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拓展,语文知识要“用”起来-最新年文档

合集下载

初一语文课外知识点

初一语文课外知识点

初一语文课外知识点语文课程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它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提升阅读、写作和思维能力。

除了学校教学内容之外,初一学生还可以通过积累一些课外知识点来拓宽语言文化视野,提高学习兴趣和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适合初一年级学生的语文课外知识点。

一、古代诗词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一学生可以适当接触一些简单易懂的古代诗词,欣赏其中的美好意境和表达方式。

比如《静夜思》(李白)、《登鹳雀楼》(王之涣)等等。

通过阅读和背诵这些古代诗词,可以提高学生对华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

二、名人传记名人传记是了解历史人物和社会背景的重要途径。

初一学生可以选择一些名人传记进行阅读,比如《老舍》、《鲁迅》等。

通过阅读这些传记,学生们可以了解名人的成长经历、思想和影响,从中汲取人生经验和人格塑造的启示。

三、现代散文现代散文是反映当代社会生活、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文学形式。

初一学生可以选择一些现代散文阅读,比如《荷塘月色》(林海音)、《北京,没有爱情》(韩寒)等等。

通过阅读现代散文,学生可以了解当代社会的一些文化现象和人们的真实感受,同时也可以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四、成语故事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故事背景。

初一学生可以选择一些常用的成语故事进行阅读,比如《亡羊补牢》、《画蛇添足》等等。

通过了解成语的来源和故事背景,学生们可以培养对语言的敏感性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积累更多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五、古代典籍古代典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道德教化和文化传承。

初一学生可以适当接触一些简化版本的古代典籍,比如《三字经》、《百家姓》等等。

通过阅读这些古代典籍,学生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思考能力。

六、现代文学作品除了上述内容之外,初一学生还可以选择一些现代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比如《小王子》(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围城》(钱钟书)等等。

《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三年级下册统编版

《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三年级下册统编版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2.课文理解:本节课的课文内容是《小水珠和小葫芦》,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的大意。通过朗读和理解课文,学生能够感受到小水珠和小葫芦的可爱,并能够理解课文中所传达的寓意。
3.偏旁表意:本节课涉及到“卜、告、庐”等字的偏旁表意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字的结构,能够理解偏旁的意义和作用,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的书写和阅读中。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生词和课文内容。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3.理解“卜、告、庐”等字偏旁表意的特点。
4.仿写自己喜欢的景物。
5.学会修改病句。
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本课旨在通过《语文园地三》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体目标如下:
1.语言理解与运用:通过学习生词和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能够运用语言描述自己喜欢的景物,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7.家长反馈: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学习情况和表现,综合家庭和学校的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

2024年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教案及反思最新版

2024年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教案及反思最新版

2024年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教案及反思最新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四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材第三单元《自然奇观》章节,详细内容包括《黄果树瀑布》、《雨西湖》和《雪乡》三篇课文。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自然景观的壮丽与神奇,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2.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掌握一些基本的句型,提高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掌握基本句型。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课文挂图。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黄果树瀑布、雨西湖和雪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3. 课堂讲解:(1)学习生字、新词,指导书写;(2)解析课文内容,讲解关键句型;(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一些典型的语文题目,如仿写句子、修改病句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自然奇观》2. 生字、新词:黄果树、瀑布、雨西湖、雪乡、神奇、魅力等。

3. 句型:拟人句、比喻句、排比句等。

4. 课文结构:总—分—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朗读课文,将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2)用课文中的词语造句;(3)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我眼中的大自然》的作文。

2. 答案:(1)略;(2)例:黄果树瀑布如同一幅画卷,美不胜收;(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及课后作业含答案和知识点汇总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及课后作业含答案和知识点汇总
2023-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说课稿及知识点汇总
2023-2024年部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二课时《少年中国说(节选) 》说课稿和知识点汇总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二课时《 少年中国说(节选)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 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和课后作 业及答案这九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少年聪明我国家就聪明,少年富裕我国家就富裕,少年强大我国家就强大,少年独立我国 家就独立,少年自由我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我国家就进步,少年胜过欧洲,我国家就胜过 欧洲,少年称雄于世界,我国家就称雄于世界。红日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黄河从地下 冒出来,汹涌奔泻浩浩荡荡;潜龙从深渊中腾跃而起,它的鳞爪舞动飞扬;小老虎在山谷吼 叫,所有的野兽都害怕惊慌,雄鹰隼鸟振翅欲飞,风和尘土高卷飞扬;奇花刚开始孕起蓓蕾 ,灿烂明丽茂盛茁壮;干将剑新磨,闪射出光芒。头顶着苍天,脚踏着大地,从纵的时间看 有悠久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前途象海一般宽广,未来的日子无限远长。美 丽啊我的少年中国,将与天地共存不老!雄壮啊我的中国少年,将与祖国万寿无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
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课的写法。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
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要通过创设多样性的情境 不断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在教学中 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 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 去汲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 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语文扩展知识点总结

语文扩展知识点总结

语文扩展知识点总结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不仅仅是教授语言的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掌握好基础知识,更要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下面将从语文扩展知识点的角度,总结一些相关知识。

一、古代诗词鉴赏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的杰出代表。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对古代诗词的鉴赏,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1. 骈文骈文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它由对仗句和自然言语组合而成,形式较为规整,内容丰富多样。

在学习骈文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掌握其韵律和格律,同时也要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意境。

2. 唐诗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朵奇葩,它以其雄浑豪放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著称于世。

在学习唐诗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掌握其韵律和格律,同时也要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3. 宋词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宝库,它以其婉约细腻的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著称于世。

在学习宋词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掌握其音韵和表达方式,同时也要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内涵和艺术特点。

二、古代典籍阅读古代典籍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传统文化内涵。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阅读一些古代典籍,了解其中的思想精髓和文化传统。

1. 《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哲学经典,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琢磨其中的哲学思想和道德理念,同时也要注意理解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人生智慧。

2. 《大学》《大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哲学经典,它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在阅读《大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理解其中的哲学思想和治国理念,同时也要注意琢磨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人生智慧。

3. 《国语》《国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经典,它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人物。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拓展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拓展

浅议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摘要】向生活拓展,就是让语文回归生活,让语文教学走向社会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使教学成为生活的阐述,阅读成为生活的体验。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新课标指出: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着力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还要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从而变封闭的语文教学为开放的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通过“有效拓展”把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实际生活巧妙结合在一起。

一、创设情境,拓展挖掘潜在的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机挖掘文本所潜藏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内容。

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我大胆地突破教材内容。

这是一首优美的小诗,是一篇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传统课文。

上本课的教师们都会设计一个引导学生说话的环节,因为文字美,课文的插图也很美,很适合创设情境引导说话,在以往的教学中,大多只引导学生说图上的内容。

如:蓝蓝的天空中,弯弯的月儿像在眨着眼睛。

因为诗句中也是这么写的:“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只看见”几个字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而我在教学中作了进一步的启发引导:你坐在月亮上,除了星星,你还可以看见些什么?顿时,学生的想象如潮水般奔涌而来,有的说看见了嫦娥姐姐捧着玉兔在和自己招手,有的说看见了飞船和火箭,还有一个同学说,看见了孙悟空大闹王母娘娘蟠桃会的场面......接着我又趁势让他们编故事,这样一来,连平时不肯说话的小朋友,也兴奋地说起来了。

一个学生说:“我做了一个梦。

梦见自己向杨利伟叔叔那样穿上太空宇航服,乘坐“神舟7号”飞上了天空……”一个说:“我遇到了外星人和他交上了朋友……”孩子们的想象可真丰富啊!老师根据语文课文线索挖掘潜藏的资源,使课堂闪烁着灵性的火花。

从表面看是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训练,但实质上是对课文内容的升华,训练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六年级语文下册拓展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下册拓展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下册拓展知识点拓展知识点:六年级语文下册一、成语1. 成语是汉语中的固定搭配词组,具有一定的意义和语法作用。

在语文学习中,掌握一些常用的成语对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非常重要。

- 如:井底之蛙、一穷二白、画蛇添足、居安思危等。

2. 成语来源于民间和文人墨客的创作,既是文化宝库,也是语言的精华。

学习成语有助于拓宽视野、丰富语言表达。

- 如:鹤立鸡群、卧薪尝胆、亡羊补牢、一举两得等。

二、古诗词1.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 如:《静夜思》、《登鹳雀楼》、《饮中八仙歌》等。

2. 学习古诗词可以提升语言修养,培养审美情操,并能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 如:《长恨歌》、《水调歌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三、修辞手法1.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等,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

掌握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更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

- 如:如雷贯耳、千军万马、犹如脱缰的野马等。

2. 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给读者幽默、激动或者感人的感受。

- 如:风吹草低见牛羊、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等。

四、修辞格1. 修辞格是修辞手法在具体表达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等。

- 如:花团锦簇、七月流火、春风得意等。

2. 运用修辞格可以使文章或诗歌更加优美、鲜明,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 如:笑傲江湖、黄粱梦、江山如画等。

五、修辞手法与修辞格的运用1.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应该学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修辞格,使语言更加生动有趣,让读者产生共鸣。

2. 运用修辞手法和修辞格需要根据具体的文言文或现代文来选择合适的修辞方式,以达到表达的目的。

六、其他拓展知识点1.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

2. 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白蛇传》、《牛郎织女》等。

3.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孔子、孟子、李白、杜甫等。

初中必备语文课外知识

初中必备语文课外知识

初中必备语文课外知识在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除了课堂上的知识点外,掌握一些课外的语文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课外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初中必备的语文课外知识,并对其进行详细解析。

一、古代诗词学习古代诗词是培养初中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古代诗词以其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人们的注意。

学生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古代诗词进行阅读和背诵,比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

通过学习古代诗词,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诗词鉴赏能力,也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语文学习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它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初中学生应该学会辨别和运用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通过分析和理解作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和作者的表达意图。

三、古代典故古代典故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它象征着古人的智慧和道德观念。

初中学生应该了解一些常见的古代典故,比如《孟母三迁》、《刻舟求剑》等。

通过学习古代典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和古人的思想境界,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名著阅读初中时期是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关键时期,通过阅读经典的名著作品,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和阅读广度。

比如,学生可以阅读《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文化思想。

通过阅读名著,学生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和阅读理解水平,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古代文化常识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对初中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学生可以了解古代的礼仪文化、音乐舞蹈、文人雅士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古代文化常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化,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之,初中必备的语文课外知识包括古代诗词、修辞手法、古代典故、名著阅读和古代文化常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拓展,语文知识要“用”起来
《新课标》中提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基础语文能力的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把学到的语文知识“用”起来,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探究重点。

一、推荐类文,延伸阅读
例如,《三打白骨精》是根据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片段改写成的,教师在进行完这一课的讲授之后,可以再为学生讲授《西游记》中诸如大闹天宫、真假孙悟空、三探无底洞等经典故事,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这时可以为学生推荐《西游记》这本书,鉴于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白话文版的《西游记》,减轻学生的阅读负担,避免学生因为阅读太过吃力而产生厌烦心理。

向学生推荐这种兼具趣味性和文学性的经典书目,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书中的一些关于佛教、道教的思想也会使学生在阅读中会受到一定的熏陶和渗透,从而打开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积累。

除《西游?》外,还有很多课本相关的文章书目可以向学生推荐。

学生阅读课外延伸的文章,不仅对课文内容更加熟悉和理解,还增加了素材的积累。

风格多样的书籍文章,能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认知,从而让学生在运用时做到言之有物。

二、多元仿写,读写结合
阅读就是增加学生积累的过程。

教师为学生推荐优秀文章,是为了让学生对文中内容有良好的吸收。

小学生在阅读时,很容易只是在“看热闹”,走马观花式地读完全文,不能体会文章的精彩之处。

为了让学生能够认真琢磨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仿写,仿照文章的句式、结构、立意等写出自己的句子。

多元化的仿写让学生从多角度欣赏文章的精彩之处,读写结合,多种方式增加积累。

例如,在进行《泉城》的教学时,首先可以进行句式的仿写,在第一自然段中“有的……,好像……;有的……,好像……”句式从形态和声音两个角度描写了泉城的泉水之美,这其中运用了排比和比喻两种写作手法。

教师在讲解分析完该段内容后,可以让学生对该段句式进行仿写,为了方便学生仿写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仿写素材。

例如在多媒体上播放开满鲜花的图片,学生利用该句式描写图片上的鲜花,让学生体会掌握相应的句式。

另外,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总-分-总:开头总写泉水之多、泉水之美,中间部分分述四大名泉的特点,结尾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

教师可引导学生模仿这种结构写一段话或者在写作文时运用这种结构。

学生通过结构仿写,对《泉城》的行文结构更加清晰,也对总-分-总的结构描述方式更加熟悉。

在上述例子中指出了《泉城》句式仿写和结构仿写,可以看出,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的过程,其实就是让学生对文章句式结构进行自主探究和分析,并尝试将之内化吸收的过程。

学生通
过这种读写结合的方式,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和欣赏,又使学生积累了不同的写作手法和素材。

三、搭建平台,组织实践
陆游:“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在实践中,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目标。

有了足够的知识积累,自然要有合适的契机运用于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一些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平台提供机会。

例如,在进行《谈礼貌》一课的教学之后,学生从课文中的几个小故事明白了讲礼貌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趁此机会组织一次小型的实践活动:每个同学在课下搜集一些关于讲礼貌的小故事或者一些关于礼貌问题的典故,然后在课堂上做一个三分钟的演讲,分享搜寻的小故事并且谈一谈自己的感想和收获。

学生纷纷在课堂上踊跃发言,互相交流搜寻到的故事和自己的收获体会。

通过这样的小活动,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也提高了信息的搜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