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爱伦坡侦探小说犯罪心理的分析

对爱伦坡侦探小说犯罪心理的分析
对爱伦坡侦探小说犯罪心理的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中美饮食文化差异及其相互影响

2 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3 论奥斯丁女性主义观点在《爱玛》中的体现

4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幽默

5 观《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教育失败

6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Black English from Social Perspectives

7 中文商标英译研究

8 身势语在演讲中的重要性和运用研究

9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负迁移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10 礼貌原则在商贸信函中的应用

11 爱伦?坡的《乌鸦》中的浪漫主义分析

12 中西饮食文化的对比

13 Analysis of the Personality Change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Grapes of Wrath

14 The Two Mrs.De Winters of Manderly─The comparison between “I”and Rebecca

15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创伤和治愈

16 Miss Havisham: an Imprisoned Woman in Great Expectations

17 超验主义在《瓦尔登湖》中的应用及其对现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18 文化差异视域下英语报刊硬新闻的翻译

19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象征主义的研究

20 浅论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及其女性主义意识

21 从《恋爱中的女人》看劳伦斯的男性霸权意识

22 从消费社会学探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美国梦的幻灭

23 永恒的精神追求—《天使,望故乡》的精神主题分析

24 《生活大爆炸》言语幽默语用分析(开题报告+论)

25 A Study of Narrative Strategies in Beloved

26 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27 对比分析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区别

28 苔丝的悲剧成因浅析

29 An Analysis of Middlem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s

30 论如何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31 《红色英勇勋章》主人公刻画手法分析

32 初中英语读写技能综合教学模式研究

33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奶妈与《西厢记》中红娘的人物形象对比

34 《青春》中的孤独主题分析

35 《名利场》利蓓加?夏泼和《简?爱》简?爱的对比研究

36 《雾都孤儿》中的反犹主义

37 从旅游看中美核心文化差异

38 《恋爱中的女人》人物及其人物关系的象征分析

39 《威尼斯商人》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40 归化和异化策略在《红楼梦》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应用

41 浅析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

42 试析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人物形象

43 《厄舍屋之倒塌》中的哥特元素分析

44 浅析初中生英语写作问题及对策

45 浅析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补偿策略

46 论华兹华斯的自然观

47 从《透明的东西》探讨纳博科夫的时间意识

48 探究哈利波特的英雄成长之路

49 解析《永别了,武器》中亨利的人物形象

50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he Light of the Skopostheory:A Case Study of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51 On the Character of Scarlett O’Hara and the Transition of American Society

52 边缘人群的孤独与无奈——对《夜访吸血鬼》中路易斯的研究

53 A Magic World: A Study of Magic Agents in Harry Potter

54 学生写作中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及其改进方式

55 《简爱》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从温和的女性主义视角分析

56 On the Application of Polysystem Theory In the Two Versions of Hamlet

57 《美国悲剧》中的对比手法运用研究

58 Advertising and Its Application

59 哥特元素在《宠儿》中的运用

60 中西方快餐的文化差异

61 解析《红字》中清教主义对人物性格的塑造

62 清教思想在《失乐园》中的体现

63 论谭恩美《喜福会》中文化身份迷失与探寻

64 孤独的神秘与永恒的自由追求——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

65 《杀死一只知更鸟》中主人公的成长危机

66 论《金色笔记》中的象征手法

67 《恋爱中的女人》欧秀拉和古迪兰的性格对其爱情观的影响

68 存在主义与海明威的“硬汉形象”

69 简析《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

70 中西婚姻文化差异

71 浅析MSN交谈中的话语标记语

72 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对比研究——以“死亡”委婉语为例

73 翻译中的性别--《简?爱》几个中译本的女性主义解读

74 用批评性语言分析中美主要矛盾

75 科技英语语篇中被动语态语篇功能的分析

76 从华裔女性文学看东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与融合——以华裔女作家林湄及其作品《天望》为例

77 探讨《根》中黑人与美国人的根

78 分析文化差异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影响

79 《宠儿》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80 浅析哈克贝利的叛逆精神

81 汉民族节日名称英译中的文化价值取向研究

82 从《老友记》探究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83 礼貌原则在国际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84 学生不同个性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85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

86 论伊恩?麦克尤恩作品《赎罪》中的道德观

87 试析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

88 解析电影《黑暗骑士》中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

89 论爱伦坡小说中的哥特式风格

90 研究网络语言的特点,影响以及其规范性

91 不同国家的商务谈判风格及其对策

92 从目的论角度比较研究《彼得?潘》两个中文译本

93 英语商务信函的文体和语言特点

94 《红字》中珠儿和相关元素的象征涵义

95 美国俚语的文化特征及社会功能

96 圣经对J.K.罗琳创作《哈利?波特》的影响——对《哈利?波特与凤凰社》的写作手法及其宗主题的研究

97 The Interpretation of A Rose for Emi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98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99 章回体小说开篇叙事标记语翻译初探——以四大古典名著为例

100 (英语系经贸英语)电子商务bc运营模式——以亚马逊为例

101 美国战争电影的人性和文化透视--以《拯救大兵瑞恩》为例

102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动物习语的互译

103 交际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04 浅析《红字》中的象征意义

105 试析修辞技巧在英语广告中的应用

106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对《小妇人》的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研究

107 商务英语的特点及翻译技巧

108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109 A Study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Barn Burning

110 残酷的现实与审美愉悦——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崇高美

111 《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探究

112 归化与异化策略在字幕翻译中的运用

113 澳大利亚英语词汇和澳大利亚文化

114 英汉委婉语比较研究

115 解析《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必然性

116 从社会习俗角度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

117 Perception of the Beat Generation through John Lennon

118 在文化教学中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19 Comparison of Color Word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

120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应对技巧

121 从中美商务谈判语言看中美文化差异

122 广告英语的修辞特点分析

123 中学英语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124 《黛西米勒》中道德冲突的表现分析

125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Chinese and British Wedding Culture 126 《论语》中“孝”的英译——基于《论语》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127 论女性主义对翻译标准的影响

128 A Study on Developing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129 残酷的现实与审美愉悦——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崇高美

130 西方饮食文化给中国餐饮业经营者带来的若干启示

131 济慈六大颂诗的意象

13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33 英汉“去除”类运动事件表达异同的对比研究

134 从跨文化角度对商标翻译的研究

135 论《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人物性格

136 从认知角度看“水”的一词多义现象

137 中美商务接待文化差异

138 《红字》中霍桑的女性观

139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对比分析

140 《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夏洛克性格分析

141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餐桌礼仪

142 关于《哈利波特》中对种族主义批判的研究

143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与《失乐园》中的撒旦的反叛者形象比较

144 《呼啸山庄》爱情悲剧的原因探析

145 论《荆棘鸟》中人性和宗教信仰的矛盾冲突

146 《还乡》中哈代的自然观

147 从合作原则谈影视翻译策略——以《功夫熊猫》为例

148 电影字幕英汉翻译中网络流行语的现象研究

149 英汉同义词对比及翻译

150 英语动画片中的中国元素探究

151 功能对等理论透视下的影视片名翻译

152 旅游广告资料翻译探讨

153 中美大学生课堂讨论话语性别差异对比

154 浅析《警察与赞美诗》中欧?亨利的写作风格

155 体态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156 《紫色》所体现的“黑人性”

157 A Diachronic Study on Sexism in English Lexicon

158 体育新闻英语文体特点分析

159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餐桌礼仪

160 Angel and Devil: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Heroe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61 模糊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功能研究

162 基于语料库的汉语空间隐喻认知分析——以前后为例

163 模糊语在英语广告中的语义分析

164 高中英语“后进生”产生的原因以及补差方法研究

165 公示语英译错误分析

166 On Social Function of English Euphemism Expression

167 透过七夕和情人节看中西文化差异

168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红楼梦》颜色词的英译

169 A Study of Hawthorne’s Notion of Science as Shown in “Rappaccini's Daughter”

170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浅谈商标翻译

171 广告中的熟语模因探析

172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News Headlines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

173 奥斯卡?王尔德《快乐王子及其他》的唯美主义

174 英语会话中间接拒绝语的语用研究

175 Translation of Gududeqi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ian Zhongshu’s Realm of Sublimation 176 北京奥运官网英译:功能主义视角

177 中西方家庭教育对比研究——从《傅雷家书》和《致儿家书》的对比

178 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

179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on Politeness

180 浅析《小妇人》中的女性价值观

181 从历届美国总统访华演说探讨其对中国所传递的价值观

182 《宠儿》女主人公赛斯人物形象分析

183 浅谈英语在未来的国际地位

184 论关联理论在商业广告翻译中的运用

185 目的论下的修辞手法翻译: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两个汉语译本为例

186 对《红字》中完美人性的求索--浅析海斯特与丁梅斯代尔的自我思想较量与精神升华187 《老友记》中幽默的翻译

188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s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89 英汉礼貌原则的比较分析

190 组织学习障碍及相应的对策

191 论《格列佛游记》的社会意义

192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叔叔的性格分析

193 简?奥斯汀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194 论关联理论在商业广告翻译中的运用

195 《魔戒》中的女性人物

196 《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人物分析

197 浅谈非语言交际中的手势语

198 对爱伦坡侦探小说犯罪心理的分析

199 浅谈英语“根据”表达法

20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大学生犯罪心理学(作业)

大学生犯罪预防 摘要:当代大学生犯罪现象越来越严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针对这一现象,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当代大学生的伏罪特点、原因以及如何预防大学生犯罪。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犯罪特点;犯罪原因;预防犯罪 引言 大学生犯罪,是当今世界的一大严重社会问题。深入研究大学生犯罪问题,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不仅关系到社会治安、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目前,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已涉及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多种消极因素综合作用的后果。大学生犯罪现象如果得不到遏制,就会毁掉一批又一批青少年的美好前程,进而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其危害的严重性、长远性不言而喻。因此,大到国家、社会的各个部门,小到社区、学校、家庭,都有责任互相配合、共同行动。针对当前大学生犯罪的现状与趋向,加大防范力度,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全方位预防网络。当代大学生犯罪率不断上升的基本原因在于市场经济带来的急剧变迁和社会机制以及个人机制的弱化、学校弊端的影响、多元文化、不良媒体文化的影响以及人文主义的缺失。防范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的基本对策在于必须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全体制、改进作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法制建设以及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等各方面综合出发。大学生犯罪的现象日益严重,给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下面就如何做好预防大学生犯罪工作,减少大学生犯罪,浅谈几点看法。 一、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特点: (一)、犯罪数量逐年增加。 据调查,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自1999年起开始上升。2004年比2003年增加了54.5%,2005年较之2004年又增加了97.1%。 (二)、犯罪类型多样化。 大学生犯罪多以伤害型和财产型为主,但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类型案件。大学生犯罪开始向多样化和智能化发展,犯罪手段比一般犯罪表现出高智能、高技术性以及高隐蔽、高危害性。比如轰动一时的郑州银行被劫案,主犯儿子是警校毕业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反侦察能力,因此,是破案难度增加;还有某些博士硕士利用所学科学知识,从事高科技犯罪等等。 (三)、犯罪主体范围扩大。 在前几年,犯罪大学生多出普通大专院校,而现在来自重点大专院校甚至名牌院校的犯罪大学生较往年明显增多。据上海一项关于“校园犯罪”的调查,在犯罪的51名大学生中有16人来自重点院校,占了总数的31%。在大学生犯罪中,其中不乏博士生和硕士生,例如在2001年大学生犯罪案件抽样调查28件34人中,就有硕士研究生2件2人法官在调查中还发现,女大学生犯罪也在增加,在2002年67名犯罪大学生中,女大学生有11人,其中盗窃10人。 二、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 (一)、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改变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说明人的一切活动都具有鲜明的社会性色彩,只有人的社会属性才是人的

100部最佳英语小说推荐

偶尔也做一回善事。。。 嗯。。我都下过的。这边的情况是教育网加迅雷。所以一般大学里都能下吧。。。 评选人是《时代》评论家Lev Grossman和Richard Lacayo,评选时限为1923年(《时代杂志》创刊的年份)至今,范围是全世界,语种是英语。100部小说名单如下(依篇名字母排序): The Adventures of Augie Marchby Saul Bellow 下载pdf All the King’s Menby Robert Penn Warren American Pastoral[美国牧歌]by Philip Roth 下载doc An American Tragedy[美国悲剧]by Theodore Dreiser 下载pdf Animal Farm[动物农庄]by George Orwell 下载pdf Appointment in Samarraby John O’Hara Are You There God? It’s Me, Margaretby Judy Blume The Assistantby Bernard Malamud At Swim-Two-Birdsby Flann O’Brien Atonementby Ian McEwan Beloved[宠儿]by Toni Morrison 下载doc,pdf The Berlin Storiesby Christopher Isherwood The Big Sleep[夜长梦多]by Raymond Chandler 下载pdf The Blind Assassin[盲人杀手]by Margaret Atwood 下载pdf Blood Meridian[血色子午线]by Cormac McCarthy 下载pdf Brideshead Revisitedby Evelyn Waugh TheBridgeofSan LuisReybyThorntonWilder Call It Sleepby Henry Roth Catch-22[第二十二条军规]by Joseph Heller 下载doc The Catcher in the Rye[麦田里的守望者]by J.D. Salinger 下载Ebook

犯罪心理痕迹的分析步骤和方法

收稿日期 2007 02 15 作者简介 潘守信(1976-),男,江苏省宿迁市公安局宿城分局项里派出所民警,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犯罪心理痕迹的分析步骤和方法 潘守信 (江苏省宿迁市公安局宿城分局,江苏宿迁223800) 摘 要 根据心理的实质及心理与行为的关系,我们不难发现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的基本途径:犯罪心理痕迹 犯罪行为活动 犯罪心理活动及其状态 犯罪人的主体状况及现场情境 犯罪人基本情况及基本案情。根据犯罪心理痕迹研究利用的这一思路和模式,可探索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的步骤和方法。 关键词 犯罪心理;心理痕迹;步骤;方法 中图分类号 D 6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2391(2007)03-0044-03 On t he analysis steps and m easures on the cri m e psychology m arks Pan Shoux in (Jiangsu Suq i an Publi c Secur i ty Bureau ,Suqian 223800,Chi na) Abstrac t :A cco rd i ng t o t he na t ure of the psycho logy and the re lati onship be t w een t he psycho logy and acti on ,w e can fi nd the basic w ay to analyze the cri m e psycho logy m arks :the cr i m e psy chology ma rks t he cri m e actions the cri m e psycho l ogy acti on the cri m e bas i c situati on .W e explore the steps and measures o f the cr i m e psycho logy m arks accordi ng t o the cri m e psycho l ogy m arks resea rch . K ey word s :t he cr i m e psy chology ;t he psycho l ogy m arks ;steps ;m easure .根据行为与心理及影响、制约和决定心理活动的有关因素之间关系的心理学原理,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化,其实质是行为人的行为动机、个性 特点、情绪状态、知识、经验、习惯等构成的主体状况与特定情况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心理活动的产物和心理状态的反映。行为与主体状况及情境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亦即行为人的主体状况和情境决定其行为及特点。同时,它还一定程度地反映着行为人的生活环境和经历等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因此,根据人的行为活动,可以分析判断行为人的心理活动及其个性特点,分析判断当时的情境条件,分析判断他所生活的环境和经历,从而从已知追溯未知,描述刻画出行为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心理面貌和特点。犯罪心理痕迹的研究利用正是基于这一基本的心理学原理。犯罪人无论是其行为动机还是行为时的情绪状态、作案经验、行为习惯、与侵害对象的关系状况以及有关个性特点、 心理面貌及其生活环境等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通过犯罪行为所遗留的犯罪心理痕迹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或折射出来。这样,就为 我们分析案情、刻画罪犯形象提供了相关依据。 一、犯罪心理痕迹研究的步骤 根据心理的实质及心理与行为的关系,我们不难获得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的基本途径:犯罪心理痕迹 犯罪行为活动 犯罪心理活动及其状态 犯罪人的主体状况及现场情境 犯罪人基本情况及基本案情。根据犯罪心理痕迹研究利用的这一思路和模式,侦查实践中对犯罪心理痕迹进行研究利用的步骤及要求如下:充分发现和收集犯罪现场遗留的各种心理痕迹。把对现场痕迹物证的分析、判断与犯罪心理痕迹的分析、判断充分结合起来,对现场要作全面客观的记录,不能忽视和放弃任何当时认为不重 44 2007年5月 第3期 总第96期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Journal o fH ubei U niversity of Po lice M ay .2007 N o .3 Se r .N o .96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马加爵事件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马加爵事件 一、案例简介 (一) 马加爵简介 籍贯:广西人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人。 1997年考上宾阳中学,为广西重点中学。 家境:四个子女,家境贫困。另有一女考上大学。取名:父亲 为儿取名马加爵,意喻“加官进爵” 智力: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中获二等奖;计划性杀人,化装 乞丐逃追扑等行为表明其智力高。 (二)案件梗概 2004年2月23日在云南大学学生宿舍317房发现四具被害尸体。 2月24日公安部发出A级通缉令。 3月15日罪犯在海南三亚被抓获。 4月22日被判处死刑。 6月17上午9时被枪决。 (三)犯罪起因邵瑞杰:马加爵大学三年半最好的朋友,因为 打牌与马加爵发生口角,批评了马加爵的为人,于是被杀。 马加爵供述:“我跟邵瑞杰很好,邵还说我为人不好。我们那么 多年住在一起,我把邵当作朋友,真心的朋友也不多。想不到他们 这样说我的为人。我很绝望,我在云南大学一个朋友也没有……我 把他当朋友,他这么说我,我就恨他们。” 唐学李:没有在邵瑞杰 和马加爵的夺命牌局中争吵,也不曾和马加爵有任何过节。在唐学 李女友看来,二人甚至算是不错的朋友,唐平时喊马加爵“马哥”,

从来没有言语不慎得罪马加爵,只因为他暂时借住在马加爵宿舍里,那两天又总是睡在宿舍不爱出门,妨碍了马加爵的杀人计划,因而 被杀。马加爵亲口承认为什么第一个杀唐:“不是先后的问题,而 是下手的机会来了,他恰好那时在寝室。如果是别人,结果也会一样。” 龚博:和马加爵从来没有冲突,来往不多,同样没有参与马和 邵的牌局,因为过生日没请马加爵,而邵瑞杰又用此事教训马加爵:“就是因为你人品不好,所以龚博过生日都没叫你”因而被马加爵怀恨,惨遭杀害。 杨开红:马加爵正在宿舍里处理杀死邵瑞杰时留下的血迹时, 恰巧来到马加爵的宿舍找人,马加爵担心事情泄露,杀害了杨开红。 二、犯罪心理案例分析 (一)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是马加爵犯罪心理的“滋生点” 心 理学认为: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人的犯罪心理的来 源同样是对客观世界消极因素能动反映的结果。马加爵生活的社会 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消极因素,为马加爵犯罪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土壤”,从宏观社会环境来讲,尽管整个社会进步在加快,社会更注重 人的生存和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目前社会仍存在较为严重的“贫富差 距加大”现象、“人生存和发展的不平等”现象、社会价值取向的功利 主义现象、社会交往中的“市侩化”现象。这些宏观社会环境中的消 极因素尽管不可能直接对马加爵个人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它的影响 会通过与马加爵生活息息相关的微观社会环境折射出来。马加爵家 庭的贫困无法为他提供大学生活的基本物质需要,让他时常感到经

100部最佳推理小说排行榜

100部最佳推理小说排行榜 1 ―The Complete Sherlock Holmes‖, Arthur Conan Doyle.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英】阿瑟?柯南?道尔群众出版社 推理小说中的《圣经》,也是每一个推理迷必备的案头书籍。从《血字的研究》诞生到现在的一百多年间,福尔摩斯影响力早已越过推理一隅,成为人们心中神探的代名词,无数人凭它跨入推理之海,排名第一,名至实归。 2 ―The Maltese Falcon‖, Dashiell Hammett. 《马耳他之鹰》【美】达希尔?哈米特上海译文出版社 推理小说流派众多,旁支横斜,但解谜本格始终占据着正统主流的地位,唯一有能力和它分庭抗礼的大概也只有汉密特和钱德勒撑起的硬汉派了。哈米特不是第一个写硬汉小说的作家,但他是第一个给硬汉小说注入文学素质和心理深度的作家,为推理小说开辟了另一块战场。哈米特一生创作五部长篇小说,竟有四部作品入选百大榜(《戴恩家的祸崇》除外)。《马耳他之鹰》是号称‖胜过海明威任何一部小说‖的冷硬派经典,有人说即便你不喜欢也应该读一下,体会一下另一种风格的侦探小说。在兰登书屋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上也排名第56位;另三部进入百大推理的为《瘦子》(31)、《血腥的收获》(39)和《玻璃钥匙》(88)。本书电影版由亨弗莱?鲍嘉主演,名列美国二十世纪百部最佳影片第23位。 3 ―Tales of Mystery and Imagination‖, Edgar Allan Poe. 《爱伦坡短篇小说选集》【美】爱伦?坡人民文学出版社 侦探小说鼻祖的作品,推理小说的开山之作,几部短篇就算在今天看来也颇有特色,五篇短篇侦探小说开创了后世侦探小说的五种常见形式。文学大家爱伦?坡利用短小的篇幅制造出缕缕不绝的悬疑之感,在严谨的逻辑推理之中融入奇幻情节,并用诡谲的文笔锦上添花,迄今也没几个短篇作家办得到,从这个意义上说,爱伦?坡永不过时。 4 ―The Daughter of Time‖, Josephine Tey. 《时间的女儿》【英】约瑟芬?铁伊华夏出版社 铁伊是1930年代以后,推理史上第二黄金期三大女杰之一(另二位为阿加莎?克里斯蒂、多萝西?塞耶斯)。她一生只写有八部推理小说,部部精彩,是推理史上极少数一生没有任何失败作品的大师。这其中有三部入选百大榜:《时间的女儿》、《法兰柴思事件》(81)和《博拉?法拉先生》(90)。本书即是铁伊最著名的作品,属历史侦探小说范畴,曾在英国侦探小说作家协会票选中荣膺史上第一名。名侦探格兰特探长因为脚伤住院,偶然看到一张英王理查三世的画像,激起了他的兴趣,他要探究四百年前的案件,寻求塔中王子的被杀真相……

试析犯罪心理痕迹在侦破案件中的运用

试析犯罪心理痕迹在侦破案件中的运用 [摘要]根据洛卡德物质交换原理,犯罪分子在犯罪现场实施犯罪行为,必定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在现场上,自觉或不自觉地遗留下其活动的痕迹。依痕迹存在形式不同,可将现场犯罪痕迹分为物质痕迹和心理痕迹。侦查人员在勘查犯罪现场时,通常对手印、足迹等传统上的物质痕迹比较重视,但对心理痕迹即对犯罪嫌疑人作案时的心理特点重视不够。任何一个犯罪现场的形成,都与犯罪行为人的内心活动分不开的,这就要求勘查人员能够依据犯罪心理学原理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将心理痕迹和物质痕迹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印证、相互支持,掌握更多的犯罪信息,为分析案情、刻画嫌疑人、确定侦查方向提供依据。 [关键词]犯罪心理痕迹;系列杀人案件 犯罪现场存在着有形的物质痕迹和无形的心理痕迹。犯罪现场的心理痕迹属于行为留痕的一种特殊的、抽象的反应形态,这些无形的心理特点通过犯罪行为间接地反映在犯罪现场有形的物质痕迹之中,客观地反映了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意识和心理活动。在犯罪现场勘查的实践中依据犯罪心理学的有关原理,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推断出现场特定物质痕迹所反映出来的特定的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动机目的、作案时的心理活动、典型的个人性格、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特定特征,从而为寻找犯罪嫌疑人提供线索。 一、犯罪心理痕迹 所谓犯罪心理痕迹,指的是犯罪嫌疑人在犯罪现场作案过程中实施相关犯罪行为时,通过遗留在现场上有形物质痕迹或通过相关人员的记忆、描述而表现出来的犯罪嫌疑人特定、一致、典型的心理特点及其独特的思维现象。①它具有客观性、可知性、间接性、相对稳定性、人身特定性等特点。 现场心理痕迹以物质痕迹为载体,与物质痕迹所蕴含的内容具有一致性。现场心理痕迹通过物质痕迹得以体现,所以,以现场心理痕迹分析为基础,反过来分析物质痕迹,从而可以使物质痕迹的利用更科学合理,更有利于刑事案件的迅速侦破。 二、利用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系列杀人案件的重点内容② (一)分析犯罪分子的个性特征 犯罪人为了实现犯罪目的以及受犯罪行为习惯的支配,实施同一类型的犯罪往往使用相同的作案手法。具体说来犯罪分子在第一次作案成功后,其行为方式在大脑皮层中建立了刺激,以后在相似条件下作案时,一般都会沿袭此类方法。 (二)分析犯罪分子实施犯罪活动的过程 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外化的结果。犯罪分子实施犯罪活动的过程应该是和其犯罪心理活动的过程相一致的。首先,根据犯罪心理痕迹,来分析犯罪现场案犯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进而对案犯可能的作案地域和侵害对象做出预测。其次,评价犯罪心理痕迹与犯罪现场诸犯罪信息之间的关系,是否相互验证,是否与犯罪行为的进程相符。 (三)犯罪人的年龄、性别、种族、职业、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地位等人口统计学特征 (四)犯罪人的生活习惯和日常活动规律 三、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的依据和理论基础

马加爵犯罪的真实动机

.马加爵犯罪的真实动机 作者:李玫瑾 本文作者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犯罪心理及测试专业方向研究生导师组组长;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学科带头人;三级警监。 大家知道,现在社会上犯罪现象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因为许多案件的发生多是机遇型的,对于被害人来说,他们也不知道是为什么被害。事实上,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犯罪的被害者!所以,我们大家都会非常关注这个问题。我就以大家都比较熟悉的马加爵案为例进行犯罪心理研究的介绍吧。 首先,我们知道马加爵来自一个广西贫穷的农村,他有一个很好的家庭,有朴实善良勤劳的父母,有通情达理爱他的姐姐!他本人有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应该说他在家里是一个好孩子,在学校是一个好学生,他这之前的成长很顺利,他是以高出录取分数200分左右的成绩考入云南大学的。所以,在他整个的成长过程中比较顺利。马加爵的家庭决定他应该是一个人格比较健全的孩子。我是持这样的观点。当然有些学者在点评时曾说他有反社会人格,我完全否定这种说法,反社会人格不是随便乱用的,反社会人格是指道德白痴,根本不懂得道德!马加爵不是!马加爵很聪明,也挺懂事!那么,有些人认为他情商有问题,我说错了,马加爵的情商一点问题都没有。他这个人有情有义,他正是因为有情有义,他才有这么大的恨!他将邵瑞杰视为自己最好的朋友是因为邵是他的老乡。这里还有一个插曲,有人说他是同性恋,我说这也是胡说。同性恋不可能恋四个人,是“恋”就是排他的!他不可能为此杀四个人,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我接着刚才的讲,一方面他是来自农村的孩子,非常朴实、正统,他整个接受的教育都是正面的教育,这方面会形成他的什么心理状况呢?会形成他一个朴实、善良和传统的观念!心理学上讲的“观念”属于个性倾向性的内容,这种心理倾向性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人的观念很多时候是潜移默化形成的,它对人的影响有时也是下意识的反应。另外一方面,马加爵他在大三的时候买了一台二手电脑,我为什么说他不是因为贫穷杀人呢?他在这些同学当中是惟一花了一千五百块钱买了一台二手电脑的人,其他同学连这个能力都没有,马上要毕业了,马上要拿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他们提前一个星期回来,就是为补计算机课。邵瑞杰和唐学李、杨开红都是这种情况。 马加爵买了计算机以后呢,就因为对这个计算机非常心爱,所以到了寒假的时候他决定不回家团聚了!用他的原话讲,“我回家了也就跟家里人说说话,聊聊天,没什么事干,也没什么好玩的,我在这儿还有一台电脑”。这期间他干什么呢?他几乎天天在上网,谈到这儿,大家基本上就可以猜测出来,他上网能干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A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药家鑫撞人杀人案 09应用心理学(一)班 学号:100209059 姓名:程秋霞

案例梗概 1、2010年10月20日深夜,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次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后被公安机关释放。 2、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投案。2011年1月11日,西安市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对药家鑫提起了公诉。同年4月22日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药家鑫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45498.5元。 3、2011年5月20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药家鑫案二审维持一审死刑判决。2011年6月7日上午,药家鑫被执行死刑。 罪犯资料 1、姓名:药家鑫。 2、出生日期:1989年11月7日。 3、去世日期:2011年6月7日。 4、籍贯:陕西西安。 5、学历:西安音乐学院2008级学生。 6、家境:家境是普通工薪阶层,母亲是西安北方华山机械有限公司职工,已经退休;其父亲药庆卫曾经是总后西安军事代表局驻该厂军代表,前些年离职自谋职业。 7、其他:在校表现很好,生活中也能与人为善。案件审理过程中学校为其出具了13份奖励证明,其校友、同学、朋友、邻居向法院递交了4份请愿书,其本人也交上了悔过书。 案件分析 1、案发前:2010年10月20日23时许,被告人药家鑫驾驶红色雪佛兰小轿车从西安长安送完女朋友返回西安。 2、案件过程:药家鑫行驶至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外西北角学府大道时,撞上前方同向骑电动车的张妙,后药家鑫下车查看,发现张妙倒地呻吟,因怕张妙看到其车牌号,以后找麻烦,便产生杀人灭口之恶念,遂转身从车内取出一把尖刀,上前对倒地的被害人张妙连捅数刀,致张妙当场死亡。 3、案发后:药家鑫驾车逃离现场,当车行至郭杜十字时再次将两情侣撞伤,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后被公安机关释放。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2011年1月11日,西安市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对药家鑫提起了公诉。同年4

2013年度最值得收藏的推理小说排行榜

最值得收藏的推理小说排行榜(2009) 《X的悲剧》《恶意》《剪刀男》《魍魉之匣》《向日葵不开的夏天》《异邦骑士》《荒野猎人》《北方夕鹤2/3杀人事件》《火车》《铁鼠 之槛》《Y的悲剧》《放学后》

分享:@每日好书推荐 (微博| 博客) 关注微博 @每日好书推荐 好书微盘其他文件: 香港大学推荐的十本好书书目 木心先生简介,作品,书摘 《都市快报—独立书评》2009年20本好书2011凤凰网年度十大好书及入选理由 到台北,逛诚品书店 纪念三毛逝世21周年 一百部最佳推理小说排行榜 豆瓣2010最受关注图书20本 连岳:推荐给70年代人的70本书 《泰晤士报》六十年六十书 100本最棒的幼儿绘本推荐 亚洲周刊20世纪100部中文小说 125位英美名作家评出200年来最伟大的书

来源:豆瓣 藤堂非的日记 【榜单公布致词】 可以说2009年的Top10结果,是最难以预测的一次。 如果还有人记得2008年的投票结果,那么说实话,其实最后的冠军之争会在哪几本书中间得出已经是非常明显的事。(去年的第一名《占星术杀人魔法》和第二名《嫌疑人X的献身》相差8票,这也是去年关注度最高的两本书) 但是09年大不相同。 虽然从参与人数上说,08年的434人,增加到09年的482人,也就增加了五十来个人而已。而被纳入投票的图书,从88到91,增幅也并不明显。 然而对于推理小说本身而言,09年却是一个重要的拐点。 这一年里,推理小说从单纯的推理圈渐渐扩宽到更为广大的读者群,而“推理小说年”的概念则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翻开09年的报纸和杂志,从推理这个关键词的出镜率就可以对今年推理小说的出版量略见一斑。从百度的“推理”新闻搜索来看,2009年间,关于推理小说的搜索结果,是1480篇。尽管部分媒体对于推理小说“大年”的说法颇为质疑,提出这或许是推理小说出版的一个“伪高潮”,然而岛田庄司到访京沪,东野圭吾的版权越炒越高,国内的原创推理的争议的声音愈演愈烈——当关于推理的舆论渐渐拥有了更多的话语空间,我们不能不看到推理小说的潜流已经朝着主流化的方向渐渐伸展。 推理小说的水有多深?推理小说的未来会变得更为光彩照人还是悄无声息的走向落幕? 或许,我们可以从09年这份充满悬念的榜单开始一一窥探……

谈谈犯罪心理痕迹在分析入室盗窃案件中的作用

谈谈犯罪心理痕迹在分析入室盗窃案件中的作用 【摘要】当前,公安部开展“打盗抢”专项活动,进行破案大会战,各地公安部门积极备战,力争扩大战果。其中盗窃犯罪发案比例一直居于各类犯罪的首位,破案率却始终处于低谷状态,如何提高盗窃案件的侦破率已经成为当前各地刑侦部门最为迫切解决的课题。而恰当地运用犯罪心理痕迹对入室盗窃现案件场进行分析和判断,对于提高破案率将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犯罪;心理痕迹;入室盗窃 盗窃犯罪,特别是入室盗窃,现场损坏的物品和遗留的痕迹物证相对其它案件来说会显得特别的多。但是当前随着犯罪嫌疑人反侦察伎俩的提高,现场痕迹物证的提取率在逐渐降低,勘查中能够提取到有价值的痕迹物证也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犯罪现场提取不到手印、足迹等痕迹物证。如果仅靠物质形态的痕迹物证特征来分析案件现场,理由显然是不够充分的。不过如果能够结合犯罪心理痕迹所显示的信息来分析判断,那么对案件进一步的剖析效果会是非常明显的。 犯罪心理痕迹,目前在学术界主要有以史海青、傅晓海、徐俊文等人提出的观点颇具代表性:“罪犯在实施犯罪活动中,通过犯罪行为表现出来的某种特定的心理特征”[1]、“以物质痕迹、被害人、知情人的陈述为载体,遗留在现场上的能够反映罪犯在犯罪预备和犯罪实施过程中,心理活动历程及个性特征的无形痕迹”[2]等,尽管表述措辞不尽相同,但中心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综合来说,犯罪心理痕迹是指犯罪嫌疑人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由于个人心理的作用和影响,会有意无意地通过言行举止、动作神态等暴露出来,作用于周围环境而留下各种痕迹反映的总和。不同或不同类型的犯罪现场会表现出不同的犯罪心理痕迹,文中阐述的只是如何充分利用犯罪心理痕迹对入室盗窃案件现场分析的作用,以提高盗窃案件的破案率。 一、利用犯罪心理痕迹对盗窃案件的定性可以进一步细化,可以揭露和识别作案人员的伪装行径,如对“监守自盗、内外勾结、外盗” 等区分判断犯罪嫌疑人实施的每一项犯罪行为,都是在犯罪动机的支配下实施的,犯罪动机隐藏着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之前之后的心理状态信息。一些犯罪嫌疑人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为了掩饰其罪行,转移侦查视线,逃避打击,总会想方设法进行现场伪装,包括心理上的伪装和行为动作上的伪装。但无论如何伪装,都不可能完全改变和抹掉其固有的个性特征及隐藏的心理状态信息,由于独特固有的个性心理特点会使他的犯罪心理痕迹从现场不同的角度中显露出来。比如犯罪嫌疑人针对自己保管在保险柜里的一笔巨款进行撬盗,在判断其是否监守自盗时,必须要仔细对撬盗保险柜的动作痕迹形态进行分析,推敲痕迹特征形成的机理,这样当中就会包含着一种心理因素在里面。那么我们必须从研究他的犯罪动机出发,很明显他的犯罪动机就是为了图财,并且经过了思想斗争和策划,在实施犯罪过程中他会布置一些掩饰动作来逃避打击,所以会刻意去进行伪装。但他毕竟不是惯犯,也并不具有职业化或专业化的技巧技能,因此在现场上往往会显出很多不符合逻辑的、反常的动作形态,如工具痕迹形态不具备扩缝条件、撬压点不对、破坏面不够宽、门变形不大、锁芯和锁体不损坏以及现场一些不必要的翻动等痕迹特征。通过分析这些犯罪心理痕迹可以分析其犯罪动机,再从犯罪动机中获取作案人隐藏的心理状态信息,然后进一步判断案件的性质,是监守自盗或是内外勾结抑是单纯的外人盗窃案件,从而为后面的侦查提供准确的方向和缩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马加爵案件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马加爵案件 一、案例简介 马加爵,广西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一队,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1996年至1997年在宾州初中读初三,以优异成绩考取了省重点宾阳中学;1997年至2000年就读于宾阳中学;1999年至2000年读高三,成绩优异,被预评为“省三好学生”;2000年至2004年就读于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亲戚、朋友以及老师都寄予厚望的好学生,却一手捏造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杀人惨案。 “马加爵事件”始末:因为马家境贫寒,过度自卑自闭,性格孤僻又暴躁,与其同学时常发生矛盾,常常因为一件小事深深记仇。随着事态的发展,积怨过久,由量变到质变,马加爵的人格逐渐发生扭曲。最后因为一次打牌吵架,马加爵下定决心设计加害于同宿舍的四位同学并于事后畏罪潜逃。 二、从犯罪心理学上分析 (1)马加爵犯罪心理的产生原因 马加爵从小就生活在农村,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因为家境贫寒,长期过着低人一等的艰苦生活,使他有意识地认为别人在歧视他,看不起他,于是这他便形成了他自卑自闭内向的心理缺陷。加上他性格孤僻并且暴躁易怒,所以形成与人交往不利,常与人结怨的情况。造成了他容易冲动,禁不住一些小刺激的性格。 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个贫困的弱势群体只意味着他们要面临更多的挫折,有很多愿望不能轻易实现,贫困群体遇到的挫折感,肯定会大于富裕群体,然而这却让马加爵产生了仇视的心理。马加爵曾经说“我跟邵瑞杰很好,邵还说我为人不好,我把邵当作朋友,真心的朋友也不多。想不到他们这样说我的为人。我很绝望,我在云南大学一个朋友也没有,我在学校那么落魄,都是他们这样在同学面前说我。我在云大这么失败,都是他们造成的。我把他当朋友,他这么说我,我就恨他们。”在云南大学,有那么多的贫困生,而从马加爵的供述看,他与交往最密切的有贫困背景的同学都相处不好,因此可以看出杀人问题显然不是因为他的贫困状态导致的,而是他的心理问题造成的。 (2)马加爵犯罪心理特征 1.犯罪人人格的扭曲 从马加爵的犯罪具有针对性、有预谋、事后清理现场及畏罪潜逃可知,其并没有精神病,且在作案过程中是清醒冷静的情况看,他的人格已在长久的压抑和自我中完全扭曲,已发展为分裂性和偏执型人格障碍,其性格内向,基本不与他人主动交往,缺少知心朋友;情感冷淡,甚至不通人情;缺乏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在遵循社会规范方面存在困难,导致行为怪异;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多疑,容易将别人的中性或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视。 2.犯罪人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陷,扭曲的道德观 在马加爵的遗书中,大多数句子以“我”开头,且多次出现“我的天生智商还可以”这一类自我肯定的语句,不难看出其自我中心的这一性格缺陷。也正因为其以自我为中心,爱钻牛角尖,马都是以自我的眼光看待周围,不曾换位思考,以自己的道德观念及正义去规范他人的道德和正义。自然也无法接受同学在打牌中对其进行的侮辱,最终同学的责备引燃导火索,大开杀戒。但犯罪人只是认为自己的行为只是有违于法律,而在道德、正义上是无过错的,他将自己的杀戮正义化。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犯罪心理学 ——案例分析心理痕迹是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所产生的生理固化物,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在犯罪现场形成的能直接或间接反映犯罪心理活动的一切现象。这种痕迹一方面反映了犯罪分子作案行为轨迹,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犯罪分子的心理活动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征。 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心理支配下完成的,而人的心理又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形成的。所以,一定的行为能反映出人特定的心理状态、个性乃至整个人的面貌。犯罪行为是犯罪主体对客体的作用,因此总要造成一定的物质痕迹,而犯罪分子在现场留下的物质痕迹,是其犯罪行为、犯罪心理及其它心理活动的外化表现。所以,犯罪心理一定隐含在犯罪现场痕迹中并表现为一定的心理痕迹。它是犯罪人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是事物发展联系内在逻辑的充分体现,也是现实的一种客观存在。美国新行为主义党派托乐曼认为,三个变量系统即犯罪环境——犯罪心理——犯罪行为之间既有因果联系,又彼此交互作用,行为人的犯罪行为,是在外界不良环境的刺激下,个体内在不良心理品德发生变化,导致了犯罪行为的发生。通过案件及犯罪现场物质痕迹进行分析,不但可以推断出犯罪行为人的个性、行为动机、当时的情绪,而且可以推断出犯罪行为人的社会经历、生活环境、

遭遇、知识背景、经验、技术、习惯等。 犯罪心理痕迹的特点: 1.个性特征。个性是指一个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一个人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不同,必然会在其需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各方面产生与他人的差异,形成自己所特有的与众不同的特征。而这种内在性的特征恰恰可能通过个体自身的行为表现出来,并会以一定的形式遗留下来,为我们所发现。同理,在他实施犯罪行为时,其个性特征也就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在整个犯罪过程中。 2.无意识特征。所谓无意识即“在完成行动时是不自觉的,在行为 的时间和地点方面完全失去定向能力”。这种无意识心理往往使罪犯不自觉的留下痕迹。例如,从对某盗窃案现场初步调查中得知,罪犯是带手套作案的,但后来在放钱的保险柜内侧发现了几枚手印,经分析判断是罪犯见到大量现金时,心情无比激动无意脱下手套而留下的。此手印经过鉴定成为破案的证据。在侦查工作中,了解、掌握心理痕迹的无意识特征以及它与物质痕迹的统一,往往对破案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定势心理特征。定势就是人们按照一种固定了的倾向去反映现实, 从而表现出心理活动的趋向性、专注性。定势心理现象也同样存在于犯罪心理痕迹中。罪犯在第一次作案成功后,其行为方式在大脑中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以后再作案时,成功的体验反馈到大

一生必读的100部世界名著

一生必读的100部世界名著 阅读:73782011-09-09 11:14 标签:育儿 1、《伊利亚特》——人类历史开篇的第一首歌2 2.《奥德赛》——人类征服大自然无数奇险的交响诗3 3.《伊索寓言》——西方寓言文学的范本5 4.《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希腊悲剧的典范之作7 5.《俄狄浦斯王》——“十全十美”的悲剧8 6.《罗摩衍那》——世界文学史中最长的史诗 7.《一千零一夜》民间口头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 8.《源氏物语》——日本宫廷版的《红楼梦》 9.《神曲》——中世纪的史诗 10.《十日谈》——100篇“醒世小说” 11.《坎特伯雷故事》——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典范 12.《堂吉诃德》——一部讽刺骑士小说的小说 13.《巨人传》——人的力量.智慧和品德的赞歌 14.《罗密欧与朱丽叶》——一部充满诗意的爱情悲剧 15.《哈姆雷特》——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16.《蒙田随笔》——常识与哲学的完美统一 17.《伪君子》——一部思想深刻的“政治喜剧” 18.《失乐园》——英国诗歌中一座令人仰视的高峰 19.《鲁滨逊漂流记》——一曲原始积暴时期资产者的颂歌 20.《格列佛游记》——开创了英国文学中的讽刺传统 21.《老实人》——一部宣传启蒙思想的最重要的哲理小说 22.《忏悔录》——文学史上的一部奇书 23.《阴谋与爱情》——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24.《少年维特的烦恼》——一件玲珑剔透、美不胜收的艺术品 25.《浮士德》——一部“名著”中的名著 26.《傲慢与偏见》——一部社会风俗喜剧佳作 27.《格林童话集》——流传甚广的浪漫主义童话集 28.《唐璜》——一部彻底的天才的作品 29.《巴黎圣母院》——运用浪漫主义对照原则的艺术范本 30.《红与黑》——一部政治爱情小说 31.《叶甫盖尼.奥涅金》——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32.《高老头》——《人间喜剧》的序幕 33.《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一篇诗体的旅行记 34.《名利场》——一部逗趣而又启人深思的小说 35.《筒.爱》——一位灰姑娘式人物的奋斗史 36.《呼啸山庄》——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说” 37.《汤姆叔叔的小屋》——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胜利 38.《神秘岛》——一部启迪人们想象力的科幻小说 39.《大卫。科波菲尔》——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社会生活的巨幅风情画卷 40.《双城记》——法国大革命时代的悲剧杰作

犯罪心理痕迹的分析

犯罪心理痕迹的分析 摘要:心理痕迹是对物质痕迹的反映,犯罪心理痕迹是当事人等历经罪案的记忆,以及物证所反映的犯罪行为的“心理留痕”。人的任何行动都是在一定的摘要人的任何行动都是在一定的心理支配下完成的,作案人的犯罪活动亦如此,他们在现场留下的犯罪行为轨迹和行为特征就是其犯罪心理的体现对现场的行为痕迹用心理分析的方法进行梳理,尽量再现每一行为痕迹产生时作案人的心理状态,刻画出作案人的心理面貌,可以为判断和识别作案人提供重要的依据。 关键词:犯罪心理痕迹;分析;作用;途径 一、犯罪心理痕迹及其分析 有人将犯罪心理痕迹限定在犯罪现场,并且将其分为广义说和狭义说。狭义说认为: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是指犯罪人在犯罪现场实施犯罪行为时,通过遗留在现场的有形物质痕迹或相关人员的记忆、描述以及犯罪人自身犯罪心理发生、发展、变化过程而表现出的犯罪人特定的、一致的、典型的心理特征。认为,犯罪心理痕迹包括现场心理留痕、罪案“有关人员记忆”和作案人“自身反应”三个方面。其有关人员,指被害人、事主和知情人等,其心理痕迹是记忆中感知的案发情况和疑犯的某些心理特点。作案人自身反应,包括案犯预备、作案、销赃、潜逃、侦讯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与情感刺激等。 广义说认为: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是指犯罪现场客观事物形象的心理属性,即心理要素通过人的行为赋予犯罪现场客观事物形象的属性,包括犯罪行为作用于犯罪现场而引起的一切能揭示犯罪心理现象和状态。这里用“心理属性”、“心理要素”定义,确实够广泛的,但其现象和状态,限于客观事物形象(物证)的心理属性(心理留痕),外延比狭义概念还窄。 狭义的犯罪心理痕迹,主要指罪案主体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这似乎过于狭窄; 而广义的犯罪心理痕迹,当然不限于物证中的心理现象和状态,还应包括主体的心理现象和心理状态。但这样一来,问题也来了。首先,心理现象是整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将心理痕迹作这种定义,未免太宽泛。而且,心理状态也包含在心理现象中,没有并列关系。其次,广义和狭义比较,其内容都局限在“犯罪现场”引起的反应。而事实上,案情却并不限于在犯罪现场,其心理活动也就

经典推理小说

最佳推理小说排行榜TOP100 2007-01-06 00:18:26来自: 无机客 最佳推理小说排行榜TOP100 一百部最佳推理小说排行榜(MWA版) 初次整理:bcbulang 补充:bruceyew不惜(nico) 8/13/2003 前言:这份书单是美国推理作家协会(The Mystery Writers of America,简称MWA)票选出来的史上最经典的一百部推理小说排行榜。评选过程颇为复杂,首先由推理协会选出本格派、硬汉派、惊悚派、间谍小说等推理小说十个主要流派的十个代表作家,再由这十个作家选出各流派的十部代表作品,然后由协会会员投票排出名次。所以这份书单不仅仅有总的一百强排行榜,还有各个不同流派的十大杰作排名,其中本格和硬汉两派由于名作数量远远超出其他各派,所以都各排了二十部作品。后来美国出了一本书《The Crown Crime Companion: The Top 100 Mystery Novels of All Time》,收入了这几份排行榜,每一部入选作品还由编者Otto Penzler写一段短短的书评,介绍该书。除了名作排行外,这本书中还收入了一些比较另类的排行榜,包括票选历史上“最适合谋杀的城市”、“最佳凶器排行”、“最佳侦探电影排行”以及与名作排行相关的“史上最佳男性推理作家”、“史上最佳女性推理作家”、“史上最佳男侦探“、“史上最佳女侦探”排行等等,颇为有趣。 在此次评选之前,英国犯罪作家协会(The Crime Writers? Association,简称CWA)已经举行过一次类似的票选活动,具体的排行顺位和美国的这份有些出入。CWA版的票选活动也结集成书,编书体例和美国版大致相同。之所以选择介绍美国版的,是因为MWA选出的推理小说翻译到大陆来的更多,更为读者所熟悉。相对而言,CWA版本更注重“推理”本身,而MWA版本则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把许多和推理小说不是很搭界的作品也选进去了,如《罪与罚》。 我个人手头并没有英美的这两本书,这些排行榜都是我在网上找到的。可惜英文版的排行榜我只找到了百强书单,另外几个排行榜如各派名作排行等是我在日本一个网站看到的。我对日文一窍不通,所以有一些推理流派的名称可能会翻译不当。在每一部曾翻译到大陆来的作品后面,我给出作家作品的译名和作品的出版社,再加上一小段简单的解说,这样有利于同好们按图索骥,找找自己还没看到的小说。另外有一些作品虽然没有中译本,但那个作家的其它作品若曾在我国出版过,我也会加上一段话补充说明。限于眼界所及,可能有一些作品有了译本,但我没见着,这要靠同好们的补充了。说实话,这种排行榜本身并没有多大价值,每个读者也都可以有自己心中的排行榜,只不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算是一种参考吧。 1 …The Complete Sherlock Holmes…, Arthur Conan Doyle.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英】阿瑟·柯南·道尔群众出版社 推理小说中的《圣经》,也是每一个推理迷必备的案头书籍。从《血字的研究》诞生到现在的一百多

犯罪心理案例分析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这是一个连环杀手的案例,他一共杀害了101位女性。他杀害的手法非常的残忍,他绑架,软禁她们,然后让她们挨饿数天。他杀害她们并且割除他们的生殖器官。 警方从1992年发现第一个发现的受害者,她是一位离家出走的女孩,17岁,尸体被遗弃在一个小巷的垃圾桶里,在腹部和生殖器处有53处刀伤。因为她是离家出走的人,属于一位高风险生活方式的边缘人,即使失踪了也不会被发现。所以他选择了她来进行杀害。而且从其对于受害者这样的过度伤害,一般来说是个人恩怨的谋杀。但是随后发现的尸体中发现,因为是第一次作案,他在寻找自己的作案手法。两个星期后发现第二个受害者,她是一位女大学生,19岁,是与朋友一起外出喝酒的时候被诱拐,尸体在一处浅浅的坟墓处发现。这次为了增加游戏的刺激,所以选择了女学生这样的低危人群。只是第一具尸体是随便遗弃,而第二具尸体花时间将其埋葬,说明了凶手有可能是认为他们之间有感情,或者是对此有愧疚。 后来杀手隐匿了,直到1997年,又发现了两具尸体。一具是一个月前遗弃的,另一具是一星期前埋葬的。第一具是妓女,和之前的一样,是高危人群,25岁。第二具是两个孩子的妈妈,27岁。根据受害者的年龄的变化,认为凶手极大可能是同龄段的人。她们尸体的处理方式和之前的一样。 凶手随后又不见了,直到2005年再出现。受害者是一名妓女,

33岁,子宫,卵巢、输卵管皆被切除。于此同时,声带也被切除。受害者的声带被切除,象征着凶手自己的沉默,从小被灌输自己是无价值的和不被需要的。所以受害者成了他的愤怒的替代品,和对现实的报复。后来没有发现相应的低危人群的受害者。 四年后他又才出现,发现了一名四十岁的妓女尸体,同样是生殖器官被切除的同时声带也被切除。他这种对生殖器的关注暗示了他对自己深层的厌恶,憎恨自己的出生或者憎恨自己的母亲。 这个连环杀手是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下成长,没有自主机会。长年遭受残酷的身体虐待以及十分恶劣的精神虐待。他要么被忽略,要么被羞辱。现在从他的出生来来。她的母亲16岁的时候在他第一次杀人的地点的街上被人强奸,随后在生他的时候大量出血,紧急切除子宫的时候死亡。他有他的外祖父母养大。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两次纵火被两所学校开除过。纵火是谋杀因素的第一个,另外两个是尿床和虐待动物。小时候他经常进出急诊室,因为胳膊骨折,烧伤,肋骨骨折。十五岁的时候第一次杀人,在劳教所待了三年,随后又监狱关了七年。他在监狱里的时候告诉心理医生,小时候,他外祖母不给他饭吃,让他在狗窝里睡觉,外祖母经常将他打的不醒人事。坐到他身上,让他不能呼吸。从他的情况来看,他并不是对母亲的愤怒,而是对外祖母的愤怒。从他选择开始的杀人的地点也可以看出,他怨恨那个地方。如果不是在那里他的母亲遭到强奸有了他,他也不会受那么多的折磨。将不合理的情绪与念头施行,来报复社会。在长期的残酷的考验下锻炼出了这么个变态杀人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