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教材)大学之道全文课件1

合集下载

5.2《大学之道》课件(共31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2《大学之道》课件(共31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内容明明德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
八条目
诵读指导 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 /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 而 后 能 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 始。知所/先后,则/近 道 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 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 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 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 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 是/皆以/修身为本。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① 物格:事物的原理得到推究②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至:极、最】译:事物的原理得到推究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 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 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 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3 .第一段阐述了什么道理?· 人要有目标。明确了“知止”的目标后,才会“定、静、安、 虑、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随波逐流、碌碌无为、虚 度此生。·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知止”到“能得”,“ 知 止 ” 是开端,“能得”是结果每件事情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事 物发展的规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①者,先治②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③其家①明明德于天下:状后,于天下明明德②治:治理、管理③齐 :使动用法,使……齐④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大学”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教学PPT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教学PPT课件

六、辩证思考
有人说,本文关于“大学之道”的论述,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请尝试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
2. 消极的影响:《大学》把人的思想束缚在儒家的思维范围之中,给古代文 人带来思想僵化的缺点。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如不按照“修、齐、治、平” 这条线路来走,轻则斥之为不成才,重则认为离经叛道,大家群起而攻之, 使文人轻易不敢背离。同时, “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的最终目标是为最高 统治者服务的,因此带有浓厚的政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4. 分析本段的论证层次。
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 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
三、文本理解
二、诵读感悟
2. 整体感知文意,梳理结构
大学 之道
三纲 八目
三、文本理解
【文段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1. 积累文言词义
①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②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彰明;后一个“明” 作形容词,美德。 ③亲民:亲近爱抚民众。 ④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⑤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 向坚定不移。
三、文本理解
4. “八目”之间是如何递进论述的?
在对“修、齐、治、平”的论述,先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平天 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诚 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
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 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教学PPT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教学PPT课件
其穷极究处事无物不之到理也,。”探究万物的规律 “获致得,对推世极界也上;万知,事犹万识物也充。分推完极善吾之的知认识识,
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
诚实、不自欺,做到"慎独"
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嚏(zhi) ,则
不端 物得正干其内扰正心;有,所不恐偏惧不,则倚不,得不其动正摇;有,所不好为乐外,则
★★★★ 格致诚正 物知意心
条件关系
达则兼济天下
★★★ ★ 修齐治 平 身家国 天
下 因果关系
三读文本,思考探究
➢ 探究:本文论证方式有何特点?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总分式论证结构,先表明宗旨 “三纲”,然后分条论述具体步骤“八目”,浑然一体。 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 3.采用递进论述的方法,有很强的逻辑关系,剖析深刻。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帧《礼记》誉千秋
在中国许多高等学府的校训都出自《礼记》, 你知道下列校训是哪所学校吗?








大中

学国





温故知新
三礼 《礼记》《周礼》《仪礼》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十三经 “五经”+“春秋三传”
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修身

齐家
目 治国
平天下
人修,养之自其身所,亲完爱善而自辟身(,僻使)焉个,人之修其养所达贱到 恶完而善辟的焉程,度之。其修所身畏是敬八而目辟最焉重,要之、其最所核

《大学之道》统编版高中语文优秀课件1

《大学之道》统编版高中语文优秀课件1
统编版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 新教材 】4《 大学之 道》课 件—语 文统编 版选择 性必修 上册 (共15张PPT)人教版部编版
统编版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 新教材 】4《 大学之 道》课 件—语 文统编 版选择 性必修 上册 (共15张PPT)人教版部编版
• 2.《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 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朱熹将《大学》从《礼记》 中抽取出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 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经此,《大学》与《中 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
统编版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 新教材 】4《 大学之 道》课 件—语 文统编 版选择 性必修 上册 (共15张PPT)人教版部编版
统编版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 新教材 】4《 大学之 道》课 件—语 文统编 版选择 性必修 上册 (共15张PPT)人教版部编版
• 研习文本。 • (一)自主学习 • 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文章,在课本上标注重要词语。并记
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
• 题解 • “大学之道”,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 • “大学”,在古代指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
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 节。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 修己治人”的学问。 • 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 则。
《大学之道》
• 【学习目标】 • 1.积累文学常识。 • 2.理解文意,准确翻译。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 4.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课件(共32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课件(共32张PPT)

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①道:道理。②明:美好的
B.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①亲:亲近爱抚。②止:停止
C.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①静:心不妄动。②安:平安
D.物格而后知至
①格:推究。②知:知道
B.“止”,应译为“达到” C. “安”,应译为“性情安和” D. “知”,应译为“认识”
《礼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 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 所编,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 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 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 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 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 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 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 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 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研读文本 把握内容
➢ “三纲领”具体指什么? “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完善自己的自觉性, 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 “亲民”即“新民”,就是帮助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 即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 品质,为治国平天下奠定精神基础。 “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 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 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 众,在于使自己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大学之道ppt精品课件1新版本【统编版】

大学之道ppt精品课件1新版本【统编版】

“修、齐、治、平”之外王之道
平天 下
治国
修身
齐家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 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 此谓一言偾(败坏,破坏)事,一人定国。 故治国在齐其家。
——《大学》
齐家治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
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八目”之间关系:
“格物、致知”之认知工夫 “正心、诚意”之修身工夫
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做章句,为《论语》 《孟子》做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降,《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
“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与 “8-14岁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的“小学”相对。
真诚,不存虚妄。慎独不自欺,求实而自慊(满足)
诚意
心正:防止情感偏向,用理智驾驭情感,修养 正心 中正平和的心态,做到情理和谐,符合礼仪法度。
人心本来亲近所喜爱的、轻视所厌恶的、畏服所敬重的、同情所怜悯 的、傲视所怠慢的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心不正,则往往容易陷入偏狭而一 味地偏爱、偏恶、偏重、偏护、偏轻,因此正心以修身首在防偏、纠偏。 只有不偏、不过、不贪、不纵,才算做到了修德立身的基本和根本,否则 偏者不明、贪者无厌,何以成君子?
思考:《大学之道》在实现人生 价值中的指导意义
大学校训中的《大学》格言
郑重其事: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
河南大学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得】处事合宜。
“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东南大学 《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Add your title

《大学之道》ppt课件—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ppt课件—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
【学习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理解文意,准确翻译。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4.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065505
所 薄 者 厚


是 其皆
齊 至 在诚 欲身其 治 古
而后
齊后 意 而 身诚
后 修意 圈 身诚 治 修而 圆 而后 治 后心 而 家正
·研习文本。
(一)自主 ·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文章,在课本上标注重要词语。并记
·积累词语:
· 1.道:
· 2.明明德
· 3.亲民:
· 4.止:
· 5.知止:
· 6.静: · 7.安:
· 8.虑
· 9.得:
·10.齐其家:
·11.修其身:
·12.致其知: ·13.格物:
·14.庶人:
·15.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礼记》部分章节,积累名句。 ·2.思考:当今社会,我们如何借鉴学习“八目”的内容?
下治修 国身
入务
谢 谢 观(

【新教材】4《大学之道》课件—语文 统编版 选择性 必修上册 (共15页)
·小结
· 《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 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养的一致性。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 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 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 恒敬之。"不歧视他人,人不与之立异。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 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连接。

《大学之道》课件(共4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课件(共4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
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
“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
“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
“经”,宋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唐以后,《礼记》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之一
“三礼”
《礼记》 《周礼》 《仪礼》
“十三经”
汉代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 于学官,为五经;唐代加《周礼》、《仪礼》,并将《春秋》 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为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 《尔雅》为十二经;南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聚麀:父子共一母,比喻乱伦秽行。
二、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抟饭,毋放饭,毋 流歠,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 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嚃[tà]羹,毋絮 羹,毋刺齿,毋歠醢[hǎi]。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亨。 客歠醢,主人辞以窭[ jù]。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 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 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怎样实现“三纲”?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七个步骤
止 达到“至善”境界

志向坚定不移
链式的因果关系
安 静
性情安和
心不妄动

思虑精详

处事合宜
人要有目标。有了“止”目标后,才会“定、静、安、 虑、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随波逐流、碌 碌无为、虚度此生。
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知止”到“能得”, “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每件事情都有本 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明明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白对译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 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 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 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问题探究
“三纲领”
止于至善。朱熹:“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 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也,盖必其有以尽天理之极而无 一亳人之欲之私也。 蒋介石认为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精益求精”、“以求 至乎其极的意思”; 一种是"择善固执"、“止其所止”的意思。
《大学》的作者
《大学》一书,为春秋时孔子的门徒曾参所著。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 曾氏,名参(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读shēn,一读cān),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 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 。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 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 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 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 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 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 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问题探究
《大学》的主体是“三纲领”“八条目”,请在文中将其找出来。
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分“经”“传”两部分:“经”指的是道、根本、原则和规律;“传”则用 以诠释“经”的。大学的经文名为“大学之道”,其内容有“三纲八目”之分。 “纲”是大纲、纲领,指主要的部分;“目”是细目,大项中再分的小项;纲目即大 纲和细目,古有“纲举目张”一说。《大学》“三纲”指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 “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代指研究国家和社会管理的学问,相对于小学。小学是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现在泛指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包括高等专科学校、学院、综合性大学等。
文白对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 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 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 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 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 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 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 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 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 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关于“大学”
周代的大人的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相对小学而言。小学为奴隶主子弟中幼童至少年接受教育的 场所,大学为15岁以上奴隶主青年子弟接受教育的场所
《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
由周代大学发展而来,成为汉代及以后各封建朝代的太学。
《汉书·礼乐志》:“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於国,设庠序以化於邑。”
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 认识推到极致。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壹是:一概,一律。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 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 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 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 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 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 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意欲使自己意念真诚的人,则先要获取知 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 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 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 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 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 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 根本。
导入:四书是指哪四本书?
《大学》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 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 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 《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 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 和“八条目” ,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 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问题探究
“三纲领”
“明明德”。程颐说:“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 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 则有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中庸》:“天命之谓 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问题探究
“三纲领”
“亲民"。程颐:“亲,当作新。朱熹:“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字' 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王阳明:“亲民,亲近 民众"。亲民是在明晓自身本性的善德之后,帮助自己及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 东西,使他们同样能够达到与自己同样心灵纯洁的境界。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 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 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明明德:彰明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彰明。 明德,美好的德行。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 “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 志向坚定不移, 静:心不妥动。 安:性情安和。 虑:思虑精详。 得:处事合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