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张小飞之四圣心源卷一糟粕传导
《四圣心源》讲解

《四圣心源》讲解20101213根尘不偶老师讲《四圣心源》一整理:月射寒江江南明锦-双子座猫熊无所住校对:山上月从今天开始,跟大家一起学习《四圣心源》。
前段时间,随着《四圣心源》两个版本陆续出版,中医药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两本《四圣心源》,都上市了。
一年左右的时间吧,可能会有不少朋友陆陆续续都看到了这本书,开始学习黄元御先生的一些学术思想。
慢慢的有一些朋友经常跟我咨询,说《四圣心源》这本书,看了之后感觉很好,但是呢,似乎不能够学以致用,感觉书很好,但是却不知道怎么去用。
希望能够把这本《四圣心源》再讲一讲,讲得能够学以致用,不能光看着好看呀。
实实在在的讲,我觉得我个人的水平,还不够资格来给大家讲《四圣心源》。
这是经典著作,水平比我们的水平要高得多呀。
所以想来想去,还是接受大家的邀请。
我也不敢说给大家讲,咱就是一起再来学习一遍,互通有无,共同进步。
以我个人的学习体会,作为一个主要的交流内容,向大家汇报一下,讲得不对的地方呢大家也多批评,多指正。
因为《四圣心源》这本书,它这个理论很圆融,讲的比较完美一些,所以,有些东西可能跟具体的、实际的临床,我们遇到的情况呢有一些距离,它相当于是理论化,或者是,稍微有点抽象化了。
实际上,黄元御先生是把核心的东西给我们抽出来了,总结出来了,所以,当我们在临床上碰到一个具体的疾病的时候,往往抓不住重点。
不知道该怎么用《四圣心源》这个理论指导来处理,还不能做到很好地学以致用,初学者大部分会遇到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这一次咱们大家一块把《四圣心源》再学习一遍,目的是能够把黄元御先生的心血,这么好的《四圣心源》,把它这套理论具体化、形象化。
跟我们的临床具体的一些病症能够结合起来,能够让我们用《四圣心源》这个理论指导我们的临床,达到学以致用。
如果学得好的话,还可以举一反三,灵活贯通。
那么,黄元御先生《四圣心源》这本书,内容其实并不多,我讲的跟大家一块学习,咱们怎么去学。
我就先把我讲的思路跟大家汇报一下。
根尘不偶老师讲《四圣心源》阴阳变化(5)

根尘不偶老师讲《四圣心源》阴阳变化(5)今天讲《四圣心源·卷一》,第一部分《天人解》。
从我们讲《四圣心源》的成书写作过程的时候就说过了,黄元御当时写《四圣心源》呢,是先写的《杂病》,写内外百病。
最后才写的《天人解》。
大家如果有《四圣心源》这本书,不管你是买的书,还是电子版的书,可以先打到目录这部分,看下目录。
看目录的话,《四圣心源》一共分十卷,这十卷其中,前四卷就是属于基础理论的部分。
后六卷,属于具体的疾病:其中,五六七卷这三卷是杂病;上中下,他分成了三部分;从第八卷呢,它讲的是七窍,五官;第九卷讲的是中医外科,疮疡;第十卷《妇人解》,女性的经、带、胎、产讲这个,基本上是讲内外妇科,以内科杂病为主。
前面的四卷理论部分是什么呢?第一卷是《天人解》,是最重要的,全书的精华、理论,是基础的基础。
第二卷是《六气解》,讲五运六气的。
第三卷是《脉法解》,讲脉法,临床诊病,第四卷讲的是《劳伤解》,《劳伤解》实际上就是所有疾病的病理基础。
如果《天人解》是生理基础的话,《劳伤解》就是病理基础,都是基础性的东西。
所以《四圣心源》整体的内容结构是这样的。
那么当年黄元御把杂病,包括后面的七窍,疮疡,妇人,这些内外妇科的疾病都解释完了,都写完了;然后又把运气、脉法、劳伤等基础性的东西也写完了。
他觉得还意犹未尽,这本书还没有完工。
所以最后又加了一个《天人解》,以成全书,他认为现在这本书终于可以成书了,算是写完了。
所以他最后写成的《天人解》放到书的最前面,作为一本书的统领,这本书的灵魂就在《天人解》这里。
所以我们今天学习的《天人解》,可以这么讲,你把《天人解》领会透了,再把《劳伤解》领会透了。
《天人解》相当于讲生理,是从天人合一的角度讲一气周流,《劳伤解》是从人体自身的小的范围里讲一气周流,范围小,或者说一个生理,一个病理,把这两件如果能完全理解透了的话,后面的具体疾病的讲解,你不看都没有问题。
我们讲解的重点我想也都放在《天人解》和《劳伤解》,后面具体的杂病我们讲的可能相对粗略一些。
《四圣心源》读书笔记28

《四圣心源》读书笔记28《四圣心源》读书笔记28《长沙药解.卷一.半夏》原文:味辛,气平,入手太阴肺、足阳明胃经。
下冲逆而除咳嗽,降浊阴而止呕吐,排决水饮,清涤涎沫,开胸膈胀塞,消咽喉肿痛,平头上之眩晕,泻心下之痞满,善调反胃,妙安惊悸。
要点(1) 半夏辛燥开通,沉重下达,专入胃腑,而降逆气。
半夏在《黄元御医学全书》中出现了六百多处,是一个经典医书与黄元御都用的非常多的药。
记得我们说过的“降肺必肺胃同降”的治病原则吧,半夏就是降肺之时需要用来降胃的最佳选项之一。
《长沙药解.卷一.半夏》原文:人之中气,左右回旋,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在下之气,不可一刻而不升,在上之气,不可一刻而不降。
一刻不升,则清气下陷,一刻不降,则浊气上逆。
浊气上逆,则呕哕痰饮皆作,一切惊悸眩晕,吐衄嗽喘,心痞胁胀,膈噎反胃,种种诸病,于是生焉,而总由于中气之湿寒。
盖中脘者,气化之原,清于此升,浊于此降,四象推迁,莫不本乎是。
不寒不热,不燥不湿,阴阳和平,气机自转。
寒湿偏旺,气化停滞,枢机不运,升降乃反,此脾陷胃逆之根也。
安有中气健运,而病胃逆者哉!甲木下行而交癸水者,缘于戊土之降。
戊土不降,甲木失根,神魂浮荡,此惊悸眩晕所由来也。
二火升炎,肺金被克,此燥渴烦躁所由来也。
收令不遂,清气堙郁,此吐衄痰嗽所由来也。
胆胃逆行,土木壅迫,此痞闷膈噎所由来也。
凡此诸证,悉宜温中燥土之药,加半夏以降之。
其火旺金热,须用清敛金火之品。
然肺为病标而胃为病本,必降戊土,以转火金,胃气不降,金火无下行之路也。
半夏辛燥开通,沉重下达,专入胃腑,而降逆气。
胃土右转,浊瘀扫荡,胃腑冲和,神气归根,则鹤胎龟息,绵绵不绝竭矣。
要点(2) 清敛金火是治标,用半夏降胃气才是治本。
惊悸眩晕、燥渴烦躁、吐衄痰嗽、痞闷膈噎等众多证状,皆源于戊土之不降,致使甲木之逆升也,均适合温中燥土之药,加半夏以降之。
其火旺金热,须用清敛金火之品。
然肺为病标而胃为病本,必降戊土,以转火金,胃气不降,金火无下行之路也。
《“四圣心源”读书笔记》连载(18)

《“四圣心源”读书笔记》连载(18)《素灵微蕴.卷二.问法解》原文:《灵枢·师传》,临病人问所便。
中暑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
问居四诊之一,中工用药,寒热不失,全凭此法。
药之寒热,一违病人所便,则药下而病增矣。
但寒热有上下,病人所便,自有正反。
凡上热下寒,口嗜寒冷,及其入腹而痛满泄利者,便于上而不便于下也。
从其上之便而违其下之不便,是为庸工。
要点(1) 问寒热所便。
《灵枢·师传》:临病人问所便。
这里的“便”是顺从、倾向的意思,就是要询问病人对饮食的寒热倾向。
问居四诊之一,中工用药,寒热不失,全凭此“临病人问所便”法。
中暑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
六气者,风热暑湿燥寒,中“暑”则一气运转加速,而人有一种让一气恢复正常的倾向,所以就倾向于寒凉的食物,所以中暑则便寒。
《灵枢悬解.卷七外候.五变五十二》:消瘅,即消渴。
《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上.消渴根原》: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足少阳逆于胸膈,故上病消渴;缘风火合邪,津血耗伤,是以燥渴也。
所以说消渴之人也倾向于寒凉的食物,所谓“便寒”,得寒而便也。
而中气虚寒之人则喜欢温热的食物,所谓“便热”,得热而便也。
所以问诊经常问的是:你喜欢喝凉水,还是喜欢喝热水?寒热有上下,病人所便,自有正反。
有的人因为上热则喜欢寒凉的食物,但是一旦吃了寒凉的食物有容易腹痛、胀满、泻利。
这样的人就是上热下寒。
所以在问诊的时候,要注意识别这样的病人。
如果因为其喜欢寒凉的食物而只知道使用寒凉之药物清其上热,而没有顾及到病人的下寒情况,则为庸工也。
总结起来就是:喜欢热的食物,则人之一气寒;喜欢寒凉的食物,则人之一气热;喜欢寒凉的食物,但是吃了寒凉的食物又会腹痛胀满泻利,则人之一气上热下寒。
《素灵微蕴.卷二.问法解》原文:其寒热之上下,厥有外候,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热。
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飨泄。
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不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飨泄。
《四圣心源》读书笔记

《四圣心源》读书笔记《中医祖传的那点东西----黄元御》——读书笔记伤寒悬解黄元御第一本书叫《伤寒悬解》,这是历史上研究《伤寒论》的重要著作。
黄元御有两本著作被关注的最多,分别是《长沙药解》和《玉楸药解》,书中对药性的解释非常透彻,而且还有独到的见解。
在《长沙药解》中,黄元御把每味药在张仲景的各个方子里是怎么用的,作用在哪里,都给论述了一遍。
当然,最知名的还是《四圣心源》。
有的医生发现个别经方加上什么药,效果就不好了,把加上的药减去,效果就恢复了,所以中医有句话叫“经方不加减”。
中医认为不恰当地使用苦寒的药物会伤脾胃。
鼻炎有一个网友,自己的鼻炎怎么都治不好,无奈自己从黄元御的《四圣心源》挑了个治鼻炎的方子,结果很快就好了。
这个方子叫桔梗元参汤,是治疗鼻塞、鼻涕多的那种鼻炎,方子是:桔jie梗9克、元参9克、杏仁9克、橘皮9克、半夏9克、茯苓9克、甘草6克、生姜9克。
这个方子多半的药物都是药食同源,桔梗是升的,开肺气、解毒排脓;元参是升的,润燥解毒;杏仁是降的,降肺金之气;橘皮入气分,清理肺气,化痰降逆;半夏是降的,和胃降逆;茯苓是升的,去除水湿,助脾气之升;甘草是补脾胃的,坐镇中州;生姜是散寒的,可以散外表之寒。
茯苓、甘草、半夏、干姜、丹皮、白芍、牡蛎、桂枝茯苓去湿气,湿气去除,脾土才能减去负担,向上升,所以茯苓是使脾土上升的药。
甘草是补脾胃的,坐镇中州,是圆圈的轴心。
半夏,药性下行,燥湿,有了半夏,胃气就会下行。
干姜,是暖下焦的,一来可以助脾土上升,二来下焦暖,则肾水不寒。
丹皮是清肝胆之火的,白芍是揉肝的,滋肝经之阴血,丹皮和白芍在一起,可以使得横逆的肝气不再横行,肝气疏达了,就上升了。
牡蛎是下行的,它可以收敛浮火,使之随着胃气的下行而下降,将它们敛至下焦。
桂枝按照麻瑞亭的解释,也是疏肝升陷的,可以使肝气温暖,不至于瘀滞。
黄元御一个重要思想就是疏肝,很多病人是因为肝气不舒,导致一起上升的脾土之气也出现了问题。
《四圣心源》通俗讲义(一)

《四圣心源》通俗讲义(一)鄙人男性,1978年2月出生在豫东平原一个偏远农村。
说偏远呢,是因为离县城有二十五公里出头,位于开封、周口、商丘三地交界处,隶属杞县。
我们杞县祖上有一个名垂千古的名人,就是杞人忧天那位。
杞人,古杞国之人也,古杞国,今之杞县是也。
当然,我这篇文章不是讨论我这位祖上的名人的,只是为了说明咱也有过显赫的祖上,让大家知道想当年咱家也阔气过而已。
闲言少叙还是书归正传,讲讲我与黄元御宗师和他老人家的《四圣心源》这一中医巅峰巨著的缘分吧。
先谈谈我个人。
鄙人自幼喜欢武术,上初中一年级时被离学校近的一校霸欺负过一次,于是想学习武功维护正义,从十四岁开始自学武术,十六岁起到十八岁之间先后跟随三位民间武术老师学习少林拳、徐家红拳。
二十二岁那一年冬天被老同学骗去湖南湘乡做传销,在湘乡过的春节。
骗家里的钱没骗到,春节后老同学生活费紧张(或者叫传销经费),自觉积极的强烈要求给我买火车票送我回家。
而我因传销跟家人说了一大堆谎话,当时是无颜见东父老的,但无奈老同学强烈坚持救我出传销窝给我改邪归正的机会,于是走投无路的我硬着头皮去了湖北咸宁一家武术学校应聘做了教练。
这之后我先后做过武术教练和司机兼保镖的工作,为了混口饭吃而已,多年来生计艰难,每每山穷水尽走投无路。
但是唯有武术是挚爱,从不言弃。
从2005年第一次走上全国散打擂台,到2016年陈家沟国际太极拳交流赛推手擂台,我是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最好成绩是陈家沟国际交流赛太极推手六十五公斤级第三名。
这种执着的精神说实话我觉得我挺佩服的哈。
因为对功夫的盲目追求,我信奉的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信条,每天刻苦而不科学的训练,加上自身体质先天不足,最终在2011年的冬天,身上积劳成疾的运动伤发作,右肩处疼痛不堪,右臂无法向上抬起。
当时我以为这就是传说中的肩周炎,并不以为意。
可是过了一个来月压根没有一点点好转的迹象!我开始慌了,对一个嗜武如命的人来说,废了一条胳膊跟要了命其实是差不多的。
根尘不偶老师讲《四圣心源》文字稿更新版

根尘不偶老师讲《四圣心源》文字稿更新版百水芊城20102013-12-02 23:03答:癲痫和这个小儿多动症还不太一样,小儿多动症是以痰浊为主,从症状上来讲,它的表现是以邪气为主;癫痫呢,它的症状是以正气虚为主,平时他是正常的,只是一过性发作的时候,他就跟抽风一样晕过去了,他也有痰浊因素,但大部分是以肾虚为主,以疾病的这种痰浊、郁结、瘀滞为辅。
小儿多动症呢,这个很多孩子实际上是以这个郁结为主,郁结甚至重于肾虚。
9.源头活水问:老师,左路瘀滞表现为风象,那右路瘀滞表现是什么呢?答:也不是说只有左路瘀滞表现为风象,这个话呢也不能这么理解。
一身之气都在流通,所以从这个动的角度来讲,一身之气都属于木气,只要流通,只要在动,就象风在流通一样,都属于木气。
所以呢,凡病皆郁,只要是病,它就是有郁。
郁的厉害了,它就生风,不管他在左路,还是右路,都会有生风的表现,郁而生风并不是只有左路才会生风,我们讲左路的意思,这个郁而生风,它不管在左路还是在右路,都属于这个肝风的表现。
打个比方说,这个右路腹泻的时候,腹泻属于右路的病,黄元御他在《四圣心源》里讲,这个叫风木盗泄,难道这个左路风木之气跑到右路去了吗?不能这么理解,本身这一气,也没有分阴阳,也没有分左右。
只要是郁结,它就是风木。
分左分右,它只是从这个正常生理的升降或者这个我们用药的方向上来讲。
如果一定要分一下,我们也只能说,偏向于哪方面,左路郁滞,肝气郁的时候它是容易生风的;右路郁滞一般容易上火,右路郁滞比较容易不降,左路郁滞比较容易不升;不升的话,就会郁而生风,不降的话,就会郁而化火,阳气在上面,郁滞的下不来了,就容易上火长痘痘,长口疮类似这种,实际上它并不是截然左右分开的,人体里面严格来讲没有一个单独的左和右,也没有单独的阴和阳,只有一气。
10.洁问:请教老师,运中焦,鲜姜、干姜、炮姜在什么情况下单独用,组合用?答:鲜姜呢,它是化水气;干姜是温中土,去寒气;炮姜是缓缓地温中土,还有一点固守中土的意思。
王四进经方讲座-13-五味根源糟粕传导

王四进经方讲座-13-五味根源糟粕传导下面咱们接着讲五味根源,五味就是辛酸甘苦咸。
如果脾湿气过旺,人嘴里就会发甜,脾自身是发甜味的。
发辣味是肺气淤住了,发咸就是肾气淤住了。
土郁则传于四脏而作诸味,土和则诸味不作,不腥、不臊、不焦、不腐,其气曰香。
土曰稼穑,稼穑作甘,各味之肝,秉土气也,五谷香甘是土气生出来的,以养脾胃。
土气充盈分输四子,左而入肝,右而入肺,上而入心,下而入肾,土气一转就把各种营养送到五脏里面了。
己土左旋,应春夏之气谷气往上归心肺,戊土右降,应秋冬之气谷精往下归于肝肾。
这就提到内经说的一句话,五脏为阴藏精气而不泻,六腑为阳传化物而不藏。
五脏满而不实,六腑实而不能满。
阴就往里面收,把饮食的精华都分别藏在五脏里面去受用,不会有多余的时候。
道家练功到一定程度,十二正经都充足了就走奇恒之府,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就走大脑了,六腑可以把糟粕的东西排泄出去了。
实就是有实在的东西了,因为再旺盛的精气是阳气看不到,看到的都是肿瘤一类的东西。
咱们吃很多东西都能看到,从嘴里吃进去,经胃走到小肠和大肠。
塞的太满就不往下走了,便秘就不对了,人体应该一天一个周天,把糟粕和垃圾排泄出去,这就是五脏六腑的特性。
脾胃者仓廪之官、水谷之海,人有胃气则生,绝胃气则死,胃气即水谷之所化也。
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所以气血就是从脾胃里化生出来的。
所以胃气特别重要,人有了胃气才能生气血,营卫之气才能通畅,这和人体的三焦都有关系。
咱们熬的中药和水谷一样都是天生地长得东西,也是靠脾胃的收纳和消磨,走到各个脏腑上去。
所以药食同源,但是食物基本上偏平性,不寒不热。
药物是用它的偏性,这才能以偏治偏。
三阴症属寒就用热药,三阳症属热就用凉药,中医就是用寒热温凉来治病。
煎药两三碗水,每次出一碗就太浪费了,而且药煮出的不匀,里面百分之七十的药效没有出来。
里面像干姜等的硬药必须得打开,否则就不会发挥它的作用。
张仲景用药方子量大时,就用九碗水煮成三碗,分三次喝是要保证一定量的血药浓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糟粕传导
水谷入胃,消于脾阳,水之消化,较难于谷。
缘脾土磨化,全赖于火,火为土母,火旺土燥,力能克水,脾阳蒸动,水谷精华,化为雾气,游溢而上,归于肺家,肺金清肃,雾气降洒,化而为水,如釜水沸腾,气蒸为雾也。
气化之水,有精有粗。
精者入于脏腑而为津液,粗者入于膀胱而为溲溺。
溲溺通利,胃无停水,糟粕后传,是以便干。
《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气水变化于中焦,沤者,气
水方化,而未盛也。
及其已化,则气腾而上,盛于胸膈,故如雾露。
水流而下,盛于膀胱,故如川渎。
川渎之决,由于三焦。
《素问·灵兰秘典》: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盖三焦之火秘,则上温脾胃而水道通;三焦之火泄,则下陷膀胱而水窍闭。
《灵枢·本输》:三焦者,足太阳少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
上踝五寸,别入贯腨肠,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
以水性蛰藏,太阳寒水蛰藏,三焦之火秘于肾藏,则内温而外清。
水府清通,上窍常开,是以气化之水渗于膀胱,而小便利。
若太阳寒水不能蛰藏,三焦之火泄于膀胱,膀
胱热癃,水窍不开,脾胃寒郁,但能消谷,不能消水,水不化气上腾,爰与谷滓并入二肠,而为泄利。
泄利之家,水入二肠而不入膀胱,是以小便不利。
所谓实则闭癃者,三
焦之火泄于膀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