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由基础知识 RIP路由协议入门说明(一)

合集下载

RIP协议路由信息协议详解

RIP协议路由信息协议详解

RIP协议路由信息协议详解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一种基于距离矢量算法的路由协议,用于在网络中传输路由信息,并实现路由表的自动更新。

本文将详细解析RIP协议的工作原理、优缺点以及在实际网络中的应用。

一、RIP协议的工作原理RIP协议通过将网络中每个路由器的距离向量分享给相邻的路由器,从而完成路由信息的传递。

具体而言,RIP协议的工作过程如下:1. 距离矢量广播首先,每个路由器会将自己的路由表中的所有目的网络及其距离广播给相邻路由器,这个距离可以是跳数或其他度量单位。

2. 距离矢量更新当一个路由器接收到相邻路由器发送的距离矢量时,它会根据自己当前的路由表信息和接收到的矢量进行比较。

如果接收到的距离矢量中包含了之前未知的目的网络或者路径更短的目的网络,那么它将更新自己的路由表,并将这一变化继续广播给相邻路由器。

3. 路由表更新每个路由器会周期性地广播自己的路由表,以达到路由表的全网更新。

RIP协议默认的更新周期为30秒。

二、RIP协议的优点和缺点RIP协议作为一种较为早期的路由协议,具有以下优点和缺点。

1. 优点(1)实现简单:RIP协议的算法比较简单,容易理解和部署。

(2)适用于小型网络:RIP协议适用于小型网络,网络规模较小时,其收敛速度可以满足需求。

(3)低带宽消耗:RIP协议的更新消息较小,对网络带宽的消耗较低。

2. 缺点(1)收敛速度慢:由于RIP协议使用距离矢量算法,其收敛速度相对较慢。

在大型网络中,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路由表的更新。

(2)跳数限制:RIP协议的度量单位为跳数,理论上最多支持15个跳数。

这意味着当网络规模较大时,RIP协议无法实现准确的路由选择。

三、RIP协议的应用尽管RIP协议有其局限性,但仍广泛应用于小型网络和特定场景中。

1. SOHO网络在小型办公室/家庭办公网络(SOHO)中,往往规模有限且对带宽要求较低。

RIP协议作为一种简单易用的路由协议,被广泛用于此类网络的路由器之间的路由信息传递和自动更新。

RIP 协议

RIP 协议

介绍RIP协议的基本概念和作用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一种基于距离向量的内部网关协议(IGP),用于在小型和中型网络环境中实现路由选择。

它是最早的距离向量路由协议之一,具有简单、易于配置和实现的特点。

RIP协议的作用是帮助网络中的路由器建立和维护路由表,以便在网络中选择最佳路径进行数据包转发。

它通过交换路由信息来实现这一目标,让网络中的路由器了解到其他路由器的存在以及它们所知道的网络拓扑信息。

RIP协议使用距离作为决策指标,即路由器到目标网络的跳数。

每个路由器维护一张路由表,其中包含到达其他网络的距离信息。

它周期性地向相邻的路由器发送路由更新信息,并接收来自其他路由器的路由更新信息,以便及时更新自己的路由表。

RIP协议的基本概念包括以下几点:‑距离向量:RIP使用距离向量作为路由选择的依据,距离可以表示为跳数或其他度量单位。

‑分割视图:RIP将整个网络划分为一系列的子网,每个子网都有一个唯一的标识符和距离值。

‑更新机制:RIP 通过定期发送路由更新消息来更新路由表,以便及时了解网络拓扑的变化。

‑距离限制:RIP协议中,路由的距离限制为15跳,超过这个距离的路由会被认为是无效的。

尽管RIP协议在小型和中型网络环境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由于其基于跳数的度量方式,RIP可能会导致计算出的路径不是最优的,而且对于大型网络来说,其收敛速度较慢。

因此,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可能需要考虑其他更高级的路由协议。

总之,RIP协议作为一种简单易用的路由协议,在小型和中型网络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特别适用于简单的网络拓扑和有限的网络规模。

解释RIP协议的工作原理和算法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一种距离向量路由协议,其工作原理基于以下几个关键步骤:1.路由表初始化:初始时,每个路由器都有一个空的路由表。

路由表中的条目包括目标网络、下一跳路由器和距离值。

rip协议原理(一)

rip协议原理(一)

rip协议原理(一)RIP协议简介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一种基于距离向量算法的内部网关协议(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旨在帮助路由器动态地学习和共享网络路由信息。

下面将对RIP协议进行详细解释。

RIP协议的工作原理RIP协议通过路由器之间的相互通信来交换网络路由信息。

以下是RIP协议的工作原理:1.距离向量算法:RIP使用距离向量算法来确定最佳路由。

每个路由器都维护一个路由表,其中包含当前已知的网络目标和到达该目标的跳数。

2.距离度量:跳数是RIP协议中使用的距离度量单位。

每个目标网络的跳数在路由器之间定期更新,并通过广播方式在整个网络中传播。

3.路由更新:路由器定期发送路由更新信息,包含其当前已知的网络目标和跳数。

其他路由器收到更新后,会更新自己的路由表。

4.定时器:RIP协议使用定时器来控制路由更新的频率。

在每个路由器上,定时器设定一个时间间隔,路由更新信息将在此间隔内定期广播。

RIP协议的特点RIP协议具有以下特点:•简单:RIP协议使用的距离向量算法相对简单,易于实现和维护。

•适用于小型网络:RIP协议适用于较小规模的网络,因为其跳数限制最大为15,限制了网络的规模。

•收敛速度较慢:RIP协议的收敛速度相对较慢。

当网络拓扑发生变化时,每个路由器都需要一定时间来更新自己的路由表。

•不适用于复杂网络:由于RIP协议不能适应大型、复杂网络的需求,因此在大规模网络中使用RIP协议可能导致路由不稳定或产生路由环路。

RIP协议的应用场景RIP协议适用于以下场景:•小型企业网络:RIP协议在小型企业网络中使用较为广泛。

这种网络规模相对较小,RIP协议的简单性和易用性可以满足其需求。

•教育机构内部网络:教育机构内部网络通常也是较小规模的网络,RIP协议可以提供基本的路由功能,满足规模相对较小的网络通信需求。

•低成本网络:对于低成本网络来说,RIP协议是一种经济实用的选择。

常用网络协议原理之RIP协议

常用网络协议原理之RIP协议

常用网络协议原理之RIP协议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一种内部网关协议(IGP),用于在局域网中实现路由选择。

它的早期版本由Xerox公司开发,后来被广泛采用并成为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标准。

RIP协议在网络中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对于小型和中型网络,因为它易于配置和实现。

RIP协议使用跳数作为度量标准来衡量到达目的地的路径的优劣。

它使用Bellman-Ford算法来计算最短路径,并将路由信息广播到网络中的所有节点。

RIP协议基于地址族类(类A、类B和类C)的子网掩码进行工作,其子网掩码的长度决定了网络的范围。

RIP协议通过RIP包来交换路由信息。

RIP包由版本号、命令类型、请求/应答标志、无效路由标志和一组路由表项组成。

RIP包的命令类型包括请求、响应、应答和更新。

请求和响应用于在网络中获取路由信息,应答用于回答请求,更新用于获取网络中的路由信息更新。

RIP协议使用UDP协议运输RIP包,使用端口号为520。

它使用RIP更新消息周期性地广播和接收路由信息的变化。

默认情况下,RIP协议每30秒发送一次路由更新消息,并通过检查路由表的更新时间戳来确定路由的有效性。

如果路由表中的一条路由信息超过180秒没有更新,RIP协议将认为该路由失效,并将其标记为无效。

RIP协议使用无类别域间路由选择(CIDR)来解决IPv4地址空间的耗尽问题。

CIDR将IPv4地址划分为网络前缀和主机标识两部分,并使用预定义的长度来表示网络前缀的大小。

这样,RIP协议可以更准确地计算网络的范围和跳数,从而提高路由的效率和灵活性。

RIP协议还支持带有认证的路由器之间的邻接关系。

通过配置共享密钥或使用MD5算法进行消息摘要的认证,RIP协议可以确保只有授权的路由器之间才能交换路由信息。

尽管RIP协议在配置和实现方面较为简单,但它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RIP协议只支持最大跳数为15,这限制了RIP协议在大规模网络中的使用。

rip路由协议基本配置 rip路由协议工作原理

rip路由协议基本配置 rip路由协议工作原理

RIP路由协议基本配置1. RIP路由协议简介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一种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协议,用于在小型网络中动态交换路由信息。

RIP通过广播更新路由表,支持最多15个跳数的路由,并使用跳数作为路径选择的度量。

RIP路由协议的基本配置包括以下几个步骤:2. 配置RIP路由协议2.1 确认网络拓扑在开始配置RIP路由协议之前,需要先确认网络拓扑。

了解网络中存在的子网和路由器之间的连接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2.2 启用RIP路由协议配置RIP路由协议的第一步是启用协议。

在路由器上使用如下命令启用RIP路由协议:Router(config)# router rip2.3 添加网络到RIP协议接下来,需要将网络添加到RIP路由协议中。

使用以下命令将网络添加到RIP协议:Router(config-router)# network <network_address>其中,<network_address>是需要添加的网络地址。

可以使用通配符来指定多个网络。

2.4 配置其他参数除了添加网络之外,还可以配置其他参数来优化RIP路由协议的性能。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配置参数:•版本选择: RIP有两个版本,RIP v1和RIP v2。

RIP v1仅支持IPv4,而RIP v2则支持IPv4和IPv6。

可以使用以下命令选择RIP的版本:Router(config-router)# version {1 | 2}•跳数限制: 默认情况下,RIP最大支持15个跳数。

可以使用以下命令修改跳数限制:Router(config-router)# maximum-path <number>•路由定时器: RIP使用路由定时器来控制路由更新的频率。

可以使用以下命令调整路由定时器的值:Router(config-router)# timers basic <update_interval> <i nvalid_interval> <holddown_interval>3. RIP路由协议工作原理RIP路由协议的工作原理基于距离向量算法。

RIP路由协议基本配置

RIP路由协议基本配置

RIP路由协议基本配置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一种距离向量路由协议,被广泛应用于小型网络中。

RIP基于Bellman-Ford算法,使用距离作为路由选择的标准,根据每个路由器所知道的离开该路由器的最小跳数来选择最佳路径。

RIP协议的基本配置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1.启用RIP协议在进行RIP协议配置之前,首先需要确认路由器上已经启用了RIP协议。

可以使用“show ip protocols”命令查看当前路由器是否启用了RIP协议。

2.配置RIP路由器IDRIP协议中的路由器ID是一个16位的标识符,用于区分不同的路由器。

配置RIP路由器ID可以使用“router rip”命令,然后使用“router-id”命令配置路由器ID。

3.配置RIP网络RIP协议使用网络地址来标识网络,因此需要配置RIP协议所在的网络。

使用“network”命令配置RIP网络。

例如,要将一个网络地址192.168.1.0/24添加到RIP路由表中,则可以使用“network192.168.1.0”命令。

4.配置RIP版本RIP协议有两个版本,RIPv1和RIPv2、RIPv1只支持IPv4,而RIPv2不仅支持IPv4,还支持更多高级功能,如VLSM(可变长度子网掩码)和认证等。

可以使用“version”命令配置RIP版本。

例如,要将RIP版本配置为RIPv2,则可以使用“version 2”命令。

5.配置RIP路由过滤有时,我们需要限制RIP路由的传播,可以使用路由过滤来实现。

可以使用“distribute-list”命令配置RIP路由的传播策略。

例如,要从RIP路由表中排除特定的网络地址,则可以使用“distribute-list out”命令。

6.配置RIP路由的默认跳数RIP协议中,路由的跳数是选择路由的重要指标。

默认情况下,每个RIP路由器在将路由信息传播给邻居时,将跳数加1,直到达到最大跳数。

rip路由协议

rip路由协议

rip路由协议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一种用于动态路由的协议,广泛应用于小型网络中。

RIP协议主要用于在局域网环境中的路由器之间传递路由信息,帮助实现网络互联和数据包传输。

RIP协议采用距离向量算法(Distance Vector Algorithm)来决定最佳的路由路径。

该算法基于路由器之间相互交换的信息,通过计算到目标网络的距离和路径来决定最佳路径。

RIP协议通过每隔一段时间向相邻的路由器广播路由更新信息,以确保网络中的路由表始终是最新的。

RIP协议使用这样一种度量单位,称为跳数(hop count)。

一个跳数表示数据包通过一个路由器传输。

RIP协议中规定了最大跳数为15。

如果某个目标网络的跳数超过了15,RIP协议会认为该路由不可达,不再传递它的路由信息。

RIP协议的主要特点是简单、易于实现和配置。

其路由计算过程相对较简单,只需维护一个距离向量表,并根据接收到的更新信息更新表项。

RIP协议广播更新信息的时间间隔较小,通常为30秒,可以快速适应网络拓扑变化。

此外,RIP协议还支持默认路由,即当无法找到目标网络的路由时,将数据包发送到默认网关。

然而,RIP协议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RIP协议的收敛时间较长。

由于RIP协议每隔一段时间广播路由更新信息,当网络发生故障或拓扑变化时,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重新计算出最佳路径,这可能导致一段时间内的数据包丢失。

其次,RIP协议的可扩展性较差。

由于RIP协议使用广播方式传递路由信息,当网络中路由器数量增多时,广播负载也会增加,导致网络拥塞和性能下降。

为了解决RIP协议的不足,出现了许多改进的距离向量路由协议,如RIPv2、EIGRP和OSPF等。

RIPv2协议增加了支持无类别域间路由(CIDR)、路由认证和多播传输等功能,提高了RIP协议的性能和安全性。

EIGRP协议采用了混合的距离向量算法和链路状态算法,具有快速的收敛时间和较好的可扩展性。

RIP路由协议

RIP路由协议

RIP路由协议RIP路由协议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协议)作为一种较为简单的动态路由协议,在实际使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RIP协议是一个应用于网关(路由器)和主机之间交换路由器信息的距离矢量协议,目前最新版本是RIP v2。

RIP采用距离矢量算法,即路由器根据距离选择路由,所以,也称为距离向量协议。

路由器收集所有可到达目的地的不同路径,并且保存有关到达每个目的地的最少站点数的路径信息,除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径外,任何其他信息均予以丢弃。

同时,路由器也把所收集的路由信息用RIP协议通知相邻的其他路由器。

这样,正确的路由信息逐渐扩散到了全网。

1.RIP工作机制RIP是一种基于距离矢量(Distance-Vector)算法的协议,它使用UDP报文进行路由信息的交换。

RIP使用跳数(Hop Count)来衡量到达信宿机的距离,称为路由权(Routing Metric)。

在RIP中,路由器到与它直接相连网络的跳数为0,通过一个路由器可达的网络的跳数为1,其余依此类推。

为限制收敛时间,RIP规定metric取值在0~15之间的整数,大于或等于16的跳数被定义为无穷大,即目的网络或主机不可达。

RIP每隔30 秒钟发送一次路由刷新报文,如果在180秒内收不到从某一网络邻居发来的路由刷新报文,则将该网络邻居的所有路由标记为不可达。

如果在300秒之内收不到从某一网上邻居发来的路由刷新报文,则将该网上邻居的路由从相应协议路由表中清除。

为提高性能,防止产生路由环,RIP支持水平分割(Split Horizon)和毒性逆转(Poison Reverse)。

RIP还可引入其他路由协议所得到的路由。

每个运行RIP的路由器管理一个路由数据库,该路由数据库包含了到网络所有可达信宿的路由项,这些路由项包含下列信息。

目的地址:指主机或网络的地址。

下一跳地址:指为到达目的地,本路由器要经过的下一个路由器地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由基础知识RIP路由协议入门说明(一)路由器的工作不外乎两个,一是路径选择,二是数据转发。

进行数据转发相对容易一些,难的是如何判断到达目的网络的最佳路径。

所以,路径选择就成了路由器最重要的工作。

许多路由协议可以完成路径选择的工作,常见的有RIP,OSPF,IGRP和EIGRP协议等等。

这些算法中,我们不能简单的说谁好谁坏,因为算法的优劣要依据使用的环境来判断。

比如RIP协议,它有时不能准确地选择最优路径,收敛的时间也略显长了一些,但对于小规模的,没有专业人员维护的网络来说,它是首选的路由协议,我们看中的是它的简单性。

如果你手头正有一个小的网络项目,那么,就让我们来安排一个计划,30分钟读完本文(一读),20分钟再细看一遍本文提及的命令和操作方法(二读),用30分钟配置网络上的所有路由器(小网络,没有几台路由器可以配的),最后20分钟,检查一下网络工作是否正常。

好了,一百分钟,你的RIP网络运转起来了。

就这么简单,不信,请继续往下看。

一、RIP是什么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s,路由信息协议)是使用最广泛的距离向量协议,它是由施乐(Xerox)在70年代开发的。

当时,RIP是XNS (Xerox Network Service,施乐网络服务)协议簇的一部分。

TCP/IP版本的RIP是施乐协议的改进版。

RIP最大的特点是,无论实现原理还是配置方法,都非常简单。

度量方法RIP的度量是基于跳数(hops count)的,每经过一台路由器,路径的跳数加一。

如此一来,跳数越多,路径就越长,RIP算法会优先选择跳数少的路径。

RIP支持的最大跳数是15,跳数为16的网络被认为不可达。

路由更新RIP中路由的更新是通过定时广播实现的。

缺省情况下,路由器每隔30秒向与它相连的网络广播自己的路由表,接到广播的路由器将收到的信息添加至自身的路由表中。

每个路由器都如此广播,最终网络上所有的路由器都会得知全部的路由信息。

正常情况下,每30秒路由器就可以收到一次路由信息确认,如果经过180秒,即6个更新周期,一个路由项都没有得到确认,路由器就认为它已失效了。

如果经过240秒,即8个更新周期,路由项仍没有得到确认,它就被从路由表中删除。

上面的30秒,180秒和240秒的延时都是由计时器控制的,它们分别是更新计时器(Update Timer)、无效计时器(Invalid Timer)和刷新计时器(Flush Timer)。

路由循环距离向量类的算法容易产生路由循环,RIP是距离向量算法的一种,所以它也不例外。

如果网络上有路由循环,信息就会循环传递,永远不能到达目的地。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RIP等距离向量算法实现了下面4个机制。

水平分割(split horizon)。

水平分割保证路由器记住每一条路由信息的来源,并且不在收到这条信息的端口上再次发送它。

这是保证不产生路由循环的最基本措施。

毒性逆转(poison reverse)。

当一条路径信息变为无效之后,路由器并不立即将它从路由表中删除,而是用16,即不可达的度量值将它广播出去。

这样虽然增加了路由表的大小,但对消除路由循环很有帮助,它可以立即清除相邻路由器之间的任何环路。

触发更新(trigger update)。

当路由表发生变化时,更新报文立即广播给相邻的所有路由器,而不是等待30秒的更新周期。

同样,当一个路由器刚启动RIP时,它广播请求报文。

收到此广播的相邻路由器立即应答一个更新报文,而不必等到下一个更新周期。

这样,网络拓扑的变化会最快地在网络上传播开,减少了路由循环产生的可能性。

抑制计时(holddown timer)。

一条路由信息无效之后,一段时间内这条路由都处于抑制状态,即在一定时间内不再接收关于同一目的地址的路由更新。

如果,路由器从一个网段上得知一条路径失效,然后,立即在另一个网段上得知这个路由有效。

这个有效的信息往往是不正确的,抑制计时避免了这个问题,而且,当一条链路频繁起停时,抑制计时减少了路由的浮动,增加了网络的稳定性。

即便采用了上面的4种方法,路由循环的问题也不能完全解决,只是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减少。

一旦路由循环真的出现,路由项的度量值就会出现计数到无穷大(Count to Infinity)的情况。

这是因为路由信息被循环传递,每传过一个路由器,度量值就加1,一直加到16,路径就成为不可达的了。

RIP选择16作为不可达的度量值是很巧妙的,它既足够的大,保证了多数网络能够正常运行,又足够小,使得计数到无穷大所花费的时间最短。

邻居有些网络是NBMA(Non-Broadcast MultiAccess,非广播多路访问)的,即网络上不允许广播传送数据。

对于这种网络,RIP就不能依赖广播传递路由表了。

解决方法有很多,最简单的是指定邻居(neighbor),即指定将路由表发送给某一台特定的路由器。

RIP的缺陷RIP虽然简单易行,并且久经考验,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很重要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点:过于简单,以跳数为依据计算度量值,经常得出非最优路由;度量值以16为限,不适合大的网络;安全性差,接受来自任何设备的路由更新;不支持无类IP地址和VLSM(Variable Length Subnet Mask,变长子网掩码);收敛缓慢,时间经常大于5分钟;消耗带宽很大。

RIP路由协议快速入门(二)配置方法路由器的配置可以使用多种方法,下面这五种是最常见的:使用超级终端类的工具通过串行口登录控制台(console port)。

将调制解调器连结至路由器的辅助口(auxiliary port),远程拨号登录控制台。

远程登录(telnet)至路由器的某一IP 地址,通过VTY(virtue terminal line,虚拟终端)方式访问路由器。

编辑配置文件,并通过TFTP上传至路由器。

通过网络管理软件(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远程设置路由器参数。

安装路由器假设我们的项目网络中只有三台路由器。

它们放在北京、上海和天津,名字分别叫testBJ、testSH和testTJ。

我们采用B类保留IP地址172.16.0.0,共划分了四个子网172.16.1.0、172.16.2.0、172.16.3.0和172.16.4.0,子网掩码均为255.255.255.0。

基本配置将包装中附带的串行电缆一端连接到Beijing路由器的console口上,另外一端连接到计算机的com口上。

启动超级终端程序(Win95/NT中),作适当配置,连接路由器。

给路由器加电,连续键入数个回车,出现如下提示符,显示路由器处于用户模式。

testBJ>由用户模式转入特权模式,使用enable命令。

testBJ> enabletestBJ#和UNIX主机一样,“#”代表特权(root)用户的系统提示符,它表示你进入了特权模式。

与enable作用相反,即从特权模式返回用户模式的命令是disable。

特权模式下,可以使用config terminal命令进入全局配置模式。

全局配置模式下,可以使用一些配置子项的名称进入局部配置模式。

返回的方法都是exit命令。

其中,从局部配置模式直接返回特权模式的命令是end。

如下所示。

testBJ#config terminalEnter configuration commands, one per line. End with CNTL/Z. testBJ(config)#router riptestBJ(config-router)#exittestBJ(config)#exittestBJ#CISCO IOS的一个非常引人的特色是它的命令行帮助,一个?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可以显示当前模式下的命令列表,可以显示命令全称,还可以显示命令的参数和帮助信息。

在任何对命令不确定的地方键入?,系统会给出提示信息。

CISCO路由器还支持命令简写功能,只要不引起歧义,可以用命令的前几个字符替代整个命令,这样,配置时的打字工作量就小多了。

路由器的全部配置信息都保存在配置文件中,当前正在使用的配置文件是running-config,它存放在系统内存里,我们在特权模式下对配置的修改会立即反映到running-config中。

startup-config是存储在NVRAM中的配置文件,只有它是掉电不丢失的,所以如果想使所做的修改到下一次启动时仍然有效,就必须保存当前配置。

存盘命令如下:testBJ#copy running-config startup-configBuilding configuration...[OK]testBJ#更改路由器名、密码路由器的名字可以用hostname命令修改。

Router(config)#hostname testBJtestBJ(config)#enable password和enable secret命令可以修改特权模式的密码。

testBJ(config)#enable password ciscotestBJ(config)#enable secret cisco进入line console局部配置模式下,修改console登录密码;进入line vty局部配置模式,修改telnet登录的密码。

login命令指出需要登录,修改密码的命令都是password。

testBJ(config)#line console 0testBJ(config-line)#logintestBJ(config-line)#password ciscotestBJ(config-line)#exittestBJ(config)#line vty 0 4testBJ(config-line)#logintestBJ(config-line)#password cisco测试连通性打开其余两台路由器,按上述方法进行配置,然后就可以检查它们之间是否连通了。

测试线路连通性的方法有三种,ping、traceroute和telnet。

ping可以检测目的地是否可达;trace不仅检测连通性,还给出到达目的地所经过的路径;telnet测试应用层软件的连通性,如下所示。

testBJ#ping 172.16.4.2Type escape sequence to abort.Sending 5, 100-byte ICMP Echos to 172.16.4.2, timeout is 2 seconds:!!!!!Success rate is 100 percent (5/5), round-trip min/avg/max = 24/25/28 mstestBJ#traceroute 172.16.4.2Type escape sequence to abortRIP路由协议快速入门(三)Tracing the route to 172.16.4.21 172.16.2.2 16 msec 16 msec *testBJ#telnet 172.16.4.2Trying 172.16.4.2 ... OpenUser Access VerificationPassword:testTJ>172.16.4.2是路由器testTJ上的一个端口,我们在testBJ上运行上述三个命令,得知它运行正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