 区概 况 和研 究方 法
1 1 研 究 区概况 .
贵 州 省盘县地 处 珠江上 游南北 盘江发源 地 、 云南 高原 向黔 中高原过 渡 的斜坡 部位 、 广西丘 陵与黔 西北
高原之 间 的过 渡地 带 , 生态地 位十分 重要 。盘县 以高
原 山地 为 主体 , 势西 北高 、 地 东南低 。 北部与 水城 接壤
景观 碎裂 化 )构 成岩溶 山地 景观 退化 的主 要 问题 [ 。 , 5 ] 从景 观 以上 尺度 考 虑生 态恢 复 与重 建 问题 已逐 渐 引 起 了恢 复 生态学 家的关 注 , 目前几 乎没 有涉 及石 漠 但 化土 地空 间分布 ( 观格局 ) 石漠化过程 的相互关 系 景 与
喀斯 特石漠 化是土地 荒漠 化的 主要类 型之 一 , 它
以脆 弱的 生态地 质环境为 基础 , 以强 烈的 不合理 人类
活动 为 驱动 力 , 以土 地生 产 力退 化 为 本 质 , 出现类 以 似荒 漠景 观为标 志L ] 人类不 合理 活动 的干扰 , 1。 加剧 了 以“ 石漠 化 ” 为特 征的岩 溶 山 区景 观 演 化和 景 观破 碎化 进程 。在 山地 自然条 件 的制 约下 , 为干 扰 的 ] 人 影 响范 围呈 蚕食 性 扩展 , 致景 观 日趋破 碎 , 前规 导 先 模较 大 、 通度较 高的斑块 日益 被分 割为 分离 的和碎 连 小 的斑 块[ 。景观 利用 在 “ 直 ” 向不 适 宜 的 匹配 4 ] 垂 方
第一作者简介 : 严宁珍( 7 一) 女 , 1 1 , 讲师 , 9 研究方 向为土地资源利用。E-mal y nn z e @1 3c r。 - i a igh n 6 .o : n

浅谈石漠化的形成及治理

浅谈石漠化的形成及治理

区域治理环境治理与发展浅谈石漠化的形成及治理吴祥黔西县林业局,贵州 黔西 551500摘要:石漠化是喀斯特地貌中容易形成的一种现象,会导致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的景观,已经成为一项十分严重的土地退化问题,给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阻碍。

对此,加强对石漠化形成原因的了解,采取有效治理措施来解决石漠化问题,是有着重要社会意义的。

关键词:石漠化;形成原因;治理措施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在当前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的发展趋势下,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做好土地资源的保护是十分必要的。

石漠化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土地灾害,土地会受到侵蚀、退化,自然生态环境恶化,降低土地资源的利用价值,给人们生活与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所以,掌握石漠化形成的原因,探索针对性的治理对策,是土地管理相关部门需要重视的工作。

一、石漠化的特征及形成原因1特征从石漠化发生情况来看,其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一是区域分布较为分散,可以不连续的单独、小面积存在;二是属于开放系统,存在物质能量复杂的交接情况,动态性、地域性显著;三是具有较高的生态变异敏感度,环境承载容量相对较低,对于灾害的容忍值缺少良好弹性;四是生态系统容易受脆弱环境变量的影响,正向演替速率相对较慢,容易发生中断情况,而恶向演替则较快,恢复难度高,威胁到人类生存环境[1]。

2形成原因石漠化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方面原因,在喀斯特地貌地区中,存在较多的洞隙、溶隙,存在岩溶直接裸露于地表的情况,而且是与地下岩溶孔隙连接在一起的,地表与地下存在裂隙通道,构成四通八达的通道系统,地表降水很容易渗漏到地下暗河中。

在这种渗透过程中,汇聚的地表水、雨水会对地表土壤产生侵蚀作用,长期以往,在水利冲蚀之下,会进一步增大岩溶的裂隙、孔隙,造成土壤及其他残留物流失速度加快。

同时,成土速度慢、土壤制造能力差,对喀斯特地貌中地质主要为石灰岩,相较于非碳酸盐类地质,石灰岩成土速度低20余倍,造壤能力极差,导致山石直接裸露,在土壤被冲走之后,无法及时恢复,进而形成石漠化。

南方石漠化变化影响因素分析:县域石漠化治理视角——基于第二次

南方石漠化变化影响因素分析:县域石漠化治理视角——基于第二次

漠化边改善 、 边退化0 现象 , 如 贵 州 省 兴 义 市 在 第 二 次 石漠 化 监测 期 间 。其 石 漠 化 改 善 面 积 占 调查 面积 高 达 2 3 . 0 7 % ,但 石 漠 化退 化 面 积 占调 查 面积 的 比例也 高 达 2 2 . 9 9 %。 [ 我 们 不禁 要 问 :
南方石漠化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县域石漠化治理视角球
基 于第二次石漠化监 测并以贵 州 1 省 为例
蔡 志 坚 蒋 瞻 陈 岩 张黎 明
( 1 . 南京 林 业 大学 , 南京 2 1 0 0 3 7 ; 2 . 贵 州省 兴 义 民族 师 范 学院 , 贵 州兴 义 5 6 2 4 0 0 )
南方 石 漠 化 变 化 影 响 因素 分 析 : 县 域 石漠 化治 理 视 角
化 治 理 项 目投 入 的 重 叠 性 和 治 理 效 果 的难 以剥
域 生态项 目石漠 化治 理效 果 。
研 究方法 与数 据来 源
占总 治 理 面积 的 比例 每 提 高 1 个 百 分点 , 则 石 漠 化 改 善 率 提 高0 . 7 1 5 个 百 分 点 。治 理 面积 占石 漠 化 面 积 的
比例 每增 长 1 个百分点 , 改 善 率 就 提 高0 . 4 1 9 个 百 分 点 。( 2 ) 自然 因 素 中 的林 木 覆 盖 率 对 遏 制 石 漠 化 退 化 作 用最大 , 其每增加1 个百分点 , 石漠 化 退 化 率 就 下 降 1 . 0 4 2 个百分点 。 社 会 经 济 因素 中 的人 均 耕 地 面 积 和 城 镇化率分别增加 1 个 百分点时 , 退 化 率分 别 下 降0 . 3 5 9 个 百 分 点 和0 . 2 1 5 个 百 分 点 。因 此 , 扩 大 石 漠 化 治 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 第3期 中 国 岩 溶 V o l.27 N o.3 2008年9月 CA R SOLO G I CA S I N I CA Sep.2008文章编号:1001-4810(2008)03-0255-06石漠化景观格局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贵州省盘县为例Ξ严宁珍1,李阳兵2(1.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6;2.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生物科学学院,贵阳550001)摘 要:以贵州省盘县2004年石漠化现状分布为基础,探讨石漠化斑块的空间组合格局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该区石漠化景观呈现出极强度石漠化斑块集中分布型、强度石漠化与无石漠化斑块混合分布型、潜在石漠化与无石漠化为主分布型、轻中度石漠化聚集分布型和石漠化斑块相间分布型5种空间组合分布格局。

人为干扰、自然因素是造成该区石漠化空间格局存在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

从全县来看,石漠化主要分布在坡度10°~17.5°的地带,其次是17.5°~35°的区域。

从发生石漠化的土地类型来看,轻度石漠化主要分布于灌丛和坡耕地,中度石漠化主要分布于中覆盖草地和坡耕地,强度和极强度石漠化主要分布于中覆盖草地和来利用地。

碳酸盐岩的分布、地形地貌和亚热带山地气候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景观类型,而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方式是控制喀斯特石漠化的主导因子。

通过土地利用规模调整和优化,因地适宜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将有望实现强度、极强度石漠化景观逐渐向无石漠化景观的转变。

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景观格局;成因;贵州省盘县中图分类号:P901;F301.24 文献标识码:A0 前 言喀斯特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它以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为基础,以强烈的不合理人类活动为驱动力,以土地生产力退化为本质,以出现类似荒漠景观为标志[1,2]。

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干扰,加剧了以“石漠化”为特征的岩溶山区景观演化和景观破碎化进程[3]。

在山地自然条件的制约下,人为干扰的影响范围呈蚕食性扩展,导致景观日趋破碎,先前规模较大、连通度较高的斑块日益被分割为分离的和碎小的斑块[4]。

景观利用在“垂直”方向不适宜的匹配(如陡坡垦殖)和在“水平”方向不合理的空间布局(如景观碎裂化),构成岩溶山地景观退化的主要问题[5]。

从景观以上尺度考虑生态恢复与重建问题已逐渐引起了恢复生态学家的关注,但目前几乎没有涉及石漠化土地空间分布(景观格局)与石漠化过程的相互关系研究。

本文以贵州省盘县石漠化土地为例,阐述石漠化景观格局多样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以期掌握石漠化过程中景观的动态变化规律,这对于认清该地区的石漠化现状和理解石漠化发生的尺度和机理很有必要,同时还可为石漠化的有效防治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1.1 研究区概况贵州省盘县地处珠江上游南北盘江发源地、云南高原向黔中高原过渡的斜坡部位、广西丘陵与黔西北高原之间的过渡地带,生态地位十分重要。

盘县以高原山地为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北部与水城接壤的牛棚梁子最高海拔为2807m,中南部隆起,山峰海拔一般为2000~2300m,东部和南部地势较低,海拔一般为1400~1900m(图1)。

多年平均气温为Ξ基金项目:黔教科办(2004)07,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 CET-05-0819)第一作者简介:严宁珍(1971-),女,讲师,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利用。

E-m ail:yaningzhen@。

收稿日期:2008-04-0915.2℃,年平均降雨量为1411.7mm 。

碳酸盐岩岩石类型主要为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连续型灰岩、灰岩夹碎屑岩、灰岩碎屑岩互层、连续型白云岩、白云岩夹碎屑岩、灰岩与白云岩互层,碳酸盐岩与非碳酸盐岩交错分布。

盘县土地总面积4057km 2,其中岩溶面积2635.98km 2,占土地总面积的64.95%,是贵州喀斯特面积、石漠化面积较大,石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几个县份之一,属于贵州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42个石漠化重点治理县[6]。

2003年底全县总人口为115.99万人,人口平均密度为286人 km 2,农业人口96万人,占总人口的82.76%,是一个典型的人口、农业大县。

各乡镇的人口、土地利用差异较大。

2003年末,盘县有耕地120821.4hm 2,占土地总面积的29.78%,人均耕地0.104hm 2(1.56亩);园地980.92hm 2,占土图1 盘县地貌类型图F ig .1T he m ap of landfo r m types in Panxian county地总面积的0.24%;林业用地163692.83hm 2,占土地总面积的40.35%;牧草地38128.53hm 2,占9.40%。

建设用地11559.36hm 2,占土地总面积的2.85%;未利用地面积39503.24hm 2,占土地总面积的9.74%。

难以利用的裸岩石地36832.99hm 2,占未利用土地总面积的87.9%。

1.2 数据处理研究区喀斯特石漠化数据主要来源于2004年12月份A ST ER 影像解译。

2004年12月和2005年7月在典型地貌和石漠化分布区进行了两次野外调查,涉及全县大部分乡镇。

重点调查石漠化在不同地貌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石漠化与坡度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以及石漠化土地发生演变过程。

同时掌握石漠化遥感影像特征,即中度石漠化遥感影像呈星状,颜色呈绿红、浅绿色;强度石漠化遥感影像呈星状,颜色呈浅灰、灰蓝色;不同石漠化强度解译主要依据0.2km 2的单元中岩石裸露率(%)和图斑中植被+土被覆盖率(%)[7]来判定。

在解译过程中,以1∶25万水文地质图中的岩层分布特征控制喀斯特的边界,并参考1∶25万D E M 、坡度图、和土地利用图资料弥补“同物异谱”和“同谱异物”等问题,以提高分类精度[8]。

与此同时,采用FRA GSTA T S FOR A RCV IE W 软件计算景观指数。

对2004年A ST ER 影像解译数据,通过287个图斑野外抽样验证,其吻合程度达90.24%。

2 结果与讨论2.1 石漠化斑块数量特征盘县碳酸盐岩区域,无石漠化、潜在石漠化和轻度石漠化斑块的面积百分比、斑块数明显高于中度石漠化、强度石漠化和极强度石漠化斑块(表1),说明前3种石漠化是碳酸盐岩分布区的主导景观类型,它们表1 2004年盘县不同石漠化类型的景观生态学特征T ab .1L andscape eco 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 on in Panxiang in 2004石漠化类型面积百分比斑块数平均斑块大小平均形状指数最大斑块指数斑块密度分形维数无石漠化17.53530124255.716901.742920.402533.067271.36248潜在石漠化18.11598153574.778581.779080.648033.791081.36631轻度石漠化13.28885138403.889511.710720.262083.416591.36397中度石漠化8.7922096163.703791.679940.221092.373841.36181强度石漠化5.8352271183.320801.643380.133911.757171.35925极强度石漠化1.3087248111.021601.936970.241850.118741.36644652 中国岩溶 2008年总体上对整个景观的影响程度要高于后3种,最大斑块指数也反映了这一点;但无石漠化、潜在石漠化和轻度石漠化的较高的斑块密度和斑块数也同时表明它们均处于破碎化比较高的状态之中。

极强度石漠化的斑块数最少,但平均面积最大,极强度石漠化各斑块间的面积和周长标准差大于其它类型。

斑块密度最小,表明极强度石漠化各斑块间的差异最大;最大斑块指数大于中度和强度石漠化,表明极强度石漠化斑块具有集中连片分布的特征;形状指数和分形维数也同时反映了极强度石漠化各斑块形状较中度和强度石漠化斑块复杂。

因此盘县石漠化景观中以极强度石漠化对局部景观格局的影响最大。

2.2 石漠化斑块空间组合特点盘县由于喀斯特与非喀斯特交错分布,地形地貌、人口密度、土地利用强度等差异大,所以石漠化土地斑块在空间上分布极不均匀(图2),形成了以下几种空间格局:图2 盘县石漠化土地的空间分布格局F ig .2T he spatial patterns of rocky desertificati on in Panxian(1)强度、极强度石漠化斑块集中分布型:以强度、极强度石漠化斑块占绝对优势,构成粗粒景观,分布于冷风垭口、红果、平关、石桥镇等地(图3a ,b )。

此种格局代表了喀斯特土地严重退化的后期阶段。

(2)(极)强度石漠化与无石漠化、潜在石漠化斑块混合分布型:强度石漠化斑块数量比例仍较高,但斑块较小,被潜在(无)石漠化斑块所分割,分布于刘官、保基等地(图3c ,d )。

此种格局分布的石漠化仍较严重,并有进一步继续恶化和恢复好转两种发展趋势,主要取决于人为干扰和治理、恢复状况。

(3)潜在石漠化、无石漠化为主分布型:分布于地貌类型较单一地区,如溶丘洼地(图3e ),以潜在石漠化、无石漠化斑块为主,不合理垦殖活动形成的轻中度石漠化斑块零星分布。

对于这类石漠化问题,重点要放在保护上,防止潜在石漠化、无石漠化基质的继续破坏,控制裸岩斑块的连通扩大,减少其成为景观基质的可能性。

(4)中度石漠化聚集分布型:轻中度石漠化斑块占绝对优势,分布于地势较偏远、自然条件较差、人口密度较小的山区,如保基乡等地(图3f )。

由于受上述自然和人文特点的制约,该地区的这种石漠化景观可能会长期停留在这一格局和阶段上。

(5)几种石漠化类型相间分布型:没有一个类型斑块占绝对优势,由许多大小相似的石漠化斑块组成(图3g )。

此种格局代表的石漠化程度总体较轻,盘县相当多的喀斯特地区都是属于此种石漠化格局,此种格局也是当前石漠化预防的重点。

粗粒景观与细粒景观由于在结构上的差异,其对应的景观功能也不同[9],其基本生态过程也各异。

一般来说,无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斑块对应于高质量生境,轻度石漠化与中度石漠化斑块对应于一般生境,强度石漠化与极强度石漠化斑块对应于低质量生境,强度、极强度石漠化是由轻中度石漠化发展而来的,因此,其分布规律应该同某种干扰状况相应。

上述5种石漠化景观中,石漠化斑块分布构型不同,所反映的环境因子和干扰过程各异,代表着石漠化景观的不同发展阶段和演替趋势。

目前在喀斯特生态系统研究中,这方面的分析还处于初步阶段[10]。

2.3 石漠化格局成因分析2.3.1 地形地貌的影响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可导致强度、极强度石漠化土地集中分布,主要有以下3种情况:(1)岩溶峰丛谷地和峰丛洼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