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结构》课堂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化学九上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共2课时)教学设计

3.解答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解答,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等。
2.强调重点知识,对难点内容进行梳理,使学生对原子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教学过程:
-课时一:通过导入、新课内容、课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原子基本结构,理解原子序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课时二:通过复习、新课内容、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深入理解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并能应用于解释化学现象。
4.评价与反馈: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作业、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设计一道家庭实验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模拟原子结构模型,并拍摄照片或视频,记录实验过程和成果。
3.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撰写一篇短文,介绍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4.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提前了解化学键的概念,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5.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分层作业,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探索原子结构相关的拓展知识。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核、核外电子、原子序数等;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2.难点:理解原子内部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的排列规律;将原子结构知识应用于解释化学现象。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模型、图片、动画等多种形式展示原子结构,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
4.掌握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初中化学《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知道不同种类原子的区别。
2.理解记忆一个重要的等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会画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不同原子的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等数据,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2.通过想象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秘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结论来源于事实依据,化学来源于科学实验。
二.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教学难点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的关系三.教学设计提前把本节课需要交流讨论和思考的问题打印在A4纸上发给每一位学生导入:我们在上一节课学习了物质构成的奥秘,知道了物质由分子和原子构成,而分子又由原子构成,原子的地位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如果我们抛弃化学变化这个限制,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呢?探究原子的内部结构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在化学史上无数科学家们经历上百年的探究才凝练出书本中短短的几句话,我们来一起感受原子结构的探究史吧!1803年道尔顿首先提出原子的结构模型,他认为原子的结构是实心的球体(说到道尔顿同学们是否还记得他还为化学做过什么贡献吗?)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他认为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同学们想一想汤姆孙发现电子意味着什么?有的同学说的很好,原子里有电子意味着道尔顿的实心球说法是错误的,原子还可以再分为电子到了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说:既然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那我用α粒子去轰击原子请同学们填写任务单的第一个问题,卢瑟福的α粒子会表现出什么现象?教师解答:每个轰击粒子都应该表现出同一种现象。
于是他就用阿尔法粒子轰击金箔卢瑟福在轰击实验中,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
高中物理原子的结构教案

高中物理原子的结构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部分;
2. 掌握原子中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数量和相互关系;
3. 探索原子的能级和电子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
1. 原子的基本组成部分;
2. 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数量和电子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
1. 原子的转化和电子的能级和轨道;
2. 电子在原子中的分布规律。
教学准备:
1. 实验仪器:示波器、X射线仪;
2. 实验材料:钨丝、钠灯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引入实验,引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兴趣,带领学生进入本节课内容。
二、概念讲解(15分钟)
1. 原子的组成部分:质子、中子、电子;
2. 质子、中子的作用和数量;
3. 电子的能级和轨道结构。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使用X射线仪等实验仪器,观察原子内部结构的特点,了解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性质。
四、小组讨论(10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原子内部结构的规律和特点,探讨电子的分布规律和轨道结构。
五、解析总结(10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澄清学生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帮助学生掌握关键知识点。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前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区分质子、中子、电子在原子中的作用和数量关系。
但在电子的能级和轨道结构理解上,部分学生仍有困难,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和实验操作。
《原子结构教案》

《原子结构教案》word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2. 让学生掌握原子核的组成,了解质子、中子的性质和特点。
3. 让学生理解电子的排布规律,了解原子序数、电子云等概念。
4. 让学生学会使用原子结构模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核的组成、电子的排布规律。
2. 教学难点:原子核的组成、电子云的概念、原子结构模型的使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核的组成、电子的排布规律。
2. 采用模型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结构。
3. 采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PPT课件,展示原子结构的相关图片和模型。
2. 准备原子结构模型,用于课堂演示和学生操作。
3. 准备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课件,展示原子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组成。
2. 新课讲解:讲解原子核的组成,介绍质子、中子的性质和特点。
3. 模型演示:展示原子结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
4. 电子排布规律:讲解电子的排布规律,介绍原子序数、电子云等概念。
5.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教师批改并讲解答案。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如原子序数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2. 介绍原子结构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核能、原子钟等。
七、课堂互动:1. 提问:请学生解释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 小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电子云的概念,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
八、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程度。
2. 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原子结构知识的掌握情况。
《原子结构教案》word版

《原子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原子是由哪些基本粒子组成的。
2. 让学生掌握原子的核式结构,了解原子核和电子云的分布。
3.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4.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原子概念的引入2. 原子核和电子3.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4. 电子云和原子轨道5. 原子化学性质与结构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核式结构,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概念,原子化学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电子云的分布,原子轨道的能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核式结构和化学性质。
2. 采用模型演示法,展示原子核和电子的分布。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4.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探讨原子结构与生命物质的关系。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原子结构的相关图片和模型。
2. 原子结构模型教具。
3. 相关案例资料。
4. 投影仪和音响设备。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2. 讲解原子核式结构:介绍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解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原理。
3. 电子云和原子轨道:讲解电子云的概念,介绍原子轨道的分布和能级。
4. 原子化学性质与结构的关系:分析原子结构对化学性质的影响,举例说明。
5. 课堂讨论:让学生提出问题,探讨原子结构与生命物质的关系。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画出氢原子的电子分布图。
2. 分析氧原子的化学性质,并与钠原子进行比较。
八、课后作业:1. 总结原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原子的发现和发展历程。
九、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了解了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核式结构和化学性质。
通过模型演示和案例分析,学生对原子结构的认知得到了加深。
但在讲解电子云和原子轨道时,部分学生表现出困惑。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原子的结构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掌握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图的表示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物、示意图、模型和实验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模型推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1.原子的基本概念2.原子的基本组成3.原子的结构模型4.原子序数、原子量和元素周期表三、教学方法1.演讲法:通过讲解和示意图介绍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2.实物演示法:通过展示实物,如砂锅、铁锅等,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存在和构成。
3.实验法:通过示意图和简单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原子的结构。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a.引导学生回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水、石头等,并提问:“这些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b.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最小单元是什么,进而引出原子的概念。
2.讲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组成(20分钟)a.使用示意图和动画演示原子的基本概念,解释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
b.介绍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解释它们的性质和作用。
3.展示实物和实验(20分钟)a.展示实物,如砂锅、铁锅等,并引导学生思考它们是由原子构成的。
b.进行简单实验,如电解水,让学生观察电解过程中氢气和氧气的生成,并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变化与原子的结构有什么关系。
4.讲解原子的结构模型(25分钟)a.介绍历史上的三个原子结构模型:汤姆逊的酸葡萄糖模型、卢瑟福的太阳系模型和玻尔的量子模型。
b.使用示意图和动画演示不同模型的图像和解释。
c.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模型在揭示原子结构方面的作用和局限性。
5.原子序数、原子量和元素周期表(20分钟)a.介绍原子序数和原子量的概念,解释它们与元素的关系。
b.展示元素周期表,并讲解它的组成和规律。
c.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周期表对于研究和应用元素的重要性。
6.总结与小结(5分钟)a.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b.提问学生关于原子结构的问题,并解答。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1课时)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的能力【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
二、学生认知分析在物理课上,“电荷”概念的引入和学习是从原子构成开始的。
但是学生对于原子构成粒子的带电量和电性等知识还是需要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才能进一步认识的。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播放视频】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然后结合目前国际形势讲述“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象征”。
【讲述,并提出问题】原子的体积很小,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好像将一个乒乓球跟地球相比。
原子这么小,那为什么“原子弹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观看,倾听,思考。
利用图片和视频,结合国际形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讲述】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先弄清楚原子结构的奥秘。
(板书本节课的课题)环节二、循着历史的足迹,探寻原子结构模型的变迁,认识科学的发展史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讲述】1803年,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没有人能将原子再分的论断。
他说,原子是实心球体。
倾听,了解历史上“实心球模型”的建立。
了解历史上最早的原子结构模型。
【讲述】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电子带负电,是所有物质的原子共有的粒子。
电子的发现摧毁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倾听,了解了历史上“枣糕(西瓜)模型”:通过汤姆森发现电子,并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理论的发展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进步的。
点,并建立了新的原子结构模型。
科学们也从此叩开原子的大门,开始进一步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
【讲述】1911年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即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
【提出问题】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记录你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现象。
【播放实验的视频】观看视频,交流观察到的现象: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
第三单元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一、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认识原子的结构,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以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2) 能解释原子不带电的原因,知道原子内部各粒子间的关系。
2. 知识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对微观的讨论,归纳出原子的结构。
(2) 通过对材料的阅读交流,认识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 在交流、讨论中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3) 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结构示意图
2. 教学难点:原子各粒子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启发引导法
四、教学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设计——“三段五步”
课题教材简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备课教师
本节课位于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课题 2《原子的结构》的第二课时,本课时的主要内容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先
对原子的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进行介绍,接着介绍金属、非金属、稀有
气体原子和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点与化学性质的关系,为下一节课将要
学习的离子作铺垫。
因此,本节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⑴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掌握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
⑵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
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⑶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以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学难点:原子最外层电子运动的特点以及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之
间的关系。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资源选择、媒体使用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及分析
一、引
(一)白板呈现复习旧知
【复习旧知】上节课我吗学习了原子的内部结构,、现在通过科普文章《电子的独白》来复
习一下原子的内部结构,课件展示。
(找一位学生读,其他学生边听变思考)。
(二)借助资源,情景导入
提出问题:从文章中你能得到电子是怎样在
核外运动的?
【播放视频】那么,电子究竟在核外是怎样运
动的呢?我们一起观看科普小视频来寻找答案。
(播放视频:核外电子的运动)边听边思考设计哪白板展示《电子些知识点,并找出关的独白》科普文章,键字让学生创设情境,让对电子在核外的运学生思维回归到微
动做出思考观世界,复习旧知,学生观看视频,并提在提出“电子是如何出自己的猜想运动的?”。
利用白板的资
源库,导出视频。
学
生先对电子在原子
核外是如何运动的
做出猜想,激发学生
的好奇心,之后通过
观看电子在原子核
外运动的视频,完成
抽象思维到具象思
维的转变。
二、
探
(一)多重交互 探究新知
【提出问题】看完视频并结合课本 54 页内容,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 核外电子是如何排布的?
2. 核外电子最少可以排几层?做多可以排几
层?电子层与原子核远近的关系。
3. 核外电子的排布与能量有什么关系?
4. 第一层最多排几个电子?最外层最多排几个电子?第二层呢?
【总结】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最少排一层,最多排七层;离核由近导员,能量由低到高。
第
一层最多排 2 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 8 个电子,最外层最多排 8 个电子。
如果只有一层,最外层最多排 2 个电子。
【过渡】课件展示书上的图 3-10 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太过繁琐,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简明、方便地表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讲述】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氧原子的结构并讲述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小圈表示原子核,圈内的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 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
说出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个部分的含义, 练习画出 1-18 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分组进行讨论、交
通过对展示出来的
流,并展示交流结
问题的讨论与展示,
果。
共同总结电子层、电
子层与核距和能量
之间的关系,以及电
子在核外运动的规
律,初步掌握教学的
难点。
说出原子结构示意
利用化学学科工
图中各个部分的含
具,画出氧原子的结
义,练习画出 1-18
构示意图,在讨论、
号元素原子结构示
交流中了解原子结
意图。
构示意图各部分的 意义,形成对最外层
电子数的认识。
利用漫游功能,展示 1-18 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上面的元素中,哪些是金属元素?哪些是非金属元素?哪些是
稀有气体元素?他们的最外层电子数有何规律?并展示讨论结果。
【总结】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
般为 8 个,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
少于 4 个,非金属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
都多于 4 个。
讲解相对稳定结构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原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氦有 2 个电子),是一种相对稳定结构,在化学反应中不容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
在化学反应中一般容易失去电子,化学性质不稳定。
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化学性质不稳定
【总结】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课件展示 1-18 号元利用漫游功能,素,学生小组讨论上展示 1-18 号元素的面的元素中,哪些是原子结构示意图
金属元素?哪些是然后通过学生的非金属元素?哪些练习画原子结构示
是稀有气体元素?意图,巩固核外电子他们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的规律和原子数有何规律?并展结构图各部分的含示讨论结果。
义,让学生更好的掌
握本节课的重点。
在教师的引导下归
纳总结各类元素原
子最外层电子数目
特点,形成相对稳定
结构的概念,分析金
属元素和非金属元
素要使之达到相对
稳定结构,得失电子
的情况,得出元素的
化学性质与其结构
的关系从而突破教
学的难点。
三、验学生练习,讨论交流考察学生通过
(一)扩展资源巩固练习读原子结构示意图【练习与提升】图获得信息的能力,
着重考察通过最完
1. 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不能确定的是
成电子数判断元素()
的种类、化学性质和A.最外层电子数 B.中子数的事电子情况。
上个课时学习
C. 质子数
D.电子层数
的内容与本节课内
2. 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有关该元素容相结合,在习题中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强化对本节课的难
点的理解,将本节课
A. 该元素比较容易得到电子
内容进行延伸。
B.该元素原子有三个电子层
C.该元素化学性质稳定
D.该元素属于非金属
3.判断下列所画原子结构示意图是否正
确,着重考察的是画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依据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的理解。
4.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右图。
根据
示意图提供的信息, X 的值为,该
原子的原子序数是,根据
判断,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在化学变化中容
易电子,化学性质。
学生回忆本节课学,加强学生对知识的(二)双板结合交流收获
习内容,交流收获记忆
【课后小结】黑板和白板结合展示学生的收获
课题 2原子的结构(2)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1.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电子层:一二三四五六七
核距:近--------------------------------→远
能量:低--------------------------------→高板书设计 3. 排布规律
(1)第一层最多排 2 个电子;
(2)第二层最多排 8 个电子;
(3)最外层最多排 8 个电子。
4.原子结构示意图
(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2)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1.课下练习并掌握 1-18 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
2.课堂作业:课后习题: 1、2、3
3.完成《学习之友》原子的结构
作业设计
本课题设计主脉清晰 , 重点突出 ,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设计教学过程 ,课后反思学生参与度高 ,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 ,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包括教价值观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初步突破了教学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
但是学反思、教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开始学生的猜想没有充分进行,科普视频的播放太快,学资源应应多放几遍。
学生练习时,应让每位学生董起来,完成1-18 号元素原子的结用反思)构示意图,只完成三个,练习量太少。
在上课过程中应该多给学生记忆知识的时间,这样整个课堂会更好的呈现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