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直接辐射计算
太阳总辐射的计算方法

1、采用晴天总辐射的太阳总辐射模型:Q = Q1(a + bS i)Q1= C0i+ C1iφ + C2i H + C3i e式中,Q1为1-12月各月的最大晴天总辐射月总量(MJ/m2),φ是地理纬度,H 是海拔,e是月平均水汽压,I = 1,2,3…..12(月),C0i、C1i、C2i、C3i是方程的待定系数,具体值见表1。
a、b为系数,取值如表2。
S i为各月日照百分率。
表1 求算我国最大晴夭总辐射月总量的各月方程回归系数表2 基于晴天总辐射辐射模型的a、b系数2、天文辐射太阳总辐射计算方法Q = Q0(a + bS)Q为总辐射,Q0为天文辐射,a、b为系数,S为日照百分率。
天文辐射Q0的计算方法为:Q0=TS0/πρ2(ω0sinφsinδ+cosφcosδsinω0)T 为一天的长度(24h);S0为太阳常数(1367W/m2);φ为当地纬度;δ为赤纬;ω0为可照时间;ρ为日地距离常数。
赤纬δ的计算方法:δ(deg)=[0.006918-0.399912cos(b)+0.070257sin(b)-0.006758cos(2b)+0.000907si n(2b)-0.002697cos(3b)+0.00148sin(3b)](180/pi)其中δ的单位为度(deg);pi=3.1415926为圆周率;b(deg)=360N/365,单位为度(deg);N为日数,自1月1日开始计算。
日地距离常数ρ:日地距离(Earth-Sun Distance)其最大值为15 210万千米(地球处于远日点);最小值为14 710万千米(地球处于近日点);平均值为14 960万千米;这就是一个天文单位,197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它确定为149597870千米,并从1984年起用。
按此距离计算,太阳光到达地球表面只需8分18秒。
ρ = 149597870700米。
各种太阳辐射量的计算公式评述

各种太阳辐射量的计算公式评述
太阳辐射是指太阳向地球发出的电磁辐射。
它可以按照不同的波长和能量分类,常见的有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
这些太阳辐射对地球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提供地球的能量来源、调节气候和生物活动。
为了研究太阳辐射的影响,科学家们常常需要计算各种太阳辐射量。
常见的计算公式有:
紫外线辐射量:紫外线辐射量可以用来衡量太阳紫外线辐射的强度。
可以使用以下公式来计算紫外线辐射量:Euv=Es*kuv
其中,Euv是紫外线辐射量,单位是瓦特;Es是太阳的发射率,单位是瓦特/平方米;kuv是紫外线吸收系数,取决于大气的构成。
可见光辐射量:可见光辐射量可以用来衡量太阳可见光辐射的强度。
可以使用以下公式来计算可见光辐射量:Evis=Es*kvis
其中,Evis是可见光辐射量,单位是瓦特;Es是太阳的发射率,单位是瓦特/平方米;kvis是可见光吸收系数,取决于大气的构成。
红外线辐射量:红外线辐射量可以用来衡量太阳红外线辐射的强度。
可以使用以下公式来计算红外线辐射量:Eir=Es*kir
其中,Eir是红外线辐射量,单位是瓦特;Es是太阳的发射率,单位是瓦特/平方米;kir是红外线吸收系数,取决于大气的构成。
以上是常见的几种太阳辐射量的计算公式。
注意,这些公式均假设在空气中不存在遮挡。
如果存在遮挡,则需要考虑遮挡因素,调整计算公式。
另外,这些计算公式仅适用于太阳辐射,如果需要计算地球反射的辐射或其他来源的辐射,则需要使用不同的公式。
总的来说,各种太阳辐射量的计算公式是用来衡量太阳辐射的强度的重要工具,在气候研究、能源管理和其他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太阳直接辐射计算

太阳直接辐射计算导则1 范围本标准给出了太阳直接辐射计算的基本原则,不同条件下的计算方法和适用范围,以及对计算结果的检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水平面直接辐射和法向直接辐射的计算。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3698—2017 太阳能资源测量直接辐射GB/T 34325—2017 太阳能资源数据准确性评判方法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直接辐射 direct radiation从日面及其周围一小立体角内发出的辐射。
[GB/T 31163—2014,定义5.11]注:一般来说,直接辐射是由视场角约为5°的仪器测定的,而日面本身的视场角仅约为0.5°,因此,它包括日面周围的部分散射辐射,即环日辐射。
3.2法向直接辐射direct normal radiation与太阳光线垂直的平面上接收到的直接辐射。
注:从数值上而言,直接辐射与法向直接辐射是相同的;两者的区别在于,直接辐射是从太阳出射的角度而定义,法向直接辐射则是从地表入射的角度而定义。
[GB/T 31163—2014,定义5.12]3.3水平面直接辐射direct horizontal radiation水平面上接收到的直接辐射。
[GB/T 31163—2014,定义5.13]3.4散射辐射diffuse radiation;scattering radiation太阳辐射被空气分子、云和空气中的各种微粒分散成无方向性的、但不改变其单色组成的辐射。
[GB/T 31163—2014,定义5.14]3.5[水平面]总辐射global [horizontal] radiation水平面从上方2π立体角(半球)范围内接收到的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
注:改写GB/T 31163—2014,定义5.15。
太阳能发电计算公式

太阳能发电计算公式1.直接发电:直接发电是指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的过程,常见的方式是利用太阳能电池板(光伏板)进行光电转换。
太阳能电池板通过光伏效应将太阳光转化为电能,进而产生直流电流。
其计算公式如下:太阳能电池板的产电功率=太阳辐射能量×太阳能电池板转化效率太阳辐射能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太阳辐射能量=太阳辐射强度×太阳能电池板的面积太阳辐射强度可以根据地理位置和日期进行估算,通常使用的单位是W/平方米。
在计算太阳能电池板的面积时,需要考虑到太阳能电池板的转化效率和太阳能发电系统的设计要求。
太阳能电池板的转化效率是指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比例,一般取决于太阳能电池板的材料和质量。
根据实际情况,转化效率通常在10%到20%之间。
2.间接发电:间接发电是指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然后再利用热能产生电能的过程。
常见的方式是利用太阳能热能发电系统,如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蒸汽发生器。
太阳能热能发电的功率=太阳辐射能量×太阳能热能发电系统的转化效率太阳能热能发电系统的转化效率取决于使用的设备和技术,通常在20%到40%之间。
需要注意的是,太阳能发电的实际产能通常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强度、天气状况、太阳能发电系统的质量和运行状态等。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对以上公式进行合理修正和调整,以更准确地估计太阳能发电的产能。
此外,对于太阳能发电系统的设计和安装,还需要考虑到负载需求、储能设备(如电池)的选择和管理等因素,以实现系统的稳定运行和优化发电效果。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建议与专业设计师和工程师合作,进行详细的设计和计算,以确保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太阳的辐射出射度

太阳的辐射出射度
太阳的辐射出射度又称辐射通量密度,是指面辐射源在单位时间内从单位面积上辐射出辐射能量,且为1.98卡/厘米²·分。
太阳常数×4πr^2(r取值日地距离)得出太阳总辐射通量,太阳总辐射通量/4πr^2(r取值太阳线半径)得出太阳辐射出射度,其中4πr^2是球的表面积公式。
在单位时间内,太阳以辐射形式发射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功率或辐射通量,单位为瓦(W);太阳投射到单位面积上的辐射功率(辐射通量)称为辐射度或辐照度,单位为瓦/平方米(W/m²);该物理量通常表征的是太阳辐射的瞬时强度;而在一段时间内,太阳投射到单位面积上的辐射能量称为辐射量或辐照量,单位为千瓦时/(平方米·年(或月、日)),该物理量表征的是辐射总量,通常测量累积值。
到达地球表面任意坡面上的太阳直接辐射公式

任何太阳直接辐射公式在任何斜坡上到达地球表面,是太阳能和环境科学领域的重要计算。
这种公式有助于确定在不同角度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量,并可用于优化太阳能板和太阳能系统的位置。
太阳直射辐射是指在从太阳到地球表面的直线上行驶,而不会被大气分散或吸收的太阳能量。
这种辐射对了解可以捕获和用于各种应用的太阳能数量很重要。
计算斜面太阳直接辐射的公式考虑到太阳高程角、坡度角和方位角。
太阳仰角是水平平面与视线对太阳的仰角。
斜角为表面倾角角角,方位角为向北方向与水平平面上太阳射线投射之间的角。
计算斜面上的太阳直线辐射,可以使用以下公式: 1。
I=Io ×(cos(θ)×cos(β)×罪(φ) +罪(θ)×罪(β))
在下列地点:
I=斜面上的太阳直接辐射(W、m…2)
Io = 地球外太阳辐射(W、m…2)
θ=太阳高角(度)
β = 坡角(度)
φ=方位角(度)
在这个公式中,外星太阳辐射木卫一是一个恒定值,代表大气顶部的太阳辐射。
太阳仰角θ可以根据日时和观察者的位置计算。
坡角β和方位角++由表面方向决定。
通过使用这一公式,可以计算在任何斜坡,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直射量。
这些信息可用于设计和优化太阳能系统,以及研究太阳辐射对环境的影响。
计算斜面上的太阳直接辐射的公式是了解可以捕获和用于各种应用的太阳能数量的重要工具。
通过考虑太阳高程角,坡度角,方位角,可以准确计算地球表面任何坡度上的太阳直接辐射。
这些信息对于太阳能系统的设计和优化以及环境研究和研究都十分宝贵。
不同方位倾斜面上太阳辐射量及最佳倾角的计算

标题:不同方位倾斜面上太阳辐射量及最佳倾角的计算在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的今天,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备受关注。
而对于太阳能的利用,不同方位倾斜面上太阳辐射量及最佳倾角的计算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对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并给出个人的观点和理解。
一、不同方位倾斜面上太阳辐射量的计算1.1 直射辐射、散射辐射与地面反射太阳辐射主要包括直射辐射、散射辐射和地面反射。
直射辐射指太阳光直接垂直射到地面的辐射,散射辐射指太阳光经大气散射后,以各种方向散射到地面的辐射,地面反射指太阳光射到地面后,被地面反射到其他地方的辐射。
1.2 太阳辐射量的计算方法太阳辐射量的计算包括水平面太阳辐射量的计算和倾斜面太阳辐射量的计算。
而倾斜面太阳辐射量的计算需要考虑倾斜面的朝向和倾角。
二、不同方位倾斜面上最佳倾角的计算2.1 最佳倾角的定义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使光伏板在不同时间、不同季节获得最大的太阳辐射能量,也就是说,要使得太阳辐射量最大,需要确定最佳倾角,使得光伏板的朝向和倾角相对于太阳的相对角度为最佳。
这就是最佳倾角。
2.2 最佳倾角的计算方法最佳倾角的计算方法包括经验计算法和优化计算法。
其中,经验计算法简单易行,但只能在特定的地域或者地域范围内进行应用。
而优化计算法需要借助专业的软件和模拟技术,可以应用于更广泛的地域范围内。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同方位倾斜面上太阳辐射量及最佳倾角的计算是非常重要的。
而对于太阳能光伏板的安装和设计来说,正确地计算太阳辐射量和确定最佳倾角可以有效提高太阳能的利用效率,减少能源的浪费。
我认为在太阳能利用过程中,这一主题的深入研究和实际应用非常重要。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不同方位倾斜面上太阳辐射量及最佳倾角的计算对于太阳能的利用至关重要。
在计算太阳辐射量的时候,需要考虑直射辐射、散射辐射和地面反射;而在确定最佳倾角的时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太阳辐射强度计算公式

太阳辐射强度的计算公式可以分为直射强度和散射强度的计算。
太阳辐射直射强度的计算公式为:
I_B = I_DN * cos(i_s) = I_0 * P_1^(1/sin(α_s)) * cos(i_s)
其中,I_B是与水平面成任意夹角的斜面接受太阳辐射的直射强度(W/m2);I_DN是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平面时的强度(W/m2);i_s是太阳直射光线与采光表面的法线夹角;P_1是大气通过率,又称大气透明系数,其物理意义是当太阳高度角为90度时,到达地面的大气辐射强度与大气层外表面太阳辐射之比。
对于散射强度的计算,可以使用辐射强度计算公式:I=E/A,其中I是辐射强度,E是发射的能量,A是作为单位面积收到辐射能量的面积。
另外,太阳辐射的总强度可以通过直射强度和散射强度的叠加来计算。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公式中的参数可能会受到地理位置、时间、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阳直接辐射计算导则1 范围本标准给出了太阳直接辐射计算的基本原则,不同条件下的计算方法和适用范围,以及对计算结果的检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水平面直接辐射和法向直接辐射的计算。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3698—2017 太阳能资源测量直接辐射GB/T 34325—2017 太阳能资源数据准确性评判方法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直接辐射 direct radiation从日面及其周围一小立体角内发出的辐射。
[GB/T 31163—2014,定义5.11]注:一般来说,直接辐射是由视场角约为5°的仪器测定的,而日面本身的视场角仅约为0.5°,因此,它包括日面周围的部分散射辐射,即环日辐射。
3.2法向直接辐射direct normal radiation与太阳光线垂直的平面上接收到的直接辐射。
注:从数值上而言,直接辐射与法向直接辐射是相同的;两者的区别在于,直接辐射是从太阳出射的角度而定义,法向直接辐射则是从地表入射的角度而定义。
[GB/T 31163—2014,定义5.12]3.3水平面直接辐射direct horizontal radiation水平面上接收到的直接辐射。
[GB/T 31163—2014,定义5.13]3.4散射辐射diffuse radiation;scattering radiation太阳辐射被空气分子、云和空气中的各种微粒分散成无方向性的、但不改变其单色组成的辐射。
[GB/T 31163—2014,定义5.14]3.5[水平面]总辐射global [horizontal] radiation水平面从上方2π立体角(半球)范围内接收到的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
注:改写GB/T 31163—2014,定义5.15。
3.6地外太阳辐射extraterrestrial solar radiation地球大气层外的太阳辐射。
[GB/T 31163—2014,定义5.3]3.7辐照度 irradiance物体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接收到的辐射能。
注: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2)。
[GB/T 31163—2014,定义6.3]3.8辐照量irradiation曝辐量radiance exposure在给定时间段内辐照度的积分总量。
注1:单位为兆焦每平方米(MJ/m2)或千瓦时每平方米(kWh/m2)。
注2:1 kWh/m2=3.6 MJ/m2;1MJ/m2≈ 0.28 kWh/m2。
注3:改写GB/T 31163—2014,定义6.5。
3.9法向直接辐照度direct normal irradiance与太阳光线垂直的平面上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接收到的直接辐射能。
注: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2)。
3.10法向直接辐照量direct normal irradiation在给定时间段内法向直接辐照度的积分总量。
注:单位为兆焦每平方米(MJ/m2)或千瓦时每平方米(kWh/m2)。
3.11水平面直接辐照度direct horizontal irradiance水平面上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接收到的直接辐射能。
注: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2)。
3.12水平面直接辐照量direct horizontal irradiation在给定时间段内水平面直接辐照度的积分总量。
注:单位为兆焦每平方米(MJ/m2)或千瓦时每平方米(kWh/m2)。
3.13[水平面]散射辐照度diffuse horizontal irradiance;scattered horizontal irradiance 水平面从上方2π立体角(半球)范围内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接收到的散射辐射能。
注: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2)。
3.14[水平面]散射辐照量 diffuse horizontal irradiation;scattered horizontal irradiation 在给定时间段内水平面散射辐照度的积分总量。
注:单位为兆焦每平方米(MJ/m2)或千瓦时每平方米(kWh/m2)。
3.15[水平面]总辐照度global [horizontal] irradiance水平面从上方2π立体角(半球)范围内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接收到的总辐射能。
注: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2)。
3.16[水平面]总辐照量global [horizontal] irradiation在给定时间段内水平面总辐照度的积分总量。
注:单位为兆焦每平方米(MJ/m2)或千瓦时每平方米(kWh/m2)。
3.17地外法向太阳辐照度extraterrestrial normal solar irradiance地球大气层外与太阳光线垂直的平面上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
注: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2)。
3.18地外法向太阳辐照量extraterrestrial normal solar irradiation在给定时间段内地外法向太阳辐照度的积分总量。
注:单位为兆焦每平方米(MJ/m2)或千瓦时每平方米(kWh/m2)。
3.19地外水平面太阳辐照度extraterrestrial horizontal solar irradiance地球大气层外水平面从上方2π立体角(半球)范围内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
注: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2)。
3.20地外水平面太阳辐照量extraterrestrial horizontal solar irradiation在给定时间段内地外水平面太阳辐照度的积分总量。
注:单位为兆焦每平方米(MJ/m2)或千瓦时每平方米(kWh/m2)。
3.21日照时数sunshine durationH在一给定时间,太阳直接辐照度达到或超过120 W/m2的各段时间总和。
注:单位为小时(h)。
3.22可照时数duration of possible sunshineH0在无任何遮蔽条件下,太阳中心从某地东方地平线到进入西方地平线,其光线照射到地面所经历的时间。
注1:可照时数完全决定于当地的地理纬度和日期。
注2:可照时数的基本计量时间段为日,月和年的可照时数以日值进行累计,单位为小时(h)。
注3:改写GB/T 31163—2014,定义6.13。
3.23日照百分率sunshine percentages日照时数占可照时数的百分比。
[GB/T 31163—2014,定义6.14]注:以百分号(%)表示。
3.24晴空指数clearness indexk T总辐射与地外水平面太阳辐射的比值。
3.25直散分离decomposed global radiation into direct horizontal radiation and diffuse radiation采用某种方法将总辐射分解为水平面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的过程。
3.26太阳常数solar constantE0大气层外日地平均距离处单位时间内通过与太阳辐射束垂直的单位平面上的太阳辐射通量。
注:太阳常数并非严格的物理常数,世界气象组织1981年发布的太阳常数为1367 W/m2±7 W/m2,QX/T 368—2016给出的太阳常数是1366.1 W/m2。
3.27透射比transmittance面元透射的辐射通量与入射到面元的辐射通量之比。
[GB/T 31163—2014,定义4.10]4 符号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DHI:某时刻的瞬时水平面直接辐照度,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2)。
DHI:某一段时间的平均水平面直接辐照度,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2)。
DHR:某一段时间的水平面直接辐照量,单位为兆焦每平方米(MJ/m2)。
DIF:某时刻的瞬时水平面散射辐照度,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2)。
DIF:某一段时间的平均水平面散射辐照度,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2)。
DIFR:某一段时间的水平面散射辐照量,单位为兆焦每平方米(MJ/m2)。
DNI:某时刻的瞬时法向直接辐照度,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2)。
DNI:某一段时间的平均法向直接辐照度,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2)。
DNR:某一段时间的法向直接辐照量,单位为兆焦每平方米(MJ/m2)。
EDNI:某时刻的地外法向太阳辐照度,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2),计算方法参见附录A。
EDNR:某一段时间的地外法向太阳辐照量,单位为兆焦每平方米(MJ/m2),计算方法参见附录A。
EHI:某时刻的瞬时地外水平面太阳辐照度,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2),计算方法参见附录A。
EHR:某一段时间的地外水平面太阳辐照量,单位为兆焦每平方米(MJ/m2),计算方法参见附录A。
EHR:日地外水平面太阳辐照量,单位为兆焦每平方米(MJ/m2),计算方法参见附录A。
dEHR:小时地外水平面太阳辐照量,单位为兆焦每平方米(MJ/m2),计算方法参见附录A。
hGHI:某时刻的瞬时水平面总辐照度,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2)。
GHI:某一段时间的平均水平面总辐照度,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2)。
GHR:某一段时间的水平面总辐照量,单位为兆焦每平方米(MJ/m2)。
MAE:绝对误差。
MRE:相对误差。
RMSE:均方根误差。
R:相关系数。
5 计算方法5.1 基本原则有法向直接辐射观测数据时,按照附录B中式(B.1)计算某一时刻的水平面直接辐照度。
在缺少直接辐射实测数据时,根据应用需求和相关实测数据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计算误差。
5.2 具备太阳辐射实测数据时的计算方法5.2.1 具备总辐射和散射辐射实测数据时的计算方法5.2.1.1 基本思路根据总辐射、散射辐射和水平面直接辐射之间的物理关系,计算水平面直接辐射和法向直接辐射。
5.2.1.2 使用要求只有在总辐射和散射辐射的实测数据具备分钟或小时值时,才能用于计算DNI和DNR;如果总辐射和散射辐射的实测数据仅有日值、月值或年值,只能用于计算DHI和DHR,不能用于计算DNI 和DNR。
5.2.1.3 DHI计算方法DHI-= (1)GHIDIF= (2)DHI-DIFGHI5.2.1.4 DNI计算方法按照附录B计算DNI或DNI,其中DHI基于式(1)计算得到,DHI基于式(2)计算得到。
5.2.1.5 DHR和DNR计算方法按照附录B 中式(B.2)计算DHR ,其中DHI 基于式(1)计算得到,DHI 基于式(2)计算得到;按照附录B 中式(B.3)计算DNR ,其中DNI 或DNI 基于5.2.1.4计算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