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模板 (149)《外国诗歌二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3篇)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3篇)

Life is to live beautifully and walk sonorously.(页眉可删)《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3篇)《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1【教学思路】这是两首描绘大自然的诗歌。

抓住意象的特点,感受美好的意境,领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学生赏析诗歌的关键步骤。

教读本课,要先营造符合诗歌意境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诗歌中,用心去感受诗中美好的境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能够顺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情感。

⑵能抓住诗歌主要意象,体会诗歌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通过多种形式的朗颂,整体感悟诗歌。

⑵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意境。

⑶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体会大自然的多面与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⑵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情感。

2、分析领会诗人创作的意图及手法。

3、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型】课内自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准备】1、教师:查找与诗歌意境相符的音乐、练习有感情的范读诗歌、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复习现代诗赏析的方法。

【教学过程】蝈蝈与蛐蛐一、导入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会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

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和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二、配乐范读老师先朗读一次《蝈蝈与蛐蛐》,请同学闭眼聆听,展开想象,假设自己置身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

三、自由朗读,体会整体情感(播放欢快的轻音乐)想象可以帮助我们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老师希望大家将自己化为画面中一员,进入诗歌意境中。

通过自由朗读,用心去体会诗歌的整体情感。

《外 国 诗 两 首》教案

《外 国 诗 两 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两首外国诗歌的内容。

(2)分析并欣赏两首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了解两位诗人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比较分析不同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外国诗歌的魅力,拓宽文化视野。

(2)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分析。

(3)诗人的背景和创作风格介绍。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生词和难点句子的理解。

(2)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3)对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和个性化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两位诗人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激发学生对外国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2)学生自主查找诗歌中的生词和难点句子,进行初步理解。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学生举例说明并欣赏诗歌的美妙之处。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情感体验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和价值观。

四、作业布置1. 翻译并背诵两首诗歌。

2. 写一篇短文,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外国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情况。

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和问题,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过程。

《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

《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外国诗两首》教案优秀设计教学科目:语文教学年级:八年级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外国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外国诗歌的魅力,拓宽文化视野。

(2)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热爱诗歌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外国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理解。

(2)诗歌主题思想的深入剖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两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氛围。

2. 学习诗歌内容(1)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解释其含义。

(3)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诗歌鉴赏(1)学生自主分析两首诗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1)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感悟。

(2)教师点评学生的学习成果,针对诗歌鉴赏进行讲解。

2. 深入学习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诗歌主题思想,解答学生的疑问。

(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3.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点评和鼓励。

(3)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喜欢的外国诗歌,进行鉴赏和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合作意识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分析和朗读背诵情况。

《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两首外国诗歌。

(2)分析并欣赏两首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了解两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学会从不同文化背景的角度去理解和欣赏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进对外国文学的兴趣和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人文关怀,提升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两首外国诗歌。

(2)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了解两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难点句子的理解。

(2)从文化背景的角度理解和欣赏诗歌。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对两首诗歌的详细解读和分析。

(2)相关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

(3)教学PPT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首诗歌,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2)查阅诗歌相关背景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两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在外国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2. 诗歌学习:(1)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对诗歌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解释生僻词汇和难点句子。

(3)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欣赏与评价:(1)引导学生从文化背景的角度理解和欣赏诗歌。

(2)学生进行诗歌欣赏的写作练习,表达对诗歌的感受和评价。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后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如何改进学习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交流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外国诗二首》教案(精选

《外国诗二首》教案(精选

《外国诗二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第九章《外国诗歌赏鉴》部分,内容包括两首外国诗:《荒原》和《我听到一只苍蝇的嗡嗡声》。

通过分析两首诗歌的背景、作者、意象、结构、韵律等方面,使学生深入理解并欣赏外国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两首外国诗歌的基本内容、背景和作者信息。

2. 学会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结构和韵律,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外国诗歌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象、结构和韵律的分析。

教学重点:两首诗歌的基本内容、背景和作者信息;诗歌鉴赏方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两首诗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诗歌的主题。

2. 背景和作者介绍:简要介绍两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为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奠定基础。

3. 诗歌赏鉴:(1) 《荒原》①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如“荒原”、“风”、“火”等,探讨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② 结构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如起承转合等。

③ 韵律分析: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如押韵、节奏等。

(2) 《我听到一只苍蝇的嗡嗡声》① 意象分析:关注诗歌中的“苍蝇”、“窗户”等意象,分析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② 结构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

③ 韵律分析: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

4. 例题讲解:针对两首诗歌,设置典型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外国诗二首》2. 板书内容:《荒原》:背景、作者、意象、结构、韵律《我听到一只苍蝇的嗡嗡声》:背景、作者、意象、结构、韵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分析《荒原》中的意象,并说明其作用。

(2) 比较两首诗歌的结构特点,并谈谈你的看法。

(3) 摘抄《我听到一只苍蝇的嗡嗡声》中的典型句子,并进行赏析。

《外国诗二首》教案(精选

《外国诗二首》教案(精选

《外国诗二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外国诗二首》章节,详细内容包括两首经典的外国诗篇:英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路不拾遗》和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的《哦,白昼》。

通过对这两首诗的深入讲解,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外国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两首外国诗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及表现手法。

2. 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分析两首诗的韵律特点及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掌握两首诗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两首诗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诗歌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展示:讲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作者背景及创作背景。

3. 诗歌朗读:带领学生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例题讲解:分析两首诗的韵律特点及表现手法,以《路不拾遗》为例,讲解如何鉴赏诗歌。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哦,白昼》的韵律特点及表现手法。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两首诗的寓意和审美价值。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诗歌、作者及创作背景。

2. 黑板右侧:两首诗的韵律特点、表现手法及鉴赏要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路不拾遗》和《哦,白昼》的异同点。

答案:相同点:两首诗都具有鲜明的韵律特点,表现手法独特。

不同点:《路不拾遗》以叙事为主,寓意深刻;《哦,白昼》以抒情为主,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

2. 拓展延伸:请学生课后查找其他外国诗歌,尝试进行鉴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两首外国诗,让学生了解了外国诗歌的魅力,提高了他们的文学素养。

在课后反思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拓展延伸,阅读更多外国诗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通用6篇)

《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通用6篇)

《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通用6篇)《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外国诗》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加强朗读,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把握全诗主旨。

2、学会比较阅读。

3、揣摩诗句,通过联想和想像,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重点】1、感受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借助联想和想像,以意驭情,强化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学会比较阅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自然万物,生机勃勃,充满诗情画意,令无数诗人为之讴歌。

二、《蝈蝈与蛐蛐》1、作者简介: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一生写有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

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

可惜他宏才初展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他的墓碑上写着:“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2、学生朗读诗歌。

3、整体把握: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它把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比作大自然的歌声,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4、诗中怎样表现虫声之美?衬托: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

冬日的寂寞冷清、人们家中的温馨。

三、《夜》1、作者简介:叶塞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

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30岁时,因思想极度矛盾,精神忧郁,自杀身亡。

2、反复朗读诗歌。

3、请归纳这首诗每一小节的内容: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在轻轻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夜的静谧、月色的美丽。

《外国诗两首》优质教案设计【】

《外国诗两首》优质教案设计【】

《外国诗两首》优质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外国诗两首》,分别是雪莱的《西风颂》和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这两首诗分别选自教材的第十二章《近代外国诗歌》的第一、二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雪莱和普希金的诗歌创作背景、主题及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3.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领会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两首诗的背景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详细介绍雪莱和普希金的生平事迹,分析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3. 朗读:让学生分组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分析:详细讲解两首诗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色。

5. 实践:让学生模仿雪莱和普希金的创作风格,尝试创作一首诗。

6. 交流: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评价。

六、板书设计1. 《外国诗两首》2. 内容:a. 雪莱《西风颂》:背景、主题、艺术特色b.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背景、主题、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雪莱和普希金诗歌的艺术特色,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感悟。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回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是否能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更多雪莱和普希金的作品,了解他们的创作风格,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3. 板书设计的内容布局4.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重点应放在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诗歌二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比较两首诗,体会“直抒胸臆”与“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地面对人生的各种重大选择。

二、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直抒胸臆与象征手法的运用,把握诗歌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验,想象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
激学生学诗之趣,循诗歌鉴赏之路,使学生体情明理,兼得学诗之法。

四、本课学法的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
五、本课的教学设想
学诗之法,诵读为第一。

入情而读、读中想象、读中思维、读中品位、读中领悟,直至熟读成诵,诗中意象、意境、语言、哲理,在诵读中释然,学生认知(智力)得到发展、情感得到熏陶、知识得到积累,可谓一举多得。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未选择的路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
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诗句,
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人们常常把人生比作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道路的选择。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3.读诗,理清诗的思路.
学生自己概括,小组展示
第1节:伫立林间岔道口
第2节:我择幽寂路上走
第3节:路径绵长难折返
第4节:人生之路不回头
4.读诗,说说“路”的含义
诗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的选择。

5.读诗,体会诗的内涵
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

题目也表明了这一点。

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
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

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从而深化了主题。

6.读诗,感受语言特点
特点: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后耐人寻味。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7.读诗,了解诗的方法
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

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8.读诗,练习一下迁移
1.抄读汪国真的《生活》一诗。

请回答,你最喜欢哪一首诗,并简述你的理由。

你接受了幸福/也就接受了痛苦/你选择了清醒/也就选择了糊涂/你征服了别人/也就被别人征服/你赢得了一步/也就失去了一步/你拥抱了晨钟/怎么可能拒绝暮鼓
提示:汪国真的《生活》一诗告诉我们:生活让我们学会了不计较得失,但更多的是教会我们一种在得失之间作出选择的能力。

2.总结: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未选择的路》,诗人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采用了象征手法,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岔路口都要慎重选择,切不可随意盲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