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泥石流对工程的影响

合集下载

地质灾害对水利工程的影响

地质灾害对水利工程的影响

地质灾害对水利工程的影响在自然界中,地质灾害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

它们可能以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形式发生,并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

然而,我们很少关注到地质灾害可能对水利工程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质灾害对水利工程的影响,以及如何缓解和应对这些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看地震对水利工程的影响。

地震通常具有破坏性的性质,它们可能导致大坝和堤坝的破裂和坍塌,进而引发洪水,破坏周围的农田和城市。

它们还可能损坏水库和输水管道,导致供水系统中断,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困难。

因此,对于地震影响下的水利工程,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其抗震性能。

例如,在设计水利工程时,可以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以减轻地震带来的破坏。

此外,要加强对水利设施的巡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和修复潜在的问题。

其次,我们来关注滑坡对水利工程的影响。

滑坡是指由于土壤的滑动或坍塌而引起的地表下滑的现象。

滑坡可以破坏水库、河道和输水管道等设施,造成水资源的流失和供水中断。

此外,滑坡还可能阻塞或改变河流的流向,导致洪水的发生,进一步危害周围的居民和农田。

为了减少滑坡对水利工程的影响,我们可以在滑坡易发区域采取一些防护措施,如修建防护墙、巩固土壤,以及进行定期的滑坡监测和预警。

最后,我们要关注泥石流对水利工程的影响。

泥石流是指由于降雨、地震等原因造成的大量土石杂物和水一起沿山体流动的现象。

泥石流可能冲毁水库、水电站和输水管道,破坏农田和居民区,并造成人员伤亡。

为了应对泥石流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轻其冲击力。

例如,在易发泥石流区域,可以修建护坡、挖掘渠道,以减缓泥石流的流速。

此外,还应加强泥石流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向周围居民提供警报和逃生指南。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对水利工程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都可能对水利工程造成破坏,导致供水中断、洪水发生等问题。

为了减轻这些影响,我们应该在设计和建设水利工程时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护和预防措施。

浅论自然灾害对土木工程的影响

浅论自然灾害对土木工程的影响

浅论自然灾害对土木工程的影响摘要: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居住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作为居住之用的建筑物,人们对它的耐用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建筑物对于自然灾害的防御方面,如何有一个好的抵御自然灾害的建筑物成了人们对选择现代住房的一个新的标准。

关键词:自然灾害土木工程防御技术1.土木工程面临的自然灾害问题1.1 地震对土木工程的危害地震对于土木工程具有极大地破坏力。

地震是地壳内部作用力造成的,这种作用力产生的能量非常巨大,根据震级的大小,它可以产生不同的后果。

较大震级的地震可以瞬间摧毁地面上所有的东西,如2008年汶川8.0级大地震,给整个汶川、北川、青川造成毁灭性的的破坏,又如日本9级大地震,给日本造成了毁灭性的的破坏。

这两次大的地震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建筑物的倒塌造成了财产和生命的流失。

除此之外,桥梁断裂、隧道塌方、河堤决口等也是地震带来的一系列连锁问题。

对于如何提高土木工程的抗震能力,成为了现代土木工程发展的重要挑战。

1.2泥石流对土木工程的危害泥石流是现代土木工程面临的又一大问题。

泥石流属于地质次生灾害,它往往伴随着地震、暴雨、山体滑坡、山体塌方等自然灾害一起发生。

该地质灾害发生时,大量的泥水伴随着淤泥、石子等冲入集镇、村庄、城镇,它造成的损害也是破坏性的。

有时候,大的泥石流带来的灾害甚至比地震还厉害。

灾害发生时,往往是成片的房屋、庄家和大量的人畜被淹没。

灾害发生后,救援难度较大,只要是被泥石流淹没,基本就等于毁灭。

如2010年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事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人员伤亡惨重,土木工程基建项目基本被毁。

人们是反思自然灾害发生的背后,对于城市土木工程的选址是否提出过思考,这对以后土木工程的建设提出了有一个新的课题。

1.3火山对于土木工程的危害火山和地震同为土木工程行业的两大主力杀手。

火山喷发与地震发生具有相似之处,都是因为地壳内部运动所造成的,只不过一个是因为地球板块的运动,另一个是因为地球释放内部压力。

简述泥石流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简述泥石流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简述泥石流的预防和治理措施一、泥石流的基本概念和危害泥石流是指由于山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所形成的一种以泥沙为主体的流态运动。

泥石流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每年都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人类生命安全的威胁:由于泥石流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因此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防范和控制,造成了对人类生命安全的威胁。

2.对房屋和道路等基础设施的破坏:泥石流在运动过程中会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摩擦力,容易导致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受损或被毁。

3.对土地资源和环境的影响:泥石流会带走大量土壤和植被,导致土地资源丧失,同时也会污染水源等环境问题。

二、预防措施1.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通过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及时掌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和趋势,提高预警能力。

2.加强防护工程建设:在泥石流易发区域建设防护工程,如堤坝、挡土墙等,以减轻泥石流对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危害。

3.加强植被保护:大规模的植被破坏是导致泥石流发生的原因之一,因此通过加强植被保护和恢复,可以有效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4.加强社会宣传:通过社会宣传、科普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对于自然灾害防范和应对的意识和能力。

三、治理措施1.治理泥沙源头:采取适当的措施,如种草造林、修建拦沙坝等方式来治理泥沙源头,从根本上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2.治理沟道:通过清淤、加固沟道等方式来改善水流通畅性和稳定性,减少泥石流在运动过程中的破坏力。

3.治理泥石流堆积区:通过加固、清理等方式来治理泥石流堆积区,减少对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危害。

4.加强应急预案和应急救援能力: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对于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

四、结语泥石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其危害性极大,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通过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防护工程建设、植被保护等方式来预防泥石流的发生;通过治理泥沙源头、沟道和堆积区等方式来治理泥石流;同时也要加强应急预案和应急救援能力,提高对于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

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地质灾害是指地球内、地表和地壳等地质体发生的具有突发性、破坏性的自然现象。

它是地球运动和内外地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工程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的多个方面展开论述。

地质灾害首先对土地利用和规划产生深远影响。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频发,导致了土地的退化和毁灭。

工程建设若将逻辑简化于土地上,没有充分的认知和考虑地质灾害的存在,将无疑增加开发项目的风险。

这就要求工程师在进行土地规划时,要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建设过程中地质灾害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然而,即使进行了详尽的地质调查和评估,工程建设仍然面临着地质灾害带来的风险。

珠穆朗玛峰的攀登,正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工程建设。

雪崩、岩石滚落等地质灾害的潜在威胁,是攀登者必须面对的现实。

因此,在工程建设中,应加强安全措施的制定和执行,合理评估风险,以减少工作人员和设备的损失。

当然,在更加极端的情况下,我们不妨考虑放弃一些可能受到地质灾害影响的区域,以确保工程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此外,地质灾害对基础设施建设也有直接影响。

例如,在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地震引发的地面破裂、地陷等现象,容易导致道路的塌方和破损,进而影响交通运输的顺畅。

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地质调查和技术手段进行解决,从而确保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地质灾害的变化相适应。

在大型桥梁和隧道工程中,工程师们还需要考虑地震、滑坡和地下水位变动等地质灾害因素,以确保结构的稳固和安全。

此外,地质灾害会对水利工程产生影响。

山区的洪灾和山体滑坡对水库、水电站等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行产生重大威胁。

因此,在选址和设计这些工程时,工程师必须细致地评估地质灾害的潜在危险,并采取相应的防护和应急措施。

同时,随着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山区洪灾等地质灾害问题也将日益突出,其影响将不仅限于工程建设,还将对供水、灌溉、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地质灾害对工程的影响

地质灾害对工程的影响

地质灾害对工程的影响工程建设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地质灾害是工程建设面临的一大挑战。

地质灾害指的是地球物理现象或地球化学过程引起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不仅对工程的安全稳定造成直接威胁,还会给工程建设过程带来许多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地震对工程的影响地震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尤为显著。

地震引起的地表振动会给建筑物和桥梁等工程构筑物带来严重的破坏。

地震波的传播会导致结构的振动,从而破坏工程的整体稳定性。

地震引起的地表液化现象还会导致地基沉降和土壤变形,进一步危及工程的正常运行。

因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地震带的位置、地震波的频率和振幅等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结构设计和工程施工,以增强工程的抗震能力。

二、滑坡对工程的影响滑坡是地质灾害中常见的一种,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滑坡会导致土体的位移和变形,破坏工程的地基稳定性。

滑坡的土体流失还会引起局部地面沉降,进而影响工程建筑物的平衡和稳定。

其次,滑坡还会带走大量的土石杂物,给工程带来隐患。

这些杂物可能会堵塞水源、道路和建筑物周围的通道,导致工程运行中断。

因此,在山区和滑坡多发地区进行工程建设时,务必进行地质勘察和滑坡预测,采取合适的措施预防滑坡的发生。

三、泥石流对工程的影响泥石流属于一种自然形成的沉积岩石,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泥石流的冲击力非常强大,容易冲毁排水系统、道路和桥梁等工程设施,给工程运行带来严重的威胁。

其次,泥石流的泥沙沉积会堵塞河道和水库,降低工程的水利效能。

此外,泥石流还会造成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贫瘠,限制工程周边的农业发展。

在泥石流频发区进行工程建设时,需要进行合适的治理措施,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为了减轻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首先,在工程设计阶段,需要进行充分的地质勘察,分析地质构造和地层情况,以确定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风险。

地质灾害中的泥石流防治工程

地质灾害中的泥石流防治工程

地质灾害中的泥石流防治工程地质灾害是由于地球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地表或地下发生的自然灾害。

其中,泥石流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地质灾害类型。

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泥石流防治工程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介绍泥石流防治工程的重要性、工程的分类及实施方式,并探讨相关的挑战和解决方法。

一、泥石流防治工程的重要性地质灾害中的泥石流危害巨大,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泥石流的暴发往往导致山体崩塌、河道堵塞、田地被掩埋等一系列灾害,给当地居民造成巨大的伤害和损失。

因此,开展泥石流防治工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泥石流防治工程的主要目标是减少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缓解泥石流的危害,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通过采取合理的措施,如建设坝体、挡土墙、引导河流和稳定山体等,可以有效地防止泥石流的暴发和扩散,为灾区居民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

二、泥石流防治工程的分类及实施方式1. 坝体工程坝体工程是一种常见的泥石流防治工程方法,通过修建坝体来阻挡泥石流的流动。

坝体通常由混凝土、石块和土壤等材料构成,具有较高的抵抗泥石流冲击能力。

在选择坝体材料和施工位置时,需要考虑到当地的地质条件和泥石流规模,以确保坝体的稳固性和可靠性。

2. 挡土墙工程挡土墙工程是另一种常用的泥石流防治工程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构建坚固的挡土墙来阻止泥石流的流动。

挡土墙可以采用土石混合、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建造,具有较高的抗冲击能力和抗侵蚀性。

在进行挡土墙工程时,需要合理选择材料和施工方式,以确保挡土墙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3. 引导河流工程引导河流工程是一种通过改变河道的路径,以防止泥石流流入人口稠密地区的工程方法。

通过修建人工河道或改造原有河道的形状,使泥石流能够顺着指定路径流动,避免对居民区域造成灾害。

在进行引导河流工程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合理规划河道路径,确保泥石流能够稳定地流出。

三、泥石流防治工程的挑战和解决方法泥石流防治工程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复杂的地质条件、巨大的经济投入和施工难度等。

泥石流的应对措施泥石流危害及应对措施

泥石流的应对措施泥石流危害及应对措施

泥石流危害及应对措施引言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容易造成巨大的危害。

针对这种自然灾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能够有效地避免或减轻泥石流对人口和财产的伤害。

本文将简要介绍泥石流的危害及针对泥石流灾害的应对措施。

泥石流的危害泥石流是在地震、暴雨等自然灾害中常见的一种流动地质灾害。

它由山体崩塌引起的岩石碎屑和泥土、水混合物组成,以高速流动的形式冲击前进,会造成以下危害:1.破坏建筑物和基础设施:泥石流在流动时会有巨大的冲击力,能够将建筑物、桥梁等基础设施冲毁或破坏。

2.造成人口伤害:泥石流在流动时,由于混合物的破坏性,会对人造成巨大的威胁。

泥石流一旦进入人类居住区,就会对人口造成严重的伤害。

3.污染环境:泥石流在流动时,会带来许多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基于以上危害,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尽可能的避免泥石流造成的危害。

泥石流应对措施1.加强监测和预警在防止和减轻泥石流灾害方面,第一步是及时监测和预警工作的实施。

泥石流监测可分为地形监测和流体运动监测两个方面。

地形监测是指监测斜坡结构和岩石的变化、滑坡、崩塌、裂缝、松动地层、盐酸效应等非常规地质灾害的预警。

而流体运动监测是指监测水位、水流、土石流等流体力学方面的数据。

通过定时监测,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预警。

2.地面防护措施泥石流在流动时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导致它能够破坏建筑物和基础设施。

基于此,需要在建筑物周围采取地面防护措施,例如设置减速山体防撞装置。

减速山体防撞装置通过消耗泥石流的冲击力,并将其分散,从而减轻其对人口和财物的影响。

3.工程治理措施工程治理措施是指在整个山体流域内进行的开展的防灾避险措施。

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泥石流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理方式。

比如,在泥石流易发区,可以采取农卡和耕地栽植防护林,或者通过新建防护林、修建防洪墙等方式来保护安全。

4.技术手段的应用在预防泥石流灾害方面,使用动态防护网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技术手段。

防护网被分成多个截面,每个截面之间使用紧密的绳结构形成一个钢筋箱体。

泥石流堆积对铁路工程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泥石流堆积对铁路工程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泥石流堆积对铁路工程的影响及防治对策铁路工程建设本来就是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尤其是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更加重了建设难度,比如暗河、溶洞、滑坡、崩塌、泥石流、断层破碎等。

以成兰铁路为例就泥石流造成影响和解决办法做一些归纳总结。

标签:泥石流堆积;铁路工程;防治铁路工程的轨道建设关乎国家的发展,随着道路建设得成功也能带动一方地方经济的发展,铁路的建设也有许多外界影响,如果在平原上面修建一条铁路轨道,可能需要仅仅考虑地面能否承受重力,或者其他不是很困难的因素。

但是在一些地质地貌比较特殊的地方就不会这么简单了,一方面如暗河、溶洞、滑坡、崩塌,我国造价第一的宜万铁路(湖北宜昌到重庆万州)全长仅仅377公里,总投资225.7亿元,时间上从2003年奠基仪式开始修建到2010年通车共耗费了7年的时间,其实最主要的倒不是金钱和时间上面的耗费,更是铁路修建过程发生多次施工人员牺牲。

另一方面如泥石流、断层破碎带也会影响着铁路建设,比如成兰铁路(成都到九寨沟段)线路总长435.2km,地处高原与盆地的过渡带,具有特殊环境地质条件,泥石流发生的风险较大,特别是汶川地震以后,区段内的泥石流呈愈演愈烈的趋势,因此建设之初对成兰铁路沿线的容易爆发泥石流的地方进行调查总结,认识其基本特征以及爆发灾害的规律,从而能够结合实际分析堆积特征对铁路工程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成兰铁路通过的龙门山断裂带两侧各一区段,即雎水河段和茂县松潘段作为研究区,进行比较分析。

在广泛收集前人研究资料和对研究区内泥石流发育的环境地质条件调查、观测、试验基础上,采用室内遥感解译、现场勘查以及工程地质类比等方法,分析归纳出研究区泥石流基本特征;探讨并比较国内外现有的四种泥石流冲出量的计算方法,评价冲出量与堆积的关系,最终找到适合计算研究区泥石流冲出量的计算公式,为进一步定量评价研究区泥石流堆积特征提供依据。

1 泥石流堆积对桥梁的影响铁路跨越泥石流沟采用最多的工程措施是桥梁,成兰铁路更是大量采用桥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泥石流对工程的影响
: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及山前地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和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它的发生受很多条件的制约,是山地常发地质灾害之一。

本文对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对工程的的影响以及防治措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泥石流形成条件防治措施
一、引言
泥石流是一种突然暴发的含有大量泥砂、石块等固、液体两相混合介质的特殊洪流,呈黏性层流或稀性紊流。

泥石流常常具有突然暴发、来势凶猛、运动快速、历时短暂之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

近年来,我国泥石流有渐趋加重的趋势。

鉴于泥石流的严重危害性,了解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是有必要的。

2010年8月7日22时许,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造成沿河房屋被冲毁,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了堰塞湖。

截至28日,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1463人遇难,失踪302人,已解救1243人。

此次特大山洪地质灾害灾情之大,伤亡人数之多、损失之严重在甘肃乃至全国也都是少见的。

下面让我来进一步了解泥石流,
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1、地质条件
(1)构造:地质构造复杂,断层皱褶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
高的地区,一般对泥石流的形成有利。

由于这些因素导致地表岩层破碎、滑坡、崩塌、错落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

(2)岩性:结构疏松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的岩层,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岩层易遭受破坏,碎屑物质来源丰富。

2、地形条件
(1)山高沟深,地势陡峻,沟床纵坡大,流域的形状便于水流的汇集。

(2)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

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

(3)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大,使泥石流得以迅猛直泻。

(4)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碎屑物质有堆积的场所。

3、水文气象条件
(1)水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又是搬运介质的基本动力。

泥石流的形成与短时间内突然的大量流水密切相关。

突然大量来水有:①强度较大的暴雨;②冰川、积雪的强烈消融;③冲川湖、高山湖、水库等的突然溃决。

(2)水的作用:浸润饱和山坡松散物质的侧蚀掏挖作用产生滑坡、崩塌等,增加了物质来源。

4、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为滥伐山林,造成山坡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堆积等,往往提供大量物质来源。

开挖隧道时破坏地下的地质平衡条件时等,也会形成泥石流。

上述条件概括起来为:
(1)流域内有丰富的固体物质补给来源;
(2)有陡峭的地形和较大的沟床纵坡;
(3)流域的中、上流有强大的暴雨或冰雪强烈消融等形成充沛水源。

此三者缺一便不能形成泥石流。

三、泥石流的危害
2010年8月13日夜间至14日凌晨,汶川突降暴雨,多个乡镇多处发生泥石流,造成国道213线汶川段多处阻断这是汶川地震后,震中生命线第5次中断。

截至15日,共有13人因灾死亡、59人失踪,受强降雨影响,都汶高速映秀段侧山体突发泥石流,岷江改道冲进映秀镇,还有上面所说的舟曲泥石流灾害,这些种种都说明了泥石流的危害之大。

下面笼统的概括下:
1、由于泥石流中泥、沙、石块等土粒物质含量高,流体浓稠,粘性强,因而致使泥石流具有结构性、惯性强、搬运力大、破坏力强和分选性差等特征。

2、根据泥石流规模、性质、地形条件和受害对象不同,泥石流危害表现为多种形式,主要有:①淤埋。

在泥石流活动区内的平缓地带,泥石流停止运动,大量泥沙淤埋各种目标。

泥石流规模愈大,淤埋愈严重。

②冲刷。

泥石流发生和流通区域内,大量坡面土体和沟床泥沙被带走,山坡土
层被冲刷减薄甚至被剥光,成为难以利用的荒坡;河床被冲刷,岸坡垮塌,使沿岸设施、交通和水利工程等遭破坏。

③撞击。

快速运动的泥石流,尤其是其中的巨石具有很大的动能,能撞毁桥梁、堤坝、房屋、车辆、电杆等与之遭遇的固定设施和活动目标。

④堵塞。

泥石流堵塞自身流路或汇入的主河,形成堵塞坝,上游水位增高,使沿河两岸各种目标遭淹没;一旦堵塞坝溃决,又形成大规模泥石流或洪水,对下游造成危害。

⑤漫流改道。

泥石流中的固体物质堵塞其流路,造成漫流改道,冲毁或淹没下游各种设施。

⑥磨蚀。

泥石流含有大量泥沙,在运动中对各种保护目标及其防治工程的表面造成严重的磨蚀。

⑦弯道超高与爬高。

高重度泥石流运动的直进性很强,在弯道处流动或遇阻时其超高或爬高的能力大,有时甚至能爬脊越岸淤埋各种目标。

⑧挤压主河道。

泥石流冲出的大量泥砂使堆积扇不断扩大,形成通航河道的险滩,有碍通航,并将主河逼向对岸,使对岸遭受严重冲刷,造成山坡失稳,危害各种目标,而且由于流路改变,使沿岸各种设施遭受危害。

四、泥石流的防治措施1】
1、防治原则
泥石流是一种较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其形成原因是自然界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因素比较复杂,根治极为困难。

因此对泥石流的防治应遵循以下原则: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避强制弱,重点治理;沟谷的上、中、下游全面规划,山、水、林、田综合治理;工程方案应中小结合,以小为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2、预防措施
禁止在流域内进行滥砍滥伐,保护植被。

严禁在坡度大于25的地区进行垦荒种地。

在山坡上修建工程时,要保持边坡的稳定,并且对施工的弃土、弃渣采取水保措施,不能人为造成水土流失、崩滑等固体物质来源。

3、生物措施
在城区后山流域的水源区,采用封山护林育草,涵养水源,以减少暴雨径流,保持水土。

在泥石流形成区,通过营造不同类型的森林,保护、发展灌木林和草本植被,提高地表覆盖率,辅以冲沟沟头防护,沟内建生物谷坊群,坡地改梯地,陡坡地退耕还林,发展水平埝地,打地边埂,修集水沟、排水沟等农业土壤改良措施,建立较为完善的山地农业工程与泥石流生物防御体系,既保障农业生产,又改善山区生态环境,提高防治区的经济效益(发展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等)。

通过有计划、有措施的组织活动,变泥石流防治工作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进行长期治理。

4、工程措施
泥石流防治的工程措施是在泥石流的形成、流通和堆积区内,相应采集蓄水、引水工程,拦挡、支护工程,排导、引渡工程,停淤工程及改土护坡工程等措施,以控制泥石流的发生与危害。

(1)防护工程:针对泥石流地区的桥梁、隧道、路基、泥石流集中的山区变迁河流的沿河线路或其他重要工程设施,采用护坡、挡墙、顺坝和丁坝等措施,作一定的防护。

(2)排导工程:其目的是改善泥石流流势,增大桥梁等建筑物的泄洪能力,使泥石流按设计意图顺利排泄。

主要包括导流堤、急流槽和束流
堤三种类型。

(3)拦挡工程:它是用以控制组成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和雨洪径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总量和能量,减少泥石流对下游建设工程的冲刷、撞击和淤积等危害的工程设施。

(4)此外,在泥石流地区,一些工程设施还可以采取下列两种措施防御泥石流的危害:
跨越工程:是指修建桥梁、涵洞等。

穿过工程:穿过工程师指修建隧道、明洞等,从泥石流下方穿过,泥石流在其上方排泄。

5、危险度区划和预测预报措施
泥石流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开展泥石流危险度区划和预测预报,在泥石流易发山区划分出危险区与安全区,避开在危险区建设;建立泥石流预警站(点),开展监测和预警工作;危险地段设置警示牌,提醒过往行人、车辆注意安全;建立反应快速、机动灵活、保障有力的救灾抢险系统,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及时开展紧急救援。

五、结束语
泥石流作为一种自然地质灾害,虽然我们不可能完全阻此它的发生,但我们可以预防它的发生,同时应该加大在预测这一块的投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