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

合集下载

孔子对仁的三种观点

孔子对仁的三种观点

孔子对仁的三种观点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化家、政治家,被后世世人尊称为圣人。

众所周知,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是其核心概念。

孔子对仁的观点有三种,接下来我们将一一阐述。

第一种观点:仁为德行之最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德行决定了他的品质和价值。

而德行之中最为重要、最为高尚的就是仁。

孔子认为,仁是最彰显人类价值和最具有人性的品质。

一个人如果具有仁的品质,那么他就可以在生活中扮演一个良好的角色,对于社会和自身都是有益的。

孔子发扬仁的思想,提倡人们应该互相关爱,以和平、包容心态相处。

第二种观点:仁为道德准则孔子认为,仁虽然重要,但是可能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实现的。

因此,他还将仁定义为一种道德准则。

也就是说,仁作为道德准则,不仅需要实践者自身具备,更要求整个社会关注和推崇它。

绝不言语伤人、待人诚实善良、凡事关心别人等等,都是基于仁何的道德准则。

只要遵循了这样的准则,就能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一个和谐的社会。

第三种观点:仁为具有创新思想的精神孔子不仅仅将仁定义为一种德行或准则,还将其看作是一种精神。

这种精神是一种具有创新思想的精神,孔子认为这种创新思想是驱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力量。

仁作为一种精神,可以让人们在面对挫折和困境的时候,不放弃自己的信仰和理想。

通过这样的精神,人们可以不断超越自己,达到更高的人生高度。

总之,孔子对仁的三种观点,具有其独特的深刻之处。

仁作为一种高尚的品质、一种人类价值和思想体系、一种精神,都在孔子的思虑中得到了体现。

无论是哪种方式,孔子对仁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通过其思想影响了无数人的人生和社会之结构。

孔子仁的内容(一)

孔子仁的内容(一)

孔子仁的内容(一)
孔子仁的内容
孔子的人物背景
•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于公元前551年出生于中国山东的鲁国陬邑(今孔庙所在地)。

•孔子的父亲孔鲤早逝,孔子自小失去父爱,在父亲去世后,由母亲带大。

孔子仁心的内涵
•孔子提出了“仁”的理念,并将其作为人们为之奋斗的目标。

•“仁”是孔子思想中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之一,代表着对他人的关怀、尊重和关爱。

•孔子认为,只有具备“仁”的品质,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孔子仁心的重要性
•孔子强调,“仁”的价值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只有通过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我们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孔子认为,只有“仁”才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减少社会的压力,达到人心所向的境地。

孔子仁心的体现
•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孔子的行为和言语充分展现了他对人类福祉的关怀和追求。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强调无论贫富、贵贱,所有人都应该接受教育,实现自身的发展。

总结
•孔子的“仁心”理念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通过推崇“仁”,倡导了一种以人为本、关爱他人的核心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的思想,秉持“仁心”,关心他人,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孔子之仁的理解

孔子之仁的理解

孔子之仁的理解孔子之仁的理解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仁”。

在孔子看来,“仁”是人类最高尚的道德品质,也是实现社会和谐、促进人类幸福的关键。

一、什么是仁?在孔子看来,“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情感和行为准则。

它包括了对人的爱、关心、尊重和支持,以及对社会秩序、公正和道德规范的遵守。

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即只要有了“仁”的心态,就能够真正地关心他人,并以此来推动社会进步。

二、如何实践仁?孔子认为,实践“仁”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知识,二是有勇气,三是有恒心。

具体来说,“知识”指的是对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的认识;“勇气”指的是敢于去做正确而艰难的事情;“恒心”指的则是坚持不懈地去追求自己所信奉的价值理念。

在实践“仁”的过程中,孔子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行为准则。

例如,他主张要尊重长辈、关心弱势群体、追求诚实和公正、避免暴力和冲突等等。

这些行为准则不仅可以帮助个人成为更好的人,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仁与其他道德品质的关系在孔子看来,“仁”是众多道德品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

他认为,“义”、“礼”、“智”等道德品质都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具备了“仁”的心态和行为准则,才能够真正地去做到这些事情。

同时,孔子也认为,“仁”是一种综合性的道德品质。

它既包括了对人的爱和关心,也包括了对社会秩序和公正的遵守。

因此,在实践“仁”的过程中,需要同时考虑到个人与社会、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平衡。

四、现代意义虽然孔子提出“仁”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它依然具有深刻的现代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道德问题和挑战,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成为了每个人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仁”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

它提醒我们,无论是作为个体还是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都应该关心他人、遵守道德规范、追求公正和平等,并努力去实现这些目标。

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起一个更加美好、和谐和幸福的社会。

浅谈《论语》中孔子“仁”的思想

浅谈《论语》中孔子“仁”的思想

浅谈《论语》中孔子“仁”的思想【摘要】孔子思想的宗旨和核心是“仁”。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充分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

《论语》较为系统地讲述了“仁”的内涵,使“仁”成为了一个具体的体系,为儒家道德伦理指明了基本路向。

【关键词】《论语》,仁《论语》是儒家思想的代表著作,该书是由孔子的弟子根据孔子的言行整理记录编纂而成,因此该书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学说。

在《论语》中,“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贯穿于整本书。

在整本书中,“仁”字共出现了一百多次,但孔子每次在谈到“仁”的时候也因人而异、因场合而异,也正是对这些不同场合和不同人关于“仁”的论述,使得“仁”的思想包含了众多方面,从而能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一)《论语·学而》载: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大致如下: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

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这里讲到的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情感基础。

孔子认为仁是人的本质,也是人道的崇高理想,孔子认为这种本质和崇高理想源于人生而具有的最恒久朴素的感情——血缘亲情。

孔子认为实现人道之仁的心理情感基础是孝悌,孝顺爹娘,敬爱兄长。

从上述有子所讲述的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人是很少犯乱的,而相反,假如一个人连自己的生身父母和同胞兄弟都不知道敬爱,怎么可能对其他人和社会有仁爱之心呢?这句话虽然出自有子之口,但却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也反映了孔子对“孝”、“弟”等伦理情谊的重视,如孔子要求其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伦语·学而》),另外孔子还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论语·泰伯》)同时,孔子在谈及孝的时候,说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对孔子仁的理解和认识

对孔子仁的理解和认识

对孔子仁的理解和认识
孔子仁是指孔子的道德理念和行为准则,也是孔子强调的核心价值观。

孔子认为,仁是人的基本特征和最高道德标准。

他认为,只有追求仁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社会的安宁。

孔子对仁的理解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孔子认为仁是一种对他人的关爱和无私奉献的情感和行为。

他强调要以爱心、同情心和关怀之心对待他人,不论是家庭成员、朋友还是社会中的他人,都应该以仁心来对待,尊重他们的尊严和利益,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使他们得到满足和幸福。

其次,孔子认为仁是一种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他认为,人应该以仁为指导,遵循道德规范,做到诚实守信、尊重长辈、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忠诚诸子等。

他强调应该倡导和践行仁德,使人们相互尊重、友爱和互助,通过自身的行为来影响他人,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孔子对仁的理解和认识,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倡导人们追求仁德的高尚情操,以此来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价值观。

孔子仁的内容包括

孔子仁的内容包括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

仁是一种道德原则,代表着关注他人的福祉和善待他人的态度。

以下是孔子关于仁的一些具体内容:
1. 仁爱:孔子认为仁爱是一种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

他认为人应该具有仁心,关心他人的幸福和利益。

2. 仁政:孔子提倡君王应该以仁为本,实行仁政,即以仁爱的精神来治国。

他认为君王应该关心人民的福祉,以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

3. 仁礼: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的。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有礼仪和规范的互动,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

4. 性善: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他相信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发展为仁德之人的潜力。

5. 君子: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仁的品德,并追求道德完善。

他提倡君子应该学习并践行仁义道德,以成为典范和榜样。

总而言之,孔子的仁包括了对他人的关怀和善待、追求道德完善、实行仁政、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等方面的内容。

从《论语》人物点评看孔子的“仁”

从《论语》人物点评看孔子的“仁”

摘要本文主要从《论语》中的人物点评出发来探究孔子“仁”的思想,通过孔子对子路、宰我、闵子骞、颜回、管仲、殷三仁、伯夷、叔齐等人评价的考察发现孔子的“仁”具有以下特质:“仁”不同于其他的美德之处在于其侧重于“情”,表现为孝悌和仁爱的善良情感。

“仁”从事功的维度则表现为利民安人的功业。

从实践的维度“仁”则表现为笃信好学和乐道,经实践与道达成统一,使得“道”的品质在人这一主体上得以展现。

关键词:仁爱孝悌事功笃信好学仁道孔子的学说,从“礼”开始,进而至“仁”“义”“智”“信”等概念,礼或为其思想的始点但并非核心。

孔子卓越于一般的儒生是在于他对礼仪制度后仁的发现。

《论语》中曾多次涉及问仁,根据孔子对各色人物的评点看来,他颇少首肯某人为“仁”,唯赞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也极少直接否定,只说宰予不仁;通常则答以“不知”。

除了“仁”之外,还有诸如“智”、“勇”、“忠”、“清”、“直”等价值评价。

孔子对诸多人物四两拨千斤的评点不仅言微知著,颇具人物品藻的意趣,而且也体现着“仁”的特质。

一情的维度:仁爱与孝悌当把“仁”作为一个价值评价时,在论语中我们可发现以下几处。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冉求和赤是否可以称为“仁”,孔子分别列举了三人的政治能力,对于是否具备“仁”的品质,则婉言回“不知其仁也”。

季康子问子路、子贡、冉求三子从政,孔子则说“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果”是果敢决断,“达”是通于物理,“艺”是多才艺,子路果敢有勇能任事,子贡通达有智谋能明事,冉求多才多能能治事,孔子只是肯定了三子有这些品质,可以从政,并未涉及其仁德与否。

子张问孔子,令尹子文、陈文子“仁矣乎?”,孔子分别答以“忠”、“清”、“未知焉得仁”。

令尹子文三免三任,交接工作负责到位,忠而无私。

陈文子违乱求治、不污其身,洁身自好,但孔子皆不许其为“仁”。

由此可见“仁”与“智”、“勇”、“忠”、“清”此类一般的美德实为不同,那么“仁”的特殊性在何处?“仁”不同于“智”、“勇”,可以说是从“情”的维度出发的。

孔子思想的核心仁

孔子思想的核心仁

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孔子思想的核心——仁2012年1月14日下午,“新华国学公益大讲堂”由秦皇岛国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张秀廷老师继续讲孔子,他讲的主题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

“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孔子把“仁”作为人的最高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仁”的本义查《说文解字》,对仁解释为:亲也,从人从二。

儒家的观点认为,一个人是自然人,二人以上就成为社会人。

仁在《论语》中出现109次(君子出现107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汉字。

“仁”的基本含义有三种:一是仁德:如同仁堂,里仁为美,辅仁大学。

二是仁者:如仁人志士。

三是等同于人:如井有仁焉,但少见。

孔子仁德思想的要义是“爱人”。

《论语·颜渊》篇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这里的爱是爱惜、爱护之意,为广义之爱,即大爱。

仁的原则——忠恕。

《里仁》篇里,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子出。

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成现在的话是:孔子说:曾参啊!我讲的道,拿一个道理把它贯穿起来。

曾子说:我明白了,孔子就出去了。

曾子的师兄弟来问:这是什意思呢?曾子就告诉他们,我们的老师所讲的道,讲忠恕之道而已。

“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

“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是“仁”的具体运用,是仁的实践原则,成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忠是从积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

这其实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

恕是从消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卫灵公》篇里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问题时所说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在《论语》中,谈到“仁”的地方有一百零五次之多,虽然涉及的对象包括了礼义忠恕勇孝恭敬等广泛的领域,但是强调“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又说:“吾道一以贯之”。

孔子以“仁”为其学说的根本之道,是比较没有争议的。

问题在于,什麽是“仁”呢?一.至道无形对于“仁”,孔子在回答弟子的提问时给出过若干不同的答案。

对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

”对仲弓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对司马牛说“仁者其言也韧。

”对樊迟说“爱人”,又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对鲁哀公的提问,则说:“仁者人也。

”学者多以训诂和语义的角度去推敲。

例如,以“二人”解释仁为亲亲之义。

《说文解字》解做:“仁,亲也,从人从二。

”但是现在有的从出土古字中读到“上人”(人字边在上,二字在下面),乃谓仁指上等人之间的爱。

以此类推,莫衷一是。

这就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揣测的空间(或曰做学问的空间)。

也有的学者,据此认为孔子对“仁”的概念含糊不清。

通常认为,“仁者爱人”是对“仁”最贴切的表述。

可是后来孟子接着讲到“亲亲”和“爱民”的爱有差等,成为理学定论。

以至后世又引申到公德私德、亲情法制等等的争论,甚有人得出结论来说孔子要对社会腐败负责云云。

其实上述种种,都只是从文字上面去求证“仁”的含义。

包括从训诂、考古、中西文化制度比较的角度来研究,也都是从文字上去考证和推断。

儒家文献浩如烟海,我们有没有可能直接上承孔子本人的“仁”的境界?这是本文想要提出来探讨的。

大有深意的是,我们在《论语》里面看到孔子在对“仁”的范畴做过上述的反复表述以后,又对弟子们说:“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

”又对子贡说“予欲无言。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是什麽意思?而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渊感叹夫子之道难以穷尽,“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又是为什麽呢?这是很微妙的。

孔子的孙子子思作《中庸》一书传儒道心印,其中说:“君子之道费而隐。

”“不见而章(彰),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大道的运行,变化无方。

天地之道由一而生二、二生三、以至于无穷数的现象世界,所以至道始于无形。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小到一茶一饭的琐事,大到宇宙天地间的道理,无一不是道的表现形式。

用一个通俗的比喻。

比如我们见到波浪,就知道是水。

可是如果认定只有波浪才是水,就会失于偏见。

因为通过固体的冰、气体的蒸汽,都可以表现出水的不同形式。

我们寻找“仁”的含义,也是同样的。

前面孔子对于“仁”的表述,每一个答案都在特定的环境下表达了“仁”的意思;但是如果执著起来,每一个答案又都不完全。

因为至道无形,如同四时行百物生,在孔子的言行上随时随地显现着仁之大道;这个实质无形无相而又显现万象的至道,是不能以特定的言语或某一个具体的物质形态完全充分地来定义和表述的。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孔子之仁是一个用心体悟、从而把握全体的问题,而不是一个考据文理逻辑的问题。

离开了这个基点,“仁者爱人”就成了无源之水。

可见,寻求“‘仁’是什麽”这个经院式(或哲学式)的答案,一开始就错了。

二.体用相济如此说来,孔子之仁不是无法被了解了吗?很多人可能有过和我同样的体会:研究《论语》多年,读来都是说的别人家事。

去年三月里我重读《论语》,至“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便觉得有大愿心充满胸臆,不可抑止。

此中意味,恰如古人云“十字街头遇阿爷”,忍不住伸臂攥拳,手舞足蹈。

从此读来每一句都是说的自家事。

明代大儒王阳明指出:“诸君要实见此道,须从自己心上体认,不假外求始得。

”(《传习录上》)什麽是“实见”?不是从眼耳鼻舌身感知,而是由心灵智慧开启,无所不见而又实无所见。

不执著在一事一物上,才能见到真理的全体。

什麽是“不假外求”?不假文辞,也不由口说,而是向心内寻求悟入,一朝打破桶底,才得真解。

(1)孔子本人很少直接谈到仁的悟境,《论语》记载,“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朱子注: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

但是我们仍可以从孔子自述:“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简洁的表述中窥见一二。

我体会,“从心所欲”者,澄心静虑,恬淡如如,则不为物欲所牵。

“不逾矩”者,是超越了自我,彻见人我善恶、乃至天地万物在其本源上无二无别。

这种无分别心的大智慧,便是仁心的显露。

这境界,依孟子说是“尽心知性”,也就是阳明说“致良知”。

这听起来好像有一点玄。

其实圣人与俗人本来没有差别,我们不见大道真理,是因为有私心障碍,虽见也不能明白。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后世效仿圣人的美德,可仅仅停留在形式上,那就还没有进门。

虽然清心寡欲,心里还有一个我在。

直到损而又损,连我也没有了。

忽然诸念销落,万籁俱寂,一点孤明,觉而不昧。

好像云破月出,就见到(不是用眼睛看)这个浑然自在、无二无别的真心。

不来不去,如如不动。

此时,天理不需存而自在,人欲不待灭而已无;当下心安,能够从容面对一切环境而心定不动。

这才见到圣人所说“爱人”的本旨。

回过头来看孔子所说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就可以理解,心为仁心,则心之所念必是仁念,人之所为必是仁行。

“君子坦荡荡。

”“(心)安则为之。

”无论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无论是孝亲或是爱民,圣人的爱人之心都是一样没有分别的、无私的。

如果用一个譬喻,这个心就好像是镜面,寂寂不动。

这时镜子那个能够映像的本性,无形无色,摸不到也看不见。

而当外面的物体一起生灭作用,或者春花秋月,或者雨雪交加,或者莺飞燕舞,一切色彩形象就都原原本本地在镜中反映出来了。

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达到无知的境界,然后可以了知万物。

像镜子那样,平淡而又平淡,这就是圣人之心、大道之体。

同理如《论语》云:“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个意思是利己也利人(有人说道德的本质是自私)呢?还是先人后己呢?按普通的看法,就会想到先人后己是一种美德。

但是如果心里还有人我的分别,还有一个“我”在,凡事还需要想一想我怎麽办,就还是有私心,就不纯净。

好象镜子上有了灰尘,不能完全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所以在这立己立人、达己达人之际,圣人的爱人之心也是没有人我分别的、无私的。

“仁”的境界“纯亦不已”,深不见底而又出之以平淡,才可以说“与天地参”。

(2)我们常常说体和用的关系。

太阳自然放光,不需要先去想“我要放光”。

当这仁心流露于思想行为,就是所谓诚意。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中庸》)这里“我欲仁”,一个仁念才起,而“斯仁至矣”就是同时付诸仁行。

合于情、顺乎理。

这个中和之性,是自然从心里流露,丝毫勉强不得。

我们平常说“让我想一想”,就已经不是了;如果再拿什麽道德原则出来,更是差得远了。

所以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唯圣者能之。

”阳明谓“真性不息”。

《中庸》里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孔子的典范说明,唯有把握仁心之质,才有可能行率性之真。

此所以圣人的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谓之和。

未发而中,是说无私之心本来合乎真理,这就是“中”(发音如“重”,射箭中靶的中),不过是还没有表现出来给我们看罢了。

这是真理尚未显现出来。

发而能和,是说圣人的行事和感情自然流出,其效果都能合乎情理、促成社会的完美和谐。

这是真理的显现证明。

“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

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传习录上》)这里阳明说一念发动处就是行,其实连未发动处也是行。

体与用、知与行、动机与效果、因与果,人与天,都在一言一行之间而得到统一。

(3)人们争论:孔子的主张哪些还适用于今天的社会?却不了解孔子的大道之体原本不来不去,无古无今。

大道之用才是相对的、具体的。

说一句大白话,我们今日所学,是“人”还是“事”?是继承孔子“一以贯之”的智慧,还是局限于模仿孔子的具体做法或说法?孔子处于礼崩乐坏的时代,为了挽社会秩序失调和伦理道德的失落,提出君臣父子、夫妇长幼的伦理道德规范。

这些本是适应社会需要,而不是后儒所传“博而寡要,劳而少功”那样一成不变的教条。

* 所以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也就是孟子说的:“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

”(《孟子》)。

孔子在从政、治史、教育、伦理道德方面的行事原则和主张,实则来源于仁心的价值判断。

“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直道而行,就是依“仁”而行,不勉而中。

虽然今天的时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也有终究不变的:具有真诚无私的仁人之心,才谈得到运用各种专业知识、各项社会制度和系统,达到中和的社会效果。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家事、国事、学术、政治,概莫能外。

这是我们最迫切需要继承的,也是在今天仍然合乎国情的孔子理论还能得以实行的基础。

我们看到,在现实生活里孔子的确是有分别的、有善恶的、有喜怒哀乐的。

这也是大道的显现。

比如“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这样立场鲜明,似乎和我们前面说的无分别的仁心诚意有矛盾。

譬如我们读唐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我们看到月亮有阴晴圆缺,那是不是同一个月亮?其实月亮自己并没有阴晴圆缺,是我们看的人心中造作而生种种分别。

今天人们出于各自的立场对孔子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解读,一点都不奇怪。

正因为孔子的境界不为后人所及,后来的儒者便只能摹仿他的一些具体的言行规范,以为千古不易之理。

** 到了现代,人们更只能揣摩猜测,乃至出现了“儒家”是否成立这样的问题来。

实在地说,这样的儒学研究,是不解其理而求其运用。

好比循声猜物,只是外在功夫、文字的功夫而已。

又如泉水,源头不通,要求其一泻千里也就难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