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案模板经典
大学教案精选8篇

教学目标:1. 了解《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
2. 理解《大学》的哲学思想,体会其教育意义。
3. 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 《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
2. 《大学》的哲学思想及其教育意义。
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的哲学思想。
2. 体会《大学》的教育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
2. 提问:你们对《大学》有哪些了解?二、新课讲授1. 《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曾子所著。
它主要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全书共分为《经》和《传》两部分,其中《经》为儒家思想的精髓,主要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传》为对《经》的阐释,进一步阐述了儒家思想。
2. 《大学》的哲学思想及其教育意义(1)修身:强调个人修养,认为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2)齐家:强调家庭和睦,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3)治国:强调国家治理,认为国家治理应以道德为本,君主要以德治国。
(4)平天下:强调天下太平,认为天下太平是治国平天下的最终目标。
三、课堂讨论1. 讨论《大学》的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2. 讨论《大学》的教育意义。
四、课堂小结1. 总结《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
2. 总结《大学》的哲学思想及其教育意义。
五、课后作业1. 深入阅读《大学》,体会其教育意义。
2.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大学》的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教案二:《大学》中的修身之道教学目标:1. 了解《大学》中修身之道的内涵。
2. 理解修身之道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修身养性的品质。
教学重点:1. 《大学》中修身之道的内涵。
2. 修身之道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理解修身之道的内涵。
2. 体会修身之道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大学》教案(汇编18篇)

《大学》教案(汇编18篇)《大学》教案(1)不知不觉,我们步入大学已过去一个学期了。
在这短短的半年里,我们在这经历了魔鬼式的军训,也开展了属于我们的活动,同时,我们班干也在锻炼中不断成长提高了自身的能力。
作为班长,我的工作是统筹并协调各班干管理好班中的日常事务,协调同学们在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从高中上大学的转变。
并努力创建优良学风班,在班主任的监督,班导的带领下,我们积极开展活动,同时也结合我们的班情制定了班规。
一个学期过去,我们班干有做得好也有做得不足的地方,集各班干的意见,工作总结如下:一、班级工作方面1,建立班群和加同学们的飞信,便于联络同学的情感及传达各种信息。
2,班干分工明确,同时也是个分工不分家的集体,大家团结一致,积极团结同学,使班级的日常管理井然有序。
3,我们以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为班委工作原则,着力加强班委队伍建设。
我们不仅创建了班干群,便于讨论日常工作事务。
同时也有每周一小会,每月一大会的班委例会,这样就能将各阶段时期所存在的问题能得以讨论解决。
4,在搞集体活动时,主要以一个班干为活动总负责人,其余班干则全力配合,并且每次活动结束后,都要求各活动负责人写工作总结。
针对本次活动的优与不足之处进行总结,以此来警醒自己以后不要再重复犯错。
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班委的整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使班级的集体活动能顺利、圆满完成。
5,我们也经常与我们的兄弟班--1班和3班的班长及其他班干进行交流沟通,学习经验,取长补短,促进班委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学习与生活方面:1,班上的同学基本上大部分都能准时参加早读早操晚修和上课,并能够高效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
2,大部分同学都会利用图书馆及网络资源获得更多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库。
同时大家都有自己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3,合理使用班费,班费由生活委员范锶慧负责,把班费用在实处,并有记账记录。
4,生活委员及其他班干都时刻关心同学的生活状况,定时到各宿舍查寝,并与同学保持密切联系。
大学试讲教案模版精选5篇

大学试讲教案模版精选5篇1. 《中国地理概述》-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研究,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边境分布情况和自然地理环境;-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中国的地理位置、边境分布情况和自然地理环境;-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问答;- 教学过程:介绍中国地理位置和边境;介绍中国自然地理环境;讨论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的影响;-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和考试形式进行学生的反馈和评价;2. 《网络和计算机的基础》-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研究,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和网络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概念和运行原理;-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演示;- 教学过程:介绍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概念和运行原理;演示计算机和网络的操作;- 教学评价:通过实验和考试形式进行学生的反馈和评价;3. 《英语口语进阶》-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研究,让学生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 教学难点:学生掌握英语口语的细节和语感;- 教学方法:讲授、演示、问答;- 教学过程:介绍英语口语的表达技巧和沟通技巧;演示英语口语的细节和语感;进行英语口语练和问答;- 教学评价:通过实时语音和考试形式进行学生的反馈和评价;4. 《学术写作与论文写作技巧》-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研究,让学生了解学术写作和论文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学术写作和论文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和论文的结构要素;-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讨论;- 教学过程:介绍学术写作和论文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分析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和论文的结构要素;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教学评价:通过作业和考试形式进行学生的反馈和评价;5. 《财务会计基础》-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研究,让学生了解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教学难点:学生掌握财务会计的表达方式和数据分析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实践;- 教学过程:介绍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分析财务会计的表达方式和数据分析方法;进行案例分析和实践;- 教学评价:通过作业和考试形式进行学生的反馈和评价;。
大学详细教案模板

大学详细教案模板第1篇:详细教案授课教案第一章1.光与色1666年,英国的科学家萨克·牛顿进行了著名的色彩实验。
他把太阳光用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束,同时,七色光束通过三棱镜还能还原成白光。
这七色色带就是太阳光谱。
2.视觉的生理构造人眼的形状像一个小球,通常称为眼球,眼球内具有特殊的折光系统,使进入眼内的可见光汇聚在视网膜上。
视网膜上含有感光的视感细胞和视锥细胞,这些感光细胞把接受到的色光信号传到神经节细胞,再由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枕叶视觉神经中枢,产生色感。
详细的说,当物象受光线照射后,其信息通过瞳孔进入视网膜,经过视神经细胞分析,转化为神经冲动,由视神经传达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才产生了色彩感觉。
色彩的物理原理•锥体细胞• 光线—瞳孔—视网膜视神经—大•杆体细胞• 脑—色感经过了光、眼睛、大脑三个环节,才能感知色彩的相貌,从而得出色彩概念。
光刺激眼睛所产生的视觉感为色彩可以说,色彩是一种视觉形态,是眼睛对可见光的感受。
3.色彩的错觉与幻觉⑴正后像:在黑暗的深夜,先看一盏明亮的灯,然后闭上眼睛,那么在黑暗中就会出现那盏灯的影象,称正后像。
⑴负后像:负后像是神经疲劳过度所引起的,因此其反应与正后像相反。
当你在阳光下写生一朵鲜红的花,观察良久,然后迅速将视线移到白色纸上,这时你会发现白纸上有一朵与那朵红花形状相同的绿花。
⑴同时对比:指眼睛同时受到色彩刺激时,色彩感觉发生排斥现象。
第二章色彩在设计中的运用1、产品色彩设计应用产品主要包括三要素:形、色、质,在某种意义上色的重要性要大于形和质,在整个设计中它能抢先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并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它是能使产品增值的一条重要捷径。
2、包装色彩设计运用在包装设计中色彩与文字图形、商标有机的组合可以达到很好的识别商品的效果,商品包装色彩往往是鲜艳夺目的,而一件包装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色彩。
• 食品类包装设计色彩运用:第三章色彩的分类1.无彩色系定义:根据一定的变化规律,由白色渐变到浅灰、中灰、深灰直至黑色。
大学教案的简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课程名称】二、授课班级【授课班级】三、授课时间【授课时间】四、授课教师【授课教师】五、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掌握【具体知识点】。
- 学生能够了解【相关概念】的发展历程。
2.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运用【具体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某种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课程主题】的兴趣和热爱。
-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六、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七、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八、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或相关教学资料。
- 实验器材或教学模型。
- 学生作业或练习题。
2. 学生准备:- 完成课前预习任务。
- 准备好相关学习工具,如笔记本、笔等。
九、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简要回顾上节课内容,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课堂讲解- 讲解【具体知识点】,结合实例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
- 针对教学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和演示。
3. 案例分析- 分析【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 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5.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反思- 教师反思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
-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意见。
十、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知识掌握、能力提高等方面。
2. 互评- 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分享学习心得,共同进步。
3. 教师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4. 教学反思- 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十一、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2. 教学视频3. 教学案例4. 课外阅读资料【备注】- 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顺序。
经典诵读《大学》教案模板

教学对象:高中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掌握《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基本内容。
2. 能力目标:通过诵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对经典文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 《大学》三纲八目的理解和诵读。
2. 《大学》中体现的儒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大学》中三纲八目的内涵。
2. 结合现实生活,阐述《大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大学》相关图片、音频资料。
2. 教学文本:《大学》原文。
3. 学生分组。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大学》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大学》。
2. 提问:《大学》是哪位作者的著作?成书背景是什么?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由曾子及其弟子整理而成,主要阐述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二、诵读与讲解1.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段《大学》原文进行诵读。
2.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内涵。
3. 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思考《大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三、讨论与交流1. 学生分组讨论:《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体现?2. 各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拓展与延伸1.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阅读《大学》的感悟和体会。
2. 教师总结:《大学》是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经典著作,对个人修养、家庭和睦、国家治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学》的现实意义。
2. 学生反思:通过学习《大学》,自己对国学经典的认识有何改变?3. 布置作业:撰写一篇关于《大学》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大学》三纲八目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的表现。
3. 学生撰写作业的质量。
教学反思:1.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2.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能否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3. 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大学授课教案模板三篇

大学授课教案模板三篇篇一:大学教授课教案模板学校XX大学任课教师XX授课题目80年代寻根文学思潮授课时间长度20 分钟所用教材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下册)教学目知识目标:1.明确寻根小说的特点。
2.掌握寻根小说的代表作品。
标 3.掌握寻根小说的理论。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把握文学史的能力。
德育目标:让学生借助文学达成对较好的人生观的追寻。
教学重点掌握寻根小说的代表作家作品,了解与熟悉小说作品中“根”的深层含义教学难点明确寻根小说的特点。
教学方法分析1.讨论法2.讲授法教学方式:讲授□√探究□问答□实验□演示□练习□其他□√教板书学手段分析教学手段:板书□√多媒体□模型□实物□标本□挂图□音像□其他□过程设计引导 5分钟;授新课内容 30分钟;讨论与提问5分钟;总结与布置作业 5分钟授课类型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练习课□其他□教学步骤设计步骤时间主要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目的意图第一步(5分钟)引入新授内容提问与引导回答老师问题,随老师讲授进入对新引入新的授课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的了解。
便于学生对内容的把握。
第二步(30分钟)讲授新的课程内容:寻根文学的定义、兴起、特征与影响。
利用板书展示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通过讲授对寻根文学展开深入介绍。
认真聆听老师讲授内容,结合课前作品阅读把握课程重点与难点。
利用板书和讲授让学生理解寻根文学相关的基本内容与代表作品。
第三步(5分钟)讨论与提问引导同学对设定话题开展讨论;引导同学提问并答疑。
学生回顾本次授课内容,开展相互讨论,对存疑问题提问。
通过相互学习加深理解,通过解疑释难促进对讲述内容的掌握。
第四步(5分钟)总结与布置作业结合板书口头总结本次课程内容;板书布置作业内容;介绍涉及的参考书目。
随老师总结快速记忆和复习,记录作业内容。
全面总结复习,为下次课准备。
内容讲解要求与解释:根据教学步骤设计,细化知识内容(即台词)呈现的程序,类似于传统的备课笔记。
获奖大学优秀教案模板(共6篇)

获奖大学优秀教案模板〔共6篇〕第1篇:《掌声》获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识记“残、犹、豫”等10个生字,积累“掌声”等7个词语。
正确书写6个汉字。
方法与过程:1、通过对描写两次掌声句子的朗读,体会到小英情感的变化。
2、学习提出问题,重点:着眼词、句提出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掌声”的魅力,懂得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尊重、关心和鼓励。
二、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对描写两次掌声句子的朗读,体会到小英情感的变化。
2、继续学习从词、句角度提出问题。
三、内容分析^p :这篇课文主要在表达一位脚残疾的女孩范小君。
因为走路有点瘸,范小君竭力回避在人前走动。
但是,一位新调来的老师的唐突,让她面临一场考验。
终于,在同学的掌声中,她不仅走上了讲台,并且从此拥有了自信。
这掌声的力量,自同学的友谊,自对人的尊重。
对于缺乏自信的人,尊重可以改变他许多。
四、学生实际:本单元的目的是“读课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词语、句子和课文内容、标点符号等方面进展提问。
以“掌声”为主线组织教学,让学生学会抓住“掌声”对课题进展质疑,通过寻找描写掌声响起的句子,再一次进展质疑,让学生感悟掌声给范小君带来的宏大变化,通过梳理小英情感的变化过程“自卑——感动——感谢——树立信心——鼓起生活勇气”,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和关心。
最后联络班级学习生活实际:我把掌声送给,因为。
使文本的主旨深化。
五、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谈话引入,提醒课题1、师:小朋友,说说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听到掌声呢?2、师: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和掌声有关的课文。
出示课题,学习根据课题提出问题1、学生交流,师适当点拨2、指名读题,学习生字“掌”3、学生提问题对课题进展质疑,让学生带疑入学,有助于进步学习效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根据“学习小建议”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读准字音,学习生字新词。
3)考虑:边读边思:课文写谁获得了掌声?获得了几次掌声?2、反应学习情况1)检查生字词掌声残疾取笑轮流犹豫稳定默默地讲述经久不息投向调来1、学生阅读课文,同桌合作用归类识字法学习生字,交流考虑题2、学生交流“残”用换部首识记“犹、默”侧重字形“稳”前鼻音细读课文,学习提问1、师:小君获得的两次掌声是怎样的掌声呢?再读课文,用直线划出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步
(5分钟)
总结与布置作业
结合板书口头总结本次课程内容;板书布置作业内容;介绍涉及的参考书目。
随老师总结快速记忆和复习,记录作业内容。
全面总结复习,为下次课准备。
内容讲解
要求与解释:根据教学步骤设计,细化知识内容(即台词)呈现的程序,类似于传统的备课笔记。
第一步(5分钟)复习上节内容,引入新授内容:
同学们,在之前的课上,我们一起学习了改革开放后八十年代初期的小说创作,对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它们出现的时间,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文学创作发展的影响,也让同学们在课后去阅读了这几股文学思潮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在这一股以“伤痕-反思-改革”文学为主要代表的现实主义创作潮流中,一股新的小说创作潮流正在慢慢的酝酿,这股新的文学潮流虽在作家构成、作品题材、艺术风格等方面差异颇大,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这就是“返回”的意向,其中包括:张承志等知青作家作品中表现出的“返回青春”的意向,贾平凹等农裔城籍作家在《商州三录》等作品中表现出的“返回乡土”的意向,汪曾祺等非主流作家作品中表现出的“返回传统”的意向等。而这些在“返回”意识作用下创作出的小说,正是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寻根文学。
第三步(5分钟)讨论与提问:
韩少功《爸爸爸》是否仅仅是单纯的对传统文化进行否定。
作业内容
自选任意一部寻根文学代表作,说说自己对作品主题的认识。没有标准答案,要求要有自己的观点。
附件:
授课教案
学校
**大学
任课教师
***
授课
题目
80年代寻根文学思潮
授 课
时间长度
分钟
所用教材
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下册)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寻根小说的特点。
2.掌握寻根小说的代表作品。
3.掌握寻根小说的理论。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把握文学史的能力。
德育目标:让学生借助文学达成对较好的人生观的追寻。
授课
类型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练习课□ 其他□
教 学 步 骤 设 计
步骤时间
主要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目的意图第一步源自(5分钟)引入新授内容
提问与引导
回答老师问题,随老师讲授进入对新课的了解。
引入新的授课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对内容的把握。
第二步
(30分钟)
讲授新的课程内容:寻根文学的定义、兴起、特征与影响。
教学
重点
掌握寻根小说的代表作家作品,了解与熟悉小说作品中“根”的深层含义
教学
难点
明确寻根小说的特点。
教学
方法
分析
1.讨论法
2.讲授法
教学方式:讲授 探究□ 问答□ 实验□ 演示□ 练习□ 其他
教学
手段
分析
板书
教学手段:板书 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标本□ 挂图□ 音像□ 其他□
过程
设计
引导5分钟;授新课内容30分钟;讨论与提问5分钟;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
利用板书展示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通过讲授对寻根文学展开深入介绍。
认真聆听老师讲授内容,结合课前作品阅读把握课程重点与难点。
利用板书和讲授让学生理解寻根文学相关的基本内容与代表作品。
第三步
(5分钟)
讨论与提问
引导同学对设定话题开展讨论;引导同学提问并答疑。
学生回顾本次授课内容,开展相互讨论,对存疑问题提问。
第二步(30分钟)讲授新的课程内容:
1、寻根概念的产生:新的创作潮流的出现,很快引起一些作家、评论家的关注,并于1984年冬聚会杭州,集中地探讨文化与文学创作的关系,提出了“文化寻根”或“文学寻根”的主张。从1985年上半年起,一批志同道合的作家陆续发表了一系列堪称“寻根”宣言的文章,以表达他们的观点。其中以韩少功的《文学的“根”》最具代表性。他认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该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而我们的责任就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来重铸和镀亮”“民族的自我”。这些文章把当时思想文化界和学术界的“文化热”引入了文学界,在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中得到广泛的回应。
(3)辩证态度:冯骥才《神鞭》、李杭育“葛川江”系列小说等。《神鞭》主人公“神鞭”曾经打败天下无敌手,这是我们民族曾经有过的辉煌,但在八国联军枪炮面前,却又不堪一击。于是主人公放弃神鞭,投入北伐军,练就双枪神枪手。作者在这里,表现了对民族文化传统的一种唯物辩证的历史态度,以及一种历史乐观主义。
4、寻根文学的历史意义:
3、寻根内部对“文学之根”的不同理解:
(1)肯定态度:阿城《棋王》,邓友梅《烟壶》、《那五》等。《棋王》写了一个“吃”和“下棋”,亦即物质与精神的最低层次需求度过了许多动乱的年代。……作品流露了这样的暗示:道家文化传统是中国人应付乱世的有效工具。
(2)否定态度: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王安忆《小鲍庄》等。韩少功《爸爸爸》中所寻出的却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传统中深植的一个丑陋不堪的“老根”:丙崽。丙崽是一个白痴,却被全村人奉若神明。作者在这里批判了我们这个民族常常将自身的命运交付给某种荒诞而抽象的异己物,进而导致了整个民族行为常常陷入一种无理性的盲动之中。
首先,它打破了当代文学此前各种思潮所体现出的单一的政治视角,而生成了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
其次,“‘寻根文学”的创作实践,打破了现实主义独尊的格局。总体精神上表现出浪漫主义倾向,但其艺术取向却是多元的,“寻根小说”在糅合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多种表现手法。
5、对寻根文学的评价:“文化寻根”在倡导之初得到热烈欢迎的同时,也受到诘难和批评。
2、寻根文学的主要特点:是“超越社会政治层面,突入历史深处而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文化学和人类学的思考”。其主要特点在于: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批评者担忧它的“回归”倾向会导致对传统文化不加批判的复古,取材上的偏颇可能导致对现实的漠视。事实上这种批评有其合理性,有些贵远残近、向虚背实的作品多少表现出猎奇的趣昧。
其实,“寻根文学”也表现出现代人的文化困惑及因困惑而引发的焦躁心态。虽然它企图借助传统来解答现代人的文化困惑,但它并没有弄清楚传统就是流动的现实,就是过去与现实的不断融合,仅仅沉迷在古老的传统中,很难对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做出有力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