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汪洙《神童诗》原文及注释

《神童诗》原文及注释北宋·汪洙【原文】1、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①;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2、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②;满朝朱紫贵③,尽是读书人。
3、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④;三冬今足用⑤,谁笑腹空虚?4、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5、朝为田舍郎⑥,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⑦,男儿当自强。
6、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⑧;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7、莫道儒冠误⑨,诗书不负人;达而相天下⑩,穷亦善其身⑪。
8、遗子黄金宝,何如教一经;姓名书锦轴⑫,朱紫佐朝廷。
9、古有《千文》义⑬,须知后学通;圣贤俱间出⑭,以此发蒙童⑮。
【注释】①尔曹:你们。
指学童们。
②立身:自立成人。
③朱紫:指达官显贵。
唐制,官员五品以上穿红色的官服,三品以上芽紫色官服。
故诗文中常以朱紫色代指高官。
④萤窗:晋人车胤,家贫无钱买灯油,就捕捉许多萤火虫放在丝囊中,供夜读时照明。
后世便常以萤窗、萤案比喻刻苦读书。
⑤三冬:像三春、三秋一样,指三年。
⑥田舍郎:农夫、村夫。
⑦“将相”句:意谓当将相之人并非生来就是。
语出《史记•陈涉世家》。
⑧席上珍:宴席上的珍品。
比喻儒生具有美善的才德。
语出《礼记•儒行》。
⑨儒冠:古代读书人所戴的一种帽子。
借指以读书为业。
⑩相天下:当宰相治理天下。
⑪穷:事业不发达。
善其身:使本身具有良好的修养。
语出《孟子•尽心上》。
⑫锦轴:用锦缎装饰的卷轴,指华丽的文书。
古代书籍不分页,而用轴卷成一卷来展读。
⑬千文:即南朝梁人周兴嗣所作的《千字文》,是现存的较早的启蒙读物。
⑭间出:相间出现(在《千字文》中)。
⑮发:启发。
蒙童:智慧还没有得到开发的幼童。
【原文】10、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①;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②。
11、年纪虽然小,文章日渐多;待看十五六,一举便登科③。
12、大比因自举④,乡书以类升⑤;名题仙桂籍⑥,天府快先登⑦。
13、喜中青钱选⑧,才高压俊英⑨;萤窗新脱迹⑩,雁塔淡书名⑪。
14、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门三汲浪⑫,平地一声雷⑬。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出处】:宋,汪洙《神童诗》【原文】: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达而相天下,穷则善其身。
遗子满赢金,何如教一经;姓名书锦轴,朱紫佐朝廷。
古有千文义,须知学后通;圣贤俱间出,以此发蒙童。
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
年纪虽然小,文章日渐多;待看十五六,一举便登科。
大比因时举,乡书以类升;名题仙桂籍,天府快先登。
喜中青钱选,才高压俊英;萤窗新脱迹,雁塔早题名。
年小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
一举登科目,双亲未老时;锦衣归故里,端的是男儿。
玉殿传金榜,君恩赐状头;英雄三百辈,附我步瀛洲。
慷慨丈夫志,生当忠孝门;为官须作相,及第必争先。
宫殿召绕耸,街衢竞物华;风云今际会,千古帝王家。
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太平无以报,愿上万年书。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
土脉阳和动,韶华满眼新;一支梅破腊,万象渐回春。
柳色浸衣绿,桃花映酒红;长安游冶子,日日醉春风。
淑景余三月,莺花已半稀;浴沂谁氏子,三叹咏而归。
数点雨余雨,一番寒食寒;杜鹃花发处,血泪染成丹。
春到清明好,晴天锦绣纹;年年当此节,底事雨纷纷。
风阁黄昏夜,开轩内晚凉;月华在户白,何处递荷香?一雨初收霁,金风特送凉;书窗应自爽,灯火夜偏长。
庭下陈瓜果,云端闻彩车;争如郝隆子,只晒腹中书。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荷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北帝方行令,天晴爱日和;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天⼦重英豪,⽂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
这是北宋著名学者汪洙的作品《神童诗》中的句⼦。
从字⾯含义来看,这句话说得有些偏激和绝对。
仅仅是读书不能解决肚⽪饿的问题。
但我们看问题不能简单的从⼀个⽅⾯的解析,这样恐怕仅仅只能看到问题的表⾯。
古代⼈读书就是为了当官古代⼈所谓的读书,实际指的是⾛科考当官的路。
在古代,能够当官⾛上仕途,通常是“有为青年”的志向。
但是,要想当官,要么有家庭背景,要么就只能⾛科举考试这条路。
要参加科举考试,并且考出好成绩,当然就必须得读书。
⾄少对考试要求的书籍要读得滚⽠烂熟,成⽵在胸才⾏。
考好了,当了官,⼀⼈得道,鸡⽝升天。
还记得我们⼩时候学的《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吗?你看范进仅仅就是参加乡试(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是最初级)中了⼀个举⼈,你看⽂章⾥前前后后范进⾃⼰的变化,以及旁边⼈对他截然不同的态度,就可以得知古时候科举考试的魔⼒。
因此,这样看起来,我们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这⼀句就应该有⼀个新的认识。
读书⼈就是社会的主流;⽂⼈墨客就是上层阶级由于“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这句出⾃宋朝,因此我们必须还得把宋朝两百多年间读书⼈的情况为⼤家简单的说明⼀下。
这个事情要从宋太祖赵匡胤说起。
太祖临终前为他的后世⼦孙留有遗训:不得杀⼠⼤夫及上书⾔事者。
从此以后,在宋朝,⽂官和读书⼈除⾮谋反,否则就没有死罪。
不但如此,在宋朝,⽂官和⽂⼈所受的待遇之⾼、礼遇之⾼,可以说是其他的任何朝代⽐不了的。
你可以想像,当他们⼀边数钱、⼀边⼜在嘴边不停说着仁义、道德、君⼦的时候,是⼀番怎样的场景?不仅仅如此,在宋朝,就连皇帝都亲⾃写诗来劝⼤家读书。
我们所熟悉的名句:书中⾃有颜如⽟,书中⾃有黄⾦屋,书中⾃有千钟粟,书中车马多如簇,五经勤向窗前读。
就是宋真宗赵恒作品中的诗句。
再看看宋朝的⽂化⼈都是哪些?什么苏东坡、欧阳修、司马光、王安⽯、⾟弃疾等等。
他乡遇故知全诗

他乡遇故知全诗神童诗宋•汪洙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达而相天下,穷则善其身。
遗子满赢金,何如教一经;姓名书锦轴,朱紫佐朝廷。
古有千文义,须知学后通;圣贤俱间出,以此发蒙童。
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
年纪虽然小,文章日渐多;待看十五六,一举便登科。
大比因时举,乡书以类升;名题仙桂籍,天府快先登。
喜中青钱选,才高压俊英;萤窗新脱迹,雁塔早题名。
年小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
一举登科目,双亲未老时;锦衣归故里,端的是男儿。
玉殿传金榜,君恩赐状头;英雄三百辈,附我步瀛洲。
慷慨丈夫志,生当忠孝门;为官须作相,及第必争先。
宫殿召绕耸,街衢竞物华;风云今际会,千古帝王家。
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太平无以报,愿上万年书。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
土脉阳和动,韶华满眼新;一支梅破腊,万象渐回春。
柳色浸衣绿,桃花映酒红;长安游冶子,日日醉春风。
淑景余三月,莺花已半稀;浴沂谁氏子,三叹咏而归。
数点雨余雨,一番寒食寒;杜鹃花发处,血泪染成丹。
春到清明好,晴天锦绣纹;年年当此节,底事雨纷纷。
风阁黄昏夜,开轩内晚凉;月华在户白,何处递荷香?一雨初收霁,金风特送凉;书窗应自爽,灯火夜偏长。
庭下陈瓜果,云端闻彩车;争如郝隆子,只晒腹中书。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荷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北帝方行令,天晴爱日和;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汪洙《神童诗》原文及注释教案资料

汪洙《神童诗》原文及注释《神童诗》原文及注释北宋·汪洙【原文】1、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①;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2、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②;满朝朱紫贵③,尽是读书人。
3、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④;三冬今足用⑤,谁笑腹空虚?4、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5、朝为田舍郎⑥,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⑦,男儿当自强。
6、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⑧;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7、莫道儒冠误⑨,诗书不负人;达而相天下⑩,穷亦善其身⑪。
8、遗子黄金宝,何如教一经;姓名书锦轴⑫,朱紫佐朝廷。
9、古有《千文》义⑬,须知后学通;圣贤俱间出⑭,以此发蒙童⑮。
【注释】①尔曹:你们。
指学童们。
②立身:自立成人。
③朱紫:指达官显贵。
唐制,官员五品以上穿红色的官服,三品以上芽紫色官服。
故诗文中常以朱紫色代指高官。
④萤窗:晋人车胤,家贫无钱买灯油,就捕捉许多萤火虫放在丝囊中,供夜读时照明。
后世便常以萤窗、萤案比喻刻苦读书。
⑤三冬:像三春、三秋一样,指三年。
⑥田舍郎:农夫、村夫。
⑦“将相”句:意谓当将相之人并非生来就是。
语出《史记•陈涉世家》。
⑧席上珍:宴席上的珍品。
比喻儒生具有美善的才德。
语出《礼记•儒行》。
⑨儒冠:古代读书人所戴的一种帽子。
借指以读书为业。
⑩相天下:当宰相治理天下。
⑪穷:事业不发达。
善其身:使本身具有良好的修养。
语出《孟子•尽心上》。
⑫锦轴:用锦缎装饰的卷轴,指华丽的文书。
古代书籍不分页,而用轴卷成一卷来展读。
⑬千文:即南朝梁人周兴嗣所作的《千字文》,是现存的较早的启蒙读物。
⑭间出:相间出现(在《千字文》中)。
⑮发:启发。
蒙童:智慧还没有得到开发的幼童。
【原文】10、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①;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②。
11、年纪虽然小,文章日渐多;待看十五六,一举便登科③。
12、大比因自举④,乡书以类升⑤;名题仙桂籍⑥,天府快先登⑦。
13、喜中青钱选⑧,才高压俊英⑨;萤窗新脱迹⑩,雁塔淡书名⑪。
《神童诗》全文及注释解析

《神童诗》全文及注释《神童诗》为宋代汪株所著。
汪洙,字德温,觐县(今浙江宁波)人,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考中进士,官至观文殿大学士,自幼能诗,被誉为“神童”。
他咏志劝学的作品被编录成集,称为《神童诗》。
但实际上传世的《神童诗》并非尽是少年神童之作,也不全出于汪洙一人之手,而是经历代编补修订,增入了隋唐乃至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篇名也大多是另行添加的。
诗的内容除劝学述志而外,还有一些四季观赏、咏物抒怀之作,诗体皆为格律工整的五言绝句,文字浅显易懂,是适合少年学诗的范本。
所以历代以来在书塾中盛行流传。
以致后人仿此编了《续神童诗》、《千家诗》等类似读物,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诗中鼓励“少小勤学”、“男儿自强”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是值得提倡的;诗人所描绘的“禹门三汲浪,平地一声雷”这一代表了科举时代书生最高企盼的登龙门的理想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讲,也还具有当今学子努力奋进的积极意义。
但其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类的剥削阶级思想和功名利禄观念,则是应该加以剔除和批判的。
【原文】1、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①;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2、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②;满朝朱紫贵③,尽是读书人。
3、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④;三冬今足用⑤,谁笑腹空虚?4、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5、朝为田舍郎⑥,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⑦,男儿当自强。
6、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⑧;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7、莫道儒冠误⑨,诗书不负人;达而相天下⑩,穷亦善其身⑪。
8、遗子黄金宝,何如教一经;姓名书锦轴⑫,朱紫佐朝廷。
9、古有《千文》义⑬,须知后学通;圣贤俱间出⑭,以此发蒙童⑮。
【注释】①尔曹:你们。
指学童们。
②立身:自立成人。
③朱紫:指达官显贵。
唐制,官员五品以上穿红色的官服,三品以上芽紫色官服。
故诗文中常以朱紫色代指高官。
④萤窗:晋人车胤,家贫无钱买灯油,就捕捉许多萤火虫放在丝囊中,供夜读时照明。
后世便常以萤窗、萤案比喻刻苦读书。
《神童诗》古诗词

《神童诗》古诗词作者:汪洙朝代:宋代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
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
达而相天下,穷则善其身。
遗子满赢金,何如教一经。
姓名书锦轴,朱紫佐朝廷。
古有千文义,须知学后通。
圣贤俱间出,以此发蒙童。
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
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
大比因时举,乡书以类升。
名题仙桂籍,天府快先登。
喜中青钱选,才高压众英。
萤窗新脱迹,雁塔早题名。
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
禹门三汲浪,平地一声雷。
一举登科日,双亲未老时。
锦衣归故里,端的是男儿。
玉殿传金榜,君恩赐状头。
英雄三百辈,随我步瀛洲。
慷慨丈夫志,生当忠孝门。
为官须作相,及第必争先。
宫殿迢峣耸,街衢竞物华。
风云今际会,千古帝王家。
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
太平无以报,愿上万言书。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土脉阳和动,韶华满眼新。
一枝梅破腊,万象渐回春。
柳色侵衣绿,桃花映酒红。
长安游冶子,日日醉春风。
淑景余三月,莺花已半稀。
欲沂谁氏子,三叹咏而归。
数点雨余雨,一番寒食寒。
杜鹃花发处,血泪染成丹。
春到清明好,晴添锦绣文。
年年当此节,底事雨纷纷。
风阁黄昏雨,开轩纳晚凉。
月华当户白,何处递荷香。
漏尽金风冷,堂虚玉露清。
穷经谁氏子,独坐对寒檠。
秋景今宵半,天高月倍明。
南楼谁宴赏,丝竹奏清音。
一雨初收霁,金风特送凉。
书窗应自爽,灯火夜偏长。
庭下陈瓜果,云端望彩车。
争如郝隆子,只晒腹中书。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北帝方行令,天晴爱日和。
农工新筑土,共庆纳嘉禾。
帘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
《神童诗》全文及注释解析

《神童诗》全文及注释《神童诗》为宋代汪株所著。
汪洙,字德温,觐县(今浙江宁波)人,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考中进士,官至观文殿大学士,自幼能诗,被誉为“神童”。
他咏志劝学的作品被编录成集,称为《神童诗》。
但实际上传世的《神童诗》并非尽是少年神童之作,也不全出于汪洙一人之手,而是经历代编补修订,增入了隋唐乃至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篇名也大多是另行添加的。
诗的内容除劝学述志而外,还有一些四季观赏、咏物抒怀之作,诗体皆为格律工整的五言绝句,文字浅显易懂,是适合少年学诗的范本。
所以历代以来在书塾中盛行流传。
以致后人仿此编了《续神童诗》、《千家诗》等类似读物,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诗中鼓励“少小勤学”、“男儿自强”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是值得提倡的;诗人所描绘的“禹门三汲浪,平地一声雷”这一代表了科举时代书生最高企盼的登龙门的理想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讲,也还具有当今学子努力奋进的积极意义。
但其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类的剥削阶级思想和功名利禄观念,则是应该加以剔除和批判的。
【原文】1、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①;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2、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②;满朝朱紫贵③,尽是读书人。
3、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④;三冬今足用⑤,谁笑腹空虚?4、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5、朝为田舍郎⑥,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⑦,男儿当自强。
6、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⑧;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7、莫道儒冠误⑨,诗书不负人;达而相天下⑩,穷亦善其身⑪。
8、遗子黄金宝,何如教一经;姓名书锦轴⑫,朱紫佐朝廷。
9、古有《千文》义⑬,须知后学通;圣贤俱间出⑭,以此发蒙童⑮。
【注释】①尔曹:你们。
指学童们。
②立身:自立成人。
③朱紫:指达官显贵。
唐制,官员五品以上穿红色的官服,三品以上芽紫色官服。
故诗文中常以朱紫色代指高官。
④萤窗:晋人车胤,家贫无钱买灯油,就捕捉许多萤火虫放在丝囊中,供夜读时照明。
后世便常以萤窗、萤案比喻刻苦读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汪洙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
君看为宰相,必为读书人。
莫道儒冠误,读书不负人。
达而相天下,穷亦善其身。
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
禹门三汲浪,平地一声雷。
一举登科日,双亲未老时。
锦衣归故里,端的是男儿。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
诗酒琴棋客,风花雪月天。
有名闻富贵,无事散神仙。
道院迎仙客,书堂隐相儒。
庭栽栖凤竹,池养化龙鱼。
欲把亲恩报,亲恩即是天。
古来多孝子,勉力学前贤。
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宋朝汪洙
神童诗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
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
达而相天下,穷则善其身。
遗子黄金宝,何如教一经。
姓名书锦轴,朱紫佐朝廷。
古有千文义,须知后学通。
圣贤俱间出,以此发蒙童。
天子重英豪-——论读书
尔知读书之乐欤?凡好之者皆言其乐。
何也?盖因“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古来士子莫不以书为进身之阶,以求变布衣为缙绅。
吾之论,虽不中,亦不远矣。
昔者,有苏秦“头悬梁,锥刺股”,有车胤“凿壁偷光”,至今为勉励学者之语,然,苏、车不如此不足以求显达,自励而已矣,其乐否?吾不知,只知车尘马足贵者趣耳。
大清乾隆朝名相刘墉,严饬子孙不得读书,以断后人读书取仕之念,可谓明读书之苦乐悲相依也。
其言虽不足论,侪辈亦非之,然其时不可不赞其苦心。
或曰:读书无用,刘邦、铁木真、朱元璋辈均非读书之人,“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不然,三人虽不读书,却有张良、耶律楚材、刘基等以为辅,焉知尔等不重读书耶?况刘邦虽不读书,一曲大风历千年不衰;朱元璋虽不读书,民间亦有其安得金钩钓江山之语。
不独帝王,武者亦如此,武圣关羽尤嗜《春秋》,行伍中仍手不释卷;岳武穆一阙《满江红》,愧煞多少秀才?
故曰:读书知有用方乐在其中。
读书何乐之有?曰:立品、立智、立才。
立品者,君不见古今来多少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留芳千古之大才必有高品,如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范仲淹有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立智者,古来大才无非智者,更有上智、明智、察智、胆智、术智、捷智、语智之谓,可细分为见大、远尤、通简、灵变等,故曰:非读书无以启智。
立才者,凡人皆有才,然有大小、正偏之分,吾未见不读书而才华横溢者。
古人论兵曰:夫兵以势举者,势倾则溃;战以勇合者,勇竭则擒。
惟能应之以智,则常以全强而制其二者之弊。
方今,吾辈权一域之治安,更应以读书为引,明心见责,将下助民。
吾尝论三国将才,有诸葛、司马、周瑜、陆逊、姜维之属,诸葛为鬼才、司马为全才、周瑜为亲才、陆逊为文才、姜维为侠才。
鬼才者,深不可测,心思乖巧,莫敢不遵;全才者,识势而动,识变而变,居下而隐,居乱而藏,终成帝业;亲才者,以汉末纷争为天时,以长江天险为地利,以国主之亲为人和;文才者,儒者将兵,虽无远虑,然重操行;侠才者,能虽末流,却具侠风。
故曰:三国将将之才,司马氏第一。
吾虽愚钝,不属将才,然有心为良吏。
古人云:良吏,化有事为无事,化大事为小事,蕲于为朝廷安民而已。
安得不读书可为良吏哉?
如今,国运正隆,百业俱兴,吾侪正试青萍之时,切不可因私而废公,应立品、立智、立才,正心、正气、正责,不如此,无以担当。
担当者何谓也?举无失当方可谓之。
昔桓温伐蜀,诸葛孔明小吏犹存,时年百七十岁。
温问曰:“诸葛公有何过人处?”吏对曰:“亦未有过人处”。
温便有自矜之色。
吏良久曰:“但自诸葛公后,更未见有妥当如公者”。
温乃惭服。
凡是难得“妥当”二字,虑及己身,吾能当此二字耶?
或曰:吾亦好读书,亦能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读书之道莫非此乎?此言谬矣。
马谡读书亦多矣,其学亦深矣,交游皆硕儒矣,然言过其实,其取祸亦大矣。
照搬书,不如不读书,真读书者,必有落实验证之处。
贾谊《治安策》云: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吾等为法者,岂能仅禁罪于已然之后耶?如此,则法者之过矣。
须知禁防之术能行,必有两关,一曰验于书,二曰证于民。
故曰:与时势合、与民众合、与自身合,方为吾等读书之道。