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研究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论文3篇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论文3篇留守儿童是近年来农村地区特有的群体,关爱留守儿童,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你有何研究呢?本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论文,欢迎阅读!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论文篇一:关爱留守儿童心系特困学生家庭摘要:作为一名教师,在执教35年的教育生涯中,无论是担当科任教师还是班主任,我都坚持走进学生心灵、关爱学生成长的优良传统,关爱每一位学生,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只有心灵的对接,智慧的碰撞,才能创造绚丽多彩的人生。
关键词:走进心灵;关爱学生;留守儿童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土地集体流转承包,农民为了生计,不得不背井离乡,大批涌入城市,充当着新型劳动大军。
同时,农民工背后的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单亲家庭的孩子自暴自弃现象尤为突出,困难家庭的孩子自卑心理更是令人担忧,如何让他们消除心灵的阴影,走出逆境,是我执教期间一直坚持以真情打动真心,最终赢得了童心。
一、真情点亮留守儿童心灵的灯去年冬天,我担任三年级班主任,有一天放学时下大雪,天色很快就变黑了,班上的李晓丹同学和她弟弟焦急地在学校大门口等奶奶,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也不见奶奶的身影,外面寒风凛冽,两个孩子急得默默掉眼泪。
正在这时,我备完课正准备下班,快走到大门口时,看到了他们俩焦急的样子,于是我上前问清了来龙去脉,安慰着他们说:“别急,奶奶今天肯定是有事情耽误了,不行我打车送你们俩回去!”于是我叫来了车子,送姐弟俩回家,十五分钟后,车子开到了山区的一个村庄,左弯右转到了她家门口。
经过一番了解后得知,她奶奶准备骑电瓶三轮车接他们放学,但是下雪路面湿滑,不小心在一个拐弯处翻车了,奶奶右手也骨折了。
两个孩子年龄小,生活也不能自理,父母又都在外地打工,一时也不能回家,照顾两个孩子的问题急坏了奶奶。
为了不因奶奶骨折而耽误他们的学习,于是我以老党员身份主动向学校请求,结对帮扶这两个孩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研究方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一、研究背景和目的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而留在农村家中由其他亲属(通常是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顾的儿童。
由于父母缺席,这些儿童面临许多教育问题,例如缺乏家庭支持、教育资源匮乏等,这对他们的学业发展和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该研究旨在深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为和教育机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研究方法1. 方案设计本研究将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包括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
定性研究将通过访谈和观察的方式,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家庭情况、学校支持等方面的情况。
定量研究将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更大样本量的数据,通过统计分析进行整理和分析。
2. 方案实施(1)研究样本选择: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农村地区,随机抽取若干所学校和若干名留守儿童及其亲属作为研究对象。
(2)问卷调查:设计问卷,包括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家庭教育环境、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并通过面对面的采访方式进行调查。
(3)访谈和观察:选择若干留守儿童及其家庭进行深入的面谈与观察研究,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学校支持等情况。
(4)数据采集结束后,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和归类,建立数据库用于进一步分析。
3. 数据采集与分析(1)定性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对访谈和观察的数据进行转录和归纳,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内容分析,总结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存在的原因。
(2)定量数据的整理和分析:采用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频数分析、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以获取具体的数据特点和关联性。
三、研究预期成果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有以下预期成果:1. 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通过对现有研究进行综合和分析,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探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途径。
2. 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通过定性和定量数据分析,深入挖掘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教育问题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包括加强家庭教育支持、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改善教育资源分配等。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参考文献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参考文献一、介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离家务工,留下未成年子女在农村家中独自生活或由长辈照顾。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和未来,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
本文将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展开深度研究,探讨其影响因素、现状和改善措施。
二、影响因素1. 父母离家务工农村留守儿童的首要原因在于父母离家务工。
根据《2018年我国农民工就业形势调查报告》,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率逐年增加,导致更多的农村儿童成为留守儿童。
父母的长期离家对儿童的心理和教育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2. 家庭教育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教育关怀,加之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导致他们在学习方面处于劣势地位。
这种情况下,家庭教育缺失成为了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因素。
3. 心理健康问题长期的家庭分离可能会给留守儿童带来心理健康问题。
他们更容易感到孤独、焦虑和失落,这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会造成负面影响。
心理健康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现状1. 教育资源不均衡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城市更为匮乏,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
2. 家庭教育难以保障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教育关怀,对其个人成长和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不利影响。
3. 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由于长时间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四、改善措施1. 政府政策扶持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比重,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
2. 学校资源整合农村学校可以加强资源整合,开设教育辅导班、心理辅导课程,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学习和成长支持。
3. 家庭关爱协助社会组织可以积极介入,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志愿者活动,提供更多的陪伴和心理支持。
五、总结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综合影响因素较多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合力共同解决。
只有通过综合措施,才能有效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
《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计划(完整版)

《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计划《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计划《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计划一、课题研究论证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课题提出的背景(1)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几来突出的社会问题。
这些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出外打工,他们多数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块生活,有的寄养在亲戚家里,这些监护人只能给孩子生活上的照顾。
无法像父母那样给他们以温暖、约束、管理,大多数学生成绩下降,出入网吧,行为习惯差,有的还走上犯罪道路。
(2)隔代教育问题是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①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和行为习惯差的问题。
呼吁社会、学校、家庭给他们温暖,联络他们的父母、监护人给他们爱,给他们温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生活充满阳光。
②解决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差的问题,督促他们学习。
在校期间督促留守儿童的学习,校外和监督人联络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使他们热爱学习,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快乐的学生。
(二)课题在国内外研究领域的现状。
国家重视留守儿童问题,国家给留守儿童关爱,研究了留守儿童问题。
社会、学校、家庭建立了留守儿童联络网。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走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会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问题会越来越大,本课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助于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有助于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平安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
本课题的研究可以积累一些留守儿童的教育的经验,为未成年人的研究提供一些素材、案例。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教育研究开题报告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教育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名称及其界定课题名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教育研究界定:“留守儿童” 是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打工、经商交由祖辈或亲属监护的未成年人,是近几年我国研究者广泛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也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以至于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也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一) 研究目的1.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提供成功的案例。
2.本课题的研究对我校留守儿童的成长特点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探索出适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3.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方向性要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内核,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而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举措。
(二)实践意义: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提高生活水平,重点关爱弱势群体,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摸索出解决我校及周边地区留守儿童问题的途径、方法,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找准路子。
2.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提供源泉。
三、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可能的创新之处(一)研究的现状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但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和探讨。
最近三年来,由于社会领域提出“关注弱势群体”和教育领域提出教育公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重要命题,于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成为科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一、背景及意义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务工,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日益严重。
据全国妇联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000万,占全国未成年人口的三分之一。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关系国家未来人才培养和社会稳定。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涉及多个层面,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儿童缺乏亲情关爱,家庭教育功能缺失。
学校教育方面,农村学校条件相对较差,师资力量不足,难以满足留守儿童的教育需求。
社会教育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缺乏安全保护和法制教育。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分析1.家庭教育缺失: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较少,亲情关爱不足。
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性格、习惯和价值观培养具有重要影响,缺乏家庭教育的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影响身心健康。
2.学校教育资源不足:农村学校条件相对较差,师资力量不足,难以满足留守儿童的教育需求。
部分农村学校设施简陋,教学设备不足,影响教学质量。
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班级人数较多,教师难以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利于留守儿童的教育。
3.社会教育环境差: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缺乏安全保护和法制教育。
部分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不得不外出务工,早早放弃学业。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娱乐活动,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等不良娱乐方式。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1.强化家庭教育: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应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亲情关爱活动,弥补亲情缺失。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尽量增加与孩子的沟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
2.提升学校教育质量:政府部门应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学校条件,提高师资力量。
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学校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3.优化社会教育环境: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保护,完善法制教育体系。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及问题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民纷纷涌向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留守在农村的儿童数量逐渐增多。
农村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或一个/两个父母外出务工,儿童留在农村老家由亲属或邻里照顾、教育的一群特殊儿童群体。
据统计,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9000万,他们因为父母的长期外出工作而面临着许多教育问题和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及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1. 教育资源不足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城市较为匮乏,学校数量少、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设施设备不完善成为农村留守儿童接受良好教育的障碍。
由于学校条件的滞后,农村留守儿童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常常面临质量低劣的教学资源和环境。
2. 家庭教育缺失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分离导致了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影响力大大减弱,缺乏督促和引导,因此对儿童的教育投入减少,时间管理难以得到保证,孩子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大大降低。
3. 心理健康问题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怀,农村留守儿童易感受到孤独、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
一些留守儿童甚至出现了攻击性、自闭、自虐等行为,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4. 师资力量不足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普遍不足,这直接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质量。
一些缺乏教学经验和方法的老师很难满足留守儿童的学习需求,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不稳定。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首先应该增加教育资源的投入,包括加大对农村学校的建设力度、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学条件等,以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
2. 完善监护责任政府应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责任,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关爱制度,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关爱制度,加强对家庭教育的引导和监督,以规范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提升留守儿童的学习动力。
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份,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自尊心,增强自我保护和适应能力。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教育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孩子的个人发展,也关系到农村地区的未来和社会的稳定。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1、家庭教育缺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无法得到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在学习、生活上的指导。
祖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教育观念陈旧,难以给予孩子有效的教育和引导。
2、学校教育资源不足农村地区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育设施简陋,课程设置单一。
一些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无法及时关注和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3、学习动力不足由于缺乏家庭的监督和鼓励,许多留守儿童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目标不明确,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部分孩子甚至出现逃学、辍学等现象。
4、心理健康问题突出长期的亲情缺失使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孤独、自卑、敏感等心理问题。
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可能存在障碍,情绪不稳定,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
5、安全隐患较大留守儿童在放学后和节假日缺乏有效的监管,容易受到意外伤害,如溺水、触电、交通事故等。
同时,他们也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1、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以谋求更好的生活条件。
这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2、户籍制度限制现行的户籍制度使得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面临诸多困难,导致他们只能留在农村。
3、教育投入不足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相对较少,学校建设和师资培养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4、社会关爱不够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还不够高,缺乏有效的关爱机制和措施,无法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1、强化家庭教育父母应尽可能增加与孩子的联系,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委托监护人要切实履行监护职责,关注孩子的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研究发表时间:2013-04-18T10:11:17.310Z 来源:《学术月刊》2013年3月供稿作者:李新[导读] 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二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互衔接,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更不能相互取代李新(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7)[摘要]近年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事件及其受侵害事件逐年增多,对社会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越来越大,带来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为了有效的降低这种危害性,本文从法制教育的视角,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现状分析,探索有针对性、行之有效的法制教育途径,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顺利成才,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献计献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迫切性[作者简介] 李新(1972—),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大学讲师,社会学专业,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 G4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39-8041(2013)03-0015-03农村留守儿童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现实存在并将长期存在的一个群体,其规模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这一群体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凸现,尤其是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的违法犯罪事件、受侵害事件逐年增多,对个体、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性增大,社会影响强烈。
为此,有针对性地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法制教育,既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举措。
特别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关键期,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工作,积极探索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对于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顺利成才,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一、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迫切性(一)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事件逐年增加。
据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截止2010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约为58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农村劳动力输出较多的地区,留守儿童所占儿童总数已高达47%以上。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这一群体的犯罪率日益上升,现已经占到我国青少年犯罪总数的20%以上,留守儿童犯罪率的上升引起了社会学家和法学专家的重视。
”[1]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事件增加的原因复杂多样,从微观上看有个人和家庭的因素,从中观上看有学校和社区的因素,从宏观上看有国家和社会的因素。
无论从哪一层面来看,农村留守儿童法律知识匮乏、法制观念淡薄,往往是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个问题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规模逐年扩大的严峻形势下,尤其值得关注。
因此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增强农村留守儿童法制观念的工作,迫在眉睫。
(二)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受侵害事件频发。
近年来,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被拐卖、拐骗、性侵犯等恶性事件屡见报端。
据全国妇联发布的《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2008年)显示:被拐卖儿童中,留守儿童居第二位。
某中学1名13岁的女学生,父母均在外打工,一次晚自修回家路上被本村一男青年强奸后,因屈辱害羞不敢向爷爷透露,直至怀孕快生产时才被发现;[2]这类事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监护状况令人堪忧,同时也反应出农村留守儿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我国在对儿童权利保护的法律规定上,一向是强调成人在法律上对儿童所承担的保护义务。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儿童不仅是保护的对象,也应该是积极主动的权利主体”,对儿童权利的保护不应该停留在成人中心的模式上,儿童需要形成自我保护的意识,而这一方面的规定却恰恰是我们所欠缺的。
[3]从长远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将有利于保护儿童自身免受侵害,维护其合法权益。
(三)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缺失严重。
许多农村社区的学校没有专门的法制教育课,甚至连基本的思想品德课也没有,法制教育的教材及专职或兼职的授课教师更无从谈起。
无论是从学校的方面,还是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或者监护人方面来看,他们都希望孩子在学习上取得优异成绩,将来能跳出“农”门,这也是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的最终诉求。
因此,过分重视提高学习成绩,片面地追求知识积累,以应对考试、升学,从而忽视了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训练和培养,可能会导致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或受侵害事件增多,作为家长、监护人或学校都负有不可推脱责任。
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实际和成长特点,致力于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法律素质、道德品质,牢固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逐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法制教育资源,有针对性的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工作。
许多家长、学校认为孩子在初中阶段应该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往往忽视法制教育。
正是在初中阶段儿童的各种不良行为也开始出现,“高发年龄”绝大多数是在13岁到15岁。
农村留守儿童读初中大都是在县或乡镇的中学,离家较远,因此学校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发挥积极的作用。
学校更要积极与多方合作,充分利用各种法制教育资源,加强法制教育工作。
可以聘请法律界人士作为学校的法制教育老师,定期给孩子们上法律知识课,组织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建立一批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用以案说法的形式,让普法教育走进校园,使留守儿童逐步养成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好习惯;其次对留守儿童进行自我保护能力的教育,增强自我防范意识,提高防御能力,从而对那些思想不稳定、有潜在违法犯罪意识及有劣迹的学生时刻敲响警钟,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将一些违法犯罪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组织学生参观监狱、看守所、少管所等,请服刑或劳教的青少年给他们上警示教育课,让他们从小就对法律知识有所了解,有清醒的是非对错观念,远离违法犯罪。
[4]还可以通过利用互联网、影视、图书馆、普法教育机构等多种方式,开辟法制教育的新途径,丰富法制教育内容,为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服务。
同时,还要切实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法制教育和宣传,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法律素养。
(二)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
从法律上讲,作为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同样也是权利的主体,依法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
然而实际情况是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权利主体在主观上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这样他们就不能主动地用法律武器来为自己“维权”。
所以要清醒认识到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不单纯是法条的简单灌输,更有赖于法律意识的培养和增强。
许多对儿童十分有害的行为源于社会传统和文化态度,而这些社会传统和文化态度是世代相承的。
因此,仅仅通过一部法律并不足够,还必须持续开展教育活动和提高社会意识,开展能力建设,征集足够的资源,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包括让儿童全面参与。
这尤其适用于保护儿童免受暴力、虐待和剥削。
[5]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参与“维权”有利于他们促进自身发展和自我保护,通过参与明确自己的法律地位,树立法律意识。
2003年全国律协设立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以来,各地律协相继成立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他们积极为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援助,宣传未成年人保护理念与法律制度,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网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鉴于此,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可以采取设立农村留守儿童“维权”举报电话、维权热线、法律援助部门、维权服务中心、社区维权工作站等维权机构。
并采取各种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维权”意识关爱月、行动月等活动,让他们自觉、自愿地参与其中。
(三)立足现实,放眼未来,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长效机制。
目前一些地方对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宣传教育力度不足。
有些地方则采用“短平快”的做法,希望通过快速有效的方法立即解决存在的问题,马上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是法制教育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从长远看来,必须要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长效机制,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体系,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模式,使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渗透于学校、社区和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这方面学校应成为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为此必须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课程建设和师资力量建设,将法制教育纳入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范畴和学校总体教学计划,组织相关专业人士编写有针对性、实用性、系统性的教材,安排专门的课时进行法制教育。
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制订实施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长期规划或纲要,有计划地培养法制教育师资队伍,还应加强对全体教师法律知识的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的任职教师法律专业知识培训,不断强化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师资力量。
(四)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
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二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互衔接,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更不能相互取代。
不能仅重视法制教育而摒弃道德教育。
法律与道德是两种性质不同而又关系密切的社会现象,中国古代社会的“出礼入刑”产生了双重结果:一方面,道德训诫具有了法律的威势,另一方面,法律规范同时要行道德的职能。
所谓法律的道德化,主要侧重于守法的过程,指的是法律主体把守法内化为一种道德义务,以道德义务对待法律义务。
[6]因此,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要充分认识到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严重状况。
学校和家庭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各有侧重、相互配合,积极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1.王振东.浅析留守儿童犯罪及预防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8.1(上):53.2.唐春梅,姚楚湘.清远农村留守儿童调查[N].南方日报,2008,3.31:A12.3.周虹.对中国儿童权利保护现状的思考—从立法不足及完善谈起,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2008,12(4)(总第38期).4.高菊.对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思考[J].铜仁地委党校学报,2006(6)(总第22期):59.5.派翠西亚•莫恰主编.世界儿童状况特别专刊[J].2009,11:11.6.杨彬.法与道德—乡土中国社会控制的理论把握[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3.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项目名称:黑龙江省农村留守儿童现况调查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1532188)。
)(责任编辑:常山客)Legal Education on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in ChinaLixinAbstract: Left-behind children’s crimes, law violation and illegal infringement in rural areas is on a rise in recent years, which, directly or indirectly, bring bad influence to our society. There is an urgency to reinforce legal education on rural left-behind students.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present legal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on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discusses pertinent and efficient methods in legal education to ensure a healthy and successful growth of the left- behind children, and to provide strategy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and harmonious societyKey words: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legal education, urg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