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皮肤基底细胞癌_鳞状细胞癌的诊断及治疗_杨金谷 (1)

人皮肤基底细胞癌_鳞状细胞癌的诊断及治疗_杨金谷 (1)
人皮肤基底细胞癌_鳞状细胞癌的诊断及治疗_杨金谷 (1)

2011年4月第18卷第11期研究进展

有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务必避免误诊和漏诊,根据临床症状和常规结合特殊眼部检查,对干眼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恰当的治疗。干眼治疗的目标是稳定泪膜,保持润滑,减少磨擦,增加水液的生成和睑板腺的分泌,减轻炎症反应。从而为角膜上皮愈合创造正常的泪液环境,恢复视功能。作为临床医生应该从认识干眼做起,分析其病因,尤其是手术源性干眼,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手段给予相应的治疗,以使患者获得满意的视觉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风鸣.中华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53-1160.

[2]Lemp MA,Baudouin C,Baum J,et al.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Dry Eye Disease:Report of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sub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Dry Eye Work shop(2007)[J].Ocul surf,2007,5: 75-92.

[3]葛坚,赵家良,崔浩.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6-140.

[4]Willson SE,Mohan RR,Ambrosio R Jr,et al.The coneal wound healing

response:cytokinemediated interaction of the epithelium stroma,and in-

flammatory cells[J].Prog Retin Eye Res,2001,20(5):625-637.

[5]邓志宏,赵少贞,张未娟,等.立宝舒卡波姆眼用凝胶治疗干眼的临床观

察[J].国际眼科杂志,2009,9(8):1540-1542

[6]刘璐.聚乙烯醇治疗和预防干眼病的药效学研究[J].医学导报,2007,26

(29):980-982.

[7]柯宁,赵敏.干眼的免疫学研究现状及进展[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6,24

(10):1009-1012.

[8]岳军.0.5%环孢霉素A滴眼液联合雷公藤多甙治疗干眼症的临床观

察[J].实用医学进修杂志,2004,32(1):40-41.

[9]杨代慧.用玻璃酸钠联合抗炎药治疗沙眼性干眼病的疗效研究[J].南

京医科大学学报,2006,26(12):1252-1254.

[10]高明华.应用激素替代疗法治疗更年期妇女干眼症的临床观察[J].甘

肃科技,2010,26(15):151-152.

[11]高卫萍,杨瑛,陆绵绵.辨证论治水液缺乏性干眼症的疗效观察[J].中

医药信息,2010,27(1):80-82.

[12]蒲海生.玄麦地黄汤治疗肺肾阴虚型干眼症30例临床观察[J].中医

药导报,2010,16(4):56-57.

(收稿日期:2011-02-24)

在我国,皮肤癌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5%左右,其中皮肤基底细胞癌(SCC),及鳞状细胞癌(BCC),的发病率占皮肤癌的90%以上,且在逐年升高[1]。皮肤恶性肿瘤中,BCC是最常见的,占所有皮肤肿瘤的65%~75%[2]。而SCC由于容易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它的危险性比BCC高得多。所以近年来对BCC和SCC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1人皮肤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的诊断

1.1组织病理学检查

目前,BCC、SCC的确诊主要靠活检和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活检是诊断肿瘤性质的可靠手段,但它是一种有创操作,存在肿瘤细胞扩散的风险,而且可能因为取材不准出现假阴性结果。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皮肤恶性肿瘤诊断的金标准。1.2皮肤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的检测

鳞状细胞癌抗原是从子宫颈鳞状上皮中分离出来的鳞状上皮相关抗原TA-4的亚单位。多数研究显示,SCC-Ag与SCC的侵袭、转移、复发和预后密切相关,是反映SCC生物学特性的重要肿瘤标志物。SCC-Ag的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SCC,并可能作为皮肤鳞状上皮癌变及鳞癌复发风险预警的一种方法。

1.3PET

PET即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是通过检测来自放射性物质正电子的释放来获得关于组织代谢率的信息,并通过图像反映出来,从而对病变组织进行诊断和分析。PET灵敏度高,当疾病早期处于分子水平变化阶段,PET检查即可发现病灶所在,并可获得三维影像,进行定量分析,达到早期诊断,这是目前其他影像检查所无法比拟的。PET还可以诊断恶性肿瘤是否发生了转移,以及对转移的部位一目了然,这对肿瘤诊断的分期,是否需要手术和手术切除的范围等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国外,PET被广泛用于皮肤恶性肿瘤诊断的研究[3]。在我国,因PET仪器昂贵,检查费用高,目前临床应用较少。

1.4皮肤镜技术

皮肤镜技术是一种在体观测皮肤表面下部微细结构的非创伤性技术,近年来在恶性黑色素瘤、BCC、SCC以及一些非肿瘤、非色素性皮肤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Newell B等[4]

人皮肤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的诊断及治疗

杨金谷1,熊舒原2*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外科,福建福州350004

[摘要]皮肤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和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是整形外科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以老年人多见,因其病因复杂,临床及病理表现呈多样性,常引起误诊和漏诊,并进而导致治疗方法不当,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本文就人皮肤BCC、SCC的诊断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皮肤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4(b)-013-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908043)。

[作者简介]杨金谷(1983-),男,厦门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

皮肤恶性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通讯作者:熊舒原(1956-),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外科主任医

师、副教授。

13

CHINA MODERN MEDICINE中国当代医药

2011年4月第18卷第11期

研究进展

中国当代医药CHINA MODERN MEDICINE

用皮肤镜技术结合免疫组化,对比了微血管面积在BCC 和正常皮肤中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单位体积的BCC 癌灶中微血管的面积比正常皮肤增加了4.9倍。Zalaudek I [5]

后来进

一步指出:应用皮肤镜技术来诊断BCC ,其敏感性是86.7%,特异性是71.9%。这说明,通过早期监测皮肤肿瘤中微血管面积的变化,可初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但关于微血管面积变化多少才可确定肿瘤性质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标准。

1.5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是利用弱相干光干涉仪的基本原理,检测生物组织不同深度层面对入射弱相干光的背向反射或几次散射信号,通过扫描得到生物组织二维或三维结构图像的一种成像技术。其主要应用于眼科,但资料显示,在国外该技术早已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非黑素瘤性皮肤癌的的诊断[6]。由于对皮肤的穿透性不足,肿瘤的边界常无法界定,因此制约了它在皮肤癌诊断上的应用。

1.6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

电阻抗断层成像是根据人体内不同组织具有不同的电阻抗这一物理原理,通过给人体注入小的安全电流,测量体表的电位来重建人体内部的电阻抗分布图像,是医学成像技术的一个新方向。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应用于体表肿瘤诊断的研究越来越多。最早是由Emtestam L 等[7]

通过实验指出BCC 与正常皮肤的电阻抗值在统计学上有差异性,后来

Aberg P 等[8]的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这一差异性。他指出在电阻

抗成像系统利用非侵入性电极的情况下,从良性黑痣中鉴别出BCC 的敏感性是96%,特异性是86%。而利用侵入性电极时只有用于诊断恶性黑色素瘤才有更高的准确度[9]。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完善,相信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将会在恶性皮肤肿瘤诊断领域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普及。

1.7共聚焦显微技术

共聚焦显微技术是具有获得三维清晰图像、活细胞内动态生理反应的实时观察记录、定性定量分析等优势。有研究表明,共聚焦显微技术在BCC 和SCC 上潜在巨大的诊断价值,不管是在活体内还是活体外[10]。在共聚焦显微图像下,

BCC 的小血管密布于癌细胞团周围或者癌巢里面,细胞呈伸长的椭圆形,中间是高度单型、极化的细胞核。BCC 细胞的细

胞核有很高的屈光率,看起来偏暗,细胞质则比较亮[11]。这些都是BCC 在共聚焦显微图像下的特点,是诊断的重要依据。对于大结节型基底细胞癌,共聚焦显微技术被认为可替代冷冻切片,但对于SCC ,尤其是原位癌,诊断的灵敏性及特异性还有待提高。

1.8荧光成像技术

人体组织含有很多能发射荧光的物质,如胶原、弹力蛋白、血管等,在适当激发光照射下能发射特定波长的荧光信号。相同结构或成分的组织在适当波长激发光的照射下其荧光光谱特征也基本相同或相似,当其中一部分组织发生癌变时,其结构、成分、代谢率也将发生变化,从而荧光光谱特征也跟着变化,荧光成像技术便可以将这种癌变组织与正常组织在荧光光谱特征上的差异显示出来,即区分癌变组织与正常组织。近几年来,多光子激发自体荧光成像技术的研究越来越热门,该方法不需服用光敏剂就可以直接检测组织固有

荧光,直接反映组织内部结构信息,为深入研究癌组织的内部分子结构、探寻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在早期皮肤恶性肿瘤的无损伤诊断及定位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2]。

1.9其他

在皮肤恶性肿瘤的诊断中,CT 、MRI 等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另外,有报道采用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来检测人染色体的畸变率从而早期诊断鳞状细胞癌,并作为鳞癌癌变风险预警的一种方法,但这项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研究[13]。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真正能够对人皮肤肿瘤进行早期、直接、无创性检测和诊断的技术终会问世并造福于人类。

2人皮肤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的治疗2.1手术治疗

BCC 及SCC 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如果患者术前已做活检并已确诊,则可直接切除不需做术中冰冻,SCC 应在距肿瘤边缘1.0~2.0cm 切除,BCC 应距0.5~1.0cm 。发生于特

殊部位,如下眼睑、鼻尖等的切除范围可适当缩小。如果术前肿瘤性质未知,切除后的肿瘤标本立即行术中冷冻切片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决定是否行扩大根治术。SCC 未发现淋巴结转移时,一般不需要行预防性淋巴结清扫,但需要参考肿瘤分化程度而定;对转移到区域淋巴结的SCC ,应做局部淋巴结清扫术。切除后较小的创面可直接缝合,但在眼睑、鼻翼等部位,因可能导致器官的易位变形,一般采取局部皮瓣修复。创面较大或无局部皮瓣可用者可采用轴形皮瓣转移整复或植皮术。

2.2Mohs 显微切除法

Mohs 显微切除法是皮肤外科技术与特殊冰冻组织切片

相结合的一种手术方法,适用于单一灶性连续生长的皮肤恶性肿瘤,尤其是BCC 、SCC [14]。Mohs 外科手术既能彻底切除癌变组织又能尽可能使创面缩小,还可以科学准确地判断病灶切除的深度和边缘[15]。具体操作:麻醉后紧贴边界刮除肿瘤,然后碟形切除剩余的边缘1~2mm 厚,将切除下的标本仔细定位,冰冻,横向切片,读片,检查所有的边缘来查找是否有残留的肿瘤细胞。通过肿瘤部位的定位,医生可以确认出残余病灶的位置并切除仅包含肿瘤组织的部位。重复上述过程,直至切缘阴性。Pennington BE 等[16]在进行文献复习后,总的评价是Mohs 手术疗法治疗SCC 的疗效优于传统的外科切除术。

2.3放疗及化疗

放疗适用于年老体弱或有手术禁忌证的患者。BCC 对放疗较SCC 敏感,预后好于SCC 。对未分化的头面部SCC ,如无深部组织如肌肉、骨骼转移,可优先采用放射治疗。对已有骨骼或淋巴结转移且经手术治疗又复发的SCC ,也可采用放射治疗。头面部的皮肤恶性肿瘤切除,极易出现术后局部病灶的复发,因此术后放疗十分必要。有报道[17],将32P 胶体注入瘤体内治疗晚期头颈部鳞癌,患者肿瘤局部均得到明显控制,疼痛明显减轻,生存时间也相应延长。对于硬化型及放疗后复发的BCC 病例,不宜采用化疗,因为其对射线不甚敏感。鳞癌放疗的关键在于掌握恰到好处的破坏程度,使射线破坏肿瘤,而对周围组织破坏较少[18]。对于BCC 和SCC ,化疗

14

2011年4月第18卷第11期研究进展

的疗效仍然存在争议。目前大部分专家学者建议临床上不宜对BCC或SCC患者常规应用化疗作为根治性治疗或辅助措施。

2.4光动力疗法

光动力疗法是应用光动力效应的原理,联合使用光敏剂及相应光源选择性破坏靶组织的一种非侵袭性的全新治疗技术,其独特的优势以及良好的耐受性使它在皮肤科中的应用尤其是皮肤肿瘤方面日益受到关注[19]。Christensen E等[20]对44例BCC患者刮除术后行光动力疗法治疗,治疗后缓解率大幅升高,6、12、24和36个月的复发皮损数目无明显变化。随着新的光敏剂在临床的不断应用和新光源的不断出现,相信光动力在皮肤肿瘤领域的应用中,会有着越来越广阔的前景。

2.5电化学疗法

电化学疗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电化学反应破坏肿瘤细胞的生存条件,从而导致肿瘤坏死,达到治疗的目的。它是一种利用局部电脉冲刺激和化学抗癌药物相结合治疗肿瘤的新方法,疗效确切,操作简便,费用低,患者痛苦少,尤其适用于手术不便切除的皮肤肿瘤。对某些肿瘤也可先行电化学治疗,再作手术切除,以减少复发。

2.6药物治疗

目前应用于BCC及SCC治疗的药物主要有氟尿嘧啶、5%咪喹莫特、干扰素等。氟尿嘧啶主要抑制肿瘤细胞DNA 和RNA的合成;5%咪喹莫特是一种小分子免疫调节剂,可增强机体的天然与获得性免疫应答。干扰素用于肿瘤皮损内注射,在表浅型和小结节型BCC治疗上的应用较多。另外,维A酸类制剂对治疗SCC及BCC也有一定的疗效。

2.7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将一定功能的外源基因导入细胞,治疗癌症的一种方法。关于BCC及SCC的免疫基因治疗、抑癌基因治疗及联合基因治疗等,已开展了大量基础和动物实验研究,但目前仍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2.8其他

BCC和SCC的治疗还有激光治疗和冷冻治疗,但因复发率较高,现已基本被手术所取代。另外,有报道[21]通过抑制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短期内可使肿瘤及其血管的生长迅速减缓,但这对BCC 和SCC的疗效有待进一步探索。

3展望

随着对人皮肤BCC、SCC研究的深入及科技的发展,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能够对肿瘤组织进行早期、直接、高效、无创性地鉴别与诊断,并能够跟踪、评价治疗效果的新技术新方法定会问世并服务于临床。基因治疗等一些新技术的逐渐进步与成熟,也让人们看到了将来从源头上彻底治愈人皮肤恶性肿瘤的希望。

[参考文献]

[1]艾勇.常见非黑素瘤性皮肤癌的外科治疗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04,13

(1):106-107.

[2]张晖.皮肤癌病因及流行病学研究现状[J].中华今日医学杂志,2003,3

(4):84-85.

[3]Fosko SW,Hu W,Cook TF,et al.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for

basal cell carcinoma of the head and neck[J].Arch Dermatol,2003,139

(9):1141-1146.

[4]Newell B,Bedlow AJ,Cliff S,et https://www.360docs.net/doc/299534677.html,parison of the microvasculature

of basal cell carcinoma and actinic keratosis using intravital microscopy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J].Br J Dermatol,2003,149(1):105-110. [5]Zalaudek I,Argenziano G,Soyer HP,et al.Three-point checklist of

dermoscopy:an open internet study[J].Br J Dermatol,2006,154(3):431-437.

[6]Olmedo JM,Warschaw KE,Schmitt JM,et al.Optical coherence tomog-

raphy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basal cell carcinoma in vivo:a pilot study[J].J Am Acad Dermatol,2006,55(3):408-412.

[7]Emtestam L,Nicander I,Stenstrom M,et al.Electrical impedance of

nodular basal cell carcinoma:a pilot study[J].Dermatology,1998,197(4): 313-316.

[8]Aberg P,Nicander I,Holmgren U,et al.Assessment of skin lesions and

skin cancer using simple electrical impedance indices[J].Skin Res Tech-nol,2003,9(3):257-261.

[9]Aberg P,Geladi P,Nicander I,et al.Non-invasive and microinvasive

electrical impedance spectra of skin cancer-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techniques[J].Skin Res Technol,2005,11(4):281-286.

[10]Chung VQ,Dwyer PJ,Nehal KS,et https://www.360docs.net/doc/299534677.html,e of ex vivo confocal scan-

ning laser microscopy during Mohs surgery for nonmelanoma skin can-cers[J].Dermatol Surg,2004,30(12):1470-1478.

[11]Gonzalez S,Gilaberte-Calzada Y,Gonzalez-Rodriguez A,et al.In vivo

reflectance-mode confocal scanning laser microscopy in dermatology [J].Adv Dermatol,2004,20(12):371-387.

[12]S Zhuo,J Chen,T Luo,et al.Multimode nonlinear optical imaging of

the dermis in ex vivo human skin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multi-channel mode and lambda mode[J].Optics Express,2006,14(17):7810-7820.

[13]H Yao,S He,Y Wu,et al.Application of Multicolor Fluoreo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to Early Diagnosis of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J].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2008,27(11):1137-l143. [14]Bowen GM,White GL Jr,Gerwells JW.Mohs′micrographic surgery[J].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2005,72(5):845-848.

[15]Smeets NW,Kuijpers DI,Nelemans P,et al.Mohs′micrographic

surgery for treatment of basal cell carcinoma of the face-results of a retrospective study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BrJ Dermatol,2004,151

(1):141-147.

[16]Pennington BE,Leffell DJ.Mohs′micrographic surgery:established

uses and emerging trend s[J].Oncology(Williston Park),2005,19(9): 1165-1171.

[17]王延臣,张虹,杨宝良,等.胶体组织间注射治疗晚期头颈部鳞状细胞

癌的临床观察[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7,14(3):147-148. [18]宇常青,贺春艳.126例头面部皮肤癌放射治疗疗效分析[J].医学研究

杂志,2006,7(7):64-65.

[19]Szeimies RM,Morton CA,Sidorof A,et al.Photodynamic therapy for

non-melanoina skin cancer[J].Acta Derm Venereol,2005,85(6):483-490.

[20]Christensen E,Skogvoll E,Viset T,et al.Photodynamic therapy with5-

aminolaevulinic acid dimethylsulfoxide and curettage in basal cell car-cinoma:a6-year clinical and histological follow-up[J].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2009,23(1):58-66.

[21]Miller DW,Vosseler S,Mirancea N,et al.Rapid vessel regression,pro-

tease inhibition,and stromal normalization upon short-term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inhibition in skin carcinoma het-erotransplants[J].Am J Pathol,2005,167(5):1389-1403.

(收稿日期:2011-03-01)

15

CHINA MODERN MEDICINE中国当代医药

基底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 是皮肤癌最常见类型之一,又称基底细胞上皮瘤(basal cell epithelioma) 、基底样细胞瘤侵蚀性溃疡等,是源于表皮基底细胞或毛囊外根鞘的上皮性低度恶性肿瘤本病由Jacob于1827年首先描述,但到1902年才由Krompecher将其与其他上皮性肿瘤明确区分。其特点是发展缓慢呈浸润性生长但很少有血行或淋巴道转移,恶性程度较低根据其分化的方向可分为毛发、皮脂腺、顶泌汗腺或汗腺4类良性附属器肿瘤但根据其分化程度则可再分为增生(成熟或近于成熟的结构),腺瘤(分化比增生低但有发育好的腺样结构),良性上皮瘤(分化程度更低,常难以辨别其将形成的结构)及基底细胞上皮瘤(为分化最高的恶性附属器瘤)基底细胞癌是由未成熟的非间变的类似基底层细胞构成有局部破坏性,肿瘤转移取决于损害的大小和深度损害大于3cm者,转移率为2%,直径5cm者转移率为25%;直径10cm者转移率为50%。本病属于中医“翻花疮”范畴基底细胞癌好发于头面部位多见于户外工作者和老年人初起为基底较硬的斑状丘疹或呈疣状突起逐步破溃形成溃疡。宜早期手术切除,若有骨浸润时则应辅助全身化疗。 基底细胞癌是皮肤癌中的一种为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国外基底细胞癌占皮肤癌的50%~65%,中国皮肤癌中以鳞癌多见,与基底细胞癌的比例为5∶1~ 10∶1197l~1977年发病率增高18%每年有15万~93万新增病例。上海华山医院经活检证实的51例基底细胞癌有以下特点: 1.性别男女发病数相似。但浅表性基癌以男性多见。 2.年龄主要发生在老年人,但较国外早10年,以 60~69岁为发病高峰其次为50~59岁30岁以下较少 20岁以下罕见大多发生于着色性干皮病。

人皮肤基底细胞癌_鳞状细胞癌的诊断及治疗_杨金谷 (1)

2011年4月第18卷第11期研究进展 有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务必避免误诊和漏诊,根据临床症状和常规结合特殊眼部检查,对干眼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恰当的治疗。干眼治疗的目标是稳定泪膜,保持润滑,减少磨擦,增加水液的生成和睑板腺的分泌,减轻炎症反应。从而为角膜上皮愈合创造正常的泪液环境,恢复视功能。作为临床医生应该从认识干眼做起,分析其病因,尤其是手术源性干眼,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手段给予相应的治疗,以使患者获得满意的视觉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风鸣.中华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53-1160. [2]Lemp MA,Baudouin C,Baum J,et al.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Dry Eye Disease:Report of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sub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Dry Eye Work shop(2007)[J].Ocul surf,2007,5: 75-92. [3]葛坚,赵家良,崔浩.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6-140. [4]Willson SE,Mohan RR,Ambrosio R Jr,et al.The coneal wound healing response:cytokinemediated interaction of the epithelium stroma,and in- flammatory cells[J].Prog Retin Eye Res,2001,20(5):625-637. [5]邓志宏,赵少贞,张未娟,等.立宝舒卡波姆眼用凝胶治疗干眼的临床观 察[J].国际眼科杂志,2009,9(8):1540-1542 [6]刘璐.聚乙烯醇治疗和预防干眼病的药效学研究[J].医学导报,2007,26 (29):980-982. [7]柯宁,赵敏.干眼的免疫学研究现状及进展[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6,24 (10):1009-1012. [8]岳军.0.5%环孢霉素A滴眼液联合雷公藤多甙治疗干眼症的临床观 察[J].实用医学进修杂志,2004,32(1):40-41. [9]杨代慧.用玻璃酸钠联合抗炎药治疗沙眼性干眼病的疗效研究[J].南 京医科大学学报,2006,26(12):1252-1254. [10]高明华.应用激素替代疗法治疗更年期妇女干眼症的临床观察[J].甘 肃科技,2010,26(15):151-152. [11]高卫萍,杨瑛,陆绵绵.辨证论治水液缺乏性干眼症的疗效观察[J].中 医药信息,2010,27(1):80-82. [12]蒲海生.玄麦地黄汤治疗肺肾阴虚型干眼症30例临床观察[J].中医 药导报,2010,16(4):56-57. (收稿日期:2011-02-24) 在我国,皮肤癌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5%左右,其中皮肤基底细胞癌(SCC),及鳞状细胞癌(BCC),的发病率占皮肤癌的90%以上,且在逐年升高[1]。皮肤恶性肿瘤中,BCC是最常见的,占所有皮肤肿瘤的65%~75%[2]。而SCC由于容易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它的危险性比BCC高得多。所以近年来对BCC和SCC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1人皮肤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的诊断 1.1组织病理学检查 目前,BCC、SCC的确诊主要靠活检和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活检是诊断肿瘤性质的可靠手段,但它是一种有创操作,存在肿瘤细胞扩散的风险,而且可能因为取材不准出现假阴性结果。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皮肤恶性肿瘤诊断的金标准。1.2皮肤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的检测 鳞状细胞癌抗原是从子宫颈鳞状上皮中分离出来的鳞状上皮相关抗原TA-4的亚单位。多数研究显示,SCC-Ag与SCC的侵袭、转移、复发和预后密切相关,是反映SCC生物学特性的重要肿瘤标志物。SCC-Ag的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SCC,并可能作为皮肤鳞状上皮癌变及鳞癌复发风险预警的一种方法。 1.3PET PET即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是通过检测来自放射性物质正电子的释放来获得关于组织代谢率的信息,并通过图像反映出来,从而对病变组织进行诊断和分析。PET灵敏度高,当疾病早期处于分子水平变化阶段,PET检查即可发现病灶所在,并可获得三维影像,进行定量分析,达到早期诊断,这是目前其他影像检查所无法比拟的。PET还可以诊断恶性肿瘤是否发生了转移,以及对转移的部位一目了然,这对肿瘤诊断的分期,是否需要手术和手术切除的范围等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国外,PET被广泛用于皮肤恶性肿瘤诊断的研究[3]。在我国,因PET仪器昂贵,检查费用高,目前临床应用较少。 1.4皮肤镜技术 皮肤镜技术是一种在体观测皮肤表面下部微细结构的非创伤性技术,近年来在恶性黑色素瘤、BCC、SCC以及一些非肿瘤、非色素性皮肤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Newell B等[4] 人皮肤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的诊断及治疗 杨金谷1,熊舒原2*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外科,福建福州350004 [摘要]皮肤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和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是整形外科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以老年人多见,因其病因复杂,临床及病理表现呈多样性,常引起误诊和漏诊,并进而导致治疗方法不当,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本文就人皮肤BCC、SCC的诊断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皮肤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4(b)-013-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908043)。 [作者简介]杨金谷(1983-),男,厦门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 皮肤恶性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通讯作者:熊舒原(1956-),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外科主任医 师、副教授。 13 CHINA MODERN MEDICINE中国当代医药

基底细胞癌早期能否治愈

基底细胞癌是临床常见的肿瘤疾病,由于其发生转移率低,比较偏向于良性,故又称基底细胞上皮瘤;基于它有较大的破坏性,又称侵袭性溃疡。临床上,很多病人及家属对基底细胞癌较为敏感,认为只要是带上“癌”字的就是绝症。那么,基地细胞癌早期能否治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基底细胞癌多见于老年人,好发于头、面、颈及手背等处,尤其是面部较突出的部位。开始是一个皮肤色到暗褐色浸润的小结节,较典型者为蜡样、半透明状结节,有高起卷曲的边缘。中央开始破溃,结黑色坏死性痂,中心坏死向深部组织扩展蔓延,呈大片状侵袭性坏死,可以深达软组织和骨组织。在给病人身心带去诸多痛苦之时,还会危及病人生命。 基底细胞癌早期能否治愈呢?肿瘤专家指出,基底细胞癌不同于其它疾病,其恶性程度相对较低,如果能够及早治疗,在病情早期可以减轻痛苦,实现康复。面对众多治疗方法,基底细胞癌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如何选择科学合理的疗法呢? 临床上,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基底细胞癌早期最佳的治疗方法是:手术与中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术是治疗基底细胞癌早期的首选,通过手术对癌灶的直接切除,可以快速控制病情恶化,减轻癌肿压迫,实现临床康复。 基底细胞癌手术成功就等于万事大吉?肿瘤专家指出,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基底细胞癌手术成功并不等于康复。手术只能清除肉眼可见癌灶,术后机体内仍有大量残留癌细胞,如果不能做好术后巩固工作,仍有很大的复发风险。 药性温和、无毒副作用、注重标本兼治的中药治疗,是术后重要的辅助疗法。 中医药治疗肿瘤是从患者整体出发,坚持辨证施治、扶正祛邪这两个原则来对肿瘤进行治疗。在治疗“肿”、“痛”、“水”这些“标”症的同时,更注重辨病因、病机,重点治疗肿瘤“虚”、“瘀”、“毒”三大本质,并且调整全身的免疫和阴阳平衡,所以治愈后不易复发,疗效持久稳定。 病人在术后如果选择服用中药,一方面可以有效修复受损机体,增强机体耐受力;一方面可以消除残留癌细胞,改善病人的致癌体质,通过对机体内环境的调节,铲除癌灶的生存“土壤”,降低术后复发风险,有效实现减轻病人痛苦,延长病人生命的效果。 临床上,在诸多的中医药疗法中,很多的肿瘤病人都首选,汲取中医药精髓的“三联平衡疗法”。该疗法作为中医界治疗肿瘤的旗帜,既能攻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又能辩证施治,且具有不手术、不放化疗、不住院、无痛苦、无风险、无毒副反应,花费少等特点,通过对病人机体内环境的调节,可有效实现减轻痛苦,延长生命之效。 基底细胞癌早期能否治愈?通过上文的详细介绍,我们可知基底细胞癌早期,选择中西医综合治疗是能够被治愈的。中西医综合治疗,注重从病人实际情况出发,首先切除癌灶,然后消灭残留癌细胞,降低术后复发风险,有效提高病人的康复率。

检验项目介绍-鳞状细胞癌抗原(SCC)

鳞状细胞癌抗原(SCC) -------检验新项目介绍 鳞状细胞癌抗原(SCC)是一种特异性很好而且是最早用于诊断鳞癌的肿瘤标志物。它最初从宫颈癌组织中分离获得,就生物活性而言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家族,它包括两个基因SCC1和SCC2。SCC广泛存在于不同器官的正常组织中(含量极微)和恶性病变的上皮细胞中。在血清中至少有四种形式的SCC:游离SCC1、游离SCC2、以及与相对应的丝氨酸蛋白酶结合物。SCC在正常的鳞状上皮细胞中抑制细胞调亡和参与鳞状上皮层的分化,在肿瘤细胞中参与肿瘤的生长,它有助于所有鳞状上皮细胞起源癌的诊断和监测,例如:子宫颈癌、肺癌(非小细胞肺癌)、头颈部癌、食管癌以及外阴部鳞状细胞癌等。现在临床上一般多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总SCC,其临床意义有: 1.对子宫颈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原发性宫颈鳞癌敏感性为44%-69%;复发癌敏感性为67%-100%,特异性90%-96%;其血清学水平与肿瘤发展、侵犯程度及有否转移相关。在宫颈癌根治术后SCC浓度显著下降;可及早提示复发,50%患者的SCC浓度升高先于临床诊断复发2-5个月,它可以作为独立风险因子加以应用。 2.辅助诊断肺鳞癌:其水平与肿瘤的进展程度相关,它配合CA125、CYFRA21-1、NSE 和CEA联合检测可提高肺癌患者诊断的灵敏性。 3.食管鳞癌的预测:阳性率随病情发展而上升,对于晚期患者,其灵敏性可达73%,联合检测CYFRA21-1和SCC可以提高检测的灵敏性。 4.其它鳞癌的诊断和监测:头颈癌、外阴癌、膀胱癌、肛管癌、皮肤癌等。 即日起你可在医生工作站“免疫”上选择SCC一项进行开单。 注:肿瘤标志物(肺部) 组合套餐中已包含SCC,切勿重复开单!

鳞状细胞癌是什么

鳞状细胞癌是什么 鳞状细胞癌是什么?鳞状细胞癌亦称皮样癌,主要从有鳞状上皮覆盖的皮肤开始。皮肤和结膜交界处的睑缘是其多发部位。此类癌肿恶性程度较基底细胞癌者为高。发展较快,破坏也较大。即可破坏眼部组织,侵入副鼻窦或颅内,又可以通过淋巴管转移至耳前或颌下淋巴结,甚至引起全身性转移。 鳞状细胞癌是皮肤表皮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发病率约为眼睑恶性肿瘤的8%。多见于50岁上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眼睑皮肤结膜交界处的皮肤棘细胞层。开始呈结节状,与基底细胞癌很相似,但角质丰富,随肿瘤之发展,可出现疼痛,特别是当肿瘤侵及眶上、下神经时。鳞状细胞癌临床上可分为二种类型:溃疡型:溃疡底部坚硬、充血、溃疡较深,高低不平,边缘高起,甚至外翻,有时呈火山口状。菜花状或乳头状:肿瘤向表面发展,可以很大,表面呈菜花状或乳头状,表面有破溃感染则有腥臭味。鳞状细胞癌恶性程度较基底细胞癌大,生长快,破坏范围广,可以破坏眼睑、眼球、眼眶、鼻窦及面部等。一般易沿淋巴组织转移到附近组织,如耳前及颌下淋巴结甚至全身。这是它与基底细胞癌的不同点。 鳞状细胞癌多见区域性淋巴结转移,巨大鳞状细胞癌,其恶臭无比,脓性分泌物较多,易出血;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其发病部位以粘膜皮肤连接处鳞状细胞癌发展最快,粘膜发病者更容易转移。下肢皮肤癌发生转移的较多,其次为手背部和面颈部,血行转移罕见,肺脏为最常见的转移脏器。一般分为4型,最常见的是结节溃疡型。 1、结节溃疡型:初起是表皮出现一个小米粒至豌豆大小的蜡样结节,质地硬,表面有少数扩张的毛细血管,略高出于皮肤表面,或仅似红斑而并不隆起,或略呈结节状,表面的皮肤轻度向下凹陷。结节可逐渐扩大或新的皮损出现,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有蜡样光泽的盘形斑块,中央往往结成棕色、黄褐色或暗灰色瘢,继而痂下发生溃疡,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椭圆形或不整形溃疡,大小如指戒或铜钱不等,溃疡边缘坚实及卷起,往往呈半透明状并凹凸不平,周围皮肤无炎症,底部呈珍珠样或蜡样外观,有时损害表面完全为痂所覆盖。溃疡缓慢向四周及深部扩展,如鼠咬状,形成基底细胞癌的一种典型临床形态,故名为侵蚀性溃疡,溃疡可部分愈合而发生瘢痕,亦可扩展至皮下组织甚至软骨及骨骼。各种组织可被摧毁而成深坑状。发生于面部能破坏鼻、耳、眼眶及上颌窦等部位的软骨和骨组织,引起出血或颅内侵犯或毁形。

皮肤癌相关知识

皮肤癌相关知识 【概述】 皮肤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很低,但在白色人种中却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超过所有其他恶性肿瘤的总和。在澳大利亚南部地区皮肤癌的发病率至少达650/10万,在美国的高加索人中,皮肤癌的发病率亦高达165/10万,为我国发病率的100倍。在皮肤癌中以基底细胞癌最多见,占60%以上。各类皮肤癌的早期表现多为红斑状皮损,伴有鳞片状脱屑或痂皮形成,仅凭肉眼观察非但难以区分其组织学类型,而且易与牛皮癣、湿疹等良性皮肤疾患相混淆,常需借病理检查才能确诊。无论手术、放疗或其他治疗方法,对皮肤癌均有很好的疗效,治愈率可在90%以上。 【诊断】 诊断依赖活检,但要求诊断者具备足够的经验以识别有恶性嫌疑的病变。遇下述情况为高度可疑之早期恶性病变:①经久不愈或时好时犯或有少量出血的皮肤溃疡。②凡日光性角化病出现有流血、溃烂或不对称性结节突起等状。③往日射线照过的皮肤或旧疮疤,或窦道处出现溃破或结节突起时。④久不消退的红色皮肤疤,其上显示轻度糜烂时当警惕原位癌之可能。 活检在较小的病变多行切除活检,诊断兼治疗一箭双雕,毕其功于一役。病变稍大特别是需切除包括病变缘外2~3毫米正常皮肤方能达治疗要求时缺损太大,造成外观缺陷,则做钳取或切取活检,记住要包括病变近缘部分。

【治疗措施】 (一)治疗注意要点恰当的治疗方法不仅以皮肤癌的组织学类型为基础,还要根据解剖学部位、患者年龄、性别,一般健康状况。在解剖学部位上应注意是否某些部位手术后易复发,某些部位能达到治疗计划的预期效果,如眼眶周围、鼻周围、耳周围是复发率很高的区域,因此必须选择治愈率更高的疗法。外科切除术施行前应想到解剖部位的伤口美容外观,切除后的皮肤功能,如面部凸起部位:鼻、唇、面颊、额、耳轮处手术愈合,瘢痕紧缩,令人难以接受。面部凸起部位和损伤功能部位应做好皮瓣、皮肤移植等项准备。 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一般健康情况,如有凝血障碍或接受抗凝血治疗时,必须采用不出血的方法治疗,冷冻治疗、C02激光、放射治疗均可应用。年老体弱,女性患者过长时期的放射治疗,有时耐受不了,可以选用刮除术和电干燥法,也可应用外科全切除术。 (二)药物治疗 1.局部治疗:主要是局部外涂、局部敷贴及局部注射。早年用0.5%秋水仙胺软膏做肿瘤局部外涂,效果较好。近年用5-Fu软膏和博莱霉素软膏,同样取得较好的效果。 (1)博莱霉素:一般用0.1%或2%的软膏,每日涂1~2次,一般无副作用。软膏可以在室温下保存6个月其效价不降低。 (2)氟尿嘧啶:一般临床用0.5%的软膏,每日涂l~2次,对表浅的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的原位癌,疗效甚好。

皮肤癌症状图片

皮肤癌症状图片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皮肤癌症状图片 专家免费 更多资料: 南京鼓楼医学研究所肿瘤诊疗中心版权所有 本文档之涉及内容版权归所有所有阅读或知悉此文档人士均已默认此文档的保密原则和版权所属 并保证不将文档之内容透露或间接透露于第三方知情什么是皮肤癌 皮肤癌是指皮肤表皮发生的恶性肿瘤。皮肤癌多发于身体暴露部位,如头、面、颈、手背等部位,占%。皮肤癌有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之分。前者多发于眼旁、鼻、鼻唇沟和颊部,后者多发于颞部、眼睑、耳、头皮、唇等部位。皮肤癌的发生与长期日光暴晒,X线及热辐射,经常接触石油、沥青、砷、焦油等化学物质,经久不愈的溃疡等因素有关。皮肤癌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其中基底细胞癌多见于40岁以上,鳞状细胞癌多见于50岁以上者。 皮肤癌多发于老年人,51岁~60岁为发病高峰期,皮肤癌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2:1。皮肤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的发病率很低,但在白色人种中却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超过所有其他恶性肿瘤的总和。是我国发病率的100倍。皮肤癌症状 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的症状很相似,恶性黑色瘤则有特殊的症兆。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起初可能只是一些表面粗糙的小斑,比周围皮肤略红或略白;也可能是微小的肿块或一个很易出血、愈合缓慢或不能愈合的小溃疡。 基底细胞癌:皮肤起初为米粒大或豌豆大黄红色有蜡样光泽的坚硬结节。上方黄褐色或暗灰色痂皮,随后可出现溃疡,形成圆形、椭圆形成不整齐的侵蚀性溃疡,触之易出血。鳞状上皮癌:皮肤起初出现疣状结节,基底部较硬,表面呈暗红色,角质不易剥离,用力剥去易出血。继而中央破溃,形成溃疡,边缘隆起充血。 参考文献 版权说明 本文档为南京鼓楼医学研究所肿瘤诊疗中心()专家所编写。本文档版权归南京鼓楼医学研究所所有。 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协议授权不得转载、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获得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以注明"稿件来源:",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责任。

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诊断分析及预后

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诊断分析及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诊断分析及预后。方法整群选取2010年10月―2014年5月在该病理科进行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诊断的7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4例基底细胞癌患者中,眶周部23例,占31.1%,峡部5例,占6.8%,额部9例,占12.2%,颧骨部7例,占9.4%,鼻翼部19例,占25.6%,上唇部6例,占8.1%,下颌部3例,占4.1%,背部2例,占2.7%。镜下可见瘤细胞团块状或巢状排列,细胞核大小不一,排列密集紊乱,胞浆少淡染,瘤细胞巢周围裂隙形成,间质慢性炎细胞浸润。结论基底细胞癌是皮肤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及早进行病理诊断和治疗,预后较好,可以明显的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 基底细胞癌;病理诊断;预后 基底细胞癌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低分化的恶性肿瘤,由于发生在面部,严重影响到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基底细胞癌多发生于30岁后,70岁为发病高峰,发生部位常为鼻部和眼睑,其次是面颊部[1]。基底细胞癌生长缓慢,可伴局部破坏,但很少发生转移[2]。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易发生破溃,然后慢慢的向深部组织侵犯,通常会转移到肺、淋巴结、肝、脾等部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因此,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基底细胞癌的关键。为了探讨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诊断分析及预后,选取该院2010年10月―2014年5月收治的74例基底细胞癌患者的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病理科进行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诊断的7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1例,女43例;年龄23~81岁,平均年龄(50.3±2.4)岁;病程3个月~32年,平均病程(14.7±2.6)年;所有患者均符合基底细胞癌的诊断标准[3]。 1.2 方法 按照病理科标本取材[4],标本全经过10%的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石蜡包埋制成切片,然后经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 2 结果 74例基底细胞癌患者中,眶周部23例,占31.1%,峡部5例,占6.8%,额部9例,占12.2%,颧骨7例,占9.4%,鼻翼19例,占25.6%,上唇6例,占8.1%,下颌部3例,占4.1%,背部2例,占2.7%。见图1。 3 讨论 基底细胞癌是皮肤癌最常见类型之一,源于皮肤或附件尤其是毛囊的基底细胞,1927年由Jacoh[5]首先发现报告。基底细胞癌多见于面色较淡的人及头面等曝光部位,有资料说明[6]长期日晒与该病的发病密切有关。日光中不同波长的紫外线是引起基底细胞癌的主要原因。基底细胞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大剂量X线照射、烧伤和慢性炎症。基底细胞癌的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病变的类型、大小、部位和损害的大小和深度,以及是否进行及时的治疗。基底细胞癌不易转移的机理不明,有报道[7]说可能由肿瘤细胞的间质依赖性决定的。因此,早期

鳞状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亦称皮样癌,主要从有鳞状上皮覆盖的皮肤开始。皮肤和结膜交界处的睑缘是其多发部位。此类癌肿恶性程度较基底细胞癌者为高。发展较快,破坏也较大。即可破坏眼部组织,侵入副鼻窦或颅内,又可以通过淋巴管转移至耳前或颌下淋巴结,甚至引起全身性转移 简介 英文缩写(Acronym): SqCa 英文全称(English): squamous carcinoma[1] 鳞状细胞癌亦称皮样癌,主要从有鳞状上皮覆盖的皮肤开始。皮肤和结膜交界处的睑缘是其多发部位。此类癌肿恶性程度较基底细胞癌者为高。发展较快,破坏也较大。即可破坏眼部组织,侵入副鼻窦或颅内,又可以通过淋巴管转移至耳前或颌下淋巴结,甚至引起全身性转移。 鳞状细胞癌是皮肤表皮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发病率约为眼睑恶性肿瘤的8%。多见于50岁上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眼睑皮肤结膜交界处的皮肤棘细胞层。开始呈结节状,与基底细胞癌很相似,但角质丰富,随肿瘤之发展,可出现疼痛,特别是当肿瘤侵及眶上、下神经时。鳞状细胞癌临床上可分为二种类型:溃疡型:溃疡底部坚硬、充血、溃疡较深,高低不平,边缘高起,甚至外翻,有时呈火山口状。菜花状或乳头状:肿瘤向表面发展,可以很大,表面呈菜花状或乳头状,表面有破溃感染则有腥臭味。鳞状细胞癌恶性程度较基底细胞癌大,生长快,破坏范围广,可以破坏眼睑、眼球、眼眶、鼻窦及面部等。一般易沿淋巴组织转移到附近组织,如耳前及颌下淋巴结甚至全身。这是它与基底细胞癌的不同点。2症状 多发于50岁以上的男性,常见于面部、头皮、下唇、手背、前臂、阴部等处。

鳞状细胞癌 尤其是皮肤与粘膜交界处更易发生。初起为暗红色坚硬的疣样小结节,表面毛细血管扩张,中央有角质物附着,不易剥离,用力剥后可出血。皮损逐渐扩大,形成坚硬的红色斑块,表面有少许鳞屑,边境清楚,向周围浸润,触之较硬,迅速扩大形成溃疡,溃疡向周围及深部侵犯,可深达肌肉与骨骼,损害互相粘连形成坚硬的肿块,不易移动,溃疡基底部为肉红色,有坏死组织,有脓液、臭味,易出血。溃疡边缘隆起外翻,有明显炎症,自觉疼痛。 如发生在皮肤与粘膜交界处,固潮湿与摩擦更易出血,发展更快,可形成菜花状,破坏性大,有明显疼痛,易转移,预后不良。 病变粗糙、脱屑、溃破等,邻近淋巴结及区域淋巴结肿大、固定。大部分肺鳞状细胞癌起源于中心性主支气管、叶支气管或段支气管。 肿瘤科、眼科、疾病描述鳞状细胞癌亦称皮样癌,主要从有鳞状上皮覆盖的皮肤开始。 皮肤和结膜交界处的睑缘是其多发部位。此类癌肿恶性程度较基底细胞癌者为高。发展较快,破坏也较大。即可破坏眼部组织,侵入副鼻窦或颅内,又可以通过淋巴管转移至耳前或颌下淋巴结,甚至引起全身性转移。多发发生于中老年人,好发于睑缘皮肤粘膜移行处。 3诊断 表皮角化,肿瘤由鳞状上皮细胞团块所组成,不规则地向真皮内浸润,棘细胞呈瘤性增生,呈条索状或巢状细胞团,边缘以基底细胞层,中心部有角化性癌珠,在癌细胞团内有很多分裂象,周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1.注意发病年龄、癌肿部位、职业。有无长期风吹日晒或海上生活史,有无吸烟嗜好 及慢性热刺激,有无不稳定性瘢痕、慢性骨髓炎、慢性溃疡病史。 2.注意病变是否粗糙、脱屑、溃破等,邻近淋巴结及区域淋巴结有无肿大、固定。 3.胸部X线摄片检查,疑有骨质破坏时尚应作骨X线摄片。 4.邻近淋巴结切除送病理检查。 影像学 放射X线检查:中央型SCC可发生肺叶或整个肺萎陷,伴有纵隔向患侧移位。中心性段或段以下支气管肿瘤可扩散至局域淋巴结,表现为肺门、肺门周围或纵隔阴影,伴或不

食管原发性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食管原发性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兼论腺样囊性癌的诊断范畴及其组织细胞起源 何粉玲1,晏培松2,步雪1,张美萍1,陈鑫1,杜波1 (1.陕西超英临床病理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61;2.通讯作者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病理科,陕西西安710032) 摘要 目的:探讨食管腺样囊性癌(ACC)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来源及生物学特点。 方法: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及组织化学染色,对3例食管腺样囊性癌进行病理及临床分析。 结果:3例食管腺样囊性癌的癌组织主要由立方形腺上皮细胞和变异的肌上皮细胞组成,呈筛孔状腔隙、管状,实体状排列,腔隙内含嗜碱性和嗜伊红分泌物;3例食管腺样囊性癌其中1例与表面上皮有移行;免疫组化:CK、H-CK、P63、S-100(浆/核)、EMA、Bcl-2均(+),1例CerBb-2(+),P53(+),1例CD117(+)、1例AAT(±)、SMA(-),PAS/AB(+)。 结论:发生在食管的腺样囊性癌很少见,诊断标准及组织细胞起源建议严格定义,起源于唾腺的诊断腺样囊性癌,凡起源其它部位或组织者应冠以腺样囊性癌样——。 关键词食管腺样囊性癌组织起源免疫组化生物学特点 The esophagus primaril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clinicopathological analysis -- concurrently discusses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the organization cell origin diagnostic area and its the organization cell. HE Fen-ling,YAN Pen-song,BU Xue,et al. (Academy of clinical pathology of Chaoying Xi’an,Shanxi 710061)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clinical pathologic features and organization origin ,and biology characteristic the of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 in the esophagus. method: Pathologic chages of 3 case of ACC in the esophagus were studied with H-E staining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technique and their data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3 case of ACC in the esophagus organizes mainly by to set up square shape gland epithelial cell and variation myo- epithelial cell is composed, assumes the mesh shape cavity crack, the

鳞状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 文章目录*一、鳞状细胞癌的概述*二、鳞状细胞癌的典型症状*三、鳞状细胞癌的病因病机*四、鳞状细胞癌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五、鳞状细胞癌的并发症*六、鳞状细胞癌的防治方案 鳞状细胞癌的概述 1、定义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又名表皮癌,是发生于表皮或附属器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癌细胞有不同程度的角化。多见于有鳞状上皮覆盖的部位,如皮肤、口腔、唇、食管、子宫颈、阴道等处。此外,有些部位如支气管、膀胱、肾盂等处虽无鳞状上皮覆盖,但可通过鳞状上皮化生而形成鳞状细胞癌。 2、别称表皮癌、鳞癌 3、发病部位皮肤、口腔、唇、食管、子宫颈、阴道等 4、传染性无传染性 5、高发人群所有人群 6、科室皮肤科

鳞状细胞癌的典型症状 1、鳞状细胞癌的典型症状鳞癌在外观上常呈菜花状,有时癌组织发生坏死而脱落形成溃疡,产生恶性臭味,若癌细胞向深层 发展则形成侵袭性生长。癌细胞也可向远处转移,形成继发肿瘤。 皮肤鳞状细胞癌早期是红色硬结,以后发展成疣状损害、浸润,常有溃疡、脓性分泌物、臭味,见于颞、前额及下口唇。 2、鳞状细胞癌的分类根据临床形态,通常有两型: 菜花样(乳头状)型:初起为浸润性小斑块、小结节或溃疡, 继而隆起成乳头状以至菜花样,淡红至暗红色,底宽,质硬,表面 可见毛细血管扩张,附以鳞屑和结痂,顶部中心区常有钉刺样角质,若将其强行剥离,底部容易出血。此型多见于面部和四肢。 深在型:初起为淡红色坚硬小结节,表面光滑,有光泽,渐增大,中央呈脐形凹陷,周围有新发结节。结节破溃后,形成火山口样溃疡。边缘坚硬、高起并外翻,溃疡底面高低不平,有污垢坏死组织和恶臭、脓样分泌物,发展较快,向深处浸润,可达肌肉和骨骼。鳞状细胞癌恶性程度很高,很早出现区域性淋巴结转移,但很少血源转移。预后较差。 鳞状细胞癌的病因病机 与环境有关,尤其是阳光的刺激有明显关系,长期日光晒曝 和慢性刺激是主要发病潜因,外伤、放射线照射、焦油类衍生物

34例皮肤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诊断

皮肤基底细胞癌17例的临床病理诊断 皮肤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曾称基底细胞上皮瘤,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疾病,以基底细胞样细胞(生发细胞)呈小叶、圆柱、缎带或条索状增生为特征的一组恶性皮肤肿瘤。好发于头面部,通常为单发,偶见多发,表面呈丘疹或结节,常伴有溃疡或糜烂,病程一般进展缓慢,典型的BCC非常容易诊断。然由于BCC的发生源于基底样细胞,故可同时出现毛囊、汗腺、皮脂腺等多向分化,特别是向毛囊分化时,易出现混淆和误诊。以往文献报道多注重BCC 的具体分型,对于鉴别诊断提及较少。本文通过对17例BCC和1例误诊病例的临床病理观察,探讨该病的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 1 材料与方法 收集本院病理科自2011年1月~2014年5月外检材料中诊断为BCC 的18个病例,经两位以上高级职称医师重新复片,确诊BCC 17例,1例为误诊病例,17例BCC中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26~86岁,平均年龄65岁。病灶14例发生在面部,下肢1例,腰部1例,阴茎1例。病变均为单发。 全组病例均经10%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4μm切片,HE染色。 2 结果 巨检:全组瘤体大小0.8~2.2cm,位于1.2~1.5cm之间8例,病灶略高出皮面,隆起达0.5cm,11例表面有溃疡,切面肿瘤大多灰白,常与表皮相连,质地脆,12例切面上可见肿瘤向真皮浸润现象。

镜检:结节(实性)型9例,细胞卵圆形,胞浆偏少,核仁不明显,核分裂2~4个/10HP,细胞间无间桥,常发现凋亡细胞,瘤细胞大多呈实性团巢结构,巢周细胞呈特征性的栅栏状排列,部分呈浸润性生长,癌巢周间质胶原化,可有色素沉着,肿瘤表面皮肤见糜烂、溃疡,肿瘤和间质之间有收缩性间隔。浸润型4例,细胞呈细条索状和柱状分布,胞浆稀少,巢周栅栏状和收缩空隙不明显。腺样型1例,肿瘤细胞围绕成腺管样,细胞呈卵圆形,可见核分裂,间质黏液变性。表浅型2例,瘤细胞沿皮肤钉脚生长,排列成花蕾状,但周围仍呈栅栏状排列,基底可见收缩间隔。硬化型1例,瘤细胞呈条索状,相互交错,向深部浸润,周围见广泛的胶原化间质。1例误诊为BCC者,为低分化鳞癌,细胞呈巢状,与表皮粘连,卵圆形和梭形,部分细胞异型性大,见核分裂,局部边缘亦略呈有栅栏样排列,有浸润。 3 讨论 由于BCC肿瘤生长缓慢,局部切除可治愈且极少转移,故有不少学者主张称本瘤为基底细胞上皮瘤。但鉴于其具有浸润易复发之特性,WHO(2006版)仍将其命名为BCC。本文通过17例BCC和误诊病例的形态学观察,认为对BCC诊断应注意以下三方面:①表皮:大部分病例可出现皮肤溃疡和糜烂。②真皮:瘤细胞主要分布在真皮中上部,典型瘤细胞呈卵圆形或梭形,呈不同程度的异型性,胞核深染,胞浆少,细胞界限欠清,无细胞间桥,核分裂相2~4个/10HP,可见许多凋亡细胞,瘤细胞排列紊乱,极向消失,瘤周细胞呈栅栏状,与周围间质间可出现收缩性间隙。③浸润性生长:是BCC基本特征之一,确定有无浸润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皮肤鳞癌组织中MMP(一)

皮肤鳞癌组织中MMP(一) 【关键词】皮肤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明胶酶B;抗原CD34;微血管密度ExpressionofMMP9inskinsquamouscellcarcinomaanditssignificanceinmicroangiogenesis 【Abstract】AIM:TodetecttheroleandthesignificanceofMMP9inmicroangiogenesisinskinsquamouscellcarcinom a(SCC)andtoobservetherelationbetweentheexpressionofMMP9andmicrovesseldensity(MVD)inSC C.METHODS:ImmunohistochemicalSPstainingwasusedtoexamineMMP9expressionandthechangeofMVDunderli ghtmicroscopein45casesofSCC,19casesofBowendisease,and10casesofnormalskin.RESULTS:TheexpressionofMMP9inSCCgroup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inBowendiseasegroup (P0.05),whilethelatterwasalso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innormalskingroup(P=0.028,P0.05).ThelevelofMVDinSCCgroup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inBowendiseasegroup (P0.05),andthelatter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innormalskingroup(P0.05).CONCLUSION:MMP9ishighlyexpressedinSCC,andmaybeoneofimportantfactorsinangiogenesisofSCC. 【Keywords】skinneoplasms;carcinoma,squamouscellimmunohistochemistry;gelatinaseB;antigens,CD34;micro vesseldensity 【摘要】目的:探讨皮肤鳞状细胞癌(SCC)发生发展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对微血管生成的意义.方法:SCC45例,Bowen病19例、正常皮肤10例进行CD34,MMP9免疫组化染色.检测MMP9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分析MMP9的表达与MVD之间,及它们与SC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在SCC组中MMP9表达高于Bowen病组(P0.05),Bowen病组中MMP9表达高于正常皮肤组(P=0.028,P0.05).在SCC组中MVD值高于Bowen病组(P0.05),Bowen病组中MVD值高于正常皮肤组(P0.05).结论:MMP9可能是SCC促进微血管生成因子之一,与SCC的侵袭性相关.【关键词】皮肤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明胶酶B;抗原CD34;微血管密度 0引言 癌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与其诱导产生蛋白酶降解细胞外基质(ECM),基底膜(BM)的能力密切相关.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组蛋白酶,研究表明〔1-2〕,MMP 对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起重要的作用.Guttman等〔1〕研究表明MMPs在肿瘤血管生成中也有重要作用.明胶酶是MMPs的一个亚类,包括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近年MMP9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逐渐被重视.MMP9不仅是降解基底膜和ECM 的关键酶,而且在肿瘤间质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在皮肤鳞癌中,有关MMP9的研究报道很少,其结果也不完全一致.我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Bowen病(BD),鳞状细胞癌(squamouscellcarcinoma,SCC)组织中MMP9和CD34的表达,并对MMP9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MVD)做定量分析,探讨皮肤鳞状细胞癌、Bowen病、基底细胞癌组织中MMP9对血管生成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石蜡包埋组织标本选自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99901/200605病理确诊手术患者.SCC45例,年龄45~95(平均68.8)岁,男27例,女18例.Bowen病19例,年龄45~87(平均65.2)岁,男12例,女7例.正常人皮肤10例对照,年龄46~78(平均6 2.5)岁,男5例,女5例作鼠抗人MMP9mAb(MAB0245)和CD34mAb((MAB0034),免疫组化SP试剂盒(KIT9710)及DAB试剂盒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1.2方法所有组织均经40g/L甲醛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连续切片5张,厚约4μm.采用SP法,免疫组化染色程序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阳性对照采用自身对照,用PBS代替一抗和二抗进行阴性对照.MMP9和CD34均采用

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光镜、电镜和免疫组化研究

编辑。作者:李文雁,牛凤霞,李其云 【摘要】目的观察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basaloid squamous carcinoma, bsc)的组织学形态特征,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5例bsc标本进行光镜、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 bsc组织学有许多与涎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acc)相似的特征。但bsc癌细胞分化较低异型性较强,癌巢周围细胞呈栅栏状排列,肿瘤表面鳞状上皮常伴发原位癌或浅表浸润性鳞状细胞癌;偶见癌巢与表面鳞状上皮基底层相连、或偶见癌巢内形成鳞状细胞,或腺管样结构,这些与acc不同。超微结构与acc相似,但癌细胞分化更低,胞质内可见张力原纤维是与acc不同之处。免疫组化结果:基底细胞样成分:ck(pan)15/15、ema 15/15、cea 6/15、s 100 6/15、sma 7/15阳性,显示肿瘤含有上皮和肌上皮细胞。结论 bsc是一种分化较低、侵袭性较强,有向腺样、鳞状及肌上皮细胞分化倾向,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征的恶性肿瘤,其组织学特征可作为病理诊断标准,超微结构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可辅助鉴别诊断。 【关键词】食管肿瘤;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免疫组化 basaloid squamous 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 immunohistochemical, 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ic 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恶性度较高的肿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既往文献报导混乱,常将其误诊为食管腺样囊性癌。本文收集15例进行光镜、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探讨其组织形态特征,明确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收集我院2359例手术切除食管癌标本中符合bsc形态的15例进行研究。其中女性2例,男性13例,年龄50~73岁,平均60岁。随访仅2例术后存活3年以上,余均死于术后2年以内。 1.2 方法 1.2.1 光镜观察石蜡包埋,he常规切片染色,经两位有经验的病理医师复查。 1.2.2 电镜观察 15例bsc标本中,取5例新鲜组织,经常规固定脱水包埋,超薄切片用醋酸铀及枸橼酸铅染色,日本tem 1200型透射电镜观察。 1.2.3 免疫组化染色 15例bsc标本制成厚4μm的石蜡切片,以广谱角蛋白(cytokeratin, ckpan)、上皮膜抗原(ema)、平滑肌肌动蛋白(sma)、s 100蛋白、癌胚抗原(cea)、波形蛋白(vimetin)、嗜铬粒蛋白(cga)、神经原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抗体经sp法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 结果 2.1 肉眼观察 15例bsc中4例位于食管下段,11例位于中段。肉眼髓质型10例,溃疡型5例,肿瘤最大径4~6cm,平均5cm。15例肿瘤均浸润食管壁全层。 2.2 病理组织学(1)肿瘤为基底细胞样癌巢在上皮下浸润。癌细胞呈圆或卵圆形,形态有异型,细胞浆较少,核大,深染或染色质呈细颗粒状,可见核仁,核分裂多。(2)癌细胞巢似腺样囊性癌,可呈大小不一的实性、筛状或梁索状,偶见灶性鳞状细胞或腺样结构。癌巢周围细胞常呈栅栏状排列,中心可见粉刺样坏死;癌巢内外均可见红染玻璃样变。(3)肿瘤表面鳞状上皮常伴发原位癌、异型增生,或浅表浸润性鳞状细胞癌,见图1~3。 2.3 超微结构癌细胞呈多边形,胞质少,分化较低,含有少量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及张力原纤维。游离核糖体丰富。胞核大,圆、卵圆或不规则形,常染色质丰富,异染色质多少不一,可见1~3个核仁。在癌细胞巢中可见细胞间腺样腔隙(原始腺腔)与细胞外间隙,细胞间腔腔缘可见微绒毛,癌细胞间可见桥粒及连接复合体。细胞外间隙内含重叠基板样物。后者在癌细胞基底部和间质内亦可见到。癌细胞内未见神经分泌颗粒,见图4~5。

老年人脸上长斑别轻视 警惕鳞状细胞癌

老年人脸上长斑别轻视警惕鳞状细胞癌 家住南闸的是老汉,2年前面部出现老年斑,他没当一回事,寻思着这个年龄长老年斑,再正常不过。可近两年来,越长越大、向外凸起、已达蚕豆大小,用手轻轻一抓,渗出液体。 最近天气热,家人发现老人脸上有点不对劲,到医院看了看,考虑面部老年斑恶性变,不排除皮肤鳞状细胞癌 张晓东主任医师,为是老汉安排了手术治疗,完整切除肿块,病理检查证实了病变为“鳞状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简称鳞癌,为第2个最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好发于头皮、面部、颈和手背等暴露部位。早期即可呈溃疡,又常继发于慢性溃疡或慢性窦道开口,或瘢痕部的溃疡经久不愈而癌变。临床可呈菜花状,边缘隆起不规则,底部不平,易出血,常伴感染致恶臭。可有局部浸润及区域淋巴结转移。在下肢者常伴骨髓炎或骨膜炎。 本病多发生于平均年龄60岁的老年人,早期鳞癌和基癌无明显差别,但鳞癌多继发于原有皮损处如瘢痕、慢性溃疡、砷剂角化病和X射线角化病等。 临床表现早期皮损常呈小而硬的淡红色结节,边界不清,表面光滑,但常演变为疣状或乳头瘤状(图2),有时表面有鳞屑。肿瘤进行性增大,进一步侵犯其下方组织,包括肌和骨并同定于其上。 根据肿瘤发展的快慢,肿瘤中央迟早会发生溃疡,发展迅速的肿瘤直径达到1~2cm大小之前就发生溃疡,溃疡表面呈颗粒状,有坏死组织,易出血,溃疡边缘宽而高起呈菜花状,性质坚硬,伴恶臭。 原发性鳞癌少见,继发性鳞癌多见,常在原有头皮的慢性溃疡、瘢痕等损害基础上癌变所致。 2.临床分型根据临床形态,通常有两型: (1)菜花样(乳头状)型 (2)深在型:预后较差。 早期诊断为治疗成功的关键。治疗应彻底,以免发生转移。可根据肿瘤的大小、组织分化程度、患者年龄和身体状态,选用适当的治疗方案,包括Mohs显微外科、放射疗法、电干燥疗法、光动力疗法、β萝卜素、干扰素和损害内注射氟尿嘧啶、肾上腺素凝胶或博来霉素等。已经转移或晚期患者,可试用顺铂(cisplatin),多柔比星(阿霉素)或博来霉素(bleomycin)治疗。由于鳞状细胞癌有转移性,危及生命,因之治疗必须彻底。治疗方法较多,但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仍以早期手术切除效果较好。 1.手术治疗 2.淋巴结清扫 3.放射治疗 4.药物化疗 5.刮除及电干燥术 6.冷冻治疗 7.激光治疗 8. 中医治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