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学课程设计报告书

合集下载

食品安全营养课程设计

食品安全营养课程设计

食品安全营养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食品安全和营养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培养学生的健康饮食习惯。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维度:1.知识目标:了解食品安全的概念、内容和要求,掌握食品污染的来源、途径和预防措施,理解营养均衡的原则和方法。

2.技能目标:学会辨别食品安全隐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具备制定个人健康饮食计划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食品安全意识,关注自身营养健康,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食品安全基本概念:食品安全的定义、内涵和重要性。

2.食品污染及预防:食品污染的类型、来源、途径和预防措施。

3.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作用、限量和使用原则。

4.营养均衡与健康饮食:营养均衡的概念、原则和方法,健康饮食的制定与实践。

5.食品安全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食品安全案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食品安全和营养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掌握核心概念。

2.讨论法:分组讨论食品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食品安全案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验法:进行食品安全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验证所学知识。

5.小组合作法:分组完成食品安全调研报告,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食品安全和营养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据。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相关的实验设备和材料,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5.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实践案例。

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营养与健康课程设计

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营养与健康课程设计

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营养与健康课程设计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食品营养和卫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并为学生提供了解营养和食品卫生的知识和技能。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食品的营养成分、营养素的吸收和代谢、合理膳食结构、食品安全和卫生、食品中的污染物和添加剂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讲座、案例分享、小组研讨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

同时,本课程也为学生培养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规律提供了途径。

课程目标1.了解食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2.掌握膳食结构和食物的搭配,了解食物对身体的作用及其对健康的影响;3.了解食品安全和卫生的相关知识,包括掌握食品中的污染物和添加剂的种类、来源及其对人体的危害;4.掌握如何选择和存储食品,并学会对不安全食品进行鉴别和处理;5.培养学生的科学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规律。

课程安排第一周: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讲解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作用;•分析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的吸收和代谢过程;•实地考察食品营养成分测定技术。

第二周:膳食结构和食物搭配•分析合理膳食结构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探讨食物的搭配和营养均衡的原则;•实践制作健康的三餐菜谱。

第三周:食品安全和卫生•学习食品安全和卫生规范的制定和实施;•掌握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和化学污染的种类和危害,并了解不同处理技术对食品安全的影响;•研究食品中的添加剂和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第四周:食品的选择和存储•学习如何鉴别和选择优质食品;•掌握食品的贮存、防腐和加工技术;•分析不安全食品的来源、种类和处理方法。

评价方式•考勤和讨论参与度(10%);•小组研讨和演示(30%);•作业和实验报告(30%);•期末作业或报告(30%)。

参考资料•中国人民卫生出版社.《膳食指南》. 北京: 中国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中国环境出版社.《食品安全手册》. 北京: 中国环境出版社, 2015.•朱珠编.《食品营养改良》.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食品营养课程设计任务书.doc

食品营养课程设计任务书.doc

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教师填写)课程设计名称食品营养课程设计学生姓名专业班级设计题目大学生营养膳食调查及膳食设计一、课程设计目的进行膳食调查,了解大学生群体的营养状况,分析存在的营养学问题,并针对不同的营养状况和生活消费水平,在保证营养合理的前提下,设计出相应的合理食谱。

二、设计内容、技术条件和要求1、大学生营养状况调查:内容包括每个学生膳食中食物的品种、营养素、热量、消费水平等。

调查方法:可按学生班、楼层、性别、随机等调查某一个大学生群体(不少于35人)。

2、大学生营养状况分析:进行各种营养素计算,对照国家颁布的有关营养标准,进行分析和评价,找出存在的营养问题及改进方法及措施。

3、设计食谱:针对不同大学生类群的营养状况和消费生活水平,在保证营养合理的前提下,设计出普通档次、中等档次、较高档次三种食谱(包括早、中、晚三餐),列出提供的营养素、热量等,并核算出当前的市场现行价格,并写出相应的设计思路。

4、写出课程设计总结报告:包括大学生营养状况调查报告、营养状况分析报告、设计三种食谱、收获和体会等内容,字数不少于5000字。

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对特定大学生群体进行膳食调查,掌握膳食营养计算、评价和改进的方法;针对不同大学生类群的营养状况和消费生活水平,设计出三种食谱;最后写出课程设计总结报告。

三、时间进度安排第一周周一~周二:准备、查阅资料第一周周三~第二周周二:进行大学生营养状况调查及分析第二周周三~周五:设计食谱、整理课程设计总结报告四、主要参考文献《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陈炳卿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食品营养学》,刘志皋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食品营养成分表》,香川绫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等指导教师签字:2012年2月13日。

大学生饮食营养与健康课程设计

大学生饮食营养与健康课程设计

大学生饮食营养与健康课程设计1. 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帮助大学生了解饮食营养与健康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

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饮食营养知识•饮食健康的指导方针•健康饮食实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饮食营养的基本知识、合理膳食的制定和实践,了解食品安全和营养失衡等方面的危害,学习保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坚持健康饮食,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和身体健康水平。

2. 课程内容2.1 饮食营养知识•营养学基础知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作用及摄入标准•膳食纤维、水、能量等的作用及适量摄入的标准•食物中不同营养素的含量及搭配2.2 饮食健康的指导方针•健康饮食的概念和重要性•健康饮食的基本原则和指南•饮食失调的危害和如何避免•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3 健康饮食实践•常见食材的营养价值和选购方法•健康膳食的搭配和食谱设计•饮食中的误区和改正方法•劳动餐的健康搭配和烹饪技巧3.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答辩等。

师生互动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上教师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讲解,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和问题解答。

在课程结束后,学生将开展一次关于健康饮食实践的小组项目,于期末答辩时展示和评估。

4. 课程评价学生的评价将根据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平时表现:出勤情况、作业提交情况、互动交流情况等。

•期中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期末答辩:评价学生对健康饮食实践的掌握程度,包括项目设计的合理性、实践操作的技能和结果的效果等。

5. 教学资料本课程将提供以下教学资料:•课程PPT•讲义材料•学术论文和资料•实践操作指导6. 结语健康的身体是幸福的源泉,饮食水平和营养状况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课程将从饮食营养和健康方面入手,帮助大学生了解食品的营养成分、选择正确的饮食方式和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

同时,本课程拓展了大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其对饮食和健康的认识和掌握,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食品营养与健康课程设计

食品营养与健康课程设计

食品营养与健康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食品安全和健康变得越来越关注。

然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发展的进步,食品安全和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

作为校园里的健康指导者,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有关食品营养和健康的知识和教育。

因此,本课程的设计旨在向学生介绍有关食品营养和健康的相关知识,并通过课程设计提高学生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认知和重视。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1.掌握基本的食品辨别和鉴别方法。

2.熟悉和理解食品成分及其营养价值。

3.学习食品的做法和考虑食品的清洁,细菌及副作用。

4.熟悉健康饮食的相关标准和规范。

三、课程内容1. 食品的基本分类和成分1.1 食品分类•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矿物质食品•混合食品1.2 食品成分•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2. 健康饮食2.1 食品搭配和搭配技巧2.2 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和方法•饮食中的平衡和多样性•了解您的身体需要什么•控制食品总量,多吃蔬菜和水果•合理控制糖分和盐分的摄入•多喝水,远离酒精和饮料3. 食品安全3.1 食品源清洁控制技巧•食品清洁和消毒•食品的存储和处理3.2 食品细菌和副作用•常见细菌种类和繁殖方式•经常出现在食品中细菌和其副作用4. 健康标准与规范4.1 国家健康标准和规范•蔬菜和水果质量标准•肉类和畜禽副产品的检验标准•食品中添加剂的使用标准和保健功能食品标准4.2 食品质量标准的认识和作用•对食品质量认识的基本要求•如何正确选择和购买食品四、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以下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课程教学:1.讲座2.研讨会3.范例展示4.问答环节5.实践操作五、课程评估和考核课程考核主要以以下几种方式进行:1.期中和期末考试2.教学任务书的完成情况3.课堂作业和实践操作报告六、课程参考资料以下是本课程设计的参考资料:•林氏食品质量管理手册,2016年版。

•食品与营养学教程,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食物中的营养课程设计

食物中的营养课程设计

食物中的营养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食物中常见的营养素种类及其功能,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特点。

2. 学生能够描述平衡膳食的概念,认识到合理搭配食物的重要性。

3. 学生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关系,认识到合理营养对人体发育和健康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分析日常食物中的营养素,学会阅读食物标签,进行简单的食物搭配。

2. 学生具备制定平衡膳食食谱的能力,能够为自己和家人设计健康饮食。

3.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运用营养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食物和营养的兴趣,形成科学的饮食习惯,关注自身健康。

2. 学生认识到食物多样性对健康的重要性,尊重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饮食习惯。

3. 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合理营养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培养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授营养知识,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

课程注重实践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为终身健康打下基础。

同时,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关注健康、关爱家人,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内容1. 食物中的营养素:介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的性质、功能及食物来源。

- 教材章节:第三章《食物中的营养素》- 内容列举: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A、维生素C、钙、铁等营养素的特点和食物来源。

2. 平衡膳食与食物搭配:讲解平衡膳食的概念,指导学生如何合理搭配食物,确保膳食均衡。

- 教材章节:第四章《平衡膳食与食物搭配》- 内容列举:平衡膳食的定义、食物搭配原则、一日三餐的合理安排。

3. 营养与健康:分析营养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介绍常见营养缺乏病及其预防方法。

- 教材章节:第五章《营养与健康》- 内容列举:营养缺乏病的症状、原因及预防措施,如贫血、佝偻病等。

4. 食品安全与饮食习惯:教育学生关注食品安全,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食品营养学教案

食品营养学教案

食品营养学教课设计教师姓名:单位:课程名称:食品营养学合用对象:公选课食品营养学教课设计设计1一、教课内容第1章绪论第 2 章食品的体内过程二、教课目标和要求1.知识目标(1)明确【食品营养学】课程的地位、作用、学习方法和教课要求(2)掌握【食品营养学】的基本观点(3)认识营养科学发展概略(4)认识我国居民的营养情况(5)认识消化汲取的观点(6)掌握消化系统的构成及消化过程(7)掌握消化液的性质、成分及作用2.能力目标经过本课的学习,要修业生达到基本掌握食品营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熟习食品的消化和汲取;为营养配餐确立优秀的基础。

同时能联合实质生活中的问题和需求,从理论上加以提升,为改良学生的营养水平,保证食品的安全卫生,增进学生体质做出贡献。

三、教课要点和难点1.教课要点(1)【食品营养学】的基本观点(2)消化系统构成(3)主要营养素的消化、汲取2.教课难点(1)消化系统构成(2)主要营养素的消化、汲取四、教课方法1.以多媒体教课为主,板书为辅。

2.采纳发问式、启迪式、指引式等方法进行师生互动教课。

五、教课过程含课程导入、讲解、小结、作业等第1章绪论【课程导入】当一个人活到65 岁时,将进食 70,000 餐,经过身体所办理的食品高达 50 吨。

你会吃吗怎么样吃才科学、营养【讲解】 1. 有关基本观点:食品、营养、营养学、营养素、健康、 DRIs 【讲解】 2. 营养科学发展概略;【讲解】 3.我国居民的营养情况;第 2 章食品的体内过程【讲解】 1. 消化汲取的观点【讲解】2. 消化系统的构成及消化过程【讲解】3. 消化液的性质、成分及作用【讲解】 4. 汲取【小结】(1)有关基本观点(2)营养科学发展概略(3)我国居民的营养情况(4)消化汲取的观点(5)消化系统的构成及消化过程(6)消化液的性质、成分及作用(7)汲取【作业】的观点包含哪些指标,各自的含义是什么2.人体所需的最主要的营养素有哪几类3.健康的基本观点是什么4.什么是亚健康六、参照资料(一)教材孙远明主编,食品营养学(第2 版),中国农业大学第一版社,2010 年2月(二)参照书[1]王光慈主编 . 食品营养学(第二版) . 北京:中国农业第一版社 .[2][ 美]. 鲍曼,. 拉塞尔主编 . 荫士安,汪之顼主译 . 现代营养学(原著第八版) . 北京:化学工业第一版社 .[3]王其梅主编 . 营养配餐与设计 . 北京:中国轻工业第一版社 .食品营养学教课设计设计2一、教课内容第 3 章能量与宏量营养素二、教课目标和要求1.知识目标(1)熟习能量的根源及能值(2)认识人体能量耗费的构成和人体能量需要量确实定(3)掌握能量的参照摄入量及食品根源(4)熟习碳水化合物的功能,食品中重要的碳水化合物(5)掌握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与食品根源(6)认识脂类的构成及其特色,脂类的功能(7)掌握脂肪酸和必要脂肪酸(8)熟习水在人体中的含量及散布,水的生理功能,人体内水的均衡(9)认识健康饮水的五大法例2.能力目标经过本课的学习,要修业生掌握能量、碳水化合物、脂类、脂肪酸和水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为营养配餐确立优秀的基础。

《食品营养学》实验大纲

《食品营养学》实验大纲

《食品营养学》实验教学大纲英文名称: Food Nutrition课程编码:学时:课程总学时64学时,实验总学时16学时。

学分:总学分4学分、实验总学分1学分是否独立设课:非独立设课先修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生物化学》等适用专业: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等开课单位:生物与食品工程系撰写人:黄世瑜审核人:×××制定(或修订)时间:2014年9月一、本实验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发展现状《食品营养学》实验课程是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的实践教学课程。

本课程的特点是在掌握食品营养学的理论基础上,锻炼学生的实际技能,学会对食品营养价值进行综合评定。

二、本实验课程的目的、任务和主要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实验教学,增强对《食品营养学》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训学生对食品营养学的基本技能。

要求学生掌握测定食物中某些营养素含量的方法;掌握膳食营养调查的基本操作方法。

能将营养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在《食品营养学》理论教学的同时,通过实验室仪器实际操作,现场指导进行实践性教学,同时可采用多媒体视频演示等方法强化教学。

四、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考核方式采用平时实验出勤,实验态度,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等进行综合评定成绩。

五、实验学时分配六、实验内容安排实验一食物中蛋白质的测定及营养价值评价1、实验目的和要求(1)了解和凯氏定氮法测食品中蛋白质的原理;(2)掌握食物蛋白质含量测定(凯氏定氮法)与计算方法。

氨基酸评分,蛋白质真消化率和表观消化率的测定与计算方法,蛋白质生物价(BV)、净利用率(NPU)、功效比值(PER)的测定与计算方法,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综合评价。

2、实验内容(1)样品消化:食品与硫酸和催化剂一同加热消化,使蛋白质分解,分解的氨与硫酸结合生成硫酸铵。

(2)定氮装置的检查与洗涤(3)碱化蒸馏:使氨游离,用过量硼酸吸收。

(4)样品滴定:以硫酸或盐酸标准溶液滴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2)焦糖化作用与羰氨反应对碳水化合物有哪些影响?
(3)何谓血糖生成指数?对糖尿病患者有何意义?
第四章 微量营养素
第一节 矿物质(2学时)
教学引导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导(复习回顾):5分钟
(1)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4、为什么说小肠是食物吸收的主要部位?
吸收面积大(200m2)
停留时间长,3~8h
毛细管和淋巴管丰富
酶多:有胰液、肠液等消化液
食物已被充分消化
课后总结
一、课堂总结:5分钟
本次课的重点内容:
二、思考题(作业):
(1)什么是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2)简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3)为什么血糖升高可导致糖尿病?
4、如何提高我国人民的饮食营养健康?
课总结
一、课堂总结:5分钟
本次课的重点内容:营养学基本概念、合理营养
二、思考题(作业):
1、你认为我国目前居民存在的营养不足与营养失衡的原因是什么?
2、如何提高我国人民的饮食营养健康?
第一章食物的消化和吸收(2学时)
教学引导
一、(复习回顾):5分钟
(1)人体如何保健? 平衡饮食、有氧运动、心理状态
《食品营养学》课程设计
FoodNutrition (Course Design)
绪 论(2学时)
教学引导
一、复习回顾:5分钟
根据 2004 年国家卫生部公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膳食现状》引入食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及合理膳食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二、课堂教学过程:60分钟
结合教学大纲介绍《食品营养学》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应该掌握的理论与实践重点。首先介绍我国食品营养学的发展史;根据统计资料及数据说明国内外居民营养膳食的发展状况及营养配餐的重要性;重点掌握营养学的有关概念;结合实际情况讲述营养学未来的发展趋势。(5分钟)
吃饭速度也不是越慢越好,一般可以掌握在15-20分钟左右。慢慢地嚼、细细地品,即满足饱腹的生理需求,也能满足我们食物的享受。
2、为什么馒头会越嚼越甜?
吃馒头越嚼越甜,是因为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麦芽糖。
3、胆汁不含消化液对消化不起任何作用吗?
含有胆盐,磷脂。胆固醇,胆色素等有机物及无机物,不含消化酶;作为乳化剂,乳化脂肪。
(2)如何提高我国人民的饮食营养健康? 合理营养
教学过程
二、课堂教学过程:60分钟
运用图片介绍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用课件中流程图来详细讲解六大营养素的消化吸收过程。
三、课堂设问:10分钟
1、吃饭时是否越快越好?
吃饭速度太快,难以做到细嚼慢咽,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另外,吃饭速度太快,也容易在短时间内摄入过多的热量,容易发胖。食物在嘴里充分咀嚼可以减轻消化系统的负担,
启发式讲解膳食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5分钟
我国营养现状与问题:(近20年我国经济增长、居民生活改善、活动量减少)5分钟
(1)营养现状明显改善。15分钟
(2)营养素摄入逐步增加。15分钟
(3)慢性病迅速上升。5分钟
三、课堂设问:10分钟
1、你认为食品价格越贵就越有营养吗?
2、胖人就不缺乏营养素?
3、你认为我国目前居民存在的营养不足与营养失衡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节 脂类(2学时)
教学引导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导(复习回顾):5分钟
(1)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2)食品加工对蛋白质和氨基酸在的变化?
二、课堂教学过程:60分钟
首先讲述脂类的的组成、分类及脂肪酸的分类与命名,重点讲述脂类的生理功能及脂类在食品加工、保藏中的营养问题
三、课堂设问:10分钟
(1)为什么人们吃了含脂类多的食物不感觉饿?
课后总结
一、课堂总结:5分钟
本次课的重点内容:
二、思考题(作业):
(1)分析影响不同生理人群能量需要量的主要因素?
(2)如何测定或估算某一人体或人群的能量消耗量?
(3)怎样通过合理膳食防止人体能量失衡及相应疾病的发生?
第三章 宏量营养素
第一节 蛋白质(2学时)
教学引导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导(复习回顾):5分钟
(4)小肠内的消化酶有哪些?
(5)简述吸收的部位和机理?
(6)根据蛋白质的消化吸收方式说明母乳喂养的优点,而利用牛的初乳制作的保健食品没有作用,为什么?
(7)生吃胡萝卜为什么营养价值低,发酵又为何可提高其营养价值?
第二章 能量(2学时)
教学引导
教学过程
设计
一、教学引导(复习回顾):5分钟
(1)简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1)什么是基础代谢?
(2)什么是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二、课堂教学过程:60分钟
首先讲述蛋白质的组成与必需氨基酸种类及需要量模式;结合自身日常饮食重点讲述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利用率、蛋白质在食品加工时的变化及食物来源。
三、课堂设问:10分钟
(1)食物中蛋白质含量越高质量越好吗?
(2)蛋白质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供能吗?
(2)简述糖类、脂肪及蛋白质的消化与吸收?
二、课堂教学过程:60分钟
简要概述能量的来源与意义;重点介绍人体能量消耗的三个方面,并边讲解边让学生根据自身体重来测定每人每天所消耗的能量
三、课堂设问:10分钟
(1)没有烟,没有火,食物在人体内是如何燃烧的呢?
(2)人在静止时是否就不消耗能量?
(3)人体怎样调节能量摄入?
(3)食品加工中如何控制对氨基酸的不利影响?
课后总结
一、课堂总结:5分钟
本次课的重点内容:
二、思考题(作业):
(1)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2)人体有哪些必须氨基酸?
(3)蛋白质消化率和利用率的计算?
(4)从哪些方面评价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5)食品加工对蛋白质和氨基酸在的变化?
(6)根据谷物类食物蛋白质的构成特点,分析提高谷物类食物营养价值的途径?
(2)为什么油放久了会产生哈喇味?
(3)为什么油条少食用为好?
课后总结
一、课堂总结:5分钟
本次课的重点内容:
二、思考题(作业):
(1)脂类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2)必需脂肪酸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3)油脂酸败的原因及预防?
(4)从哪些方面评价脂肪的营养价值?试评价一种食用油的营养价值?
第三节 碳水化合物(2学时)
教学引导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导(复习回顾):5分钟
(1)脂类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2)油脂酸败的原因及预防?
二、课堂教学过程:60分钟
首先讲述碳水化合物的分类,重点讲述碳水化合物的主要生理功能及食品加工对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三、课堂设问:10分钟
1、
2、
3、
课后总结
一、课堂总结:5分钟
本次课的重点内容:
二、思考题(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