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风禅意在日本设计中的延伸与流动

合集下载

日本设计艺术

日本设计艺术

和风﹒禅——日本设计艺术中的禅宗境界△室内理论 2011-01-13 12:27:05 阅读99 评论1 字号:大中小订阅摘要:禅宗与设计艺术的结合,成为日本设计师表现自己文化心理结构和审美感受的最佳选择,由于禅宗的渗透,日本设计艺术愈发显出灵性和深幽,它所传递出的禅意,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和极静的空灵意境。

当设计师内心和外物和合二为一时,才能体会到空寂的禅意,步入“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的境界。

在日本,设计师们信奉“简单的优于复杂的、幽静的优于喧闹的、轻巧的优于笨重的、稀少的优于繁杂”的这一禅宗理念。

前言禅宗,原本起源于中国的北宋时期,由六祖惠能创立,因当时禅宗中“即心即佛,解脱自我,无欲无求,无所矫饰,浑然天成”的思想境界,十分符合宋代文人,他们长期以来被封建礼教所束缚,同时又有反叛的思想性格,很快便被禅宗的思想境界所折服!一时间,禅宗便成了文人墨客相聚时议论的主要话题。

后来,随着入宋的日本僧侣增多,日本的禅宗也逐渐兴盛起来。

禅,原本为佛家的一个修炼法门。

日本禅宗经过几代人的传承相袭,禅宗理念已转变为日本人平常生活中的一些智慧。

然而,在日本的设计艺术中,禅宗更是一种独特的设计文化。

在日本,无论在繁华都市或僻静小城镇的商业橱窗里,你常常会发现要不只摆一件陶器,或花瓶只插一束花,四周空空荡荡,空无一物。

茶室里的墙壁上也只挂一幅字画,写极少数的字。

茶庭中的枯山水,也是只放几块石头,其实,这便是“禅心”!禅,推崇的不过是一种简朴的生活形式。

正如同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一样,人活着的最高境界是优雅地活着。

而禅宗“天人合一、宁静致远、中庸和谐”的理念,与海德格尔所崇尚的境界是一脉相承的。

日本人不但不信奉佛教,而且还信奉本国的神道教(即崇拜太阳神、树神和自然神),它是以尊重自然的原始自然观为教义的。

因而,自古以来日本人多尊重自然的原始美,崇尚物体自然的状态,摈弃人为的痕迹,认为自然才是本来的美与真实。

(word完整版)中日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比较

(word完整版)中日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比较

中日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比较摘要中国是东方园林乃至世界自然山水园的发源地,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反映在造园艺术中,产生了自然山水园最成熟的形态-人文山水园。

中国的文化思想和造园技艺对日本园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催生并发展了日本的园林艺术.日本又根据本国地理环境,结合本土文化,结合禅宗文化的美学理念,创造出具有日本特色的“枯山水"和“茶庭”两种形式的园林。

本文将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艺术手法进行比较,不仅仅是分析比较两国园林艺术风格异同,更重要的是借鉴日本园林中优秀的因素,加深对中国园林艺术的认识和了解,根植于传统,面向世界,在吸收和继承中,寻求变革与发展。

对中日两国园林艺术比较认识简述如下1。

意义与目的:一、同属东方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为本源,日本园林为支流。

二、中国园林的传统人文山水园和日本园林的枯山水与茶庭,都是优秀的园林形式,值得研究探讨.三、通过分析比较,加深对中国园林的认识,了解中日园林当中优秀的造园要素.方法与手段:大致分析对比两国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别,再从中日园林发展史分析两国园林历史渊源。

造园艺术具体从造园五要素置石,理水,掇山,建筑,植物入手,进行分析比较。

2。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通过回顾分析两国园林发展史,我们能够看到两国园林的演变和发展,中国园林艺术对日本园林的影响,以及两国各自的具有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园林最终形成.中日园林造园艺术的差别,主要体现在造园艺术上,通过园林五要素-置石,理水,掇山,建筑,植物具体展现。

通过对每个要素的展开分析比较,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中日园林造园艺术的异同以及各自的优秀品质与特色.园林艺术发展到工业文明的近现代,中国园林发展呈现滞后的状况。

而日本园林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同时,对民族精神与优秀传统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研究,以及他们对于生态的保护和资源的珍惜这方面的意识,使日本景观设计具有自身特点的场所性、民族气质以及时代性,这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也是本文的现实意义所在。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禅宗美学是一种追求自然、简洁、直接、自由、平等、超越言语等观念的东方美学体系。

它始于中国,后传入日本,影响了日本文化、艺术和建筑等方面。

在日本,禅宗美学对建筑的影响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建筑的简洁、自然、空间感、审美观念和文化氛围。

一、建筑的简洁禅宗美学主张简约和寡欲,要达到物尽其用、不多不少的境界。

在建筑中,禅宗美学注重结构和功能上的简洁,强调用最少的材料达到最大程度的效果。

由于禅宗的传入,日本建筑也开始在设计上追求简约、舒适与谦虚。

例如,在日本寺庙建筑中,它们的外观线条简洁自然,寺院内部则让人感觉宽阔、开放。

二、自然的造型和材料在自然观念上,禅宗美学颇为注重自然现象。

传统的日本建筑也自然地融入了禅宗美学的自然观念。

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喜欢仿自然的造型和利用天然材料。

例如,在日常住宅中,常常使用竹子、木头、草等天然材料。

这样的建筑更加符合大自然的美学,又更加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三、空间感四、审美观念禅宗美学注重从内心和感官上体验美的感觉和思维方式,强调以身心一体来认识世界。

这种审美观念也体现在日本建筑中。

日本建筑强调人与建筑之间的和谐,而不是力求奢华和浮夸。

在日本建筑中,审美雅俗共赏,体现了“蕴藏”的思想,即深邃之中含有浅显之意。

设计上,建筑师力求通过斧凿声、墨汁味、废墟景…等等形式,使建筑带有一种天圆地方、万物归一的感觉。

五、文化氛围禅宗美学本身就体现了一种东方文化的精神。

传入日本后,它便与日本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日本独特的禅宗文化。

日本建筑也融入了这种禅宗文化,使得建筑更加富有情趣和特色。

禅宗美学的宁静、沉静、自然、超然等文化氛围,深深地渗透到日本的建筑文化中,使得日本建筑在呈现东方文化的同时,也彰显出自己的独特美。

总结: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建筑的外观上,更加大的体现在建筑的设计上。

它传递了一种新的、更加自然、更加舒适的建筑思维方式,让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表达出一种人性化、平等、自由的价值观。

禅宗文化和日本茶室设计之美

禅宗文化和日本茶室设计之美

禅宗文化和日本茶室设计之美禅,是佛教的一种思想,其大意是放弃用已有的知识、逻辑来解决问题。

认为真正最为容易且最为有效的方法是直接用源于自我内心的感悟来解决问题。

禅者心也,心中有禅,坐亦禅,立亦禅,行亦禅、睡亦禅,时时处处莫非禅也。

禅也是顿生的,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人顿悟,得禅意。

佛陀谈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经典浩瀚无涯。

相传有一天,佛陀在灵山会上,登座拈起一朵花展示大众,当时众人都不明所以,只有大迦叶微笑了一下,佛陀当时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

”佛陀于是将法门付嘱大迦叶,禅宗就这样开始传承下来。

大约在6世纪,佛教传入日本。

到了13世纪,中国佛教宗派“禅宗”在日本流行,为日本人所热衷并渗透于文化生活的深处,对日本的文化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禅宗佛教的影响下,日本兴起了茶道。

据说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

由于久坐疲累,眼皮无法张开,因此撕下眼皮,丢弃在地上。

而在丢弃眼皮的地方,竟然长出一株矮树。

达摩祖师的弟子们,摘下矮树上的绿叶,酿制成水饮用,竟能保持禅坐的清醒。

禅宗的和尚因此常常喝绿茶,好让自己冥想打坐的时候灵台清明。

茶道由此发展而来。

千利休提倡茶道应以"无中万般有"、"一即是多"的禅宗思想为根底,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追求至简至素的情趣。

茶室就是为了茶道而修建的。

日本茶室建筑由茶室本身、水屋,门廊和连接门廊和茶室的雨道(露地)组成,建筑内外素淡、纯净,家具很少。

茶室是日本简约风格的代表,享受的是一面白墙前一枝插花的简单、静穆和意邃深远,同时也最大的表现出草、木、竹等建筑材料自身的美丽。

整个茶室色彩沉静,使茶人容易达到纯粹的精神交流。

以禅宗的思想去理解日本的茶室建筑,不仅能感受到素朴的茶室独到的美感,更能体会出蕴于其中的理想和生命力。

日本茶室有许多富有特色的构造,如壁龛,须跪行而入的小入口及“墙底窗”,不对称的结构体系等 ,这些独特的设计手法也都有各自深刻的禅意。

从禅文化看日本陶瓷茶碗之美

从禅文化看日本陶瓷茶碗之美

从禅文化看日本陶瓷茶碗之美作者:逯欢欢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3期摘要:日本的陶瓷设计表现出古朴、枯淡、幽玄的艺术韵味,是因为它在禅文化的影响下体现出日本自我的内心追求。

日本人这种纤细而物哀的精神气质是属于东方古典世界的禅宗的思想的,在禅文化影响下对日本的茶碗设计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日本禅文化;茶碗;独特韵味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8-0074-02一、日本的禅文化“禅”原本的意义上是指僧侣坐禅的一种修行习惯,它要求修行者静心静坐,寻求内心的诉求。

约12世纪,禅文化由中国传入日本,禅思想和武士道精神融合,且服务于政治。

平安朝末期,末世观念流行,促使新佛教的产生。

镰仓时代的新佛教否定现世,并由此产生了无常、厌世的思想,“无常”成为对现世最佳的概括。

荣西创建了禅宗之后,禅宗仍未能从这种末世观念中抽身而出。

日本禅宗教人要“身心脱落,声色俱非”,“十方大地平沉,一切虚空进烈”,“到头来生死不相干,罪福皆空无所住”,这种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认为无论是平民还是武士阶层都会有其悲剧性的一面。

因而日本的意识形态和文艺中的禅注重“对刹那间感受的捕捉,对空寂的追求,它那轻生喜灭,以死为美,它那所谓…物之哀”,闲寂追求“月隐于云”的美感,都突出了日本禅宗美学的特征,产生了对“寂”的审美体验。

二、日本茶碗的审美特征茶碗,在日本不仅仅是饮茶之碗,还有食饭的意思,在本文中论述的为饮茶之碗。

桃山时代随着茶道的兴起和受宋明禅的影响,由千利体设计、指导,长次郎烧造,二人共同创造了乐烧茶碗。

随后千利休创立佗茶思想,提倡从世俗名誉和利益中解脱出来,因而这种精神迎合了隐士们的心理需求,受禅文化影响认为隐藏于月中的幽月比晴空万里的明月更加诱人,因而,千利休设计的茶碗都及其符合茶道的思想。

正如日本现代著名的禅学思想家铃木大拙在其著作中,列举了茶道和禅的关系,铃术大拙认为:“所谓禅乃表现着日本的灵性,并非说禅在日本人生活中有根深蒂固之关系,而是说,日本人的生活的本身即是禅。

浅谈禅宗美学与东方意蕴对服装风格的影响——以日本服装设计为例

浅谈禅宗美学与东方意蕴对服装风格的影响——以日本服装设计为例

浅谈禅宗美学与东方意蕴对服装风格的影响——以日本服装设计为例摘要:在当今时尚界,日本服装设计师通过对禅宗美学的精妙解读,在世界范围内树立起独特的设计风格,东方服饰美学的话语权被日本服装品牌占去半壁江山。

禅宗美学如何影响日本服装设计,中国设计师又该如何把握和发展属于中国的东方设计元素?关键词:禅宗美学,日本服装,东方元素1.禅宗与日本禅学1.1 禅宗的起源佛教自西汉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国,与儒、道两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佛教。

佛教在中国逐渐分成多个宗派,在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中。

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

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宗思想主张通过心性修行达到心性升华,从而摆脱烦恼,追求精神境界的思想文化,本质上可以概括为自然-内在-超越。

与其他佛教派系不同,禅宗肯定现实生活的合理,认为日常活动是人的本性的自然流露。

通过日常的生活,发现清净的本性,体验禅意,最终达到自我超越,寓理想与现实之中,称为禅宗最具有世俗意味的长处。

禅宗继承中国传统思想,如“道”、“无”、“自然”等,化为几用,不断进化称为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 日本禅学传承禅宗思想于镰仓幕府时代传入日本,此时中国正值南宋,禅宗思想已经发展成熟。

镰仓幕府是第一个由武士阶级掌权的政府,在贵族时代地位很低的武士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鄙视平安朝贵族萎靡的生活,崇尚以“忠君、节义、廉耻、勇武、坚忍”为核心的思想。

武士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需要寻找一种前朝贵族不曾遵循的宗教,这便成为了中国禅思想传入日本的契机。

中国禅宗东传日本后,发展成为了不同于中国禅宗的“日本禅”,进而结合儒学、佛教禅宗、神道,形成武士的精神支柱“武士道”。

武士道与禅宗在某种意义上被定位为武士道德与人格的修炼方法,这也使得禅宗美学在近七百年的幕府统治中保持繁荣昌盛,至今仍留有巨大影响。

近代以来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等禅师在西方广泛传播禅宗思想,禅宗已被西方人视为代表东方的神秘文化符号。

日式和屋禅意之美

日式和屋禅意之美

日式和屋的禅意之美【摘要】日本自古以来与中国交往密切,对中国古老繁华的向往衍生出佛学的东传。

日本禅宗审美观的形成是中国佛学与日本本国现状的融合的产物。

这种精神上的审美对日本社会各个层面均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禅宗造就日本人民性格的同时,也是日本社会风格的全部体现。

禅宗美学在日本和屋设计中体现出“空”、“寂”、“悟”、“境”的禅味。

在这种禅风雅韵的建筑里,人们远离喧嚣,精神与思维在空寂悟出的禅境里无限的驰骋。

【关键词】日本禅宗;建筑;精神与思维一、日本禅宗审美的来源世界三大宗教的佛教,是中国古老的文明与印度佛教相融合而发展成的中国民族性宗教之一。

佛教作为一种能够为人民普遍接受的文化载体,在古代文化交流中最初由中国传入日本。

历史上,佛学对日的传播的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当时的日本人看来,这种内容丰富的文化复合体,代表了他们所憧憬的先进文化。

它通过祈祷与供养给人们带来精神上与灵魂上的安慰。

禅宗思想在当时对日本政治起到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的同时,其理念里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深深渗透到了文学和艺术等各个社会领域。

以至于最终影响了日本人民的审美思想与审美方式,成为造就和表现日本人性格的主流思想。

日本在审美性格上的表现与其天然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

一个大海中的岛国,四面环水,有着广袤的高山,看起来就是美丽而脆弱的。

台风、海啸、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是日本人民经常遭受的磨难。

稍纵即逝的生命给人们的启发即是美丽就是短暂的繁华,是令人心痛又凄凉的。

人类在大自然的无情面前总是渺小无助,以至于更加崇拜自然。

这种无常感和孤寂感使人产生一种解脱和超越的渴望,于是禅宗美学自然与日本人民的审美感情相遇。

禅宗中所引导的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深深吸引着这个岛国的人民,他们从禅宗里得到了心灵上的解脱,得出了关于美的新解,即了悟空寂才能释然欣赏的境界。

日本民族在学习禅宗精神的同时,并没有把本国文化同化,而是用“复合变异”的手法把这种外来文化融入自己的身体里,从而形成一种独树一帜的审美。

【论文】枯山水的造园者——枡野俊明

【论文】枯山水的造园者——枡野俊明

枯山水的造园者——枡野俊明摘要:日本历史上深受中国园林尤其是唐宋山水园的影响,因而一直保持着与中国园林相近的自然式风格。

但结合日本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形成了它的独特风格而自成体系。

日本现代景观设计来源于传统园林, 又渗入了现代的气息。

枡野俊明是著名的日本现代景观设计师, 僧人和景观设计师的双重身份为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看待景观设计, 也形成了其作品的独特风格。

赋有禅意的造园理念、对于自然的独特感悟和实践精神在他的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

关键词:园林自然山水枡野俊明禅一、从传统园林发展而来的日本现代景观设计日本是亚洲东北部的岛国, 大约在一万年前, 它原本与亚洲大陆相连, 后由于地壳的多次变动, 这片陆地才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日本列岛, 由北海道、本洲、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几百个小岛组成。

日本山地较多, 全年雨量充沛, 由于受到热带太平洋暖流的影响, 气候温和湿润。

古代日本的文化是在中国文化的强烈影响下, 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同样, 日本的园林艺术具有浓郁的东方艺术特征。

它在学习和继承中国园林艺术精华的基础上, 又经过与本民族文化、艺术和生活习俗的融合与创新, 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园林风格, 并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1868 年明治维新以后, 在引进西方文化的同时, 欧美的造园方法和造园材料也大量涌进, 造园的形势也出现了“和洋”折衷式的庭院和公园。

现代日本造园家一方面积极借鉴西方的现代景观设计手段, 使得现代园林作品从艺术、技术、生态等方面都有了本质的提升; 另一方面, 他们对于民族精神与优秀传统并没有全盘抛弃, 而是进行了认真的研究, 使得日本现代景观设计多具有与自身特点高度统一的场所性、民族气质以及时代性,。

可以说在当代的世界景观设计领域, 日本景观设计以其兼具民族性和现代性的独特魅力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这一点对于中国现代园林设计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同时这也与日本众多的优秀景观设计师的努力分不开, 枡野俊明就是其中很有特色的一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众 文 艺大68摘要:日本设计以其独特的民族特征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设计界取得一席之地,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显著成就的作品也大都带有鲜明的日本身份。

在日本的设计艺术中,由于禅宗美学的渗透而愈发显得灵性和深幽,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空寂。

禅宗和设计的结合,已成为日本设计师表现自己文化心理结构和审美感受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禅宗美学;简素之美;隐喻;空灵虚无; 纯净意象;幽玄日本的设计在世界是有独特魅力的。

其作品往往表现出一种静、虚、空灵的意境,更能从中感受到一种东方式的抽象。

日本很多大和民族的文化大都是得益于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和融合,然而中国当代的设计为什么还不及日本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和风禅意的艺术魅力铃木大拙说:“日本人最擅长的,是用直觉把握最深的真理,并借表象将此极为现实地表现出来。

”[1]日本是世界上受禅宗思想浸染最多的国家,日本设计常以一种传统的东方思维方式和感受力来表现作品,超越对视觉符号表面形式的关注,把人们对于视觉的解读由表及里,深入到心灵。

(一)轻圆融、喜残缺这一审美理念符合禅宗推崇“物体不完整的形态和有残缺的状态”[2]的主张,禅学认为不完全的形式与有瑕疵的状态更能表达精神特性,并衍生出无限的可能性,激发更大的想象空间,而完美的形式易使人只注意形式本身,而忽略内在精神。

(二)淡与简禅宗往往以淡为尚,以简为雅,以惨淡微茫为妙境,化深厚为潇洒,变刚劲为柔和,一洗火气、躁气、锐猛之气而进入一个更深的或更为基本的层次,在恬淡虚无中,展示自然与人生的内在节奏和豁然开悟之境,若要触及有关生命的最终的不可知的真理,其特色必然是静穆和单纯的,舍去非必需之物以接近本质。

[3]现代的日式简约设计更加趋向自然,常运用天然木、石、藤、竹等材质质朴的纹理,力求表现悠闲、舒畅、自然的生活情趣。

(三)道有心悟获得生命之美禅宗强调顿悟,主张通过冥思方式,以自心自性的“悟”获得生命之美,达到审美境界。

所以禅宗美学拒绝采用具象的手法,而通过写意的方式来隐喻和比拟,同时也反对人工的雕琢和装饰,强调运用纯粹自然的,单纯的材料,并以一种极为洗练的手法来反映内心的冥想。

这种追求自然和纯净的极少主义的写意手法构成了禅宗美学的最为独特的魅力。

[4]二、日本设计中禅意识的融入(一)和风拂面、禅意袭人——谈日本陶艺日本陶艺深受禅宗美学理念的影响,如常利用陶器的破损形态,呈现出一种残缺之美,从残破的陶艺作品中,体现“物盛则衰”,“有生有灭”这一禅宗理念。

1.日本陶艺的简素之美日本的设计崇尚自然、朴实。

注重物体的简素之美,已成为日本设计艺术中一种传统的审美趣向。

日本的陶艺多素烧、熏烧,呈现出泥土的本色,再加上粗糙的质地,随意的形态,无不体现出自然的本色之美。

2.日本陶艺的残缺之美日本陶艺作品多凹凸不平、不规整,往往呈破损形态,体现出一种残缺之美!不完整的空间,往往给人留下些许的伤感,从这些残破的陶艺作品中,很好的体现出物盛则衰的禅宗理念。

3.日本陶艺的非对称之美日本陶艺作品常利用非对称的造型手法来塑造形体,形态看似规整,却又不对称,简朴的造型和单一的色调,看上去静穆袭人,但又折射出内在的张力,这也是“静中的极动”的一种呈现。

(二)返璞归真的品牌设计——无印良品日本有一个很能体现本土风格的品牌—无印良品(Muji)。

“无印”在日文中是没有花纹的意思,“无印”意为“无品牌”,然而靠着它的质朴简约的纯粹之美,追求低调的无印良品反而成为闻名世界的“无品牌”,做到了古人所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

无印良品的理念是删繁就简、去除浮华、直逼本质、以人为本。

它已经被认为是日本当代最有代表性的“禅的美学”。

其产品以简洁的色彩、利落的形态与个性化风格为标准,包含趣味十足的创意,简约中注重精神层面的提高,使得无印良品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倡导。

三、日本跻身设计强国的法宝——独特气质日本设计师的创作理念中,始终信奉“简单的优于复杂的、幽静的优于喧闹的、轻巧的优于笨重的、稀少的优于繁杂”的这一禅宗理念。

在日本的许多平面设计中你会感到好像雪花静静地飘落。

多是细致的描写,平静的抒情,往往从日本的设计作品中看到了一种静、虚、空灵的境界,更深深地感受到一种东方式的抽象。

[5](一)民族的即是世界的日本的设计作品有着明显的民族风格。

继承了日本文化中肃静、悠远、清雅、柔和的民族风格,并将这种风格更近一步地推向完美和充实。

在现代高科技冲击中的日本传统并没有消亡,反而与现代设计融为一体,并且作为精神支柱植根于日本当代设计理念中,使日本设计表现出独特的气质,成为别国无法取代的重大特征,是日本跻身设计强国的制胜法宝。

当下设计的全球化是一种趋势,但日本设计的民族风格在这种趋势的发展中却随之增强,就是因为他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更加强烈的意识到弘扬本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性。

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找到了一条适合本国设计发展的道路。

(二)对我国当代设计的启示中日两国一衣带水,由于历史的渊源,在传统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为同样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参照系统。

日本在处理传统与现代设计的问题上,更多地从精神上、思想上、功能上来考虑,运用传统的理念,现代的元素和构成手法,走在了设计的前沿,这些不能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中国的当代设计起步比较晚,设计作品停留在对外国设计中物质层面的模仿上。

中国要想跻身设计强国的行列,就必须要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在本质。

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对文化的重视只会不断加强,因为设计中带有的本土文化的烙印是人们求得归属感的基础。

四、总结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之间必然会发生激烈的碰撞,作为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中国,早已感觉到了这种碰撞对自身设计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作为深谙传统精髓的当代中国设计师,也应该具备融和这种矛盾的设计能力,这样,才能让我们民族的精神,植根于设计理念中,在现代设计中焕发出更新和风禅意在日本设计中的延伸与流动刘春廷 (山东大学 山东济南 250000)理论研究·设计大 众 文 艺69摘要:当今社会的节奏很快,事物日新月异,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同时也带来了设计的审美观念的变化,功能主义的审美法则已成为过去。

要想“博取关注”,从设计角度来说其灵魂必须是创新的,这同时也是消费人群心理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设计;关注;心理;创新设计与传统的绘画有一定的区别,对其的审美也不能完全按照传统的美学观念来评价,如果说传统绘画是表达内心世界为主的话,设计就是生活的化妆师。

一、当代设计与功能主义的审美法则功能主义在一段时间影响着我们的审美观点。

实用、简单的设计之风在一段时间盛行,创造了前工业时期的历史现象——市场里充满了功能主义的种种产品,在生产有限的条件下,“功能第一”发挥了它最大限度的能量,满足了人们当时的实际需求,在美感上又狡黠地把基本的美学原理照顾到了,消费者们在这批量生产的廉价产品中,生活需求的实用性也得到了极大满足,何乐而不为?流行之风形成了一种风格模式时,它给人产生的审美观念也模式化。

功能主义最显著的特点就是 “功能至上”,在设计中的理念就是“任何设计都必须保障产品功能及其用途的充分体现,其次才是产品的审美感觉”,这一原则下要求设计师不能单纯的以设计随想而来考虑,更多的要考虑成本问题:如何去满足工业大生产,如何为下层人们所需要的价格便宜,东西耐用,质量高等需求,主导的理念就是简朴和节约。

现代设计,大体源于18世纪西方的工业革命,现代设计作为工业革命的响应,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而后,作为一种文化运动,并且对今天仍然有着极强理论指导意义,在现代仍然有广泛影响的是20世纪初期以来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二、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社会心理美国颇有建树的经济学家索斯坦.魏伯伦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即他认为人们花费巨资来购买许多器物诸如车子、房子、家具、别墅等等,往往不是出于必然的需要,而这样消费的目的,只是为了博得关注与尊敬。

他发明了“博取关注的消费”一词,以及这一词汇的孪生词“博取关注的休闲”。

世界变迁,物换星移,展示财富的习惯经久不衰,并渐有光大之势。

一场歌剧的开幕式,那些富豪决不错过表现自己的机会,他们所选择的座位往往不是最适宜观看,但却最能向观众亮相。

接着媒体会及时透出某某富豪观看该演出的消息,并配发一些他们漂亮的、无所事事的太太的玉照。

另一些无所事事的有钱闲人则玩味那些照片上的衣饰、项链、钻石等,并效仿着也买上一件并及时的展示给“那个圈子”中的人,以博取心情愉快的关注。

设计如何成为可以“博取关注”的精品?随着生产能力变的的越来越强,人民不再满足仅仅是“用”的简单需求了。

消费的理念从简单的实用功能,开始活跃与新的能让人“关注”元素来引领生活的趣味和时尚,冷冰冰的机器生产让市场的销量逐渐冷落。

功能主义的信条“少就是多”也变成了“乏味”的代言词。

随着不断的社会前进的脚步,后现代主义的张扬,把内心的狂热和激情淋漓尽致的体现和宣泄发挥了出来,市场也从简单变得五光十色、光怪陆离。

但一路看过来,我们也理解了生活需要变化和激情才能不断的引发我门的创造性思维,才能推动时代的进步,设计在不断的创新中才能找到市场,才能让消费者心动。

消费者主宰着市场,这群有着无数情感的男男女女,他们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中,追求着有情调的生活氛围,要享受生,要有着多彩的人生体验,情感需要的宣泄,需要别人的关注。

好用、廉价和流行这种单纯追求功能的产品使生活充满了冷漠,在有选择能力的情况下眼睛所看到的是更具有新奇、美感、带来快乐和愉悦的设计元素的产品。

让我们再来看看积淀了数千年的欧洲文化,对现代设计产生的影响,并不亚于对现代艺术的影响,它的标志性参照物就是伦敦的水晶宫、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和著名的香榭里舍大道。

漫步在香榭里舍大道,你可以感受到古典与现代、豪华与气派、高雅与华美、显贵与朴实、喧嚣与幽静、人文与自然的魅力。

在欧洲,巴黎算是它的城市文化与艺术的形象代表,在巴黎,目不暇接的各种艺术展览、服装设计大赛、五花八门的艺术节……使人们随时感受到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尽情领略到文化与艺术的精神面貌。

三、创新是设计“博取关注”的灵魂我们回过头,先来看看设计师们对设计的理解:我们都是极具创造力的,都是与众不同的。

我们让彼此更加完整。

——Dolce & Gabbana设计是追求新的可能。

——武藏野我对于时尚的理解是让人们以更加自我的方式去追寻生活的真缔。

 ——Christian Lacroix设计就是创新。

如果缺少发明,设计就失去价值;如果缺少创造,产品就失去生命。

——刘东利工业设计是满足人类物质需求和心理欲望的富于想象力的开发活动。

设计不是个人的表现,设计师的任务不是保持现状,而是设法改变它。

——亚瑟. 普洛斯如果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比较一下,可以看到设计与科研在灵魂上基本一致,那就是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