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十二 脾脏病变病理

合集下载

实验十二-脾脏病变病

实验十二-脾脏病变病

2)在粉红色团块之间残存的细胞,其胞核 多呈变性坏死状、胞浆不易辨认
三:作业
画出淀粉样变的高/低倍病理图,标出主要结 构并用病理学术语描述。

2、脾脏淤血
3、脾脏钼中毒
4.脾淀粉样变:
低倍镜:
1)切片中脾组织的正常结构完全消失,仅 看到弥漫一片呈云朵的粉红色淀粉样物质
2)在淀粉样物质间散在有成堆的红细胞和 残存的少量淋巴组织
高倍镜:
1)在粉红色团块状物质中间有成堆红细胞 的区域,属于脾红髓,而粉红色均质样团块 较大,团块中无成堆红细胞,仅有少量残存 的网状细胞和淋巴细胞的部位,为脾小体所 在部位
实验十脾脏病变病理
一、实验目的:掌握脾脏充血、 出血、变性、坏死、急性炎性 脾肿的眼观和镜下诊断要点。
二、实验内容
(一)剖检变化
返回本章
(二)组织切片
1.正常脾脏切片:
图11 脾光镜图( 小梁 △白髓)
图12 脾白髓(脾小体)光镜图
图13 脾红髓光镜图(△脾索 ★脾血窦)

脾脏病变影像诊断(全面汇总版)

脾脏病变影像诊断(全面汇总版)

脾脏病变影像诊断(全面汇总版)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和免疫器官。

相比于肝脏,日常工作中,脾脏的病变相对少见得多。

接下来,我们一一总结一下,脾脏常见及少见的病变,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以备工作中不时之需。

1、脾囊肿脾囊肿相对少见,可以分为真性囊肿和假性囊肿,也可以按病因分为寄生虫性与非寄生虫性脾囊肿。

影像诊断较为容易,CT低密度,MR上T1WI低、T2WI高信号,信号接近水。

少数合并出血、感染或囊内蛋白含量高时密度和信号可较复杂。

脾脏内类圆形液体密度,增强扫描无强化。

诊断与其他部位的囊肿类似,不难。

脾包虫囊肿,囊内见子囊。

囊肿内密度或信号可由于囊内容物的不同而不同。

包虫囊肿与单纯囊肿表现可类似,但脾包虫不同点在于:包虫多见于流行病区,囊壁可有弧形钙化,未钙化的囊壁可有增强,囊内有时可见子囊,多合并肝包虫。

脾囊肿诊断多不困难,偶尔需要与脾淋巴管瘤、囊性转移瘤鉴别,脾淋巴管瘤多有分隔,增强后囊壁及分隔轻度强化,囊性转移瘤有原发病史,囊壁通常较厚,不规则,边界不清,增强后囊壁有强化。

小结:脾囊肿CT多为低密度,合并出血、感染、蛋白或钙类较多时密度可较高并不均匀;囊壁偶见钙化;增强后病灶无强化。

MR上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出血、感染、蛋白或钙类时信号可不均匀,弥散不受限。

2、脾血管瘤脾脏血管瘤为脾脏最为常见的良性肿瘤,成人以海绵状血管瘤多见,儿童以毛细血管瘤多见。

CT多为边缘较清楚的单发或多发的低密度影,病灶较大时可见中心更低密度瘢痕,病灶内可见点状或星芒状的钙化,亦可见边缘线样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结节状强化,随时间延长逐渐向中心填充,较小病灶也可以出现动脉期即完全填充强化,门脉期、平衡期强化程度逐渐减退,但仍呈相对高密度,延迟扫描呈等或稍高密度;MR表现为T1WI低、T2WI高信号,合并出血、血栓、纤维化及含铁血黄素沉着等时信号不均匀,DWI稍高信号,ADC高信号,如有中央瘢痕则呈T1WI低、T2WI等或低信号,增强扫描强化方式与CT类似。

《动物病理学》实验(精心整理)

《动物病理学》实验(精心整理)

实验一实验性空气栓塞一、实验目的了解空气栓塞对机体的影响二、实验材料家兔,20ml注射器及针头,解剖刀,剪,镊子,面盒,浸有二甲苯的棉球若干等三、实验内容:1. 先观察家兔的一般状况:活动状态、呼吸频率、嘴唇颜色及瞳孔大小等。

2. 用浸有二甲苯的棉球涂擦一侧耳廓,使局部血管扩张,便于穿刺注射。

3. 用注射器经耳缘静脉注入空气10~15ml,记录时间,并注意观察家兔的表现。

4. 待家兔死之后剖创胸并剪开心包,观察左、右心有无泡沫状血液,在胸腔内注入水使之淹没心脏,先后剪开左、右心室,观察有无空气泡逸出。

实验结果(报告的主要部分):1. 注射空气后家兔的表现:开始活动增多,呼吸频率加快→继而活动减弱,嘴唇发绀→接着全身抽搐→死亡。

2. 剖胸后心腔内的改变:右心房内有泡沫状血液,剪开右心房后有气泡逸出。

讨论与结论(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对实验结果中所能验证的概念、理论,作出简明的概括和总结):注射的空气进入耳缘静脉以后,迅速到达右心,由于心脏的收缩和舒张,从而将空气和血液搅拌成大量的泡沫血,当心肌收缩时可阻塞肺动脉出口导致猝死(使血液不能到达肺部进行气体交换,从而使机体缺氧→活动增多(烦燥),呼吸加深加快予以代偿→由于是泡沫血→缺氧继续存在→活动减弱,嘴唇发绀,最终致死。

实验二脱水一、实验目的通过不同浓度食盐溶液引起红细胞形态变化实验,推理说明机体脱水对细胞的影响。

二、实验器具与试剂三、实验材料抗凝血、带凹载玻片、滴管、10%、0.9%、0.1%氯化钠溶液、显微镜四、实验内容:1、将三种浓度氯化钠溶液分别滴入3块玻片的凹内,数滴即可,勿太多,以防溢出。

2、分别向各玻片凹内不同浓度氯化钠溶液中滴入抗凝血1滴。

3、片刻后,轮流将载玻片置于低倍镜下,观察细胞状态,直至出现变化为止,然后在高倍镜下观察红细胞的变化。

实验报告:记录不同浓度氯化钠溶液引起红细胞变化的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实验三尸体剖检诊断技术一、实验目的了解并掌握动物了尸体剖检方法,包括剖检的准备工作、常见动物动物的剖检术式、各器官及其病理变化的检查方法、病理材料的采集、包装和保存方法、病理剖检记录和剖检报告的方法等;培养综合分析病理变化的能力,为临床应用打好基础。

脾脏病变(二)

脾脏病变(二)

脾脏病变(二)来源:医影在线【临床资料】男性,60 岁,左上腹部疼痛12d入院。

体温:36.8℃,血压:160/100mmHg(21.3/13.3kPa)。

化验:白细胞19.47×109/L ,中性 0.89,HGB 209g/L,红细胞7.07×1012/L,PLT 411×109/L。

骨髓穿刺诊断:三系明显增生骨髓象,以红细胞增生为主,符合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a.平扫;b.动脉期;c.实质期【影像所见】平扫:脾脏内可见有多发的片状及尖端指向脾门的楔形低密度区,增强后扫描显示边界清晰,病变区大部分无强化。

【网友精彩发言】平扫基底位于脾外缘,尖端指向脾门,边缘尚清晰的三角形低密度影,增强后病灶无强化,典型的脾梗死。

(HLJnianLG)影像上典型的脾梗死。

临床情况:男性,60岁,左上腹部疼痛12d入院。

体温:36.8℃;血压160/100mmHg (21.3/13.3kPa)。

化验:白细胞:19.47×109/L ,中性:0.89,HGB:209g/L,红细胞:7.07×1012/L,PLT 411×109/L 。

临床诊断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脾大,脾梗死。

(hejie)【后诊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合并脾梗死。

【点评】脾梗死是继发于脾动脉或其分支的栓塞,造成局部组织的缺血性坏死。

脾栓塞栓子的来源常见的是心脏病的血栓,肝动脉栓塞术后,胰腺癌,血液病如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以及镰状细胞贫血所致的循环内凝血和血流停滞。

艾滋病容易发生急性脾梗死。

脾梗死临床上可以无症状或有左上腹疼痛。

CT表现:典型表现是脾内的三角形或楔形低密度区,尖端指向脾门,基底位于脾的外缘,增强扫描病变区无强化,但轮廓较平扫时清楚。

也有一些不典型的梗死表现,呈多发的、不均的边界不清楚的小片或大片状低密度区。

大的梗死灶中央可以伴有囊性变。

陈旧性的梗死灶因纤维收缩,脾可以变小,轮廓呈分叶状,或见有钙化灶。

脾脏病变-2010研ppt课件

脾脏病变-2010研ppt课件

基底位于脾外缘。
单发或多发。不强化。
四、脾脏肿瘤
(-)恶性淋巴瘤
分为何杰金氏和非何杰金氏淋巴 瘤。继发常见,原发少见。 病理分四型:均匀弥漫型、粟粒 结节型、多肿块型和巨块型。 左上腹痛和脾肿大为主要临床症 状。
CT表现:
1、脾脏弥漫性肿大,无特异性。 2、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肿块, 大于1cm,单发或多发。 3、轻度强化但低于正常脾脏的强化 程度。 4、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意义在于不要将副脾误诊为其它肿 块。
CT表现:
脾门区类圆形结节,密度均匀。 平扫密度与脾脏一致。 增强后与脾脏同样程度强化。 有时可见供血血管。
二、脾囊肿
1.寄生虫囊肿:包虫囊肿 2.非寄生虫囊肿: (1) 真性囊肿:先天性,内衬分 泌性上皮细胞。 (2) 假 性 囊 肿 : 外 伤 、 感 染 、 梗塞、胰腺炎。
CT表现:
真、假性囊肿CT表现相似。
水样密度,边界光滑,囊壁可有钙 化,病灶不强化。
可以单发或多发。可呈多房改变。
假性脾囊肿
脾囊肿
三、脾梗塞
常继发于心脏病血栓脱落、多发 性动脉炎、胰腺炎、真性红细胞增 多症、慢性白血病等。
CT表现:
三角形、条形、片状低密度 区,边界清楚,尖端指向脾门,
脾脏病变2010研
正常解剖
脾脏外缘圆隆光滑,内缘呈分叶 状,不同层面形态不同。 大小变异较大,长12cm, 宽7cm, 厚3~4cm。
脾脏密度低于肝脏。 增强后动脉期呈不均匀强化,门
静脉期均匀强化。
一. 副脾
占正常人10%-30%。 最常发生于脾门,其次位于胰尾
部附近。1-5cm。
多系偶然发现,无临床意义。其
脾实质内血肿:圆或卵圆形,等或低密度,周围被 脾实质包绕 脾撕裂:单一线状低密度区。边缘不清(平扫,早 期),边缘清楚(增强,愈合期) 粉碎脾或脾中断:多发低密度区,不增强.部分为挫 伤或血栓影响

实验十二 脾脏

实验十二  脾脏

实验十二脾脏
报告主题:脾脏
主题属性:自选
标本号:14#
材料:猫脾切片
染色:HE染色
教学要求:掌握脾的结构特点及其判断依据,并与淋巴结对比
脾血窦Splenic sinus
脾索Splenic cord
小梁Small beam
白髓White pulp
边缘区Marginal zone
红髓Red pulp
被膜Film
图十二猫脾切片(10×10,HE染色)The cat spleen slices (40 × 10, HE staining)
从被膜想实质逐次观察,被膜与小梁,白髓,边缘区,红髓;白髓中有中央动脉、淋巴小结与动脉周围淋巴鞘,红髓由脾索与脾血窦构成,白髓与红髓之间为边缘区。

From the film to substantially successive observation, film and small beam, the white pulp, fringe, red pulp; white pulp in the central artery, lymphoid nodules with periarterial lymphatic sheath, red pulp by splenic
cord and splenic sinus, white pulp and marginal zone between red cord for.。

《脾脏病变》ppt课件

《脾脏病变》ppt课件

【诊断要点】 1.脾脏增大,不规则发热,贫血,胃肠道症状等。 2.全身淋巴瘤:腹股沟、腋下或锁骨上区可触及 肿大淋巴结。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B型超声: 1)弥漫性脾肿大,脾实质呈弥漫均匀中等或低水 平回声。 2)局限性病变:可分为囊肿型、低回声型、回声 增强型和钙化型。 5.MRI检查:T1WI呈等信号或等低混合信号, T2WI信号略高于脾。
3.脾实质内出血而无脾破裂: 1)CT平扫:显示脾内不规则高密度区。 2)增强扫描:血肿呈相对低密度区,与增强的脾 脏实质形成对比。
4.脾破裂: 1)局部破裂:脾实质内局限性低密度带状影和/或 稍高密度区,增强扫描更为清楚,早期血肿境界 可不清晰,随着时间延长血肿呈境界清晰的椭圆 形低密度区。 2)完全破裂:脾周、脾曲、腹腔内均可见不规则 的血肿存在,此时脾脏轮廓不规则,体积增大, 实质内可见有撕裂裂隙贯穿脾脏,呈不规则状低 密度带。
【诊断要点】
1.症状与体征:通常无临床症状,较大者可于上腹部触及 肿块。 2.消化道钡餐造影:位于胃壁或胃周围者,可显示类似胃 粘膜下肿瘤征象。 3.MRI检查:形态上呈圆形或椭圆形,信号特征与主脾相 同,增强扫描,脾与主脾的强化一致。 4.DSA检查:可见脾动脉的小分支进入副脾,与主脾染色 一致。
脾脏疾病诊断
医学影像学科
脾肿大
脾脏弥漫性疾病多表现为脾肿大(enlarged spleen)。脾脏大小个体差异较大,解剖 学测量脾脏的平均长10.5cm,宽6.5cm, 厚2.5cm,最大径超过15cm者肯定增大。 引起脾肿大的病因很多,主要有炎症性、 淤血性、增殖性、寄生虫感染、胶原病和 浸润性病变等。
左图.CT平扫示脾脏肿大,肝脏及脾脏内见多发小结节 状低密度灶,边界欠清; 右图.增强扫描低密度灶未见明显强化,边界清楚

脾脏切片实验报告

脾脏切片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脾脏的结构和功能;2. 掌握脾脏切片的制作方法;3. 学习观察脾脏组织的细胞形态和分布;4. 熟悉病理切片的染色技术。

二、实验原理脾脏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具有滤血、储存血液、产生免疫细胞等功能。

脾脏切片实验是通过制作脾脏组织的切片,观察其细胞形态、分布和结构,从而了解脾脏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小鼠脾脏、10%甲醛溶液、乙醇、蒸馏水、苏木素染液、伊红染液、切片机、显微镜、切片刀、载玻片、盖玻片等。

2. 仪器:解剖显微镜、手术显微镜、手术刀、剪刀、镊子、剪刀、切片机、烤箱、染色缸、水浴锅等。

四、实验步骤1. 取材:取新鲜小鼠脾脏,置于10%甲醛溶液中固定。

2. 水洗:将固定后的脾脏放入蒸馏水中清洗,去除多余的甲醛。

3. 切片:将清洗后的脾脏放入切片机,沿脾脏的横截面进行切片,切片厚度约为5-10微米。

4. 染色:将切片放入苏木素染液中染色,约5-10分钟,然后用蒸馏水清洗。

5. 分色:将切片放入伊红染液中分色,约1-2分钟,然后用蒸馏水清洗。

6. 晾干:将染色后的切片放入烤箱中晾干。

7. 覆盖:将晾干的切片放置在载玻片上,用盖玻片覆盖。

8. 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脾脏组织的细胞形态、分布和结构。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脾脏组织结构:脾脏组织由红髓和白髓两部分组成。

红髓主要由脾窦和血窦构成,其中脾窦含有大量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白髓主要由淋巴小结和髓索构成,淋巴小结是B淋巴细胞聚集的地方,髓索则含有大量的T淋巴细胞。

2. 细胞形态:脾脏组织中的细胞主要有红细胞、白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红细胞呈圆盘状,白细胞呈球形,巨噬细胞呈不规则形,淋巴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

3. 细胞分布:在脾脏切片中,可以看到淋巴细胞在白髓中呈密集分布,巨噬细胞在红髓中呈密集分布,红细胞则均匀地分布在脾脏组织中。

4. 病理切片观察:通过染色技术,可以观察到脾脏组织的病理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十脾脏病变病理
一、实验目的
掌握脾脏充血、出血、变性、坏死、急性炎性脾肿的眼观和镜下诊断要点。

二、实验内容
(一)大体剖检脾脏坏死、败血脾、出血性脾炎、急性炎性脾肿(二)组织切片
脾淀粉样变:
低倍镜:
1)切片中脾组织的正常结构完全消失,仅看到弥漫一片呈云朵的粉红色淀粉样物质。

2)在淀粉样物质间散在有成堆的红细胞和残存的少量淋巴组织。

高倍镜:
1)在粉红色团块状物质中间有成堆红细胞的区域,属于脾红髓,而粉红色均质样团块较大,团块中无成堆红细胞,仅有少量残存的网状细胞和淋巴细胞的部位,为脾小体所在部位。

2)在粉红色团块之间残存的细胞,其胞核多呈变性坏死状、胞浆不易辨认。

三、作业
画出脾淀粉样变的高/低倍病理图,标出主要结构并用病理学术语描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