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与面包的角逐——《伤逝》、《幸福的家庭》有感

合集下载

《伤逝》阅读感想

《伤逝》阅读感想

《伤逝》阅读感想不止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美好的爱情都是所有人追求和向往的。

然而,爱情是一个复杂而又神秘的情感,它的产生和发展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阅读了《伤逝》之后,我对爱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爱始于激情和新鲜感。

就像涓生和子君,他们在相识之初,被彼此的魅力所吸引,爱情在激情和新鲜感中迅速升温。

他们的眼中只有对方的优点,忽略了彼此的缺点。

这种激情和新鲜感是爱情的催化剂,让他们陷入了热恋之中。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激情和新鲜感逐渐消退,他们开始看到对方的缺点和不足,爱情也随之面临考验。

爱情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和付出。

在《伤逝》中,涓生和子君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子君为了和涓生在一起,不惜与家人决裂,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决心。

涓生也为了和子君在一起,与几个要好的朋友绝交,这也需要他割舍自己的友情。

然而,在爱情中,只有一方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和付出。

涓生在失业后,对子君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嫌弃子君,认为她是自己的负担。

而子君在失去了涓生的支持后,变得无所适从,最终抑郁而死。

这表明,爱情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和付出,只有这样,才能让爱情长久。

爱情需要面对现实的考验。

在《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最终以失败告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没有面对现实的考验。

涓生在失业后,没有积极地寻找工作,而是选择了逃避,这让子君感到失望和无助。

子君在失去了经济来源后,没有学会独立生活,而是依赖于涓生,这让她在生活中处于被动地位。

这表明,爱情需要面对现实的考验,只有这样,才能让爱情在现实中立足。

爱情需要不断地更新和成长。

在《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最终以失败告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没有意识到爱情需要不断地更新和成长。

涓生在失业后,没有积极地学习新知识和技能,而是沉浸在过去的回忆中,这让他无法适应现实的变化。

子君在失去了爱情后,没有学会独立生活,而是选择了自杀,这让她失去了重新开始的机会。

结合《伤逝》阅读,谈谈你的爱情、婚姻观

结合《伤逝》阅读,谈谈你的爱情、婚姻观

结合《伤逝》阅读,谈谈你的爱
情、婚姻观
《伤逝》是一部充满了爱和失去的故事,讲述的是一对婚姻的痛苦、不舍与牺牲。

从小我就有一种热爱婚姻的感情,即使家庭很贫困,也渴望有一天能有一段真正的爱情婚姻,也不希望自己只能做到结婚而已,而是要有一段永恒的爱情婚姻。

读完《伤逝》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爱情和婚姻之间的重要性,并且认识到必须要有一种坚强的信念,才能拥有一段真正的爱情婚姻。

从《伤逝》中,我可以感受到爱情婚姻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两个人之间的忠贞,更是两个人在一起承担责任、分享喜悦的坚实基础。

尽管婚姻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但只要两个人真心相爱,就一定会有办法去解决,比如保持互相尊重、鼓励、信任、包容等。

只有用真心对待婚姻,才能拥有一段真正的爱情婚姻。

在爱情婚姻方面,我的观点是:要坚持爱情,只有真心的爱情才是最重要的,只有真心的爱情,才能拥有一段真正的爱情婚姻。

只有当两个人都能坚持自己的爱情,才能够承受婚姻中的一切考验,才能让婚姻变得更坚固。


外,爱情婚姻也需要每一方都能够尊重对方,在婚姻中要学会去沟通、理解、支持、关心。

真正的爱情婚姻需要夫妻双方的不断努力,这样才能让日子变得更加美好。

只有努力去经营,才能让婚姻更加稳定,才能让爱情永存。

当然,在爱情婚姻中,不可避免的还有一些挫折,但只要夫妻双方能够坦荡地面对,就一定能够共同战胜困难,让爱情婚姻变得更加美好。

总而言之,真正的爱情婚姻需要双方的不懈努力,只有真心的爱情,才能让婚姻更加稳定,才能让婚姻永恒。

《伤逝》有感

《伤逝》有感

面包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读《伤逝》有感爱情是什么?是除却巫山不是云,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还是直教人生死相许?也许没有人能给出完美的答案,但似乎每个人又都回答的那么完美。

无论怎样,至少有一点不容置疑:爱情可以超越一切。

可是,《伤逝》中,当爱情遇到了面包,不和谐的旋律奏响,盲目的挣扎,注定了悲剧的结尾。

《伤逝》中,子君是受到五四新文化影响的知识女青年,她所接受的主要是个性解放思想。

在和涓生恋爱一的那段时间,涓生给她谈的诸如家庭专制、打破旧习惯、男女平等、易卜生、娜拉等等内容,主要就是个性解放,个性解放成为她争取婚姻自主的思想武器、她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确实可以说是五四后中国女性个性觉醒的宣言。

子君勇敢地和封建旧家庭闹开,大无畏地对待那些讥笑和轻蔑的眼光。

涓生是接受了“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等新思想的较为高级的青年知识分子。

能写作,会翻译,具有相当的生活能力。

对于爱情和生活,他有相当深刻的认识,知道“爱情需要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他为人真诚而又不乏勇敢,善于自我反省,但又有点冲动,具有小资产阶级的自私性、软弱性。

敢于追寻个性解放,却怯于将其进行到底。

他们为爱向前冲,个性思想帮他们突破了封建旧势力的“束缚”,自由的结合在一起,并在兆安胡同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

一切如童话一般,王子与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但是是否会一直幸福下去?童话里没有完美的结局,谁也不知道,可是安宁与幸福是会凝固的。

当遭受事业和经济的双重打击后,涓生开始自我反省与检讨:“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

第一,便是生活。

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他还有着奋斗的勇气,但他的种种努力,也都是个人奋斗,因而到处碰壁。

他对子君的感情减退得非常迅速。

他以“超过她的冷摸”对待她,把子君看作自己的累赘,甚至想到了将真实告诉子君后,子君也许会死,但还是自欺欺人的认为不会,残忍的说出了所谓的“真实”。

《伤逝》读后感

《伤逝》读后感

《伤逝》读后感《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以婚姻和爱情为题材的作品,它讲述了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

涓生和子君的爱情,从一开始便未收到鲜花和掌声,他们在“半瓶雪花膏和鼻尖的小平面”的严威和冷眼中踽踽独行。

不被祝福的生活是艰难的,而涓生和子君又都只是太过平凡的男人和女人,他们为幸福而抗争的力量太过绵薄了。

何况婚姻本身,何其平淡琐屑。

家务的内容是柴米油盐,家务的代价是操劳,家务的结果是粗糙的双手,而家务是属于子君的。

淹没在琐屑的家务和平淡的婚姻中的,是爱情。

涓生想,“人总该有一个独立的家庭”,涓生想,“没有一间书斋,人是不能安心做事的”,涓生想,“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好吧,至少有那么小小的一部,可以归咎于生活吧,毕竟在“生活”二字面前,谁都不容易。

如果非说不可,那么子君也是这场悲剧的缔造者。

看完《伤逝》,我深深地怜惜着这个为爱不顾一切的女人。

“我是我自己的,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涓生曾以为,这思想在子君的脑里彻底、透澈、坚强,然而终于,他明白“她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

那么子君又错在哪了呢?我想是天真吧,天真地相信着于涓生在同居后一两个月便不再剩有任何片段的爱情誓言;天真地以大无畏的姿态直面他人的轻蔑和讥笑,在探索和猥亵的眼光里“镇静地缓缓前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天真地将全力倾注到饭菜中,为了丈夫的温饱日夜操劳;天真地奔向然后守着简陋的小小的家,不惜与旧家庭彻底决裂。

子君是勇敢的,只是这勇敢过于天真,她的勇敢是因为爱,更是因为相信被爱,她将她的一生完全地依附于涓生,依附于涓生灌输于她的虚无缥缈的新思想,依附于这“真实无爱的人间”。

是涓生,我忍下我满腔的愤懑也无法不将唾弃之词加诸他的身上。

自私,虚伪,无能,懦弱,自以为是,不负责任,恬不知耻,是我对这个男人的全部解读。

从涓生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最最单纯的始乱终弃的故事,而他在一切过后的忏悔也仅仅让他的形象显得更加卑劣。

他对子君的爱,在子君允许的那一刻就停止了,所有的盲目的激情和冲动,在占有之后荡然无存,至于爱情,我敢说,涓生没有付出过真正的爱情。

《伤逝》读后感

《伤逝》读后感

《伤逝》读后感《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爱情小说,也是他唯一以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为题材的作品。

这部作品通过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揭示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命运,反映了他们在封建礼教压迫下的痛苦和挣扎。

这是一出悲剧。

不是自由爱情的悲剧,也不是社会压迫的悲剧,是消磨,是最自由的不自由,是自以为是的孤独的代价,是爱情和生活的挽歌。

用鲁迅自己的话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那么,他在那个青年追求自由爱情婚姻的五四时代,把爱情、自由、婚姻整个在生活里毁灭了,只留了悲戚的涓生的背影,还要继续匍匐下去。

但这并非全然是时代的症结,换作今时今日,涓生换作别的什么生,仍旧是个爱情寓言,噢,也许应该称作生活寓言。

涓生是要沉寂了么,我们看看鲁迅给他最后的描摹是怎样的。

“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窘迫的日子将他的感情消磨殆尽,也折磨他的意志,在那个年代,即便是有志青年思想逐步开化,也未必真能做到自由坦荡。

他们急需挣脱社会观念的枷锁,却因为根深蒂固的影响而带上了自出生后就隐隐作祟的懦弱气质和虚弱的意志。

核心是重生了的,但形式仍旧不能完全摆脱原形。

很多评论说子君如何有了自主思想却终究还是选择回归那个保守禁锢“没有墓碑的坟墓”的家庭,其实说到底,涓生也不过如此,只是换了个形式而已。

他是先进的,无疑在那个年代,他也是可悲的,因为他只在日日为生活所累中寻找着解放自己的借口,或者是一只狗,油鸡们,或者是女人的一个表情,或者是气候,然后终于释放自己抛掉压力,结果换来的还是虚无和这次是货真价实的孤独了。

这便是旧时思想孵化出的懦弱无能,当然你也可以说懦弱无能的男人古往今来比比皆是,不过作为思想进步的新青年知识分子,这份懦弱的意志力也与时代不谋而合。

所以说了这么多,为的只是说明,虽然作者给了涓生的前路一点点黯淡的光,却还是要抱着悲观的态度的,毕竟这份固有的不自主和依赖,终究要毁了涓生的爱情,以及生活。

《伤逝》读后感

《伤逝》读后感

《伤逝》读后感《伤逝》是鲁迅于 1925 年创作的唯一一部以爱情为题材的短篇小说,通过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反映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命运。

小说讲述了男主人公涓生和女主人公子君冲破封建势力的重重阻碍,追求婚姻自主,建立了一个温馨的家庭,但不久爱情便走向失败,最终以“伤”与“逝”的结局告终。

在阅读《伤逝》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压抑的情绪。

好友曾告诉我,读完《伤逝》会有一种压抑的感觉,而当我真正读完这部小说后,终于亲身体会到了这种感受。

文中“寂静”和“空虚”这两个词频繁出现,与文章的基调相呼应,给人一种灰蒙蒙的感觉。

小说结束后,我在空间里发了这样一条总结性的感悟:女性要有思想独立,追求自我,不依附于对方。

沉浸在小家庭的琐碎生活中,很容易失去自我,成为一个目光短浅甚至庸俗的家庭主妇。

将全部精力倾注到家务中,即使是一件小事也可能会变成大事,除了胡思乱想,也无法得到其他提升。

因此,不能为了盲目地爱而失去自我,只有保持追求,才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小说中,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可以说是美好的。

他们追求个性解放和婚恋自由,最终成功地走到了一起。

然而,他们的爱情最终以悲剧收场。

文中有一句话出现了两次,令人印象深刻:“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子君在说这句话时,态度坚定,勇气可嘉。

正是因为她的坚定,他们才能够冲破重重阻碍而结合。

为了爱情,子君与她的父亲、叔叔决裂,涓生也与他的朋友绝交。

他们在吉兆胡同建立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小家庭,同居生活看似美好。

他们之间的爱情纯真而热烈。

子君对涓生的言辞如数家珍,涓生的一举一动她都能描述得细致入微。

这表明她对子君用情至深,也显示出她完全沉浸在对方的世界里。

然而,人有时候就是如此莫名其妙,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就能对他们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是许多女性经常面临的情况,或许也包括我自己。

如今的家庭主妇也是如此,她们过于关注家庭琐事,却不懂得提升自己,最终只会被丈夫嫌弃。

如果子君不是整天忙于家务,而是有自己的追求,那么她将会更有魅力,而不是令人厌烦。

伤逝读后对爱情和婚姻的启示

伤逝读后对爱情和婚姻的启示

伤逝读后对爱情和婚姻的启示
《伤逝》是英国作家简·奥斯丁的一部短篇小说,讲述了一对重新恋爱的夫妇之间的感情纠葛。

当主人公南希和她的前夫马克重新在一起时,他们发现他们对对方并没有真正的理解,而是期待彼此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期望。

这种不合理的期望是他们的感情破裂的根源。

《伤逝》的故事有助于读者深刻理解爱情和婚姻的内涵。

爱情并不是一种满足自我的期望,而是互相理解和尊重,可以使彼此更加快乐、支持和信任。

当两个人开始交往时,他们要明白对方的需求,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发现他们的共同点,而不是抱怨他们的不同点。

同样,婚姻也不是一种满足自己的需求。

婚姻是由两个自由人自愿结合在一起而成的,而不是由一方支配另一方。

因此,婚姻中的双方都应该尊重对方的意见,尊重对方的感受,并在较大的愿望中达成共识。

他们应该以建立友谊为基础,把爱情看作是彼此交流的桥梁,而不是理所当然的权利。

最后,爱情和婚姻都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双方都应该尊重对方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期望对方能满足自己的需求。

只有当双方都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使对方感觉到被尊重,才能让爱情和婚姻真正长久。

鲁迅作品《伤逝》读后感

鲁迅作品《伤逝》读后感

鲁迅作品《伤逝》读后感鲁迅作品《伤逝》读后感(一)伤逝,伤的是又一股反抗力量的逝去,伤的是反抗最后走向了消逝。

子君与涓生是一对在五四时期幸运地自由恋爱了的青年,他们曾勇敢、曾幸福,修成正果后却又离散了。

和整场运动一样,两个青年有满腔热血,却不成熟,都未能完全对他们的生活负责,都未为做好去应对各种磨难,只是热烈而单纯地追求未知而神秘的自由,却没料到生活是艰难的,他们没有争取完全自由的能力。

这样的反抗,最终只能走向妥协,走向失败。

子君的反抗,自然是受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与诱惑,才有勇气追随了争取自由解放的队伍,才敢于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英勇的话。

子君是受了诱惑的,被未知的、也许美好的东西的吸引。

她不知道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正如涓生所说:“她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

因而婚后,子君与《倪焕之》中的金佩璋一样,自觉地沉沦在繁琐而无趣的日常生活上,满足于个人小天地里的幸福,丧失了人生理想,不再追求精神世界的自由与欢愉。

也许到死,子君自己也都还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争取什么。

相比子君,作为领路人的涓生,却让我感到更大的失望。

当与子君同时上街散步,只有看见子君高兴而自豪的走着时,才敢也抬头挺胸起来。

当丢失了本来就不高薪的工作时,涓生不敢面对自己失业的恐惧,就将自己的这份恐惧转嫁给子君,认为是子君在恐惧。

也许程度再深下去,就如《神经病》中的方正英一样,对生活的担忧使自己神经衰弱,却对别人说是自己的妻子发了神经。

涓生是虚伪的,高调追求自由,却在上街时缩在子君后头;涓生是无能的,面对失业的压力,家庭的责任,只是选择躲在通俗图书馆里;涓生是可笑的,不让子君打扰吃饭的他,却计较自己吃饭介于油鸡与趴儿狗之间的地位;涓生是邪恶的,在艰苦黑暗时期,竟认为“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她应该决然舍去”,甚至想到子君的死。

同《玩偶之家》中的诺拉一样,子君与涓生都是因一时冲动而做出反抗现实压迫,都是不成熟的、没有根基的,似玻璃般易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情与面包的角逐
不得不承认,在《幸福的家庭》和《伤逝》两篇文章中,面包最终赢了这场角逐赛,而且完败了爱情。

为什么我说是“这场”呢?显然我认为这两篇文章的叙述内容只是一件事的两个不同方向。

正如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做的演讲——《娜拉走后怎样》,娜拉最终的结局不外乎堕落或是回来。

《幸福的家庭》里的“娜拉”选择了堕落,而《伤逝》里的“娜拉”选择了回来。

但不论是堕落还是回来,这场角逐赛的终点都是悲剧。

新式婚姻只是徒有其表,《幸福的家庭》中的主人公最终被现实磨平,《伤逝》中的涓生最终是借着子君的死才得以继续前行,而这悲剧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人公对爱情与婚姻的误读,致使婚姻成了爱情的坟墓。

在《幸福的家庭》中的最后一段中写到“他忽而觉得,她那可爱的天真的脸,正像五年前的她的母亲,通红的嘴唇尤其像,不过缩小了轮廓。

那时也是晴朗的冬天,她听得他说决计反抗一切阻碍,为她牺牲的时候,也就这样笑眯眯的挂着眼泪对他看”。

但当经历了婚姻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后,主人公再回头看她的妻子时,只剩下两只阴凄凄的眼睛。

恋爱时的美好不复存在,余下的只有生活的压力,婚姻的麻木。

当初的豪情壮志、无所畏惧与海誓山盟,最终只剩下柴米油盐,以及对现实的顺服。

针对爱情与婚姻的误读是导致最后悲剧的一方面原因,这一观点在《伤逝》中有更细致的描写。

《伤逝》中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是一种激情,他们的婚姻是一种冲动。

正是由于对爱情和婚姻的误读,最终导致子君绝望的死,涓生孤独的战斗。

起初,涓生给子君讲述新思想,使子君单纯地被他吸引,奋不顾身地爱上了
他。

而当涓生在听到子君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时,看到了中国女性的希望,认为给中国女性讲新思想,并非无计可施时,被子君的透澈、坚强所吸引。

不过,在我看来,涓生对子君的吸引,与其说吸引,不如说是一种心理需求的满足。

涓生原本认为中国女性思想解放道路前途漫漫,希望渺茫,但当子君说出那番话时,他感受到了这条孤独的道路上的亮光,他需要子君弥补他这个孤独的觉醒者的空虚的内心。

然而这种由需要而引起的吸引,只是一时的激情,这种激情必然会被现实消磨殆尽。

小说中涓生有句话“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可是婚后的子君忙于管理家庭事务,涓生忙于工作,两个人连谈天的工夫都没有,更别说让爱情更新、生长、创造,连互相沟通与理解都是极大的困难。

缺少沟通,子君理解不了涓生与外界关系密切的不断变化的思想,涓生亦无法体会到子君她每天为了这个家,为了两个人更好地生存而付出的心血,以至于他竟认为“加以每日的‘川流不息’的吃饭,子君的功业,仿佛就完全建立在这吃饭中”。

到之后还埋怨起自己的位置,不过是叭儿狗和油鸡之间。

原本毫无芥蒂的交流,到了“回味那时冲突以后的和解的重生一般的乐趣”的地步,甚至到最后回味也变得可有可无。

爱情是可以浪漫的,但婚姻是必须要建立在柴米油盐之上的,最终涓生在这场冲动的婚姻中明白了“人必生活着,爱才有附丽”。

而子君在这段婚姻中把爱情当做了全部,随着涓生的一句“我已经不爱你了”,而走向死亡。

主人公精神上的自我迷失,生存的压力、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无不侵蚀着他们脆弱的新思想。

《幸福的家庭》中,开头便是“……做不做全由自己的便;那作品,像太阳的光一样,从无量
的光源中涌出来,不像石火,用铁和石敲出来,这才是真艺术。

那作者,也才是真的艺术家。

——而我,……这算是什么?……”显然主人公是知道作者应当如何创作才算真正的作家、艺术家,而最终的选择是“须得捞几文稿费维持生活了;投稿的地方,先定为幸福月报社,因为润笔似乎比较的丰”。

当初也是勇敢的启蒙思想觉醒者,可最终在与现实的碰撞中选择投降。

那颗为反封建思想、提倡人的解放、推崇男女平等的无畏之心早已丢失,完全委身于婚姻的牢笼里,过着为生存而生存的生活。

《伤逝》中子君的新思想根基比较薄弱,因此她的精神比涓生更容易自我迷失。

子君对启蒙思想的理解只停留于情爱,为了爱,她可以无畏地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

而婚后她的自由婚姻得到了满足,那扎根于她深处的封建思想也毫无掩饰地暴露了出来,忙碌于川流不息的三餐之中,为丈夫而生,完完全全地依靠丈夫,不思进取,最终成为了奴仆式的妻子。

婚前为了给这个家入股,她卖掉了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因为“不给她加入一点股份进去,她是住的不舒服的”,而同居后她主动放弃独立的经济主权。

且在日后的生活中,子君疏离人际关系,自主性也丧失,一步步地把自己圈入狭小的家庭桎梏中,以致后来涓生越发觉得与子君越来越远,认为“她所磨练的思想和豁达无畏的言论,到底也不是一个空虚,而对这空虚却并未自觉……倘使只知道搥着一个人的一角,那便是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

子君这种局限于情爱的新思想与《西厢记》中的张生相似,虽有反封建意识,但与封建思想的决裂并不彻底,对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与反思仅仅止步于情爱得到满足。

新思想只是停留于表面的爱情与面包之争,起初爱情占了上风,
但最终无疑是被现实生活磨平,被面包胜了去。

子君与涓生的婚姻,终究无法抵过现实,两人也在这条新路上也越走越远。

人性的缺憾,软弱与怯懦在婚姻中将不牢固的爱情绊倒。

《幸福的家庭》中虽然是完整的三口之家,表面上是幸福的家庭,但背后却是对封建势力的妥协、对现实生活的低头。

主人公写作仅仅是为了赚取一笔钱好维持生活,他违背了初衷。

不仅如此,他的整个婚姻生活也违背了初衷,他所期望的自由、平等并没有实现,每天还要为生活琐事而烦恼。

在主人公写作的一段时间内,光是“二十五斤”这个主人公认为有点世俗的词就多次出现并打扰他的写作,而他却无法去避免,因为面对现实他选择的是软弱的服从。

什么个性解放,什么自由平等,什么新式婚姻,终究是在内心深处的软弱与怯懦中渐渐被掩埋。

《伤逝》中涓生的软弱更加突出,子君虽然经历了生活重重挫折后也变得软弱,但在对待爱情上,子君比涓生更为坚强勇敢。

不论是同居前与她叔子闹开,还是同居后路上散步遇到他人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子君都显得更加无畏。

就算生活越来越艰难,她都没有轻言放弃,选择默默隐忍。

而涓生在子君回忆他浪漫的求婚场景时,他不仅没有记得特别清楚,甚至还认为自己求婚的下跪动作很羞耻;面对他人轻视的眼神时会全身瑟缩,靠提起骄傲与反抗来支持;面对生活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他埋怨子君,把子君当做累赘。

而最直接体现涓生的软弱的,还是涓生那些豪言壮语。

他认为“其实,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只要能远走高飞,生路还是很宽广的”、“世界上并非没有为了奋斗者而开的活路”、“新的开辟,新的生活的再造,为的是免得一同灭亡”等等。

这些凛然正气的言语越读越会发现涓生那一句
句看似为新道路做贡献的大无畏的言语,其实何尝不是一种掩饰软弱的托词。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讲到:“天下事尽有小作为比大作为更烦难的。

”涓生的这些言语,是他抛弃搥着他衣角的子君一起战斗这一小作为,选择自寻一条生路去创造大作为的托词。

给人感觉有种为大家舍小家的无私精神,而事实上却是连小作为都无法成就,别说什么大作为了。

当子君离开他后,他并没有寻找到生路,在拜访世交时还因破旧的衣服被遭白眼。

看似豪情壮志,实则是他的虚伪软弱。

在这本就是冲动形成的婚姻中,一方的软弱,必将导致悲剧的发生。

当然,最大的幕后黑手还是贫穷封建落后的社会,理想的丰满终是敌不过现实的骨感。

不论是最终选择顺从这个社会生存方式的所谓的“幸福的家庭”,还是《伤逝》中的被社会冲击的支离破碎的家庭,都是由有一定知识的新青年男女组成的。

他们有学识、有思想,照理是可以过得不差的,可惜的是他们身处于一个吃人的社会。

他们的自由恋爱、新式婚姻,不被绝大多数世人所认可。

在这绝大多数世人眼里,他们是不道德的,是不符合社会规则的,是应该被隔离的。

于是这帮世人团结合作、齐心协力、绞尽脑汁地来阻碍这帮不符合封建纲常的年轻人的婚姻生活,有的用冷漠的眼神,有的用尖锐的言语,更有厉害的用手段减少他们的收入。

这帮孤独的觉醒的青年,羽翼尚未丰满,还屡遭打击,最终不得不向这个团结的社会低头。

在这个吃人的社会中,他们的梦只能成为泡影,他们的爱情也在婚姻生活中消失殆尽,他们最终还是只有两条路——堕落或是回来。

分析了这两篇文章中婚姻悲剧发生的原因后,不得不承认鲁迅的思想的深刻。

这深刻不仅是在当时的年代,对新思想对抗封
建思想过程分外艰难的看透,更有对恋爱婚姻观的敏锐认识。

现代不幸的婚姻中许多问题也是由恋爱婚姻的误读、婚姻中一方或者双方精神的自我迷失、人性的缺憾、现实的压力等造成的,因而鲁迅对爱情婚姻观的看法,至今对我们年轻人仍有警醒意义与教育意义。

《娜拉走后怎样》后的《幸福的家庭》、《伤逝》的这场爱情与面包的角逐赛至今并没有结束,仍发生在我们生活的某处。

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让它最终成为悲剧,是值得我们每个人都思考的。

面包与爱情,从来都是一场激烈的角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