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5诗词五首钱塘湖春行同步练习含解析语文版
初中语文部编版课内古诗《钱塘湖春行》中考试题精编练习附参考答案 (一)

初中语文部编版课内古诗《钱塘湖春行》中考试题精编练习附参考答案 (一)随着中考的临近,许多学生开始备战语文考试。
在语文课内,学生需要学习大量的古诗文,针对这些文言文,考试也是必不可少的。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初中语文部编版课内古诗《钱塘湖春行》的中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 诗中“烟笼寒水月笼沙”中最容易使人产生意境的是()。
A. 烟笼B. 寒水C. 月笼D. 沙2. 下列关于诗中“滟绿”意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远处滟绿的山B. 碧淀波荡漾,菱歌泛滟绿C. 设计师引进了大江大河上滟绿风景。
D. 滟绿随风起,重波逐浪荡。
3. 诗句“不知瘦又何妨,还似浮云游子。
”这句话的对比方法是()。
A. 称谓法B. 模拟法C. 拟人法D. 比喻法参考答案:1. A 2. C 3. D二、阅读理解题赏析“钱塘湖春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歌,唱响了钱塘江风光秀丽,杭州市美丽城市人文高雅的天地兴亡史。
在诗中,白居易抒发了对钱塘江秀美风光和生动形象的巨大认同和深深感情,呈现了一种豁达和向上的精神风貌。
这是一首反映古代水乡风貌,追忆江南古都烟水情怀的精品之作。
1. 请写出“钱塘湖春行”的作者。
2. 诗歌主要反映的内容是什么?3. 读完诗歌后,你对“古代水乡风貌,追忆江南古都烟水情怀”的理解是什么?参考答案:1. 白居易 2. 反映钱塘江秀美风光和生动形象的认同,反映一种豁达和向上的精神风貌。
3. 诗歌揭示了古代古都的富饶和风光秀丽,抒发了对这座城市的深情和认同。
《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

《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篇一:钱塘湖春行的阅读答案篇一:钱塘湖春行的阅读答案篇二:钱塘湖春行的阅读答案篇三:钱塘湖春行的阅读答案以“春”字为着眼点,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浅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1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2.名句赏析: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浅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2010年云南省红河州钱塘湖春行白居易⑵请选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c)(2分)2011年山东省日照市钱塘湖春行白居易7.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的感情。
答:7.答案:喜爱钱塘湖春天美景爱(最爱)评分:每空1分,共2分。
8.答案:“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评分:本题共3分。
找出动词1分;赏析2分,每个要点1分。
2011年湖北省十堰市钱塘湖春行白居易23.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字为线索,同时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答:2011年广东省清远市四、附加题(10分)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答:3.从诗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请概述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分)答:(1);(2)附加题答案题号分值答案及评分标准1.(3分)行春杭州西湖(各1分)2011年河北省承德市钱塘湖春行答: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一、7.1分(有错不得分)白居易绿杨阴里白沙堤8.2分,抓住景物特征描写1分,语言流畅优美1分。
示例:有几处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来向阳的枝头地唱歌啼鸣;不知是哪家新来的燕子,又在湖边不停地衔泥筑巢。
9.2分意思对即可。
2023年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钱塘湖春行》原文赏析与阅读训练(含答案)

2023年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钱塘湖春行》原文赏析与阅读训练(含答案)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dī)。
【注】①加粗标红字是易错字。
②画线句是高频考查句。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
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出一种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
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
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
“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
“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
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
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
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
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
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
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
《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
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
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
《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

《钱塘湖春⾏》阅读答案《钱塘湖春⾏》阅读答案篇⼀:钱塘湖春⾏的阅读答案篇⼆:钱塘湖春⾏的阅读答案篇三:钱塘湖春⾏的阅读答案【鉴赏关键点】以“春”字为着眼点,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机盎然。
【名句赏析】1.⼏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2.乱花渐欲迷⼈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以“浅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机。
1本诗抒发了诗⼈什么感情?2.名句赏析: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以“浅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机。
【中考链接】xx年云南省红河州钱塘湖春⾏⽩居易⑵请选了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c)(2分)xx年⼭东省⽇照市钱塘湖春⾏⽩居易7.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的感情。
答:7.答案:喜爱钱塘湖春天美景爱(最爱)评分:每空1分,共2分。
8.答案:“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动地展⽰了初春的蓬勃⽣机。
评分:本题共3分。
找出动词1分;赏析2分,每个要点1分。
xx年湖北省⼗堰市钱塘湖春⾏⽩居易23.这⾸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字为线索,同时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答:xx年⼴东省清远市四、附加题(10分)钱塘湖春⾏⽩居易答:3.从诗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请概述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分)答:(1);(2)附加题答案题号分值答案及评分标准1.(3分)⾏春杭州西湖(各1分)xx年河北省承德市钱塘湖春⾏答:9.这⾸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7.1分(有错不得分)⽩居易绿杨阴⾥⽩沙堤8.2分,抓住景物特征描写1分,语⾔流畅优美1分。
⽰例:有⼏处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来向阳的枝头地唱歌啼鸣;不知是哪家新来的燕⼦,⼜在湖边不停地衔泥筑巢。
【语文】培优诗歌鉴赏辅导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下面对《钱塘湖春行》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首联中“孤山寺北贾亭西”写诗人的行踪;“水面初平云脚低”写远望湖水平堤,朵朵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B.颔联中作者通过描写莺莺燕燕的动态,展现了春天的活力与生机。
C.颈联中的“乱”字,描绘了暮春时节百花盛开、美不胜收的迷人景色。
D.尾联中“行不足”说明诗人看不够美景,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这首诗写的是早春的西湖景色。
“乱花”是指早春时节纷繁开放的花,不是“暮春时节”。
故答案为C。
2.《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首句“结庐在人境”,交代出诗人隐居之地乃是众人聚居之地。
B.“见”字传达不经意间与南山美景相遇,表现诗人内心的悠闲恬静。
C.“心远地自偏”的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D.本诗淳朴自然,将抒情、写景、感悟交融一体,既富于情趣又内蕴哲理。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1.C2.“真意”是指远离喧嚣、超凡脱俗的心境;自由自得、闲适恬静的田园生活;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志趣。
【解析】1.C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心远地自偏”的意思:只要一个人的心灵能远离世俗的弊病之处,那么无论他在哪里,他都不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对他造成的影响,自然也就“地偏”了。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人生的意义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觉得它无法也无须明白地说出来。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九年级语文《钱塘湖春行》测试题(含答案)

《钱塘湖春行》测试题一、单选题(共4道,每道2分)1.“水面初平云脚低”中“初”的意思是( )A.初级的B.刚刚C.开始D.最初的答案:B解题思路:“初”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刚刚、不久。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字义理解2.下列诗句中,与《钱塘湖春行》所写季节最接近的是( )A.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B.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C.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D.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答案:D解题思路:《钱塘湖春行》写得是早春时节的景色。
A项写暮春景色;B、C都是夏季景色;D是初春、仲春的景色,最接近早春。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诗文理解3.这首诗描绘了西湖春天的美景,下列诗句中不是描写西湖的是( )A.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D.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答案:C解题思路:A出自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B出自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D出自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都是描写西湖景色。
C出自杨万里《小池》,与西湖无关。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文学常识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诗的颔联从动到静,通过选取和描写“莺”“燕”等典型景物,形象地展示了春天的活力。
C.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早春的盛景。
D.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答案:B解题思路: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描写“莺”“燕”等动态景物。
B项中“从动到静”的说法不正确。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5诗词五首钱塘湖行基础过关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5诗词五首钱塘湖行基础过关语文版1.(2016·安顺)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作简要赏析。
争、啄。
一个“争”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一个“啄”字生动地描绘出燕子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
这两句诗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使全诗洋溢着初春的活力与生机。
2.“几处”“谁家”用得精妙,换成“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诗歌描写的是早春的景象。
“几处”表现黄莺不多,“谁家”指燕子筑窝范围较小。
“几处”“谁家”暗示黄莺和燕子刚刚从南方飞回。
若换成“处处”“家家”,就会显得莺燕的数量和活动的范围更多更大了,描绘的就不是早春的景色,也就不能表现出作者的欣喜之情了。
3.(2015·海南)诗中哪些景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诗人描绘这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诗中的初平之水、早莺、新燕、浅草等景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
诗人描绘这些景物表达了他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4.(2016·襄阳)这首诗处处紧扣初春的季节特征,把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请从诗的颔联中选择一个体现季节特征的词语加以说明。
示例一:早莺——初春时飞来的莺,争着飞落到暖树上,表明鸟儿为避春寒而栖于初春的暖枝,体现了季节特征。
/早莺——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一展歌喉,体现了季节特征。
示例二:新燕——似曾相识的燕子飞回来了,这是初春的信号,体现了季节特征。
/新燕——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体现了季节特征。
5.(2017·毕节)对本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本诗精选了如水面初平、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等富有早春特征的景物。
B.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与本诗的意境一致。
C.本诗流露出诗人喜爱之中隐含的惋惜之情。
D.尾联中“行不足”说明诗人看不够美景,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6.下列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C )A.这首诗的兴趣不在于集中介绍某一景物,而是从整体着眼,描绘湖上的春意。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导语:《钱塘湖春行》白居易是在公元822年(长庆二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剌史的时候创作的,《钱塘湖春行》是中考出题的重点古诗赏析阅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钱塘湖春行》的原文及阅读练习题,希望对同学们学习有帮助。
《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背景介绍]白居易是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剌史的,而在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剌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
2、[层次结构](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
“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
“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
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写莺燕,是诗人所见。
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
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
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
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给,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3、[诗文赏析]这是一首歌咏早春西湖(钱塘湖)的写景诗。
在诗中,诗人像一位高超的摄影师,将镜头对准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摄制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二句,云水生春意。
在孤山寺到贾公亭之间的这一片湖面上,春水初涨,水面平堤,微波荡漾;空中白云朵朵,因着春天空气的湿润,也低低地浮挂着,远远地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这里面的山、寺、亭、水、堤、云,高低错落,远近配合,构成了一幅平阔旷远的立体湖景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塘湖春行》一、基础攻坚1.下列诗歌的体裁不全是律诗的一组是()A.张九龄《望月怀远》、崔颢《黄鹤楼》、李白《峨眉山月歌》、杜甫《登高》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张九龄《望月怀远》、孟浩然《过故人庄》、崔颢《黄鹤楼》C.孟浩然《过故人庄》、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杜甫《春夜喜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D.崔颢《黄鹤楼》、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杜甫《登高》、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答案:A解析:律诗一般有八句,而且要求颔联、颈联对仗。
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只有四句,应为七言绝句。
因此本题选A。
点评:从律诗和绝句的句数便可辨别。
2.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答案:D解析:“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错,尾联写诗人“最爱”的是湖东“绿杨阴里白沙堤”。
点评: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一定要准确无误。
3.下列作家作品对应有误的一项是()A.《行道树》张晓风台湾作家B.《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唐C.《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白氏长庆集》D. 《春》朱自清现代答案:B解析:《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点评:作家作品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本题抓住文字信息根据知识积累判断即可。
4.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A.孤山寺北贾亭西,云脚初平水面低。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B.衣沾不足惜,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C.安得广厦千万间,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D.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温庭筠《望江南》)答案:D解析: A句应该是“水面初平云脚低”, B句应该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句应该是“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答案为D。
点评:根据所学所记回顾作品中原句内容,注意易错字的写法和词语的顺序。
本题用反选排除法,有错就排除。
5.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A.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东晋著名诗人,著有《陶渊明集》。
B.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人。
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C.《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
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
D.《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记录了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又称“长勺之战”。
《左传》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答案:B解析: B错误,曹操是文学家,文学家与“诗人”的称呼还是不同的。
点评:名著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作家作品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6.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是()A.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
(王绩《野望》)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雁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D.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荫,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答案:C解析:A中“惟”应该是“唯”;B中“雁”应该为“燕”;D中的“荫”应为“阴”,因此答案为C。
点评:做默写题,要积累词语,注意书写。
特别是同音异形字在应用时非常容易混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记扎实。
7.下列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乱”字,描绘了早春时节百花盛开、美不胜收的迷人景色。
B.张养浩的《山波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中,“聚”是群峰汇聚之意,“怒”形容波涛汹涌,全句表现潼关地势的雄伟与险峻。
C.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说的是因战乱不断,诗人被困整整三个月,无法与家人取得联系,只好写信表达对妻儿的思念。
D.温庭筠的《望江南》描述一个独处深闺的女子,痴情地等待心上人的归来,细腻地写出她从希望到失望,再到“肠断”的情感历程。
答案:C解析:“被困整整三个月”“只好写信表达对妻儿的思念”错,连三月:连续多个月。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讯难得,一信抵得上万两黄金。
点评:古代的“三”是指“多”的意思。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通过实施运河综合保护二期工程,“一廊两带三居四园五河六址七路八桥”串珠成链,运河风情延绵传承,与西湖、西溪齐名的又一重量级旅游产品浮出水面。
B.鉴别《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意境美,就是要品味诗中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境界和情趣。
C.为了做好这件事,他常常忘乎所以,不知花了多少时间和经历。
D.面对女儿不礼貌的回答,父亲气冲斗牛....,恨不得打她一顿。
答案:A解析:A.延绵:延续不断的意思; B.鉴别:审察辨别。
常用于对艺术作品的分辨识别;C.忘乎所以:指因过分兴奋或得意而忘了应有的举止;D.气冲斗牛:形容怒气冲天或气势很盛。
根据各项划线词语的意思和具体的语境,本题应选A项。
点评:本题不难,语境清楚,划线词语皆是常用词语,意义明确,便于判断。
解答此类题目,一方面要对词语的含义有明确的认识,另一方面要注意具体的语境,使用排除法,减小判断的难度。
9.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诗人选择早春时节特有的景物,生动的描绘出大自然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与活力。
B.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这是词人对记忆中豪迈壮美的军营生活的描写“醉里”“梦回”表现出词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C.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灰烬”“血”“泥”写出了沦陷区的凄惨景象。
D.我想那飘渺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界上没有的珍奇。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诗句描绘了“天上街市”的奇景,诗人用两个“定然”,语气肯定,将读者带入美好的现实世界。
答案:D解析:D项中“现实世界”的说法是错误的,这是诗人想像中的天上的街市的美好。
点评:从整首诗的手法入手会更简单。
10.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是语录体散文,《左传》《战国策》《史记》分别是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史书,《水浒传》《西游记》都是章回体长篇小说。
B.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和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都侧重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景物的美好感受,处处洋溢着对大好春光的欣赏、赞美之情。
C.鲁迅说过,对比是认识事物的好法子。
小说《孔乙己》《故乡》和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让我们领略了对比艺术的高妙。
D.《威尼斯商人》中,鲍西娅这一形象,集干练、智慧、仁爱于一身;斯威夫特通过格列佛的奇遇,描述了英国统治阶层的斑斑劣迹;契诃夫的《变色龙》以辛辣的笔调刻画了奥楚蔑洛夫的奴才嘴脸。
答案:B解析: B错,杜甫的《春望》侧重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点评:作家作品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本题抓住各句中文字信息根据知识积累判断正误即可。
11.想像一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下面的诗句中哪一句描写的画面与它最接近?()A.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B.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C.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D.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答案:C解析:初春的小草刚刚发芽,远处一看有绿意,但小草还没有铺满地面,所以到近前又看不到了,所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为适合。
点评:对描写景物的文章,同学们要有一定的想象力,能够根据描述想象具体的情景,欣赏景物之美。
在欣赏景物的同时可联想哪些诗句描写了这样的情景,提高欣赏的能力。
12.对颔联内容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具有画面感。
构图的背景是“暖树”和“春泥”,主体是“早莺”和“新燕”。
B.具有动态感。
一个“争”字,一个“啄”字,把飞鸟的灵动与欢快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C.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几处”?“谁家”?妙在说不清,让读者放飞想象。
D.给人丰富的生活知识。
拓展了读者的视野,了解了“早莺”和“新燕”的生活习性。
答案:D解析:首先要了解“颔联”是三四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此句是描写句,是形容新春来临生机乍露,并不是说明鸟的习性,故D错。
点评:要能找到诗歌颔联对应的是哪几句,其次再来鉴赏。
13.对尾联中“最爱”一词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之情。
B.画龙点睛,突出了诗人喜爱钱塘湖的原因。
C.巧用白描,突出了钱塘湖畔绿色醉人的景象。
D.刻意渲染,表达了诗人对钱塘湖美景的依恋之情。
答案:A解析:诗人在充分地描写钱塘湖之景后吟出此句,明明白白地表达了自己“最爱”湖东“绿扬阴里白沙堤”之景,所以是直接抒情,答案为A。
点评:要了解“尾联”是七八句。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扬阴里白沙堤”,然后再进行赏析。
14.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兴趣不在于集中介绍某一景物,而是从总体着眼,描绘湖上的春意。
B.“渐欲”“才能”两个词语,动态地表现着“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C.这首诗观察点不在某一处,而是边行走,边观察,多角度描写钱塘湖春景。
D.这首诗处处紧扣季节特征,把春天的钱塘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十分迷人。
答案:C解析:此题要注意,与上两题要求不同,是选错误的项。
阅读全文,理解内容,抓住各项要点,一一比较,判断正误。
诗首句“孤山寺北贾亭西”即说明了作者的观察点,所以C错。
点评:抓住诗句中的信息来解决此题。
15.与本诗感情基调最为相近的一项是( )A.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B.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晏殊《破阵子》)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D.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答案:B解析:根据本诗中作者对景物生动的描写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扬阴里白沙堤。
”直抒胸臆的这一句即可体会到诗人内心的喜悦,比较各项,即可知答案为B。
点评:从“喜悦”一词出发解决问题会很简单16.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至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