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24节气:惊蛰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二十四节气惊蛰的教案

二十四节气惊蛰的教案

二十四节气惊蛰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惊蛰这一节气的含义、特点和相关习俗。

2、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感受季节变化。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惊蛰节气的特点和意义。

(2)与惊蛰相关的传统习俗。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惊蛰对农业生产和自然生态的影响。

(2)如何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和传承惊蛰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观察法、实践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1)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或视频,如盛开的花朵、发芽的树木等,引导学生思考春天的特点和变化。

(2)提问:“在春天里,有一个特别的节气,它标志着万物开始苏醒,你们知道是哪个节气吗?”引出惊蛰。

2、讲解惊蛰的含义(1)解释“惊蛰”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惊”表示惊动,“蛰”指蛰伏的动物。

惊蛰意味着春雷惊醒了蛰伏在地下冬眠的动物。

(2)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惊蛰时节,天气逐渐变暖,雨水增多,大地开始充满生机。

3、惊蛰的特点(1)气候特点气温回升:讲述惊蛰后气温逐渐升高,但早晚温差仍然较大。

降水增加:解释此时雨水增多,对农作物的生长有利。

(2)物候现象桃始华:介绍桃花开始盛开,是春天的美丽景象之一。

仓庚鸣:讲解黄莺开始鸣叫,声音清脆悦耳。

鹰化为鸠:说明这一特殊的物候现象,虽然并非真正的鹰变成鸠,而是古人对季节变化的观察和想象。

4、惊蛰与农业生产(1)讲述惊蛰对农业的重要意义,如农民开始春耕、播种等。

(2)举例说明一些适合在惊蛰时节种植的农作物,如蔬菜、豆类等。

5、惊蛰的习俗(1)祭白虎解释祭白虎的由来和寓意,据说白虎在惊蛰这天会出来觅食,为了避免灾祸,人们会祭祀白虎。

介绍祭祀的方式,如用纸绘制白虎,用生猪肉涂抹其嘴等。

(2)打小人讲述打小人的目的是驱赶身边的小人,祈求好运。

描述打小人的具体做法,如用鞋子拍打纸做的小人等。

(3)吃梨探讨吃梨的原因,有说法是“梨”与“离”同音,寓意远离害虫和疾病。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吃梨的经历。

二十四节气之惊蛰的教案

二十四节气之惊蛰的教案

二十四节气之惊蛰的教案【惊蛰的教案】春天是大地苏醒的季节,一年中春季的开始被定格在了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

惊蛰是指蛰伏的昆虫苏醒,开始活动的时期。

本文将介绍一份关于惊蛰的教案,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增强对大自然万物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1. 了解惊蛰的含义和起源,明白春天万物苏醒的原因;2. 认识惊蛰对农业、生活的影响,了解各地的惊蛰习俗;3. 提高学生对昆虫的认识,了解昆虫类群的基本特征;4.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春天万物苏醒的原因和昆虫的特点;2. 惊蛰对农业、生活的影响;3. 昆虫的分类和特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春天的图片或短视频,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向往和好奇心。

2. 探究:(1)了解惊蛰的起源与含义。

让学生自主思考和团体讨论,引导他们了解惊蛰的起源和含义以及其在二十四节气中的位置。

(2)探究春天万物苏醒的原因。

通过分组小研究或大班讨论,让学生了解春天万物苏醒的原因,引导他们关注太阳、气温等因素与生物苏醒的关系。

3. 拓展:(1)了解惊蛰对农业、生活的影响。

在小组中展开讨论,学生探讨惊蛰对农业的影响,如适时播种;探讨惊蛰对生活的影响,如人们的生活起居习俗。

(2)了解惊蛰习俗。

学生自主查询和了解不同地方的惊蛰习俗,并在班级中进行展示和交流。

4. 达标:(1)认识昆虫类群特征。

通过多媒体展示和相关资料介绍,向学生呈现一些常见的昆虫类群,如蝴蝶、蜜蜂等,让学生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选择一类昆虫进行研究,了解其生活习性、繁殖方式等,并在班内进行展示和交流。

5. 提升:(1)昆虫的保护意识。

组织学生观察一些常见的昆虫,引导他们思考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并讨论保护昆虫的意义和方法。

(2)春天的行万里路。

通过观察春天万物的变化,鼓励学生出门踏青,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2024年大班二十四节气之惊蛰优秀教案

2024年大班二十四节气之惊蛰优秀教案

2024年大班二十四节气之惊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惊蛰节气的来历、特点及习俗,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3.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惊蛰节气的来历、特点及习俗。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关注节气变化对大自然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具:惊蛰节气图片、视频、节气卡片等。

2.环境布置:在教室里布置与惊蛰节气相关的环境,如春雷、春雨、春花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播放春雷声音,引导幼儿倾听并说出所听到的声音。

2.教师出示惊蛰节气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特点。

(二)基本环节1.了解惊蛰节气的来历(1)教师讲述惊蛰节气的来历,让幼儿了解惊蛰是春天的第一个节气。

(2)幼儿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惊蛰节气知识。

2.惊蛰节气的特点(1)教师介绍惊蛰节气的特点,如春雷、春雨、春花等。

(2)幼儿观察教室里的环境布置,发现惊蛰节气的特点。

3.惊蛰节气的习俗(1)教师讲述惊蛰节气的习俗,如打春、贴春联、吃虫等。

(2)幼儿分享自己家在惊蛰节气时的习俗。

4.惊蛰节气与大自然和人类生活的关系(1)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惊蛰节气对大自然的影响,如植物生长、动物活动等。

(2)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惊蛰节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农事活动、健康养生等。

5.惊蛰节气实践活动(1)制作节气卡片:教师发放节气卡片,引导幼儿用画笔、剪刀等工具制作节气卡片。

(2)观察春雷: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观察春雷,感受节气变化。

2.幼儿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3.教师针对幼儿的表现给予评价和鼓励。

五、课后作业1.观察家里或学校附近的植物,记录惊蛰节气期间植物的生长变化。

2.与家人一起了解惊蛰节气的习俗,尝试参与其中。

六、教学反思1.教师要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和学习。

2.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表达和合作能力。

《惊蛰》教学设计

《惊蛰》教学设计

《惊蛰》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通过对《惊蛰》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
(1)了解“惊蛰”的起源及相关文化知识;
(2)掌握该篇文章的基本意义及上下文理解能力;
(3)能够运用相关词汇及语法结构表达对文章的理解和个人看法。

2.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让学生观察周围的变化,引出“惊蛰”的概念及文化背景,如“惊蛰”代表的是中国24节气中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也是万物苏醒的时候。

(2)阅读:让学生先小组讨论该篇文章的大意,然后教师再带领全班进行朗读,注重语音语调的模仿和感情的表达。

接着,让学生自己再分小组,互相朗读并交流自己的理解。

(3)理解:教师针对该篇文章的每一个段落,进行逐一讲解,并让学生进行相关的问答和思考,引导学生建立起全面的上下文理解能力。

(4)表达:让学生通过对文章的理解,进行个人的思考和表述,包括对文章的评价,以及将所得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的实际情境。

(5)总结:教师进行课堂总结,让学生复述所学的知识点,再次强化对文章的理解及文化知识的掌握。

3. 拓展实践:
(1)采取实地调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当地由“惊蛰”所衍生出的传统文化表
现形式,如食品、服饰、书法等,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

(2)让学生自己制作春联或其它相关手工作品,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用心良苦和匠心精神。

(3)组织学生看本散文的相关视频资料,扩展他们的视野,让他们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之间的渊源关系。

以上是对《惊蛰》教学的简单设计,通过对知识点的深入剖析和相关实践活动的设置,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认同感。

惊蛰学习教案

惊蛰学习教案

惊蛰学习教案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它标志着春季的正式到来。

在这个节气里,万物开始复苏,生机勃发。

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惊蛰的相关知识,我们设计了一份惊蛰学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掌握惊蛰的基本概念和特点;b. 了解惊蛰对气候、农业和生活的影响。

2. 能力目标:a. 能够分析、归纳和总结惊蛰的形成原因;b. 能够描述和解释惊蛰对动植物的影响。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春天的喜爱和向往;b.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生命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惊蛰的特点:a. 时间:3月5日或6日;b. 特征:天气温暖,雷声频繁,春雷惊醒蛰伏的动物;c. 昆虫觉醒:蛙声蝉鸣,昆虫开始繁衍。

2. 惊蛰对气候的影响:a. 温度:气温逐渐回升,昼夜温差减小;b. 降水:雨水增多,有利于土地湿润;c. 风力:北风减弱,南风逐渐增强。

3. 惊蛰对农业的影响:a. 农作物:春播农作物的季节开始,如小麦、油菜、豆类等;b. 土壤:土壤开始解冻,适合种植和耕作。

4. 惊蛰对生活的影响:a. 衣服:适时换季,穿着较薄的春装;b. 饮食:春季应适当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c. 注意事项:天气转暖,要注意防晒和防中暑。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模拟: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惊蛰的景象,让学生感受到春季的气息。

2. 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式,自主探索惊蛰的形成原因和对生物的影响。

3. 团队合作:让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相关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提高学生合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估1. 完成教案中的练习题和小组合作探究的研究报告。

2. 教师观察:通过课堂上的表现、回答问题的质量等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延伸1. 实地考察:邀请学生到植物园、农田等地进行惊蛰期间的观察,深化对惊蛰的了解。

2. 教学资源。

惊蛰教学设计

惊蛰教学设计

惊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惊蛰这一节气的含义、特点和相关习俗。

2、通过观察和体验,引导学生感受惊蛰时节大自然的变化。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增强学生对自然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讲解惊蛰节气的特点和相关习俗。

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惊蛰时节的自然变化。

2、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惊蛰节气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如何激发学生对自然观察的兴趣,并将其转化为长期的习惯。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惊蛰的基本知识,包括节气的定义、时间、特点和习俗。

2、观察法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大自然在惊蛰前后的变化,如植物的生长、动物的活动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自己对惊蛰的感受和发现,分享观察所得。

4、实践法安排学生参与一些与惊蛰相关的实践活动,如种植植物、制作与惊蛰有关的手工艺品等。

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含惊蛰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观察记录表,用于学生记录户外观察的结果。

3、种植工具和植物种子,如花盆、土壤、豆类种子等。

4、制作手工艺品的材料,如彩纸、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播放一段春天万物复苏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视频中展现的是哪个季节?你能从哪些方面看出来?”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它标志着春天的进一步到来,大自然会有更多奇妙的变化。

”2、知识讲解(15 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惊蛰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介绍,向学生讲解惊蛰的含义和时间。

介绍惊蛰的特点,如气温逐渐升高、春雷乍动、雨水增多等。

讲述惊蛰的习俗,如祭白虎、打小人、吃梨等,解释这些习俗的由来和意义。

3、户外观察(20 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带到校园或附近的公园进行户外观察。

给每个小组发放观察记录表,让学生记录看到的植物生长情况(如发芽、开花)、动物活动(如昆虫出现)等。

教师在旁边引导学生观察,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4、小组讨论与分享(15 分钟)观察结束后,学生回到教室,各小组进行讨论,整理观察结果。

惊蛰优秀教学设计

惊蛰优秀教学设计

惊蛰优秀教学设计《惊蛰》是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一般出现在阳历的3月5日左右。

它标志着春天的正式来临,大地开始复苏,气温逐渐回升,植物万物开始生长。

对于小学生来说,积极引导他们了解并体验节气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我设计的一堂关于《惊蛰》的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惊蛰》,掌握节气的由来和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和分析的能力,提高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度。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安排:1.导入(10分钟):播放一段视频或图片,展示春天到来的迹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2.知识呈现(10分钟):通过讲解《惊蛰》的由来,引导学生了解这个节气的意义和特点。

3.学习活动(30分钟):(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春天的迹象有哪些,并把讨论结果分享给全班。

(2)观察花卉:提前准备好几株刚开放的春花,如梅花、扶桑花等,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和色彩,了解春天的花卉。

(3)绘制春天的图画:要求学生用色彩鲜艳的画笔描绘他们眼中的春天,可以是花草树木、昆虫鸟类,也可以是人们在春天进行的活动等。

4.展示和讨论(20分钟):(1)学生展示他们绘制的春天图画,并互相欣赏和评论。

(2)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观察到的春天迹象,如气温上升、草木复苏、鸟儿开始筑巢等。

(3)老师展示一些春天的图片,让学生逐个点出图片中的春天元素。

5.情感体验(20分钟):(1)郊游:如果天气允许,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园或公园进行春游,让学生亲身感受春天的气息。

(2)植树活动: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大自然的恢复和更新,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设计,充分激发了学生对《惊蛰》这个节气的兴趣,让他们更了解春天的特点和意义。

通过观察花卉和绘画活动,学生对春天的形象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

学生也通过实地活动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培养了他们的保护环境的意识。

大班二十四节气之惊蛰优秀教案精选

大班二十四节气之惊蛰优秀教案精选

大班二十四节气之惊蛰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二十四节气课程,主要围绕“惊蛰”这一节气展开。

教材章节为《二十四节气·惊蛰》。

详细内容包括:惊蛰的来历、惊蛰的气候特点、惊蛰的农事活动、惊蛰的民间习俗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惊蛰节气的来历、气候特点、农事活动以及民间习俗,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认知水平。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惊蛰的气候特点和农事活动的理解。

教学重点:惊蛰的来历、民间习俗以及与自然现象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挂图等。

学具:画笔、画纸、彩泥、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春天的特点,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惊蛰。

2. 新课内容:(1)讲述惊蛰的来历,让学生了解惊蛰的由来。

(2)讲解惊蛰的气候特点,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介绍惊蛰的农事活动,让学生了解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

(4)讲解惊蛰的民间习俗,如吃梨、贴惊蛰符等。

3. 实践活动:(1)让学生动手制作惊蛰节气卡片,巩固所学知识。

(2)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了解惊蛰时节大自然的变化。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一道关于惊蛰的思考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大班二十四节气之惊蛰2. 板书内容:(1)惊蛰的来历(2)惊蛰的气候特点(3)惊蛰的农事活动(4)惊蛰的民间习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你描述一下惊蛰的气候特点。

(2)你知道哪些惊蛰的民间习俗?请举例说明。

2. 答案:(1)惊蛰的气候特点:春雷响动,气温逐渐升高,雨水增多等。

(2)惊蛰的民间习俗:吃梨、贴惊蛰符、敲锣打鼓驱虫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中的24节气:惊蛰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6日左右。

惊是惊动,蛰是藏。

此时气温上升,土地解冻,春雷始鸣,蛰伏冬眠的动物惊起活动,故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

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 意思是说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当然,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是因为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翻页】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节气,在农忙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惊蛰时节,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有些地区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春耕季节。

因此,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

在我们后边学习的唐代韦应物《观田家》诗中便讲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

有谚语云:“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

这是说惊蛰日或惊蛰日后听到雷声是正常的,证明今年风调雨顺会有一个好收成。

【翻页】
那么,同学们都知道惊蛰节气里有哪些习俗吗?接下来,我们在一块了解一下惊蛰节气里的习俗。

【惊蛰习俗】
惊蛰祭雷神
惊蛰的节气神乃雷神。

雷神作为九天之神,地位崇高。

各地客家均有俗谚云:“天上雷公,地下舅公。

”此语一方面指出了舅父在家族中突出地位,另一方面也暗示雷公是天庭中继天公之后的重要神祗。

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

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

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

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打小人”驱赶霉运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

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
即“打小人”的前身。

所以每年惊蛰那天便会出现一个有趣的场景: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念:“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冇定抖,打到你食亲野都呕”的打小人咒语。

惊蛰吃梨寓意离家创业
山西民间在惊蛰日要吃梨,即使十里不同俗的城市乡村皆然。

惊蛰之蛰,此指"藏"。

惊蛰即冬眠的小动物被雷震惊醒后出来活动,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标志大地回暖,进入春耕之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

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拟古九首》其三)。

在"草木纵横舒"的惊蛰时节,晋地乍暖还寒,天气干燥,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

梨,味甘汁多,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功效,此时于人们如自然甘露,去火怡神。

【诗中惊蛰】
韦应物《观田家》
一雷惊蛰始,是一种农事的提醒,预示着来年会有好的收成。

说到惊蛰这一节气,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这首诗歌,韦应物的这首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惊蛰时节的景象。

《观田家》
【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①,饮犊西涧水。

饥劬②不自苦,膏泽③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④。

注释:①景常晏:指天晚。

②劬:劳苦。

③膏泽:指雨下到田里。

④闾里:民间、乡里。

【赏析】这是一首田园诗。

诗人前面两句描写了春雨过后一片美好的田园景象,农民自惊蛰起就要开始春耕。

一家人整天起早贪黑地忙碌于农活,家中却无隔夜粮,劳役还远没有结束。

后面一句,诗人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棒禄却来自乡里,心中万分惭愧自责。

这种思想感情的抒发是唐代田园诗中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优良传统。

【翻页】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首诗歌,陶渊明的《拟古九首其三》。

《拟古》九首是陶渊明在弃官归隐之后写的一组诗歌。

下面这首诗是第三首,它以春燕返巢托兴,表现诗人不因贫穷而改变隐居的决心,同时也寓有对晋室为刘宋所取代而产生的愤慨。

《拟古九首其三》
【晋陶渊明】
促春透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人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东晋得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陶渊明的诗以田园生活为主要题材。

这首诗描写了春雷后天气转暖的特征,表达了作者安于现状、安于山野的田园生活。

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

如陶渊明《惊蛰》“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

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

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

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
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

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也叫点面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好的,今天的课就到此结束了。

同学们都掌握了吗?我们下周周讲再见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