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指导书

合集下载

实验三 流体流动阻力测定实验指导书

实验三  流体流动阻力测定实验指导书

流体流动阻力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测定流体流经直管、管件和阀门时阻力损失的一般实验方法。

2.测定直管摩擦系数λ与雷诺准数Re 的关系,验证在一般湍流区内λ与Re 的关系曲线,测定流体流经阀门时的局部阻力系数ξ。

4.学会倒U 形压差计的使用方法,识辨组成管路的各种管件、阀门,并了解其作用。

二、基本原理流体通过由直管、管件(如三通和弯头等)和阀门等组成的管路系统时,由于粘性剪应力和涡流应力的存在,要损失一定的机械能。

流体流经直管时所造成机械能损失称为直管阻力损失。

流体通过管件、阀门时因流体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改变所引起的机械能损失称为局部阻力损失。

1.直管阻力摩擦系数λ的测定流体在水平等径直管中稳定流动时,阻力损失为:2221u d l p p p h ff λρρ=-=∆=(1)即,22lu p d fρλ∆=(2)式中:λ—直管阻力摩擦系数,无因次;d —直管内径,m ;f p ∆—流体流经l 米直管的压力降,Pa; f h —单位质量流体流经l 米直管的机械能损失,J/kg ; ρ—流体密度,kg/m 3;l —直管长度,m ;u —流体在管内流动的平均流速,m/s 。

滞流(层流)时,Re 64=λ(3) μρdu =Re (4) 式中:Re —雷诺准数,无因次;μ—流体粘度,kg/(m·s)。

湍流时λ是雷诺准数Re 和相对粗糙度(ε/d )的函数,须由实验确定。

由式(2)可知,欲测定λ,需确定l 、d ,测定f p ∆、u 、ρ、μ等参数。

l 、d 为装置参数(装置参数表格中给出),ρ、μ通过测定流体温度,再查有关手册而得,u 通过测定流体流量,再由管径计算得到。

例如本装置采用转子流量计测流量V (m 3/h ),且已经校核,则2900d Vu π=(5)f p ∆可用U 型管、倒置U 型管、测压直管等液柱压差计测定,或采用差压变送器和二次仪表显示。

(1)当采用倒置U 型管液柱压差计时gR p f ρ∆=(6)式中:R -水柱高度,m 。

仿真实验三絮凝沉降与沉淀池设计仿真实验教学指导书

仿真实验三絮凝沉降与沉淀池设计仿真实验教学指导书

仿真实验三 絮凝沉降与沉淀池设计实验目的:絮凝沉降实验是研究浓度一般的絮凝颗粒的沉降规律。

一般是通过几根沉降柱的静沉实验获取颗粒沉降曲线。

为污水处理工程某些构筑物的设计和生产运行提供重要依据。

1.加深对絮凝沉降的特点、基本概念及沉降规律的理解。

2.掌握絮凝试验方法,并利用实验数据绘制絮凝沉降曲线。

3.能够结合絮凝沉降规律进行沉淀池设计因素的分析。

实验要求:(1)学习和掌握絮凝沉降试验方法;(2)观察沉淀过程,加深对絮凝沉降特点、基本概念及沉淀规律的理解;(3)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絮凝沉降的规律,根据实验结果绘制絮凝沉降关系曲线。

(4)根据絮凝沉降关系分析沉淀池的设计因素,给出专业的分析、结论。

实验原理:絮凝颗粒在沉淀过程中会互相碰撞形成新的颗粒,其尺寸、质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沉速也加大,水处理工艺中的许多沉淀都属于絮凝沉淀。

絮凝颗粒的沉淀轨迹是一条曲线,且难以用数学方法表达,因此要用实验来确定必要的设计参数。

絮凝沉降与自由沉降不同,去除率不仅与颗粒的沉速有关,而且与沉淀有效水深有关。

因此取样不但要考虑时间,而且要考虑取样的位置。

去除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随深度的加深而减小,因此需要使用具有多个取样口的沉淀柱来进行沉淀性能测定。

在不同的沉淀时间,从不同水深取出水样,测出悬浮物浓度,计算悬浮物去除率。

将这些去除率绘于相应的深度与时间的坐标上。

再绘出等去除率曲线。

最后借助于这些等去除率曲线,计算对应于某深度和停留时间的悬浮物去除率。

絮凝沉淀采用的方法是纵深分析法。

颗粒去除率按下式计算:()()()1n T n T 1T 2T 2T 1T 1T -+++++-++-+-+=ηηηηηηηηHh H h H h n 其中:η——沉降高度为H 、沉降时间为T 时沉淀柱中颗粒的总去除率;T η——沉降时间为T 时,沉降高度H 处被全部去除的颗粒的去除率,这部分颗粒具有沉速;T H u u /0=≥H ——沉淀高度(0、H 3、H 2、H 1、H 0),由水面向下量测取样口位置;h ——沉淀时间 T 对应各等效率曲线间中点的高度(h 1、h 2…h n )。

h3路由交换技术第三卷实验指导书

h3路由交换技术第三卷实验指导书

《h3路由交换技术第三卷实验指导书》是一本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和掌握h3路由交换技术的实验指导书。

本文将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地探讨h3路由交换技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重要技术。

一、h3路由交换技术概述h3路由交换技术是一种基于数据包交换的网络技术,它通过在网络中建立虚拟路径,实现数据包的快速传输和路由选择。

h3路由交换技术具有高度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能够在不同网络环境中快速部署和调整,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网络设备和系统中。

二、h3路由交换技术的原理与实验1. 虚拟路径技术h3路由交换技术的核心是虚拟路径技术,它通过建立虚拟路径来实现数据包的传输。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配置路由器和交换机,设置虚拟路径,模拟实际网络环境,从而深入理解虚拟路径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2. 数据包交换与路由选择h3路由交换技术能够实现数据包的快速交换和路由选择,这得益于其高效的路由算法和数据包交换机制。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搭建实验环境,利用h3路由交换技术进行数据包交换和路由选择,从而深入理解其原理和实际应用。

三、h3路由交换技术的应用与发展h3路由交换技术在当今网络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通过实验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h3路由交换技术的实际应用场景,并掌握其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文的全面评估和深入探讨,相信读者对h3路由交换技术已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们也希望读者能够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进一步加深对h3路由交换技术的理解和掌握,为网络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我个人对h3路由交换技术的理解和观点,我认为这一技术在未来的网络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大,h3路由交换技术将成为网络架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网络的稳定、高效运行提供强大的支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对h3路由交换技术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和深入的探讨,希望读者通过本文的阅读和实验操作,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重要的网络技术。

软件工程导论实验指导书 实验3:代码复查、编译

软件工程导论实验指导书  实验3:代码复查、编译

软件工程导论实验三:代码复查、编译[ 实验日期 ] 年月日[ 实验目的 ]学习如何利用代码复查检查表快速而有效地发现程序中的缺陷。

[ 实验内容 ]按照代码复查脚本规定的流程,对照代码复查检查表检查源代码并记录。

编译程序,测试程序,修复所有缺陷,同时填写缺陷记录日志。

[ 实验原理和步骤]如果想发现和改正程序的每一个缺陷,就必须遵照一个精确的规程。

检查表可以帮助确保遵循这个规程。

检查表也是一个构思的来源。

当按照检查表去做时,就知道如何进行代码复查。

检查表包括了个人的经验。

通过不断地使用和改进个人检查表,可以更好地发现在程序中的缺陷。

[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填写》填写代码复查检查表《学生填写》填写缺陷记录日志。

[注意事项][实验总结 ]①对重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如自己总查不出哪种错误②实验中的问题和提高:对老师或自己的编码进行评价,指出合理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方案。

③收获与体会:《学生填写》实验总结附录一:代码复查脚本附录而二:代码复查检查表C++代码复查指南和检查表程序名和程序号#一般性说明: 在完成每个复查步骤之后,将发现的某个类型的缺陷的个数记录在右面的栏目中。

如果该步骤没有发现缺陷,就在右面的栏目中打个表示检查无误的交叉符号(X)。

在开始复查下一个程序单元之前,要按照检查表完成对程序,类,对象或方法的检查检查内容函数1 函数2函数3累计数累计%完整性验证设计的所有功能都已经编码XXXIncludes 验证Include语句是完全的XXX初始化检查变量和参数的初始化:●在程序的开始;●在每个循环的开始;●在函数/过程的入口XXX调用检查函数调用的格式:XXX附录三:缺陷类型附录四:缺陷记录日志缺陷记录日志学生日期教员程序号日期编号类型引入阶段排除阶段修复时间相关缺陷。

电子EAD技术实验指导书3

电子EAD技术实验指导书3

电实验三原理图元件库设计一、实验目的(1)了解建立/打开元件库文件的方法。

(2)熟悉元件库设计常用工具。

(3)熟练编辑元件库。

(4)掌握建立自定义元件库,并把自定义元件库添加到元件库引用列表中。

二、基本要求在自己的工程组建立PCB工程文件,在PCB工程文件中建立一个原理图元件库文件。

按实验内容,在原理图元件库工作窗口中编辑元件,给元件命名并保存。

将建立好的原理图元件库添加到元件库引用列表中,以备绘制电路原理图时调用该元件。

三、实验器材P4计算机、Protel DXP软件四、实验内容1. 绘制分立元件——NPN型三极管,如图2-1所示。

2. 绘制集成块器件——TLC2274,如图2-2所示。

3. 将绘制好了的自定义元件库加载到元件库引用列表中。

图2-1 NPN型三极管图2-2 TLC2274管脚排列五、实验步骤1. 建立原理图元件库步骤:(1) 运行Protel DXP,进入ProtelDXP设计环境。

(2) 新建PCB工程文件(如:“我的PCB工程”):执行菜单命令【File】→【New】→【PCB Project】,建立PCB Project1.PrjPCB工程文件,如图2-4所示。

执行菜单命令【File】→【Save Project】,在弹出的“Save [PCB Project1.PrjPCB] As…”对话框的文件名输入框中输入文件名(如输入:“我的PCB工程”),然后选择保存路径,再单击“保存”按钮。

这样即可建立并更改工程文件名。

(5) 在“我的PCB工程.PrjPCB” PCB工程文件中建立原理图元件库文件(如:“我的原理图元件库.SchLib”):执行菜单命令【File】->【New】->【Schematic Libraries】,建立原理图元件库文件Schlib1.SchLib,如图2-5所示。

执行菜单命令【File】→【Save】,在弹出的“Save [Schlib1.SchLib] As…”对话框的文件名输入框中输入文件名(如输入:“我的原理图元件库”),然后选择保存路径,再单击“保存”按钮。

实验三 扭转实验指导书

实验三 扭转实验指导书

扭转实验指导书(试验三)实验三扭转实验在实际工程机械中,有很多传动是在扭转情况下工作。

设计扭转轴所用的许用剪应力,是根据材料在扭转破坏试验时,所测出的扭转剪切屈服极限τS或剪切强度极限τb 而求得的。

在扭转试验时,即使韧性极好的金属也能在扭转时发生断裂,由于扭转断裂后外形无明显变化,从而可以精确地计算应力和应变情况。

一、试验目的1、测定低碳钢材料的扭转时剪切屈服极限τs,剪切强度极限τb。

2、测定铸铁材料的扭转时剪切强度极限τb。

3、观察两种材料扭转时现象,断后断口情况,进行比较。

二、试验设备1、NJ—50B型扭转试验机2、游标卡尺三、扭转试样根据国家标准,扭转试样一般采用圆形截面试样,与拉伸试样相似。

不同的是两端加持部分被磨出两平行平面,以便装夹。

本次试验也用低碳钢与铸铁材料两种材料作为塑性材料和脆性材料的代表。

图3—1 扭转试样四、扭转试验机扭转试验机用于实施扭转试验以测定材料的抗扭力学性能。

本次扭转试验采用NJ-50B型扭转试验机。

见图3-2。

图2—3 NJ-50B型扭转试验机1、构造原理由加力装置和测力装置组成。

加力装置由机座及装于其导轨上的溜板和加力机构组成,溜板可沿导轨(即试样轴线方向)自由移动以保证试样只受扭矩而不受轴向力的作用,加力机构由直流电机经两级蜗杆传动减速后,驱动加力夹头转动从而对试样施加扭矩,加力夹头上安装有360°分度环以显示试样产生的扭角。

测力装置为游砣重力平衡式,来自加力夹头的扭矩T通过试样传给测力夹头,加头受力后经过传感器反映到测力表盘的指针上。

当需要变换测力量程时,转动量程选择旋钮。

2、扭转试验机操作规程1)试验前检查设备情况,加油润滑。

2)估算所测材料断裂时的最大扭矩,选择量程。

3)根据试样大小决定夹块的大小。

4)装夹试样:将试样一端夹入被动夹头,另一端夹入主动夹头。

5)主动针定在零点,将被动指针转至与主动指针重合。

6)选定主动夹头的转速,根据需要选好旋转方向。

纸及纸板的耐破度实验指导书

纸及纸板的耐破度实验指导书

实验三纸及纸板的耐破度实验指导书耐破度是指纸或纸板在单位面积上所能承受的均匀增加的最大压力,以 kPa表示。

耐破度检测简单,广泛用于生产中的检测。

它是纸袋纸、包装纸及纸板的一项重要性能指标。

耐破度与纤维长度和纤维结合力有关,纤维长度和结合力高的纸张其耐破度亦高。

浆料的机械处理方式及打浆程度直接影响浆料纤维的平均长度及纤维的结合力,提高打浆度,则耐破度增加,但打浆度过高,反使耐破度下降。

耐破度是纸张许多强度性能的综合反映,它与抗张强度、伸长率、撕裂强度都互有影响。

一、实验目的1.了解和掌握纸及纸板耐破度试验的原理及过程。

2.学习使用缪伦(Mullen)式耐破度仪等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设备及实验材料设备:缪伦(Mullen)式耐破度仪。

材料:不同定量、厚度的箱纸板、瓦楞原纸或其它替代性纸张。

三、实验原理1.仪器及工作原理目前常用的为缪伦(Mullen)式耐破度仪,分油压和气压两种。

油压耐破度仪是以甘油为压力传递介质。

气压耐破度仪是以压缩空气为压力源传递压力。

(1)仪器结构纸与纸板所用耐破度仪的结构基本相同。

其组成包括压紧机构、传动加压机构和指示机构三部分。

试样的压紧采用凸轮杠杆机构。

在上、下压环的接触面上刻有 V形同心槽,以压紧试样。

压紧杠杆一般仪器采用人工操作,新型仪器采用压缩空气或液压装置自动压紧试样。

由电机通过皮带或联轴器驱使蜗杆、蜗轮和齿轮系统运动,并通过离合器带动蜗杆轴作正反旋转,使带有皮碗的活塞在油缸内作往复达动,从而通道油介质对试样进行加压和泄压指示机构为一与油缸相通的双针压力表。

加压时压力表指针随油缸的压力增加而转动。

试样破裂后,油缸泄压,表的主针即退至零点.副针仍停留在破裂时所达到的压力值位置上。

我室耐破仪的指示系统由压力传感器、A/D转换器和光电显示器等组成。

(2)工作原理仪器是根据压力传递的原理设计的。

开动电机,驱使活塞运动,对介质施加压力,通过橡胶膜将压力传递到压环中间的试祥,使之逐渐凸起,直至破裂,试样破裂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即为试样的耐破度。

实验三机构组合创新实验指导书

实验三机构组合创新实验指导书

机构运动创新设计实验一、 实验目的:1、培养学生对机械系统运动方案的整体认识,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背景的训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设计及工程实践动手能力。

2、通过机构的拼接,在培养工程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可以发现一些基本机构及机械设计中的典型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可以对运动方案设计中的一些基本知识点融会贯通,对机构系统的运动特性有一个更全面的理解。

3、加深学生对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结构组成的认识,了解平面机构组成及运动特性,进一步掌握机构运动方案构型的各种创新设计方法。

二、实验设备及工具:1、创新组合模型一套,包括组成机构的各种运动副、构件、动力源及一套实验工具。

设备名称:ZBS-C 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实验台,实验台组件清单如下:序号 名称示意图规格数 量备注1 齿 轮M=2,α=20° Z=28、35、42、56 各3共12 D=56㎜;70㎜; 84㎜;112㎜ 2 凸轮基圆半径R=20㎜升回型; 行程30㎜ 33 齿条M=2 α=20°34槽轮4槽15拨盘双销,销回转半径R=49.5㎜ 1 6主动轴15㎜ 30㎜ 45㎜60㎜ 75㎜ 4 4 3 2 2序号名 称 示意图 规 格 数 量 备 注7 从动轴(形成回转副)15㎜ 30㎜ 45㎜60㎜ 75㎜8 6 6 4 4L= L=8 从动轴(形成移动副)15㎜ 30㎜ 45㎜60㎜ 75㎜8 6 6 4 49转动副轴(或滑块)L=5㎜3210复合铰链Ⅰ(或滑块)L=20㎜811复合铰链Ⅱ(或滑块)L=20㎜812 主动滑块插件40㎜55㎜1113 主动滑块座114 活动铰链座Ⅰ螺孔M816可在杆件任意位置形成转-移副15活动铰链座Ⅱ螺孔M516可在杆件任意位置形成移动副或转动副 16 滑块导向杆(或连杆)L=330㎜417 连杆Ⅰ100㎜ 110㎜ 150㎜160㎜ 240㎜ 300㎜ 12 12 8 8 8 8 序号名 称 示意图 规 格数 量备 注 18 连杆ⅡL 1=22㎜ L 2=138㎜819 压紧螺栓M564L= L= L=20 带垫片螺栓M54821 层面限位套4㎜ 7㎜ 10㎜ 15㎜30㎜ 45㎜ 60㎜ 6 6 20 40 20 20 1022紧固垫片(限制轴回转)厚2㎜孔¢16,外径¢222023 高副锁紧弹簧324 齿条护板625 T 型螺母20用于电机座和行程开关座的固定 26 行程开关碰块127 皮带轮628 张紧轮329 张紧轮支承杆330 张紧轮销轴3序号名 称 示意图规 格数 量备 注31 螺栓ⅠM10×15632 螺栓ⅡM10×206L=33 螺栓ⅢM8×15 1634 直线电机10㎜/s 1 带电机座及安装螺栓/螺母35 旋转电机10r/min 3 带电机座及安装螺栓/螺母36 实验台机架机架内可移动立柱5根,每根立柱上可移动滑块3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三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正截面受弯破坏试验
一、试验目的
1.掌握制定结构构件试验方案的原则,设计简支梁受弯破坏试验的加荷方案和测试方案,并根据试验的设计要求选择试验测量仪器仪表。

2.观察钢筋混凝土受弯试件从开裂,受拉钢筋屈服,直至受拉区混凝土被压碎这三个阶段的受力与破坏全过程,掌握适筋梁受弯破坏各个临界状态截面应力应变图形的特点。

3.能够按照国家规范要求,对使用荷载作用下受弯构件的强度,刚度以及裂缝宽度等进行正确评估。

二、使用设备和仪表

仪器名称数量序号仪器名称数量

1 静载反力实验装置1套9 X—Y函数记录仪1台
2 20t液压千斤顶配高压油泵1台10 电测位移计1台
3 荷载分配梁1根11 千分表6块
4 20t或10t荷载传感器1个12 百分表8块
5 滚动和铰支座若干13 附着式应变计的标脚16个
6 支撑架2个14 附着式应变计的测杆8个
7 静态电阻应变仪2台15 磁性表座7个
8 动态电阻应变仪1台16 螺丝刀、导线等器材和工具
三、试验方案
1.试件设计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钢筋为Ⅰ、Ⅱ级,试件配筋详见图4-1。

图4-1 简支梁结构图
2.加荷方案
(1)利用静载反力试验台上液压设备和荷载分配梁系统,对梁跨三分点处施加集中荷载,以便在跨中形成纯弯段.荷载装置如图4_2所示.试验荷载理论计算和试验设备强度验算应在正式试验前完成。

(2)荷载分级原则上是以正常使用阶段荷载标准值的20%为一级,开裂荷载附近加载量应适当减少,不宜大于正常使用阶段荷载标准值的5%.超过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以后,每级加载量减少至荷载标准值的10%,接近极限承载能力时,每级荷载不宜大于5%。

图4-2 加荷布置图
3.测试方案
(1)根据简支梁的内力和变形特点,一般应在最大应力截面和最大挠度截面处布置测点。

由于本试验采用了三分点加载方式,跨中纯弯段内梁的弯矩最大,且该区段内个截面最大应力相等。

因此,在纯弯段内任选两个截面,沿梁截面高度上分别布置四个混凝土应变测点,以观测该截面处混凝土压应变和中和轴的变化情况。

在梁纯弯段内受拉钢筋的五个截面处布置了10个应变测点,以观测钢筋的应变状态。

为了解试件的变形情况,沿梁长(包括梁的跨中和两个集中力作用点处)布置了一定数量的位移传感器。

考虑到支座处可能也有下沉,在支座处也安装了千分表。

具体测点布置方案如图4-3所示。

4-3
测点
布置


2)根据量程和精度要求选择各种量测仪器仪表
本次试验采用如下仪表:
a)混凝土应变h.1-h8,采用附着是应变计测量。

b)受拉主筋应变s1-s10,采用静态电阻应变仪和函数记录仪。

c)梁的挠曲变形f1-f7,采用百分表、千分表和位移计。

d) 荷载测量选用20t或10t应变式荷载传感器,接入动态电阻应变仪,输出到函数记录仪自动记录。

四、试验步骤
1.按照加荷方案配备加荷设备,安装试件,固定加荷系统。

2.按照观测方案,安装、调试测试仪器及仪表。

3.将各测点进行编号,并记录试件初始缺陷或裂缝等。

4.统一读取初读数,并按加载制度进行加载试验。

每加一级荷载后均应测读记录一次各个测点的数据,并密切观察构件裂缝开展和变形情况。

5.试验期间和试验完毕后,应描绘试件裂缝展开图及破坏特征图,包括裂缝出现时的荷载值,裂缝出现的位置、宽度以及破坏特征等均应标注在图中。

6.实验完毕后应卸去荷载,拆除仪表,关闭仪器,并清理试验现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