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计大赛实验报告
电子设计大赛设计与总结报告

电子设计大赛设计与总结报告我参加了一场电子设计大赛,本报告将对我设计的项目及整个比赛过程进行详细的描述和总结。
1.项目概述我的设计项目是一个智能家居系统。
该系统利用传感器和控制器来检测和控制家庭各种设备,使得居民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控制灯光、温度、门锁等设备,实现家居自动化管理。
2.设计过程a)设计需求分析在项目开始之前,我首先和团队成员进行了需求分析,明确了设计目标和用户需求。
我们进行了一系列讨论,包括用户对智能家居的期望、功能需求和技术实现等。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确定了整体设计方案。
b)硬件设计在硬件设计方面,我们选择了一款适合我们需求的控制器和传感器,并设计了相应的电路板,以便将传感器与控制器连接起来。
我们还设计了用于用户交互的界面,使得用户可以通过终端设备远程控制家居设备。
c)软件开发在软件开发方面,我们使用了嵌入式开发平台进行应用程序编写。
我们根据硬件设计的要求编写了相应的控制程序,并实现了用户交互界面的设计。
我们还对整个系统进行了测试和优化,以确保系统的稳定和可靠性。
3.比赛过程a)准备阶段在比赛开始之前,我和团队成员充分准备。
我们进行了反复的测试和调试,确保我们的设计符合比赛要求,并且能够在比赛中正常工作。
b)比赛演示比赛开始后,我们向评委展示了我们的设计成果,并演示了系统的功能和性能。
我们向评委详细介绍了我们的设计思路、技术实现和创新点,并回答了评委的问题。
c)结果评定在比赛结束后,评委对每个项目进行评定。
我们的项目获得了较高的评分,并获得了优秀设计奖。
评委对我们的设计和实现给予了肯定,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4.总结与反思通过这次比赛,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和经验。
首先,我学会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通过与团队成员的合作,我们能够更好地完成任务。
其次,我学会了如何进行需求分析和项目规划,这对于项目的顺利进行非常重要。
此外,我也发现了自己在设计思路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足,并得到了评委的建议。
电子设计大赛报告

电子设计大赛报告1. 引言电子设计大赛是电子工程领域的一项重要比赛,旨在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报告将对我们参加的电子设计大赛项目进行详细说明,并总结我们的设计思路、实施过程和成果展示。
2. 背景介绍本次电子设计大赛项目的主题是“智能家居控制系统”。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家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项目旨在设计一个能够远程控制家居设备的系统,提高生活的舒适度和便利性。
3. 设计思路3.1 功能需求我们根据项目要求,确定了以下主要功能需求:1.远程控制家居设备的开关和亮度调节;2.监测家居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并提供实时数据显示;3.提供定时开关家居设备的功能。
3.2 硬件设计在硬件设计方面,我们选择使用Arduino开发板作为主控制器。
并根据功能需求,选用合适的传感器和执行器,如温湿度传感器、LED灯等。
同时,为了实现远程控制功能,我们还引入了无线通信模块,如WiFi模块或蓝牙模块。
3.3 软件设计在软件设计方面,我们使用Arduino开发环境进行程序开发。
首先,我们编写了传感器数据采集、处理和显示的代码。
然后,我们设计了远程控制的接口和相关功能的实现代码。
最后,我们通过编写定时任务的代码,实现了定时开关家居设备的功能。
4. 实施过程4.1 硬件实施在硬件实施过程中,我们首先搭建了Arduino开发板和各种传感器、执行器的连接电路。
然后,根据电路连接图,焊接和固定相关元件。
最后,我们进行了必要的调试和测试,确保硬件部分的正常运行。
4.2 软件实施在软件实施过程中,我们根据设计思路,使用Arduino开发环境编写了必要的代码。
通过逐步调试和测试,我们确保软件部分能够与硬件正常配合,实现设计要求中的各项功能。
5. 成果展示5.1 功能演示我们成功实现了远程控制家居设备开关和亮度调节的功能。
通过手机App或电脑端网页,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远程控制家居设备的状态和亮度。
同时,我们也成功实现了定时开关家居设备的功能,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设定定时任务。
电子设计大赛报告

电子设计大赛报告引言电子设计大赛是一个激烈竞争的舞台,每年都吸引着来自全球各地的青年电子工程师的参与。
作为一项旨在推动科技创新的比赛,电子设计大赛既考验了参赛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对他们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提出了挑战。
我参加了最近举办的电子设计大赛,并在此报告中分享我和我的团队的设计。
设计目标我们团队的设计目标是开发一种智能家居系统,旨在提高生活品质并提供便利性。
这个系统集成了传感器和控制器,可以自动监测和控制家庭环境的各种参数,例如温度、湿度、照明等。
此外,我们还设计了一个用户友好的手机应用程序,通过该应用程序用户可以轻松地远程控制和监测家庭设备。
设计实施我们的设计采用了物联网技术,将传感器和控制器通过无线网络连接在一起。
我们选择了一种低功耗的微控制器作为中心处理单元,该微控制器负责接收和分析传感器数据,并根据用户的指令控制相应的设备。
同时,我们采用了一种高精度的温湿度传感器和人体感应传感器,以确保获取准确的环境参数。
此外,我们还利用蓝牙技术将手机应用程序与智能家居系统进行了无线连接。
设计亮点我们的设计有几个值得一提的亮点。
首先,我们采用了智能算法,该算法可以根据用户的行为模式和环境参数进行学习,从而实现智能化的环境调控。
例如,当用户进入房间后,系统可以自动调节温度和照明,以提供最舒适的环境。
其次,我们的手机应用程序具有可定制的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添加和删除设备,实现个性化控制。
此外,我们还加入了语音识别功能,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指令来控制设备,提高操作的便捷性。
设计成果经过几个月的不懈努力,我们成功地完成了智能家居系统的设计和实施。
我们的系统不仅实现了基本的环境监测和控制功能,而且在用户体验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我们的手机应用程序被广大用户认可,并在测试中获得了积极的反馈。
此外,我们还对系统进行了多次测试和优化,确保其稳定性和可靠性。
结论参加电子设计大赛是一次宝贵的经历,不仅锻炼了我们的技术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展示了我们的创新思维和工程素质。
电子设计大赛实验报告

电子设计大赛实验报告电子设计大赛实验报告引言:电子设计大赛是一个展示学生电子设计能力的舞台,通过参与大赛,学生们可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本文将介绍我们参加的电子设计大赛项目以及我们的设计思路、实验过程和结果。
一、项目介绍:我们参加的电子设计大赛项目是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
该系统可以通过手机App远程控制家居设备,实现智能化管理和控制。
我们选择这个项目的原因是智能家居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希望通过参加大赛来提升自己在嵌入式系统设计方面的能力。
二、设计思路:我们的设计思路是基于物联网技术,将家居设备与嵌入式系统相连接,通过手机App进行远程控制。
首先,我们选用了一款性能强大的嵌入式开发板作为主控制器,并通过传感器模块采集家居设备的状态信息。
然后,我们设计了一个基于Wi-Fi的通信模块,使得开发板能够与手机App进行通信。
最后,我们开发了一个简洁易用的手机App,用户可以通过该App实现对家居设备的远程控制。
三、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首先进行了硬件的搭建和连接。
我们将开发板与传感器模块、通信模块进行连接,并进行了必要的调试和测试。
接下来,我们开始进行软件的开发。
我们使用C语言编写了嵌入式系统的控制程序,并进行了功能测试和性能优化。
同时,我们还使用Java语言开发了手机App,并进行了界面设计和用户体验测试。
最后,我们进行了整体系统的集成测试,并对系统进行了功能和稳定性的验证。
四、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不断的改进,我们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我们的系统能够准确地采集家居设备的状态信息,并能够通过手机App实现对设备的远程控制。
同时,我们的系统还具备了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
在大赛的评比中,我们的项目获得了优秀奖,得到了评委和老师们的认可和赞扬。
结论:通过参加电子设计大赛,我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还提升了自己在嵌入式系统设计方面的能力。
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报告6

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报告61.引言文章1.1 概述:本文是关于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报告的第六篇,将介绍我们参赛队伍在比赛中的表现和项目设计与实现情况。
文章将从参赛队伍的介绍开始,然后详细介绍我们的项目设计与实现过程,以及项目的创新点与亮点。
最后,我们将总结比赛的收获与经验,并展望未来的发展,同时表达感言与致谢。
通过本文,希望能够向读者展示我们在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中的精彩表现和深刻体会。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将对全国电子设计大赛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包括参赛队伍介绍、项目设计与实现以及创新点与亮点的分析。
结论部分将总结比赛的收获与经验,展望未来发展,并致以感言和致谢。
通过三个部分的内容,读者将对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和本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1.3 目的本报告的目的是全面总结和分析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的经历和成果。
我们将介绍参赛队伍的背景和参赛情况,详细描述项目的设计与实现过程,突出创新点和亮点,并从比赛中获得的经验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报告的撰写,我们希望能够向读者展示我们的团队实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能够对全国电子设计领域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同时,也对支持和帮助我们的人员和机构表示感谢。
2.正文2.1 参赛队伍介绍参赛队伍介绍部分:我们参加了今年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我们的队伍由一群对电子设计充满热情和创造力的年轻人组成。
我们的团队成员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包括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和通信工程等领域。
我们团队的优势在于团结合作、互相补充、共同成长。
我们队伍的成员都对电子设计有着深厚的兴趣,经过长时间的合作和讨论,我们终于确定了参赛项目并开始了项目的设计与实现。
在整个比赛过程中,我们团队密切合作,相互协助,不断突破自我,克服困难,最终呈现出了我们项目的亮点和成果。
我们对于参与比赛有着极大的热情和信心,希望通过这次比赛展现我们的实力和创新能力。
2023电子设计大赛报告

2023电子设计大赛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总结和分析2023年度电子设计大赛的参赛情况、项目选题特点、竞赛经验以及赛事亮点等内容。
电子设计大赛是一个具有长期历史和广泛影响力的专业技术比赛,旨在培养和展示学生的电子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竞赛形式,促进学生在电子领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2. 参赛情况本届电子设计大赛共吸引了众多高校的学生参赛,参赛人数达到历史新高。
各参赛队伍在项目选题上展现出创新和多样性。
2.1 选题特点本届大赛的选题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1 物联网应用物联网是当前电子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许多参赛队伍选择了涉及物联网技术的选题。
例如,基于传感器网络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物流追踪与管理系统等。
这些选题展示了物联网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巨大潜力。
2.1.2 人工智能技术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选题关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例如,人脸识别系统、自动驾驶技术等。
这些选题体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实际场景中的广泛应用和前景。
2.1.3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在当今社会,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因此,一些选题着重于环境监测和可持续能源利用等方面。
例如,智能垃圾分类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
这些选题反映了电子设计与环保问题的密切结合。
2.2 参赛经验总结参赛经验的总结是本次大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一些参赛经验的总结和体会:•团队合作:电子设计大赛强调团队合作,鼓励队员之间的密切协作。
团队应明确分工,充分发挥每个队员的优势,并注重沟通与协调。
•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电子设计大赛的核心要求。
参赛队伍应从实际问题出发,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独特的解决方案。
•实践能力:电子设计大赛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赛队伍应注重实际操作,尽量将设计方案转化为真实可行的产品原型。
3. 赛事亮点本届电子设计大赛的一些赛事亮点如下:3.1 创新技术展示大赛期间举办了创新技术展示活动,各参赛队伍将自己的项目进行展示和宣讲。
电子设计大赛报告 (3)

电子设计大赛报告引言本文档旨在记录我们参加的电子设计大赛的过程,包括所选题目、设计方案、实施过程和测试结果等。
此次电子设计大赛是一个宝贵的机会,让我们有机会发挥创造力,学习和应用电子设计知识。
题目选择我们小组经过讨论和研究后,选择了以下题目:智能家居控制系统。
考虑到智能家居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前景,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和实用价值的题目。
设计方案系统架构我们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1.传感器模块:负责感知环境数据,如光线强度、温度、湿度等。
2.控制中心:负责接收传感器数据,并根据设定的规则进行控制和决策。
3.执行器模块:负责执行控制中心下发的指令,如打开或关闭灯、风扇控制等。
4.用户界面:提供给用户使用的界面,可以通过手机应用或者网页来实现远程控制。
技术选型在设计方案选择方面,我们考虑了以下几个关键因素:•可扩展性:选择了基于Wi-Fi的通信协议,这样可以方便地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和集成。
•稳定性:合理选择芯片和组件,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可靠性:通过备份和冗余措施,确保系统在异常情况下能够继续运行。
•用户友好性:界面设计上注重用户体验,提供简洁、易用的操作方式。
在硬件方面,我们选择了以下组件和设备:•控制器:使用了一块强大的单片机控制器,具有足够的计算能力和多个IO接口。
•传感器:使用了多个传感器模块,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光线传感器等。
•执行器:使用了继电器模块和电机模块,用于控制灯和风扇等设备的开关。
软件实施在软件方面,我们主要涉及以下内容:•控制中心软件:该软件主要负责接收传感器数据,并根据设定的规则进行逻辑控制和决策。
•用户界面软件: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应用或者网页来操作和控制智能家居系统。
•通信协议:使用Wi-Fi作为通信协议,确保系统与用户设备之间的高效通信。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了以下几个步骤:1.硬件搭建:根据设计方案,我们一起完成了硬件的组装和搭建。
广东省电子设计大赛报告

广东省电子设计大赛报告1. 引言广东省电子设计大赛是一项旨在推动电子设计创新与发展的比赛,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本报告将对我们参加的广东省电子设计大赛进行总结与分析。
2. 赛前准备在比赛开始前,我们小组成员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我们明确了参赛目标和方向,这是成功的第一步。
然后,我们进行了广泛的调研,了解了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热点问题。
同时,我们也积极参加相关培训和讲座,提高了自身的技术水平。
3. 项目设计与实施我们参赛项目是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系统设计。
该系统可以实现与用户手机的远程通信与控制,提高家居安全性和便利性。
我们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了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在项目设计阶段,我们首先进行了需求分析,明确了系统所需的功能和特性。
然后,我们进行了系统框架的搭建,确定了各个模块的功能和交互方式。
接下来,我们进行了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编程的工作,确保系统的稳定和可靠性。
在项目实施阶段,我们采用了迭代式的开发方式。
首先,我们进行了初步的测试和调试,并及时收集用户反馈,进行改进和优化。
然后,我们进行了系统的集成和综合测试,确保各个模块之间的兼容性和协同性。
最后,我们进行了功能测试和性能优化,确保系统的高效和稳定。
4. 创新与亮点在本次参赛过程中,我们小组展现了一些创新与亮点。
首先,我们采用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能推荐算法,能够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偏好,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家居体验。
其次,我们采用了先进的图像识别技术,可以实现人脸识别和物体检测等功能,提高家居安全性。
此外,我们还引入了机器学习算法,可以自动学习用户的行为模式,并进行智能分析和决策。
5. 比赛成果与反思经过我们小组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参赛项目在广东省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的成绩,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
在比赛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我们在项目开始阶段没有完全明确需求和目标,导致在后续的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难和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江苏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实验报告无线电能传输装置(F题)2014年8月15日摘要:本设计基于磁耦合式谐振荡电路来进行无线电能传输,点亮LED灯。
由于输入和输出都是直流电的形式,因此本系统将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驱动电路(DC-AC),为使直流分量转化成交流电并通过耦合线圈将电能传输给负载,采用LC谐振的方式让回路中电容和电感构成一个二阶LC谐振电路,驱动MOS管形成交流电。
第二部分为发射电路(AC-AC),应用电磁感应原理,在二次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并输给接受电路。
第三部分为电能转换电路(AC-DC),输出的感应交流电经整流桥桥式整流后流入升压电路。
第四部分为升压电路(DC-DC),对整流之后的直流进行升压,防止整流后的电压无法驱动LED。
本设计分模块搭建并对各个部分电路进行原理分析。
在调试时,采用分模块调试,根据调试结果修改参数,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稳定系统。
关键词:磁耦合式谐振荡电路LC振荡电路桥式整流DC-DC升压[Abstract]The design is based on magnetic resonance oscillation circuit coupled to the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lit LED lights. Since the input and output are in the form of direct current, so the system will b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of the drive circuit (DC-AC), is converted into alternating current so that the DC component and the power transmission through the coupling coil to the load, using LC resonant circuit in a manner so that the capacitance and inductance form a second order LC resonant circuit, the AC drive MOS tube formation. The second part is the transmitter circuit (AC-AC),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induced current in the secondary coil and lost to accept circuit. The third part is the power converter circuit (AC-DC), alternating current output induced by the flow into the booster circuit bridge rectifier bridge rectifier. The fourth part is the boost circuit (DC-DC), DC rectified after boosting prevent rectified voltage can not drive LED. The design of the various parts of sub-module structures and principles of circuit analysis. When debugging, using sub-modules debug, modify parameters based debugging results, eventually forming a complete stabilization system.[Key words]Magnetically coupled harmonic oscillator circuit LC oscillator circuit bridge rectifier DC-DC boost目录Equation Chapter 1 Section 12014年江苏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实验报告 (1)无线电能传输装置(F题) (1)摘要:本设计基于 (1)关键词: (1)磁耦合式谐振荡电路LC振荡电路桥式整流DC-DC升压 (1)1系统方案 (3)1.1发射驱动电路方案的论证及分析 (4)1.2接收电路方案的论证及分析: (4)1.3输出电路方案的论证和选择: (4)2系统理论分析与计算 (5)2.1电路设计分析及原理 (5)2.1.1发射驱动电路的设计分析 (6)2.1.2接收电路的分析 (7)2.1.3 输出电路的分析 (9)2.2 发射驱动回路器件的选择及参数计算 (10)2.3接收电路回路器件的选择及参数计算 (10)2.4 发射与接收线圈的选择及参数计算 (10)3电路与程序设计 (11)3.1电路的设计 (11)3.1.1系统总体框图 (11)3.1.2发射驱动电路字系统框图与电路原理图 (11)3.1.3接收电路系统框图与电路原理图 (12)3.1.4发射电路原理 (12)4测试方案与测试结果 (13)4.1测试方案 (13)4.2测试条件与仪器 (13)4.3测试过程及分析 (13)4.3.1测试数据 (14)4.3.2测试结论 (15)附录: (15)发射部分: (15)接收部分: (16)输出部分: (16)1系统方案题目分析:图1 电能无线传输装置结构框图题目给出的电路功能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输入直流电压U1=15V,输入直流电流I1≤1A,驱动电路将流入的直流逆变成交流。
交流通过发射线圈,经无线传输后在接收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
经过电能变换后,整流后的直流给1W的LED供电,其中输出直流电压U2≥8V,输出直流电流I2=0.5A。
系统的输入输出皆为直流,但因为内部有无线传输模块,而无线电能传输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即为广义的AC-AC转换器。
所以驱动电路中必有DC-AC转换器,电能变换电路中必有AC-DC转换器。
三个转换器是本设计的核心。
但是考虑到线圈的耦合系数和电路内部的损耗,初始直流输入15V产生的功率可能不够,所以得进行升压变换,加入第四个转换器——DC-DC。
除此之外,题目还给了两个最优目标:在达成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该无线电能传输装置的效率η;在保持LED灯不灭的条件下,尽可能延长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间距离x。
因此,综合考虑,我们的方案如下。
1.1发射驱动电路方案的论证及分析驱动电路的目的是将直流逆变成交流从而驱动发射电路,以下就逆变方式对方案进行分析。
方案一:选用RC振荡,采用TI公司生产的NE555芯片构成振荡频率约为510KHz的信号发生器,为功放电路提供激励信号,谐振荡放大器由LC并联谐振回路和开关管IRF840构成,将一可调电容器与固定电容相并联来调节谐振频率。
我们对此方案进行了尝试制作,发现该电路回路复杂,功率较大,效应管很容易发热且易烧坏,且对振荡线圈要求较高。
方案二:我们设置了两个MOS场效应管来进行电路驱动。
选用继电器来进行启动,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我们在面包板上预留一些可以直接插独石电容的卡槽,一方面与发射线圈(电感)形成LC振荡电路,另一方面方便我们调频,分析在何种情况下传输效率最高。
综上:对比两者,方案二功耗小而且电路简单,利于我们进行制作。
1.2接收电路方案的论证及分析:接收电流需要经过整流、滤波,现对这部分进行分析论证。
方案一:由于整流电路结构比较简单,所以我们可以采用二极管和电容建出模拟的全波整流桥。
方案二:采用集成整流桥,配合铝电解电容进行滤波。
该方案有比较成熟的芯片技术作为基础。
因此,我们最终选择了方案二。
1.3输出电路方案的论证和选择:输出电路部分比较简单,我们只需用开关控制点亮两只1W的LED灯泡即可。
另外,经过变换得到的电压可能无法满足题干要求,因此我们设计了备用的升压电路。
方案一:选用XL6009芯片进行升压。
图2 XL6009芯片升压模块方案一中升压后输出电压范围为5V~30V ,工作电压为5V~32V ,且外围简单,系统设计方便灵活。
方案二:选用LM2577-ADJ 芯片进行升压。
方案二的输入电压范围为3.5V-40V ,能按照121.23(1/)out V V R R =+进行电压放大,将R1换成滑动变阻器,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的大小我们能调节放大倍数,从而控制输出电压大小。
考虑到传输过程中的损耗和影响耦合系数的因子过多且无法避免,应留有25%的控制余量,所以选用方案二。
2系统理论分析与计算2.1电路设计分析及原理基于磁场谐振耦合的无线电力传输,实际上是将磁场作为传输的介质,通过共振建立发射与接收装置之间的传递通道,从而有效地传输能量。
共振系统又多个具有相同本征频率的物体构成,能量只在系统中的物体间传递,与系统之外的物体基本没有能量交换,在达到共振时,物体振动的幅度达到最大。
基于磁场谐振耦合的无线电力传输理论的基础是耦合模型理论(CMT )。
在耦合模型理论中,对于由两个物体1和2构成的共振系统,设两个物体的场幅值分别为1()a t 、2()a t ,在无激励源的情况时,对一个存在损耗的系统,系统满足方程(1)、(2)式中ω1、ω2是各自固有频率,1、2是固有损耗率,取决于物体的固有(吸收、辐射等)的损失,k 是耦合系数。
用矩阵形式表示即为:对于共振系统,具有相同的共振频率,可以认为ω1=ω2=ω0,1=2=2f π= ,于是可求解得到B 的特征值,即系统的固有频率可见,由于耦合的关系使系统的固有频率分开,之间的差别为2k 。
假设t=0时,已知1(0)a 值,且2(0)a =0,代入jwte ,为简化计算,当k>>时。
可以忽略损耗,求得在物体1、物体2中所含能量表达式为可见,两物体能量的交换最小损失发生在t=π/2k 这一时刻。
耦合系数k 体现了系统的两物体之间传递能量的速率,当k>>时,在t=π/2k 这一时刻,除了比较小的损耗外,能量比较理想地由物体1完全传递到物体2.2.1.1发射驱动电路的设计分析发射驱动电路如图所示:在电路中我们连入了一个发光二极管,用来检测电路是否通路,同时也是一个启动标志。
我们采用双MOS管的组合进行驱动,形成自激振荡。
产生自激振荡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幅度平衡条件|AF|=12、相位平衡条件φA+φF=2nπ(n=0,1,2,3···)其中,A指基本放大电路的增益(开环增益),F指反馈网络的反馈系数同时起振必须满足|AF|略大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