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ith纯滞后系统控制器分析与设计

Smith纯滞后系统控制器分析与设计
Smith纯滞后系统控制器分析与设计

绪论

在现代科学的众多领域中,纯滞后对象的控制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早期的研究主要是运用线性系统的经典方法对纯滞后系统进行分析设计。譬如运用Nyquist法分析纯滞后系统的稳定性问题,用Pade近似方法将纯滞后环节近似为线性系统进行根轨迹的分析综合等。但总的来说,当系统滞后时间较小时,只要我们设计时给予充分的考虑就可以了。这时实际的控制效果不会与设计要求相去甚远。对于滞后时间相对较大的系统,Smith提出了预估补偿的方法,通过补偿环节来消除或减弱闭环系统中纯滞后因素的影响。只要对象的模型较精确,Smith方法的效果是比较理想的。

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自动控制理论、实践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最优控制、鲁棒控制、变结构控制、H 控制以及预测控制等现代控制理论也逐步地应用到纯滞后的系统中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近几年来,以模糊控制技术、神经网络、专家系统和遗传算法为主要内容的智能控制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它与传统的控制技术相结合,成功地解决了采用传统控制技术难以控制的控制对象(特别是对象模型难定的情况),在工程应用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通过纯滞后工艺过程描述了纯滞后系统的特性,从这个特性可以知道被控对象大多数都有纯滞后特性。根据纯滞后控制系统的基本特点和纯滞后控制系统的设计以及纯滞后控制系统控制器参数整定等基础知识,并通过实例常规模糊控制器在纯滞后系统中的应用来理解和深化对纯滞后控制系统的理解。

1 纯滞后理论概述

1.1 纯滞后相关定义及其工艺过程

1.1.1 纯滞后相关定义

所谓纯滞后是一种时间上的延迟,这种延迟是从引起动态要素变化的时刻到输出开始变化的时刻的这一段时间。存在时间延迟的对象就称为具有纯滞后的对象,简称为纯滞后对象或滞后对象,实际被控对象大多数都有纯滞后特性。

被控对象时滞与其瞬态过程时间常数值比较大,采用通常的控制策略时,不能实现系统的精度控制,甚至会造成系统不稳定。通常认为当被控对象时滞与其瞬态过程时间常数之比大于0.3时,被控系统为纯滞后系统。滞后是过程控制系统中的重要特征,滞后可导致系统不稳定。有些系统滞后较小这时人们为了简化控制系统设计,忽略了滞后;但在滞后较大时,不能忽略,当被控对象的时滞与其瞬态过程时间常数之比大于0.3时,被控系统应按纯滞后系统设计。这类控制过程的特点是:当控制作用产生后,在滞后时间范围内,被控参数完全没有响应,使得系统不能及时随被控制量进行调整以克服系统所受的扰动。因此,这样的过程必然会产生较明显的超调量和需要较长的调节时间。所以,含有纯延迟的过程被公认为是较难控制的过程,其难控制程度随着纯滞后时间与整个过程动态时间参数的比例增加而增加。

但总的来说,当系统滞后时间较小时,只要我们设计时给予充分的考虑就可以了。对于滞后时间相对较大的系统,Smith提出了预估补偿的方法,通过补偿环节来消除或减弱闭环系统中纯滞后因素的影响。

1.1.2 纯滞后工艺过程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极大部分工艺过程的动态特性往往是既包含一部分纯滞后特性又包括一部分惯性特性,这种工艺过程就称为具有纯滞后的工艺过程。譬如对于大型档案馆的温湿度控制,就是存在纯滞后较大的实际对象。在长沙地区,夏天的空气相对湿度一般而言是比较大的,在档案馆进行适当的除湿操作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在进行除湿动作以后,档案馆内的相对湿度要相应得到降低则需要一段时间的延迟。当然,对档案馆内温度的控制也是如此。纯滞后环节的输入输出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纯滞后环节的输入输出关系

除过程本身的纯滞后以外,多个设备串联也会引起系统的纯滞后。例如,在生产过程中常有这样的操作情况:一个流水作业线或物料加工过程终端产品的质量指标是用改变作业线起始端的输入物料调节的。中间往往要经过很多道加工工序,或是要经过很多工艺设备。这时起始端物料流量的改变要引起终端产品质量指标发生改变,必然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这个时间间隔一方面包括物料由起始端到终端的传输时间,另一方面包括物料在中间设备中的停留时间和处理时间,这两个时间有时甚至达数十分钟。

在这些过程中,由于纯滞后的存在,使得被调量不能及时反映系统所承受的扰动或系统的给定,即使测量信号到达调节器使得调节器立即工作,也需经过纯滞后时间τ以后(如图1-1),这时输出才能作用到被控量上使之受到控制。所以,滞后过程必然会产生较明显的超调和较长的调节时间。因此,调节系统存在纯滞后会造成闭环系统动态品质下降,纯滞后愈大则系统控制品质就愈差。

另外,在一些工业对象的调节过程中,测量装置会存在较大的纯滞后。这在成份分析仪表及质量仪表中较常见。这种纯滞后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取样脉冲导管太长而引起的纯滞后,另一种是测量系统中取样后进行处理分析和切换等待的时间所造成的纯滞后(可达数分钟以上)。在测量系统中存在的纯滞后同样会使调节系统的调节不及时而导致系统控制品质变差。 (1)纯滞后和大滞后

在大多数的工业生产过程中,极大部分工艺过程的动态特性往往是既包含一部分纯滞后特性又包括一部分惯性特性,这种工艺过程就称为具有纯滞后的工艺过程。大多数的工业过程可以描述为如下两种简化形式:

1+-TS Ke s

τ (1-1) )

1)(1(21++-S T S T Ke s

τ (1-2)

式(1-1)所示的工业过程称为具有纯滞后的一阶惯性环节,而式(1-2)所示的工业过程称为

具有纯滞后的二阶惯性环节。严格而言,很多文献将工艺过程的纯滞后系数τ和惯性时

τ作为一个衡量纯滞后大小的指标。若T/τ<0.3则称为一般具有纯滞间常数T的比值T/

τ>0.3则称为具有较大纯滞后(即大滞后)的工艺过程。

后的工艺过程,而当T/

(2)等效变纯滞后

一个工艺过程的动态特性常常包括很多非线性因素,而且工艺参数也常显分布状

态,很难用简单的线性集中参数来推导其动态特性,所以常常借用实验方法来测取其动

态特性。

对于大多数工艺过程,所测得的反应曲线常常(如图1-2)所示。

(a)稳定的工艺对象(b)不稳定的工艺对象

图1-2反应曲线

(3)变纯滞后

在一些工艺过程中,纯滞后时间τ是一个变数,这样的工艺过程称为变纯滞后工艺

过程。例如,当工艺过程的负荷改变会引起管道中物料的流速改变,这种纯滞后时间也

相应改变。负荷减小使流速变慢,则纯滞后时间增大,反之则减小。因考虑到变参数系

统分析的复杂性,所以一般都处理为定纯滞后系统。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纯滞后变化

会导致系统不稳定,在分析设计一个系统时对滞后变化应加以适当的事先考虑。

1.2 纯滞后对象的控制问题

纯滞后对象的控制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纯滞后工业对象本身往往为一个分

布参数系统,数学模型难以确定,又往往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如环境的动态变化大、

强随机干扰、系统的滞后大而且变滞后、存在未建模的高频特性等等,以上诸多因素使

得控制非常困难,这概括表现为:

(1)建模困难;

(2)检测困难;

(3)过程噪声难以消除或限制在许可的范围以内;

(4)难以保证长期运行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1.3 纯滞后对象的常规控制方法

纯滞后对系统的影响,是使响应迟缓和不稳定。由于纯滞后的存在,使得其控制具

有特殊性。尤其是对于SISO(单输入、单输出)对象,人们研究了大量的控制方案,已经

非常成熟。在常规的控制算法有:大林算法、史密斯预估控制算法、无振荡控制算法、最

小方差和最优控制算法等。 1.3.1 纯滞后对象的常规控制方法 (1)大林(Dahlin )算法

最少拍无纹波系统的数字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只适合于某些随动系统,对系统输出的超调量有严格限制的控制系统它并不理想。在一些实际工程中,经常遇到纯滞后调节系统,它们的滞后时间比较长。对于这样的系统,往往允许系统存在适当的超调量,以尽可能地缩短调节时间。人们更感兴趣的是要求系统没有超调量或只有很小超调量,而调节时间则允许在较多的采样周期内结束。也就是说,超调是主要设计指标。对于这样的系统,用一般的随动系统设计方法是不行的,用PID 算法效果也欠佳。

针对这一要求,IBM 公司的大林(Dahlin)在1968年提出了一种针对工业生产过程中含有纯滞后对象的控制算法。其目标就是使整个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 相当于一个带有纯滞后的一阶惯性环节。该算法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1)大林算法中D(z)的基本形式:

设被控对象为带有纯滞后的一阶惯性环节或二阶惯性环节,其传递函数分别为

1)(1+=

-τθs

c Ke s G (1-3)

)

1)(1()(21++=

-s s K s G s

e c ττθ (1-4)

其中

为被控对象的时间常数,NT =θ为被控对象的纯延迟时间,为了简化,

设其为采样周期的整数倍,即N 为正整数。

由于大林算法的设计目标是使整个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相当于一个带有纯滞后的一阶惯性环节,即:

1

)(+=Φ-s e s s

τθ

其中 θ=NT,由于一般的对象均与一个零阶保持器相串联,所以相应的整个闭环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为:

1

1

1)

1(]1

1[)()()(---------=+??

-=

Φz e

e

z

s e s

e

Z z R z C z x

T x

T

N NTS TS

τ (1-5)

于是数字控制器的脉冲传递函数为:

]

)1(1[)1()

(1

)](1[)()()(111

------------?

=Φ-?Φ=

N X

T X

T x

T N z e

z e

e z z G z z G z z D (1-6)

D(z)可由计算机程序实现。由上式可知,它与被控对象有关。下面分别对一阶和二阶纯滞后环节进行讨论。

2)一阶惯性环节的大林算法的D(z)基本形式:

当被控对象是带有纯滞后的一阶惯性环节时,由式(1-3)的传递函数可知,其脉冲传递函数为:

1

1

1

1

11

11

1

111111)1(111

1

1

1

1

11]1111

[)1(]1111

[]1111

[]

1

1

[]11[]

)

1([])1([]11[)(---------------------------=--

--=-------=+--+-=+-+=+?-=z e

e Kz z e

z z z K e

z Kz z e

z s s Z Kz s s Z Kz s s Ke Z s s Ke Z s Ke s e Z z G x T x T N x T N x T N x T N N TS

N NTS NTS TS τττττττ

将此式代入(1-5),可得:

(1-7)

式中:T ——采样周期:

———被控对象的时间常数;———闭环系统的时间常

数。

3)二阶惯性环节大林算法的D(z)基本形式:

当被控对象为带有纯滞后的二阶惯性环节时,由式(1-3)的传递函数可知,其脉冲传递函数为

其中,

将式G(z)代入式(1-3-3)即可求出数字控制器的模型:

(1-8)

4)振铃现象及其消除方法:

振铃现象是指数字控制器的输出以接近1/2采样频率的频率,大幅度衰减振荡。它对系统的输出几乎无影响,但会使执行机构因磨损而造成损坏。

衡量振铃现象的强烈程度的量是振铃幅度RA (Ringing Amplitude)。它的定义是:控制器在单位阶跃输入作用下,第零次输出幅度与第一次输出幅度之差值。

已知数字控制器脉冲传递函数的一般形式可写为:

(1-9)

其中

(1-10)

控制器输出幅度的变化取决于Q(z),当不考虑(它只是输出序列延时)时,

则Q(z)在阶跃脉冲作用下的输出为

故可求出振铃幅度

(1-11)

振铃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Q(z)中z = -1附近有极点。极点在z=-1时最严重,离z= -1越远,振铃现象就越弱。在单位圆内右半平面有零点时,会加剧振铃现象;而在左半平面有极点时,则会减轻振铃现象。

大林提出一种消除振铃现象的方法,即先找出造成振铃现象的极点因子,令其中z =1,这样便消除了这个极点。根据中值定理,这样的处理不会影响输出的稳态值。下面来分析一阶(或二阶)惯性环节的数字控制器D(z)的振铃现象及其消除方法。 a )被控对象为一阶惯性环节

被控对象为纯滞后的一阶惯性环节时,将表示其数字控制器的D(z)的(1-7)式化成一般形式如下:

由此可求出振铃幅值为:

(1-12)

如果选1ττ≥,则RA ≤0,无振铃现象。如果选择1ττ<,则有振铃现象。由此可见,当系统的时间常数τ大于或等于被控对象的时间常数1τ时,即可消除振铃现象。 将式D(z)的分母进行分解,可得:

(1-13)的z=1处的极点

并不引起振铃现象。可能引起振铃现象的因子为:

当N=0时,此因子消失,无振铃可能。 当N=1时,有一个极点在 。当

时,

,即

时,将产

生严重振铃现象。

当N=2时,极点为 :

时,则有

,将有严重的振铃现象。

以N=2,且

为例,消除振铃现象后,D(z)修改为:

(1-14)

b )被控对象为二阶惯性环节

被控对象为具有纯滞后的二阶惯性环节时,D(z)与一阶惯性环节类似, D(z)中有一个极点是

,在

时,1][lim 1

2

-=-

→c c x ,即在z= -1处有极点,系统将出现强烈的振铃现象,振铃幅度为

当T→0时,

, 按前述方法消除这个极点,则

(1-15)

下面通过一个实例来说明消除振铃的方法。

例 1-1 已知某控制系统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为1

)(+=-s e S G s

c 。 试用大林算法设计

数字控制器D(z)。设采样周期为T=0.5s ,并讨论该系统是否会发生振铃现象。如果振铃现象出现,如何消除。 解:由题可知,2,1,11====T

N K θ

τ,当被控对象与零阶保持器相连时,系统的广义对

象的传递函数为

于是,可求出广义对象的数字脉冲传递函数为:

大林算法的设计目标是使整个闭环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相当于一个带有纯滞后的一阶惯性环节。据此可设

可得:

由上式可知,D(z)有三个极点:

,根据前边的讨论z=1

处的极点不会引起振铃现象,引起振铃现象的极点为

依据前述讨论,要想消除振铃现象,应去掉分母中的因子 ,

即令

(即

),代入上式即可消除振铃现象。

这样,无振铃时,数字控制器的脉冲传递函数D(z)为:

5)大林算法性能:

大林(Dahlin )算法中控制器的设计非常简单,容易用计算机实现,控制系统具有很好的鲁棒性。但是在大林(Dahlin )控制系统中经常会发生振铃现象,所谓振铃现象即指在具有纯滞后的系统中,有时其数字控制器的输出会以1/2采样频率上下摆动。尽管控制器振铃节点可以被一个过程零点所抵消,系统输出不受振铃影响,但振铃会使执行机械损坏。在多变量系统中,振铃还可能威胁到系统的稳定性,从而限制了其应用。 (2)史密斯(Smith)算法

Smith 控制算法又称Smith 预估器,是0.J.M.Smith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针对连续系统提出的一种设计思想,后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

1)史密斯原则

对于无滞后对象()P H s ,设计满足性能指标的控制器D(s),则对于滞后对象

()s P H s e τ-,设计控制器()D s ?使其系统响应只是无滞后()P H s 时系统闭环响应τ时间延

迟。就系统的阶跃响应而言,无滞后时系统的阶跃响应(如图1-3-a )所示,那么对有纯滞后的系统要设计控制器,使系统的阶跃响应(如图1-3-b )所示,即

*()()1()y t y t t ττ=--。这就是史密斯原则。

(a)无滞后时系统阶跃响应 (b)有滞后时系统阶跃

图1-3有无滞后系统阶跃响应

2)史密斯方法

设对于无纯滞后系统的串联控制器为D(:),闭环传递函数为:

()()()

()1()()p c p D s H s Y s U s D s H s =

+ (1-16) 其阶跃响应曲线对应于图1-3-a ,显然图1-3-b 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1()()

p s c p D s H s Y s e U s D s H s τ-=?+ (1-17) 对于纯滞后系统()s P H s e τ-,控制器为()D s ?,系统方框图(如图1-4):

图1-4 纯滞后系统方框图 其闭环传递函数为:

**()()()

()1()()s p s

c p D s H s e Y s U s D s H s e

ττ--?=+? (1-18) 根据史密斯原则,要求:

**

()()()()1()()1()()s s p p s

s

p p D s H s e D s H s e D s H s e

D s H s e

ττττ----??=

+?+? (1-19)

所以

*()

()1()()(1)

s p D s D s D s H s e τ-=

+- (1-20)

实现的方框图可为(如图1-5):

图1-5

因此闭环系统的实现框图为(如图1-6):

图1-6 闭环系统的实现框图

注意在(如图1-6),控制对象()s P H s e τ-是实际的系统,而虚线框中的()p H s 与s e τ-是人为的传递函数。

史密斯方法可归纳为:首先按无纯滞后对象()p H s 设计控制器()D s ,然后根据控制对象的()p H s 和s e τ-组成(如图1-5)所示的控制器。

离散史密斯算法可以由连续算法直接得来:

*()()1()()(1)d D s D z D s H z z -=+-, d h τ

=

( 1-21) 其中

1()[()]hs

p e H z Z H s s

--=?

D(z)为根据H(z)而设计的数字控制器脉冲传递函数,当然,D(z)可以是简单的PID 算法。采用史密斯预估控制器的直接数字控制系统(如图1-7)。

图1-7 史密斯预估控制器的直接数字控制系统

史密斯方法性能分析:

Smith 预估控制算法将广义对象0()G s e τγ-输出的信号C(s)与预估补偿器

0()(1)s G s e τ--的输出信号相加后才作为反馈信号,因此这种补偿是超前的反馈补偿。控

制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00()()()()1()()

s

c c G s G s e C s R s G s G s τ-=

+ (1-22) 0000()[()()(1)]

()()()()(1)()1()()1()()

s s L c c L c c G s G s G s e G s G s e C s G s L s G s G s G s G s ττ---==-++(1-23) 由上述两式可知,不论对于给定值作用还是负荷扰动,闭环系统特征方程式是相同的,即:

01()()c G s G s +=0 (1-24)

由于一个闭环系统的动态特性主要决定于闭环特征方程式,而经过Smith 预估补偿后,闭环系统的特征方程中不再含有纯滞后环节,这也是Smith 预估控制算法的特点。由于闭环系统经补偿后相当于不存在纯滞后,而分子中的s e τ-仅仅将系统控制过程曲线在时间轴上推迟一个τ时间,所以预估补偿完全补偿了纯滞后对过程的不利影响,系统

品质与无滞后过程完全相同,有可能提高调节器()c G s 的增益,从而提高闭环系统的动态质量。

由式(1-20)可知,其闭环传递函数由两项组成,第一项为干扰量扰动对被控参数的影响;第二项为用来补偿扰动对被控参数影响的控制作用。由于第二项有滞后τ,只有t>

τ时产生控制作用,当t<= τ时无控制作用,所以Smith 预估补偿控制算法对给定值的跟踪效果比对干扰量扰动的抑制效果要好。

从理论上讲,Smith 预估控制能克服大滞后的影响。但是由于Smith 预估器需要知道被控对象精确的数学模型,而实际中往往很难获得对象的精确数学模型,故在应用中总存在模型的不匹配。

设^

000()()()G s G s G s ?=-为模型误差,则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0^

00()()()

()1()()()()s

c s c c G s G s e C s R s G s G s G s G s e

ττ--==++? (1-25) ^

^

00()(1()()(1))()

()1()()()()s L c s

c c

G s G s G s e C s L s G s G s G s G s e ττ--+-=++? (1-26) 由上两式得出,当对象模型不匹配时,由于存在模型误差使滞后环节s e τ-进入闭环系统的特征方程,影响了系统的动态特性。特别是当模型滞后时间τ与对象实际滞后时间τ有差距时,这种误差的影响将会更大,系统的品质要差的多,甚至会不稳定。 总之Smith 预估控制算法将滞后环节移出了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外,提高了系统的品质,但其要求对象有精确的数学模型,对外部扰动的抑制能力较差,限制了它的应用。

2 纯滞后系统的设计概述

本章系统讲述了滞后控制系统的各种设计方法。首先讲述了常规控制系统,包括微分先行控制系统和中间微分反馈控制系统的实现滞后补偿的原理及设计方法,并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了对比。其次讲述了史密斯补偿控制系统,主要有纯滞后补偿的基本原理、史密斯补偿控制系统、完全抗干扰史密斯补偿控制系统、增益自适应补偿控制系统、改进型史密斯补偿控制系统的原理与设计方法,并对各种方法通过分析及实例进行了对比。

2.1 常规控制系统

在纯滞后系统控制中,为了充分发挥PID的作用,改善滞后问题,主要采用常规PID的变形形式:微分先行控制和中间微分控制。微分先行控制和中间微分控制都是为了充分发挥微分作用提出的。

2.1.1 微分先行控制

微分的作用是导前,根据变化规律提前求出其变化率,相当于提取信息的变化趋势,所以对滞后系统,充分利用微分作用,可以提前预知变化情况,进行有效的“提前控(如图2-1)。

如图2-1微分先行控制

例2-1某搅拌混合器的温度控制(如图2-2)所示。该系统控制量是产品温度,操作变量是热流体流量,各参数如图所示:

图2-2混合器的温度控制

2.1.2 中间微分反馈控制

与微分先行控制方案的设想类似,采用中间微分反馈控制方案,加快系统的反应速度进而改善系统的控制质量。中间微分反馈控制方框图(如图2-3)所示。

图2-3中间微分反馈控制方框图

系统的微分只是对系统输出起作用,并作为控制量的一部分,这样的方式能在被控参数变化时,及时根据其变化的速度大小起附加校正作用。微分校正作用与PI调节器的输出信号无关,仅在动态时起作用,而在静态时或在被控参数变化速度恒定时就失去作用。

微分先行和中间微分反馈方法都能有效地克服超调现象,缩短调节时间,而且不需特殊设备。因此,这两种控制形式都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但是这两种控制方式都仍有较大超调且响应速度很慢,不适于应用在控制精度要求很高的场合。

3 史密斯补偿控制

纯滞后补偿控制的基本思路是:在控制系统中某处采取措施(如增加环节,或增加控制支路等),使改变后系统的控制通道以及系统传递函数的分母不含有纯滞后环节,从而改善控制系统的控制性能及稳定性等。

3.1 纯滞后补偿的基本原理

其纯滞后补偿原理公式(3-1)及其方框图(如图3-1):

()(1)()s p G s e G s -τ=- (3-1)

…….

图3-1 纯滞后补偿原理

通过(如图3-1)所示附加并联环节()p G s 的补偿处理。在()X s 和()Y s 在之间传递函数不再表现为滞后特性。

3.2 史密斯滞后补偿控制

其史密斯滞后补偿原理公式(3-1)及其方框图(如图3-1):

()()()e ()1()()c p s c p G s G s Y s X s G s G s -τ=+ (3-2)

图3-2 史密斯滞后补偿原理

可见,经补偿后,传递函数特征方程中已消除时间滞后项,也就是消除了时滞对系统控制品质的影响。下面用实例说明史密斯控制方案的应用。

例3-1史密斯预估器在纯滞后矿仓料位控制中的应用在钢铁行业的烧结厂中,混合料仓料位参数的准确控制是平衡和稳定烧结生产的重要手段。矿仓料位系统的工艺流程(如图3-3 )所示。

图3-3矿仓料位系统的工艺流程

如图3-3中,矿仓源头落料点在配料圆盘处,物料需经1、2 、3 、4等4 条皮带和2 个混合机才能到达矿仓,纯滞后时间达11分钟。

在烧结生产中,混合料仓的料位必须严格地控制在60%处,上下限波动为±10%,即上下限分别为50%~70%。

如果料位过高,则烧结机遇故障停机时,S-1皮带机带料停机,重新启动很容易烧毁电机;如果料位过低,则容易造成烧结机断料,点火器空烧烧结机,出现严重的设备隐患。混合料仓的容量只有80t,混合料的上料量约800t/ h,面对如此大的上料量,纯滞后时间达11min,而自身容量非常小的混合料仓对料位的调节能力很有限。

采用传统的PID 控制未能很好地控制矿仓料位。采用(如图3-4)所示的Smith 预估控制系统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图3-4 Smith 预估控制系统

如图3-5表明料位波动都在3 %以内。所以,采用了史密斯预估补偿控制策略后,预估器能够有效地克服纯滞后和外因扰动而引起的料位波动,该系统和常规的PID 控制相比具有控制品质高,鲁棒性能好和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

图3-5 料位波动图

3.3 完全抗干扰的史密斯滞后补偿控制

系统既可完全恒定跟踪设定值,而与过程中所有参数无关。由于实际中很难实现,所以这种补偿方式,只有理论的意义而在实际中很少采用。

其公式(3-3)和方框图(如图3-6)即:

1()X s Y(s)

(3-3)

图3-6完全抗干扰的史密斯滞后补偿控制

3.4 增益自适应性补偿控制

该补偿控制是在史密斯补偿控制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除法器、一个导前微分环节(其中)和一个乘法器。利用这三个环节根据模型和过程输出信号之间的比值提供一个自动校正预估器增益的信号。

(a )增益自适应性补偿控制 (b) 可变怎以自适应型补偿

图3-7 增益自适应性补偿控制

例3-2加热炉多点平均温度增益自适应纯滞后补偿控制系统钢厂轧钢车间在对工件进行轧制前需要将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如图3-8)表示其中一个加热段的温度控制系统。

图3-8加热段的温度控制系统。 加热炉多点温度控制纯滞后补偿系统(如图3-9)

图3-9加热炉多点温度控制纯滞后补偿系统

90901.06e 1.06 1.06

()(1e )120112011201s s G s s s s --=+-=

+++

加热炉多点温度控制纯滞后自适应补偿系统原理图(如图3-10)

图3-10 加热炉多点温度控制纯滞后自适应补偿系统加热炉多点温度控制纯滞后自适应补偿系统控制框图(如图3-11)

图3-11 加热炉多点温度控制纯滞后自适应补偿系统控

使用结果证明:

(1)采用常规PID控制,由于对纯滞后和参数时变控制能力不足,很难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

(2)采用纯滞后补偿后,加热炉的纯滞后得到了补偿,系统控制品质大幅度改善,但是,由于加热炉对象描述模型的时变特征,导致实际上不能得到足够精确的数学模型,使纯滞后补偿的控制品质受到严重影响;

(3)采用纯滞后自适应补偿后,既克服了纯滞后时间对控制系统的影响,又对模型的不精确进行了一定的修正。所以,采用带可变增益自适应补偿后,实现了很好的控制品质

3.5 改进型史密斯补偿控制

改进型史密斯补偿控制(如图3-12)

图3-12改进型史密斯补偿控制方框图

理论分析证明改进型方案的稳定性优于原Smith方案,其对模型精度的要求明显降低,有利于改善系统的控制性能。

无论在设定值扰动或负荷扰动下,史密斯预估器对模型精度十分敏感,而改进型方案确有相当好的适应能力,是一种有希望的史密斯改进方案。

滞后是过程控制系统中的重要特征,滞后可导致系统不稳定。有些系统滞后较小这时人们为了简化控制系统设计,忽略了滞后;但在滞后较大时,不能忽略,本书用实例进行了说明。从经验上讲,当被控对象的时滞与其瞬态过程时间常数之比大于0.3时,被控系统应按纯滞后系统设计。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试题库和答案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考试题库 一、选择填空(每题1分,共10题10分) 101. 信息按照()可以分为战略信息、战术信息和作业信息。 A. 应用领域 B. 加工顺序 C. 管理的层次 D. 反映形式 答案:C 章节号:1-1 难易系数:0.1 102. 按照处理的对象,可把组织的信息系统分为()和管理信息系统两大类。 A. 电子数据处理系统 B. 作业信息系统 C. 决策支持系统 D. 情报处理系统 答案:B 章节号:1-1 难易系数:0.1 103. 现代管理信息系统是()。 A. 计算机系统 B. 手工管理系统 C. 人机系统 D. 计算机网络系统 答案:C 章节号:1-1 难易系数:0.1 104. DSS解决的是()。 A. 半结构化问题和非结构化问题 B. 结构化问题和半结构化问题 C. 非结构化问题 D. 结构化问题 答案:C 章节号:1-1 难易系数:0.2 105. 在任一组织同时存在着三个不同的计划控制层是()。 A. 战略计划层,管理控制层,操作层 B. 战略计划层,战术计划层,管理层 C. 战略计划层,业务计划层,操作层 D. 战术计划层,管理控制层,操作层 答案:A 章节号:1-1 难易系数:0.1 106. 购物超市收银台终端系统是一个典型的()。 A. 战略支持系统 B. 决策支持系统 C. 知识工作系统 D. 事务处理系统 答案:D 章节号:1-1 难易系数:0.2 107. 企业信息系统往往是一个具有业务复杂性和技术复杂性的大系统,针对其建设,系统分析首先要进行的工作是()。 A. 获得当前系统的物理模型 B. 抽象出当前系统的日逻辑模型 C. 建立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 D. 建立目标系统的物理模型 答案:A 章节号:1-2 难易系数:0.1

串联滞后校正装置的设计

学号09750201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设计说明书 串联滞后校正装置的设计起止日期:2012 年 5 月28 日至2012 年 6 月1 日 学生姓名安从源 班级09电气2班 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 控制与机械工程学院 2012年6 月1 日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课程设计任务书 2011 —2012 学年第 2 学期 控制与机械工程 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系 09-2 班级 课程设计名称: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 串联滞后校正装置的设计 完成期限:自 2012 年 5 月 28 日至 2012 年 6 月 1 日共 1 周 设计依据、要求及主要内容: 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2()(+= s s K s G 要求系统的速度误差系数为120-≥s K v ,相角裕度 45≥γ,试设计串联滞后校正装置。 基本要求: 1、对原系统进行分析,绘制原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2、绘制原系统的Bode 图,确定原系统的幅值裕度和相角裕度。 3、绘制原系统的Nyquist 曲线。 4、绘制原系统的根轨迹。 5、设计校正装置,绘制校正装置的Bode 图。 6、绘制校正后系统的Bode 图、确定校正后系统的幅值裕度和相角裕度。 7、绘制校正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8、绘制校正后系统的Nyquist 曲线。 9、绘制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 指导教师(签字): 系主任(签字): 批准日期:2012年5月25日

目录 一、绪论 (4) 二、原系统分析 (5) 2.1原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5) 2.2 原系统的Bode图 (5) 2.3 原系统的Nyquist曲线 (5) 2.4 原系统的根轨迹 (5) 三、校正装置设计 (5) 3.1 校正装置参数的确定 (5) 四、校正后系统的分析 (6) 4.1校正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6) 4.2 校正后系统的Bode图 (6) 4.3 校正后系统的Nyquist曲线 (6) 4.4 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 (6) 五、总结 (7) 六、参考文献 (7) 七、附图 (8)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全面总结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全面总结

鱼夭 第一章系统思想 (6) 1系统的概念 (6) 2系统的模型,概念的抽象级别 (7) 3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 (8) 4系统思想的发展 (9) 5系统工程方法 (10) 6软系统方法论 (10) 7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WSR (11) 第二章信息与信息系统 (11) 1什么是信息,信息和数据的关系 (11) 2信息处理器 (12) 3信息与决策、信息与管理的关系 (12) 4.信息管理 (13) 5.信息系统是什么?有哪些功能? (14) 6.信息系统的结构 (15) 7.C/S和B/S软件结构 (17) 第三章信息系统建设概论 (17) 1信息系统建设的特点 (17) 2什么是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任务是什么? (17)

3围绕生命周期有哪些开发过程模型?各自 特点(瀑布、原型、迭代) (19) 4信息系统为什么要建模?有哪些模型?对 软件结构进行建模有什么方法,主要思想是 什么? (23) 5有哪些开发方式?各自利弊 (24) 第四章系统规划 (24) 1系统规划的特点、任务 (24) 2规划方法 (25) 3企业系统规划法的步骤 (25) 4什么是可行性分析,包括哪三个方面? (26) 5资源的生命周期 (26) 第五章系统分析概述 (26) 1系统分析的任务 (26) 2分析阶段有哪些系统调查方法,调查什么 (27) 3两种方法: (27) 4系统说明书的内容 (28) 第六章结构化系统分析 (29) 1数据流图描述了什么?绘制数据流图要注 意的事项,应能绘制 (29)

为什么需要数据字典?数据字典应该包含 哪些条目?应能书写数据流、数据存储及处 理条目 (29) 对于复杂逻辑有几种表述方式(决策树、决 策表,考题)?优缺点 (29) 第七章面向对象系统分析 (30) 1面向对象方法的基本思想和有关概念. 30 2UML是什么,主要包含哪些图?(UML1.X)每种图的用途是什么? (31) 3用例图,参与者和用例的概念,用例与用 例之间的关系(包含关系和扩展关系),绘 制用例图 (31) 4用例规格说明(前置条件、后置条件、主 事件流、备选事件流) (32) 5类图中包含哪四种关系(耦合),具体什 么含义,如何表示,绘制类图 (33) 6对象关联的要素(名称、角色、多重性、 方向) (34) 7泛化和实现的使用和绘制 (35) 第八章系统设计概述 (35) 1系统设计的任务 (35) 2系统设计和系统分析、系统实施的区分

多媒体教室运维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多媒体教室运维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摘要:文章结合温州大学的多媒体教室管理实际,运用Web技术,研发出了一个多媒体教室运维管理系统,实现多媒体教室管理信息的统一性和规范性,提高维护人员的管理效率和工作水平。该系统实现了用户管理、教室报修、计算机报修、日常维护记录、灯泡更换记录、设备更换记录等功能模块。 关键词:多媒体教室;教室管理;管理系统 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下,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当今先进教学手段。据调查统计,我国高校已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之密切相关的多媒体教室管理在高校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高校的扩招,教室的使用率逐年上升,引发了设备在维护与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多媒体教室的工作重心也从建设方面转移到维护和管理方面。结合多媒体教室维护与管理实际,设计研发出基于校园网、功能完整、结构清晰的多媒体教室运维管理系统,有效地保证多媒体教室管理工作的质量,为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和维护等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1 需求分析 多媒体教室管理工作主要包括非多媒体设备资产性的管理与设备日常维护、更换等记录,以及对这些数据进行查询、统计等工作。但目前记录这些信息大多还停留在纸质或Excel表格形式上,且各个教学楼的信息由不同的维护人员来记录和更新,记录格式不统一,信息不规范,数据易丢失,不利于各种数据查询、统计和修改,对设备的维护也不能及时地提供科学参考。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研发一个多媒体教室运维管理系统是多媒体教室科学、规范化管理的首要任务之一。 结合多媒体教室日常管理工作事宜,该系统功能基本需求如下: 教室报修单的录入、查询、打印、统计等功能,其中教室报修项目包括投影机、中控、音箱、讲台、线路、功放、幕布等项目报修。 计算机报修单、日常维护记录信息、灯泡更换记录信息及设备更换记录信息的录入、查询、打印、统计等功能。 2 总体设计 针对需求分析,对教室的运行与管理工作进行整理与归类,以维护人员与部门主管两个角色,为本系统的功能需求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具体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维护人员根据日常维护中出现的设备故障,如投影机、幕布、计算机、音箱、功放、线路,等故障,在系统中的教室报修或计算机报修模块中报修,部门主管

基于MATLAB进行控制系统的滞后-超前校正设计要点

计算机控制技术 ------滞后-超前校正控制器设计 系别: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专业:自动化 班级:B110411 学号:B11041104 姓名:程万里

目录 一、 滞后-超前校正设计目的和原理 (1) 1.1 滞后-超前校正设计目的......................................................... 1 1.2 滞后-超前校正设计原理......................................................... 1 二、滞后-超前校正的设计过程 (3) 2.1 校正前系统的参数 (3) 2.1.1 用MATLAB 绘制校正前系统的伯德图................................. 3 2.1.2 用MATLAB 求校正前系统的幅值裕量和相位裕量.................. 4 2.1.3 用MATLAB 绘制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 5 2.1.4 对校正前系统进行仿真分析.............................................5 2.2 滞后-超前校正设计参数计算 (6) 2.2.1 选择校正后的截止频率c ω............................................. 6 2.2.2 确定校正参数β、2T 和1T (6) 2.3 滞后-超前校正后的验证 (7) 2.3.1 用MATLAB 求校正后系统的幅值裕量和相位裕量..................7 2.3.2 用MATLAB 绘制校正后系统的伯德图.................................8 2.3.3 用MATLAB 绘制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9 2.3.4 用MATLAB 对校正前后的系统进行仿真分析 (10) 三、前馈控制 3.1 前馈控制原理..................................................................... 12 3.2控制对象的介绍及仿真......................................................... 12 四、 心得体会.............................................................................. 16 参考文献.......................................................................................17 附录 (18)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说明书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 (信管专业使用)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高校信息管理类和计算机应用专业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核心课程。因此在学习了有关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开发工具等理论、方法和工具之后,要在实际应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设计是课程《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系统管理信息的思想、意识和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步骤、开发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设计一个具体的信息系统的能力。 1.目的 通过了解实际企业或已有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应用的案例,使学生建立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感性认识;通过小型信息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开发,使学生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开发的主要步骤和各阶段文档的编写,加深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应用软件开发的理解,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基本要求 (1)掌握系统调查方法; (2)掌握系统分析方法; (3)学会简单系统的设计; (4)训练程序设计能力; (5)学会编写系统分析说明书、系统设计说明书等。 3.主要内容 (1)调查一个实际单位或部门。如没有条件也可将此内容改为了解某个信息系统的应用案例。 (2)在调查或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分析。 (3)根据逻辑设计方案,进行系统设计。 (4)模拟系统实施。 (5)编写课程设计报告。 4.步骤与方法 4.1 初步调查 (1)调查方法:询问、发调查表、开会、实习、查资料等。 (2)调查内容: ①企业总貌:组织概况、企业目标、现行系统情况、简单历史、企业产品、产值、利税、体制及改革情况、人员基本情况、面临的问题、中长期计划及主要困难等。 ②企业信息需求情况:了解各职能机构所要处理的数据,估计各机构发生的数据及频度,调查内、外部环境的信息及信息源。 ③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案例学习 4.2 可行性分析 根据初步调查的情况,从技术上、经济上、管理上进行开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分析并写出分析报告。

基于Matlab的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与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基于Matlab的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与校正

目录 目录 第一章课程设计内容与要求分析 (1) 1.1设计内容 (1) 1.2 设计要求 (1) 1.3 Matlab软件 (2) 1.3.1基本功能 (2) 1.3.2应用 (3) 第二章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4) 2.1 校正装置计算方法 (4) 2.2 课程设计要求计算 (4) 第三章利用Matlab仿真软件进行辅助分析 (6) 3.1校正系统的传递函数 (6) 3.2用Matlab仿真 (6) 3.3利用Matlab/Simulink求系统单位阶跃响应 (10) 3.2.1原系统单位阶跃响应 (10) 3.2.2校正后系统单位阶跃响应 (11) 3.2.3校正前、后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比较 (12) 3.4硬件设计 (13) 3.4.1在计算机上运行出硬件仿真波形图 (14)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16) 参考文献 (18)

第一章 课程设计内容与要求分析 1.1设计内容 针对二阶系统 )1()(+= s s K s W , 利用有源串联超前校正网络(如图所示)进行系统校正。当开关S 接通时为超前校正装置,其传递函数 11 )(++-=Ts Ts K s W c c α, 其中 132R R R K c += ,1 )(13243 2>++=αR R R R R ,C R T 4=, “-”号表示反向输入端。若Kc=1,且开关S 断开,该装置相当于一个放 大系数为1的放大器(对原系统没有校正作用)。 1.2 设计要求 1)引入该校正装置后,单位斜坡输入信号作用时稳态误差1.0)(≤∞e ,开环截止频率ωc’≥4.4弧度/秒,相位裕量γ’≥45°; 2)根据性能指标要求,确定串联超前校正装置传递函数; 3)利用对数坐标纸手工绘制校正前、后及校正装置对数频率特性曲线; c R R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第六章

精品资料 第六早、结构化系统分析 6.1、系统分析员的职责是什么?它应该具备哪些知识和能 力? 答:职责:与各类人员打交道,是用户与技术人员之间的桥梁和 “翻译”,并为管理者提供控制开发的手段。还必须考虑系统的硬 件设备。数据输入、系统安全等各个方面。 知识和能力:坚实的信息系统知识,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且还 必须具备管理科学的知识。有较强的系统观点和较好的逻辑分析能 力,具备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较强的组织能力,善于与人共 事。 6.2、用作业流程图表示到图书馆借书的过程(从查目录、填索书条 开始)。 不 给 办 理

精品资料 不合格的卡,现金 6.4、结合本校学籍管理的实际情况,画出“奖惩管理”的数据流图 答:异动管理: 招生办 录取信息P1. 1 入学 D2临时学籍表级名单 答: 储户仁现金 P 审 核 ------------------- i ! 现金库“异动管理”, 现金 账目

精品资料 奖惩管理: 数据结构条目

精品资料 名称:学生登记卡姓名曾用名入学时期 性别民族政治面貌是否华侨籍贯本人简历 开始时间 结束年月 在何地 家庭主要成员 姓名 关系 年龄 职务 工作单位 6.6、对所在学校的图书馆出纳台业务进行系统分析: (1 )画出数据流图; 答:总编号 编号 有关的数据流、数据存储

第0层: 图书借阅信息表第一层:

P1.3 拒绝借 阅图书 图书借阅信 读者归还要求 P2.1 未归还图书 P2.2 丢失记录单 检杳图书 是否归还 L 图书未归还管 理 1 丿 --------------------- ? 图书借阅信息表P2.3 检查图 书损坏I 情 况 J 厂 P2.1未归还图书 破坏情况 赔偿信息 图书 P2.2.2 图书库 限定所丢 图书的价 读者赔 偿图书 并登记 ^息 ----------- 丿图书丢失记录单 D1 图书借阅信息表

多媒体教学系统设计方案

目录

前言 随着社会和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媒体正渗透着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停留在“粉笔、教鞭和纸张”固有模式的传统教育体系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受到了极大限制,已不能适应培养具有新技术、新知识密集型人才的需要;及传统教育所存在的缺少对教育对象的个性细分、潜力挖掘和能力培养等问题。通过智能化设计,将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技术,应用到的教学环境中,创造新的教学体系,整合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活动,以解决传统教学所在的负面问题。根据方面的要求和建设目标,通过系统集成,达到多媒体教学系统智能化的功能,本着经济适用,充分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升级需要。保护投资商利益,注重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多媒体教学系统简介: 多媒体教学系统由计算机、、中央控制、实物展台、功放、音箱等设备构成;完成对各种图文信息(包括各种软体的使用、碟片、各种实物、声音)的播放功能;实现多媒体电教室的现场扩音、播音,配合大屏幕投影系统,提供优良的视听效果。 一、本系统设计说明 1、概述 当今,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产生的影响,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我国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教学的过程中,已取得

了相当成效。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供全新的教学环境,来设计教学活动,已经成为市场的趋势所在。 随着现代化教学系统在各大院校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化的需要,集多功能教室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演播系统於一体的新型现代化教育体系在教育行业得到了日益广泛的运用。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给教育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我们非常感谢贵方给予我们参加本项目设计的机会,我们将本着诚挚、认真的态度,根据本项目及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利用成熟先进的技术和我们丰富的工程经验,充分考虑整体系统的先进性、实用性、可靠性、兼容性、可扩展性、操作简易性、经济性提出切实可行的设计施工方案,以确保整个项目的顺利完成。 2、工程简介 学校多媒体教学系统是根据甲方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手段综合设备性能价格比组建,使学校的教学体系更上一个新台阶。 本工程项目采用“/交钥匙”工程总承包方式,即我们以工程总承包方式提供完整的全新设备,包括设计.制造.运输,安装施工、调试、验收及质量保证期内的维修等。 3、设计项目 ?多媒体教学系统。 ?线缆铺设配套 4、设计依据 1)设备生产厂家的专业设备资料; 2)长期从事工程设计、施工、维修所结累的专业经验; 3)有关设计标准规范: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T 50314—2000)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标准》(32/191-1998)

温度控制系统的滞后校正

题 目: 温度控制系统的滞后校正 初始条件:某温箱的开环传递函数为3()(41) s p e G s s s -=+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 1、 试用Matlab 绘制其波特图和奈奎斯特图,计算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 2、 试设计滞后校正装置,使系统的相角裕度增加15度。 3、 用Matlab 对校正后的系统进行仿真,画出阶跃相应曲线 时间安排: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温度控制系统的滞后校正 1 系统传递函数分析 该传递函数由比例环节,延迟环节,积分环节,惯性环节组成。 1.1比例环节 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和频率特性: 1)(=s G 1)(=ωj G 幅值特性和相频特性: 。 )()( 1|)G(j |)A (=∠===ωω?ωωj G 对数幅频特性和对数相频特性: 。 )(0 20lg1)20lgA()(L ====ω?ωω 所以对数幅频特性L (ω)是ω轴线。 1.2延迟环节 延迟环节的传递函数和频率特性: s e s G 3)(-= ωωj e j G 3)(-= 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1|e *1||)G (j |)A(-3j ===ωωω ?ωωωωω33.57)(3)()(3*-=-=∠=∠=-rad e j G j 对数幅频特性和对数相频特性: ω ω?ωω3*-57.3)(0 20lg1)20lgA()L(==== 由以上可知延迟环节不影响系统的幅频特性,只影响系统的相频特性。 1.3积分环节 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和频率特性: s s G 1)(=

多媒体教室设计技术方案

教学楼多媒体教室 设 计 方 案 目录

一、方案设计说明 设计方案包括讲解课件及内容服务器系统、教育应用级投影机系统、多媒体讲台及中央集中控制系统、音响扩声系统等。其中,设计的指导思想是系统可靠、技术先进、功能完备,易操作性强。同时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基础上尽量保证经济性。具体说要满足以下要求: 1.可靠性: 保证系统具有高可靠性,具备一定的抗干扰及容错能力,误操作的纠正能力。软硬件功能模块标准化,便于数据可靠传递。 2.先进性: 保证系统及单元选用最新的成熟技术,力争新增设备十年内不落后。保证系统总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3.易维护性: 保证系统具有自检和错误报警提示功能;系统各单元故障排除快速简捷;保证主机和备件的通用性、互换性。 4.易操作性: 系统便于掌握,简便直观,一键式操作,方便老师课堂上课。保证系统易于扩展、升级。 5.经济性: 在保证先进性、可靠性和易用性的前提下,系统还要有较好的经济性,使整个系统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 6.可扩展性:

在今后的设备与功能不断发展的前提下, 系统在不改变基础建设的前提下,费用支出少甚至不用支出而能实现所需功能.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设计的目标是,具有前瞻性,体现当代高科技成果的结晶。在升级的过程中不用追加更多的投资,以保护用户的利益。系统具有强大的控制与管理功能,可以与其它音视频和计算机系统相连,进行多种形式信息的沟通。 二、系统设计标准 普通型: 投影机与幕布距离:≥4米 播放环境:阴暗,窗户加装遮光布 隔音要求:可安装隔音墙,以提高音效 座位台阶:前后排台阶升起高度一般为300~390mm 座位布置:每排排距,简装版为≥1050mm;标准版 为≥1100mm 满足整个系统的要求下划分,本次多媒体教室应用系 统由如下子系统组成: 1、专业投影幕布及教育应用级投影机系统 高亮度,超高对比度,有效提升课堂质量。 2、讲解课件及内容服务器系统 超大内存,存储大量教学资料 3、多媒体讲台及中央集中控制系统 采用先进设计理念的多媒体智能讲台,外形设计美观、大方、高雅,使得整个教室更具现代科技感和时尚美,有效提升学校的档次。 智能讲台带智能中央集中控制系统,老师站在讲台上即可对教室内的教学设备进行控制,如控制投影机开关机、视频切换、音量调节、灯光控制等,真正实现“所见即能控”,提高老师的上课效率,减少控制室内设备所需的时间和 遇到的烦恼。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知识点总结

1.一个计算机系统开发成功的关键在于对问题的理解和描述是否正确 2.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 有机整体 3.系统的特性(选择):系统的整体性系统的层次性系统的目的性 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突变性系统的自组织性系统的相似性 4.信息系统:基于计算机技术、网络互联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各种软件技术, 各种理论和方法于一体,提供信息服务的人机系统 5.信息系统功能(5个)信息采集信息存储信息加工信息传递信息提供 6.信息系统与软件区别: 信息系统一定是面向企业的,即使是同类型的企业,所建立的信息系统也有很大的差别;软件则可能面向一类企业或者一类问题。这直接导致了信息系统工程与软件工程的差异。 7.评价信息系统标准(5个):信息系统的功能信息系统的效率 信息服务的质量信息系统的可靠性信息系统是否易于改动 8.常见的CASE工具:ERwin、PlayCASE、Rose2000、Visio2003、Power Designer 9.诺兰模型 1)初装:企业购买计算机用于管理部门。特点:数量少、未联网、无系统2)蔓延:管理部门大量使用计算机。特点:数量多、小范围联网、无系统3)控制:管理部门有意识规划全单位联网的计算机网络,并引入专项信息管理系统 4)集成:企业整体有规划的建设全方位的整体信息系统,来辅助全企业提高管理效率 5)数据管理:针对数据进行协调一致和深入使用,提高信息使用效率 6)成熟:满足组织各个管理层次的需要,实现真正的信息资源管理 10.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 system planning,BSP)由IBM公司在20世纪 70年代提出,是通过全面调查,分析企业信息需求,制定信息系统总体方案的一种方法。它将信息作为企业的一种资源,在整个企业范围内进行规划。 11.BSP方法的特点:采用了企业过程的概念,将任何一种企业从逻辑上定义出 一组过程。 过程只与产品和服务有关,与企业机构和组织结构无关。从而使信息系统在企业发展中,具有强有力的适应性。 12.企业系统规划法的步骤:了解企业目标识别企业过程分析企业过程并建立 数据类确定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功能结构确定各子系统的优先级制定开发进度 13.资源的生命周期:是指一项资源由获得到退出所经历的阶段。一般划分为四 个阶段: (1)产生阶段对资源的请求、计划等活动。 (2)获得阶段指资源的开发活动,即获得资源的活动。如产品的生产、 学生的入学、人员的聘用等。 (3)服务阶段指资源的存储和服务的延续活动,如库存控制。 (4)归宿阶段指终止资源或服务的活动或决策,如产品的销售。 14.原型法:是在系统开发初期,凭借系统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的了解和系统主 要功能的要求,在强有力的软件环境支持下,迅速构造出系统的初始原型,然后与用户一起不断对原型进行修改、完善直到满足用户需求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第八章

第八章面向对象设计 8.1 面向对象设计和结构化方法有什么不同?它具有哪些优势? 答:不同点:出发的角度不一样:结构化方法从系统角度出发,而面向对象从对象出发。 优点: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开发条理,可重用性好。 8.2解释继承、封装、消息和多态性的概念。他们分别带来什么好处? 答: 继承:是指特殊类的对象拥有其一般类的全部属性和服务。好处:(1)可以简化系统的描述和实现(2)直接实现了软件重用,提高软件开发效率 封装:是软件模块化思想的体现,也是面向对象方法的一个重要原则。好处:(1)实现了信息隐藏(2)简化了接口,降低了系统耦合度 消息:向对象发出的服务请求。好处:(1)更接近人们日常所采用的术语,对象间课可通过消息实现交互,体现了对象的自治性和独立性,更真实地模拟现实世界(2)其涵义更具有一般性,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多态性:指相同的操作(函数或过程)可作用于多种类型的对象并获得不同的结果。好处:(1)当给不同子类的

对象发送相同的消息时,消息的发送者可以不用关心具体的对象类型,而由对象自身做出不同的响应处理(2)需要扩充一种新类型时,只需要从父类中在派生一个子类,覆盖父类的某些业务,而不需要改的其他外部程序。 8.3 面向对象方法中的关系有哪些关系?试举例说明。 答: 类关系: 继承:例如银行值班经理完全可以充当收银员这一角色。 实现:对接口的实现 对象关系: 关联:如学生和课程的选修关系 依赖:一个对象A在执行事务过程中向另一个对象B发送消息,请求某种服务,那么就说A依赖于B 8.4什么是UML?它定义了哪几种视图?每个视图描述了什么? 答: UML:是由单一模型支持的一组图示法。 视图:

教学系统设计的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2) 1、概述 (3) 1.1本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3) 1.2本课件的功能 (3) 1.3本课件的主要特点 (4) 2、功能需求分析 (4) 2.1开发背景 (4) 2.2需求分析 (5) 2.3课件的运行环境 (5) 3、系统设计 (6) 3.1项目的总体方案 (6) 3.2项目的详细设计方案 (7) 4、技术实现 (28) 4.1主要功能模块的具体实现 (28) 4.2主要技术难题及解决方法 (33) 5、总结 (34) 致谢 (35) 参考文献 (36) 附件1系统结构图 (37) 附件2 代码 (38)

《教学系统设计》的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摘要:随着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到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也日益明显。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为当今教育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指明了新的趋向。它能帮助学校提高教学现代化、充分显示学校多媒体化,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资源,在课堂上向学生更生动的展现教学内容,使教学更贴近实际,很好的辅助课堂教学。本次设计的“教学系统设计”课件,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了声音、动画、文字等多种信息,还可以与交流对象互动,回答一些常见问题,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效率。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教学现代化、

“Teaching Design”designing and making of multimedia coursewar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bstract With the multimedia technology more and more applied to teaching widely, multimedia courseware in teaching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As a new way of modern teaching, Multimedia aided teaching is became a new trend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t can help the school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modernization, display the school multimedia fully. Teachers can use multimedia courseware resources to display teaching contents more vividly for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the teaching is more close to the actual and very good for our teaching.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by adding sound, animation, text and other information, the design of the" teaching system" courseware can exchange object interaction, answer some asked questions frequently, and arouse students ' participation, what is more, it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greatly and efficiency. Keyword: Multimedia courseware、 classroom teaching、teaching modernization

控制系统的滞后校正设计

牡丹江师范学院 本科学生课程设计指导书 题目控制系统的滞后校正设计 班级11级工业电气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王淑玉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13 年11 月15 日

自控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 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 学时数:2周 学分数: 开课院、系(部)、教研室: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电子信息教研室执笔人:王淑玉 编写时间:2013.11.10 设计目的 学习基本理论在实践中综合运用的初步经验,掌握自控原理设计的基本方法、设计步骤,培养综合设计与调试能力。 二、设计任务 (1)画出系统在校正前后的奈奎斯特曲线和波特图; (2)用Matlab画出上述每种情况的阶跃响应曲线,并根据曲线分析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 三、设计内容与要求 根据设计要求和已知条件,确定主要参数,计算并选取外电路的元件参数。 四、设计资料及有关规定 字体符合要求,正确使用编程 五、设计成果要求 设计论文 六、物资准备 1.到图书馆、物理系资料室查阅相关资料

2.到实验室准备器件作好实验准备 七、主要图式、表式 电路图、表要规范,符合设计要求 八、时间安排 2013.11.1 设计动员,发放设计任务书 2013.11.2-2013.11.3查阅资料、拟定设计程序和进度计划 2013.11.4-2013.11.10 确定设计方案、实验、画图、编写设计说明书2013.11.11完成设计,交指导教师审阅 2013.11.14 成绩评定 九、考核内容与方式 考核的内容包括:学习态度;技术水平与实际能力;论文(计算书、图纸)撰写质量;创新性;采取审定与答辩相结合的方式,成绩评定按百分制记分。 十、参考书目 1.田思庆,梁春英自动控制理论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3 2.魏克新,王云亮编著. MATLAB语言与自动控制系统设计.机械工业出版 社,2000. 3.王正林,王胜开编著. MATLAB/Simulink与控制系统仿真.电子工业出版社. 4.(美)安德鲁,(美)威廉斯编著. 实用自动控制设计指南.化学工业出版社. 5.黄忠霖编著. 自动控制原理的MATLAB实现.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6.彭雪峰,刘建斌编著. 自动控制原理实践教程.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多媒体教室设计方案

多媒体教室系统设计方案 2015.12.10

目录 一、系统概述 (3) 1.1工程建设目标 (3) 1.2系统设计原则 (3) 二、系统详细设计方案 (4) 2.1壁挂式多媒体教学系统概述 (4) 2.2多媒体教室系统组成 (5) 2.2.1 控制系统 (6) 2.2.2 显示系统 (7) 2.3系统功能特点 (7) 2.4安装示意图 (10) 三、设备报价清单 (11)

一、系统概述 1.1工程建设目标 此次工程项目是承担多媒体教室系统的设计、施工。教室总面积大约为80平方,设计原则以能最方便的进行多媒体教学为目标。 1.2系统设计原则 先进性原则 采用的系统结构应该是先进的体系结构,和系统使用当中的科学性。整个系统能体现当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水平。 实用性原则 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把满足用户的业务管理作为第一要素进行考虑,采用集中管理控制的模式,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操作方便、维护简单、管理简便。 可扩充性、可维护性原则 要为系统以后的升级预留空间,系统维护是整个系统生命周期中所占比例最大的,要充分考虑结构设计的合理、规范对系统的维护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完成。 经济性原则 在保证系统先进、可靠和高性能价格比的前提下,通过优化设计达到最经济性的目标。

二、系统详细设计方案 2.1壁挂式多媒体教学系统概述 壁挂式教学系统以其高实用性,高整合性,高互动性,可扩展性,高稳定性等性能作为新一代多媒体的组成部分。 高经济性 无需专用房间,无需工程施工,无需专门培训,无需专人维护,节约建设资金! 根据普通中小学的实际特点,随身携带、灵活机动!完全替代“投影+笔记本+功放音响+电子讲台”等传统复杂教学模式,只需一台设备,即可满足多媒体教学需求!是所有学校买的起、用得起的新一代革命性替代产品。可根据学校实况决定购买数目,并可随时扩大建设规模。 可扩展性 可升级网络集中管理。 可升级为无线伺服服务器。 高整合性 应用短焦投影技术,老师从此不再为遮挡投影机光线而烦恼。 可集成互动电子白板,使单向授课变为互动教学。 满足常规的多媒体教室功能要求,将功放、音响、电脑等多媒体设备高度集成,无需电子讲台、液晶显示器等设备占据宝贵的教室空间,干净整洁! 高安全性 吊装式使用,所有设备都在钢制外壳内,机体封闭化设计,从此不用必担心配件的安全防盗问题。 老师接触的都是弱电设备,从此远离危险的强电。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滞后环节校正

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设计》 班级:自动化10—1班 姓名:许明 学号:1005130116 时间:2012年12月17-21日地点: 实验楼17实验室 指导教师: 崔新忠 自动化教研室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题目: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如下: ()()() 2.80.8O k G s s s s = ++ 试设计滞后校正环节,使其校正后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 6 v K ≤,系统阻尼比 0.307 ζ=,绘制校正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开环Bode 图和闭环Nyquist 图。 二、课程设计目的 1.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有关知识,加深 对内涵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理解自动控制原理中的关于开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的概念以及二 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 理解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对不同的系统选用不同的校正方式,以保证得到 最佳的系统。 4. 理解在校正过程中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相角裕度,截止频率,滞后角 频率,分度系数,时间常数等参数。 5. 学习MA TLAB 在自动控制中的应用,会利用MA TLAB 提供的函数求出所需要得到 的实验结果。 三、课程设计内容 1.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如下: ()()() 2.80.8O k G s s s s = ++ 试设计滞后校正环节,使其校正后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 6 v K ≤,系统阻尼比 0.307 ζ=,绘制校正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开环Bode 图和闭环Nyquist 图。 假定此时的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是符合要求的,即:6 v K ≤ 则有: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 (信管专业使用)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高校信息管理类和计算机应用专业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核心课程。因此在学习了有关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开发工具等理论、方法和工具之后,要在实际应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设计是课程《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系统管理信息的思想、意识和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步骤、开发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设计一个具体的信息系统的能力。 1.目的 通过了解实际企业或已有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应用的案例,使学生建立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感性认识;通过小型信息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开发,使学生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开发的主要步骤和各阶段文档的编写,加深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应用软件开发的理解,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

神。 2.基本要求 (1)掌握系统调查方法; (2)掌握系统分析方法; (3)学会简单系统的设计; (4)训练程序设计能力; (5)学会编写系统分析说明书、系统设计说明 书等。 3.主要内容 (1)调查一个实际单位或部门。如没有条件也可将此内容改为了解某个信息系统的应用案例。 (2)在调查或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分析。 (3)根据逻辑设计方案,进行系统设计。 (4)模拟系统实施。 (5)编写课程设计报告。 4.步骤与方法 4.1 初步调查 (1)调查方法:询问、发调查表、开会、实习、查资料等。 (2)调查内容: ①企业总貌:组织概况、企业目标、现行系

统情况、简单历史、企业产品、产值、利税、体制及改革情况、人员基本情况、面临的问题、中长期计划及主要困难等。 ②企业信息需求情况:了解各职能机构所要处理的数据,估计各机构发生的数据及频度,调查内、外部环境的信息及信息源。 ③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案例学习 4.2 可行性分析 根据初步调查的情况,从技术上、经济上、管理上进行开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分析并写出分析报告。 4.3 详细调查 详细了解以下情况并绘制组织结构图和业务流程图: (1)现行系统的组织机构及管理职能和人员分工; (2)各项管理业务的主要处理过程、模型和算法; (3)各项管理信息的分类、分层和定义; (4)管理信息的收集、输入、传递、存储以及输出的形式;

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设计 习题

第六章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设计 6-1 试对以下特性的一阶网络,确定其电路结构、电阻和电容值、放大器的增益和复平面图: a)ω=4 rad/sec时相位超前60°,最小输入阻抗50000Ω和直流衰减为10db。 b)ω=4时相位之后60°,最小输入阻抗50000Ω和高频衰减-10db。 c)频率范围ω=1至ω=10rad/sec内,滞后-超前网络具有衰减10db和输入阻抗50000Ω。 在以上所有情况,电阻最大值接近1MΩ,电容约10μF。而且假设网络负载阻抗实质上是无穷大。 6-2 习题6-2图所示包含局部速度反馈回路的单位反馈系统。 a)当不存在速度反馈(b=0)时,试确定单位跃阶输入下系统的阻尼系数、自然频率、最大超调量以及由单位斜坡输入下所引起的稳态误差。 b)试决定当系统等效阻尼系数增加至0.8时的速度反馈常数b。 c)按速度反馈和0.8的阻尼系数,确定单位阶跃输入下系统的最大超调量和单位斜坡输入下引起的稳态误差。 d)试说明斜坡输入下具有速度反馈和不具有速度反馈,但阻尼系数仍为0.8的两系数,怎样使它们的稳态误差相同。 习题6-2图 6-3 如若系统的前向传递函数为20/s(1+s),重做习题6-2. 6-4 习题6-4图所示为一个摇摆控制系统的方块图。它可以提供足够的抗扰动力矩的动特性,以限制导弹摇摆偏移速度[12].扰动力矩由倾斜角的变化和操纵控制偏差产生。决定摇摆控制系统特性的主要限制是副翼的伺服响应。 a)试确定习题6-4图所示系统的传递函数C(s)/R(s) b)设若由共轭主导极点支配瞬态响应,为满足系统的等效阻尼系数接近于0.5,和等效自然频率近于4rad/sec,试说明对副翼的伺服响应参数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